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榜

资本与商业研究。同名公众号ID:shizhibang2021

IP属地:未知
    • 市值榜市值榜
      ·05-22

      运力饱和,扎堆上市的网约车会怎样?

      作者:武占国,编辑:何玥阳 最近,如祺、嘀嗒、曹操,相继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网约车平台再现扎堆上市潮,上一次是在2021年前后。 9年前,在资本的撮合下,滴滴与快的合并,后来滴滴又收购了Uber在中国区的业务,此后一家独大。 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监管政策的变化,其他网约车平台迎来了一个机会,它们以不同的姿势迅速生长,比如在细分市场深耕、以聚合平台方式共做蛋糕,网约车市场的竞争加剧,各家的市场份额也有了更大的变数。 为什么这次网约车平台又开始扎堆上市?各家网约车经营得怎么样?在运力趋于饱和的现在,网约车平台应当如何开展新的竞争?本文将回答这些问题。 一、 网约车为什么再次扎堆上市? 网约车的集中申请上市,还要追溯到2021年前后。 2020年10月,嘀嗒申请上市,2021年,滴滴在美国上市,与此同时,曹操、T3等平台都传出要上市的消息,只不过后来因为监管、疫情的变化,那一波上市潮被迫终止。 近两个月,曹操出行、如祺出行、嘀嗒出行提交招股书。 这次提交招股书的三个平台中,曹操出行和如祺出行的业务相对综合,涉及到网约车、快车和专车服务等,嘀嗒出行更加专注在顺风车这个细分领域。 曹操是全国性平台,如祺是主要在大湾区提供服务的地方性网约车平台,而嘀嗒则是比滴滴更早提供顺风车服务的平台。 因为业务、服务范围不完全重合,三家企业在财务上差异较大。 第一,收入方面,主做顺风车的嘀嗒规模最小,曹操出行和如祺出行规模上也相差较大。 2023年,曹操和如祺的收入分别为106.7亿元和21.6亿元。不过后者增速更快,如祺去年增速为59.5%,曹操为39.8%。 整体看,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客运市场,出租车、网约车、顺风车的市场份额(按交易总额)占比分别为58.5%、37.8%及3.7%,出租车仍占据着最大的市场份额,顺风车市场份额的占比最小,去年嘀嗒出行的收入为8.2亿元。
      61评论
      举报
      运力饱和,扎堆上市的网约车会怎样?
    • 市值榜市值榜
      ·05-22

      MEGA带崩理想?

      作者:贾乐乐,编辑:赵元 理想,在寒冬里春风得意,却在春天感到寒意阵阵。 5月20日,理想发布了一份不及预期的一季报,收入256亿元,同比增长36.4%,交付8.04万辆,同比增长52.9%。 乍一看,这份财报还行,实际上不及预期。尤其是和去年第四季度交付13.18万辆,收入417亿元的成绩相比,环比均下跌近40%。 利润方面,持续盈利的理想,这个季度经营亏损5.8亿元,由于手握丰厚的现金以及投资有道、理财有方,理想获得了超过10亿元的利息及投资收益,所以整体盈利近5.9亿元。 我们可以接受一家企业一直不及格,却很难接受定在及格线上甚至接受拿到过优秀的企业,再回到不及格。 于是,当这份财报劈头盖脸浇了下来时,投资者也用力地回击了。季报披露后,理想在美股市场跌了12.78%,总市值一夜缩水近33亿美元(约合239亿人民币),盘中最大跌幅达到了16.5%,港股市场更甚,至收盘跌幅为19.27%。 一、 MEGA:本想憋个大的 理想的症结出在交付量上。 在去年12月交付超过5万辆之后,李想非常乐观。当时的李想,就像某天炒股赚了1000块后,认为按照这样下去很快就可以不用上班了的你我一样。 再加上预热了很久的首款纯电车型MEGA将在2024年3月上市,李想预计增长势头将持续下去,于是给出了3月份交付量将再次超过5万辆、全年80万辆目标的预期。 预期拉得越满,落空之后的失望就越大。 今年3月,理想交付了2.9万辆,全年80万辆目标的预期被下调到56-64万。 即便这样,理想的任务也很重:Q1交付了8万多辆,加上预计Q2的10.5—11万辆,理想下半年单月需要销售超过6万辆。 MEGA更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典型。 在MEGA之前,理想的车型都是增程式,而增程式被认为是从燃油车到纯电动的过渡,换句话说,理想必然会走向纯电动,MEGA是理想的首款纯电动,必然被寄予厚望。 “理想M
      5651
      举报
      MEGA带崩理想?
    • 市值榜市值榜
      ·05-20

