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财经

财经自媒体,关注资本市场人与事。

IP属地:北京
    • 达摩财经达摩财经
      ·03-27 21:52

      招商银行释放寒意,“零售之王”也哑火了

      出品|达摩财经 3月25日晚间,招商银行(600036.SH)发布2023年年报显示,去年招商银行完成营业收入3391.2亿元,同比减少1.6%,实现归母净利润1466亿元,同比增长6.2%。截至2023年末,招商银行资产总额突破1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77%。 这是2010年以来招商银行营收首次出现同比下滑,在银行息差持续下行的大环境下,招商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与非利息净收入双双下滑,其核心业务零售业务也遭受了一定的冲击。 在各大股份行纷纷向零售业务加码的环境下,招商银行的零售业务优势正在逐渐缩小。其中,非息收入整体呈现滑坡态势,其向轻型银行转型的重要抓手“大财富管理”也频繁暴露风险,收入远不及预期。 事实上,招商银行的压力从2022年就开始显露,营收、净利润的同比增长率分别下降35%和70.94%。2023年,其营收、净利润增速再次下滑,也不免让人对招商银行的续航能力产生担忧,在资产突破11万亿后也遇到瓶颈了? 存贷两端双双遇阻 为了抵御息差下行所影响的利息收入下滑,招商银行同样也采用了“以量补价”的战术。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招商银行零售客户总数达1.97亿户,较上年末增长7.07%;公司客户总数达282.06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1.66%。对比2022年来看,从增速上二者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虽然招商银行的用户数对比2022年有了大幅增长,但是贷款规模的增长却放缓不少。截至2023年末,招商银行贷款和垫款总额为65088.65亿元,同比增长7.56%,而2022年增长率则为8.64%。 贷款规模的放缓加上息差下行的因素,也导致招商银行2023年实现净利息收入2146.69亿元,同比下降1.63%。不仅是净利息收入下降,2023年,招商银行的非利息净收入也在下滑。2023年全年,招商银行实现非利息净收入1244.54亿元,同比下降1.65%。 而在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
      13评论
      举报
      招商银行释放寒意,“零售之王”也哑火了
    • 达摩财经达摩财经
      ·03-25 22:37

      营收净利两年双降,中信证券又被深交所“盯”上了

      出品|达摩财经 “投行一哥”中信证券(600030.SH)遇上了大麻烦。 3月22日晚间,深交所发布公告表示,为进一步压实保荐人“看门人”责任,从源头上把好上市入口质量关,深交所决定对联纲光电保荐人中信证券启动现场督导。 3月25日开盘,中信证券跳空低开,全天持续走低,截至当日收盘,中信证券下跌4.88%,股价报收于19.5元/股。同时,中信证券港股当日也同步下跌3.94%。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久之前的3月15日,证监会曾连发多份文件,聚焦IPO市场等领域存在的问题。证监会方面人士表示,将对中介机构建立常态化滚动式的现场监管机制,以3年为一个周期,原则上做到全覆盖。 此次中信证券被启动现场督导,也是上述文件发布之后,首例被启动现场检查的IPO保荐券商。 中信证券的投行业务一直在券商中保持领先地位,但是进入2024年以来,中信证券投行业务却表现不太顺利。在IPO过会数量、承销规模和承销保荐费收入,同比均出现下降的情况下,中信证券还能保住“投行一哥”的名号吗? 祸起联纲光电 被深交所现场检查 联纲光电是一家以光电信号传输技术为核心,主要从事信号传输连接产品、电声产品及3C配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2023年6月28日,联纲光电的上市申请被深交所受理。 招股书显示,联纲光电本次公开发行新股计划不超过3872.0408万股,占本次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25%。募集的资金将用于智能制造中心建设、研发中心建设和补充流动资金,募集资金合计5.41亿元。 在首轮、第二轮问询函中,深交所分别问询14个、11个问题,作为保荐人的中信证券在回复函中发表了核查意见。不过,中信证券回复的内容与联纲光电的观点基本一致或者相近。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轮问询函中,深交所对联纲光电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过高提出质疑,中信证券作为保荐人的回复也引发了外界的热议。 深交所指出,联纲光电实际控制人徐耀立
      216评论
      举报
      营收净利两年双降,中信证券又被深交所“盯”上了
    • 达摩财经达摩财经
      ·03-22

