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数据派

专注科技公司财报分析,10年资深科技媒体从业者

IP属地:未知
    • 商业数据派商业数据派
      ·03-26 00:18

      四面楚歌,美团的绝地反击

      文|商业数据派,作者|黄小艺 本地生活,相当胶着。 在抖音外卖宣布再落地15城之后,昨日,美团又交出了一份全年财报答卷。 据财报显示,美团去年的全年收入为2199.5亿元,同比增长了22.8%;调整后净利润为28.3亿元,上年同期亏损156亿元,实现了大幅扭亏。 而从季度数据来看,美团第四季度的总收入为601.3亿元,同比增长21.4%;调整后净利润8.3亿元,而上年同期亏损39.4亿元,连续三季度实现盈利。 尽管财务数据上表现出一片向好,但边界在不断被蚕食的危机感却时刻笼罩着美团,以至于在财报电话会议上,需要不断强调:新入局的行业玩家,对美团的影响有限。 由于本地生活的竞争加剧,特别是美团和抖音的对抗不断升级,谁更胜一筹的讨论不绝于耳。 一方面,此前据浙商证券等多家机构分析,抖音的短视频模式对于美团到家、到店业务的影响较为有限。开源证券提到,“当前抖音外卖的核心逻辑是通过完善商家服务来增加广告收入,在消费心智和运力能力上存在明显限制,因此外卖单量增长空间有限。” 但事实上,抖音本地生活高速增长的数字,仍然具有一定的压迫感。 2022年,抖音终于实现了外卖业务的落地,3月5日,抖音又在全国15个城市上线外卖业务,至此,已覆盖全国约18个城市。从数字来看,截至2022年10月,抖音本地生活的交易额同比增长了30倍,商家数量同比增长22倍。 也是在3月,高德官方宣布将口碑并入高德体系,基于地理定位向用户提供到店本地生活服务。而1.2亿的高德日活,或许会为口碑带来新的活力,追赶美团的到店服务。 被虎视眈眈的美团并没有沉默,在业务侧的动作颇多:布局外卖短视频、上线探店小程序、买菜业务再度拓城,各类消息层出不穷。 尽管反应并不敏捷,但2023年,美团也开始了密集的反击和守擂。 正如抖音用团购撬开本地生活的大门,美团也在用“万物到家”抄电商的后路,用直播去抢回外卖的流量。互联网存
      744评论
      举报
      四面楚歌,美团的绝地反击
    • 商业数据派商业数据派
      ·03-23

      冲击数字零售SaaS第一股,多点Dmall含金量如何?

      文|商业数据派,作者|刘雨琦 2023开年,零售业迎来了第二场大考。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简称“CCFA”)对70家样本企业的1.6万余家门店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困难时刻已过,企业表现回暖;行业转型深化,成效开始显现。 行业开始转好的同时,也正在吐故纳新。 一方面,老玩家在零售日新月异的迭代中被逐渐淘汰。今年1月,家乐福部分超市被爆购物卡消费受限,部分货架出现空置,家乐福方面表示:家乐福供应链在有序优化中,货品陆续补充上架以保证购物体验。 另一方面,商超行业也重新成为即时零售的重点。去年11月,美团闪购发布牵牛花系统,为本地零售商家提供全流程的即时零售数字化解决方案,官方称已累计服务超20000家门店。春节期间抖音上线自营的货架式电商“抖音超市”,向用户提供九大品类商品,基本覆盖了超市所经营的商品门类。 而以数字化为重点的SaaS模式迎来二轮发展。2022年12月,多点数智有限公司(简称“多点Dmall”)在港交所递表,拟在香港主板IPO上市,冲刺数字零售SaaS第一股。 零售业在经历3年寒冬之后,冰封开始逐渐瓦解,但同时,消费者需求也在发生重构,变得极其碎片化和多元化,即时零售、到家业务、短视频、直播电商、小程序等多种业态脱颖而出。 消费端的变革引发的是对商超零售的整体挑战。CCFA秘书长彭建真曾表示:当前大部分实体零售企业和品牌都面临数字化转型的问题。未来品牌的数字化转型将在消费者数据资产、B2C能力构建、新型零售关系三个方面发力。 当下,零售数字化正在从前台走向后台,从渠道营销、支付体系、会员数字化蔓延到履约中台、门店管理、供应链等深水区。 事实上,大型商超在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一直面临着投入产出无法量化的问题,转型投入过高却往往没有从根本上带来效率提升,有很多大型商超试图通过定制化产品解决问题,但同样面临成本高昂、周期长、挑战大等问题。另一方面,消费者习惯瞬息万变
      77评论
      举报
      冲击数字零售SaaS第一股,多点Dmall含金量如何?
    • 商业数据派商业数据派
      ·03-18

