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消费

寻找泛消费领域的斑马企业

IP属地:未知
    • 斑马消费斑马消费
      ·09-28

      国产奶粉进入双寡头时代∣乳业新周期④

      斑马消费 陈晓京 奶粉行业日前最大的事件,莫过于伊利股份入主澳优管理层——强强联合,可能会改变今后的市场竞争格局。 上一次奶粉行业的分化,还是2008年。15年里,外资品牌趁虚而入,赚得盆满钵溢;国产品牌刮骨疗伤后逆势赶超,终于回归主场。 依靠高端产品,中国飞鹤站到婴配粉市场的金字塔尖;伊利股份、蒙牛乳业在液态奶主业外,积极布局奶粉业务;规模稍小的奶粉企业,还在这一领域稳扎稳打。 这期间,美赞臣中国、多美滋中国业务先后被出售,曾盛极一时的雅培,去年底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国产奶粉品牌二次崛起,逐步收复失地,迄今市场占有率已超50%。 随着婴配粉市场持续下沉,中外品牌的角力还在延续。只不过,如今婴配粉市场,已进入了存量时代,强者更强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 两大寡头 2021年,伊利股份(600887.SH)战略入股澳优,62.45亿港元的对价,堪称当时奶粉行业最大一次并购。 这一年,伊利股份收入规模首破千亿,国内唯此一家;紧随其后的蒙牛乳业(02319.HK),次年才越过900亿元的门槛。 乳业双雄的液态奶主营业务基本稳定,其他业务发展各显神通。 蒙牛乳业收购雅士利国际,为发展奶粉划上注脚,伊利股份则成为澳优单一最大股东,加码奶粉业务,拉满了弓弦。 伊利股份发展奶粉业务,较蒙牛乳业略胜一筹。关键在于,入局较早。伊利股份2020年奶粉及奶制品收入规模达128.85亿元,次年162.09亿元;2022年达到262.60亿元,增速62.01%,创近年来新高。 这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澳优的贡献。以至于公司2022年婴配粉市场零售额份额较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成人奶粉市场零售额份额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 在国内婴配粉领域,中国飞鹤(06186.HK)是名副其实的巨头,婴配粉产品收入占收入近9成比例。 不过,如今正遭遇上市以来最大的困扰。2022年,公司收入为213.1亿元,同比下降6.43
      76评论
      举报
      国产奶粉进入双寡头时代∣乳业新周期④
    • 斑马消费斑马消费
      ·09-28

      途虎上市静悄悄,京东“震”虎轻飘飘?

      斑马消费 任建新 途虎养车上市,最终却因为京东养车略带挑战意味的“震虎价”,引发了市场对于汽车服务行业大战在即的关注。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乘用车保有量在去年底达到2.736亿辆,随便保养一下,就能在2022年创造12398亿元的市场规模。 但是,4S店体系饱受诟病,零散小店不堪大用,连锁专业汽车服务商应运而生;特别是借助互联网模式的途虎养车、天猫养车、京东养车等,近年快速崛起。 此番,京东养车携价格战利刃汹涌而来,途虎养车借行业深度布局严阵以待。接下来,将进入更深度的行业比拼之中。 汽车后市场第一股 9月26日,途虎养车(09690.HK)港股上市,成为汽车后市场第一股。创立12年,经历数次IPO冲刺,终于到港交所敲钟,这让创始人陈敏颇为感慨。 十几年前,“码农”陈敏离开惠普研发中心加入一家车险直销公司,阴差阳错进入汽车后市场。2011年,他创立途虎养车网,以轮胎为切入点进入汽车服务行业。5年后,公司从线上往线下拓展,开设途虎工场店,并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商业模式。 如今,途虎养车已经成为拥有4770家工场店、19624家合作门店的汽车后市场巨头,门店数量在中国所有汽车服务商中排名第一;收入规模在万亿级的汽车服务行业排名第三,市场份额0.9%,仅次于中升集团(00881.HK)和广汇汽车。 途虎养车喜欢用飞轮效应来解释公司的崛起路径和后续发展: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出很大的力气;飞轮的速度一旦起来,后续就变得轻松。 前期,通过烧钱模式吸引用户、拓展门店,一旦用户养成了去途虎养车保养汽车的消费习惯,形成品牌认知和消费惯性,后续便可以通过为这些用户服务来创造价值。 然而,公司忽略了一个关键点。飞轮效应,更适合高频消费场景,瑞幸咖啡便是借助飞轮效应崛起的典型案例。而不太适合汽车保养这类低频消费场景,用户粘性的相对价值偏低。 所以,还没等途虎养车借助飞
      2,489评论
      举报
      途虎上市静悄悄,京东“震”虎轻飘飘?
    • 斑马消费斑马消费
      ·09-27

