砺石商业评论

在这里,读懂商业。

IP属地:未知
    • 砺石商业评论砺石商业评论
      ·04-29

      恒瑞医药:“医药界茅台”重回增长,国际化成败是未来关键

      导语:恒瑞医药的国际化之路如何真正走通,将是决定其能否重回“医药茅”的关键。 李平 | 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1 业绩回暖,股价反跌 前段时间,层被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医药界茅台”的恒瑞医药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2023年全年,恒瑞医药实现营业收入228.20亿元,同比增长7.26%,实现净利润43.02亿元,同比增长10.14%,实现扣非净利润41.41亿元,同比增长21.46%,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76.44亿元,同比大增504.12%。 分产品来看,恒瑞抗肿瘤药物实现营收122.17亿元,同比增长8%;阵痛麻醉产品贡献营收约37.43亿元,同比增长12.21%;造影剂产品营收为27.42亿元,同比增长0.5%,三大细分产品均保持了增长。 从细分业务来看,创新药正成为驱动恒瑞医药业绩增长的主要推动力。2023年全年,恒瑞医药创新药实现收入106.37亿元(不含对外许可收入),同比增长22.1%,创新药收入占比达到46.6%。 相比创新药业务的高增长,恒瑞医药仿制药板块仍受到集采政策的影响。其中,公司第二批集采涉及产品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醋酸阿比特龙片因多数省份集采续约未中标及降价等因素影响,销售额同比减少7.02亿元,第七批集采涉及产品销售额同比减少9.11亿元,仿制药整体收入同比略有下滑。 尽管有着“创新药一哥”的美誉,对于从仿制药业务起家的恒瑞医药来说,仿制药一直是公司的营收主力。直到2018年,仿制药在恒瑞医药总营收中的占比仍超过80%。 2019年以来,随着集采政策的持续推进,恒瑞医药仿制药收入不断下跌,营收和净利润也双双下跌。数据显示,2021年-2022年,恒瑞医药营收增速分别为-6.59%、-17.87%,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8.4%、-13.77%。 随着创始人孙飘扬的回归,恒瑞医药开启全面的降本增效,同时加大了对创新药的投入。进入到
      184评论
      举报
      恒瑞医药:“医药界茅台”重回增长,国际化成败是未来关键
    • 砺石商业评论砺石商业评论
      ·04-28

      零售业数字化转型该怎么转?这个报告给出了科学建议

      导语:腾讯智慧零售与伏羲智库联合发布的《全域数字化转型评估模型研究》报告,为中国零售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科学范式。 路言 | 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1 “你如果无法衡量它,就无法管理它”,这是全球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一句名言,其在企业管理界影响深远。 这句话之所以源远流长,是因为其精准地捕捉了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即企业由于缺乏对战略与业务行动的有效衡量而往往出现管理失控,最终等到业务结果出来后便为时已晚。 例如,近些年在企业界盛行的数字化转型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对于数字化转型的价值,人们都早已高度共识,但现实中的转型成果却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且涉及产业、管理与IT等多个知识领域,是一个颇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很多企业都因为缺乏体系化的方法论与工具支撑,导致转型过程中问题频出。 而在各种方法论与工具中,建立一套科学的数字化转型评估体系至关重要。因为只有能够被有效衡量,企业数字化转型才能够被正确实施。其中,腾讯智慧零售便较为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关键症结,其联合国内知名数字经济新型智库——伏羲智库,于近日发布了《全域数字化转型评估模型研究》报告。从数字化战略、数字化应用与数据基础能力3个方面拆解出了9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并给出评分权重,为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应用工具。 2 在报告发布后,《砺石商业评论》便对该评估模型进行了详细研读。研读之后,笔者认为该模型具有区别于以往模型的三个显著特征。 第一,是评估模型的全面性与逻辑严密性。 不同于企业在供应链、品牌营销或渠道等领域的优化升级,只是企业局部业务领域的策略级提升。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涉及从商业模式,到组织架构,再到业务流程的全面重塑,是更具全局性的战略性变革,因此更需要企业从战略到目标、策略、关键任务、组织、人才、激励与预算等各个领域
      112评论
      举报
      零售业数字化转型该怎么转?这个报告给出了科学建议
    • 砺石商业评论砺石商业评论
      ·04-26

