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曜

专注于医药产业研究,与中国创新药公司共同成长

IP属地:未知
    • 医曜医曜
      ·05-15 11:06

      艾力斯:“我大抵是有些拮据了”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先前,在《贝达药业的遗憾》一文中提到:“先知先觉吃肉”的艾力斯,顺便带着股民也一起吃了肉。作为一名投资者,也很想知道,艾力斯能否承继“创新药第一股”贝达药业当年的荣耀,并且能否破除“单品”的魔咒?  01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排 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注定。作为建筑行业资深老板的杜锦豪,一直在寻求转型,直到2004年,他遇到了启东老乡郭建辉。而作为留美科学家一员,郭博士也一直有着贝达“三剑客”一样的初心。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但奈何“出师未捷身先死”,2012年郭博士因病去世。而摆在杜老板面前不仅仅是好友的去世,也是关系到“科技关爱生命”的事业将如何延续的问题。  此时,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出身的罗会兵临危受命,并将研发聚焦于肿瘤创新药物——肺癌的治疗:2013年立项,2021年第三代EGFR抑制剂“伏美替尼”获批上市。看到这个时间段,应该也是把贝达“三剑客”的“长征路”重新走了一遍;“伏美替尼”虽不是国产第一,但也近似第一(“阿美替尼”2020年上市)。  不禁感慨:十年磨一“药”。  从“伏美替尼”上市后的表现来看,其收入增长也是非常的“凌厉”,贝达用十年时间才达到20亿元的收入目标,它用三年就达到了,真可谓“后生可畏”。  图:2021-2023年艾力斯的收入和净利润情况  当然,也得看一下,它“凌厉”增长的原因—— “医保+降价”。  “伏美替尼”2021年3月二线治疗获批上市,2022年初进入医保,可以说产品上市来年就可以医保报销了,当然也是有代价的—— 2022年降价79%!  2022年6月一线治疗获批上市,那如何与一代产品或者与同为三代的“奥希替尼”“阿美替尼”竞争呢,可想而知,“疗效”
      26评论
      举报
      艾力斯:“我大抵是有些拮据了”
    • 医曜医曜
      ·05-14 11:02

      2023年报新趋势:拥抱即时零售,连锁药房看到了什么?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将这个世界分成为“ 前新冠疫情 ”和 “ 后新冠疫情 ”两个纪元。 正如施瓦布《后疫情时代:大重构》所述,疫情已经将这个世界彻底改变,但它并没有带来新的变化,而是加速了疫情之前世界的变化趋势。因此,世界永远不会回归到疫情之前的状态,而是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状态。 这种趋势在医药产业中最为明显。以买药这件事为例,经过疫情教育之后,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选择即时零售这种便捷高效的买药方式,这也使得连锁药房一直以来极为稳固的传统商业逻辑正逐渐生变并重构。 当下连锁药房正处于红海拼杀阶段,已经有多家连锁药房突破万店,惨烈的市场竞争下,资本对于这个赛道的预期早已降至冰点。但在严酷的大环境下,连锁药房们则交出了一份超预期的答卷:这个产业并没有因为疫情消退而丧失红利,相反在线上化和服务化的探索进程中,延续了一定的增长惯性。从连锁财报来看,除传统的门店扩张路径外,即时零售渗透率日益提升,成为连锁药房下半场发展的增长推力。   01 即时零售,连锁药店新的北极星指标   业绩增长依然是连锁药房发展的核心主线。 纵观国内几大主流连锁药房,在2023年整体业绩呈现出延续增长态势,并没有因为疫情红利的消退而出现业绩退坡的情况。具体来看,健之佳、漱玉平民、大参林、益丰药房、老百姓均取得10%以上的营收增长,其中健之佳的营收增速更是超过20%。 图片 图:头部连锁药房2023年营收情况,来源:锦缎研究院 究竟是何原因催生着连锁药房的持续增长呢?正是因为各家都在新零售转型过程中探寻到了新的方向。 在益丰药房2023年财报中,明确提出医药电商运营逐步升级到集团化医药新零售体系的目标。益丰药房将持续推进基于会员、大数据、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等生态化的医药新零售体系建设,实现新媒体运营和内容运营能力快速提升。 另一方面,漱玉平民经历新零售领域十年磨砺后,也开始全面提升线上业务的权
      14评论
      举报
      2023年报新趋势:拥抱即时零售,连锁药房看到了什么?
    • 医曜医曜
      ·04-26

