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财经

财经自媒体,关注资本市场人与事。

IP属地:北京
    • 达摩财经达摩财经
      ·04-18 22:58

      “白衣骑士”欲集体跑路,昔日海航系险企再度飘摇

      出品|达摩财经 近日,北京产权交易所披露一则招商项目显示,某人寿保险公司计划将65%的股权进行公开转让。本次项目的招商主体为四家公司,采取集中方式进行招商,挂牌起止日期为2024年4月12日至2024年5月24日,如果没有征集到意向合作方,将按照5个工作日为一个周期延期,直至征集到意向合作方为止。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招商项目中,标的公司名称、招商主体公司名称、参考价格等关键信息悉数被隐匿。 毫无疑问,对于这家寿险公司来说,关键信息被隐去可以极大的降低此次挂牌转让对公司产生的负面影响。但通过项目中标的企业概况以及业务概况等多种迹象不难发现,此次挂牌交易的标的公司直指鼎诚人寿。 项目概况与鼎诚人寿官网对比图 鼎诚人寿长久以来一直饱受业绩亏损的困扰,自2009年成立至今,鼎诚人寿无一财年实现盈利,合计亏损约17.5亿元。本次高达65%的股权转让,更是足以引发鼎诚人寿控制权、管理层人员、管理机制以及公司战略的变更,不禁让人对这家寿险公司的未来感到担忧。 昔日“白衣骑士”集体清盘 鼎诚人寿是一家全国性合资寿险公司,公司前身为2009年3月成立的新光海航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最初由新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台湾)与海航集团有限公司分别出资50%组建,总部设在北京。 苦于公司一直未能实现盈利,新光海航人寿偿付能力跌至负数,原保监会对其采取行政监管措施,要求从2015年11月起暂停增设分支机构、停止开展新业务并尽快落实增资。 2018年,由于深陷债务危机,海航集团退出新光海航人寿股东行列。新光海航人寿借机变更注册资本,注册资本由5亿元增至12.5亿元,引入柏霖资产(现更名为为顺正新)、香江金融、国展投资、乐安居、上海冠浦5家地产系“白衣骑士”成为新股东。 增资完成后,新光人寿持有新光海航人寿25%股权,为公司第一大股东。为顺正新和香江金融各自持有20%股权,国展投资、乐安居、上海冠浦
      1评论
      举报
      “白衣骑士”欲集体跑路,昔日海航系险企再度飘摇
    • 达摩财经达摩财经
      ·04-17 23:02

      医美江湖生变!山西女富豪逼宫“玻尿酸女王”

      出品|达摩财经 4月15日,锦波生物(832982.BJ)发布第一季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4年1-3月业绩大幅上升,归母净利润为8500万元至1.05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97.65%至144.16%。 锦波生物如此强劲的业绩表现再度让业内哗然,一时之间,重组胶原蛋白将接棒玻尿酸“神话”的声音不绝于耳。 胶原蛋白和玻尿酸一直是医美领域拿来对比的关注度最高的产品。2019年,华熙生物顶着“玻尿酸第一股”的光环登陆A股,短短两年时间,华熙生物的股价一路飙升至313元/股,总市值高达1500亿元,风头无两。 但是,随着市场的成熟和竞争的加剧,消费者对于玻尿酸类产品的热情似乎有所减退,华熙生物等一众玻尿酸企业的业绩及毛利率开始下滑。 随着“颜值经济”的不断发展,胶原蛋白市场规模不断增值。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预测,到2026年,基于胶原蛋白的皮肤专业护理产品的市场份额将超过透明质酸,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2.6%。 面对如此广袤的未来市场,不少昔日医美玩家也在加紧布局,江苏吴中、丸美股份、巨子生物以及爱美客等纷纷加入胶原蛋白市场的争夺,医美江湖的地位亦或将就此改写。 昔日玻尿酸第一股优势渐失 凭借爱美女性的超强消费力,玻尿酸成为前几年最热门的医美项目之一,在生产玻尿酸的企业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当属华熙生物。 华熙生物以玻尿酸原料起家,定位为一家赋能整个生物活性材料行业的技术公司,专注B端市场。坐拥全球约40%的玻尿酸原料的华熙生物,2019年11月成功登陆科创板,董事长赵燕被业内称为“玻尿酸女王”。 华熙生物上市后,开始逐渐从玻尿酸原料生产转型向C端销售功能性护肤品,旗下拥有润百颜、夸迪、米蓓尔、BM肌活四大功能性护肤品品牌。2019年至2021年,华熙生物功能性护肤业务营收分别为6.34亿元、13.46亿元和33.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9%、112%、147%,连续三年营收增速
      3评论
      举报
      医美江湖生变!山西女富豪逼宫“玻尿酸女王”
    • 达摩财经达摩财经
      ·04-16 23:15

      兴业银行“掉队”,发生了什么?

