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探财经

征探之路,探寻真相。

IP属地:未知
    • 征探财经征探财经
      ·03-27 16:51

      职业经理人掌权,彭永东的新挑战

      图片来源:Pixabay 这两年,地产行业调控收紧。房子卖不动了,作为中间商的贝壳经营压力不小。 前不久,贝壳发布了去年的业绩报告,全年收入607亿元,同比下降24.9%;净亏损13.97亿元,同比扩大166%;总交易额(GTV)2.61万亿元,同比下降32.3%。 不少经纪人也选择了离开。截至去年末,公司经纪人数量从2021年的45.45万人减少至39.4万人,活跃经纪人数量从2021年末的40.68万人减少至34.97万人。这意味着,仅是去年一年就有超6万名经纪人离开。 在地产+互联网这一产业互联网的组合下,走出过房多多、我爱我家等上市公司,而贝壳曾是其中最亮眼的那只独角兽。 2020年8月,贝壳登陆纽交所,上市当日市值达到422亿美元。在随后的几个月里,贝壳市值一度超过900亿美元,成为十大互联网巨头之一,也超过了万科、融创等房企。 随着地产行情的下行,以及创始人左晖的突然离世,贝壳的明星光环逐渐褪去。以3月24日的收盘价计算,贝壳的市值已经跌至229.54亿美元,与上市时相比几乎腰斩。 在彭永东的带领下,贝壳还能“重新振作”吗? 01 从“黑中介”嗅到商机 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更为关心“失去”左晖的贝壳,是否还能带给行业新的想象。 在中介行业发展过程中,左晖充当过不少“领路人”的角色。左晖坚持的“楼盘字典”“真房源”行动,也促使行业逐渐规范化、标准化。 网络上关于左晖创办链家的契机有不少版本,流传最广的是,北漂一族的左晖在租房过程中多次被“黑中介”坑骗,左晖也从中嗅到了商机,创办了链家,主要从事二手房交易中介服务,并打出了“真房源、透明交易、不吃差价”的宣传语。在中介行业一片混乱的情况下,链家的核心竞争力就此确立。 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楼市遇冷。左晖找来IBM做战略咨询,引入了SE系统,启动了IT和互联网化战略。彭永东就是负责此项目的IBM核心成员之一,彭永东
      544评论
      举报
      职业经理人掌权,彭永东的新挑战
    • 征探财经征探财经
      ·03-24

      光明乳业,在上海也卷不动了?

      图片来源:Pixabay 2013年,光明乳业品牌酸奶莫斯利安销售额额达到32亿元,成就了常温酸奶界的一个神话。 就当所有的人都以为,莫斯利安只是一个开始的时候,光明乳业却迟迟未能再推出与之比肩的大单品。而这距离莫斯利安2009年正式推向市场,已经过去了超过十年的时间。 缺乏明星爆款产品,光明乳业业绩也难言理想。2022年,光明乳业交上了一份营收、净利双降的成绩单。公司扣非后净利润更是降到自2011年以来的12年时间里的最低值。 更令人唏嘘的是,在大本营上海,光明乳业的市场也在逐渐失去。 作为曾经的“乳业第一股”,光明乳业为何会落到这般田地? 01 扣非净利润退回12年前 1911年,英国商人在上海成立上海可的牛奶公司,这后来被看作是光明乳业的业务前身。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重重改革,1956年,上海市牛奶公司正式成立。可的牛奶公司、益民一厂和“光明”品牌全部划归到上海市牛奶公司。1996年,上海市牛奶公司与上海实业集团合资成立“上海光明乳业有限公司”。 到了2000年,该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革并于2002年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名称最终确定为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600597.SH,以下简称“光明乳业”)。 作为“中国乳业第一股”,光明乳业的营业收入具有先天性优势。Wind数据显示,2002年光明乳业的营业收入为50.22亿元。与之相比,伊利股份当年营业收入为40.1亿元,蒙牛乳业的营业收入则只有16.69亿元。 根据彼时媒体报道,1996年~2001年,光明乳业综合实力在全国乳业同行中排名第一,光明液态奶的产销量在全国排名第一。对于老上海人而言,甚至会对光明牛奶有一种莫名的情结。 不过,与之前的辉煌相比,现在的光明乳业却已然掉队。财报显示,2022年光明乳业营业收入282.15亿元,同比减少3.3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1亿元,同比减少39.11%。 而如
      923
      举报
      光明乳业,在上海也卷不动了?
    • 征探财经征探财经
      ·03-21