      平安健康减亏60%,互联网医疗转向何处?

      文|商业数据派,作者|黄小艺,编辑|刘雨琦 “互联网医疗费用能否纳入医保?”随着这个大众最关心的问题靴子落地,政策驱动也将互联网医疗带入下一个阶段。 近期,国家医保局回复有关“将互联网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费用纳入医保结算体系”提议的一条消息“炸红”了医疗股,回复中提到:“‘互联网+’医疗服务如果与医保支付范围内的线下医疗服务内容相同,且执行相应公立医疗机构收费价格,可纳入医保支付。”大幅降低了用户选择线上医疗的顾虑和门槛。 3月15日,互联网医疗股闻声而动,平安健康领涨9.2%,京东健康涨6.3%、阿里健康涨5.6%,众安在线、叮当健康、麦迪卫康等都有上浮。 一边是政策的推动,另一边是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种种现象表明互联网医疗正在迎来新的增长机会。据华安证券数据:中国拥有庞大的医疗健康市场,医疗健康支出规模庞大且稳步增长。2020年中国医疗健康支出总额位列全球第二,达72,306亿元,2016年至2020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1.8%。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头部玩家的财报中,也可以明显感受到一些好的信号。 近日,平安健康发布了2022年全年财报。据财报显示,在2021年10月,平安健康确定了“管理式医疗+家庭医生会员制+O2O医疗健康服务“的商业模式,2022年内亏损为6.1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净亏15.4亿元收窄60.3%;经调整亏损为8.4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经调整亏损14.17亿元收窄40.1%,但由于外部众所周知的客观原因和内部结构优化,导致总收入也略有下降。数据显示总收入约61.6亿元,较2021年的73.34亿元下降16%。 2022年,是互联网医疗转折的关键节点。随着宏观环境回暖、政策落地,以及近年来在用户侧累积起的心智,量变正在逐渐转为质变。 虽然互联网医疗不是新鲜事,发展多年也经历了争议、迷茫、摸索等不同阶段,但时至今日经历沉淀后终发现,保持长期增长的前提是营收
      304评论
      举报
      平安健康减亏60%,互联网医疗转向何处?
    • 商业数据派商业数据派
      ·03-06