      李宁跌入低谷:净利大降两成,单品牌战略遇挫

      出品|达摩财经 2023年,李宁跑得有点疲惫。 3月20日,李宁(HK:02331)公布了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全年财报。2023年,李宁收入上升7.0%至275.98亿元人民币;其同期经营利润同比减少27.17%至35.59亿元人民币,权益持有人应占净利润同比减少21.58%至31.87亿元人民币。 3月21日,李宁盘中一度上涨3.26%,但最终收报21.25港元/股,小幅下跌0.9%。3月22日,李宁开盘后跌势不止,盘中一度跌超3.76%。 与已发布2023年财报的另外两家港股内地运动品牌相比,上述数据同样不算乐观。 从营收增速来看,361°全年营收同比增长21%,特步则同比增长10.9%。相比之下,李宁7%的增速远低于前两者,连续三年的大幅降速也显示出了李宁的增长疲乏。 低速增长的还有股价走势。截至2024年3月20日,李宁2024年以来股价共上涨2.63%,安踏同期上涨4.69%,特步同期上涨了14.29%,而年轻品牌361°同期共上涨28.82%。 李宁明确表示希望做专业运动品牌,坚持走“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策略。然而,论专业运动,前有收编各类细分运动赛道品牌、在一二线城市更受消费者青睐的安踏集团;论大众品牌,后有深耕下沉市场的特步、361°等后起之秀。 近一年来,李宁一直处于“拧巴”的中间地带,股价从去年2月的高点超过80港元,跌到目前仅在其四分之一左右徘徊。接下来,李宁还能怎么走? 股价跌跌不休 高管未否认私有化传闻 利润降低的背后,是李宁的销售及经销成本的开支仍未能得到控制的现状。 2023年,李宁的销售及经销开支达到90.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作为对比,7%的营收增速显得相形见绌。 对此,李宁在财报中解释称,新增的销售及经销开支来源于租金、直接销售人员的工资奖金,以及广告宣传及赞助支出。上述开支的较大增长主要是为了布局高层级市场和提升品牌
      132评论
      举报
      李宁跌入低谷:净利大降两成,单品牌战略遇挫
    • 达摩财经达摩财经
      ·03-22

      14年来首次营收下滑,中信银行也“卷”不动了

      出品|达摩财经 增利不增收成了横在银行面前的一道关卡。 3月21日,中信银行发布2023年业绩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中信银行营业收入2058.96亿元,比上年下降2.60%;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670.16亿元,比上年增长7.91%。 在LPR利率持续下调、市场信贷有效需求不足的环境下,中信银行的表现还算尚可。从规模上看,截至报告期末,中信银行资产总额突破9万亿大关,达到90524.8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91%。 不过,中信银行营业收入的同比下滑也实属罕见。通过梳理过往年报发现,自从2009年,中信银行营业收入录得-2.11%的同比下滑后,其营业收入每年均能保证一定的增长,本次也是中信银行14年内首次出现营收同比下降的情况。 此外,中信银行虽净利润有所增长,但增速上已明显放缓不少。2021年和2022年,中信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56.41亿元和621.03亿元,其中,2021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3.6%,2022年则略有下降,降至11.61%。 如今,中信银行净利润增速再缩减至7.91%,从三年连降的净利润增速不难发现,在规模突破9万亿后,中信银行也遇到了增长乏力的难题。 增长乏力 营收十四年来首次下滑 中信银行营业收入的下降主要是来自利息净收入的下滑。年报显示,2023年,中信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1435.39亿元,同比下降4.72%,实现非利息净收入623.57亿元,比上年增长2.65%。 参照中信银行过往业绩表现来看,持续下滑的净息差或仍为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 2019年到2022年,中信银行净息差从2.12%降至1.97%,2023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1.87%。2023年三季度,其净息差再度较年初下降0.15个百分点至1.82%,同比则下降0.14个百分点。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其净息差已降至1.78%,在9家上市股份行中也处于下游。 面对净息差
      96评论
      举报
      14年来首次营收下滑,中信银行也“卷”不动了
    • 达摩财经达摩财经
      ·03-21

