• 不二研究不二研究
      ·06-05 18:56

      读书郎上市后首份年报,8成营收来自平板,如何克服“偏科”症结

      又是一年高考逐梦时,寒窗二十四年的读书郎如何克服“偏科”症? 近日,读书郎教育控股有限公司 $读书郎(02385)$ (下称“读书郎”,02385.HK)交出了上市后的首份年报。 3月29日,财报公布的首个交易日,其股价下跌0.27%;截至2023年6月5日港股收盘,读书郎报收8.06港元/股(折合人民币7.32元),对应市值28.37亿港元(折合人民币25.77亿元)。 读书郎是一家中国的智能学习设备服务供应商,专注于为中国的中小学生、家长及学校教师设计、开发、制造和销售各种嵌入全面数字化教辅资源的智能学习设备。 在财报中,其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称,按2021年零售市值计算,读书郎在中国的智能学习设备服务供应商中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6.1%;按照出货量计算,排名第五。 「不二研究」据其最新年报发现:2022年,读书郎的营收为6.05亿元,同比减少25.58%;但同期的净利为0.05亿元,同比减少93.9%。 从产品线来看,读书郎收仍严重“偏科”于学生个人平板产品。去年,来自学生个人平板产品的收入为5.22亿元,当期营收占比高达86.3%。 从渠道来看,读书郎过度依赖线下销售,以2022年为例,其线下经销商收入为4.88亿元,当期营收占比为80.6%。 ▲图源:读书郎官网 去年7月的一篇旧文(《读书郎三战IPO: 8成靠平板、线下渠道独大,"偏科生"如何突围?》)中,我们聚焦于读书郎三闯港股IPO,当“双减”政策落地之后,教育智能硬件赛道既是风口,也是红海。 时至今日,读书郎仍面临过度依赖线下销售、押宝单一产品的问题;上市不足一年的读书郎,如何摆脱“偏科”症?由此,「不二研究」更新了6月旧文的部分数据和图表,以下Enjoy: 2022年5月18日,读书郎向港交所三次递交招股书!此前,其曾
      943
      举报
      读书郎上市后首份年报,8成营收来自平板,如何克服“偏科”症结
    • 不二研究不二研究
      ·05-30

      付费订阅故事难讲,腾讯音乐如何“过河”?

      靠付费订阅故事,腾讯音乐如何“过河”? 近日,腾讯音乐娱乐集团 $腾讯音乐-SW(01698)$ (下称“腾讯音乐”,01698.HK)公布了2022全年及2023年一季度财报。 腾讯音乐是一家提供在线音乐及以音乐为核心的社交娱乐服务的中国音乐集团。 在招股书中腾讯音乐援引艾瑞咨询报告称,按2021年总收入计算,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在线音乐服务市场;按月活跃用户数计算,腾讯音乐在中国在线音乐娱乐平台排名第一。 5月16日,腾讯音乐一季报公布后的首个交易日,其股价下跌4.54%,截至5月30日港股收盘,腾讯音乐报收28.80港元/股(折合人民币26.05亿元),对应市值是976.4亿港元(折合人民币883.23亿元);对比今年1月的高点36.65港元/股,其市值已蒸发近20%。 「不二研究」据腾讯音乐一季报发现:2023年一季度,腾讯音乐营收为70.1亿元,同比增加5.4%;同期,净利润为14.1亿元,同比增加57.0%。 今年一季度,尽管腾讯音乐的营收呈上升趋势,但月活跃用户持续下滑。其在线音乐服务的移动端月活跃用户数为5.92亿,同比下降6.9%;社交娱乐服务的移动端月活跃用户数为1.36亿,同比下降16.0%。 与此同时,社交娱乐服务业务曾是腾讯音乐的营收支柱,但2020年以来逐渐减少,以2023年一季度为例,其社交娱乐服务业务收入为35.00亿元,当期营收占比已不足50%。 ▲图源:unsplash 此前9月的的一篇旧文(《腾讯音乐回港上市,摸着“抖音”过河?》)中,我们聚焦于腾讯音乐回港上市,在线音乐下半场,其竞争对手不仅有后浪“云村”,还有野蛮入侵的短视频。 时至今日,当版权红利消退、流量增长见顶,仅靠提升付费率,腾讯音乐能否突破成长瓶颈?由此,我们更新了9月旧文的部分数据和图表,以
      2832
      举报
      付费订阅故事难讲,腾讯音乐如何“过河”?
    • 不二研究不二研究
      ·05-26

      毛戈平向左、完美日记向右,谁是国货美妆潜力股?

      头部主播翻车,流量效应退潮,美妆江湖生变。 近日,作为美股“国货美妆第一股”,完美日记的母公司逸仙电商控股有限公司( $逸仙电商(YSG)$ 下称“逸仙电商”,NYSE:YSG)公布了2022全年及2023年一季度财报。 今年3月,毛戈平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毛戈平”)再次更新招股书,重启上市计划。 5月17日,逸仙电商一季报公布后的首个交易日,其股价上涨1.15%,截至美东时间5月25日美股收盘,逸仙电商报收0.89美元/股(折合人民币193.47亿元),较发行价10.5美元/股跌超90%;对比今年的高点1.82美元/股,市值已蒸发50%。 「不二研究」据毛戈平和逸仙电商最新招股书及年报发现:2022年,毛戈平营收为16.8亿元,同比增加17.54%,净利润为3.49亿元,同比增加38.89%;同期,逸仙电商营收为23.85亿元,同比减少36.54%,净利润-8.21亿元,同比收窄46.93%。 从营收渠道上来看,毛戈平仍面临着主营业务收入单一、深度绑定毛戈平个人IP,去年,来自毛戈平同名品牌MAOGEPING的营收为15.72亿元,当期营收占比高达95.24%;而逸仙电商营收持续下滑,当“电商红利”逐渐退潮,其不得不面对退潮之下的困局。 ▲图源:freepik 此外,重营销轻研发也是其明显的短板。2022年,毛戈平的研发费用占比不足1%;同期,逸仙电商的研发费用占比也仅为3.4%。 尽管三者都被视作“国货第一股”,但定位略有不同,此前12月的的一篇旧文(《毛戈平VS完美日记,"国货美妆第一股"新战争||Battle》)中,我们聚焦于直播生变、流量退潮,两个“国货美妆第一股”直面变局:逸仙电商虽是电商赢家,但面临巨额亏损;毛戈平营收稳增,但研发贫乏。 时至今日,当国货美妆潮起潮落,新锐与
      1,0205
      举报
      毛戈平向左、完美日记向右,谁是国货美妆潜力股?
    • 价值投资为王价值投资为王
      ·05-25

      爆款再不来,小鹏就玩完了!

      昨日美股盘前,造车新势力的小鹏公布了一季报,盘中股价一度暴跌12%! 这么剧烈的反应是我始料未及的,作为新能源厂商,每个月的销量都是明牌,一季度业绩差并不意外,至于是不是低于预期根本就不重要,毕竟人已经掉到粪坑里了,还谈屎臭的超乎想象,岂不是有点傻白甜? So,小鹏这份财报到底差到了那里? 首先是收入,一季度营收40亿,同比下滑46%: 如此拉胯表现不算意外,毕竟一季度汽车销量为18230辆,较去年同期下滑47%。 令人意外的是毛利率,一季度只有1.7%,这是什么垃圾水平?意外着一台车的收入都快低于成本了,这还不算企业的研发成本、管理成本等等,这种水平持续下去,早晚破产! 小鹏把毛利率下滑归咎于2点: 一是特斯拉掀起的价格战,小鹏采取降价促销策略; 二是新能源补贴取消。 以上2点因素,同为造车新势力的理想汽车也面临,但是,人家一季度的毛利率高达20.4%: 要我说,小鹏毛利率拉胯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爆款车,销量不行,各种成本都无法摊销,最终造成成本高昂。 所以,要想解决小鹏当下的困局,就必须推出一款类似理想L9式的爆款! 小鹏CEO在财报中给投资者画饼,说即将推出的G6车型,将会成为中国价格介乎人民币200,000元至人民币300,000元的新能源SUV市场最受瞩目的热销爆款之一。 你信吗? 小鹏预计二季度汽车交付量将介乎21,000至22,000辆,按年减少约36.1%至39.0%。 ‧ 总收入将介乎人民币45亿元至人民币47亿元,按年减少约36.8%至39.5%。 4月的销量已经公布,假设按照二季度最高2.2万辆计算,小鹏5月和6月平均月销量约7461辆,从趋势上看,有触底回升的态势: 在一季报中,小鹏开篇就提到目前账上的现金有341亿,言外之意就是告诉投资者,你们不要怕,我还有钱,虽然我现在销量不行,但我有足够的钱熬到爆款车型的出来! 能不能一洗雪耻,就看G
      2.13万4
      举报
      爆款再不来,小鹏就玩完了!
    • 不二研究不二研究
      ·05-25

      乐华上市后首份年报,“造星工厂”光环失灵?

      5月22日,#乐华被冻结2390万财产#话题冲上热搜。 近日,头顶“王一博”光环的乐华娱乐集团 $乐华娱乐(02306)$ (下称“乐华娱乐”,02306.HK)交出了上市后的首份财报。 4月25日,财报公布的首个交易日,其股价下跌2.06%,截至2023年5月23日港股收盘,乐华娱乐报收3.81港元/股(折合人民币3.43元),对应市值33.22亿港元(折合人民币29.90亿元)。对比上市首日市值,已蒸发近20亿港元。 乐华娱乐是一家涵盖艺人管理、音乐IP和运营以及泛娱乐业务三大业务模块的文化娱乐平台,曾被坊间戏称“王一博概念股”。在财报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称,按2021年艺人管理收入计算,其在中国艺人管理公司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1.9%。 根据财报披露,截至2022年12月31日,乐华娱乐拥有68名签约艺人及58名参加公司训练生计划的训练生。 「不二研究」据其财报发现:2022年,乐华娱乐营收9.80亿元,同比减少24.03%;同期,其经调整后净利润为2.67亿元,同比减少32.41%。 乐华娱乐近四年营收累计38.23亿元,其营收结构仍相对单一、高度依赖头部艺人管理。去年,来自艺人管理的是收入为8.52亿元,当期营收占比为86.9%。 ▲图源:《这就是街舞5》官微 今年1月的一篇旧文(《"艺人管理第一股",乐华娱乐市值50亿港元》)中,我们聚焦于乐华娱乐如愿实现上市“星梦”;虽然其成为“艺人管理第一股”,但仍未摆脱对头部艺人管理的依赖。 时至今日,在王一博之后,凭借批量制造偶像的乐华娱乐能否真正突破“顶流依赖症”?由此,「不二研究」更新了1月旧文的部分数据和图表,以下Enjoy: “顶流”王一博近年可谓在娱乐圈火了半边天;其背后的经纪公司乐华也在近期有了新动作。 去年3月8日,乐
      1,4115
      举报
      乐华上市后首份年报,“造星工厂”光环失灵?
    • PartrickPartrick
      ·05-24