      光正眼科的并购之殇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十年之前,小米CEO雷军曾说过:“站在台风口,猪都能飞上天”。但又有多少人仔细思考过,当风口过去之后,猪的下场如何呢?光正眼科这些年上演的就是一出“风口上的猪”落地后的故事。 钢结构业务起家的光正集团(光正眼科曾用名),在眼科赛道最火热的2018年耗资6亿元控股新视界眼科,通过并购重组切入这个黄金赛道。2020年的时候又耗资7.41亿元收购了新视界眼科剩余49%的股份。然而,13.41亿元砸下去,光正眼科却并没有收获市场的掌声,只换来了无尽的纷争。 4月23日,光正眼科披露了2023年财报,表面荣光背后,扣非净利润却已经连续十一年处于亏损之中。 曾几何时,由资本驱动的外延式并购是A股市场的热门标的,只要切入风口赛道就会引得一众投资者追捧;如今光正眼科的案例,却充分说明:企业发展不能急于求成,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01 跨界并购,一地鸡毛 整个2023年,光正眼科总营收10.75亿元,虽然录得净利润0.09亿元,但客观反映公司实际经营境况的扣非净利润却为-0.06亿元。更为关键的是,自从2012年以来,光正眼科的扣非净利润就没有为正过。 光正集团业务较为传统,相对缺乏市场想象空间,直到通过资本并购切入更热门赛道,一时在资本市场有了更高的认知度:并无医疗产业经验的情况下,光正集团豪掷13.41亿元收购新视界眼科,转型成为眼科连锁医疗公司。 在收购之初,新视界眼科一度展现出巨大潜力,在收购第一年的2019年,就贡献营收8.38亿元,同比增长84.22%;净利润1.29亿元,同比增长122.41%。也正是凭借新视界眼科营收与净利润的双增长,光正眼科股价创出18.85元的历史新高。 但让投资者没有想到的是,当光正眼科完成全部并购之后,新视界眼科业绩突然变脸,甚至在2021-2022两年中发生连续亏损
      167评论
      举报
      光正眼科的并购之殇
    • 医曜医曜
      ·04-24

      医药寒冬的增长答卷,百洋医药财报中的明线与暗线

      在经历资本清洗,泡沫破灭之后,中国医药产业回归理性,踏上稳健发展的征程。  创新产品接连获批上市,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然而,创新产品的市场表现却呈现出鲜明的差异。既有“十亿美元分子”的诞生,又有因产品商业化运营不善,市场推广艰难,甚至不得不寻求“卖身”的“落后分子”。  深入分析商业化未达及预期的原因,我们发现主要归结为两点。  首先,产品本身未能真正优化医疗场景,难以真正满足患者的需求。其次,企业不具备强大的商业化能力,无法为产品取得应有的回报。商业化能力的“修炼”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因此,在当前医药产业回归理性的背景下,市场不仅关注研发创新,对具备商业化能力的企业关注度也直线上升。  作为国内医药商业化头部公司,百洋医药在这个寒冬中实现了持续增长,进一步验证了商业化在医药产业权重持续提升的演进方向。  在百洋医药刚刚公布的2023年报中,公司整体营收达75.64亿元;归母净利润6.56亿元,同比增长29.55%,连续三年保持增长,盈利能力显著。净利润端的持续放量增长,预示着百洋医药长期深耕的商业化能力已被验证,品牌效应正在加速释放。  图:百洋医药归母净利润及增速  优秀的商业化能力只是 $百洋医药(301015)$ 的“明线”。财报之外,百洋医药实则还存在一条聚焦创新的“暗线”,明暗两条线交汇,才勾勒出百洋医药完整的生态价值。 01“明线”:品牌效应持续释放 药品商业化,不是简简单单的药物销售那么简单,而是应该通过洞悉临床应用场景,找到真正能够满足临床应用需求的产品,并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与资源优势,进行长期的品牌培育。因此,商业化的核心在于“品牌”的塑造,品牌是消费者建
      119评论
      举报
      医药寒冬的增长答卷,百洋医药财报中的明线与暗线
    • 医曜医曜
      ·04-22

