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见专栏

长期关注互联网、家电、财经、汽车、房地产、新消费等行业。

IP属地:未知
    • 于见专栏于见专栏
      ·03-24 10:26

      WIFI 7时代来临,路由器王者TP-LINK再遇新挑战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在当今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休闲娱乐或者办公教学,网络宽带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的功劳,WIFI技术的不断创新也让无线网络更加便捷地服务于工作和生活场所。 自去年高通发布首款WIFI 7芯片后,WIFI 7路由器也逐渐出现在消费市场。在3月刚结束的巴塞罗那MWC展会上,中兴、小米、OPPO等科技厂商都发布了WIFI 7路由器产品。这也宣告着万兆网络时代即将来临。 作为消费级路由器王者的TP-LINK,早在去年就发布了全球首款WIFI 7路由器BE900,并且将在近期举行春季新品发布会。此次TP-LINK在WIFI 7产品上一改往日低调风格力争首发。如此快速高调的行事风格,其背后更多的是老牌巨头的无奈:在新消费浪潮下,TP-LINK早已群敌环伺。 路由器赛道日渐衰退,王者之位面临威胁 可能很多消费者都误以为TP-LINK是国外品牌,其实它是深圳普联技术有限公司创立的网络通信品牌。在消费市场上被大家所熟知的莫过于旗下的无线路由器产品。从以前华强北电子市场的小摊位,做到如今全球消费级路由器行业第一的位置,普联可以称之为国内科技企业的骄傲。 21世纪初,正是我国互联网和PC发展的迅猛时期。TP-LINK也凭借着市场的东风成功登顶国内路由器市场的宝座。除此之外2005年TP-LINK成功打开海外市场。2011年就已经打败了国外巨头思科,无线设备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一。 据广东省工商联发布的数据,2022年普联技术营收高达173.39亿元,位居广东民营企业100强第77位。只是如此辉煌业绩的背后,TP-LINK早已深陷行业的发展困境之中。 image.php?url=YD_cnt_69_01KkJUehq2ob 随着全球PC市场趋于饱和,并且近年来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路由器市场已经进入减速期。据共研网预测,202
      106评论
      举报
      WIFI 7时代来临,路由器王者TP-LINK再遇新挑战
    • 于见专栏于见专栏
      ·03-24 10:17

      折翼前行,天翼云的没落之路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2012年,一款称为天翼云的产品,犹如一只翱翔的雄鹰横空出世,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其背后的企业,正是大名鼎鼎的中国电信。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云计算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天翼云作为中国电信的云计算服务平台,相比于其他平台,其在信息安全和稳定性方面拥有诸多优势,因此备受用户的青睐。  天翼云为用户提供了存储、备份、共享、协作等多种服务,让用户可以方便地保护、管理和共享自己的数据。与此同时,天翼云以安全性高、稳定性好、价格适中著称,并依仗于中国电信雄厚的基础。这也使得天翼云在出现不久后,便在中国的云计算市场力压群雄。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云计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云计算平台涌现,纷纷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天翼云就像折翼的雄鹰一般,逐渐走向了没落,如今的处境,甚至有些令人唏嘘。  技术创新滞缓,天翼云自断双翼  在中国云计算市场刚刚兴起之时,依靠于中国电信在国内市场的地位,以及其长期在中国宽带市场的巨大优势,天翼云的起步可谓顺风顺水。  2017年的数据显示,阿里云、腾讯云、 中国电信天翼云分别位居前三名,占有的市场份额分别为45.5%、10.3%、7.6%。然而曾经三分天下的天翼云随着云计算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竟走向了衰退之路,取而代之的正是华为云。  天翼云的市场份额已经明显萎缩。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1 年中国云服务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1 年上半年,天翼云的市场份额仅为 2.3%,而 2018 年时市场份额还能够达到 3.8%。  虽然天翼云在国内电信行业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云计算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天翼云已经陷入市场份额逐年下降的态势。而技术创新滞缓以及产品功能过少正是天翼云衰落的原
      24010
      举报
      折翼前行,天翼云的没落之路
    • 于见专栏于见专栏
      ·03-23 08:19

