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见专栏

长期关注互联网、家电、财经、汽车、房地产、新消费等行业。

IP属地:未知
    • 于见专栏于见专栏
      ·06-03 08:24

      股价腰斩、首报亏损,雍禾医疗成长性存疑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人到中年,“秃”如其来的掉发常让人措手不及。雍禾医疗抓住了青/中年的颜值焦虑,植发业务开展得风生水起。然而,上市仅一年半后,雍禾医疗的股价却接近腰斩。截至5月31日,雍禾医疗的股价收于8.1港元/股,相较于发行时的15.8港元/股,已经接近腰斩。 从年报数据来看,市场有这样的反应并不奇怪。近期,雍禾医疗公布了2022年年报,2022年其全年营收达14.13亿元,然而其净利润却亏损8.59亿元。“行业第一”盛名之下,高额的销售及营销开支在苦撑业绩。雍禾医疗的人力成本也居高不下。 此外,2022年雍禾医疗的研发支出仅占总营收的1.3%,显示了其重营销轻研发的现状。行业技术门槛低,产品及服务同质化严重,也加剧了行业的价格战,不断有新的植发企业进入市场,拉高了获客成本。雍禾医疗虽是植发行业的头部企业,却未建立起稳固的护城河。 植发业务之外,雍禾医疗还发展了医疗养发固发业务,以及假发业务,试图通过全产业链布局稳固业绩第二增长曲线,然而效果仍有待验证。 高毛利低净利,难形成规模效应 植发行业常以其高毛利率、低渗透率的特性被外界打上“蓝海”的标签。翻看雍禾医疗的财报可发现,2018年至2021年,雍禾医疗的毛利率一直维持在70%以上,2022年其毛利率降至61.8%。与较高毛利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植发行业的渗透率低得可怜。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植发行业的市场渗透率仅为0.25%。 在高毛利率、低渗透率的情况下,雍禾医疗的盈利能力却远不如想象中的优秀。2018年至2021年,雍禾医疗的净利润率均不超过10%,2022年其净利润率甚至降至-6.1%,象征亏损的红灯亮起。雍禾医疗在2022年亏损8.59亿元,这是其上市以来首次亏损。 对于亏损的原因,雍禾医疗表示,2022年防疫措施导致其全国门店总到诊量下降约四成,旗下59家门店平均停业时间达3
      63评论
      举报
      股价腰斩、首报亏损,雍禾医疗成长性存疑
    • 于见专栏于见专栏
      ·06-03 08:18

      拼多多依靠百亿补贴打造商业生态系统,真能一直转下去么?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日趋成熟,各大互联网平台之间的赛跑,在外部看来是一场淘汰赛,但是对企业内部而言,却逐渐变成了接力赛。 创始人团队的交棒、企业文化的更迭,正在成为互联网圈的常态。2021年,拼多多董事长黄峥宣布辞任董事长,由联合创始人、现任CEO陈磊接棒。自此,拼多多也迈入“陈磊时代”。 两年过后,拼多多似乎并没有像人们所担忧那样,因为换帅而出现业绩震荡。相反,其业绩并没有因为更换掌舵人,以及受疫情的影响而出现拐点,却是继续高歌猛进。 近日,拼多多集团发布了截至3月31日的2023年第一季度业绩。财报显示,拼多多集团一季度实现营收376.4亿元,同比增长58.2%,远超市场预期。与此同时,拼多多第一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大增212%,成为本财季除贝壳外唯一令市场惊喜的互联网大厂。 这也意味着,疫情的阴霾刚刚散去,拼多多就迎头而上。因此也在互联网大厂纷纷裁员、增长放缓的当下,拼多多却交出了正向增长的亮眼成绩单。 口碑不佳,增长却从未止步 众所周知,拼多多自诞生之日起,就因为其“砍一刀”的商业模式,而广遭诟病。可以如是说,拼多多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充满争议之声的发展史。 近年,各种关于参与拼多多砍价、抢红包等活动,却始终拿不到礼品相关的投诉、吐槽姑且不论,仅仅是3月底出现的集体炸店事件,就将拼多多平台用户之间的矛盾,暴露无遗。 据了解,所谓的炸店,指的是一些与拼多多合作的商家,因为对拼多多“退款不退货”相关运营规则不满,而恶意向拼多多自营及相关品牌店铺,发起大规模地下单、退款等攻击行为。对此,拼多多彼时的回应是,坚决占位消费者,不对部分商家的“反水”行为做任何妥协。 尽管拼多多此举赢得了一些消费者的支持,但是其对于一些因此受损的商家而言,却带来了难以挽回的“伤害”。 要知道,拼多多此前就曾陷入绑架商家的质疑之中。例如,此前有
      151评论
      举报
      拼多多依靠百亿补贴打造商业生态系统,真能一直转下去么?
    • 于见专栏于见专栏
      ·06-02 07:28