      价格战2.0时代,电商巨头抢夺产业带

      文|商业数据派 黄小艺 京东正式向拼多多亮出了大刀。 3月3日,京东“百亿补贴”活动伴随着3.8节大促已在首页出现。据商业数据派观察,补贴商品主要以电脑、手机、电器等京东擅长的品类3C数码家电为主,客单价较高。例如256G的iPhone 14,目前价格大跳水,已降至6000元以下。 一位用户表示,“补贴商品都是品牌,店铺既有官方旗舰店、渠道店,也有京东自营。不过,商品总数不多,我手机屏幕滑了滑就都见底了。” 图片来源于京东APP 从2月20日开始约谈商家,到3月3日上线,短短十多天,京东此次的“价格战”又快又急,打了个“出其不意”。 事实上,百亿补贴早就不是电商对战的新鲜事了。早在拼多多2019年提出后,同年淘宝就上线了聚划算百亿补贴;美团、飞猪、包括京东自己,也曾推出过类似的限时补贴活动。 但不同的是,此次京东提出的置于“高曝光的一级流量入口”、对标拼多多百亿补贴等渠道的“全网”竞价、“买贵赔双倍”......种种规则显得异常高调。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看似激进的营销策略,起于内部战略目标。 去年年底,刘强东在内部会议上就曾明确提出,“低价是京东过去成功最重要的武器,以后也是唯一基础性武器。”无独有偶,阿里巴巴管理层刚刚确定了2023年五大战略,被内部称作“五大战役”,其一就是“价格力”。 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截至今年1月的一年时间,拼多多App的月均日活跃用户数已经稳定超过了手淘App,跃居第一。有媒体报道,淘宝内部的目标已发生改变,“今年相比GMV增长,更重要的指标是DAU增长。” 正如网友常说的“超低价考虑拼多多,同价考虑天猫京东。”阿里和京东想要抢回用户,削减拼多多的“低价”优势,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 不过,正如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提到,“没有哪一家公司,可以通过自身的持续价格补贴来改变局面。”走进存量时代,疯狂补贴、烧钱换增长的战
      4,131评论
      举报
      价格战2.0时代,电商巨头抢夺产业带
    • 商业数据派商业数据派
      ·02-28

      卷赢Zara的SHEIN,终极目标是再造一个亚马逊?

      文丨商业数据派,作者丨戴昊彤,编辑丨周文斌 主打快时尚的跨境电商巨头SHEIN,再次站上了舆论风口。 公司先是被传出一份向投资人公开的文件,说明SHEIN有谋求IPO的意向,但这一消息很快被SHEIN否认。随后,媒体「暗涌Waves」报道称,SHEIN的新一轮融资即将完成交割。投资方除红杉中国、Tiger老虎基金等老股东之外,还新添了阿布扎比主权财富基金穆巴达拉、泛大西洋投资集团、Coatue和DST等PE巨头。 SHEIN虽然没有确认上市,但公司在“找钱”这件事上一直大步向前。 据《金融时报》报道,在一份面向投资者的文件中透露,SHEIN在2022年的总收入与GMV都出现稳步增长,营收为227亿美元,GMV增至300亿美元;总利润也达到7亿美元,且SHEIN已连续4年实现盈利。 盈利能力并不差,但SHEIN依然在资本上如此积极,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准备继续对外“扩张”。 SHEIN给自己定了一个更高的目标。在一份向投资人公开的文件中,SHEIN提到,公司期望营收能在2025年翻一番,达到585亿美元;GMV在2025年达到806亿美元。 图片来源:Financial Times 除此之外,SHEIN也一直在拓宽品类,比如由快时尚女装逐步拓展男装、童装、家居、宠物用品等,构建品牌矩阵。去年,SHEIN还开始试水巴西市场,在当地做类似“亚马逊”模式的电商平台。 常规来讲,一个积极的市场策略对企业估值来说是有利的,但SHEIN却遭遇了估值缩水。 去年4月,SHEIN刚刚完成由老虎基金、泛大西洋投资、红杉中国参与的15亿美元的F轮融资,当时SHEIN的估值就已经达到1000亿美元。但在最新一轮融资中,SHEIN的投后估值却在650亿-700亿美元之间,与之前千亿美元估值相比,SHEIN的估值回调了近三成。 回归SHEIN本身,出现估值下调的原因是什么?在谋求上市和积极扩张的SH
      4983
      举报
      卷赢Zara的SHEIN,终极目标是再造一个亚马逊?
    • 商业数据派商业数据派
      ·02-23