      健康调味国货出手,加加食品推减盐0添加系列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国货调味品市场逐渐崛起。凭借零添加、减盐的产品理念,“酱油第一股”加加食品成为国货调味品品牌的优秀代表。 近期,加加食品于线上平台推出 “减盐0添加”系列,具体包括减盐0添加生抽、减盐0添加老抽、减盐0添加陈醋、减盐0添加料酒、减盐0添加蚝油等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减盐0添加生抽,在减盐30%的同时,0添加白砂糖、味精、防腐剂、甜味剂。此外,该产品经过200天自然发酵,氨基酸态氮含量≥1.0g/100ml,特级品质超过国家标准25%,鲜味更佳。 回溯加加食品对健康调味品的追求历程,步步为营。 早在2019年,加加“减盐”系列即崭露头角,其中就包含了公司近年来主打的战略大单品之一——“减盐生抽”。 2022年4月,加加“零添加”系列应运而生,并于同年“双十一”在电商平台上线。 2023年3月,加加食品在长沙举行年度经销商大会,发布了“从零开始,共赢未来”的营销战略,并全力推广“零添加”系列产品。 好的产品背后是硬核的技术。 在产品品质的把控和研发上,加加食品多年来从未懈怠。近年来,公司每年投入科研资金近3000万元,拥有多项专利技术,为提高产品质量打下了良好基础。 同时,为确保产品的品质稳定、健康安全,加加食品于2011年开始工厂智能化建设,2015年正式投产,2020年通过国家工信部组织的验收,是“发酵食品(酱油)数字化工厂”和“湖南省智能制造示范企业”。 根据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发布的《中国消费者食品标签认知及使用状况调研报告2020》显示,约42%的消费者会经常查看食品配料表;超80%的消费者关注“无添加、零添加”等表述;超60%消费者认为含“零添加”等标识产品较同类产品更好;75.3%的消费者表示,加工和工艺过程都要保证健康。 先进的工艺,优质的原材料,严控的酿造过程,制造出高品质的国货调味品。“健康”理念傍身的加加
      15评论
      举报
      健康调味国货出手,加加食品推减盐0添加系列
    • 斑马消费斑马消费
      ·09-27

      漱玉平民横向扩张,7.1亿收购天士力药房

      斑马消费 沈庹 一个行业难得的优质标的,居然被漱玉平民抢到了手中。 漱玉平民对天士力旗下连锁药店业务的收购,筹划时间长达半年,终于在9月25日签署了协议,以7.1亿拿下天士力在辽宁、济南等地的556家直营药店。 当中国的连锁药店行业步入万店时代,新一股开店竞赛已然开启。 7.1亿大收购 历时半年,山东区域医药零售企业漱玉平民(301017.SZ),对医药企业天士力旗下连锁药店业务的收购,终于跨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 9月25日晚间,漱玉平民披露了重大资产购买报告书草案,交易还需有关部门的审核,以及公司股东大会票决,才能最终成行。 本次交易的标的,为辽宁天士力100%股权和济南平嘉60%股权,交易对手为天津天士力和自然人李杉杉(持有辽宁天士力10%股权),支付方式为现金。 根据资产评估报告,辽宁天士力100%股权的估值为5.69亿元,增值率6809.49%,最终确定交易价格5.60亿元;济南平嘉的整体估值为2.61亿元,增值率1099.54%,60%股权对应交易价格1.54亿元。 天津天士力为上交所主板医药公司天士力旗下全资子公司,交易已获改公司董事会全票通过,尚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辽宁天士力和济南平嘉的主营业务,均为医药零售连锁。前者的主要销售区域集中在辽宁和天津,业务覆盖沈阳、本溪、丹东等辽宁省9个地市以及天津市,拥有直营门店424家;后者的销售主要集中在济南,旗下有直营门店132家。 2021年-2022年及2023年Q1,辽宁天士力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40亿元、7.08亿元和1.7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83.68万元、858.35万元和358.63万元,该公司资产负债率畸高,各期均接近或超过100%。 上述同期,济南平嘉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52亿元、2.88亿元和0.7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3.63万元、812.48万元和330.95万元,各期末的资产负债
      131评论
      举报
      漱玉平民横向扩张,7.1亿收购天士力药房
    • 斑马消费斑马消费
      ·09-27