      广告内卷加剧,品牌如何靠AIGC实现创意突围

      作者:相青,编辑:徐伟 成本高企、内卷加剧,是目前广告市场面临的极大挑战。在此背景下,许多广告主开始用AI辅助营销。 艾瑞咨询报告显示,2023年,已有约半数广告主企业在线上营销活动中应用AIGC技术,其中超9成用于内容及创意场景。由技术驱动的广告营销模式正在逐渐成型,为广告主降本增效带来更大可能性。 今年年初,腾讯广告发布了基于腾讯混元大模型的一站式AI广告创意平台——腾讯广告妙思,实现了“AIGC创意生产-直联投放流程-素材快速过审”的全链路打通。 它比通用大模型更懂广告,比国外创意软件更懂中国文化。 腾讯广告妙思在prompt工程里面投入大量人力训练模型去理解广告术语和中国文化。比如,Midjourney不会理解什么颜色叫“奶奶灰”,但腾讯广告妙思可以。 近期,腾讯广告妙思还上线“图生图”功能,其团队认为,如果写prompt是一种挑战,那么就让创意生成的工作模式变得更简单——只需要提交一张图,就能按照自己的设想生成N张需要的图,这一模式让爆款素材生命周期延长,并提高了点击率,使用这一功能的广告主平均点击率提升了15%。 那么,腾讯广告妙思是如何帮助广告主解决广告创意生成和投放痛点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告别信息流广告内卷,关键在于突破创意瓶颈 信息流广告素材越来越内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广告从业者批量创建账户、堆计划;二是素材同质化严重,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内卷之下,广告素材质量不断下滑。在一漫画公司供职的优化师闻静告诉「增长工场」,需要的素材量级不断攀升,一天就需要 50-100套素材。在这种高压下,素材质量就无法保证。 “有时候会敷衍出图,对原有素材做一些小改动,就直接提交。但造成的后果是,点击率不高,而且如果系统多次检测到素材重复度高,可能会降低账户权重,得不偿失。” 如何破局这种低效内卷?我们认为,好创意是突破流量瓶颈和内卷的关键。 对于品牌来说,好产
      142评论
      举报
      广告内卷加剧,品牌如何靠AIGC实现创意突围
    • 市值榜市值榜
      ·05-15

      车企获客的下一个红利,在视频号里

      作者:贾乐乐,编辑:嘉辛 最近,车圈的讨论度居高不下。 先是小米SU7发布会刷屏,后是周鸿祎变身车模、手把手教哪吒李勇做营销,还有雷军车展体验理想L6事件,都给车圈带来了不小的话题度。 除了这些,李彦宏、长城魏建军等汽车大佬纷纷走进直播间也是一个车圈营销的趋势。 对于眼球、流量、话题度的争夺,是汽车行业在产品之外的功夫,也是现在汽车行业必须拿下的。 以往,汽车行业是卖方市场,且需求端的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有限,谁砸的广告多、声量就大,销量也容易上去,现在,一方面,短视频和直播重塑了人们获取汽车专业知识的途径,另一方面,汽车市场更加成熟,步入买方市场阶段。 营销方式也应该从自卖自夸式的“吆喝”进化为更深层次的互动,在于用户交流的过程中,输出车的“卖点”“不一样的价值”,给足用户下单的理由。 一、汽车营销,从品宣到品选搜效 营销永远的课题是如何用最少的费用,影响最多的消费者来购买自家的产品。营销,是建立和消费者关系的学问。 作为高价值的耐消品,购车决策过程涉及多个阶段和多种因素,比如品牌、空间、价格等因素,节假日促销、车型更新换代、油价等购车时机。从看到汽车信息到留下线索资料、与品牌沟通、信息收集与对比、线下试驾、提车,购车过程中的每种因素、每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消费者的最终选择。 汽车消费的“决策因素多”“决策链条长”两个特征决定了,汽车营销更应该通过与用户建立强关系、信任关系来减少每一个环节的不确定性。 那么,怎么增强用户对产品和品牌的信任感、建立与用户的强关系? 德勤的一份研报认为,在“选准渠道”“有效交互”“精准转化”三个步骤,构建用户连接,可以创造营销的增量机遇。 比如在“选准渠道”方面,德勤认为距离用户心理更近、影响完整用车周期,且利于传播口碑的渠道可以激活营销传播飞轮,最大化营销效果,社交通讯平台、短视频社交平台、生活方式社区都具有优势。 在“有效交互”“精准转化”
      100评论
      举报
      车企获客的下一个红利,在视频号里
    • 市值榜市值榜
      ·05-09