      出品|达摩财经 兴业银行“掉队”了。 近日,兴业银行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显示,兴业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108.31亿元,同比下降5.19%;实现归母净利润771.16亿元,同比下降15.61%。截至2023年末,兴业银行总资产101583.26亿元。 从规模上看,兴业银行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从经营层面上看,兴业银行营业收入、净利润的双双下滑,也让投资者对兴业银行的价值不得不重新审视一番。 从已发布财报的股份行中对比来看,大多数银行在2023年的表现都是增利不增收,与兴业银行同样实现同比双降的仅有光大银行和浦发银行。浦发银行至今仍未公布2023年正式财报,目前在已公布财报的股份行中,兴业银行以-15.61%的净利润增长处于垫底位置。 兴业银行的业绩表现也反映到了其股价中。2024年以来,A股42只上市银行股中仅有4只股票未实现上涨,兴业银行就是其中之一。截至4月16日,兴业银行股价为15.93元/股,自年初至今累计下跌1.73%,涨跌幅在42只银行股中排名倒数第三位。 上市后首次净利润下滑 2017年,兴业银行曾以-10.89%的营收增长率出现了罕见的营收回退。不曾想,在时隔六年后,兴业银行再一次出现了营收负增长的局面。 从收入组成上看,2023年,兴业银行利息净收入为1465.03亿元,比2022年增加12.3亿元,同比增长0.85%。在息差下行的环境下,兴业银行通过资产负债结构优化,稳定息差,并通过以量补价,来保持利息净收入稳定。2023年,兴业银行生息资产余额86881.73亿元,同比增长9.94%。 拉长时间来看,兴业银行近三年利息净收入年复合增速仅有0.69%,不论是三年期还是与基期相比,均大幅低于生息资产同期增速,显示出兴业银行规模增长不经济,即资产转化为经济收入效益不佳。 与利息净收入相比,非利息净收入的收缩成了兴业银行营业收入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 财报显示
      128评论
      举报
      兴业银行“掉队”,发生了什么?
    • 达摩财经达摩财经
      ·04-12

      背靠五粮液的宜宾商行IPO,酒企银行高薪酬惹关注

      出品|达摩财经 近日,宜宾市商业银行向港交所提交IPO招股书,建银国际和工银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 2023年6月30日,宜宾市商业银行就曾向港交所递表,最后却以失效告一段落。如果本次能成功实现港股上市,这家资产规模不足千亿的银行将是继H股泸州银行、A股成都银行之后四川省第三家上市的城商行,也将成为港股市场最为“袖珍”的上市银行。 作为宜宾市最大的本土银行,宜宾市商业银行的股东背景与当地白酒产业联系紧密,其单一最大股东为白酒产业龙头企业五粮液集团。 事实上,像五粮液集团这样参股或控股银行的酒企不在少数。公开资料显示,茅台集团持有贵州银行12%股份,为该行第二大股东;泸州老窖是泸州银行和泸州农商行的第一大股东,分别持股约15.97%和12.26%;此外,舍得集团、汾酒集团、古井集团等均对不同城商行实现了参股或控股。 在银行业息差不断下行的大环境下,不少商业银行在2023年都透露出增长乏力的现象,相比之下,有酒企大股东依托的城商行虽在规模上不及大中型银行,业绩表现却表现反而更显优异。但是,在业绩向好之外,白酒+银行这种特色运营模式背后的一些问题也同样值得思考。 酒企银行的业绩表现 宜宾市商业银行成立于2006年12月,前身为2000年成立的宜宾市城市信用社,是宜宾市第一家政府控股的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 2014年至2016年,天风证券通过股份认购、股权转让等方式,合计获得宜宾市商业银行近1.75亿股股份,一度凭借14.57%的持股比例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在2020年及2021年,宜宾市商业银行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增资扩股,最终五粮液集团取代天风证券成为第一大股东。 截至招股书披露,五粮液集团持有宜宾市商业银行19.99%股份,仍为该行第一大股东。 既然五粮液集团作为第一大股东为宜宾市商业银行提供了资金,作为回报,宜宾市商业银行也免不了为五粮液集团提供一定的业务回馈,近年来宜宾商行将自
      234评论
      举报
      背靠五粮液的宜宾商行IPO,酒企银行高薪酬惹关注
    • 达摩财经达摩财经
      ·04-09

