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常观察

资深撰稿人,专栏作家

IP属地:未知
    • 辉常观察辉常观察
      ·09-22 11:30
      $马可数字科技(01942)$ 很多人都有聊到过马可数字科技,堪称今年港股最牛。这真是一直往上涨的票,抛开基本面不谈(说实话港股也没什么基本面了,都是看有没有资金炒,真的垃圾)。这种票暴跌之后往往是唯一,我是说真的唯一的一个买入机会,因为其他时间要么不敢买,要么就买在高点,有很多专业的高手做暴跌反弹,在港股这个垃圾市场获利颇丰。其他的例子还有2255海昌海洋公园以及友联国际租赁,都是这个套路,当天可以斩获50%收益。我低位挂单玩一下,大家别学我。 $海昌海洋公园(02255)$ $友联国际教育租赁(01563)$
      162评论
      举报
    • 辉常观察辉常观察
      ·09-22 09:26

      蔚来造手机,李斌「只知其一」

        文/孟永辉   当一众手机制造厂商都在将目光聚焦在造车上的时候,蔚来却开始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到了造手机上。这样一种反向操作,多多少少是让人感到费解的。有人将蔚来造手机看成是一种「反向收割」,他们认为,蔚来想要把汽车客户在收割一遍;也有人将蔚来造手机看成是一种资本运作的方式,此举旨在打开资本市场对于蔚来的想象力。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对于蔚来造手机持否认和消极态度的居多。   虽然外界对于蔚来造手机有这样那样的认识,但是,李斌似乎对于蔚来造手机的认识更多地是一种理所应当,顺理成章。按照李斌的说法,蔚来车主们需要一款真正和蔚来汽车无缝衔接的手机,而非仅仅只是外界所认为的那样一种手机。   尽管这样一种说法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如果每一款新型汽车都需要一款与之完美匹配的手机,那么,苹果、华为等手机企业的活路究竟在哪呢?按照这样一种逻辑推理下去,那么,当一众手机制造厂商们都在开始投身到造车行列里的时候,苹果、华为们为何至今对造车依然抱有审慎的态度呢?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分析和理解蔚来造手机的内在逻辑,而非仅仅只是简单地对蔚来造手机进行简单地推崇和否定。只有这样,或许,我们才能真正把握蔚来造手机的内在逻辑,我们才能真正找到造车与造手机之间存在着的更加深层次的联系。   一   事实上,蔚来造手机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早在蔚来真正发布自己的手机之前,李斌就已经在很多场合表达过蔚来将要做手机的想法。同蔚来有一样想法的还有吉利,不过,吉利的想法更加大胆,不仅要造手机,而且还要发射卫星。可以预见的是,当以蔚来、吉利为代表的造车玩家们加入到造手机的行列里,我们很难不会对未来有更多玩家加入到造车行列有更多期待。   那么,蔚来造手机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在逻辑呢?难道蔚来造手机真的如外界所说的那样仅仅只是未来
      392评论
      举报
      蔚来造手机,李斌「只知其一」
    • 辉常观察辉常观察
      ·09-21 09:01

      茅台联名,只不过是一场营销游戏

        文/孟永辉   前有茅台联名瑞幸咖啡,赚了个盆满钵满,再有茅台联名德芙,俘获了一众少女心,后来的茅台联名飞猪尽管被证实并非当下所为,但是,茅台联名着实挂起来一阵不小的「旋风」。不得不说,现在是非常流行联名款的,前些日子,喜茶联名FENDI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然而,无论是此联名,还是彼联名,我们都可以非常明显地感受到,所谓的联名,只不过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营销游戏而已。等到热度已过,人们对于联名款的消费恢复理性,一切都好像没有发生一样。因此,认识到联名款背后的内在逻辑,而非仅仅只是将联名进行神化与丑化,或许才是正确看待联名款的正确姿势。   一   一切还要从茅台联合瑞幸咖啡推出「酱香拿铁」说起。可以说,借助这样一次联名活动,处于食物链顶端的茅台与店面遍地开花的瑞幸咖啡之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借助这样一种「化学反应」,瑞幸咖啡实现了单品销售破亿的骄人战绩,而茅台则是真正飞入到了寻常百姓家。   有人说,茅台和瑞幸咖啡的联名,瑞幸是最大的受益者。原因在于,借助这样一次联名,瑞幸咖啡不仅实现了销售额的提升,同样将自身的品牌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也有人说,茅台是最大的受益者。原因在于,借助这样一次联名,茅台俘获了一大批咖啡消费者,特别是年轻的咖啡消费者的心。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无论谁是最终的受益者,我们都可以看出,茅台联合瑞幸咖啡的这次活动,其实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的。那么,这样一种成功难道是产品的成功吗?难道是商业模式的成功吗?在我看来,两者都不是。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茅台联名瑞幸咖啡的成功,其实是一次营销的成功。借助这样一次营销活动,茅台和瑞幸咖啡都达到了自身的目的。我想,这才是营销最大的意义。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了后来茅台联名德芙等一系列事件的出现
      57评论
      举报
      茅台联名,只不过是一场营销游戏
    • 辉常观察辉常观察
      ·09-20