      小鹿蓝蓝增长停滞,三只松鼠布局婴童恐如竹篮打水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新零售行业流量见顶的压力之下,三只松鼠也有些扛不住了。近年,三只松鼠希望借助拓展线下渠道和发展小鹿蓝蓝来扭转颓势,不过实际情况也有些不尽如人意。 最明显的变化是,以前被三只松鼠视为战略重心的“小鹿蓝蓝”,已经在财报中被弱化,甚至因为业绩贡献较少,没有存在感。 2022年,小鹿蓝蓝实现营收4.91亿元,收入占比不足7%。作为公司的第二品牌,“小鹿蓝蓝”营收也有放缓迹象。过去一年小鹿蓝蓝不仅结束了此前的快速增长,较2021年还略降了0.01亿元。在此种情况下,小鹿蓝蓝也不再是三只松鼠口中的Top1大单品了。 令人唏嘘的是,上一年公司还如此介绍:“小鹿蓝蓝自上线以来保持高速增长,位居全网宝宝零食类目第一。持续打造香香米饼、鳕鱼肠、冻干奶酪块等10余款千万级宝宝零食细分类目TOP1大单品。” 实际上,相比三只松鼠的“养了个毛孩”、宠物食品“铁功基”、定制喜礼“喜小雀”三个子品牌几乎销声匿迹,小鹿蓝蓝算是一个幸运儿。只不过,时至今日,小鹿蓝蓝并没有扛起三只松鼠的业绩大梁。因此,恐怕小鹿蓝蓝也要令三只松鼠失望了。 三只松鼠光环褪色,小鹿蓝蓝毛将焉附? 众所周知,小鹿蓝蓝背后的三只松鼠,同时有着“国民零售第一股”、“网红坚果品牌”等多个亮眼光环,而其早年通过淘宝等电商渠道快速崛起、并成长为教科书级的商业模式。 不过,在移动互联网红利褪去后,“初代”网红品牌三只松鼠,正在失去曾经的魔力。暴露这些尴尬的,是其2022年公司财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公司2022年营利双降:营收同比下滑25.35%,净利润同比下滑68.61%。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三只松鼠近十年来首度营收、净利润双双大幅下滑。 据分析,三只松鼠净利润下滑,也可以归因于线上平台流量下滑以及毛利率下滑。2022年报数据显示,2022年订单均价增长12.29%,达到78.84元,使得毛
      80评论
      举报
      小鹿蓝蓝增长停滞,三只松鼠布局婴童恐如竹篮打水
    • 于见专栏于见专栏
      ·06-02 07:19

      低价策略是及时雨,却不是东风日产的治病良方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在已经完美谢幕的上海车展上,各大汽车厂商都为自家新车借机造势,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定下了基调。东风日产在此次车展上,一口气发布了超混电驱奇骏、三代逍客和探路者概念版三款全新SUV车型,这对于低调的东风日产来说相当罕见。 近期东风日产趁热打铁,在重庆举办了以“坦诚相见”为主题的发布会,宣告搭载二代e-POWER、e-4ORCE雪狐电四驱的超混奇骏正式开售。起步价18.99万元实现了“油电同价”,性价比拉满。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指导价远低于海外市场,并且是全球最低价格。 这场诚意十足的发布会,展现了东风日产进军新能源领域的强大决心和魄力,以及对中国市场的格外重视。不过值得怀疑的是,近年来日系车在国内市场逐渐失宠,作为日系三杰,以技术闻名的日产,能靠新电机技术成功逆袭吗? 日系老二国内失宠全球失意 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系车便已经进入国内市场。随后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铃木等品牌相继进入中国,以省油、耐用等特点受到了国民的喜爱。日产汽车和东风集团的强强联合,更是把日产这个品牌在国内推向了新的高度。 2003年东风日产正式成立,从0到100万辆整车下线,仅用了5年时间,成为当时国内发展速度最快的车企。2017年达到900万辆产销规模,2022年第1500万辆整车正式下线,成为国内首家达成1500万的日系合资企业,稳居国内车企一线阵营。 这些荣耀的成绩,让东风日产看上去风光无限。但实际上近年来随着国产车的强势崛起,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大放异彩,曾经在国内市场风光近20年的日系车,已经逐渐跌落神坛。 2018年铃木退出中国市场,2021年一汽马自达也紧随其后。三菱、斯巴鲁在国内市场上沦为边缘车企。大名鼎鼎的“日系三杰”遭遇销量下滑危机,只不过相较于“两田”来说,日产的情况尤为严重。 image.php?url=YD_cnt_77_01
      1,518评论
      举报
      低价策略是及时雨,却不是东风日产的治病良方
    • 于见专栏于见专栏
      ·06-01