      1149亿天价代理费拖累业绩,邮储银行的“问题”不止于此

      出品|达摩财经 近日,邮储银行披露了2023年年度业绩报告,营收、净利润双双实现增长。其中,营业收入3425.07亿元,同比增长2.25%;净利润864.24亿元,同比增长1.25%。截至2023年末,邮储银行总资产达到15.7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80%。 整体来看,邮储银行的业绩表现还算差强人意,但仍有些许不足。 尽管邮储银行的总营收有所增长,但增速相对较慢,当然其中原因与逐渐下行的净息差不无相关。但从分部来看,邮储银行由于贷款规模增长所带来的利息收入增长势头明显减弱,已经出现被投资利息收入赶超的趋势。 另外,邮储银行净利润的增长也相对有限,这表明邮储银行在提升盈利能力方面仍需努力。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成本控制,提高业务效率,以及加强风险管理,以实现更高的利润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邮储银行多位高管还存在超期履职现象。该行副行长姚红、徐学明二人在副行长岗位上分别任职长达17年以及11年之久,或已违反了银行关键岗位人员“7年轮岗期限”的监管要求。 自2022年4月25日张金良辞任董事长一职后,行长刘建军就一直代为履行董事长职务,至今已近两年,而监管明确规定代为履职的时间不得超过6个月,未来邮储银行管理层会否发生大幅变动仍存变数。 贷款利息收入能力减弱 2023年,在银行业整体面临压力挑战的背景下,邮储银行凭借差异化竞争优势,取得了不错的业绩表现。按收入结构来看,利息净收入的增长为邮储银行的业绩推动做了主要贡献。2023年,邮储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2818.03亿元,同比增长3%。 年报显示,2023年末邮储银行净息差为2.01%,显著高出同期国有银行1.62%的平均水平和全国商业银行1.69%的水平,在同业中维持领先。 在净息差下行的条件下,大部分银行都靠拉动贷款规模以保证在收入上显得不那么“难堪”,邮储银行即使净息差保持领先,但在扩大规模这一点上也不例外。 2023年,
      233评论
      举报
      1149亿天价代理费拖累业绩,邮储银行的“问题”不止于此
    • 达摩财经达摩财经
      ·04-05

      30亿收购14亿出售,买主是抖音

      出品|达摩财经 为了攻下本地生活服务市场,抖音要花十几亿,再揽入一张全国支付牌照。 上市公司海联金汇(002537.SZ)4月3日与天津同融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简称天津同融)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将三级全资子公司联动优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简称联动商务)100%股权转让给天津同融,评估值为13.82亿元,转让价格主要为7.5亿基准对价+6.48亿净资产。 天津同融由北京石贝科技持股100%,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持有石贝科技99%股权,抖音集团董事长张利东为天津同融法人代表。截止2023年末,天津同融资产总额约697亿元,2023年营收近45亿元,净利7970万元。 海联金汇公告称,天津同融将通过全资子公司武汉合众易宝合并联动商务。武汉合众易宝为抖音支付牌照主体。本次交易将为抖音集团生活服务等线下交易业务场景提供支持。 联动商务2023年末资产总额16.88亿元,净资产6.48亿元。当年营收18.9亿元,净利8128万元。央行官网信息显示,联动商务在2011年首次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业务类型包括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业务覆盖范围为全国,是为数不多的全国全类支付牌照。 近年来,行业严监管的背景下,支付牌照价值明显缩水。按照双方转让协议,联动商务这张全国支付牌照本身价值7.5亿元。2016年,海联金汇是以30亿元的价格、溢价近五倍收购联动商务母公司联动优势,给上市公司增加商誉近25亿元。 海联金汇收购联动商务这张支付牌照后,业绩表现并不理想,近年来更是屡因违规收到大额罚单。此次出售后,海联金汇表示将进一步聚焦自己的智能制造即汽车零部件业务。 母公司业绩下滑 拖累海联金汇 本次的交易标的联动商务是海联金汇的三级子公司,于2011年1月19日由联动优势出资1亿元设立。联动优势是一家互联网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于2003年,面向金融机构和产业经济提供综合性金融科技服务,助力政府机构
      255评论
      举报
      30亿收购14亿出售,买主是抖音
    • 达摩财经达摩财经
      ·04-04