      小米2023年Q1季报解读—财报超市场预期,但前途仍充满荆棘

      $小米集团-W(01810)$ 2023 Q1财报虽然跟市场预期相比可以算是超预期,但数据确实是不太好看,比如营收连续5个季度下降,最近几年首次跌破600亿,基本盘手机业务还在继续下滑等。财报的数据大家可以看后面我整理的详细表格。 小米其实能说的不多了,股价是原罪,恐怕持有小米的朋友这个时候需要一定的信仰才能拿得住了,包括我自己,直接先说下我个人看法。  1. 财报数据不是很好看,但超了市场预期。小米第一季度营收594.8亿元人民币,最近几年首次跌破600亿,同比下降18.9%,环比下降9.9%,预估588.1亿元人民币;经调整净利润3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1%,环比增长121.3%,预估30亿元。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费用11亿,加回这11亿达到了43.3亿元,也算是比较高的水平了。 2. 亮点是毛利率达到新高19.5%,手机毛利率达到了11.2%。 3. 基本盘手机业务下滑幅度高于大盘的13%,手机机场目前看大概率不会是个高速增长市场了,最多等等需求反弹,或者有比较大的换机潮。国内高端之路走得还算可以,但整体市场份额仍然只能排名第五,个人觉得还是不够理想! 4. IOT业务也是连续四个季度下滑了,电视销量下滑,整体表现也不佳,有个细节是这个季度开始没有公布小爱MAU数了,不知道是否是下滑了。 5. 电动车业务一季度的费用是11亿元,造车也进入了冲刺阶段,之前说的正式交付也就是明年了,所以年底应该会有些消息。至于小米造车前景如何,这个我个人感觉看不清,新势力现在除了理想跑出来了,其他都不确定,今天KTV明天ICU都有可能,比如也是今天刚出财报的小鹏。对于小米造车,产品力、智能化、供应链都是挑战,都得最好不然就很难生存。小米造车结局怎么样,交给时间吧。 
      4,0126
      举报
      小米2023年Q1季报解读—财报超市场预期,但前途仍充满荆棘
    • 价值投资为王价值投资为王
      ·05-24

      小米Q1:电子消费的寒冬真漫长!

      刚刚,小米发布了一季报,危机之下暗藏转机。 从收入来看,一季度营收594.8亿,同比下滑18.9%,超出分析师一致预期的588.1亿:   收入下滑并不意外,根据Canalys数据,本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跌13.3%,为2014年以来最低的第一季度出货量;全球PC出货量为5520万台,比2022年第一季度下降30%! 小米一季度智能手机收入为349.9亿,同比下滑23.6%,下滑幅度超过行业整体,主要是量价齐跌。 其中,一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040万台,较去年同期下滑21%:   价格方面,小米智能手机平均零售价格为1151.6元,较去年同期下降3.1%:   分区域看,小米在国内的高端化还算成功,根据第三方数据,小米在中国大陆地区人民币4,000–5,000元价位段的智能手机销量排名中位列安卓厂商第一,市占率同比提升7.7个百分点至24.1%。本季度,小米在中国大陆地区智能手机平均销售单价(「ASP」)创下单季度历史新高,同比增长超过18%。 但在海外,小米为了去库存,采取了降价促销,ASP明显下降。 IOT一季度营收168亿,同比下滑13.6%,主要是智能电视及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及ASP均有所下降,但智能大家电品类收入同比增长超过60%,抵消了部分影响。 互联网服务保持了一贯的稳定色彩,一季度营收70.3亿,同比下滑1.2%:   毛利率方面,虽然智能手机量价齐跌,但一季度的毛利率升至11.2%,创近期新高,IOT和互联网服务皆同比上升:   毛利率改善带动小米一季度净利润超预期,实现42亿净利润,经调整后为32.3亿,超出分析师预期的30亿。 不过在净利润质量方面,一季度包含了34.5亿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而去年同期为亏损35.5亿,该收益只是账面变动,并不带来真实的现金流入,预测该值的难度也比较高。
      1.66万3
      举报
      小米Q1:电子消费的寒冬真漫长!
    • 二狗叨叨二狗叨叨
      ·05-22

      【季报分析】百度2023年Q1:AI附体,浴火重生

      5月16日港股盘后,港股市场最地道最纯真的人工概念股 $百度集团-SW(09888)$ 发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虽然在本季度内,百度就重磅发布了旗下的类chatGPT产品——文心一言,不过对于百度业绩的贡献在本季度还未真正体现出来,即使没有文艺一言的助力,百度在2023年第一季度表现还算可圈可点,至少开了一个好头。 一、整体数据,有点炸裂 营收方面:在本季度内,百度实现总营收311.44亿元,去年同期为284.11亿元,同比增长9.62%,百度在2023年开年第一个季度的表现还是比较稳健,至少营收的表现还算可以。 利润方面:在本季度内,调整后净利润57.27亿元,去年同期为38.79亿元,同比增长47.68%,环比增长6.7%。得益于宏观环境好转,以及企业内部持续降本增效措施的不断精进,盈利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分部情况:在本季度内,百度的核心营收和爱奇艺分别录得229.98亿元、81.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7.58%、15.83%,虽然增长幅度不是很大,但是对于百度这样的体量能有这样的表现实属不易。 百度作为上个互联网时代最耀眼的一颗星,已经错过了移动互联网红利,昔日的明显现如今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荣光,不过随着今年的chatGPT全球爆火之后,已经孤注一掷AI的百度似乎又重新唤起了昔日的荣光,从目前文心一言的使用体验来看,虽然没有chatGPT那种酣畅淋漓的体验,但是已经超出了二狗哥的预期,期待能在Q2大放异彩。 在本次财报分析中,二狗哥根据百度的业务性质不同分别进行阐述分析,百度业务体系划分简单粗暴,一个就是百度核心业务,主要是广告营销、创新业务(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另一个就是爱奇艺业务。简单的说,除了爱奇艺的业务在百度的任务体系中都可以称之为百度核心业务。 二、大模型加持
      5,4967
      举报
      【季报分析】百度2023年Q1:AI附体,浴火重生
    • 价值投资为王价值投资为王
      ·05-22

      快手一季报中的喜与忧!

      刚刚,快手发布了一季报,与预期相比,营收和净利润都超出分析师预期:   其中,一季度营收252亿,同比增长19.7%,超出分析师预测的245亿:   分业务来看,快手第一大营收线上营销服务收入130.6亿,同比增长15.1%,主要是快手进一步提升数据基础设施、优化产品能力及精细化行业管理策略,推动广告主数量及广告主投放增加,尤其来自电商商家的投放。 快手第二大收入来源是直播业务,一季度营收93亿,同比增长18.8%,主要因为内容供给丰富,与公会合作策略不断发展以及直播生态和算法持续迭代,带来付费用户数同比增长6.4%至6,010万,而月度付费用户平均收入呈两位数同比增长。 其他业务一季度营收28亿,同比大增51.3%,主要是由于电商业务的增长,商品交易总额的增加及电商业务策略的持续改善。电商商品交易总额增加主要是由于电商月活跃付费用户数量、客单价及月订单频率增加。 净利润方面,快手一季度亏损8.8亿,亏损幅度进一步收窄:   从经营利润来看,快手国内已实现盈利,海外亏损8.23亿:   净利润亏损收窄一部分来自毛利率改善,一季度毛利率为46.4%,较去年同期高出4.7个百分点,另外一部分来自于降本增效,其中销售费用同比下降8.1%、研发费用同比下滑17%。 虽然快手一季度营收和净利润超预期,但也有2点隐忧: 一是日活用户数同比增速放缓至个位数,一季度只有8.3%: 二是一季度用户使用时长为128.6分钟,较去年同期仅增长0.5分钟,用户使用时长有触顶态势,考虑到腾讯视频号日渐成功,快手将面临一定的挑战。 从日活用户数高达3.74亿来看,快手国内拓展空间继续压缩,而国外面临Tik Tok激烈竞争,目前还外的收入远低于亏损,依然处于撒钱换市场阶段。而国内,随着销售费用持续压缩,也不乐观。 快手能做的就只有增加现有用户的变现
      1.40万5
      举报
      快手一季报中的喜与忧!
    • 新摘商业评论新摘商业评论
      ·05-19

      透视虎牙斗鱼最新财报,直播行业的突围之章

        总而言之,尽管经历了痛苦的洗牌与挣扎,但直播赛道依然具备着强大的粘性,而随着直播平台们的业绩表现愈发健康,行业似乎已经步入了持续反弹的轨道。    作者/番茄酱  出品/新摘商业评论    数年前,中国的直播行业曾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千播大战,在资本的推动下,大量的直播平台纷纷涌现,而在赛道狂奔的同时也陷入了一片混乱,许多平台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倒下,直播行业也在这一轮洗牌后,只有虎牙斗鱼等头部平台最终留下,随后就是快手抖音B站入局 “硝烟再起”的商战故事。  就当这场商战故事有可能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又一场世界级谈资的时候,疫情和监管收紧的到来,让直播行业迅速的下挫,而斗鱼和虎牙合并案被监管部门否决后,腾讯希望握有的直播行业的新力量没能出现,从此直播行业进入了拐点,斗鱼与虎牙也陷入了漫长的修复期。  都说2023年是个新的开始,近期虎牙、斗鱼也接连发布了其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虎牙营收19.5亿元,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归属于虎牙的净利润为8550万元;斗鱼营收14.8亿元,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归属于斗鱼的净利润为2580万元。  由此不难看出,在千播大战所带来的阴霾已逐渐消散的当下,当年幸存的玩家们已逐渐摆脱颓势,试图重塑直播赛道的价值。这或许也预示着,直播赛道正在走出过去数年的沉寂,在这个春暖花开的世界,迎来崭新的阶段。    一、虎牙斗鱼的深蹲起跳  从财务数据的角度来看,虎牙、斗鱼的一季度财报均显示出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先说虎牙,尽管其第一季度营收略有下滑,但净利润却有了大幅改善。财报显示,第一季度,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归属于虎牙的净利润为8550万元,较去年同期的4660万元提升明
      1,0346
      举报
      透视虎牙斗鱼最新财报,直播行业的突围之章
    • 价值投资为王价值投资为王
      ·05-19

      分拆也救不了阿里?