      浦发银行连续三年业绩下滑,净利润已退回12年前水平

      出品|达摩财经 浦发银行终于发布了姗姗来迟的业绩快报。 3月20日,浦发银行(600000.SH)发布2023年度业绩快报公告,报告期内,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734.34亿元,同比减少8.0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7.02亿元,同比减少28.28%。 这已经是浦发银行连续第三年出现营收、净利润双双下降的状况。值得一提的是,上一次浦发银行不足400亿元的净利润还要追溯到2012年。 事实上,对于浦发银行2023年度业绩的表现,市场并不意外,回顾整个2023年,浦发银行每个季度的业绩表现均持续下滑。2023年三季报时,浦发银行-30.83%的净利润增长率令市场唏嘘不已,如此的表现在大中型银行的历史数据中也实属罕见。 或许正是受业绩不振影响,2023年9月,浦发银行宣布了重大人事变动,董事长郑杨、行长潘卫东双双请辞,建设银行原公司业务总监张为忠被任命为为浦发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2月7日,张为忠董事长任职资格获得监管批复,但浦发银行行长一职仍处于空缺状态,目前经营管理工作则由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副行长刘以研主持。 对于刚刚上任的董事长张为忠来说,浦发银行交付了这样一份成绩单,显然担子过于沉重。日后张为忠能否带领浦发银行克服困难,开创一个新的发展格局,也成为业内关注的重点所在。 业绩承压 作为改革开放后上海的第一家本地银行,浦发银行诞生之初即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昔日的浦发银行凭借“对公业务”一度在股份制银行中位居前三,业绩与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不相上下。 2017年时,招商银行(600036.SH)、兴业银行(601166.SH)、浦发银行总资产均在6万亿元左右,营收规模方面,浦发银行居于股份制银行第二位,净利润则不及兴业银行,位于股份制银行阵营第三。 2017年同年,浦发银行成都分行造假案爆发,为掩盖不良贷款,浦发银行成都分行违规办理信贷、同业、理财、信用证和保理等业
      174评论
      举报
      浦发银行连续三年业绩下滑,净利润已退回12年前水平
    • 达摩财经达摩财经
      ·03-21

      小米交出亮眼成绩单,战略升级后未来仍可期

      小米集团再次展示了其强劲的财务实力。 3月19日,小米集团发布2023全年报告,2023年全年,小米集团重新回到增长轨道,总营收为2709.7亿元,全年盈利翻倍,经调整净利润达192.73亿元,同比增长126.3%。 自小米集团成立以来,一直以规模为先。2023年,小米集团坚持“规模和利润并重”的经营策略,如今集团已进入下一个经营周期,在规模稳健增长的前提下成功实现利润上的突破。 小米集团在2023年三大主营业务稳中有增,其中,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品、互联网服务三大主营业务毛利率同时创下历史新高,分别为14.6%、16.3%和74.2%。使得集团在2023年整体毛利率达到21.2%,创下历史新高。此外,小米集团通过优化产品组合、提升产品品质和加强市场营销等手段,成功提高了销售额和市场份额,从而实现了净利润的显著增长。 在2023年整体经济下行周期,小米能够交付出这样一份成绩单,实质上已经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随着小米集团“新十年目标”的明确,也让人们对小米的未来更加多了一分期待。 控场能力提升 高端化带动业绩上涨 2023年无疑是手机市场最为动荡的一年,根据Canalys数据,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下跌4.3%。而小米集团也正因经营策略的调整,在手机市场下行的周期走出逆势上行的局面。 自进入2023年以来,小米集团稳扎稳打,积极贯彻“规模和利润并重”的经营策略,上半年着重于盈利的释放,在下半年全力侧重收入的回升,主动双向有效发展充分体现小米经营弹性及超强执行力。 从分季度来看,2023年第四季度是小米集团实现高增长曲线的重要节点。2023年第四季度,小米集团总收入为732亿元,同比增长10.9%,经调整净利润为49亿元,同比大增236.1%。 2023年是小米高端化战略实现跨越的一年。2023年10月,小米发布了智能旗舰手机Xiaomi 14系列,
      198评论
      举报
      小米交出亮眼成绩单,战略升级后未来仍可期
    • 达摩财经达摩财经
      ·03-19

      董监高接连“换血”,华夏银行的顽疾有救了?

