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财说

IP属地:未知
    • 全球财说全球财说
      ·05-07 18:18

      交通银行金融科技部前总经理前脚被公诉,后脚APP“崩”上热搜

      作者:陶文远 出品:全球财说 4月23日,“交通银行app崩了”登上微博热搜,不少用户反馈称,在交通银行APP上转账、购买理财、联系在线客服等,均被提示“账户有误”或“系统正忙”。 巧的是,此前的4月7日,最高检刚刚发布消息称,交通银行金融科技部原总经理、数字化转型办公室原主任周彦倜涉嫌受贿罪一案,已由鞍山市人民检察院依法向鞍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鞍山市人民检察院起诉指控称,周彦倜利用担任交通银行信息技术管理部运行管理副高级经理、交通银行数据中心总经理、交通银行金融科技部总经理等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在承揽交通银行应用软件、数据仓库服务器、运营商线路等项目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依法应以受贿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如今周彦倜虽已被捕,但在当前各银行都在奋力布局金融科技的当口,是否给交行科技系统埋下隐患?此次APP故障是否与其留下的“烂摊子”有关?如果有关,则交行还将搭上口碑和时间去修复。 《全球财说》注意到,交通银行在发布的2023年年报中,将“努力塑造数字优势”列为四大展望之一,并将“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发挥上海主场优势”共同列为两大突破口。 2023年,交行金融科技投入120.27亿元,同比增长3.41%;为营业收入的5.64%,同比上升0.38个百分点。2023年末金融科技人员7814人,较上年末增长33.30%,占集团员工总人数比例8.29%,较上年末上升1.91个百分点;个人手机银行月度活跃客户数(MAU)4910.48万户,较上年末增长7.96%。 此外4月26日晚间,交通银行发布了2024年一季度报告,也是国有大行披露的首份一季度成绩单。 不过,交通银行的这份成绩单却难称得上是“靓女先嫁”。 净息差过低,营收下降 一季报显示,2024年1-3月,交通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70.59亿元,同比下降0.03%;实现归母净利润249.88亿元,同比
      16评论
      举报
      交通银行金融科技部前总经理前脚被公诉,后脚APP“崩”上热搜
    • 全球财说全球财说
      ·05-06 13:04

      藏格矿业肖宁:平稳穿越周期的底气

      作者:丁一 出品:全球财说 当越来越多的90后以创二代的身份,接过父辈衣钵成为上市公司董事长,开始肩负经营重任,而家族企业的传承往往充满挑战。同时,外界对他们更是满心好奇、不断窥探,甚至是毁誉参半。 一直以来,肖宁都是低调的,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 此前一则藏格矿业实控人相关公告,引发市场广泛讨论,出于对上市公司及投资者的高度负责,也让肖宁决定以藏格矿业董事长的身份,面向公众讲述自2021年掌舵前后,所经历的挑战与成就,以及对于未来的展望。 从初出茅庐到杀伐决断 肖宁,出生于1990年,作为创二代,初初步入中年,为人却颇为内敛且格外老练。由于常年工作于青藏高原,在高寒低氧的自然环境中,阳光将皮肤晒得黝黑,更为肖宁增添了几许沉稳之气。 采访中,肖宁并不避讳谈及小时候的经历。他的父亲由于很早担起家庭责任,进入社会打拼经商,未曾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却对子女教育投入了极大关注,竭尽所能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 也正是源于父亲的坚忍不拔与言传身教,肖宁的内心始终充满对成功的渴望。自12岁起,肖宁便在学习之余跟随父亲深入工厂一线,并参与商务谈判,学习如何管理、经营、社交等。也正是这段经历,让肖宁看到了父亲的另一面——一个在商海沉浮、智慧与勇气并存的企业家。 肖宁打趣道,小时候被问及未来梦想时,他脱口而出“当老板撒”。 2012年,肖宁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也曾考虑继续深造,但由于成长经历并出于企业发展需要,肖宁并没有选择更加安逸的生活方式,而是毅然加入巨龙铜业。 肖宁并未直接走上管理岗位,而是出任董事长助理,在一段时间中近距离观察、学习,并见证了作为工作狂更真实的父亲。 回想起最初,肖宁称经常陪同父亲国内外出差,一年的飞行时间长达700个小时,甚至有时一天要连续奔赴两三个地方,天不亮便赶往机场,到达目的地商谈后,匆匆吃份便饭,便要赶往下一个地方。 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童言无忌的一句“梦想当老板
      17评论
      举报
      藏格矿业肖宁:平稳穿越周期的底气
    • 全球财说全球财说
      ·05-06 13:03