      昨日盘后,阿里巴巴发布了23财年四季报(对应今年一季度),数据喜忧参半,股价大跌6%。 从成长性来看,阿里四季度营收2082亿人民币,不及分析师预期的2092亿,但在降本增效之下,净利润大超预期:   在四季报中,阿里浓墨重彩描述了分拆计划,也给出了具体的上市时间节点,或许管理层希望依靠分拆来提升阿里股价,然而,市场情绪并不高涨。 当一家企业需要依靠分拆来提升股东价值的时候,主业该是有多惨淡? 分业务来看,阿里巴巴最核心的中国商业分部,四季度营收1360.7亿,同比下滑3%,其中,客户管理收入同比下降5%,主要由于淘宝和天猫的线上实物商品GMV(剔除未支付订单)同比录得中单位数的下降;直营业务收入同比下滑1%,主要是受到1月份新冠肺炎疫情和提前过春节的季节性波动的负面影响导致线下门店销售下降,以及后疫情时期消费者减少囤积行为令杂货需求正常化所致。 中国商业分部主要包括淘宝、天猫、淘特、淘菜菜、盒马、天猫超市、高鑫零售、天猫国际及阿里健康等中国零售商业业务,以及包括1688在内的批发业务。 除中国商业之外,阿里巴巴最被投资者看好的业务当属云业务,主要包括阿里云和钉钉,四季度营收185.8亿,同比下滑2%,业绩下滑主要原因是疫情影响及某头部客户基于非产品因素逐渐停止于其国际业务使用阿里云服务。 理由虽然过得去,但阿里云增速放缓不是始于四季度,联想到阿里云前不久宣布大幅降低产品价格,最高达50%,随后腾讯云、移动云宣布跟进降价,由此可见,云业务也开始内卷,未来能否重归高增长,投资者没有信心:   淘宝垮了、阿里云垮了,现在最有看头的是国际商业,即Lazada、速卖通、Trendyol和Daraz,四季度国际商业营收185.4亿,同比增长29%,增长主要是由于Trendyol、Lazada 和速卖通产生的收入增长。Trendyol的收入增长主要受惠于补贴
      1.98万8
      举报
      分拆也救不了阿里?
    • 陈达美股投资陈达美股投资
      ·05-19

      汇量科技:与其内卷,不如出海卖水

      It makes no sense to ship atoms when you can ship bits.(翻译byGPT:当你可以运输比特时,再去运输原子,没有意义。)———尼葛洛庞帝互联网的本质是媒介,无远弗届,而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于是互联网天然就是个信息暴露狂。广告是所有信息里最具商业价值的信息。所以互联网上的广告,简直宛如海上丝路的茶叶,是天然的可以让其他模式落花流水的产品与模式。无论是强制覆盖的(比如蹂躏你眼球的那类广告),还是你主动搜索却“意外所得”的广告,还是内容型的你比较enjoy的,总之强媒介商业模式里的广告几乎是灵魂秩序。但互联网广告有个问题,它时常比一辆洒水车还要没有边界感。莫名其妙就唱着歌射你一身,令人防不胜防。所以互联网广告投放,与比如在央视黄金时段出最高的价砸最狠的钱就大相径庭,它的痛点在于精准;程序化广告就在此要求上应运而生,技术含量高,强调精耕细作,而非大水漫灌。进度条拉至今时今日,程序化广告是互联网的主流广告形态。亚马逊会告诉你说,“程序化广告是利用技术手段实现数字广告购买和销售的过程…程序化广告使用工作流程自动化和机器学习算法,可以根据各种洞察数据有效地向受众投放广告…在美国程序化媒体购买费用占所有数字广告花费的 85%,在欧洲略高于 80%。” (移动市场广告服务的TAM(total addressable market))程序化广告是互联网的最主要商业模式。那这里面就如江湖泥沼,生态庞杂,玩家林立;但因为许多公司在里面扮演的角色是纯的2B业务,作为终端消费者的我们,没有直接体感,所以不熟悉。但在美股市场,诸如Unity或这Applovin这样的上市公司,曾经都是巨牛股,到现在也不便宜。但港股市场也有类似公司,还记得我之前写的诗吗: 港股虽然市场很**但是也意味着是价投的迪士尼?多找找标的..我找啊找,我
      6,0995
      举报
      汇量科技:与其内卷,不如出海卖水
    • 价值投资为王价值投资为王
      ·05-18

      好好的一季报,腾讯咋直接就跌了?

      昨日盘后,港股股王腾讯发布一季报,万众瞩目,世人都期待股王业绩超预期,然后带动萎靡的港股重振雄风。 然而,今天港股确实一度大涨,但领涨的不是腾讯,股王甚至还拖了后腿,一度跌近4%! 是一季报暴雷了吗? 与分析师的预期相比,腾讯一季度营收是超预期的,但利润不及预期,莫不是因此下跌?   从昨晚美股腾讯ADR的走势来看,这份季报市场反应确实平淡,我第一反应是不是腾讯的估值比较高造成的?   先说营收超预期,中概股一季报业绩改善是明牌,或者说自去年11月,国家有明确迹象宣布取消疫情防控的时候,投资者就已经在预期腾讯的业绩改善了。 比如,腾讯的三大主业是游戏、广告和金融支付,游戏的改善实际上遭遇疫情解封,主要是国家开始恢复游戏牌照常态化发放;广告业务和国内经济息息相关,基本随着疫情结束,市场就在预期该业务将重回增长;金融支付同理,毕竟依赖线下消费。 因此,总的来说,腾讯一季报业绩恢复高增,是可预期的事情,而且已经计提在股价当中了。 然后再来看估值,市盈率只有15倍,并不贵:   但是,腾讯的净利润中,包含较高的其他收益(主要是投资收益),这类利润波动较大,合并计算之后,会造成估值偏低,而且,你很难预测该收益的金额,这也是造成一季报净利润不及预期的原因。 简单粗暴,把其他收益扣除后,腾讯的市盈率为36倍,这么算,显然也有点苛刻,所以,问题就在于其他收益到底该给多少估值?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投资收益值多少估值倍数,探讨争议较大,不如按照营收算市销率,腾讯目前为5倍,略低于谷歌的5.5倍。   对比腾讯历史市销率,目前的倍数仅恢复至2022年3月,考虑到腾讯的营收恢复两位数增长,因此,腾讯仍有估值提升的空间,今日的下跌更像是对净利润的不满。   $
      2.36万8
      举报
      好好的一季报,腾讯咋直接就跌了?
    • 价值投资为王价值投资为王
      ·05-17

      腾讯音乐Q1:只能在存量客户里挖呀挖!

      昨日盘后,腾讯音乐发布一季报,今日港股股价下跌近4%。 为什么市场对这份财报不看好? 从收入来看,腾讯音乐一季度走出低谷,重回增长,同比实现5.4%的涨幅,净利润达到12亿,同比大增85%:   分业务来看,在线音乐收入35亿,同比增长33.8%,社交娱乐服务营收35亿,同比下滑13%: 在线音乐收入表现相当亮眼,而且即将超越社交娱乐服务,荣登第一大收入来源。 但是,在线音乐收入的增长并不是量价齐升,而是拼命在存量客户里挖呀挖,让更多的白嫖党变为付费用户,同时逆势提价。 比如,本季度腾讯音乐不再公布移动端在线音乐月活跃用户数,而是将IOT设备进行了合并,在之前的文章中,我说过,一旦互联网公司不再公布某项数据,必然是该数据十分难看。 即使拿合并后的数据算,腾讯音乐的在线音乐月活跃用户数也同比下滑6.9%,从趋势上看,腾讯音乐的基本盘已经明显见顶! 虽然基本盘见顶回落,但音乐付费用户比例提高至15.9%,创历史记录! 社交娱乐服务继续拉胯,月活用户数同比下滑16%,付费比例维持在5.2%,继续提升概率较低。 从单用户收入来看,在线音乐一季度为9.2元,较去年同期增加0.9元,社交娱乐为164.5元,同比增加2.7元:   由以上数据来看,腾讯音乐未来只能在已有的用户中深入挖掘,尽量将更多的用户转为付费用户,而社交娱乐服务已经毫无前途可言。 从估值上看,腾讯音乐市盈率为21倍,虽然不贵,但对比未来个位数的增速,似乎也不便宜,这或许是一季报发布之后,股价反应平淡的原因:       $Nabtesco Corp.(NCTKF)$ $腾讯音乐-SW(01698)$</
      1.37万6
      举报
      腾讯音乐Q1:只能在存量客户里挖呀挖!
    • 价值投资为王价值投资为王
      ·05-16

      经营拐点确立,百度将迎来戴维斯双击?

      5月16日美股盘前,百度发布了2023年一季报,股价一度拉升近5%:   与分析师预期相比,百度再一次交超预期答卷:   具体来看,百度一季度营收311亿人民币,超过分析师一致预期的300亿,同比增长9.6%:   从季度营收趋势来看,去年下半年百度初现反转态势,而一季度营收增速重回10%,经营拐点正式确立。 分业务来看,百度在线营销业务一季度营收179.7亿,同比增长6.2%;其他业务营收131.7亿,同比增长14.7%:   在季度财报中,百度并未给出二季度业绩指引,但考虑到去年二季度上海及全国疫情较为严重,百度业绩受到较大影响,在低基数的情况下,预估百度二季度营收增速将更高。 除了核心业务之外,爱奇艺本季营收增速也提升至14.7%,收入总额创历史新高:   爱奇艺日均总订阅会员数在本季度为1.29亿(含试用),去年一季度为1.01亿,付费用户数创历史记录:   费用方面,百度一季度继续缩减研发投入,同比下滑3.3%,但销售和管理费用本季意外大增20%,重回扩张区间:   由于本季度其他利润,主要是来自长期投资所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达到15亿,而去年同期是亏损30亿,由此带来一季度其他利润大增至26亿,带动净利润增至63.82亿,去年同期为亏损7.5亿。 因此,用市盈率估值很难真实反映业绩,这里采用市销率估值,即给营收一个倍数,目前为2.5倍,仍处于近年来较低估值: 从一季报来看,毫无疑问,百度的经营拐点已至,未来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即估值和业绩同时提升带来股价大涨。 至于AI对百度业绩的赋能,目前看还不明显,且看业绩电话会上管理层会释放怎样的信息! $百度(BIDU)$
      2.19万13
      举报
      经营拐点确立,百度将迎来戴维斯双击?
    • 不二研究不二研究
      ·05-16

      三只松鼠、来伊份、良品铺子财报PK,“卷”不出新故事?