      “露营经济”遇冷,户外用品商们接下来的故事该如何讲?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我们注意到,对于不少热爱户外生活的年轻爱好者来说,露营正在成为一种新型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年轻人的社交需求,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压力。一方面由于露营场所大多远离城市,人们可以在大自然中舒缓城市工作中的紧绷感;另一方面则因为亲朋好友相聚,不必囿于高压生活之下。 同时,伴随着露营活动在新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其中不乏极具创意的露营活动展开,无形之中也为当地经济增添了一抹色彩。而伴随着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的持续发展,网红经济也逐渐深入露营项目,露营爱好者更愿意通过分享和记录来诠释自己的爱好。此时,“露营经济”影响力逐渐扩大,从而带动了与之高度契合的户外用品增长,形成良性的经济循环。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露营经济所曝露出的一些短板,正在给该赛道浇上一盆凉水。人民网在5月15日还发表了一篇名为《不再是顶流!“露营热”正在降温?》的文章,重点阐述了当前露营经济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比如, 营地同质化缺乏特色、营地缺乏基本的服务意识、户外产品专业性有待提升等等问题,让当前露营热度明显不如前两年了。 也许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目前不少与露营相关的上下游企业都在做出相应的改变,这其中就包括与之高度相关的户外用品品牌商们。 那么,这些企业目前情况如何?还需要做哪些努力,才能在降温的露营经济中率先跑出来? 露营需求降温下,户外用品市场承压几何? 从某种程度上说,近些年户外用品的强势吸金能力是赶上了疫情爆发后消费者对露营健康生活需求集中释放的红利,过去两三年当中,疯狂备货促进销售是各品牌主旋律。 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露营经济带动户外品牌销量暴涨,不少二级市场上市企业股价也不断上扬。 然而,随着疫情的结束,国内外旅游市场显著回暖,露营需求正在极速降温,以此引发连锁反应—户外用品品牌增长已经明显后劲不足。 首先,从二级市场融资和股价走势
      91评论
      举报
      “露营经济”遇冷,户外用品商们接下来的故事该如何讲?
    • 于见专栏于见专栏
      ·06-01

      掉队重压之下,完达山四冲IPO难有坦途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近年来,我国乳制品行业风云变幻。伊利股份和蒙牛乳业抢占市场份额,形成双寡头竞争格局,光明乳业、三元股份、君乐宝等企业逐渐崛起,占据乳制品行业第二梯队。然而,在众多乳企的激流勇进时,曾经位居乳业第一阵营的老牌企业完达山乳业却成为了掉队者。 从乳制品行业竞争格局表现来看,昔日的“乳业大哥”正在被其他乳企不断超越,已然跌至了乳业第三梯队。或许是逐年没落让完达山有了危机感,近年来,完达山先是提出了“双百亿”目标,又发起了四冲IPO的大动作。 不过,冲击第四次上市之际,完达山乳业却是负面新闻频出、业务疲软乏力,企业发展状况似乎不容乐观。IPO三度折戟、乳制品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留给完达山这家老牌乳企的时间已经不多了。重压之下,完达山四冲IPO命运又将如何?仍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 IPO三度折戟,难获资本青睐 近年来,各大乳制品企业纷纷奔赴资本市场,行业迎来乳企扎堆上市的盛况。老牌乳企完达山乳业自然不会错过这场上市热潮,在2019年下定决心重启了上市计划。2020年5月,媒体爆料完达山乳业准备启动IPO。随后,完达山乳业董事长王贵确认了完达山预计2025年上市的计划。 上市计划重启不久后,完达山乳业动作频频,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2021年,完达山董事长王贵将该计划提早至2022年,并强调2022年是推动上市、实现决定性发展的关键年。2022年初,完达山还将6.6%股权挂牌转让至北大荒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似乎在为上市做准备。 从企业的多方动作上不难看出,完达山乳业正在十分迫切地谋求上市。不过,此次上市计划提出至今,已经过去近四年,完达山乳业仍未顺利登陆资本市场。事实上,完达山乳业一直在资本市场上屡屡挫败,此前三度冲击上市,均以失败告终。 image.php?url=YD_cnt_77_01Msd07bVAWB 早在2000年,行业内便传出
      115评论
      举报
      掉队重压之下,完达山四冲IPO难有坦途
    • 于见专栏于见专栏
      ·06-01