      “隐形地主”平安,一年走了30万代理人

      图片来源:征探君 在2015年的一个行业论坛上,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曾感慨:“最近一年来拿地最多的,不是我们,而是平安。” 曾几何时,由于持有多家上市房企股权,中国平安一度被看作是房地产行业的“隐形地主”。 然而,眼下房地产行业经历过一波深度调整后正处于缓慢恢复期,去年行业更是无与伦比的寒冷。曾经的“隐形地主”平安,也不可避免地遭遇考验。 前几天,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1318.SH,以下简称“中国平安”)发布了2022年度报告。去年,公司营业收入1.11万亿元,同比减少5.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37.74亿元,同比减少17.6%。 这份营收、净利双降的成绩单,也让投资者对这家公司更为深层的经营情况以及其目前在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充满了好奇。 01 代理人员“大清退” 中国平安于1988年诞生于深圳蛇口,目前是我国三大综合金融集团之一。集团以保险为核心,融合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业务为一体,目前总资产突破10万亿元,是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保险集团。 从利润构成来看,2022年中国平安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为1483.65亿元,其中寿险及健康险业务营运利润为1112.35亿元、占比74.97%,银行业务的营运利润为263.8亿元、占比17.78%。 换句话说,寿险及健康险和银行业务给中国平安贡献了超过九成的营运利润。剩下的财产保险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科技业务和其他业务合计贡献了不足10%的营运利润。 不过,2022年,给中国平安贡献绝大部分利润的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却遭受严峻考验。中国平安在财报中坦言,2022年,多个地区的代理人展业、培训等线下活动受限,居民消费能力及意愿的阶段性减弱,削弱了代理人的销售机会,也使得增员及存留更具挑战。在市场环境及需求变化等影响下,公司价值成长承压。 这一年,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净利润为493.4
      1,4626
      举报
      “隐形地主”平安,一年走了30万代理人
    • 征探财经征探财经
      ·03-17

      华润啤酒“贪杯”白酒

      图片来源:Pixabay 今年2月下旬,在海口的一场活动上,华润雪花啤酒掌门人侯孝海放出豪言:很多人认为啤酒是一个不能够持续增长的产业了,这种看法是啤酒旧世界甚至旧社会的看法。 啤酒行业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到底如何还有待商榷,但华润在白酒领域深耕的心思却是日益明显。 天眼查显示,3月13日,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侯孝海卸任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经理,由赵春武接任。此外,华润酒业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润酒业”)也发生工商变更,侯孝海卸任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兼总经理,由魏强接任。 事实上,华润啤酒的这波工商变更也早有预兆。今年2月,华润啤酒在新春媒体见面会上宣布,成立啤酒和白酒两大事业部。华润啤酒副总裁赵春武将分管华润雪花,华润啤酒首席财务官魏强将分管华润酒业。 白酒行业的“孤勇者”华润啤酒,正企图通过资本布局复制一个新的“帝国”。但白酒行业的变革同样“风起云涌”,外来者想要入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01 啤酒行业“争夺战” 在啤酒行业,华润算是妥妥的“老大哥”。 Wind数据显示,2019年-2021年,华润啤酒营业额分别为331.9亿元、314.48亿元和333.87亿元,位列上市啤酒企业排行榜首位。 不过,啤酒行业另一大巨头青岛啤酒正紧追不舍。Wind数据显示,2019年-2021年,华润啤酒总营业收入的增速分别为4.02%、-3.85%和5.93%。同期,青岛啤酒的营收增速分别为5.3%、-0.8%和8.67%。不难看出,青岛啤酒这3年的营收增速都好于华润啤酒。 而从净利润指标来看,华润啤酒更是常年被青岛啤酒压制。征探君梳理多年财报发现,2014年-2020年的7年时间里,青岛啤酒的净利润均超过华润啤酒。直到2021年,华润啤酒净利润才正式超过青岛啤酒。 两大巨头之间难舍难分的“缠斗”背后,啤酒行业整体的发展情况并没有侯孝海
      285评论
      举报
      华润啤酒“贪杯”白酒
    • 征探财经征探财经
      ·03-14