      “零食第一股”有多卷? 近日,作为A股“零食第一股”,三只松鼠(300783.SZ),良品铺子(603719.SH)和来伊份(603777.SH)相继公布了2022全年及2023年一季度财报。 三家零食厂商年报公布后的首个交易日,三只松鼠和来伊份股价分别上涨0.37%和0.55%、而良品铺子股价下跌3.96%。 截至5月16日收盘,三只松鼠报收22.60元/股,对应市值90.63亿元;良品铺子报收30.94元/股,对应市值124.1亿元;来伊份报收15.80元/股,对应市值53.18亿元。 「不二研究」据三家零食厂商最新财报发现:今年一季度,三只松鼠营收为19.00亿元,同比减少38.48%,净利润为1.92亿元,同比增加18.73%;同期,良品铺子营收为23.85亿元,同比减少18.94%,净利润1.49亿元,同比增长59.78%;同期,来伊份营收为12.12亿元,同比减少7.80%;同期,净利润为0.71亿元,同比减少23.04%。 从营收渠道上来看,良品铺子和来伊份均以线下起家,而三只松鼠依托电商横空出世,当“电商红利”逐渐退潮,其不得不面对退潮之下的困局。 与此同时,轻研发也是零食企业无法回避的短板。以三只松鼠和良品铺子为例,2022年,三只松鼠的研发费用为0.38亿元,当期研发占比为0.53%。此外,其研发人员同比减少四成。同期,良品铺子的研发费用占比也仅为0.54%。 尽管三者都被视作“零食第一股”,但定位略有不同,此前9月的的一篇旧文(《三只松鼠、来伊份、良品铺子半年报PK,谁是零食第一股||Battle》)中,我们聚焦于电商渠道红利见顶,“零食第一股”之争,三家零食厂商均面临不同困境:三只松鼠营收增长乏力、良品铺子增收不增利、来伊份遭遇成长瓶颈。 时至今日,三家零食厂商仍面临营收下滑等问题。随着疫情之后消费复苏,谁能成为零食界“新宠”?由此,「不二研究」更新
      3815
      举报
      三只松鼠、来伊份、良品铺子财报PK,“卷”不出新故事?
    • 不二研究不二研究
      ·05-16

      "药妆茅"贝泰妮市值两年蒸发700亿,9成营收来自薇诺娜

      "药妆茅"贝泰妮被资本市场“抛弃”了? 近日,“国货之光”薇诺娜母公司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贝泰妮(300957)$ (下称“贝泰妮”,300957.SZ),公布了2022全年及2023年一季度财报。 贝泰妮是一家日用化学产品制造业,据Euromonitor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薇诺娜在护肤类产品市场中排名第八,较2021年爬升两位。此外,不仅在皮肤学级护肤品赛道市场排名第一,且市场份额达23.2%。 3月30日,贝泰妮年报公布后的首个交易日,其股价上涨5.61%。截止5月16日收盘,贝泰妮股价报107.00元/股,对应市值453.3亿元。对比2021年的市值高点,贝泰妮当前股价已近乎腰斩,市值蒸发超700亿元。 「不二研究」据其最新年报发现:2022年,贝泰妮营收为50.14亿元,同比增加24.65%;同期,净利润为10.51亿元,同比增加21.82%。 在2018-2022年,贝泰妮营收呈上升趋势,但增速明显放缓,且毛利率逐年下滑。2018年,贝泰妮毛利率为81.16%,而2022年,其毛利率下滑到75.21%。 与此同时,高度依赖单一产品,多产品矩阵尚未形成仍是贝泰妮面临的问题。去年,来自薇诺娜品牌占比高达97.4%。 去年4月的一篇旧文(《薇诺娜"单腿蹦"、营销费率超4成,"药妆茅"贝泰妮还能走多远?》)中,我们聚焦于贝泰妮上市后首份年报,尽管营收净利双增,但重营销轻研发导致其毛利率被同行公司赶超。 ▲图源:薇诺娜官网 时至今日,国货之光下半场,“药妆茅”贝泰妮,如何打破大单品瓶颈寻找新增长点?由此,「不二研究」更新了4月旧文的部分数据和图表,以下Enjoy: 功能性护肤巨头贝泰妮,能跟业绩“素颜”和解吗? 近日,“国货之光”薇诺娜母公司贝泰妮(300957.S
      5105
      举报
      "药妆茅"贝泰妮市值两年蒸发700亿,9成营收来自薇诺娜
    • 躺平指数躺平指数
      ·05-14

      有赞和微盟:在倒退中前进

      图片 “ 一家SaaS企业,还是得看核心的订阅收入数量,这块上不去,凭什么给你高的估值呢? 5月11日微盟发布了一季度的经营数据,5月12日,中国有赞也发布一季报,比微盟内容一些。虽然从结果上看两家均有亏损,但也都大幅度缩窄,控制成本提升盈利的动作也都有了实际成效,这点是值得肯定的。 先说观点: 1,一季度整体SaaS股的表现都不好,特别是在美股SaaS已经实现反转的情况下,港股SaaS依然持续下跌,核心问题在于,大厂之间的流量竞争烈度提升,都在想办法给商家“发铲子”,导致市场对这种第三方SaaS“卖铲子”的模式信心不足; 2,订阅收入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会是一家SaaS企业的核心估值标准,换而言之,只有订阅收入有持续增长的预期,才会有资本市场的高估值,除此之外的那些公司自主释放的利好消息,看看就好,千万别真信; 3,港股SaaS目前的跌幅非常深,但在市场出现明显的反转信号,如各家订阅用户规模上升、业务上的重要扩张进展等之外,不建议盲目大规模抄底,可以选择适度建仓观察。 再看数据: 今年一季度,有赞披露了一份详细的业绩报表(这里要给有赞点个赞),一季度实现收入3.54亿元,同比下降2.2%;期内亏损925.6万,去年同期则为亏损3.5亿,同比大幅度缩窄。 实现这样的大幅度缩窄,来自成本端的控制是主要原因。一季度,有赞的员工人数减少了2000余人,等于变相提升了人效,让消费开支直接同比减少了38.6%;同时,服务器和短信成本骤降了2000多万元,通过这部分成本的下降可以推测,有赞减少了不少冗余的服务,提升目前业务的效率。 通过这两项开支的减少可以看出,有赞在降本这一侧做得不错;但在增效方面,却依然见不到什么向好的迹象。 今年一季度,有赞订阅解决方案的收入为2.06亿元,同比下降6.5%,商家解决方案的收入则增长了6.3%至1.48亿元。此消彼长之下,有赞订阅
      1,8953
      举报
      有赞和微盟:在倒退中前进
    • 价值投资为王价值投资为王
      ·05-12

      中芯国际Q1:代工巨头即将迎来反转?

      昨日盘后,中芯国际公布了2023年一季度业绩,其中,营收14.62亿美元,超出管理层给出的14.3指引上限,毛利率20.8%,位于管理层给出的19%-21%毛利率指引上限。 财报发布之后,中芯国际股价一度大涨近5%,然而随着大盘回落,中芯国际最终冲高回落,涨幅收窄至不足1%:   在这份财报发布之前,中芯国际经历了暴涨暴跌,其曾在3月中旬启动后,一口气大涨63%,随后又快速下挫,走出A型走势,令人唏嘘。 中芯国际的一季报虽然超出市场预期,但由于之前台积电、阿斯麦等一众半导体巨头早已发布一季报,因此,中芯国际2023年的业绩没啥超乎预料的地方。 首先是一季度的营收,14.62亿美元,略超业绩指引,幅度不大,就这点超预期,自然撑不起5%的涨幅。 其次是二季度指引,管理层认为将环比增长5%-7%,这让市场认为中芯国际的业绩已经触底,接下来的日子每一步都是反弹。 这个指引虽然是好消息,但不令人意外,尤其是台积电每个月都会公布销售数据,从其4月销售额来看,环比增长1.7%:   从台积电和中芯国际对二季度的业绩预测来看,芯片制造行业在一季度见底是大概率事件,考虑到中芯国际目前的市净率估值仍低于历史均值,在不考虑美国半导体制裁升级的情况下,当下的中芯国际仍有一定的安全边际!   $中芯国际(00981)$ $中芯国际(688981)$    
      7,7477
      举报
      中芯国际Q1:代工巨头即将迎来反转?
    • 价值投资为王价值投资为王
      ·05-11

      京东Q1:百亿补贴立竿见影!

      刚刚,京东发布了一季报,财报公布之后,美股盘前股价瞬间拉升:   毫无疑问,京东这次财报超预期了。 与分析师的预测相比,京东一季度营收2430亿,超出分析师一致预期的2405亿;一季度营业利润64亿,同样超出分析师一致预期的48亿:   大超预期,难道是百亿补贴发力了? 京东CFO的说法貌似证实了这点,她在财报中表示: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在一季度里,服务收入增长至总收入的20%,不仅为我们健康的利润率做出贡献,也体现出我们在招商方面的巨大成功 — 加入京东平台的第三方商家数量达到历史新高! 在这次财报发布之前,市场一直担忧百亿补贴将加大销售费用的投入,进而造成利润下滑,从这次财报结果来看,百亿补贴并未侵蚀利润。 具体来看,京东本季度营收243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4%,增速创近年来新低:   分业务来看,京东零售一季度营收2124亿,同比下滑2.4%,是拖累业绩的主要部门:   京东物流一季度营收367亿,同比增长34.3%:   达达及新业务收入占比较低,这里不单独列出,由下图可知,达达业务大增,而新业务下滑明显,从分部间经营利润来看,京东零售盈利能力大增,由去年同期的78.9亿增加至今年一季度的98亿,而京东物流和达达的经营亏损则有所扩大:   聊完收入,再看大超预期的利润。 京东一季度的净利润高达62亿,而去年为亏损35亿,净利润大增主要有2点原因,一是降本增效,二是去年一季度完成收购达达前股价变动导致36亿亏损及投资证券的公允价值变动。 第一点原因是京东早就在做的事情,第二点则属于一次性事件,不具备可持续性。 具体看看京东是如何降本增效的? 首先是销售费用,京东一季度为80亿,去年同期为87亿;履约费用一季度为154亿,去年同期155亿;行政管理费用25亿,与去年同期持平;研发费用42亿,去年同期
      1.89万5
      举报
      京东Q1:百亿补贴立竿见影!
    • 不二研究不二研究
      ·06-05 18:56