      华住集团Q1营收大增71.3%,用数字印证“精益增长”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时至2023年,疫情的阴霾刚刚散去。在实体经济相继复苏的同时,旅游酒店行业率先迎来业绩拐点。近日,华住集团发布了第一季度财报。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华住集团的酒店营业额达162亿,较去年同期增长71.3%;收入同比增长67.1%至45亿,均优于业绩指引上限。既展现出强大的经营韧性,也释放出华住实现了高质量增长的积极信号。 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华住集团国内、境外业务迎来全面复苏,精益增长将是华住集团在未来一定时间内的发展主旋律。 服务业需求释放,华住稳中求进 据观察,作为全球Top级酒店管理公司,华住集团一直坚守长期主义的发展理念。因此,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之中,都能保持随机应变、稳中求进的长期主义的从容姿态。 众所周知,过去三年的疫情,让全球经济处于前所未有的挑战期,酒店管理行业更是经历了生死考验。所幸的是,华住集团依靠其核心竞争力,通过敏捷转型,平稳地度过了线下流量锐减、实体经济遭遇重创的艰难时期。 2023年第一季度,随着疫情防控成为过去式,休闲及商务需求得以持续释放,服务业指数恢复势头强劲。据了解,住宿餐饮业的国内订单指数创两年来最大升幅。 而华住作为旅游酒店产业链的重要参与者之一,更是成为行业风向标。其业绩核心指标ADR(已售客房平均房价)、RevPAR(混合平均可出租房收入)等均已恢复至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 其中,一季度RevPAR达到210元,同比增长58.3%,环比增长32%,恢复至2019年水平的118%,1-3月分别达到2019年同期的96%、140%和120%。与此同时,其OCC(入住率)为75.6%,也交出了同比增长16.4个百分点的好成绩。 除了国内业绩复苏明显外,华住在全球的业务布局,也表现不俗、涨势喜人。例如,旗下德意志酒店集团同样在第一季度交出亮眼成绩单。财报数据显示,该集团收入同
      246评论
      举报
      华住集团Q1营收大增71.3%,用数字印证“精益增长”
    • 于见专栏于见专栏
      ·05-31

      地产行业急刹车,万物云的物业生意也不好做了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悄然暗淡的地产行业不仅暴雷不断,也带走了物业企业的光辉岁月。去年9月刚刚上市的万物云是万科集团旗下的物业服务公司。身处房地产市场下游且选择逆势上市的万物云,被业内认为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自上市后其股价一路下跌,现已跌去四成。 近期,万物云发布了2022年年报。这一份年报并未给市场带来惊喜。年报显示,2022年万物云实现营收301.06亿元,同比增长27%;毛利率为14.1%,同比下滑2.9%;母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15.1亿元,同比减少9.42%。增收不增利是万物云目前面临的尴尬境况。 在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的当下,与地产行业唇齿相依的万物云,业务经营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万物云制定“蝶城”战略,效果仍待验证。此外,转向“科技”路线的万物云,物业底色未变,科技成色仍然不足,并且还面临着来自其他行业竞争者的跨界竞争。 房地产行业下行,产生较大不确定性 一直以来,物业服务企业都被冠以房地产企业“售后部门”的称号,这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让物业服务企业在顺风之时顺势腾飞,也让其在逆风之时不可避免的减速。 二级市场对物业服务行业的信心也不断被消耗。2021年,碧桂园服务的市值曾一度破千亿,现今其市值已大幅缩水,只剩三百亿出头。去年9月逆势上市的万物云,股价则已跌去四成。 物业企业市值一路下跌的背后,是中游房地产行业的寒气逼人。先是暴雷之王恒大在2021年12月公开宣布无法履行2.6万亿美元的担保责任,正式开启了房地产行业的下行周期;紧接着融创中国在2022年5月宣布无法偿还4笔美元外债的7亿元利息,楼盘纷纷停工,房地产行业进入至暗时刻。 最近,恒大汽车被爆以2元的价格“甩卖”47个不动产项目,融创中国宣布复牌,但股价已一路跌至1.16港元/股。 目前来看,房地产市场仍未有明显回暖迹象。根据中指研究院的数据,今年4月重点100城新房、
      143评论
      举报
      地产行业急刹车,万物云的物业生意也不好做了
    • 于见专栏于见专栏
      ·05-31