      被拐33年,我靠短视频4天找到亲生父母

      文丨商业数据派 黄小艺 被拐33年,陆源在志愿者李景伟的帮助下,短短4天就凭借短视频找到了亲生父母。 而这位志愿者李景伟,曾经也是一位寻亲人。2021年,与家人失散30多年的李景伟偶然接触到了抖音寻亲,在另一位志愿者甘彪的帮助下,靠着一个“手绘家乡地图”的寻亲创意视频,吸引了众多网友自发帮他寻找亲人。 “第一次看到你的视频,就觉得你和我大娘很像,没想到真的是失散多年的哥哥,欢迎回家。”李景伟的妹妹评论道。 依托地理位置和寻亲者信息的推荐,精准且庞大的短视频流量给了寻亲者们巨大的惊喜,让寻亲不再是“大海捞针”般的渺茫希望。 女儿走失12年,夫妻开了一家寻女手机店,店里贴满了全国寻亲海报;货车司机在车身自费贴满寻亲海报;饮片厂在瓶身贴满走失信息.......“相比于这些传统且低效的方法,我们何其幸运。”李景伟感慨。 而最令人感动的是,不少寻亲者们并没有在找到亲人后就停止了脚步,反而转身开始帮助其他有相同境遇的人。 从甘彪、李景伟再到陆源,善意的链条在不断延长。“每个人都有可能帮助到别人。”一位寻亲工作人员说道。 “这个世界千疮百孔,总有人在缝缝补补。”抖音数据显示,7年间,寻人项目组至少打出了30万通电话,且有近2.6万名志愿者参与进来,寻回了2万余名走失者。 技术连接善意,在互联网时代,寻亲变成了一个“所有人帮助所有人”的故事。 01“只有在路上,才觉得我是一个父亲” 去年夏天,51岁的郭刚堂终于找到了自己被拐24年的儿子。 认亲现场,郭刚堂满头灰发,而妻子还没走到儿子面前,就已经哭得满脸通红。 作为电影《失孤》中刘德华的原型,郭刚堂因为骑行超过50万公里的故事被许多人熟知,认亲的始末也被热切地全程关注。 为了保护被找回的孩子,郭刚堂曾经短暂地远离了聚光灯。但在和以前的朋友聊天中,他了解到,不少人既希望他找到孩子,又害怕他找到后就不再为这个群体争取“流量”了。 于是郭刚堂
      186评论
      举报
      被拐33年,我靠短视频4天找到亲生父母
    • 商业数据派商业数据派
      ·02-18

      不敢裸辞、降薪跳槽,这个春招有多冷?

      文丨商业数据派,作者丨黄小艺、戴昊彤,编辑丨周文斌 又到一年“金三银四”,度过了疫情三年寒冬的互联网迎来复苏了吗? 刚开年一个月,在疫情结束、实体经济回暖的背景下,不少人认为互联网已经在去年年底走过了“U型”的最低部,对2023年的春招抱着一种忐忑的期待。 在北京的地铁线上,新更换的招聘“大字报”存在感十足地驻守在拥挤的上下班路上,就连车厢吊环扶手都“体贴”地告诉人们,“站着也可以刷招聘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社交平台上,人们热切地列起了有些雷同的《跳槽计划》:2月准备,3月集中投递,4月挑选确定,数千个点赞和收藏颇为感人。 “疫情三年,太多人选择'苟住'了。现在新年新气象,大家的心思都开始活络起来。”有网友评论道。 但好气氛并没有持续太久,打工人们微微伸出试探的触角,迎来了市场的正面一击。 “找工作好像更糟了,根本就是‘铜三铁四’。”一位求职者告诉商业数据派,“每天打招呼的人很多,但没几个有效的,投递简历后招聘软件像没联网一样安静。” “没有回复”“反馈迟迟不到”“互相看不对眼”“想转行,却全都要经验”......有HR提到,“最近总是邮箱爆满,我都先从硬件条件上快速刷一遍。” 尽管就猎聘的《一年之机在于春:2023新春开工就业报告》来看,今年春节后开工一周的新发职位占比中,互联网仍居第一,占比为7.40%;计算机软件、机械设备以5.05%的占比并列第三,但总体上,仍然供不应求。 “卖方市场”下,企业方开始谨慎挑选,而求职者们,有人开始积极学习、自我“内卷”,有人逐渐卑微、放低薪资期待,有人想要转行逃离大厂,也有人已经跳出打工圈,走在更加艰难的创业路上...... 在不够景气的当下,他们都有一个彼此坚持的共同点:要快乐、要成长,拒绝无效打工。 01 裸辞是梦,想想就好 一年之计在于春,但打工人的春天似乎还未真正到来。 开年刚刚上班不到一个月,24岁的娜娜就开始疯狂想跳
      5453
      举报
      不敢裸辞、降薪跳槽,这个春招有多冷?
    • 商业数据派商业数据派
      ·02-16