      读书郎上市后首份年报,8成营收来自平板,如何克服“偏科”症结

      又是一年高考逐梦时,寒窗二十四年的读书郎如何克服“偏科”症? 近日,读书郎教育控股有限公司 $读书郎(02385)$ (下称“读书郎”,02385.HK)交出了上市后的首份年报。 3月29日,财报公布的首个交易日,其股价下跌0.27%;截至2023年6月5日港股收盘,读书郎报收8.06港元/股(折合人民币7.32元),对应市值28.37亿港元(折合人民币25.77亿元)。 读书郎是一家中国的智能学习设备服务供应商,专注于为中国的中小学生、家长及学校教师设计、开发、制造和销售各种嵌入全面数字化教辅资源的智能学习设备。 在财报中,其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称,按2021年零售市值计算,读书郎在中国的智能学习设备服务供应商中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6.1%;按照出货量计算,排名第五。 「不二研究」据其最新年报发现:2022年,读书郎的营收为6.05亿元,同比减少25.58%;但同期的净利为0.05亿元,同比减少93.9%。 从产品线来看,读书郎收仍严重“偏科”于学生个人平板产品。去年,来自学生个人平板产品的收入为5.22亿元,当期营收占比高达86.3%。 从渠道来看,读书郎过度依赖线下销售,以2022年为例,其线下经销商收入为4.88亿元,当期营收占比为80.6%。 ▲图源:读书郎官网 去年7月的一篇旧文(《读书郎三战IPO: 8成靠平板、线下渠道独大,"偏科生"如何突围?》)中,我们聚焦于读书郎三闯港股IPO,当“双减”政策落地之后,教育智能硬件赛道既是风口,也是红海。 时至今日,读书郎仍面临过度依赖线下销售、押宝单一产品的问题;上市不足一年的读书郎,如何摆脱“偏科”症?由此,「不二研究」更新了6月旧文的部分数据和图表,以下Enjoy: 2022年5月18日,读书郎向港交所三次递交招股书!此前,其曾
      943
      举报
      读书郎上市后首份年报,8成营收来自平板,如何克服“偏科”症结
    • 不二研究不二研究
      ·05-30

      付费订阅故事难讲,腾讯音乐如何“过河”?

      靠付费订阅故事,腾讯音乐如何“过河”? 近日,腾讯音乐娱乐集团 $腾讯音乐-SW(01698)$ (下称“腾讯音乐”,01698.HK)公布了2022全年及2023年一季度财报。 腾讯音乐是一家提供在线音乐及以音乐为核心的社交娱乐服务的中国音乐集团。 在招股书中腾讯音乐援引艾瑞咨询报告称,按2021年总收入计算,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在线音乐服务市场;按月活跃用户数计算,腾讯音乐在中国在线音乐娱乐平台排名第一。 5月16日,腾讯音乐一季报公布后的首个交易日,其股价下跌4.54%,截至5月30日港股收盘,腾讯音乐报收28.80港元/股(折合人民币26.05亿元),对应市值是976.4亿港元(折合人民币883.23亿元);对比今年1月的高点36.65港元/股,其市值已蒸发近20%。 「不二研究」据腾讯音乐一季报发现:2023年一季度,腾讯音乐营收为70.1亿元,同比增加5.4%;同期,净利润为14.1亿元,同比增加57.0%。 今年一季度,尽管腾讯音乐的营收呈上升趋势,但月活跃用户持续下滑。其在线音乐服务的移动端月活跃用户数为5.92亿,同比下降6.9%;社交娱乐服务的移动端月活跃用户数为1.36亿,同比下降16.0%。 与此同时,社交娱乐服务业务曾是腾讯音乐的营收支柱,但2020年以来逐渐减少,以2023年一季度为例,其社交娱乐服务业务收入为35.00亿元,当期营收占比已不足50%。 ▲图源:unsplash 此前9月的的一篇旧文(《腾讯音乐回港上市,摸着“抖音”过河?》)中,我们聚焦于腾讯音乐回港上市,在线音乐下半场,其竞争对手不仅有后浪“云村”,还有野蛮入侵的短视频。 时至今日,当版权红利消退、流量增长见顶,仅靠提升付费率,腾讯音乐能否突破成长瓶颈?由此,我们更新了9月旧文的部分数据和图表,以
      2832
      举报
      付费订阅故事难讲,腾讯音乐如何“过河”?
    • 不二研究不二研究
      ·05-26

      毛戈平向左、完美日记向右,谁是国货美妆潜力股?

      头部主播翻车,流量效应退潮,美妆江湖生变。 近日,作为美股“国货美妆第一股”,完美日记的母公司逸仙电商控股有限公司( $逸仙电商(YSG)$ 下称“逸仙电商”,NYSE:YSG)公布了2022全年及2023年一季度财报。 今年3月,毛戈平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毛戈平”)再次更新招股书,重启上市计划。 5月17日,逸仙电商一季报公布后的首个交易日,其股价上涨1.15%,截至美东时间5月25日美股收盘,逸仙电商报收0.89美元/股(折合人民币193.47亿元),较发行价10.5美元/股跌超90%;对比今年的高点1.82美元/股,市值已蒸发50%。 「不二研究」据毛戈平和逸仙电商最新招股书及年报发现:2022年,毛戈平营收为16.8亿元,同比增加17.54%,净利润为3.49亿元,同比增加38.89%;同期,逸仙电商营收为23.85亿元,同比减少36.54%,净利润-8.21亿元,同比收窄46.93%。 从营收渠道上来看,毛戈平仍面临着主营业务收入单一、深度绑定毛戈平个人IP,去年,来自毛戈平同名品牌MAOGEPING的营收为15.72亿元,当期营收占比高达95.24%;而逸仙电商营收持续下滑,当“电商红利”逐渐退潮,其不得不面对退潮之下的困局。 ▲图源:freepik 此外,重营销轻研发也是其明显的短板。2022年,毛戈平的研发费用占比不足1%;同期,逸仙电商的研发费用占比也仅为3.4%。 尽管三者都被视作“国货第一股”,但定位略有不同,此前12月的的一篇旧文(《毛戈平VS完美日记,"国货美妆第一股"新战争||Battle》)中,我们聚焦于直播生变、流量退潮,两个“国货美妆第一股”直面变局:逸仙电商虽是电商赢家,但面临巨额亏损;毛戈平营收稳增,但研发贫乏。 时至今日,当国货美妆潮起潮落,新锐与
      1,0205
      举报
      毛戈平向左、完美日记向右,谁是国货美妆潜力股?
    • 不二研究不二研究
      ·05-25

      乐华上市后首份年报,“造星工厂”光环失灵?

      5月22日,#乐华被冻结2390万财产#话题冲上热搜。 近日,头顶“王一博”光环的乐华娱乐集团 $乐华娱乐(02306)$ (下称“乐华娱乐”,02306.HK)交出了上市后的首份财报。 4月25日,财报公布的首个交易日,其股价下跌2.06%,截至2023年5月23日港股收盘,乐华娱乐报收3.81港元/股(折合人民币3.43元),对应市值33.22亿港元(折合人民币29.90亿元)。对比上市首日市值,已蒸发近20亿港元。 乐华娱乐是一家涵盖艺人管理、音乐IP和运营以及泛娱乐业务三大业务模块的文化娱乐平台,曾被坊间戏称“王一博概念股”。在财报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称,按2021年艺人管理收入计算,其在中国艺人管理公司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1.9%。 根据财报披露,截至2022年12月31日,乐华娱乐拥有68名签约艺人及58名参加公司训练生计划的训练生。 「不二研究」据其财报发现:2022年,乐华娱乐营收9.80亿元,同比减少24.03%;同期,其经调整后净利润为2.67亿元,同比减少32.41%。 乐华娱乐近四年营收累计38.23亿元,其营收结构仍相对单一、高度依赖头部艺人管理。去年,来自艺人管理的是收入为8.52亿元,当期营收占比为86.9%。 ▲图源:《这就是街舞5》官微 今年1月的一篇旧文(《"艺人管理第一股",乐华娱乐市值50亿港元》)中,我们聚焦于乐华娱乐如愿实现上市“星梦”;虽然其成为“艺人管理第一股”,但仍未摆脱对头部艺人管理的依赖。 时至今日,在王一博之后,凭借批量制造偶像的乐华娱乐能否真正突破“顶流依赖症”?由此,「不二研究」更新了1月旧文的部分数据和图表,以下Enjoy: “顶流”王一博近年可谓在娱乐圈火了半边天;其背后的经纪公司乐华也在近期有了新动作。 去年3月8日,乐
      1,4115
      举报
      乐华上市后首份年报,“造星工厂”光环失灵?
    • 二狗叨叨二狗叨叨
      ·05-22

      【季报分析】百度2023年Q1:AI附体,浴火重生

      5月16日港股盘后,港股市场最地道最纯真的人工概念股 $百度集团-SW(09888)$ 发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虽然在本季度内,百度就重磅发布了旗下的类chatGPT产品——文心一言,不过对于百度业绩的贡献在本季度还未真正体现出来,即使没有文艺一言的助力,百度在2023年第一季度表现还算可圈可点,至少开了一个好头。 一、整体数据,有点炸裂 营收方面:在本季度内,百度实现总营收311.44亿元,去年同期为284.11亿元,同比增长9.62%,百度在2023年开年第一个季度的表现还是比较稳健,至少营收的表现还算可以。 利润方面:在本季度内,调整后净利润57.27亿元,去年同期为38.79亿元,同比增长47.68%,环比增长6.7%。得益于宏观环境好转,以及企业内部持续降本增效措施的不断精进,盈利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分部情况:在本季度内,百度的核心营收和爱奇艺分别录得229.98亿元、81.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7.58%、15.83%,虽然增长幅度不是很大,但是对于百度这样的体量能有这样的表现实属不易。 百度作为上个互联网时代最耀眼的一颗星,已经错过了移动互联网红利,昔日的明显现如今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荣光,不过随着今年的chatGPT全球爆火之后,已经孤注一掷AI的百度似乎又重新唤起了昔日的荣光,从目前文心一言的使用体验来看,虽然没有chatGPT那种酣畅淋漓的体验,但是已经超出了二狗哥的预期,期待能在Q2大放异彩。 在本次财报分析中,二狗哥根据百度的业务性质不同分别进行阐述分析,百度业务体系划分简单粗暴,一个就是百度核心业务,主要是广告营销、创新业务(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另一个就是爱奇艺业务。简单的说,除了爱奇艺的业务在百度的任务体系中都可以称之为百度核心业务。 二、大模型加持
      5,4967
      举报
      【季报分析】百度2023年Q1:AI附体,浴火重生
    • 陈达美股投资陈达美股投资
      ·05-19