      晨光股份:正在失去“文具茅”的称号

      导语:基本盘增长乏力,新业务也前途未卜,晨光股份正在资本市场失去“文具茅”的称号。 李平 | 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1 业绩回暖:难阻年线四连阴 前段时间,晨光股份 $晨光股份(603899)$ 发布2023年年报。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3.51亿元,同比上涨16.78%;实现归母净利润15.27亿元,同比上涨19.05%。 分季度来看,2023年第四季度,晨光股份实现营收74.92亿元,同比增长19.54%,实现归母净利润4.33亿元,同比增长24.62%。对比第三季度,晨光股份营收、净利润增速均呈现出加速态势,其中净利润增速为2023年四个季度中最高水平。 4月1日,也就是财报公布次日,晨光股份股价跳空高开。截至当日收盘,晨光股份股价大涨7.84%至38.8元,总市值为360亿元。 这也是晨光股份近两年以来幅度最大的一次单日上涨。自2021年以来,受出生率下滑、双减政策等因素冲击,晨光股份业绩增速不断放缓,股价持续阴跌不止。数据显示,2021年-2023年,晨光股份股价连跌三年,年度跌幅分别为27%、14%、31%。 进入到2024年,晨光股份股价依旧阴跌不止。2024年2月5日,晨光股份股价最低跌至29.75元,总市值跌至285亿元,相比巅峰时期缩水超过6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从年报披露的数据看,知名基金经理刘彦春仍在加仓晨光股份。截至2023年12月末,刘彦春旗下基金“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混合A”共持有晨光股份2995.79万股,同比增长45.80万股,总持股比例达到3.24%。自2016年三季度以来,该基金已经连续9年重仓持股晨光股份,且持股份额一直处于只增不减的状态。 从过往披露的数据来看,刘彦春旗下“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混合A”在2020年第三季
      133评论
      举报
      晨光股份:正在失去“文具茅”的称号
    • 砺石商业评论砺石商业评论
      ·04-25

      浮夸的造车新势力与淡定的王传福

      导语:一个将时间与精力都放在实验室、工厂与线下渠道的王传福,值得那些深陷浮夸营销与网络口水仗的造车新势力自我反思。 路言 | 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1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汽车产业变得越发乌烟瘴气。 之前,有蔚小理与华为问界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企业,动不动就宣称自己的车型是“500万内最好的”,“100万内最好的”,“50万内最好的”,并且相互之间贬低对方,这种浮夸营销与口水仗给一向务实的中国汽车产业造成了很不好的风气。直到最近小米汽车的发布,将中国汽车产业的舆论营销进一步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相对于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早期的浮夸营销,以吉利、长城与奇瑞为代表的传统车企尚不以为然。但小米汽车的发布,则给这些车企带来巨大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一方面源自小米汽车上市后确实较为可观的成绩,另一方面则来自大规模营销造成的繁荣假象。相较舆论中的话题热度,小米汽车的真实销量要逊色许多。根据懂车帝每周发布的中国汽车品牌周销量榜单,小米汽车在上市后的前两周达到销量的一个相对高点后,在第三周就出现销售乏力的迹象,销量环比上一周大幅下跌。 但在小米汽车的刺激下,其它各家汽车厂商都开始疯狂跟进小米的舆论营销。例如,一直较为低调的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奇瑞汽车创始人尹同跃与长城汽车创始人魏建军也罕见地开启了直播。 其中,李书福与与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进行了一场直播。尹同跃与网红罗振宇一起进行了一场长途行驶的直播。魏建军则在总部所在地保定市区进行了一场智能驾驶演示的直播。从直播效果来看,这几位车企大佬本质上都还是传统的务实型企业家,对于这种作秀式的直播并不习惯,但为了尝试新的营销方式,也逼迫自己亲自上阵。 除了上述三位传统造车巨头的直播,其它造车新势力企业的创始人也都纷纷加大在网络上的曝光力度。例如,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开通视频账号,频繁地录制短视频与进行直播活动,哪吒汽车创始人张勇也利用各种机会在社
      266评论
      举报
      浮夸的造车新势力与淡定的王传福
    • 砺石商业评论砺石商业评论
      ·04-24