      旭辉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图片来源:Pixabay 2022年11月1日,旭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00884.HK,以下简称“旭辉”)董事局主席林中在朋友圈写到:“蹲下意味着我们拒绝躺平,蹲下意味着重心更稳,蹲下意味着为了来日更好的站起来!” 那天,旭辉公开表示,暂停支付境外融资安排项下所有应付的本金和利息,以确保公平对待所有境外债权人,并寻求境外债务的全面解决方案。 4个月过去,旭辉终于抛出了一份境外流动资金状况的全面解决方案,但却引来了境内投资人更深的担忧和不安。 这份公告还对旭辉去年的业绩情况进行了披露,公司预计年内亏损130亿元~14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行业形势很不好的2021年,旭辉依然有123.27亿元的盈利。 曾经的“黑马”跌落神坛,令人唏嘘。 01 重组方案引发的担忧 在解决方案中,旭辉提到,将不会削减本金额。也就是说,债权人不会被要求接受削减债务的任何本金额。其次,旭辉给投资人提供了股权化的选择方案,允许部分或全部债权人自愿将其部分债务转换为公司股权或可换股债券。 虽然声明不会削减本金金额,旭辉提出,可能会减少以现金支付的利息。旭辉称,公司需要将利息负担减少到一个可合理承担的数额,以允许公司恢复到一个长期财务稳定的状况。公司预期初期,利息将部分以现金支付,也有可能部分以实物支付。而这里的实物,大概率说的就是房子了。 对于债务到期日,旭辉坦言,公司债务的本金分期偿还及到期日预期将延长至全面解决方案全面实施日起不超过7年。公司预期将以偿还部分本金或同意费的形式,向债权人支付若干前置款项。目前,旭辉正在制定方案,向债权人提供适当及切实可行的增信。 不过,旭辉的这一公告却进一步刺激了境内投资者。3月13日,旭辉控股收盘价为0.71港元/股,跌幅为8.97%。 此前,一封旭辉合作金融机构及境内债投资人《给旭辉集团林老板的一封公开信》在网上流传。 公开信主要是担心继境外债之后,旭辉境
      2,0565
      举报
      旭辉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 征探财经征探财经
      ·03-10

      再推光瓶酒,五粮液“急”什么?

      图片来源:Pixabay 白酒圈流传着一句颇具调侃意味的话:“铁打的茅五,流水的老三。”不言而喻,茅台和五粮液的地位十分牢固,“老三”的宝座却并不好坐。 不过,近年来,随着行业老三位置争夺激烈,前有茅台坐镇,后有洋河股份、泸州老窖、山西汾酒等步步紧逼,地位稳固的五粮液也难免会嗅到一点危机。白酒行业的竞争,往往刀光剑影,不进则退。 3月8日晚间,五粮液公告称,公司拟由下属子公司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酒厂有限公司作为投资建设主体,建设五粮液技术研究中心项目,项目总投资估算金额为4.85亿元。 而在此前不久,五粮液在深圳举行了一场新品上市发布会。五粮液这次推出的全新单品是系列酒品牌“尖庄·荣光”。据悉,该产品500ml和100ml装建议零售价分别为59元/瓶和25元/瓶。 25元就能喝上五粮液的酒,想想还是很美的。不过,高端白酒领军者五粮液卖几十元的光瓶酒,这波操作还是让不少投资者心生疑惑。五粮液打得什么算盘? 01 尖庄酒名气下降 五粮液酒以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5种精细谷物为原料,以古法工艺配方酿造而成,是世界上率先采用5种粮食进行酿造的烈性酒。 1952年,8家宜宾最著名的老酒坊组建成立联营社;1954年,邓子均献出陈氏秘方,并出任技术指导;1959年,联营社正式更名为五粮液酒厂。 具体来看,五粮液主品牌系列包括以第八代五粮液为代表的代际系列、以501五粮液为代表的古窖系列、以经典五粮液为代表的年份系列、以生肖造型酒为代表的文化定制系列。 五粮液浓香品牌包括以五粮春、五粮醇、五粮特曲、尖庄为重点的4个全国性单品,以五粮头曲、五粮人家、友酒、百家宴、火爆为补充的区域品牌。此外,五粮特还涵盖了包括以仙林品牌为代表的草本露酒,以百麓、舒醺、小酌时光品牌为代表的特色果酒,以亚洲品牌为代表的原汁灌装葡萄酒。 在这其中,尖庄是五粮液的一个传奇品牌。公开资料显示,尖庄酒的前身叫做“提庄大
      8002
      举报
      再推光瓶酒,五粮液“急”什么?
    • 征探财经征探财经
      ·03-09

      百亿补贴能否缓解京东的焦虑?