      汇量科技:与其内卷,不如出海卖水

      It makes no sense to ship atoms when you can ship bits.(翻译byGPT:当你可以运输比特时,再去运输原子,没有意义。)———尼葛洛庞帝互联网的本质是媒介,无远弗届,而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于是互联网天然就是个信息暴露狂。广告是所有信息里最具商业价值的信息。所以互联网上的广告,简直宛如海上丝路的茶叶,是天然的可以让其他模式落花流水的产品与模式。无论是强制覆盖的(比如蹂躏你眼球的那类广告),还是你主动搜索却“意外所得”的广告,还是内容型的你比较enjoy的,总之强媒介商业模式里的广告几乎是灵魂秩序。但互联网广告有个问题,它时常比一辆洒水车还要没有边界感。莫名其妙就唱着歌射你一身,令人防不胜防。所以互联网广告投放,与比如在央视黄金时段出最高的价砸最狠的钱就大相径庭,它的痛点在于精准;程序化广告就在此要求上应运而生,技术含量高,强调精耕细作,而非大水漫灌。进度条拉至今时今日,程序化广告是互联网的主流广告形态。亚马逊会告诉你说,“程序化广告是利用技术手段实现数字广告购买和销售的过程…程序化广告使用工作流程自动化和机器学习算法,可以根据各种洞察数据有效地向受众投放广告…在美国程序化媒体购买费用占所有数字广告花费的 85%,在欧洲略高于 80%。” (移动市场广告服务的TAM(total addressable market))程序化广告是互联网的最主要商业模式。那这里面就如江湖泥沼,生态庞杂,玩家林立;但因为许多公司在里面扮演的角色是纯的2B业务,作为终端消费者的我们,没有直接体感,所以不熟悉。但在美股市场,诸如Unity或这Applovin这样的上市公司,曾经都是巨牛股,到现在也不便宜。但港股市场也有类似公司,还记得我之前写的诗吗: 港股虽然市场很**但是也意味着是价投的迪士尼?多找找标的..我找啊找,我
      6,0995
      举报
      汇量科技:与其内卷,不如出海卖水
    • 不二研究不二研究
      ·05-16

      "药妆茅"贝泰妮市值两年蒸发700亿,9成营收来自薇诺娜

      "药妆茅"贝泰妮被资本市场“抛弃”了? 近日,“国货之光”薇诺娜母公司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贝泰妮(300957)$ (下称“贝泰妮”,300957.SZ),公布了2022全年及2023年一季度财报。 贝泰妮是一家日用化学产品制造业,据Euromonitor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薇诺娜在护肤类产品市场中排名第八,较2021年爬升两位。此外,不仅在皮肤学级护肤品赛道市场排名第一,且市场份额达23.2%。 3月30日,贝泰妮年报公布后的首个交易日,其股价上涨5.61%。截止5月16日收盘,贝泰妮股价报107.00元/股,对应市值453.3亿元。对比2021年的市值高点,贝泰妮当前股价已近乎腰斩,市值蒸发超700亿元。 「不二研究」据其最新年报发现:2022年,贝泰妮营收为50.14亿元,同比增加24.65%;同期,净利润为10.51亿元,同比增加21.82%。 在2018-2022年,贝泰妮营收呈上升趋势,但增速明显放缓,且毛利率逐年下滑。2018年,贝泰妮毛利率为81.16%,而2022年,其毛利率下滑到75.21%。 与此同时,高度依赖单一产品,多产品矩阵尚未形成仍是贝泰妮面临的问题。去年,来自薇诺娜品牌占比高达97.4%。 去年4月的一篇旧文(《薇诺娜"单腿蹦"、营销费率超4成,"药妆茅"贝泰妮还能走多远?》)中,我们聚焦于贝泰妮上市后首份年报,尽管营收净利双增,但重营销轻研发导致其毛利率被同行公司赶超。 ▲图源:薇诺娜官网 时至今日,国货之光下半场,“药妆茅”贝泰妮,如何打破大单品瓶颈寻找新增长点?由此,「不二研究」更新了4月旧文的部分数据和图表,以下Enjoy: 功能性护肤巨头贝泰妮,能跟业绩“素颜”和解吗? 近日,“国货之光”薇诺娜母公司贝泰妮(300957.S
      5105
      举报
      "药妆茅"贝泰妮市值两年蒸发700亿,9成营收来自薇诺娜
    • 新摘商业评论新摘商业评论
      ·05-19

      透视虎牙斗鱼最新财报,直播行业的突围之章

        总而言之,尽管经历了痛苦的洗牌与挣扎,但直播赛道依然具备着强大的粘性,而随着直播平台们的业绩表现愈发健康,行业似乎已经步入了持续反弹的轨道。    作者/番茄酱  出品/新摘商业评论    数年前,中国的直播行业曾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千播大战,在资本的推动下,大量的直播平台纷纷涌现,而在赛道狂奔的同时也陷入了一片混乱,许多平台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倒下,直播行业也在这一轮洗牌后,只有虎牙斗鱼等头部平台最终留下,随后就是快手抖音B站入局 “硝烟再起”的商战故事。  就当这场商战故事有可能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又一场世界级谈资的时候,疫情和监管收紧的到来,让直播行业迅速的下挫,而斗鱼和虎牙合并案被监管部门否决后,腾讯希望握有的直播行业的新力量没能出现,从此直播行业进入了拐点,斗鱼与虎牙也陷入了漫长的修复期。  都说2023年是个新的开始,近期虎牙、斗鱼也接连发布了其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虎牙营收19.5亿元,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归属于虎牙的净利润为8550万元;斗鱼营收14.8亿元,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归属于斗鱼的净利润为2580万元。  由此不难看出,在千播大战所带来的阴霾已逐渐消散的当下,当年幸存的玩家们已逐渐摆脱颓势,试图重塑直播赛道的价值。这或许也预示着,直播赛道正在走出过去数年的沉寂,在这个春暖花开的世界,迎来崭新的阶段。    一、虎牙斗鱼的深蹲起跳  从财务数据的角度来看,虎牙、斗鱼的一季度财报均显示出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先说虎牙,尽管其第一季度营收略有下滑,但净利润却有了大幅改善。财报显示,第一季度,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归属于虎牙的净利润为8550万元,较去年同期的4660万元提升明
      1,0346
      举报
      透视虎牙斗鱼最新财报,直播行业的突围之章
    • 不二研究不二研究
      ·05-16

      三只松鼠、来伊份、良品铺子财报PK,“卷”不出新故事?

      “零食第一股”有多卷? 近日,作为A股“零食第一股”,三只松鼠(300783.SZ),良品铺子(603719.SH)和来伊份(603777.SH)相继公布了2022全年及2023年一季度财报。 三家零食厂商年报公布后的首个交易日,三只松鼠和来伊份股价分别上涨0.37%和0.55%、而良品铺子股价下跌3.96%。 截至5月16日收盘,三只松鼠报收22.60元/股,对应市值90.63亿元;良品铺子报收30.94元/股,对应市值124.1亿元;来伊份报收15.80元/股,对应市值53.18亿元。 「不二研究」据三家零食厂商最新财报发现:今年一季度,三只松鼠营收为19.00亿元,同比减少38.48%,净利润为1.92亿元,同比增加18.73%;同期,良品铺子营收为23.85亿元,同比减少18.94%,净利润1.49亿元,同比增长59.78%;同期,来伊份营收为12.12亿元,同比减少7.80%;同期,净利润为0.71亿元,同比减少23.04%。 从营收渠道上来看,良品铺子和来伊份均以线下起家,而三只松鼠依托电商横空出世,当“电商红利”逐渐退潮,其不得不面对退潮之下的困局。 与此同时,轻研发也是零食企业无法回避的短板。以三只松鼠和良品铺子为例,2022年,三只松鼠的研发费用为0.38亿元,当期研发占比为0.53%。此外,其研发人员同比减少四成。同期,良品铺子的研发费用占比也仅为0.54%。 尽管三者都被视作“零食第一股”,但定位略有不同,此前9月的的一篇旧文(《三只松鼠、来伊份、良品铺子半年报PK,谁是零食第一股||Battle》)中,我们聚焦于电商渠道红利见顶,“零食第一股”之争,三家零食厂商均面临不同困境:三只松鼠营收增长乏力、良品铺子增收不增利、来伊份遭遇成长瓶颈。 时至今日,三家零食厂商仍面临营收下滑等问题。随着疫情之后消费复苏,谁能成为零食界“新宠”?由此,「不二研究」更新
      3815
      举报
      三只松鼠、来伊份、良品铺子财报PK,“卷”不出新故事?
    • PartrickPartrick
      ·05-24

      小米2023年Q1季报解读—财报超市场预期,但前途仍充满荆棘

      $小米集团-W(01810)$ 2023 Q1财报虽然跟市场预期相比可以算是超预期,但数据确实是不太好看,比如营收连续5个季度下降,最近几年首次跌破600亿,基本盘手机业务还在继续下滑等。财报的数据大家可以看后面我整理的详细表格。 小米其实能说的不多了,股价是原罪,恐怕持有小米的朋友这个时候需要一定的信仰才能拿得住了,包括我自己,直接先说下我个人看法。  1. 财报数据不是很好看,但超了市场预期。小米第一季度营收594.8亿元人民币,最近几年首次跌破600亿,同比下降18.9%,环比下降9.9%,预估588.1亿元人民币;经调整净利润3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1%,环比增长121.3%,预估30亿元。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费用11亿,加回这11亿达到了43.3亿元,也算是比较高的水平了。 2. 亮点是毛利率达到新高19.5%,手机毛利率达到了11.2%。 3. 基本盘手机业务下滑幅度高于大盘的13%,手机机场目前看大概率不会是个高速增长市场了,最多等等需求反弹,或者有比较大的换机潮。国内高端之路走得还算可以,但整体市场份额仍然只能排名第五,个人觉得还是不够理想! 4. IOT业务也是连续四个季度下滑了,电视销量下滑,整体表现也不佳,有个细节是这个季度开始没有公布小爱MAU数了,不知道是否是下滑了。 5. 电动车业务一季度的费用是11亿元,造车也进入了冲刺阶段,之前说的正式交付也就是明年了,所以年底应该会有些消息。至于小米造车前景如何,这个我个人感觉看不清,新势力现在除了理想跑出来了,其他都不确定,今天KTV明天ICU都有可能,比如也是今天刚出财报的小鹏。对于小米造车,产品力、智能化、供应链都是挑战,都得最好不然就很难生存。小米造车结局怎么样,交给时间吧。 
      4,0126
      举报
      小米2023年Q1季报解读—财报超市场预期,但前途仍充满荆棘
    • 不二研究不二研究
      ·05-11