      花西子欠李佳琦一个道歉

        仅仅只是将关注的焦点聚焦在李佳琦本身,而没有了解李佳琦缘何抱怨的内在动因,我们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正确地认识这场事件的内在逻辑的。昨天,花西子的道歉信,再一次为我们印证了这一点。查看花西子道歉信的全文,我们完全没有看到花西子对于这样一场事件的针对性的表达,而仅仅只是避重就轻地说明了它知道了这件事情。   很显然,李佳琦和粉丝之间因花西子的眉笔价格过高所起的冲突,最终被李佳琦扛下了所有,而真正价格过高的花西子却躲在了背后。当然,我们并不能够怀疑李佳琦在带货过程当中抽佣过高的成分,所以,他才会对花西子一味地维护。但是,如果花西子无法正视消费者的关切而仅仅只是一味地避重就轻,那么,所谓的「国货当自强」,或许真的成为了绑架消费者的一种手段。   从这个角度来看,花西子是欠李佳琦一个道歉的。他作为一个花西子在直播带货当中的代言人,抵挡住了外界对于花西子产品本身的所有质疑,而花西子在道歉信中却对李佳琦只字未提。不得不说,无论是对于花西子来讲,还是对于李佳琦而言都是一件相当悲哀的事情。花西子的悲哀在于,时至今日,它都没有真正意识自身的原因所在;李佳琦的悲哀在于,纵然是他花费了最大的气力为品牌方代言,始终都没有赢得品牌方的真正信任,把他当成是「自己人」。   一   当国潮开始风靡,特别是当国货品牌开始以一种全新的面貌来到人们的面前,以花西子为代表的一系列的国货品牌开始被人们所熟知。在很多时候,花西子都被当成是新国货品牌的代表而大书特书,以致于那些真正意义上的国货品牌则开始被无视。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境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花西子不仅抓住了新国潮风靡的新红利,同样也抓住了新营销和新渠道的衍生和出现带来的新机会。然而,仅仅只是将目光聚焦在外部的营销和渠道上,而没有真正从产品本身去着手,那么,所谓的红利,或许始终都是无法
      156评论
      举报
      花西子欠李佳琦一个道歉
    • 辉常观察辉常观察
      ·09-19

      苹果,正加速跌落神坛

        文/孟永辉   发布会的平淡无奇,已经让人足够吐槽,随后的「擦边**」,再一次将苹果推到了风口浪尖。尽管苹果一直都在反复地强调着它比以往的那个自己要领先的现实,然而,现实却将苹果摁倒在地上反复地摩擦,摩擦。不得不说,苹果正在将乔布斯时代的神奇一点一点地褪去,留下的,只剩下所谓的傲慢,还有略带偏执的优越感。   虽然苹果依然是这个地球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头部科技企业,它的市值更是达到了一般科技企业难以企及的高度,但是,如果苹果仅仅只是凭借着以往所累积下来的「财富」,一味地去编织那个本该已经醒来的美梦。那么,等到真正梦醒的那一刻,或许,它才会真的发现已经变了天。   如果一定找到一个词来形容现在的苹果的话,我想,用「跌落神坛」或许是再恰当不过了。这并不仅仅只是体现在用户和消费者对于苹果的吐槽上,同样还体现在资本市场对于苹果的反应上。在苹果发布会之后,苹果市值大幅度蒸发,便是一个确切的现实。长此以往,库克或许无法再一次将苹果带入到一个全新的巅峰,而只会把苹果带向一个全新的低谷。   创新乏善可陈,苹果不再是引领者   以往,但凡是苹果的新品发布会,总是会吸引全球的目光。人们并不仅仅只是期待苹果究竟会给我们带来多少新的改变,更加期待的是,它究竟可以给手机行业带来多少新的变革。无论是从充电接口,还是从摄像技术,乃至从刘海屏的设计,我们无时无刻不再感受到苹果给用户和消费者,乃至整个手机行业带来的全新体验。   苹果将其称为「微创新」,即,通过一点一点的小创新带来整个行业的大改变,通过略显克制的创新来保证自身在手机领域的领先地位。不得不说,苹果借助这样一种「微创新」的确是达成了一定的效果的,它不仅引领了手机市场的风潮,同样保证了自己在市场上的绝对优势地位。   然而,仅仅只是在「微创新」上沾沾自喜,仅仅只是凭
      126评论
      举报
      苹果,正加速跌落神坛
    • 辉常观察辉常观察
      ·09-18