      生物类似药,距离集采有多远?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随着一大批“药王”即将渡过专利期,全球医药产业或将迎来一次集中的“专利悬崖”。延续这一逻辑推理,生物类似药有望在近几年成为风口。 图:重磅药物“专利悬崖”时间,来源:锦缎研究院 不同于创新药在研发上的比拼,生物类似药则是在确定的路径之下,比拼不同的工艺与速度,这也给了一向擅长“Fast-Follow”的国内药企创造了机会。经过多年的沉淀,我国已经涌现出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药企,相关据统计,中国的生物类似药研发管线位列全球之最。 不过在一片利好的背后,则是生物类似药存在全面集采的可能,犹如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事实上,在省级集采中,已有多个省份进行了生物类似药集采小规模尝试,如2022年广东省和安徽省的集采中都包含了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 鉴于此,生物类似药距离集采还有多远? 01 逐渐拥挤的赛道 一直以来,FDA对于生物类似药的态度都较为谨慎,实行“可互换资格”制度。所谓“可互换资格”指的是,在任何生物药处方的变更中,保险公司、PBM或药店只能使用可互换的生物类似药对原研产品进行替换,而其他生物类似药的使用则被严格限制。 目前在美国地区获得可互换资格的生物类似药数量仅有4款,而且2022年8月获批的雷珠单抗Cimerli还是因被豁免可转换研究才得以快速上市并获得可互换资格。这些情况表明,FDA对于可转换资格的态度早已开始放松,药企们也难有那么多的资金与经历投入到可转换研究中。 如此背景下,这一谨慎的政策,最终在FDA发布的《生物类似药和可互换生物类似药标签指南草案》中被取消,这也间接助推了美国生物类似药的推广与应用。参考对转换研究无要求的欧洲地区的数据,阿达木单抗市场中生物类似药销量份额高达66%,美国市场的生物类似药市场份额将得到明显提升。 美国市场对于生物类似药态度的宽松,使其有望成为中
      269评论
      举报
      生物类似药,距离集采有多远?
    • 医曜医曜
      ·04-19

      为什么恒瑞医药很难做好创新?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总营收重新恢复增长,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21.46%,恒瑞医药为2023年交上了一份稳健答卷。但市场对于恒瑞医药给出的这份答卷却并不满意,次日股价高开低走,最终股价下挫4.6%。 经过长时间的时间积淀,相信没有投资者会质疑恒瑞医药在中国医药产业的地位,如果非要给找出一些不足,那或许就是创新做得还不够好。 尽管在财报中,恒瑞医药强调公司创新药收入达106.37亿元,同比增长22.1%,创新历史新高。但创新药却是一个差异化极大的领域,更看重的是具体管线的质量,而不是笼统的整体规模,可恒瑞却从未公布过更细致的创新管线数据,公司整体缺少现象级爆款产品。 当然,恒瑞管理层主观上一定是想要做好创新这件事的,但这却并不是主观人为能够决定的,因为阻力存在于这家大企业的基因里。恒瑞医药在创新转型上的努力为何迟迟难以收到成效,想要够清楚这个答案或许就必须从最底层的恒瑞基因开始分析。 01 “大企业”陷阱 一家企业的组织能力往往由三个层面的要素构成:资源、流程以及价值观。 资源是3大要素中最直观的一个,包括人员、设备、技术、品牌、资金等诸多要素,是企业立根之本;流程则是将资源投入转化为产品或者更大价值服务的过程,企业通过流程创造了价值;价值观就是在确定决策优先级时遵循的标准,它是企业能走多高的标志。 图:组织能力三要素 对于初创型企业而言,由于一切都是未知数,因此资源是三要素中含金量最高的要素。例如创始人的科研背景、研发团队的协作等。但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渐壮大,其逐渐摸索出一套稳定盈利的商业模式,也就是找到了对应的流程,这时候资源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就逐渐降低。当企业规模再次进一步扩大,能够帮助其更上一层楼的就只有价值观这个最后的要素了。 尽管都是聚焦创新药,但Biotech与传统药企其实是完全不同的。Biotech追求的是
      154评论
      举报
      为什么恒瑞医药很难做好创新?
    • 医曜医曜
      ·04-17