      科大讯飞智能办公本不断推陈出新,打工人:懂我!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这几年,伴随着协同办公软件的普及。智能办公本也如同一个新概念,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 2022年5月中旬,以“专业,轻而易写”为主题的2022年科大讯飞智能办公本新品发布会正式举行,科大讯飞智能办公本Air在本次发布会上正式亮相。值得一提的是,科大讯飞的智能办公本X2、Air等均配备了墨水屏,还原纸上书写真实手感,为职场人群带来办公新体验。 众所周知,智能硬件是一个技术门槛高,但是商业变现却又存在众多难点的赛道。难能可贵的是,科大讯飞早年以教育、出境等场景为切入口,在AI智能硬件产品商业化方面杀出一条血路。而智能办公本,是继其翻译机、录音笔等产品打开市场的又一力作,深受消费者热捧。 科大讯飞智能办公本受市场热捧的同时,也透视出一个信号。科技巨头的商业模式正在多元化,科大讯飞也渐渐在2B模式下,延伸出2C的终端产品,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验证。 死磕AI技术应用,智能办公本另辟蹊径 消费市场是科技巨头不约而同瞄准的方向,而AI技术在消费市场的应用,也只有找准合适的需求场景,才能将其商业化。与同一赛道其他玩家所不同的是,科大讯飞自成立20余年以来,一直坚守在人工智能赛道,并不断深耕智能硬件市场化、商业化。 2016年,科大讯飞更是瞄准C端大市场,成立消费者事业群,将科大讯飞23年的技术通过各种硬件产品,在消费级市场落地。 据观察,随着科大讯飞智能办公本产品不断推出市场并升级迭代,科大讯飞的AI软件、硬件、芯片与技术、生态、平台不断成熟,从To B到To C的转变,也进入了深水期。 正如翻译机、录音笔分别应用在跨境出行、教育培训等消费场景一样,科大讯飞智能办公本也有其目标用户人群。例如,在网络上,就有很多律师、高频出差的商务人士分享其使用科大讯飞智能办公本的消费体验以及其对工作效率提升的辅助作用。 以智能办公本X2、Air等畅销产
      129评论
      举报
      科大讯飞智能办公本不断推陈出新,打工人:懂我!
    • 于见专栏于见专栏
      ·03-23 08:06

      前核酸检测机构冲击IPO,优迅医学恐难撑起28亿估值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IVD行业在2019年之前,一直处于概念引入、培养消费习惯的阶段。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这个蓄势待发的行业,得以走到人前。经过近三年的高速发展,IVD行业的发展本该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令许多人没曾想到的是,IVD似乎只是短暂地兴盛了一段时间罢了。 而IVD行业中名声大噪的优迅医学,在近日也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靠COVID-19检测业务撑起营收大盘的优迅医学,在疫情按下休止符之后,其实早已陷入了营收倦怠期,持续亏损的事实早已无法掩盖。 行业集中度高,风险与机遇并存 IVD(In Vitro Diagnosis),是指在人体之外,通过对人体样本(血液、体液、组织等)进行检测,从中获取临床诊断信息,进而判断疾病或机体功能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是许多人口中常说的体外诊断行业。 《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21)》中明确提及,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5304亿,同比增长19.86%。其中,中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从427.5亿增长至约805.7亿,年化复合增长率达到17.2%。 就体外诊断竞争格局而言,国内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占比较小,国产化率有所提高。国内IVD市场被罗氏、雅培、丹纳赫、西门子、希森美康五大外资巨头占据超55%的份额,但随着近年国内企业的飞速发展,占比逐步提高,目前国内IVD龙头企业迈瑞医疗已占比约6.5%左右。 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IVD市场早已趋于成熟,整体增速放缓已有多年。以中国、印度为首的新兴市场,则是许多IVD企业发力的下一战场。据相关机构测算,预计至2030年,国内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将增长至2881.5亿,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会提升至33.2%,较目前的17.6%提升近一倍,有望成为最大的体外诊断产品消费国。 但价格高昂、存在一定的诊断偏差,也是IVD行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尤其是在国内市场,相关
      32评论
      举报
      前核酸检测机构冲击IPO,优迅医学恐难撑起28亿估值
    • 于见专栏于见专栏
      ·03-23 07:58