      浙商银行喜中藏“忧”,地产沉积风险持续暴露

      出品|达摩财经 近日,浙商银行(601916.SH)披露年度报告显示,2023年,浙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37.04亿元,比上年增长4.29%;归母净利润150.4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0%。截至2023年末,该行资产总额31438.7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91%。 受困于息差下行的影响,在商业银行普遍业绩承压的环境下,浙商银行如此业绩表现显得可圈可点。在9家上市股份行中,浙商银行是唯一一家营业收入同比实现增长的银行,也是唯一一家净利润同比增长实现双位数的银行。 但是从股价表现上来看,年初至今,在银行股普遍上涨的局面之下,浙商银行并没有因为其业绩表现而走出一波独立上涨行情。截至4月3日,浙商银行的股价为3元/股,比其4.94元/股的发行价仍有近40%的降幅;总市值为823.94亿元,为9家股份行中最低。 作为A股最年轻的股份行,浙商银行昔日与浙银资本、浙商产融采用“投贷联动”的打法,规模扩张一度比较激进。但是这种打“擦边球”的做法,也不可避免地埋下了不良资产风险隐患。 随着浙商银行前党委书记、董事长沈仁康以及多名高管相继落马,浙商银行的问题逐渐被公之于众。在陆建强接管浙商银行的两年里,过往激进发展遗留下的风险也在加速出清。但是,在这份亮眼的财报背后,浙商银行依然有诸多问题在等待浙商银行管理层解决。 营收净利双增 资本充足率承压 2023年,浙商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净收入双双实现增长。其中,利息净收入475.28亿元,比上年增长0.99%,占营业收入的74.61%。非利息净收入16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35%,占营业收入的25.39%。 浙商银行2023年贷款业务的增长强劲,截至2023年末,公司贷款和个人贷款总额分别为11281.70亿元和4766.92亿元,对比上年均实现了14%的增长。但受到息差下行的影响,二者的收益率对比2022年也呈现出不同的下跌。
      135评论
      举报
      浙商银行喜中藏“忧”,地产沉积风险持续暴露
    • 达摩财经达摩财经
      ·04-02

      长江证券第一大股东生变,亏损55亿后刘益谦让位

      出品|达摩财经 长江证券的股权变动让刘益谦多年梦想受挫。 3月29日,长江产业投资集团与长江证券第二大股东和第三大股东方面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此次权益变动完成后,长江产业投资集团将成为长江证券的第一大股东。 在本次股权转让计划中,最“受伤”的莫过于长江证券原第一大股东新理益集团。 2015年,刘益谦旗下的新理益集团斥资100亿元一举拿下长江证券第一大股东,凭借对长江证券的战略布局,也让刘益谦的金融版图再一次扩大,借此实现向证券、基金、期货、资产管理等业务扩容的期许。 然而现实却与理想背道而驰,自新理益集团成为长江证券第一大股东后,就遭到了长江证券原管理层的抵触。长期的内部派系斗争以及没有实控人的局面,也使得长江证券业绩大幅落后,市值从2015年4月的800多亿元,跌到了300亿元。 长江证券第一大股东变更 3月29日晚,长江证券公告称,湖北国资旗下长江产投以非公开转让方式受让湖北能源和三峡资本所持长江证券全部8.63亿股股份,占总股本15.6%。加上已持有的1.81%,长江产投合计持股将达17.41%。 长江产投是一家聚焦国家战略和湖北省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履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运营主体和省级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管理主体功能,立足湖北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提升湖北产业发展的能级和量级的湖北省国资企业。 截至股权交易前,湖北能源和三峡资本位列长江证券第二、第三大股东,分别持有长江证券5.3亿和3.33亿股股份。本次二者转让交易款分别为43.43亿元、27.3亿元,合计70.73亿元。股份转让完成后,湖北能源和三峡资本将彻底退出长江证券股东阵营。 值得一提的是,湖北国资此次收购长江证券的价格为8.2元/股,较3月29日收盘价5.13元/股,溢价约60%。 同时,长江产投与长江证券现有股东武汉城建、宏泰集团、旅投创业、湖北省中小金服、湖北日报分别签署了《一致行动协议》。约定该等股
      152评论
      举报
      长江证券第一大股东生变,亏损55亿后刘益谦让位
    • 达摩财经达摩财经
      ·04-01