      逆周期重创乳业个性玩家∣乳业新周期③

      斑马消费 陈晓京 中小乳企在今年的日子不太好过。一方面,有来自乳业双雄的挤压,同时,遭遇消费市场的疲软。 乳业这个大蛋糕面前,基本上是伊利、蒙牛先吃,区域乳企次第上桌,再才轮到中小乳企和个性玩家上场,收拾残羹冷饭。 虽然,行业历经几次周期性调整,所谓个性玩家们仍徘徊在主流圈层之外。 在行业逆周期面前,对于妙可蓝多、阳光乳业及菊乐食品等一众企业来说,路子只有差异化一条路。 接下来,行业的洗牌更加残酷,会让这些个性玩家的生存空间更为逼仄。 逆周期重创 去年至今,乳业行业遭遇重创,奶价、消费和成本,三大要素环环相扣——成本推高了原料奶生产成本,消费疲软影响奶价下行,供大于求的局面,一时难以扭转。 受此影响,整个液态奶行业消费总量下滑。据尼尔森数据,自去年7月至今年6月,全国液态奶消费数据较同期下滑5%。 几乎没有哪家乳企能独善其身,即便是乳业双雄,同样备受煎熬。 2023年上半年,伊利股份(600887.SH)营业收入增速4.31%,归母净利润增速2.81%,均处于近6年来最低水平。而且,主力业务液态奶收入首次出现负增长,较上年同期下降1.10%。 上述同期,蒙牛乳业营业收入增速7.12%,归母净利润已陷入负增长(-19.48%)。 头部乳企尚且如此,中小玩家的日子更加紧张。 早年间,妙可蓝多(600882.SH)、麦趣尔以及菊乐食品等个性玩家,凭借自身优势,在细分领域占据一席之位,逆周期里,现时大为不同。 这在妙可蓝多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今年1-6月,公司奶酪板块收入16.45亿元,同比下降19.45%,同期,公司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下降20.35%和78.36%。 麦趣尔(002719.SZ)是近年红极一时的新疆小众牛奶,去年丙二醇事件东窗事发,至今还没能还魂,继去年巨亏3.51元后,今年上半年再亏3737万元。 中国飞鹤(06186.HK)去年结束多年来营收超20%高
      190评论
      举报
      逆周期重创乳业个性玩家∣乳业新周期③
    • 斑马消费斑马消费
      ·09-26

      常温奶向高端要增长|乳业新周期②

      斑马消费 陈晓京 成为新乳业成员企业3年后,夏进乳业日前再提常温奶高端化。 这个结果并不意外。新乳业靠低温奶崛起,太需要在常温奶领域有所建树。夏进乳业旗下爵品系列,恰恰能填补这一空白。 新乳业此番急于坐上高端化的牌桌,也是身不由己。乳业新老势力在常温奶老赛道上推陈出新,在奶源、牛种、饲料以及工艺等方面不断内卷,你方唱罢,我方登场。 常温奶本就是一个传统赛道,多年来的增量,来自于新老产品的替代和升级。伴随着消费升级,常温奶的高端化战局,会否掀起新的浪花?   牛奶刺客 如果对乳业行业稍有了解,都知道全国性乳企最初得以在市场立足,靠的就是常温奶产品。 20年前的冷链和物流,远不及现在普及和快捷,保质期更长的常温奶产品,成为超市货架的主角。 伊利、蒙牛从内蒙古走向全国,2块钱左右的利乐包常温奶产品功不可没,时至如今,这个产品在它们收入中的比重仍较大。 有了常温奶产品作为后盾,乳企才敢大施拳脚。2005年,蒙牛推出特仑苏,一句“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主观上传达出什么才是高端牛奶。紧接着,伊利在2006年推出金典。 特仑苏和金典,是国内乳制品行业里,最早的两大常温奶高端产品,从奶源、口感和包装3个方面,定义了高端常温奶最初特征。 尽管价格高于普通常温奶,但抓住了消费升级的趋势,这两大产品逐渐成为走亲访友的标配,局面一下子打开了。 2012年,特仑苏、金典在国内高端常温奶市场占有率合计86%,随着其他品牌介入,市场份额被挤压,仍约占近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 在“示范”作用下,各大乳企向高端纷至沓来。 2012年,中国圣牧推出有机常温奶;2014年,辉山乳业推出杰茜牧场;2017年,三元推出极致系列;2020年,光明又推出优加益固牛奶等。 产品多得眼花缭乱、概念频出,价格相当刺眼。一盒250毫升的普通常温奶通常终端售价2-3元左右,高端常温奶基本维持在5元以上,个别产品8-
      116评论
      举报
      常温奶向高端要增长|乳业新周期②
    • 斑马消费斑马消费
      ·09-26