      阿宽食品再闯IPO,上市难解食品安全之忧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汪小菲和大S的恩怨纠葛,不仅带火了“战兰”和麻六记,还让背后的代工厂阿宽食品也火了一把。近日,阿宽食品向深交所更新了招股书,全力冲刺IPO,然而业绩增长放缓也给阿宽食品的上市计划蒙上了一层阴影。 招股书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阿宽食品实现营收9.27亿元,同比增幅仅为3.39%,相比于巅峰时期76%的增幅,阿宽的业绩增长已陷入瓶颈期。阿宽食品给出的解释是受到8月四川地区高温限电、以及疫情期间静态管理措施的影响。然而,阿宽食品业绩失速之下的风险远不止于此。 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让核心产品单一的阿宽食品置身被替代的忧患之中;在流量红利消失殆尽的背景下,阿宽食品对线上渠道的依赖也为其埋下了潜在风险;频频上热搜的食品安全问题,更让阿宽食品为之头疼。IPO难解阿宽食品的远虑,阿宽食品亟需新故事。 依赖大单品,产品多元化未成气候 麻六记代工厂是阿宽食品广为人知的公众认知标签。实际上,阿宽食品是自有品牌与代工产品并重的一家食品生产、销售企业。 产品布局方面,阿宽食品拥有方便面、方便粉丝、方便米线、自热食品四大主营产品类型。其中,阿宽红油面皮是阿宽食品的第一大热销单品。在阿宽食品的天猫直营店,红油面皮月销量达到了3万+;在阿宽食品的抖音直营店,红油面皮已售件数为69.2万件。阿宽食品在其抖音账号中也自我标榜为“网红爆款红油面皮开创者”。 为避免和康师傅、统一等方便食品头部品牌正面交锋,阿宽食品结合四川地方特色饮食文化,推出红油面皮进行差异化竞争,这一单品给阿宽食品带来的业绩贡献是显著的,在招股书中阿宽食品也表示:在2015年至2017年的转型升级阶段,阿宽正是凭借“红油面皮”在方便面市场站稳脚跟的。 遗憾的是,多年以后提起阿宽食品的核心单品,依然只有“红油面皮”。“红油面皮”作为阿宽食品的台柱子,已经高强度营业许久。 再看同样以地方特色切入竞
      126评论
      举报
      阿宽食品再闯IPO,上市难解食品安全之忧
    • 于见专栏于见专栏
      ·03-22 10:08

      屡次打破消费者认知,红豆集团也有看不见的一面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过去的2022年,服装零售行业并不好过。据中国服装协会有关数据整理,2022年1-12月,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3219家,累计营业收入14539亿元,同比下降4.6%;利润总额764亿元,同比下降6.3%;利润率5.3%,同比增长0.1个百分点;行业亏损面19.4%,同比扩大0.9个百分点。服装产量232亿件,同比下降3.4%。行业平均用工人数233万人,比上年同期下降7.4%。 不过,作为国货老牌的红豆集团,却因为业绩表现尚可,且不断传出跨界布局、模式升级转型等利好消息,红豆集团旗下公司红豆股份也在二级资本市场,接连出现了股价涨停的新局面,对于行业而言,可谓振奋人心。 据观察,2022年以来,在杉杉股份、 拖鞋大王宝峰时尚接连跨界新能源后,红豆集团也快速跟进,试图进军锂电池市场。服装巨头跨界跑马圈地,显然给投资者注入了极大信心。随后,红豆股份的股价也水涨船高,接连涨停。那么,在行业整体低迷之时,红豆集团是如何逆势而行,甚至成为服装行业跨界标杆的? 基本盘扎实,行业地位稳固 众所周知,疫情三年期间,以服装行业为代表的实业企业,多数遭遇了重创。甚至时至2021年,服装行业依然因为供应链受到影响,导致原材料成本上升。与此同时,因为疫情反复等原因,导致线下的流量锐减、一些企业经营难以为继。 鉴于红豆股份2022年财报尚未公布,我们以红豆集团2021年全年的财务表现来分析其发展现状,或许更有说服力。去年4月底,红豆股份发布财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23.43亿元,净利润7697.3万元。在行业整体承压的大环境下,这样的表现显然是十分难得的,值得一提的是,红豆股份彼时也启动了战略升级,进一步明确其“经典舒适男装”的全新定位。 细分到各项核心数据,2021年的营收、毛利率分别同比增长9.11%、5.78%,主品牌hodo男装
      1353
      举报
      屡次打破消费者认知,红豆集团也有看不见的一面
    • 于见专栏于见专栏
      ·03-22 09:58