      一心求稳的水井坊,难解高端困局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我国的白酒文化源远流长,早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婚丧嫁娶、款待亲朋还是欢庆佳节,白酒都有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疫情的消退,白酒行业也开始回暖。去库存化和高端化成为各大白酒企业在2023年的主要任务。 如今半年已过,我国白酒行业整体趋近良好。从上市的白酒企业首季年报来看,头部企业优势越发明显,发展势头强劲;而二三线酒企则在高库存压力下艰难求生。在上市的19家企业中,只有天佑德、酒鬼酒和水井坊在营收和利润上,均出现了双双下滑。 小众香型的天佑德和酒鬼酒,业绩不理想在情理之中,不过作为浓香型代表,川酒“六朵金花”的水井坊,业绩出现问题就有些意料之外了。在白酒行业出现拐点之际,市场再度遇冷,都在表明作为十大高端白酒的水井坊,已经难有匹敌其他二线酒企的实力了。 十年业绩起伏不定,文化价值大于品牌实力 提起水井坊,不得不说它的前身四川全兴酒厂。作为老八大名酒的全兴大曲,因为品质好、价位低受到了全国酒友的高度赞誉。被封为真正的川酒之王,在20世纪90年代的销额甚至超过了茅台、泸州老窖等名酒。 1998年,全兴集团在对曲酒生产车间进行改造时,意外发现水井街酒坊遗址。经考古发掘证明,水井坊上起元末明初,距今已经有600余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古代酿酒作坊。全兴集团趁此良机,在2000年正式推出了水井坊这一品牌。 有历史文化加持的水井坊,在首发之年就销售了111吨。2001年营收达到1.85亿元,2005年水井坊品牌的销售额高达5.79亿元,6年的营收复合增长率为48.04%,已经成为当时全兴集团酒类业务的顶流支柱。水井坊的飞速发展也一度成为泸州老窖等酒企的学习榜样。 2006年全兴股份更名为水井坊,2007年全兴集团正式拆分全兴大曲和水井坊两大品牌,开始独立发展。不过从此之后,水井坊却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磕磕绊绊的发展
      125评论
      举报
      一心求稳的水井坊,难解高端困局
    • 于见专栏于见专栏
      ·05-30

      华润置地项目质量与销售频受质疑,李欣压力山大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时至2023年,疫情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褪去,随着国家刺激消费的各项政策落地,国内经济回暖,很多行业也逐渐复苏。不过,房地产行业似乎显得有些积重难返,至今难言已经恢复元气。 而对于龙头企业华润置地而言,除了行业依然不够景气外,现在也是其多事之秋。例如,4月中旬,一封在网上流传的匿名信将华润置地、安永中国送上头条。发布匿名信的市场人士质疑,华润置地管理层涉嫌对安永管理层故意输送商业利益,由此,也将华润置地卷入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与此同时,华润置地在持续扩张下,公司还暗藏隐忧,盈利长期承压给给投资者带来担忧。那么,这个过去在房地产界的实力玩家,还需要多久才能步入正轨? 一石激起千层浪,被指收取高额“茶水费” 据了解,彼时匿名信主要内容为:2019年年末,安永大中华区多名高管以17300元/平方米的价格购入十余套海口华润悦府住宅,但这数名高管当时并未落户海口。 “海口当时已实施限价以抑制新房炒作风潮,类似华润悦府定位的高端住宅存在严重的一二手房价格倒挂现象,与其地段配置水平相当的二手住宅均价在3.5万元/平方米左右。” 而据了解,华润置地被指与安永存在利益输送的依据是,安永高管曾于2018年3月至2023年3月担任华润置地独立核数师。尽管事发当天晚间,安永中国和华润置地先后发表声明予以否认。 不过,据海口当地有多年经验的房地产行业从业者向媒体记者透露:华润中心的住宅全部售罄,去售楼处置业顾问也会说没房了,但只要愿意“加钱”,就能通过中介渠道从一手买家手上买到。 据业内人士分析,如果这种现象坐实,一方面或许与这场风暴有关的华润中心地段优越有关。要知道,华润中心位于海口市中心国贸区域,与海口最大的海滨休闲娱乐公园万绿园仅一路之隔,又因为首座万象城的开业,成为当地热门的打卡地。另一方面,华润置地的房产销售乱象,也因此被暴露无遗。 据了
      271评论
      举报
      华润置地项目质量与销售频受质疑,李欣压力山大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