      出品|达摩财经 开年连续人事调整后,华夏银行又迎来新行长。 3月18日,有多个媒体报道称,华夏银行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干部会议,北京信托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瞿纲在履行完相关程序后,将正式出任华夏银行行长。 瞿纲为1974年生人,曾任职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建银投资、中投信托等金融系统。2013年,瞿纲入职北京信托,任公司副总经理。2023年8月,监管部门批准瞿纲北京信托总经理任职资格。 值得一提的是,现任华夏银行董事长李民吉同样也来自北京信托。2017年3月,李民吉接棒樊大志出任华夏银行董事长,加入华夏银行前,李民吉曾在北京信托担任党委书记,董事长。 北京信托与华夏银行的第一大股东都为北京国资背景。华夏银行控股股东为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实控人为北京市国资委;北京信托注册资本22亿元,由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持股34.30%。 公开资料显示,李民吉的董事长任职资格于2017年4月14日获得监管部门核准。这也意味着,至今年4月份,李民吉或将触发“7年轮岗期限”的监管要求,华夏银行的高管调整可能仍将持续。 不久前,华夏银行刚刚披露了2023年度业绩快报,虽然华夏银行2023年净利润增长表现好于行业,但营收却同比下滑,且净资产出现二十年来首次下降。从华夏银行目前状况来看,在高管人事变动频繁的同时还将面对多个层面的变化和挑战。 三个月内高管密集调整 除了瞿纲本次将赴任行长一职外,事实上,自2024年开年以来,华夏银行的管理层就经历了多次调整。 1月13日,华夏银行发布公告表示,董事会收到关文杰提交的书面辞职报告。因工作原因,关文杰辞去本行执行董事、行长、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相关职务,该辞职自2024年1月12日起生效。 值得注意的是,关文杰此前就任华夏银行副行长一职,2022年11月,其被聘任为华夏银行行长,2023年4月21日,其任职资格获监管批准。截至辞任日期,关文杰担任行长
      89评论
      举报
      董监高接连“换血”,华夏银行的顽疾有救了?
    • 达摩财经达摩财经
      ·03-15

      交出惨淡年报,平安银行触底了吗?

      出品|达摩财经 上市银行第一份2023年财报出炉。 3月14日,平安银行公布业绩报告显示,2023年,平安银行营业收入为1646.99亿元,较2022年的1798.95亿元同比下降8.4%;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为464.55亿元,较2022年的455.16亿元同比增长2.1%。截至2023年末,平安银行的资产总额为5.59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 从收入组成上看,2023年,平安银行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净收入均出现下滑,这也是自2017年以来平安银行第二次出现增利不增收状况。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银行在2023年大刀阔斧的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其中,零售业务的调整最为明显。 财报显示,2023年,平安银行零售金融业务收入为961.61亿元,对比2022年下降6.65%。净利润从2022年的249.41亿元,大幅减少至2023年的68.64亿元,同比大降72.5%。 经历调整后,平安银行零售金融业务的表现难免有些出人意料,但鉴于整体架构调整刚刚开始,并且在财报中,平安银行重点提及“坚持零售银行定位不动摇”战略。因此平安银行在零售金融战略与组织架构上的调整会有怎样的成效,后续更值得让人关注。 利差收窄 增利不增收 从营业收入细分上看,2023年,平安银行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净收入双双下滑。其中,利息净收入为1179.91亿元,同比下降9.3%;非利息净收入467.08亿元,同比下降6.1%。 关于利息净收入的变化,平安银行在财报中表示,2023年,平安银行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2023年发放贷款和垫款日均余额33877.14亿元,同比2022年增长6.2%。此外,由于持续让利实体经济,调整资产结构,同时受贷款重定价效应及市场利率变化的影响,净息差下降。 在非利息净收入中,手续费收入明显承压。由于信用卡业务手续费收入减少,导致2023年平安银行银行卡手续费收入161.28亿元
      175评论
      举报
      交出惨淡年报,平安银行触底了吗?
    • 达摩财经达摩财经
      ·03-14