      卫龙上市后首份财报,一年少卖4万吨辣条,9成营收来自线上

      当你吃辣条的时候,你在吃什么? 味道?口感?还是童年的记忆? 近日,卫龙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 $卫龙(09985)$ (下称“卫龙”,09985.HK)发布了上市后的首份年报。 卫龙是一家辣味休闲食品的企业,根据招股书披露,2021年,卫龙旗下两个品类(即调味面制品和蔬菜制品)的年零售额超过10亿元。 在招股书中,卫龙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称:按2021年零售额计算,其在中国所有辣味休闲食品企业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6.2%。 3月24日,卫龙年报公布后的首个交易日,其股价下跌6.19%。截至2023年5月11日港股收盘,卫龙报收8.81港元/股(折合人民币7.80亿元),对应市值207.1亿港元(折合人民币183.38亿元)。 「不二研究」据其最新年报发现:去年,卫龙营收46.32亿元,同比减少3.50%;同期,净利润1.51亿元,同比下降81.7%。 在2021-2022年,卫龙产品的价格持续上涨,2021年,卫龙以辣条为主的调味面制品的平均售价为15.1元/千克;而2022年,其上涨了3元/千克。但涨价似乎并没有拉动销量,其销量从2021年的19.36万吨减少4.30万吨至15.06万吨。 卫龙四年累计营收为169.37亿元,其中,来自辣条的营收为109.02亿元;去年,其近7成营收来自辣条。与此同时,卫龙对于线下渠道的依赖程度较高,线上收入仍需补课。以2022年为例,其来自线下的收入为41.46亿元,当期营收占比高达89.5%。 ▲图源:卫龙财报 去年12月的一篇旧文(《“辣条第一股”首日破发,卫龙跌超10亿》)中,我们聚焦于卫龙的一波三折上市路;虽然其成为“辣条第一股”,但上市即遭破发,且卫龙蔬菜制品的第二曲线尚未长成。 时至今日,在零食新消费的风口之下,“辣条第一股”卫龙撑起“
      5445
      举报
      卫龙上市后首份财报,一年少卖4万吨辣条,9成营收来自线上
    • 明大教主明大教主
      ·05-10

      民营眼科医院轮番大涨,高视医疗或是预期差较强的“执牛耳者”

      2023年,民营眼科医院再次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至5月5日收盘, $普瑞眼科(301239)$ 年内上涨88.71%,创上市以来股价新高;何氏眼科年内上涨39.24%,大幅领先三大股指年内表现。更值得一提的是,普瑞眼科、何氏眼科在4月26日发布一季报后5个交易日里,股价就分别大涨50.71%和46.79%,成为一时瑜亮。 教主认为,2022年疫情使得眼科医疗业绩基数、市场预期均较低。两家公司一季报炸裂的表现验证了“补偿性消费”的猜测,是两家公司股价狂飙的根本原因(普瑞眼科一季报营收同增38.73%,扣非净利润同增92.3%;何氏眼科一季报营收同增26.91%,扣非净利润同增112.93%)。 不过其他眼科医疗服务公司中, $爱尔眼科(300015)$ 、光正眼科股价基本维持震荡。不同眼科医疗服务公司业务结构和战略重心差异明显,普通投资者选股难度大。 而眼科赛道上游医疗器械/耗材供应商集中度高,议价能力强,受益于下游眼科机构扩张及患者需求复苏。国内眼科器械/耗材上市公司屈指可数,其中份额占比最高,产品种类最多的 $高视医疗(02407)$ 或是预期差最大的“执牛耳者”。 民营医院屈光高端术式占比提升,高视医疗经销全飞秒产品有望今年拿证 普瑞眼科于2019年重点加码屈光业务,积极引进先进眼科医疗设备,实施“全普瑞、全飞秒”计划。 (同花顺iFind) 2017-2022年,普瑞眼科屈光业务营收复合增长29.6%,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屈光手术毛利率通常高于40%,普瑞眼科屈光手术增速领先同业是公司成长性/股价表现更好的原因。 另一
      8795
      举报
      民营眼科医院轮番大涨,高视医疗或是预期差较强的“执牛耳者”
    • 不二研究不二研究
      ·05-09

      片仔癀蒸发千亿市值,涨价近3成,去年研发占比不足3%

      时隔三年,被称为“中药茅”的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片仔癀(600436)$ (下称“片仔癀”,600436.SH)再次迎来涨价。 5月5日,片仔癀公告称,由于片仔癀产品主要原料及人工成本上涨等原因,其主导产品片仔癀锭剂国内市场零售价格将从590元/粒上调到760元/粒,供应价格相应上调约170元/粒;海外市场供应价格相应上调约35美元/粒。 片仔癀是一家医药制造企业,主要涵盖了肝病用药、感冒用药、皮肤科用药等领域;其中,以“片仔癀”为主产品包括有锭剂和胶囊剂两种。 片仔癀最新年报公布后的首个交易日,其股价下跌2.67%。截至2023年5月9日收盘,片仔癀报收312.95元/股,对应市值1888亿元。对比2021年的市值高点,其市值蒸发近50%。 「不二研究」据其最新年报发现:2022年,片仔癀营收为86.94亿元,同比增加8.38%;同期的净利润为24.92亿元,同比增加1.66%。 虽然片仔癀的营收和净利润保持增长,但其增速已明显放缓,且肝病用药收入呈下滑趋势。2017年,片仔癀营收同比增长60.85%,而2022年,其营收增速已放缓至8.38%。 与此同时,片仔癀5年累计研发投入8.18亿元,其中,2022年为例,其研发投入仅为2.3亿元,当期营收占比不足3%。 此前8月的一篇旧文(《“中药茅”退烧,片仔癀“黄”了吗?》)中,我们聚焦于片仔癀炒作风口逐渐停歇后,其股价巨震、市值回落,且片仔癀计划将其化妆品业务分拆上市。 时至今日,“中药茅”片仔癀营收净利增速持续放缓;这或是其化妆品业务营收下滑拖累业绩所致。与此同时,片仔癀公告宣布再次涨价,20年涨价20次,片仔癀能否站稳“中药茅”?由此,「不二研究」更新了8月旧文的部分数据和图表,以下Enjoy: 福建有三宝——寿山石、乌龙茶
      6192
      举报
      片仔癀蒸发千亿市值,涨价近3成,去年研发占比不足3%
    • 价值投资为王价值投资为王
      ·05-19

      分拆也救不了阿里?

      昨日盘后,阿里巴巴发布了23财年四季报(对应今年一季度),数据喜忧参半,股价大跌6%。 从成长性来看,阿里四季度营收2082亿人民币,不及分析师预期的2092亿,但在降本增效之下,净利润大超预期:   在四季报中,阿里浓墨重彩描述了分拆计划,也给出了具体的上市时间节点,或许管理层希望依靠分拆来提升阿里股价,然而,市场情绪并不高涨。 当一家企业需要依靠分拆来提升股东价值的时候,主业该是有多惨淡? 分业务来看,阿里巴巴最核心的中国商业分部,四季度营收1360.7亿,同比下滑3%,其中,客户管理收入同比下降5%,主要由于淘宝和天猫的线上实物商品GMV(剔除未支付订单)同比录得中单位数的下降;直营业务收入同比下滑1%,主要是受到1月份新冠肺炎疫情和提前过春节的季节性波动的负面影响导致线下门店销售下降,以及后疫情时期消费者减少囤积行为令杂货需求正常化所致。 中国商业分部主要包括淘宝、天猫、淘特、淘菜菜、盒马、天猫超市、高鑫零售、天猫国际及阿里健康等中国零售商业业务,以及包括1688在内的批发业务。 除中国商业之外,阿里巴巴最被投资者看好的业务当属云业务,主要包括阿里云和钉钉,四季度营收185.8亿,同比下滑2%,业绩下滑主要原因是疫情影响及某头部客户基于非产品因素逐渐停止于其国际业务使用阿里云服务。 理由虽然过得去,但阿里云增速放缓不是始于四季度,联想到阿里云前不久宣布大幅降低产品价格,最高达50%,随后腾讯云、移动云宣布跟进降价,由此可见,云业务也开始内卷,未来能否重归高增长,投资者没有信心:   淘宝垮了、阿里云垮了,现在最有看头的是国际商业,即Lazada、速卖通、Trendyol和Daraz,四季度国际商业营收185.4亿,同比增长29%,增长主要是由于Trendyol、Lazada 和速卖通产生的收入增长。Trendyol的收入增长主要受惠于补贴
      1.98万8
      举报
      分拆也救不了阿里?
    • 价值投资为王价值投资为王
      ·05-22

      快手一季报中的喜与忧!

      刚刚,快手发布了一季报,与预期相比,营收和净利润都超出分析师预期:   其中,一季度营收252亿,同比增长19.7%,超出分析师预测的245亿:   分业务来看,快手第一大营收线上营销服务收入130.6亿,同比增长15.1%,主要是快手进一步提升数据基础设施、优化产品能力及精细化行业管理策略,推动广告主数量及广告主投放增加,尤其来自电商商家的投放。 快手第二大收入来源是直播业务,一季度营收93亿,同比增长18.8%,主要因为内容供给丰富,与公会合作策略不断发展以及直播生态和算法持续迭代,带来付费用户数同比增长6.4%至6,010万,而月度付费用户平均收入呈两位数同比增长。 其他业务一季度营收28亿,同比大增51.3%,主要是由于电商业务的增长,商品交易总额的增加及电商业务策略的持续改善。电商商品交易总额增加主要是由于电商月活跃付费用户数量、客单价及月订单频率增加。 净利润方面,快手一季度亏损8.8亿,亏损幅度进一步收窄:   从经营利润来看,快手国内已实现盈利,海外亏损8.23亿:   净利润亏损收窄一部分来自毛利率改善,一季度毛利率为46.4%,较去年同期高出4.7个百分点,另外一部分来自于降本增效,其中销售费用同比下降8.1%、研发费用同比下滑17%。 虽然快手一季度营收和净利润超预期,但也有2点隐忧: 一是日活用户数同比增速放缓至个位数,一季度只有8.3%: 二是一季度用户使用时长为128.6分钟,较去年同期仅增长0.5分钟,用户使用时长有触顶态势,考虑到腾讯视频号日渐成功,快手将面临一定的挑战。 从日活用户数高达3.74亿来看,快手国内拓展空间继续压缩,而国外面临Tik Tok激烈竞争,目前还外的收入远低于亏损,依然处于撒钱换市场阶段。而国内,随着销售费用持续压缩,也不乐观。 快手能做的就只有增加现有用户的变现
      1.40万5
      举报
      快手一季报中的喜与忧!
    • 不二研究不二研究
      ·05-06