      微信杀入饭碗大战,外卖“三国杀”变“四方混战”

      文丨商业数据派,作者丨黄小艺、戴昊彤,编辑丨刘雨琦 抖音外卖还未全国上线,微信已悄然杀入,欲抢“饭碗”。 近日,有网友发现,微信小程序在广州、深圳两地开始内测“外卖”服务。据了解,点击进入微信—发现—小程序页面后,在原本“最近使用”和“我的小程序”下方,出现了一个新入口“门店快送”,配有四个商家展示位,奈雪、绝味鸭脖、肯德基等多个连锁品牌已赫然在列。 对此,微信官方回复:小程序“门店快送”正在广深地区内测,“旨在帮助消费者发现附近提供快送服务的优质小程序。门店和服务的入驻由微信官方进行审核,具体服务和履约将由商家小程序进行承接。” “微信并不是直接下场做外卖,更多的是交由品牌小程序,做门店资源整合、开辟出一个公域入口。”对此,一位内测门店负责人对商业数据派讲道。 至此,外卖“三国杀”,变成了一场四方对抗赛。 2018年被阿里收购后,饿了么和美团展开了一场为期5年的拉锯战,这段时间内并没有人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对方;直至2022年,抖音宣布与饿了么合作,并在北京、成都等地陆续上线“外卖到家”业务,打破了两大外卖平台拉扯与制衡的局面。 如今,手握13亿月活用户的微信也加入了这场“大乱斗”,让原本竞争激烈的本地生活赛道,变得更加变幻莫测。 01 “外卖封面”下的小程序大集合 事实上,这项“门店快送”新功能内测入口并不醒目。相比与美团饿了么的平台即开、即买、即送,打开“门店快送”甚至比搜索商家小程序的链路还要长。 同时,经商业数据派测试后发现,入驻的大部分商家都属于连锁品牌,覆盖了茶饮、生鲜、餐饮这几类门店。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商家都已开通认证品牌小程序,具备点餐、查看制作进度、支付等功能。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用户仅在“门店快送”中浏览附近可选择的外卖商家,点击商家将直接跳转到品牌小程序,后续点单、支付、配送用户均在商家小程序内独立完成。在价格方面,经过对比,使用“门店外送”功能下
      241评论
      举报
      微信杀入饭碗大战,外卖“三国杀”变“四方混战”
    • 商业数据派商业数据派
      ·02-15

      大厂抢做ChatGPT,百度能否狂飙?