      中旭未来的面子,贪玩游戏的里子

      斑马消费 任建新 即将港股上市、还喜提认购王标签的中旭未来,到底什么来头? 你或许不知道这家定位于吃喝玩乐的数字互动娱乐服务商,应该大概率听说过该公司旗下的游戏发行平台,贪玩游戏。 短短8年时间,贪玩游戏便成为游戏发行领域首屈一指的品牌,收入规模进入行业TOP10。 但是,游戏发行公司的定位,短平快运营方法论导致的高毛利率、高费用率模式,让中旭未来的业绩和盈利能力掉队。 于是,这家公司一边应对国内游戏市场的存量时代,布局吃喝玩乐,一边寄希望于用IPO募集资金将现有模式输出到海外市场。 以游戏为核心 9月底,沉寂已久的港股IPO市场,迎来久违的热闹。本周,6家公司排队到港交所敲钟。其中,中旭未来(09890.HK)被称为年内认购王。 1985年出生于江西上饶的吴旭波,毕业后进入广州维动网络工作多年。这家公司隶属于云游控股(00484.HK),虽然现在名不见经传,但在网页游戏时代,凭借游戏发行平台91wan,成为细分市场王者般的存在。 2015年,吴旭波带着自己在维动网络的核心营销团队,创立游戏发行公司贪玩游戏。短短几年便成长为行业小巨头之一,成为准上市公司中旭未来的核心。 吴旭波的野心不止于此,中旭未来的定位也并非一家游戏公司,而是围绕“吃”、“喝”、“玩”、“乐”四大领域的数字互动娱乐服务商。 2020年,公司推出快餐米粉品牌渣渣灰,次年又以西兰花头大叔为形象打造了潮玩玩具品牌Bro Kooli。 接下来,中旭未来还计划在“喝”这个领域布局。不过,到底是进军饮料领域,还是在奶茶市场搅弄风云,仍处于筹备状态。 这种业务布局,确实具备商业逻辑:贪玩游戏有两亿多注册用户,月活千万级;快餐米粉和潮玩,又多是游戏宅们的心头好;通过供应链模式推出新业务,满足存量用户的多样化需求,预期的市场空间和盈利能力都相当可观。 就目前来看,快餐米粉和潮玩玩具这两项业务占据了公司业务规划版图的四分
      288评论
      举报
      中旭未来的面子,贪玩游戏的里子
    • 斑马消费斑马消费
      ·09-25

      万辰生物更名,采蘑菇的小姑娘去卖零食了

      斑马消费 徐霁 今起,种蘑菇、卖蘑菇的万辰生物,正式更名为万辰集团。 2021年,公司创业板上市,即遭遇业绩大变脸。在这一背景之下,启动业务转型,通过收购和资本的链接,快速涉足量贩零食连锁经营。 新业务的加入和连锁门店的增多,推动营收规模大增,但也导致公司财务压力大增,业绩由盈转亏。 如今,量贩零食行业的开店竞速仍在持续,赛道上谁能留到最后,远没有到揭晓答案的时候。 更名 从万辰生物更名为万辰集团(300972.SZ),显示出了公司大踏步转型的决心。新的证券简称,于今日开始启用。 一直以来,万辰生物所从事的业务,都是鲜品食用菌的研发、工厂化培育与销售,主要产品为金针菇、真姬菇等,2021年4月19日,在创业板挂牌上市。 早期,我国食用菌的种植,都是依靠手工作坊的模式,规模小,种植水平低,环境和技术参差不齐,导致产量上不去,质量不稳定。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工厂化的生产方式产生,不仅克服了技术难题,还显著提升了产量。2000年,中国食用菌总产量为664万吨,2021年增至4134万吨。 由此,众兴菌业、雪榕生物等多家以食用菌为主业的企业,登上资本市场。 虽然,中国食用菌市场的规模不断增长,但行业总体呈现出小而散的局面,市场集中度不高,行业头部企业的规模也不大。 因消费者的饮食偏好,且食用菌与蔬菜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关系,导致工厂化的食用菌种植解决了地域和气候的问题,却无法解决消费的季节性特点。晚春至早秋,市场绿色蔬菜供应充足,食用菌的消费量就相应降低。 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下,食用菌企业业绩不稳,成长性不足,相关上市公司难以得到市场的关注。所以,各家企业上市后,纷纷谋求转型。 星河生物是“金针菇第一股”,早在2010年就登陆创业板,发行市盈率曾高达138倍。然而,公司刚一上市,就出现业绩变脸。2011年和2012年,归母净利润连续腰斩,随后两年出现巨亏。 与此同时,公司市值从上市
      90评论
      举报
      万辰生物更名,采蘑菇的小姑娘去卖零食了
    • 斑马消费斑马消费
      ·09-25