      金融科技,开辟新大道

        文/孟永辉   仅仅只是将金融看成是一个「互联网+」的对象,甚至是将其看成是一个获取和收割流量的方式和手段,必然是无法长久的。互联网金融,业已非常明显地为我们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看到的如此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爆雷与跑路,我们看到的如此多的投资者血本无归,无一不是这样一种现象的直接体现。   跳出流量的思维,摒弃平台的逻辑,站在全新的角度来看待金融,并寻找金融进化的新方式,才是真正导致它的发展可以进入到全新发展阶段的关键所在。观察当下金融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这一点。无论是对于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科技玩家也好,还是以传统金融机构为代表的金融玩家也好,无一不再以新的方式和途径探索金融进化的新路径。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在的金融科技,更像是一个深入到产业的细枝末节,贯穿于产业的方方面面的存在。流量,早已不再是它所追求的唯一目标,平台,早已不再是它所呈现的唯一表象。一个全新的金融进化的新时代,业已来临。可以预见的是,金融的这样一种进化新模式,不仅将会把金融的发展带入到全新的进化,而且会将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带入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金融科技,正在回归本真   对于金融科技究竟是什么,人们在不同的阶段,总是会给出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以往,人们仅仅只是将金融科技看成是一个互联网金融的延续,仅仅只是将金融科技看成是一个避风港,而并未真正去思考金融科技究竟是什么,究竟如何才能发展金融科技。当金融科技的发展进入到深水区,特别是当金融科技开始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即,金融科技正在回归本真。   那么,何为金融科技的本真呢?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金融科技真正从以自我为中心,开始回归到以产业为中心。换句话说,以往的金融科技,仅仅只是做自己,仅仅只是独立行走,而现在
      260评论
      举报
      金融科技,开辟新大道
    • 辉常观察辉常观察
      ·09-14

      李佳琦的傲慢

        或许连猪猪女孩都没有想过李佳琦会在直播间里说出这样的话语,但它却真实地发生了。「你的工作够不够认真」、「你的工作够不够努力」,成为了他诘问那些曾经将他推向头部网红带货主播的话语。或许,在他看来,这并没有任何的问题。因为在直播间之外,他或许在用同样的语气,同样的话语诘问着他手下的员工们。   然而,李佳琦并未真正预料到的是,这不是在办公室,更不是在会议室,而是在一个庞大的流量场之内。这个流量场,成就了李佳琦,同样也会让李佳琦再一次成为那个百货商店化妆品柜台后面的店员。   我们丝毫都无法否则当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改变之后,他的认知将会发生着的变化。但是,我们同样要知道的是,纵然是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变化,他依然要记得自己从哪里出发,依然要知道最初的那个自己究竟是什么样子。   或许,这就是流量的神奇效应。它可以造就一个又一个的神话和传奇,却又可以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和传奇变得一文不值。流量之所以会有如此强大的魔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可以造就一个人的傲慢,并且让那些因流量而获得成就的人,忘乎所以。   这一点,在李佳琦的身上,同样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   不得不说,李佳琦是当下直播带货领域名符其实的「一哥」。在另外一个头部带货主播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退居幕后之后,他更是在直播带货领域备受追捧。很多品牌方会在并不满意李佳琦的佣金和产品介绍的情况下,依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他。之所以会这样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李佳琦的确可以带来销量的提升,李佳琦的确可以带来品牌曝光量的提升。   或许,连李佳琦本人都不会知道,他的神奇,并不是在于他本人,而是在于他身后站着的那些愿意为其倾囊买单的猪猪女孩们。   我们看外面的报道,经常会看到的是为了选品而通宵达旦,经常会听到他为了
      165评论
      举报
      李佳琦的傲慢
    • 辉常观察辉常观察
      ·09-13

      产业互联网,承载消费互联网的「新大洋」

        文/孟永辉   当流量不再是红利,几乎所有的消费互联网模式开始失效。这一现象,并不仅仅只是体现在流量获取成本的不断增加上,同样还体现在流量激活的难度不断增加上。事实证明,以产业链末端为主要驱动力的发展模式,正在走入到死胡同。寻找新的红利,打开新的想象空间,正在成为每一个玩家们必然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同流量端业已是一片红海不同,产业端开始表现出越来越雄浑的增长潜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在的产业端,如同以往的流量端一样,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能。正是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玩家开始将关注的焦点聚焦在了产业端,越来越多的玩家开始寻找与产业端结合的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无论是以头部巨头为代表的互联网玩家也好,还是以传统产业为代表的产业玩家也罢,无一不是如此。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产业互联网开始从以往一个简单的概念,逐渐成为了一个可以落地,可以实现的存在。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进入到深水区,它将会释放出以往我们未曾预料到的强大的发展潜能,最终将人们从消费互联网时代带入到产业互联网时代。可以说,把握了这样一种发展趋势的玩家,才是真正能够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有所作为的玩家。   同消费互联网时代的短平快相比,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更显厚重和强劲。如果我们将消费互联网比喻成为一艘航船的话,那么,产业互联网,则是一个承载了无数航船的大海。它所释放出来的发展潜能,它所承载的红利,远比消费互联网要大得多,多得多。   那么,产业互联网缘何具有如此巨大的发展潜能呢?   产业互联网,并非消费互联网式的零和博弈   如果一定要对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模式进行总结的话,无处不在的零和博弈,无疑是一个最为直接的表现。这一点,并不仅仅只是体现在有限的市场体量和规模上,还体现在玩家们之间的竞争模式上。消费互联网的这样一种特质决
      506评论
      举报
      产业互联网,承载消费互联网的「新大洋」
    • 辉常观察辉常观察
      ·09-12