      文丨光锥智能 周文斌 ChatGPT席卷全球,在中国叠加出了一个更强冲击波。 如今,从市值千亿的互联网企业高管,到路边卖菜的大爷大妈,大家都乐此不疲的在谈论ChatGPT,比如事前让它帮忙“算一卦”,或者聊聊谁将被优先替代。用网友的话说,ChatGPT出现之后,就像村里来了个免费算命的。 当然,要说通用人工智能取代大部分人类的工作那肯定还比较遥远,但它仍然在科技圈扔下了一枚原子弹。 在二级市场,包括百度、网易有道、360等几乎所有和ChatGPT沾上边的企业,股价都在近期拔地而起。而在股价高涨的背后,企业也都在试图搭上ChatGPT这辆快车。 2月7日开始,百度率先宣布了自家类ChatGPT产品的名字,之后网易有道宣布在教育场景研发类ChatGPT技术,阿里、腾讯、京东也都纷纷表态。 但从全球范围来看,ChatGPT这颗原子弹还是率先在搜索引擎领域炸开。 比如微软拿到ChatGPT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其和搜索引擎Bing结合,并且已经在近期展开内测;谷歌也闻讯而动,仓促发布Bard,并也表示要在搜索领域落地。在国内,百度文心一言发布后,CEO李彦宏今年一季度的OKR也被媒体扒了出来,写着要“引领搜索体验的代际变革”。 除了搜索之外,ChatGPT的应用也在向其他领域延伸,比如微软计划将其接入包括云业务在内的所有产品线。百度文心一言发布后,小度随后发布了首款搭载ChatGPT同源技术的平板产品。除此之外,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在自动驾驶、翻译、文本撰写等方面也都有落地。 显而易见,AI将会逐渐波及到几乎整个信息技术行业——让所有的业务用AI重新做一遍。 而在中国,百度是第一家公布类ChatGPT的公司,也是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那么,在All in AI之后的第六年,ChatGPT来了,百度将会发生哪些变化?机遇和挑战,哪个对百度更多一些? 01 谁能率先做出中国
      2,561评论
      举报
      大厂抢做ChatGPT,百度能否狂飙?
    • 商业数据派商业数据派
      ·02-07

      《狂飙》热播背后,爆款却不赚钱?

      文|商业数据派 黄小艺 刚一开年,长视频平台就出够了“风头”。 霸屏了一整个春节档的《狂飙》,直到昨日还挂在热搜上,#泰国满大街播放狂飙吸引中国游客#的话题下,有网友声称“感觉不去趟泰国,都对不起安欣。” 除了《孙子兵法》被卖爆,真·强盛集团开抖音直播带货,“高家的势力”也蔓延到现实生活的各个场景:医院候诊厅播放《狂飙》,人们沉迷其中听不到叫号声;高铁上一排排的乘客捧着手机看“绝命鱼贩”;就连酒吧大屏也播起了安欣和高启强......显然网友们还没缓过劲儿,想继续“狂飙”。 对影视行业而言,《狂飙》的爆红不只是一部电视剧的胜利,也是寒冬倒闭潮后的一股暖流。加上腾讯《三体》的神还原、《少年歌行》的口碑,《流浪地球》《满江红》票房破纪录,消费回归的信号似乎先在影视行业全面打响。 不过,对去年靠“降本”回血的长视频们来说,在开心之余,或许也还有几分忧伤——毕竟剧火了,但它们也被骂惨了。 从去年12月底,爱奇艺首当其冲,因为涨价成为第一个“被刀人”;紧接着今年1月,电视剧套娃式收费被热议,爱奇艺的奇异果、腾讯的云视听、优酷的酷喵都是“重灾区”;而后紧跟着限制投屏清晰度、限制会员登录人数……争议消息像放鞭炮一样,一串接一串。 图片来源于网络 热映作品背后,是长视频平台长期以来的盈利困境。 从早期雷打不动的最低15元/月,到25元/月,涨幅达到60%。“只需要全国每人给我1块钱,我就能拥有13亿了”这个常常被网友当作做梦素材的话,用到长视频平台上,一人多交10元,却也只是刚刚扭亏。 提价只是短期快速增收的手段,并非长久之计。在会员数量见顶、广告收入下滑、影视行业寒冬及资本降火的背景下,视频平台已经走到了存量、精细化运营的时代。 寒冬渐退,想“回春”的长视频平台在如何做呢? 01 爆款遇“花式收费”,爱优腾在热搜上“狂飙” 一边是热播剧占领热搜,一边是平台与会员之间的付费纠纷吵得火热。 2
      495评论
      举报
      《狂飙》热播背后,爆款却不赚钱?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