      原料奶过剩,上游牧场何以脱困?|乳业新周期①

      斑马消费 陈晓京 饲料成本和原料奶价格,决定了上游牧场,能过上什么样的日子。 在过去20多年里,这两大因素反复困扰着牧场企业:饲料贵了,压缩盈利空间;终端消费疲软,原料奶供大于求。 于是,酝酿出可怕的行业周期。对牧场企业来说,原料奶价格高低,直接左右着奶牛存栏规模——价格高就买牛扩张,价格低就倒奶卖牛。就像猪周期一样,是公开的秘密,也是难以打破的顽局。 在几年前乐观消费的预期之下,国内乳企在上游掀起扩张浪潮,“万头牧场”比比皆是,头部乳企、区域乳企等皆加入其中。 带来的后遗症是,奶牛存栏规模扩大,原料奶产量不断膨胀,2022年首次突破4000万吨,成为全球第四大产奶国。隐患渐渐显露,原料奶过剩了。 现在牧场不得不低价售奶,乳企被迫喷粉储存。规模牧场大面积亏损,没有议价能力的中小牧场们,早已入不敷出。这应该是2008年以来最难熬的时刻。 成本承压 喝着利乐包牛奶,你可能不知道,上游牧场、下游乳企的日子,今年特别难熬。7家上市牧场企业,原料奶产量齐齐增长,业绩却跌入冰点,4家巨亏,3家净利润大减。 行业代表性企业尚且如此,中小牧场乃至养殖户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今年初,山东奶协的一次发文,透露出一个残酷现实——原料奶相对过剩、下游乳企喷粉率超20%,奶牛养殖场挣扎在盈亏线上下。 山东并不是国内牧场最集中的地区、产奶量仅约全国7%,在牧场密集的河北,这种状况更为直观。今年一季度,该省生鲜**易参考价是4.10元/公斤,最低不低于3.93元/公斤,实际上迫于出货的压力,最低价格已下调至与山东一样的3.85元/公斤。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今年上半年,国内奶业主产省生鲜乳均价3.96元/公斤,较上年同期的4.20元/公斤,下降了5.7%。 奶价走低,饲料原料价格却在上涨。豆粕和玉米及苜蓿,是牧场企业的主要饲养原料,在饲养成本占据较大比例。 今年上半年,国内豆粕、玉米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均
      116评论
      举报
      原料奶过剩,上游牧场何以脱困?|乳业新周期①
    • 斑马消费斑马消费
      ·09-22

      “吃货”天图投资,如何玩转钱生钱?

      斑马消费 沈庹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在新三板“见习”了长达8年之后,中国专注于消费行业的VC头牌天图投资,两度闯关港股IPO,终于在日前再次通过港交所聆讯,距离挂牌上市只差临门一脚。一旦上市成功,它将成为首家“新三板+港股”两地挂牌的创投机构。 天图投资的上市,倍受外界关注,关注的重点是,这个“超级吃货”登上更大的资本舞台后,会给PE/VC行业带来什么改变。 两次闯关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创投机构是一个神秘而又多金的存在。它们拿着从各路金主那里募集来的资金,在市场上筛选优质项目,一旦看准,就豪掷重金。通过几年的跟踪和培育,坐等被投企业估值增长,或通过股权转让,或推动并购、上市,实现高额的投资收益,结利退出。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创投机构在用资本的力量,推动被投资企业走向资本市场的同时,自身的资本化,却一直存在较大的障碍。A股沪深两市,几乎没有PE/VC机构,通过IPO上市的案例。 2013年,新三板宣布开板,对挂牌企业更加包容,也给PE/VC机构的资本化,提供了一条便捷的路径。 九鼎集团于2014年挂牌新三板,成为了首家新三板私募机构。公司市值一度超过千亿,被成为“新三板第一股”。2015年,公司借壳中江地产,曲线登陆上交所主板,更名为九鼎投资。 转正A股后的九鼎投资,问题频发,从天堂直线下坠。最新市值,仅有56.75亿元(9月21日收盘)。 在九鼎之后,天图投资也于2015年11月,成功挂牌新三板,但它远没有九鼎那般疯狂。 新三板流动性较差,且融资能力相对较弱,天图投资一直寻求更大的资本舞台。不过,这一条路走得并不顺畅。 去年6月,天图投资就向联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并于当年10月获得了证监会的批复。1个月后,联交所上市委就审议通过了公司的H股上市申请。但因公司在A1半年有效期内未完成上市,相关材料失效,首次上市折戟。 很快,公司于今年3月31日,更新加期数据再战,直至近
      391评论
      举报
      “吃货”天图投资,如何玩转钱生钱?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