      市场短期有望震荡上扬,机构推荐高股息等主线(附5月金股)

      作者:周绘 出品:全球财说 2024年4月,上证指数全月累涨2.09%,收3104.82点;深证成指涨1.98%,收9587.12点;创业板指涨2.21%,收1858.39点。三大指数均连升3月。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4%,环比下降0.4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位于扩张区间,制造业继续保持恢复发展态势;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2%,下降1.8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非制造业延续扩张态势;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1.7%,下降1.0个百分点,继续高于临界点,国内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持续扩张。 4月12日,中国资本市场迎来第三个“国九条”,一定程度上对市场形成了强力提振。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包括: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五个必须”;发行上市制度迭代升级;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健全退市过程中投资者赔偿救济机制;完善证券基金行业薪酬管理制度;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定机制建设;优化保险资金权益投资政策环境;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资本市场法治建设有望提速。 除此之外,以旧换新等诸多促销费措施,及加强监管方面政策齐发。 4月8日,国家发改委公开修订后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并答记者问称,《办法》将特许经营最长期限延长到40年,鼓励民营企业通过直接投资、独资、控股、参与联合体等多种方式参与特许经营项目。明确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是基于使用者付费的PPP模式。 4月9日,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总体要求到2027年,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 4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到2
      17评论
      举报
      市场短期有望震荡上扬,机构推荐高股息等主线(附5月金股)
    • 全球财说全球财说
      ·04-30

      华润饮料携怡宝高调赴港IPO,包装饮用水混战再升级

      作者:潘妍 出品:全球财说 作为包装饮用水行业重要玩家,怡宝的三十年,何尝不是中国饮用水行业风云激荡的三十年。 怡宝出列 近期,纯净水品牌“怡宝”母公司华润饮料(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华润饮料)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 其实早在2022年,业内就有传言称,华润集团考虑让旗下包装饮用水子公司华润饮料赴港IPO。 据报道称,华润集团一直在寻求将资产变现,鼓励旗下子公司自筹资金。除华润饮料,华润集团旗下连锁超市品牌华润万家也在近年来屡次被传将寻求在香港募资上市。 若华润饮料成功上市,华润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数量将增至18家。据华润集团官网,目前所属企业中有8家在香港上市,9家在内地上市。其中,华润置地、华润啤酒、华润万象生活和华润电力位列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 招股书显示,华润饮料与华润集团旗下相关业务在销售渠道、数字化、原材料采购、工程管理等方面协同发展。在销售渠道,其产品通过华润万家遍布全国的商超进行销售,增加品牌曝光和消费者触达。 可见,长期佛系的怡宝,正走向华润集团的主舞台 激荡三十年 谈及怡宝,众人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一瓶标有法文C’estbon的绿瓶纯净水,可却鲜少人知中国第一瓶纯净水便产于这个品牌。 上世纪80年代,怡宝前身中国龙环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龙环)在深圳蛇口成立,彼时公司的主要营收来源是“刺梨汁”碳酸饮料。 1990年,中国龙环首次将“怡寳”商标用于瓶身上,法文“C’estbon”意为“美好的”,寄托着怡宝传承至今“让生活更美好”的品牌理念。 作为纯净水的开创者,怡宝却未能第一时间大展身手,反倒因频频股权变动,发展一度受困。 1991年,中国龙环被万科收购51%的股份,直接废除了以往的饮料业务,将纯净水作为主营,并进行了人事大换血。 然而好景不长,仅过去五年,万科自身经营状况便出现问题,中国龙环作为非主营业务被万科决绝抛弃。1999年,正四处搜刮啤酒饮料资源的华润
      76评论
      举报
      华润饮料携怡宝高调赴港IPO,包装饮用水混战再升级
    • 全球财说全球财说
      ·04-30