      张勇,只是个意外

        文/孟永辉   或许,从张勇宣布辞任阿里巴巴的那一刻开始,他的走向就已经确认,只不过我们无法感知到而已。正是因为如此,当蔡崇信发布了他正式履新后的第一封信,并在信中宣布了张勇的新动向的时候。多多少少是让人有些意外的。   事实上,张勇,本身就是一个意外。这样一种意外,即使是马云本身都没有想到。正如他所讲到的那样,他从来没有想过会把阿里巴巴交到一个CFO手中。然而,无论是张勇,还是蔡崇信,几乎都在印证着马云的「不正确」。   当然,这是戏谈。   张勇之所以能够成为阿里巴巴的董事局主席兼CEO,自然是有着他的独到之处的。不管是他一手打造出来了双11,还是他在接过马云的接力棒之后对阿里巴巴进行的一系列的改革,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然而,即使如此,张勇依然无法扭转阿里巴巴急速跌落的现实,无论是资本市场的表现上,还是商业市场的表现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一点。于是,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唤马云回归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张勇的离开,还有「马云第二」蔡崇信的回归。   正如当初张勇走马上任成为阿里巴巴的掌舵人多多少少让人意外一样,他的离开,同样是让人感受到很多意外的。按照早前宣布的消息,张勇在辞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和CEO之后,将会全身心地投身到阿里云之中,并且带领阿里云上市。然而,根据阿里巴巴新任董事局主席蔡崇信的全员信,我们可以非常明确地知道,张勇也将彻底从阿里云的管理岗位上退下来。   这才是真正让人意外的地方。   一   然而,如果我们了解张勇从幕后走到台前的过程,特别是当下阿里巴巴正在面临的严峻的市场环境,对于张勇的去职,便不会有太多的意外。事实上,张勇之所以能够从阿里的CFO走到阿里的CEO的位置,和他带领阿里巴巴创造下来的双十一的辉煌,多少是有些关系的。   可
      2,819评论
      举报
      张勇,只是个意外
    • 辉常观察辉常观察
      ·09-11

      顶流网红「秀才」塌房的内在逻辑

        如果不是「秀才」塌房,或许你永远都会感受到这样一个人的存在,并且这个人还是一个坐拥千万粉丝的网红。然而,正是因为「秀才」的塌房才让我们认识了他,并且看到了他背后的隐秘世界。这样一个隐秘的世界,正是被我们所忽略的中老年妇女的情感世界。   不需要任何的才艺,仅仅只是需要对对口型唱唱歌,吐吐舌头捋捋头发,便可以获得如此多的粉丝,多多少少是难以让人置信的。然而,正是这样一个颇具魔幻现实意味的事件,却在我们的身边真实地发生着。一方面,它向我们展示着流量的巨大魅力,另外一个方面,似乎又在告诉我们,所谓的流量又是多么地一文不值。   无论如何,到头来,「秀才」还是塌房了。不过,同以往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他的存在不同,当他离开的时候,我们才真正第一次认识他。然而,「秀才」的塌房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深思的地方的。   一   我们之所以不知道「秀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并不是「秀才」的受众,我们并不是生活在「秀才」的大数据为我们营造出来的信息茧房。因此,透过「秀才」的塌房,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以个性化推荐为基础的信息茧房为人们营造出来的虚拟世界的真实性。   一直以来,特别当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后,越来越多的平台加入到了个性化推荐的大潮之中,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改变以人工为主导的推荐体系,通过大数据的算法来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一方面,这样一种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推荐的效率;另外一方面,这样一种方式让用户可以在海量的信息里快速地获得他们想要的信息。   然而,透过「秀才」的塌房,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所谓的个性化推荐,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的确让用户获得了他们喜欢的信息;另外一个方面,一味地对用户进行内容的喂养,而缺少了价值观的判断机制,所谓的个性化推荐只会将用户带入到一个更加虚假的世界里。   因此
      3253
      举报
      顶流网红「秀才」塌房的内在逻辑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