      中金“落寞”:投行风光不再,业绩下滑明显

      图片 出品|达摩财经 连续两年的业绩下滑,让昔日“投行贵族”显得有些落寞。 中金公司近期公布2023年财报,为市场带来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在过去一年中,中金公司的经营面临着不小的问题,业绩呈现出一定的压力。尽管公司仍保持着稳定的营收规模,但同比下降的趋势以及归母净利润的下滑,都反映出公司在市场波动和业务调整中面临的挑战。 这已经是中金公司连续两年出现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的局面,如此的业绩表现也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内在价值。 作为中金公司昔日最为核心的投行业务,近两年也明显优势尽失。资本市场融资活动的活跃程度下降,导致投资银行业务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减少。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IPO、再融资等活动的减少,使得中金公司的投行业务难以维持之前的增长势头。 另外,随着国内券商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构进入投行业务领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金公司虽然在投行业务领域具有一定的市场地位,但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也显得有些后劲不足。 在投行业务失势后,中金公司也积极尝试转型,将重心向财富管理业务偏移,且收获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中金原本薄弱的经纪业务或也成为其客户资源上的“劣势”,在各券商陆续向财富管理业务转型的格局下,未来在该业务中中金能获得多少的新增份额仍充满未知。 面对业绩的连续下行,中金公司也启动了人事上的调整。去年,原银河证券董事长陈亮调任中金担任董事长,同时中金公司原总裁黄朝晖到龄退休,吴波升任总裁。随着管理层排兵布阵落定,中金公司能恢复昔日荣光吗? 与头部券商差距日益扩大 2023年,资本市场表现承压,全球股市受到货币政策调整、地缘局势紧张、经济复苏与通胀压力等各种扰动,各个市场涨跌互现,分化差异明显,全年A股市场先扬后抑,活跃度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在此影响下,中金公司各业务分部的营业收入相较于2022年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3月28日,中金公司披露年报显示,2023年
      284评论
      举报
      中金“落寞”:投行风光不再,业绩下滑明显
    • 达摩财经达摩财经
      ·03-28

      净利下滑、股价大跌,光大银行还行不行?

      出品|达摩财经 3月27日晚,光大银行(601818.SH)公布2023年业绩报告显示,该行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456.85亿元,同比下降3.92%;归母净利润为407.92亿元,同比下降8.96%,其中第四季度单季净利润同比减62.24%。 3月28日开盘后,光大银行AH股双双大幅低开,港股盘中最大跌幅达到13.57%。截至收盘,光大银行A股下跌7.14%,股价报收于3.12元/股。 3月28日上午,光大银行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光大银行行长王志恒就股市表现进行了回复。 王志恒表示,“我早上看到资本市场对光大银行的反馈,我想跟大家讲,我们的经营基本面是稳定的,也没有应该披露而没有披露的重大风险事件,请大家放心。对光大银行的未来我们是充满信心的,我想大家对此也不必过度担心、过度解读。” 在已披露2023年财报的股份行中,平安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虽然营业收入均呈现出下降的态势,但都保证了净利润的增长,光大银行成了已披露2023年年报的4家股份行中唯一一家净利润同比下跌的银行。 回看银行业近几年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增量上行的环境下,大多数银行净利润都能保持稳定的增长。现如今,银行已经明确进入存量争夺市场,只有提高优质客户的保有量才能够对业绩的提升起到实质的推进,市场竞争激烈度明显提升。 在同业竞争愈加严重的情况下,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等或多或少还可以通过过往积攒的对公业务能力和零售业务能力在擅长领域保有一席之地。而诸如光大银行等同质化严重的银行则面临更多的市场份额流失风险,其内在投资价值或也或将被重新审视。 净息差跌破“警戒线” 2023年,光大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双双同比下降。其中,利息净收入1074.80亿元,同比减少61.75亿元,下降5.43%;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36.98亿元,同比减少30.46亿元,下降11.39%。 实际上,从2019年开始,光
      219评论
      举报
      净利下滑、股价大跌,光大银行还行不行?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