      一季度FOF盘点:稳中求进分散多元,多只个人养老金基金收益可期

      作者:吴栖 出品:全球财说 近期,公募基金进入2024年一季报披露期,随着全部披露完毕,全市场及各只基金的情况也向投资者一一展现。 公募基金呈现回暖态势,截至2024年3月末,公募基金规模站稳29万亿,境内公募基金资产净值规模为29.20万亿元。 除ETF、货币基金备受追捧外,FOF业绩逐步趋稳同样值得关注。 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9日,FOF基金共计501只,规模合计1478.12亿元。上述产品年初至今的平均收益率为-0.79%,近一半产品实现年内正向收益。 其中不乏多只个人养老金基金表现优异,纷纷根据市场变化积极控制回撤。在个人养老金制度试行一年有余的情况下,截至2024年3月末,基金类产品已增加至187只,产品数量仍处于扩容阶段,未来可期。 FOF配置风格:稳中求进、分散多元 总体来看,FOF的配置风格已从“激进”转向“求稳”,在一季报中,各公司基金经理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中欧基金基金经理邓达在一季度延续“稳中求进、分散多元”的投资风格。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总体平稳,在春节前市场逐渐走低时增配部分小市值品种、丰富了资产组合;固定收益类资产配置方面维持结构的基本稳定,小幅提升了纯债资产的久期,优化了部分纯债基金的配置。 邓达曾表示,FOF产品天生具有资产配置和组合管理的特征,是非常适合进行养老投资的选择。并称,其所管理的养老目标基金要让组合大类资产配置和内部结构布局更加符合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并根据当下经济发展态势和对所投基金产品的认知完善,在内部结构上有所优化,力求维持较好的风险收益特征。 业绩方面,截至4月29日,邓达目前所管理的中欧预见养老2025一年持有A近6个月实现收益率2.59%,同类排名4/180。2024年一季度重仓基金以一二级债基、短期纯债基金为主。 嘉实基金基金经理唐棠表示,在2023年年末本基金调降风险敞口的基础上,一季度在市场春节前因为流动性
      219评论
      举报
      一季度FOF盘点:稳中求进分散多元,多只个人养老金基金收益可期
    • 全球财说全球财说
      ·04-27

      山西汾酒的狂奔与迷途

      作者:潘妍 出品:全球财说 在中国白酒江湖中,“大哥”茅台一骑绝尘,“二哥”五粮液同样让众多酒企望其项背。 坊间多调侃“铁打的茅五,流水的老三”。 诚然,洋河股份已在第三名之位凑齐一套十二生肖,但却不似茅五已与追赶者拉出断崖式差距。尤其在近几年洋河股份自身增长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与久居第四名的山西汾酒之间的营收差额不断缩窄。 短短7年,从40亿规模一步步扩容至300亿元白酒龙头。对于第三名之位,山西汾酒早已是心急难耐,想要取而代之。 不过,在近些年业绩“狂奔”的背后,是否存在拔苗助长之嫌?高增长又能否持续?若未来上位成功,山西汾酒有否机会再创茅五神话,亦或是像洋河股份一样,长时间活在被后者赶超的惊忧之中? 在改革中狂奔 山西汾酒的“狂奔”始于2017年的一场国企混改。彼时的汾酒已在40亿营收关口停滞多年,清香龙头几经浮沉,已到不得不改变的关键时刻。 2017年,原董事长李秋喜主动请战,向山西省国资委签下为其三年的业绩目标考核“军令状”,立誓带领汾酒走向复兴,重回中国白酒第一阵营。 为表决心,李秋喜曾郑重承诺:“如因自身原因完不成目标任务,我将引咎辞职”。背水一战之际,为顺利完成考核目标,李秋喜从机制创新、体制改革两方面着手。 首先是机制创新,2019年山西汾酒在完成集团整体上市、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后,又执行“抓两头,带中间”的重要产品策略。 2017年以前,山西汾酒主销中低档价格带白酒,以玻汾、老白汾酒为主,玻汾以40元至50元光瓶酒价格带为主,老白汾酒以100元至400元中档价格带为主,产品利润率较低。 2018年,山西汾酒首次在年报中提及“抓两头、带中间”的产品策略,即同步布局高端和低端市场,其中青花系列就是汾酒主抓的高端系列产品,另一头是低端酒玻汾。 其次是体制改革,山西汾酒在2018年引入华润作为战略投资者,将11.45%的股份转让给华润集团旗下的华创鑫睿,时至今日华创
      115评论
      举报
      山西汾酒的狂奔与迷途
    • 全球财说全球财说
      ·04-26