      快速变化的知识世界,小i机器人的难以适应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当谈到机器人时,人们往往会想到《变形金刚》里的机器人战士,或是《银翼杀手》里的仿生人。然而,真实世界的机器人,可不仅仅是电影和科幻小说中的虚构角色。  如今,机器人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它们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工业制造、医疗护理、服务业等,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就在最近几年,小i机器人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它是一款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机器人,能够像人类一样理解语言,进行交互,并且拥有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知识。  目前小i机器人的产品已经广泛运用于生活中,例如在智能客服领域,小i机器人能够自动回答用户的问题,提供优质的服务;在智能医疗领域,小i机器人可以辅助医护人员进行病情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  然而就是这样看似全能的产品,仍存在着情感理解有限、语音识别不准确等现实应用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机器人行业突破的重难点。小i机器人确实聪明,但和人类相比相差甚远。小i机器人的成长之路,道阻且长。  情感理解,小i机器人难以逾越的大山  当人们提及人与机器人有何区别时,都会想到机器人是没有情感的,这就是最本质的区别。人类的情感表达具有极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人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达情感,例如语言、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此外,人类的情感也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同样的情感体验可能因人而异。这就导致机器人在情感理解方面难以效仿。  目前的机器人技术可以识别和分析一些基本的情感表达,如喜怒哀乐、惊讶等,但在理解和表达情感方面还远远不如人类。机器人的情感表达也相对单一和有限,通常只能通过语音、面部表情等方式表达情感,而无法像人类一样使用肢体语言等多种方式表达情感。  根据一项研究,人类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识别出22种不同的情感,而现代机器
      103评论
      举报
      快速变化的知识世界,小i机器人的难以适应
    • 于见专栏于见专栏
      ·03-22 09:45

      正待复苏的海底捞,却难逃内外危机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餐饮火锅业界的佼佼者海底捞,相信国内外的消费者都对其不陌生,甚至有些消费者还是海底捞的忠实粉丝,吃火锅只认海底捞。  根据海底捞官网的正面盈利预告可知,海底捞预期其2022年度的净利润将达到13亿元人民币,相较于2021年度的亏损40亿元左右,海底捞实现了扭亏为盈。这份官方公告还表示,海底捞的董事会对在接下来财务年度里公司的业务表现出极大的信心 ,原因是2022年12月以来中国大陆对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  据了解,被称作海底捞“刮骨疗伤”的自救方法的“啄木鸟计划”是此次海底捞扭亏为盈的头号功臣,海底捞官方也颇为自信地宣传“啄木鸟计划”使得公司的整体运营效率提升了。或许“啄木鸟计划”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海底捞的发展或许并非一片坦途。  高负债或成为前进负担  通过海底捞官网发布的2022年中期报告可以得知,2022的上半年海底捞的营业收入其实不理想,甚至仍然处于亏损状态。数据显示,海底捞上半年亏损达2.67亿元左右,但相较于2021年全年亏损41.6亿元已经有明显的好转。  从《每日经济新闻》提供的数据可以得知,在2023年春节期间,在短短五天时间里,海底捞全国门店的总接客量就超过650万人次,还在大年初五单日就接待超135万客户,相较于往年同期可以说是直接翻倍。  根据海底捞发布的正面盈利预告,2022年全年总净利润有望超过13亿元,可以说这是疫情政策调整大势带来的利好,也是海底捞从2021年11月份推行“啄木鸟计划”改革后带来的正面反馈。但是净利润扭转乾坤,是否就已经可以高枕无忧?海底捞的财务问题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从海底捞公开的相关财务报表来看,从2017年开始到2020年,海底捞的资产从37亿元飙升到280亿元,海底捞的资产体
      431评论
      举报
      正待复苏的海底捞,却难逃内外危机
    • 于见专栏于见专栏
      ·03-22 09:44