      大变局:他汀药物时代正在逝去,降脂新势力登上舞台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这个世界上最赚钱的药物品类是什么?是新晋药王K药所代表的PD-1药物,还是一针上百万元的CAR-T疗法? 其实都不是。这两个药物品类虽然含金量很高,但患者基数却较为有限,真正赚钱的药物一定是患者基数足够大的,如一款兼具降糖和减肥功效的GLP-1药物就撑起了诺和诺德5000亿美元的市值。由此可见,一款优秀的慢性病药物,就是一台永动的印钞机。 遵循这一逻辑,同样拥有大量患者群的降脂药无疑拥有着极大潜力。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高血脂已然成为与高血糖、肥胖同等量级的药物市场。与GLP-1带来的糖尿病迭代类似,降脂药赛道实则也正迎来由PCSK9抑制剂带来的变革。 01 一个即将逝去的时代 当人类脂肪摄入过多,就易引发高脂血症,亦称为高血脂。它是一种体内脂代谢紊乱引起代谢性疾病,通常表现为血浆中甘油三酯与总胆固醇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 由于高血脂一般并没有太多不适症状,因此很多患者都轻视了这种疾病。实际上,长期高血脂会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肾病、肝病等一系列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约有1700万人死于这种慢性疾病,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约30%。 降血脂药物研发,最早可以追溯至100多年前。目前主流的降血脂药物有他汀类(阿托伐他汀、匹伐他汀等)、贝特类(非诺贝特、吉非贝齐等)、胆酸螯合剂(考来替泊、盐酸考来维仑等)、烟酸类(烟酸缓释片)、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等。 纵观整个降脂药赛道,我国降脂药市场天花板随着时间而持续抬升。2017-2022年,我国降脂药市场规模从274.4亿元上升至47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1.36%,2023年市场规模已经超过500亿元。 图:中国降脂药行业市场规模预测及增速  ,来源:共研网 所有的降脂药物中,他汀类药物是最主流
      217评论
      举报
      大变局:他汀药物时代正在逝去,降脂新势力登上舞台
    • 医曜医曜
      ·04-15

      中国CXO还有未来吗?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谈到中国医药产业,以药明系为代表的CXO公司们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中国CXO公司,赚的是全球药企的钱,因此他们曾被投资者寄予无限期望。可随着国际大环境的趋紧,中国CXO正面临药企需求骤然下降的风险。 从公司经营角度考量,对CXO公司们来说国际大环境的变化属于实质性利空,是存在业绩进一步滑坡风险的。此种悲观情绪中,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凯莱英、康龙化成等公司的股价已经跌至历史底部区间。 毫无疑问,对于CXO公司现阶段表现,市场几乎一边倒地看空。但投资并非简单的人云亦云,它实则反映的是市场预期的变化,可以说目前投资者情绪已经反映出了这个行业遭遇的实质性利空。 中国CXO公司还有未来吗?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投资者必须要学会“看山不是山”,CXO公司们的意义注定在于公司本身之外,或许我们应该先搞清楚CXO是如何崛起的。 01 仿制与创新的博弈 单就CXO这个概念而言,它绝对是一个较为新颖的事物。最早的CXO公司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其实则是仿制药与创新药相互博弈的产物。 现代美国药物开发体系是由FDA一手建立的,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938年推出的《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不过,大多数医药人士还是认为,真正的分水岭应该从1962年推出的《基弗里-哈里斯修正案》算起,正是这部修正案确定了现代医药研发体系的整体框架。 沙利度胺是由西德制药商梅瑞尔公司在1957年研发的新型镇静剂,并作为处方药在欧洲上市。由于公司声称几乎没有副作用,因此这款药物当时被很多医生用来减轻孕妇妊娠早期孕吐反应。 在欧洲、南美等20多个国家上市后,沙利度胺开始于1960年着手登陆美国市场。FDA的凯尔西医师负责沙利度胺的上市审批,但她却认为沙利度胺的临床数据并不充足。尽管梅瑞尔公司以沙利度胺已经在欧洲上市多年为依据证明
      527评论
      举报
      中国CXO还有未来吗?
    • 医曜医曜
      ·04-12