      梅花味精:从红海中找到蓝海市场的隐形冠军

      导语:从隐形冠军到家喻户晓,从门外汉到世界最大的氨基酸厂商,梅花味精为什么总能从红海中找到蓝海市场? 金梅 | 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2000年,众多味精企业纷纷倒闭,梅花味精作为行业的门外汉,却毅然投身一片红海。 从国内味精企业不屑的出口市场,从它们忽视的快消品牌服务中,梅花找到了一片蓝海,成为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 根基稳固后,梅花出击日益焦灼的快消市场。但正是在这片日渐惨烈的红海之中,梅花再次找到了新的蓝海市场。 从隐形冠军到家喻户晓,从门外汉到世界最大的氨基酸厂商,梅花味精的成功秘籍到底是什么? 1 隐形冠军 1908年,日本味之素发明了味精,将鲜味带入千家万户。 由于价格高昂、战争等因素的影响,直到1950年,中国的味精企业才开始出现。到1980年,味精技术趋于成熟、成本逐年降低、市场逐渐扩大,全国味精生产厂家达到约80家。由于味精行业技术门槛并不高,80年代味精企业开始飞速发展。 此时的梅花生物创始人孟庆山,还是部队转业后进入河北廊坊商业局的公务员。1982年,他在廊坊东沽港木材公司担任总经理,开始下海经商,并开始了十几年的商业生涯。 90年代,“味精大王”莲花冉冉升起,变成了家喻户晓的调味龙头,国内各种“x花”牌味精百花齐放。1994年,我国味精年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且以每年百分之十几的速度增长。 由于味精的技术门槛较低,1999年,国内的味精竞争开始白热化,众多中小味精企业纷纷破产倒闭。 面对“尸横遍野”的味精行业,孟庆山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投入全部积蓄,all in味精行业。 味精生产技术壁垒不高,所以经营效率是竞争的关键。有资本积累,孟庆山有实力建设现代化工厂。另外,味精生产需要大量玉米,在食品贸易领域浸淫多年,孟庆山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这是梅花味精成立的底气! 但初出茅庐,想在已经接近饱和的市场突围绝非易事。 孟庆山却早已成竹在胸,因为
      30评论
      举报
      梅花味精:从红海中找到蓝海市场的隐形冠军
    • 砺石商业评论砺石商业评论
      ·04-22

      59岁创业,管彤贤如何带领振华重工成为全球“港机之王”?

      导语: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到连续26年位居全球第一的“港机之王”,振华重工的成功离不开创始人管彤贤对“天时、地利、人和”的把握。 田姗姗 | 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位59岁的老人创业6年,做成世界第一,并连续26年保持世界第一,这一传奇创业史,再现了曹操的这句古诗。这位老人就是号称“全球港机之王”振华重工的创始人兼前总裁——管彤贤。 1992年,59岁的管彤贤在即将退休之际,辞去公职、下海创业,创办了振华港机公司(后改名为“振华重工”),进入港机(港口集装箱起重机)领域。港口机械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力密集的产业,当时,全球的港机市场掌握在美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手中,它们的集装箱起重机制造巨头占据了95%以上的市场份额。 彼时,振华重工只是一家没有资金优势、技术弱、团队小的企业,其生产基地和办公地方都是借的,柜子都是吊在墙上的。管彤贤却立下一个“鸿鹄之志”:世界上凡是有集装箱作业的重要港口,都应该有中国生产的集装箱机械。 6年后,他做到了。1998年,振华的岸桥(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市场占有率达到25%,位居全球第一,并自2006年起连续17年全球市占率在70%以上。就连美国政府也不得不用振华重工的岸桥产品,甚至不惜多次将振华重工的产品假装为美国制造产品。 2013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迈阿密的一个港口码头发表演讲,呼吁美国民众使用“美国制造”。讽刺的是,一阵狂风刮过,他背后的桥式起重机上贴的美国标志被吹开,露出了“振华”“ZPMC”的标志。 2021年,时任美国总统拜登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港发表演讲,提出美国的基建计划,并展示了他身后一排排的新巴拿马式起重机。之后,媒体曝出这些起重机都是振华重工交付的。 经过22年的发展,振华重工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重型装备制造商之一,其业务领域不仅包括港
      55评论
      举报
      59岁创业,管彤贤如何带领振华重工成为全球“港机之王”?
    • 砺石商业评论砺石商业评论
      ·04-19