      正待复苏的海底捞,却难逃内外危机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餐饮火锅业界的佼佼者海底捞,相信国内外的消费者都对其不陌生,甚至有些消费者还是海底捞的忠实粉丝,吃火锅只认海底捞。  根据海底捞官网的正面盈利预告可知,海底捞预期其2022年度的净利润将达到13亿元人民币,相较于2021年度的亏损40亿元左右,海底捞实现了扭亏为盈。这份官方公告还表示,海底捞的董事会对在接下来财务年度里公司的业务表现出极大的信心 ,原因是2022年12月以来中国大陆对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  据了解,被称作海底捞“刮骨疗伤”的自救方法的“啄木鸟计划”是此次海底捞扭亏为盈的头号功臣,海底捞官方也颇为自信地宣传“啄木鸟计划”使得公司的整体运营效率提升了。或许“啄木鸟计划”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海底捞的发展或许并非一片坦途。  高负债或成为前进负担  通过海底捞官网发布的2022年中期报告可以得知,2022的上半年海底捞的营业收入其实不理想,甚至仍然处于亏损状态。数据显示,海底捞上半年亏损达2.67亿元左右,但相较于2021年全年亏损41.6亿元已经有明显的好转。  从《每日经济新闻》提供的数据可以得知,在2023年春节期间,在短短五天时间里,海底捞全国门店的总接客量就超过650万人次,还在大年初五单日就接待超135万客户,相较于往年同期可以说是直接翻倍。  根据海底捞发布的正面盈利预告,2022年全年总净利润有望超过13亿元,可以说这是疫情政策调整大势带来的利好,也是海底捞从2021年11月份推行“啄木鸟计划”改革后带来的正面反馈。但是净利润扭转乾坤,是否就已经可以高枕无忧?海底捞的财务问题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从海底捞公开的相关财务报表来看,从2017年开始到2020年,海底捞的资产从37亿元飙升到280亿元,海底捞的资产体
      217评论
      举报
      正待复苏的海底捞,却难逃内外危机
    • 于见专栏于见专栏
      ·03-21

      车市变菜市,买车全靠抢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今年头2个月的汽车市场,就好像天气一样乍暖还寒,然而东风汽车的这一把梭哈,一下子就点燃了全国消费者的购车热情,一众车企从措手不及到纷纷应战,也不过就是2、3天的光景,由此也引发了一股席卷全国的降价热潮。 降幅之大前所未有,部分车型只能靠抢 恐怕谁也不曾预料到,今年车市的开局竟是如此的戏剧性,从3月1日起,东风集团在湖北推出了史无前例的降价促销活动,产品涵盖了公司旗下的东风日产、东风雪铁龙等众多品牌,补贴额度从5千元至9万元不等。 如官方指导价21.19万元的东风雪铁龙C6共创版,政府补贴和企业补贴均为4.5万元,叠加后的售价仅为12.19万元,11.39万元的C3-XR补贴后只需5.79万元,东风本田UR-V补贴合计达到6.8万元,难怪很多网友表示,现在再看东风雪铁龙C6,浑身上下全是优点。 除了东风旗下的6个品牌13个车型以外,湖北还把补贴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一汽丰田、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别克等品牌,几乎囊括了各品牌所有的在售主力燃油车型,优惠幅度最高可达13万元。 目前降价潮已不再局限于湖北一隅,东风正在将“战火”逐步引向全国各地,如在山东济宁购买东风标致可享政府补贴3万元,企业补贴最高可达75000元,东风本田在四川、重庆、上海、安徽、云南等省均有力度不小的优惠措施。 总的来说,与湖北的价格降幅相比,东风在国内多数区域只有厂家及门店推出的优惠措施,由于缺少了政府补贴这块大蛋糕,所以同一车型,消费者实际上能享受到的优惠力度肯定会减弱不少。 从目前的效果来看,补贴成为了低迷车市去库存的一剂“强心针”,中汽协的数据显示,自去年6月起,经销商的库存预警指数就一直在高位徘徊,最高一度达到65%,到今年2月依然高达58.1%。 今年前2个月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的汽车销量同比下降49%,近乎腰斩,东风日产和东风本田的汽车销量分别缩水23万
      1706
      举报
      车市变菜市,买车全靠抢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