      图片来源:Pixabay 向来高冷的京东也开始打价格战了? 3月6日,京东百亿补贴频道正式上线,被放在了京东App首页的一级入口上,补贴活动不局限于3C品类,覆盖全品类,京东自营和POP平台商家(即第三方商家)都可以参与。同时京东推出了“买贵双倍赔”活动,如果产品价格高于特定平台上同款商品的价格,可获得双倍赔付。 一直以来,京东以品质、服务为优势,搭建起了自己的电商护城河,但随着电商格局的变化,京东也难免感到压力。 征探君了解到,京东集团(09618.HK)预计将于3月9日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以及全年业绩。而综合券商此前预计,京东去年第四季度受惠降本增效措施,但期内仍存在消费力信心疲软等压力。 有媒体预计,市场平均预期京东去年第四季度收入2956.2亿元,按年增7.1%。 百亿补贴能够缓解京东的业绩焦虑吗? 01 业绩增速下滑 回归低价,可能是京东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打法。 去年,刘强东重新从幕后走回台前,以“低价”为关键词,从内至外进行了一系列的整改。 2022年10月,刘强东在回复高管的邮件中表示,低价不仅仅是电商的核心竞争力,而且是全球所有零售商永恒不变的所有竞争力的根基。如果把零售业务客户体验的“三要素”——价格、品质和服务归结的话,低价是“1”,品质和服务是两个“0”,失去了低价优势,其他一切所谓的竞争优势都会归零。 甚至刘强东还强调,“随着我们的3C家电业务的成功,很多兄弟开始夜郎自大、沾沾自喜,以为掌握了定价权,丝毫不再关注我们的低价优势,这样下去早晚会成为第二个苏宁!”“低价是我们过去成功最重要的武器,以后也是唯一基础性武器。” 一个月后,刘强东召集所有高管进行了一场近4个小时的管理培训会议,谈及零售业务时,再次强调了成本、效率、体验三点,并将体验进一步细化为产品、价格、服务三个方面,强调零售业务要回归用户体验和低价心智。 表态之后,刘强东对京东进行了组织架
      1,8288
      举报
      百亿补贴能否缓解京东的焦虑?
    • 征探财经征探财经
      ·03-08

      郭广昌“洗牌”资产图谱

      图片来源:Pixabay 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Thomas Cook)包租了一列火车,将多达570人的旅行者从英国中部地区的莱斯特送往拉巴夫勒参加禁酒大会。在这段往返11英里的行程中,托马斯·库克免费提供带火腿的午餐及小吃,还有一个唱赞美诗的乐队跟随,团体每人收费1先令。 这次活动被看作是世界第一次商业性旅游活动。1845年,托马斯·库克在伦敦设立了自己的办公室,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专职的旅行代理商。托马斯·库克本人也被看作是现代旅游的创始人。 2015年,Thomas Cook公司决定重新进入中国旅游市场。也是这一年,复星集团宣布以9200万英镑收购其5%的股份。双方还在当年6月15日签署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致力于在Thomas Cook品牌下为中国游客开发国内游以及出入境游产品。 到了2019年,托马斯库克宣布破产,复星旅文于当年11月宣布斥资1100万英镑(约1亿元)收购了该品牌的商标和知识产权,重新打造旅游平台。 不过,目前来看,复星却似乎要选择放弃这块金字招牌。 01 文旅板块亏损多年 3月3日,根据媒体消息,复星旅文正在考虑出售旗下英国老牌公司托马斯·库克(Thomas Cook)。 复星旅文的一位发言人在回应媒体采访时提到,从去年以来,复星一直在对投资组合公司开展结构性审查,并研究如何能够最好地支持企业的未来增长。如果与潜在合作伙伴合作对实现Thomas Cook的商业抱负具有战略意义,公司将认真考虑这样做。 这次出售消息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是因为Thomas Cook可以算得上是复星旅文的一个金字招牌。 公开资料显示,复星旅游文化集团(01992.HK,简称“复星旅文”,也称为FOLIDAY)是复星“健康、快乐、富足、智造”四大业务板块之一“快乐”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复星旅文于2018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致力于打造成家庭休闲度假体验的代名词。 复星
      5642
      举报
      郭广昌“洗牌”资产图谱
    • 征探财经征探财经
      ·03-06

      深度绑定,立讯精密难啃“苹果”?