      破解企业战略执行难题,钉钉给出了答案

      导语:「钉钉Agoal」的意义,不只是在于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目标与绩效管理领域的数字化工具,而是与钉钉的协同办公与应用开发平台融为一体,有望为企业创造出一种以“战略与执行”为核心灵魂的全新数字化经营管理范式。 路言 | 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1 如果将一家企业的管理体系解构的话,其无非两个核心要素,一个是战略规划,另外一个是战略执行。 而在很多知名管理咨询机构对企业高层管理者们进行调研时发现,这些高层最关注的事情并非企业的战略规划,而是企业的战略执行。这是因为在战略规划领域,企业界已经创造出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方法论与工具,可以帮助企业找到正确的战略方向。但在战略执行领域,虽然也不乏像BSC(平衡计分卡)、PBC(个人绩效承诺)、KPI(关键业绩指标)与OKR(目标与关键结果)等以目标与绩效管理为核心的战略执行工具,但在现实中的应用效果却一直不尽如人意。 由于战略规划制定主要依靠企业核心决策层成员群策群力的头脑风暴,其对管理流程与书面文档的要求相对简单,因此实施难度较小。但在战略执行过程中,其既需要企业大量线下的战略解码、目标层层拆解、目标跟进落地以及目标与绩效挂钩等工作,也需要大量线上的文档编写与传递过程,过往大多数企业都只能依靠Excel文档或纸质文档来完成,工作繁琐、容易出错且不好跟踪,最终导致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进而导致内部员工怨声载道。 随着在战略执行领域失败经历的积累,中国企业界也越来越意识到要做好目标与绩效管理工作,就必须依赖成熟的数字化工具来支撑。但一方面由于行业内缺乏在该领域具有成熟的方法论与实践的数字化服务商,另一方面由于目标与绩效管理工作涉及公司全体员工,其最好的方式是作为一个平台级产品的子产品出现,而很难作为一款独立软件产品存在,这导致当前市面上没有太成功的该类产品。 目前来看,以钉钉为代表的协同办公平台是较为适合提供该项产品的数字化平台。让笔者
      333评论
      举报
      破解企业战略执行难题,钉钉给出了答案
    • 砺石商业评论砺石商业评论
      ·04-18

      茅台怎么了?

      导语:业绩创新高,但贵州茅台的股价却在最近一段时间不温不火。 李平 | 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1 营收增速创5年新高 前不久,贵州茅台发布2023年年报。2023年全年,贵州茅台实现营业总收入1505.60亿元,同比增长18.04%;实现归母净利润747.34亿元,同比增长19.16%。由此计算,贵州茅台2023年平均每日净赚超2亿元。 分季度看,2023年第四季度,贵州茅台实现营业收入444.25亿元,同比增长20.26%,实现净利润218.58亿元,同比增长19.33%,营收及净利润均创出历史最高纪录,同时也超出了此前的业绩预告数据。 四季度的超预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提价效应。2023年10月31日,贵州茅台发布公告称,自2023年11月1日起上调该公司53度贵州茅台酒(飞天、五星)出厂价格,平均上调幅度约为20%。据悉,此次调整不涉及茅台产品的市场指导价,但出厂价的提升对贵州茅台后两个月的业绩起到了一定提振作用。 数据显示,2019年-2022年,贵州茅台营业总收入增速为15.1%、10.29%、11.71%、16.53%。2023年年初,贵州茅台提出的全年经营目标为营收增速保持在15%左右。对比年报数据来看,贵州茅台2023年度的营收增速不仅超额完成了既定目标,同时也创出五年以来最高纪录。 分产品看,2023年全年,飞天茅台酒贡献营收1265.89亿元,同比增长17.39%,系列酒贡献营收206.30亿元,同比增长29.43%,这也是茅台系列酒营收首次突破200亿元。其中,茅台1935单品收入突破百亿元,茅台王子酒单品营收过40亿元,汉酱、贵州大曲、赖茅营收均过10亿元。 在国内消费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国白酒产量依旧呈现出下行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酒业协会数据,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完成酿酒总产量449.2万千升,同比下降2.8%,这也是自20
      261评论
      举报
      茅台怎么了?
    • 砺石商业评论砺石商业评论
      ·04-17