      上市后首份财报,紫燕食品去年净利下降超3成

      近日,上海紫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紫燕食品(603057)$ (下称“紫燕食品”,603517.SH)交出了上市后的首份年报。 去年9月26日,紫燕食品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成为继绝味食品 $绝味食品(603517)$ (603517.SH)、周黑鸭 $周黑鸭(01458)$ (01458.HK)、煌上煌(002695.SZ)之后上市的第四家卤味企业;而今年2月16日德州扒鸡更新招股说明书,拟在沪市主板上市。 紫燕是一家卤制食品生产企业,主要产品包括夫妻肺片、百味鸡、藤椒鸡等以鸡、鸭、牛、猪等禽畜产品以及蔬菜、水产品、豆制品为原材料的卤制食品。 紫燕食品年报公布后的首个交易日,其股价下跌4.91%。截至2023年5月5日收盘,紫燕食品报收27.59元/股,对应市值113.7亿元。对比上市首日市值89.9亿元,市值上涨超30亿。 「不二研究」据紫燕食品最新财报发现:去年,紫燕食品的营收为36.03亿元,同比增加16.51%,净利润为2.22亿元,同比减少32.28%。 2020-2022年,尽管紫燕食品的营收逐年增长,但仍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2020年,其营收为26.13亿元,2022年,紫燕食品的营收增长至36.03亿元;而紫燕食品的盈利能力持续下滑,其净利润从2020年的3.89亿元降至2.22亿元。 与此同时,由于各地的不同口味和供应链限制,本地卤味企业都会受益于地域、后受困于地域。去年,紫燕食品营收36.03亿元,其中来自华东地区的营收为25.88亿元,当期营收占比高达71.83%。 ▲图源:紫燕食品官微 此前2月的一篇
      6783
      举报
      上市后首份财报,紫燕食品去年净利下降超3成
    • 价值投资为王价值投资为王
      ·05-24

      小米Q1:电子消费的寒冬真漫长!

      刚刚,小米发布了一季报,危机之下暗藏转机。 从收入来看,一季度营收594.8亿,同比下滑18.9%,超出分析师一致预期的588.1亿:   收入下滑并不意外,根据Canalys数据,本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跌13.3%,为2014年以来最低的第一季度出货量;全球PC出货量为5520万台,比2022年第一季度下降30%! 小米一季度智能手机收入为349.9亿,同比下滑23.6%,下滑幅度超过行业整体,主要是量价齐跌。 其中,一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040万台,较去年同期下滑21%:   价格方面,小米智能手机平均零售价格为1151.6元,较去年同期下降3.1%:   分区域看,小米在国内的高端化还算成功,根据第三方数据,小米在中国大陆地区人民币4,000–5,000元价位段的智能手机销量排名中位列安卓厂商第一,市占率同比提升7.7个百分点至24.1%。本季度,小米在中国大陆地区智能手机平均销售单价(「ASP」)创下单季度历史新高,同比增长超过18%。 但在海外,小米为了去库存,采取了降价促销,ASP明显下降。 IOT一季度营收168亿,同比下滑13.6%,主要是智能电视及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及ASP均有所下降,但智能大家电品类收入同比增长超过60%,抵消了部分影响。 互联网服务保持了一贯的稳定色彩,一季度营收70.3亿,同比下滑1.2%:   毛利率方面,虽然智能手机量价齐跌,但一季度的毛利率升至11.2%,创近期新高,IOT和互联网服务皆同比上升:   毛利率改善带动小米一季度净利润超预期,实现42亿净利润,经调整后为32.3亿,超出分析师预期的30亿。 不过在净利润质量方面,一季度包含了34.5亿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而去年同期为亏损35.5亿,该收益只是账面变动,并不带来真实的现金流入,预测该值的难度也比较高。
      1.66万3
      举报
      小米Q1:电子消费的寒冬真漫长!
    • 价值投资为王价值投资为王
      ·05-25

      爆款再不来,小鹏就玩完了!

      昨日美股盘前,造车新势力的小鹏公布了一季报,盘中股价一度暴跌12%! 这么剧烈的反应是我始料未及的,作为新能源厂商,每个月的销量都是明牌,一季度业绩差并不意外,至于是不是低于预期根本就不重要,毕竟人已经掉到粪坑里了,还谈屎臭的超乎想象,岂不是有点傻白甜? So,小鹏这份财报到底差到了那里? 首先是收入,一季度营收40亿,同比下滑46%: 如此拉胯表现不算意外,毕竟一季度汽车销量为18230辆,较去年同期下滑47%。 令人意外的是毛利率,一季度只有1.7%,这是什么垃圾水平?意外着一台车的收入都快低于成本了,这还不算企业的研发成本、管理成本等等,这种水平持续下去,早晚破产! 小鹏把毛利率下滑归咎于2点: 一是特斯拉掀起的价格战,小鹏采取降价促销策略; 二是新能源补贴取消。 以上2点因素,同为造车新势力的理想汽车也面临,但是,人家一季度的毛利率高达20.4%: 要我说,小鹏毛利率拉胯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爆款车,销量不行,各种成本都无法摊销,最终造成成本高昂。 所以,要想解决小鹏当下的困局,就必须推出一款类似理想L9式的爆款! 小鹏CEO在财报中给投资者画饼,说即将推出的G6车型,将会成为中国价格介乎人民币200,000元至人民币300,000元的新能源SUV市场最受瞩目的热销爆款之一。 你信吗? 小鹏预计二季度汽车交付量将介乎21,000至22,000辆,按年减少约36.1%至39.0%。 ‧ 总收入将介乎人民币45亿元至人民币47亿元,按年减少约36.8%至39.5%。 4月的销量已经公布,假设按照二季度最高2.2万辆计算,小鹏5月和6月平均月销量约7461辆,从趋势上看,有触底回升的态势: 在一季报中,小鹏开篇就提到目前账上的现金有341亿,言外之意就是告诉投资者,你们不要怕,我还有钱,虽然我现在销量不行,但我有足够的钱熬到爆款车型的出来! 能不能一洗雪耻,就看G
      2.13万4
      举报
      爆款再不来,小鹏就玩完了!
    • 价值投资为王价值投资为王
      ·05-16

      经营拐点确立,百度将迎来戴维斯双击?

      5月16日美股盘前,百度发布了2023年一季报,股价一度拉升近5%:   与分析师预期相比,百度再一次交超预期答卷:   具体来看,百度一季度营收311亿人民币,超过分析师一致预期的300亿,同比增长9.6%:   从季度营收趋势来看,去年下半年百度初现反转态势,而一季度营收增速重回10%,经营拐点正式确立。 分业务来看,百度在线营销业务一季度营收179.7亿,同比增长6.2%;其他业务营收131.7亿,同比增长14.7%:   在季度财报中,百度并未给出二季度业绩指引,但考虑到去年二季度上海及全国疫情较为严重,百度业绩受到较大影响,在低基数的情况下,预估百度二季度营收增速将更高。 除了核心业务之外,爱奇艺本季营收增速也提升至14.7%,收入总额创历史新高:   爱奇艺日均总订阅会员数在本季度为1.29亿(含试用),去年一季度为1.01亿,付费用户数创历史记录:   费用方面,百度一季度继续缩减研发投入,同比下滑3.3%,但销售和管理费用本季意外大增20%,重回扩张区间:   由于本季度其他利润,主要是来自长期投资所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达到15亿,而去年同期是亏损30亿,由此带来一季度其他利润大增至26亿,带动净利润增至63.82亿,去年同期为亏损7.5亿。 因此,用市盈率估值很难真实反映业绩,这里采用市销率估值,即给营收一个倍数,目前为2.5倍,仍处于近年来较低估值: 从一季报来看,毫无疑问,百度的经营拐点已至,未来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即估值和业绩同时提升带来股价大涨。 至于AI对百度业绩的赋能,目前看还不明显,且看业绩电话会上管理层会释放怎样的信息! $百度(BIDU)$
      2.19万13
      举报
      经营拐点确立,百度将迎来戴维斯双击?
    • 明大教主明大教主
      ·05-04

      费用改革进入深水期,酒鬼酒主动“降速”有利于长期成长

      4月28日晚,刚下直播准备享受假期生活,朋友发来条微信,问我酒鬼酒是不是暴雷了?我先是粗略地看了眼财报摘要,确实感觉不太妙。后来又逐页翻看了酒鬼酒年报及一季报,发现2022Q4、2023Q1酒鬼酒业绩降速系公司主动调整业务重心所致,持续时间或不会太长。 一叶知秋还是一叶障目?现教主结合个人调研信息,整理出 $酒鬼酒(000799)$ 年报、一季报中关键数据,用定性+定量分析的模式给大家做一下分享。 一、酒鬼酒财报关键数据解读。 (一)经营现金流。 头部酒企以毛利率高、应收账款少、经营现金流优秀等优点被称为好赛道。但一些细心的投资者会发现,连续多年创新高的酒鬼酒经营现金流却在2022年报期出现同比下滑。 (酒鬼酒2022年报) 一方面,酒鬼酒经营现金流净流出是二、三期扩产能项目加快建设所致。 (酒鬼酒2022年报) 另一方面,去年四季度国内首次口罩大流行,料酒鬼酒Q4现金流净流出也与主动宽限分销商、经销商回款周期有关。 (酒鬼酒2023年一季报) 2023年Q1财报数据显示,酒鬼酒经营现金流同比大增286.52%,好于去年同期。疫情结束后料酒鬼酒经营现金流已恢复正常。 (二)酒鬼酒净利润数据详解。 看了其他一些白酒上市公司Q1的表现,会有投资者认为酒鬼酒今年一季度业绩不及预期,觉得是受公司省外区域渗透遇阻,或是基酒产能不足影响。教主却觉得酒鬼酒短期业绩调整并非因为上述两点,主要是公司开启了费用改革所致。 1.渠道费用改革乃酒鬼酒一季度双收调整的核心因素。 2015年中粮集团接手酒鬼酒时,酒鬼酒营收6.01亿,净利润8857万;2022年酒鬼酒营收达40.5亿,净利润10.48亿。近7年酒鬼酒营收复合增长率31.3%,净利润复合增长率42.4%。酒鬼酒近7年营收、净利润表现是同期A股白酒企
      1,4945
      举报
      费用改革进入深水期,酒鬼酒主动“降速”有利于长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