      欧洲是如何搞砸“创新药定价”这道考题的?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每次谈到“创新药定价”问题,必然有着各种不同的声音。 美国是现阶段全球医药研发中心。美国人口仅占全球的4.5%,但医疗市场份额却达到了全球的40%,这一切都源于美国采取的高价格战略。作为全球药价最高的国家,美国培育出全球商业价值最高的创新药市场,几乎所有药企都以进入美国市场视为衡量一款药物商业价值的标尺。 我们应该效仿“美国模式”吗?相信这是无数产业人、投资者心中的疑问。但如果我们切换一下视角,从“曾经”的医药霸主欧洲身上或许就能找到些许答案。 美国之前,欧洲曾是当时全球医药研发中心,当时全球90%的创新药研发均来自于欧洲,英国牛津大学发现的DNA双螺旋结构正是欧洲生物医药创新达到顶峰的标志。 那么后来的欧洲是如何沉沦的呢?这一切还要从欧洲制药的顶峰说起。 01 欧洲老钱出手控价 一切事物的崩坏都是从内部瓦解开始的,欧洲制药产业的衰退亦是如此。 欧洲国家普遍都是政府出钱实行全民医药,具体的保障模式有全民公费医疗和全民医疗保险两种。无论哪一种模式,政府主办的医保机构都扮演最终付费者的角色。 对于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而言,药物定价都是一门学问。 若是官方完全不干预药物定价,那么就会造成药物价格疯涨的情况,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国家医疗卫生支出大幅增长,国家财政负担严重,对于患者来说药物可及性也是问题;但如果官方干预过多,则会导致药物价格太低,创新药企甚至赚不回研发成本,自然也就失去融资能力,没有了后续研发的能力,会对整个国家的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正是因为深知药物定价这个难题,所以欧洲官方在一开始并未干预药物定价,而是选择类似于如今美国的市场定价模式。这种做法显然是有利于创新的,因此欧洲才会在20世纪中期成为全球生物制药产业的研发中心。 不过,景气的发展只是暂时的。宽松定价环境中,逐利成为药企最
      436评论
      举报
      欧洲是如何搞砸“创新药定价”这道考题的?
    • 医曜医曜
      ·04-10

      起底“近视神药”阿托品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继“减肥神药”GLP-1之后,又一款“近视神药”阿托品突然开始走红。  今年3月11日,A股上市公司兴齐眼药披露,公司旗下针对6-12岁青少年近视的硫酸阿托品滴眼液获得药品注册证书,这意味着“近视神药”即将成为处方药正式上市。受此消息影响,兴齐眼药3月底创出239.5元的股价历史新高。  图:兴齐眼药股价周线走势,来源:雪球  对于青少年家长而言,这确实是一个好消息,毕竟近视眼作为一种顽疾,已经成为无数家长心中的痛。因此阿托品上市消息一经传出,不少家长就立马开始行动,踏寻“近视神药”。  家长们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大家还是应该保持理性。它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青少年近视发展,但却并不能随意使用,更不能实现“逆转近视”。  对于投资者来说,更应理性看待,切勿盲目追捧导致适得其反。  01 不年轻的“神药” 虽然硫酸阿托品才刚刚获批,但其却并非是一种全新的药物,而是一种已经在行业内应用多年的“老”药。  阿托品的起源要追溯到1831年,当时德国药剂师梅因成功提纯曼陀罗,从而得到阿托品纯结晶。不过由于阿托品极有较强的毒性,因此如何使用它就成为一个难题。直至150年之后,美国贝德罗西教授将阿托品大幅稀释,制成微量的阿托品溶液,并将其首次应用于青少年近视治疗中。  自此人类才发现,在阿托品的剧毒面具背后,它实则是一款拥有极大潜力的眼科药物。但究竟将阿托品稀释到怎样的浓度才能有效治疗近视?这是阿托品成药的首个疑问。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新加坡国立眼科中心(SNEC)在1990年开启对照试验,招募了400名6-12岁的儿童,连续使用1%浓度阿托品2年,近视进展有效延缓。在后续试验中,SNEC又进一步细化了浓
      205评论
      举报
      起底“近视神药”阿托品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