      业绩过山车,京东方的价值争议

      导语:在当前强调股东回报、企业分红率的大背景下,京东方这种重资产模式很难赢的投资者青睐。 李平 | 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1 业绩回暖 前不久,中国面板巨头京东方发布了2023年财报。2023年全年,京东方实现营收1745.43亿元,同比减少2.17%;实现归母净利润25.47亿元,同比下降66.22%,扣非净利润为-6.3亿元,比上年同期22.29亿元的扣非净亏损额大幅减少。 分季度来看,京东方营收规模以及净利润水平均呈现出逐级回暖的态势。其中,2023年第四季度,公司实现净利润15.25亿元,约占全年净利润的60%,扣非净利润为8.6亿元,同比增长122.68%。而在2023年第一季度,京东方扣非净亏损高达16.68亿元。 分业务来看,京东方显示器件(面板)业务营收1470.53亿元,同比下降2.06%,收入占比为84.17%,毛利率为9.17%,同比提升0.88个百分点;物联网创新业务实现营收389亿元,同比增长13.3%,收入占比为22.29%,毛利率为9.28%,同比提升2.16个百分点;MLED业务实现销售收入29.02亿元,同比增长81.42%,收入占比为1.66%;智慧医疗业务实现营收27.91亿元,同比增长26.71%,收入占比为1.6%;传感器业务营业收入为4.05亿元,同比增长32.13%,收入占比为0.23%。 从细分业务数据可以看出,除了面板业务之外,京东方其他几大细分业务均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不过,由于面板在公司营收中占比超过80%,这一核心业务的下滑最终使得京东方总营收出现了超过2个百分点的下降。 事实上,面板涨价正是京东方业绩逐渐回暖的关键。自2022年下半年开始,在新冠疫情冲击跌价TV等下滑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加剧面板价格不断下跌,整个面板行业均陷入亏损状态。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大尺寸液晶面板等需求的增长,面板价格
      198评论
      举报
      业绩过山车,京东方的价值争议
    • 砺石商业评论砺石商业评论
      ·04-15

      从智能家居业务布局,看施耐德电气的坚守与创新

      导语:施耐德电气智能家居业务在中国的布局与行动,是优秀企业践行“坚守与创新”平衡之道的一个缩影。 路言 | 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战略决定组织”,每家公司在组织与人事调整的背后往往代表了其在战略层面上的全新思考。 施耐德电气智能家居中国区业务近两年的一些调整便是如此。从成立研、产、销一体化发展的中国中心(China Hub)到任命在公司工作二十余年、拥有供应链、研发等丰富管理背景的高深出任业务负责人,都充分反映出施耐德电气对于智能家居业务的战略重视以及将研发创新作为业务核心驱动力的战略意图。 2023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已占据全球半壁江山,更是以15.7%的增速领跑全球,成为无数企业竞相争夺的蓝海市场。但与此同时,上游地产行业的挑战、消费者需求和观念的变化以及快速迭代的技术等多种因素相叠加,也使得智能家居赛道的竞争愈发激烈,日新月异的市场格局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决策者的战略高度无疑提出了更高挑战。 那么,如何顺势而为、脱颖而出,并推动智能家居业务在中国的长远发展?近日,《砺石商业评论》与施耐德电气智能家居掌舵人高深进行了面对面沟通,详细了解其背后的深层次思考。 1 坚守底色与开拓创新,发展之路上的平衡艺术 在长期商业研究过程中,笔者接触过国内外大量优秀企业。研究发现,这些企业多有着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呈现出两种看似矛盾特质的完美融合:一方面,它们都对一些核心理念极为坚守;另一方面,它们也都在业务模式上表现出极强的创新灵活性。 在吉姆·柯林斯所创作的《基业长青》一书中,也提到过这个观点,其认为“保存核心,刺激进步”是所有高瞻远瞩公司的基础。结合履新以来的体验和经历,高深为我们阐释了施耐德电气是如何在智能家居业务发展中,从战略视野、创新打造、产品价值及管理文化等多个层面贯彻“坚守与创新”的平衡艺术。 作为施耐德电气唯一兼具面向消费者群体和行业客户的业务单元,施耐
      231评论
      举报
      从智能家居业务布局,看施耐德电气的坚守与创新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