      华安财险危局:近5年首亏,人事巨震致高管青黄不接

      作者:宋涵 出品:全球财说 老牌险企华安财险在经历了股权质押比例居高不下,股权交易遇冷后,在任13年的公司老人童清卸任总裁一职,一时间华安财险董事长和总裁双双缺位,陷入没有“领头羊”境地。而临时负责人由地方选拔远调至总部,或许说明了高层人才紧缺,也使这家号称中国第一家民营控股的保险公司未来发展蒙上阴霾。 2023年华安财险净利由盈转亏,投资端和承保端双线受阻,无不诉说着这家成立27余载的老牌险企,处境艰难。 总部高层调整规模大,却无人扛大旗 4月19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网站针对华安财险挂出两条信息。一张行政处罚单,一则人事任免书。 因华安财险吕梁中支存在编制虚假财务资料行为,被吕梁监管分局责令改正,并罚款21万元。根据双罚制,对时任华安财险吕梁中支临时负责人李超予以警告,并罚款4.2万元。 统计发现,编制虚假材料、套取费用不仅是公司顽疾,向来也是保险业“重灾区”。监管部门重点整治下,处罚力度也是素来不会手软。然顽疾难医,一般发生在渠道费用高企,与绩效考核体系以及粗放的管理模式有关。可见,华安财险改革之路道阻且长。 另外一则人事任免,则指向华安财险精算师岗位。公告显示吴向华总精算师任职资格被监管核准。其实,继总精算师ZHOUJUN辞职,已时隔一年有余。最初,公司拟任精算产品部总经理袁秀奇为公司总精算师,其任职资格已提交申报,并宣告其为精算临时负责人。然2023年第三季度袁秀奇临时负责人到期,也未获批准,且其已不在高级管理人之列。 事实上,2024年华安财险经历了一系列主动或被动的人事调整,结果却陷缺失“领头羊”境地。外界最为担忧的是高层管理人才缺失或影响到公司正常运营。 3月27日,华安财险老人童清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总裁职务。董事会指定李云焕为公司临时负责人,指定期不超过六个月。 童清历任华安财险中心支公司总经理、分公司总经理、总公司部门经理、区域销售总监、董事长特别助理、副
      117评论
      举报
      华安财险危局:近5年首亏,人事巨震致高管青黄不接
    • 全球财说全球财说
      ·04-25

      同业资产激增,35岁的兴业银行将重获“同业之王”荣光?

      作者:王莉 出品:全球财说 监管对于银行同业业务的心情其实比较复杂,其对金融的调节作用不可或缺,但比重又不能过重,而作为银行当事方,尤其是中小银行,私下里应甚是喜爱,一不小心就容易“上头过火”,从而引发监管关注。 由于同业业务的“双刃剑”特点,一家银行同业业务比重过大是好是坏,不能笼统而论,“同业之王”这个词是褒义还是贬义其实也很难下定论,兴业银行头顶“同业之王”的称号很多年了,纵观过往新闻报道:一段时间内是对兴业银行的同业业务大加褒奖,而另一个时间段则是对该行同业业务的风险提示。注意到,褒奖和风险提示阶段与行业同业业务发展的起伏相关。 约9年多前,监管开始加大对同业业务的监管力度,经过多年的整顿后,近年来兴业银行的同业业务再有大发展的趋势。 与此同时,近年来受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同业竞争加剧、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下滑,步入“1 时代”,非息收入增长乏力,营业收入、盈利水平持续放缓,兴业银行也未能跳脱出行业困境,2023年该行营收净利双下滑。 资产规模突破10亿 算起来,同业业务在中国已有90余年的历程,上海银行公会在1932年成立了银行间同业市场,正式拉开银行同业业务序幕,初始目的是方便成员进行白银拆借、避免出现银行破产。后续因政权更迭和计划经济体制重组,银行同业业务暂时地沉寂在了历史的卷宗里,再次出现时已是人民银行1984年以央行身份组织重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重出江湖后的时光里,银行同业业务时而高歌猛进、时而寒冬凛冽,起起伏伏,比如2009年末,银行同业资产还仅仅为11.5万亿元,此后的7年时间内以25.3%的复合增长率野蛮生长。2017年初同业资产规模达到约60万亿。 兴业银行的同业业务也是在这个时间段起步并起飞,获得了“同业之王”称号。兴业银行的同业模式在2014年-2015年达到巅峰状态,总资产远超“零售之王”的招商银行。
      210评论
      举报
      同业资产激增,35岁的兴业银行将重获“同业之王”荣光?
    • 全球财说全球财说
      ·04-23

      正在被超越!曾经的“优等生”宁波银行还能卷动吗?