      半年规模下降超百亿,浙商基金又有基金面临清盘

      出品|达摩财经 新品发行失败后,浙商基金又面临清盘风险。 3月13日,浙商基金发布公告表示,根据相关规定,公司旗下三只基金可能出现触发《基金合同》终止的情形,特提请投资者注意相关风险。 本次公告涉及的三只基金分别为浙商基金旗下的浙商智选家居股票、浙商创业板指数增强和浙商智选食品饮料股票。以上三只基金基金合同生效日均为 2021 年 3 月 19 日,根据《基金合同》约定,合同生效之日起满三年后的对应日,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 2 亿元,基金合同自动终止,且不得通过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的方式延续基金合同期限。 也就是说,至3月19日,如上述三只基金的资产净值仍低于 2 亿元,基金将终止运作。截至2023年末,浙商智选家居股票A/C的净资产为0.15亿元、浙商创业板指数增强A/C净资产为0.12亿元、浙商智选食品饮料股票A/C净资产为0.17亿元。 浙商基金曾在权益基金领域以智选的模式而另类走红,在经过2023年下半年股市疲软和板块快速轮动的背景下,其智选模式成绩并不理想。如今随着旗下三只基金濒临清盘,不禁让浙商基金再度遭到市场质疑。 面临清盘 业绩拖累规模增长 本次面临清盘的浙商智选家居股票、浙商创业板指数增强和浙商智选食品饮料股票,三只基金都是发起式基金,即基金管理人及高管作为基金发起人认购基金的一定数额方式发起设立的基金。 公开资料显示,浙商智选家居股票和浙商智选食品饮料股票由基金经理陈鹏辉和贾腾担纲发行,浙商创业板指数增强由基金经理向伟担纲发行。如今陈鹏辉和向伟已从浙商基金离任,前两只基金目前由贾腾管理,浙商创业板指数增强目前的基金经理则为胡羿。 自成立至今,以上三只基金的规模几乎都没有明显的增长,以至于未能满足2亿元的资产净值从而导致清盘。而这三只基金规模之所以停滞不前,从根本上还是源于业绩的拖累。 2023年,贾腾管理的浙商智选家居股票基金净值跌幅达18.93%,管理
      157评论
      举报
      半年规模下降超百亿,浙商基金又有基金面临清盘
    • 达摩财经达摩财经
      ·03-13

      银行系险企“难兄难弟”,中邮人寿、建信人寿一年合亏150亿

      出品|达摩财经 近年来,受利率市场、信贷市场、投资市场等宏观经济环境持续波动影响,理财、基金等业务增长明显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刚兑”属性的保险行业,成为金融领域引人注目的赛道。特别是有着银行背景的险企,具有一定的天然优势,成为了行业内关注的重点。 日前,国内主要10家银行系险企2023年业绩已悉数披露完毕,大多数险企都交出了一份增收不增利的不合格成绩单。 从业绩增速上来看,10家银行系险企表现分化。其中,建信人寿、工银安盛人寿、农银人寿三家公司当年保费下滑,其余七家险企则保持保费正增长。其中,中邮人寿当年保险业务收入1098.66亿元,成为继“老七家”外,又一家千亿险企。 但从盈利表现来看,银行系险企明显落后不少。具体来看,10家银行系险企中,中邮人寿、建信人寿、中信保诚人寿和光大永明人寿四家出现亏损,净亏损分别为114.68亿元、42.99亿元、8.27亿元和6.48亿元。另外六家盈利的险企利润水平也难言乐观,其中,最高的招商信诺人寿全年净利润为4.02亿元,最低的中荷人寿净利润仅1200万元。 由此也引发了市场新一轮关注,为何“背靠大树好乘凉”的银行业险企在收入和盈利上出现这样明显的反差? 行业“一哥”亏损超百亿 细数银行系险企的成绩单,去年保费收入超过千亿的中邮人寿既是行业“一哥”,也是当年的“亏损王”。 中邮人寿常年处于银行系险企头部位置,保费规模在2018年突破500亿元大关,在2020年至2023年也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趋势,陆续达到800亿元、900亿元和1000亿元门槛。 2022年1月,友邦保险出资120亿元入股中邮人寿,成为国内保险业最大的增资扩股引战项目。这次交易完成后,中国邮政集团对中邮人寿持股比例为38.2%,友邦保险持股比例为24.99%,为第二大股东。 中邮人寿在这起被市场看作强强联合的引战后,业绩却没能顺利迎风直上。2022年前三季度,中邮
      232评论
      举报
      银行系险企“难兄难弟”,中邮人寿、建信人寿一年合亏150亿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