      图片来源:Pixabay 作为“果链”龙头,立讯精密有望为苹果代工“新产品”。 最近有消息称,立讯精密(002475.SZ)将接管和硕AR研发团队,市场猜测立讯精密极有可能成为苹果MR(混合现实)头显产品的第一位整机组装供应商。如果消息成真,立讯精密的业绩又将上一个台阶。 此前在业绩预告中,立讯精密预计2022年的归属净利润为95.45亿元~98.99亿元,同比增长35%~40%。 过去几年里,通过与苹果深度绑定,立讯精密的业绩高速增长,也跃升为市场中的消费电子龙头。不过随着智能手机市场放缓,“果链”企业被苹果砍单的消息也频频传来。 高度依赖苹果的立讯精密还在不断加深绑定,未来该如何降低风险呢? 01 苹果“难啃” 立讯精密的创始人王来春是富士康的第一批员工,在工作十余年后,王来春在1999年从富士康离职。 五年后王来春便成立了立讯精密,其业务主要是做零部件研发、生产和组装,几乎是复制了富士康的经营模式。 在早期,富士康还为立讯精密提供了大量订单。立讯精密招股书显示,2007年-2009年,来自富士康的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47.73%、56.46%、45.38%。在2010年上市时,富士康也贡献了18.27%的收入。 上市之后的立讯精密,不满足于简单的代工,开始转向更复杂的领域,收并购成为了立讯精密拓展产业链的重要手段,通过资本手段在零件、模组业务端横向布局,逐渐完善了上下游一体化布局。 从2011年开始,立讯精密通过收购、投资昆山联滔、苏州美特、纬创资通等企业,搭建了以苹果核心产品为中心的无线充电、声学器件、LCP天线、线性马达、触控模组等产品线,并陆续获得了iPad连接线、Air Pods、iPhone手机等产品的代工业务。据国泰君安证券数据,立讯精密代工的苹果零部件由2013年的4种提升至了20种。 在苹果的加持下,立讯精密的业绩一路走高。财报数据显示,立讯精密的
      9,9231
      举报
      深度绑定,立讯精密难啃“苹果”?
    • 征探财经征探财经
      ·03-03

      AI“花”了1000多亿,李彦宏“等风来”?

      图片来源:Pixabay 百度终于再次等到新风口。 随着ChatGPT的走火,百度的文心一言项目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3月2日消息,百度近期已提交注册Searchat、百度百晓生、百度晓搜、Chatflow等多个商标名称,疑似与百度搜索产品整合文心一言的计划相关。据接近百度相关人士透露,百度搜索全线整合文心一言后,或可能提供文本、语音、图像等多模态的搜索能力和AI生成能力。 此前,百度交出了一份超出预期的财报。2022年,百度实现营收1237亿元,同比下降1%。其中百度核心收入954亿元,基本与2021年持平。在线营销收入695亿元,同比下降6%;非在线营销收入259亿元,同比增长22%。 一直押注AI的百度是否会迎来价值重估? 01 市值不断被赶超 在PC时代,阿里、腾讯、百度分别占据着电商、社交、搜索的山头,成为互联网的“BAT”巨头。 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百度的市值逐渐被拉开差距。隔在百度与阿里、腾讯之间的,有拼多多、京东、美团等互联网企业。 市值不断被赶超的时候,百度正忙着专注投入AI技术。 2013年-2014年,百度成立了百度美国研究院、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两大研究院,以及大数据实验室、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两个实验室;2017年7月首次发布人工智能开放平台的整体战略、技术和解决方案,正式宣布All In AI。 投入至今,百度形成了以AI为核心,以智能云、智能驾驶、AI服务平台飞桨、百度大脑、智能音箱小度、元宇宙希壤、数字人希加加、度晓晓的全景生态,但由于缺乏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场景,百度的AI尚没有得到市场验证。 与此同时,微博、微信、美团、滴滴等的兴起,开启了移动互联网的新想象,百度欠缺除了搜索引擎之外的新故事。 今日头条利用智能算法打开了内容分发的大门,凭借着算法推荐,头条手握众多流量成为了新的巨头。虽然百度也紧跟其后,将百度App改版成信息流,但最终
      1.38万11
      举报
      AI“花”了1000多亿,李彦宏“等风来”?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