      作者:陶文远 出品:全球财说 2023年的银行业,即便是“卷王”也有些“卷”不动了。 近日,宁波银行发布了2023年年报并公布了2023年分红计划。 作为A股城商行曾经的市值之王,宁波银行近期可谓是流年不利,股价一路下跌,市值被江苏银行超过,杭州银行的成长性也在追赶超越,曾经的高增长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低分红引发的非议。 2023年,宁波银行年度现金分红比例约15.52%,目前已公布分红方案的上市银行分红派息总额占当年净利润的比例多在20%-35%区间内,六大国有行的股份支付率基本维持在30%左右。 开源证券研报显示,目前已发布分红计划的股份制银行中,较高的如招商银行分红率约35.00%,较低的如中信银行、兴业银行也分别达到26.01%、28.02%,平安银行的分红比例也提升至约30.0%。 根据Wind数据,截止4月22日市值超过千亿的城商行中,北京银行分红比例约26.40%,江苏银行、上海银行暂未披露最新分红计划,但近3年分红比例也分别超过30%、25%。相比之下,宁波银行的分红比例显得不太够看。 投资者对于宁波银行分红低的争议较大,一方认为宁波银行分红比例低并不是今年才低,要寄希望于股价,另一方认为当前环境下宁波银行的高成长性是否还能维持?股价能否实现高增长仍存疑,还是分红高些能有一定抵补。 自2023年以来,宁波银行股价整体处于下跌态势,今年以来有一点恢复,但距离收复“失地”还有距离。 业绩增速下降,手续费及佣金收入骤减 2023年宁波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15.85亿元,同比增长6.40%;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5.35亿元,同比增长10.66%。营收增速创上市以来的新低。 全年实现利息净收入409.07亿元,同比增长9.02%。其中利息收入907.66亿元,同比增长15.29%,利息支出498.59亿元,同比增长20.99%,支出增幅远超收入增幅。 2023
      108评论
      举报
      正在被超越!曾经的“优等生”宁波银行还能卷动吗?
    • 全球财说全球财说
      ·04-20

      京东方难逃周期性“宿命”,物联网猛砸500亿寻新出路

      作者:潘妍 出品:全球财说 “全球每4块液晶屏幕,就有一块来自京东方”。 自1993年由老国企北京电子管厂改制成立以来,京东方用30年时间一步步越过三星、LG等日韩面板巨头,走向显示面板“全球第一”宝座,同时还为国家攻克了“缺屏”这一大难题。 不过,随着近些年面板市场价格出现结构性调整,叠加外部环境动荡等诸多因素,京东方作为“年过三十”的面板界老大哥,也难逃增长困境。 业绩随行业周期波动 2021年是京东方的高光时刻,营收规模首次突破2000亿大关,同比增长61.79%至2193.10亿元,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412.96%至258.31亿元。 只是这一盛景并未延续太久,自2021年三季度起,整个显示面板行业开启“一秒入冬”模式,进入一场漫长的下行周期。2022年上半年,面板行业开启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减产潮,行业库存已明显回落,面板价格也出现触底迹象。 在这一背景之下,显示器件作为贡献京东方超8成营收的核心业务,公司整体业绩随面板行业周期性波动更为显著。 2022年,京东方营收、归属净利润均大幅下滑,扣非净利润更是创下自2011年以来最差数据。京东方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9.28%至1784.14亿元,归属净利润同比下降70.91%至75.51亿元,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109.26%至-22.29亿元。 2023年起,在行业普遍深陷亏损泥潭时,面板厂商逐渐采取“按需生产,动态控产”的策略应对市场需求变化。 根据京东方的2023年年报可以看出,面板行业在经历上半年承压后,下半年逐渐显露的回暖迹象。 尽管京东方依旧面临着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的窘境,但降幅均有所收窄。2023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17%至1745.43亿元,归属净利润仍是极度收窄,同比下降66.22%至25.47亿元。 不过在第四季度,京东方单季度归属净利润阶梯式上涨,环比增长432.67%至15.25亿元,占全年净利润近
      225评论
      举报
      京东方难逃周期性“宿命”,物联网猛砸500亿寻新出路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