      华为把压力给到了vivo

      作者:武占国,编辑:何玥阳 有消息称,近日,vivo要出新机,新机有点硬刚华为的意思。 据媒体披露,5月,vivo即将推出超级旗舰机型X100 pro Ultra,预计也将支持卫星通信功能。有机圈博主爆料,vivo X100 Ultra顶配版被称之为蓝厂灭霸,产品定位超高端影像机皇,顶配版会卖到8000元。 过去几年,vivo在高端机市场表现不错,X80到X100,占据多个时间段3500元-5000元价位的畅销榜,因此外界对新机的期待值也很高。 现在的vivo,距离“低配高价”“低端”“只会营销”这种词语越来越远了。 在AI改变千行百业的发展大潮里,vivo也没有沿袭着往常的“敢为天下后”精神,而是积极地搞大模型、OS系统。 看起来轻舟已过万重山,实际上,vivo现在也算不上安全,面临的挑战只多不少。 一、华为回归,vivo“压力”最大 华为被“束缚”的那几年,国内手机高端市场肉都被苹果吃了,其他手机厂商只是喝了一点汤。 华为回归之后,从数据上看,苹果受影响是最大的。Counterpoint数据显示,第一季度iPhone在中国的销量大降19%,是自2020年以来表现最差的一个季度。 那为什么说vivo的压力最大呢?要知道2021年和2022年,在国内市场按照出货量,VIVO两年都是第一名,2023年,也仅次于苹果,位居国产手机头名。 2024年第一季度,两家机构数据显示,vivo出货量再次超过苹果成为TOP1,也有数据显示vivo在第四,但出货量和前面咬得很紧。 不管哪个数据更接近事实,都至少说明了vivo没什么掉队的风险。 说vivo压力最大,是因为华为的回归严重冲击了高端市场,而vivo高端化几乎是没得选的。 第一,手机行业发生了变化,从增量市场走到存量市场,vivo以往的旧模式不适用了。 和OPPO差不多,vivo的旧模式是广告、下沉和线下市场、找差异化卖点。 广告
      137评论
      举报
      华为把压力给到了vivo
    • 市值榜市值榜
      ·05-06

      搞了一年大模型,科大讯飞怎么样了?

      作者:齐笑,编辑:嘉辛 搞了一年大模型,科大讯飞怎么样了? 近期,科大讯飞披露了2023年了财报,也交了搞大模型一年的成绩单。 从业绩上看,科大讯飞延续了2022年的增长乏力态势,2023年收入196.5亿元,同比增长4.41%,归母净利润6.57亿元同比增长17.12%,扣非净利润则下跌71.7%,为1.18亿元 2024年第一季度,科大讯飞取得了36.5亿元的收入,同比增长26.3%,但主要原因是2023年第一季度发挥失常、基数低,36.5亿元的收入和2022年水平差不多。 利润层面,亏损扩大,第一季度归母亏损3亿元,扣非亏损4.4亿元。 亏损的重要原因在于对大模型的投入增加。 那么,大模型搞得怎么样? 今年1月,星火认知大模型已经迭代到3.5版本,并将在今年6月推出4.0版本,据称,4.0版本能对标GPT-4当前最好的水平。 一、差距 “对标GPT-4”,这话怎么这么熟悉。 一年以前,百模大战正酣,各方诸侯一边磨刀擦枪,一边放出壮语豪言,雄心尽显。 科大讯飞就是其中之一。 去年的5月6日,科大讯飞发布了星火大模型的1.0版本,刘庆峰放话,星火大模型要在10月份对标ChatGPT,不仅要在中文上超越,还要在英文上达到和ChatGPT一样的水平。 原来,当时星火要对标的是ChatGPT,尽管GPT-4在去年三月就已经出来了。 对此,周鸿祎表示,弯道超车、后来者居上是可能的,但上来就说超越,那叫吹牛。 不管怎么样,科大讯飞的股价上去了,去年上半年股价最高涨幅达到147%。 去年的10月24日,是科大讯飞兑现承诺的日子,当时星火大模型刚升级到3.0版本,据称,星火V3.0整体超越ChatGPT,医疗领域超越GPT-4。 刘庆峰报了喜,也报了忧:国产大模型在复杂知识推理、小样本快速学习、超长文本处理、跨模态统一理解上距GPT-4还有差距。 那天,科大讯飞跌停了。 今年1月30日
      400评论
      举报
      搞了一年大模型,科大讯飞怎么样了?
    • 市值榜市值榜
      ·04-24

      AI入凡尘:从风花雪月到千行百业

      作者:贾乐乐,编辑:赵元 大模型(LLM)发展起来之后,生成式AI开始井喷,有聊天对话、文生图,还有扩图等多种形态。 对于技术的进步,大众都喜闻乐见,但渐渐地另一种声音出现了:我们希望AI替我们工作,替我们打扫卫生,我们去风花雪月,可现在方向好像反了。 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直接出现科幻小说、电影中“和人类无异,且供人类驱使”的机器人,显然不现实,但让AI从陪聊、废话大师到有用的工具,落地的途径已经不像之前那么模糊。 一个共识是,AI Agent是AI应用落地的关键推手,甚至是终极形态。 基于LLM的AI Agent是具有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的智能体,AI Agent=LLM+感知+规划+记忆+工具使用。 今年,红杉资本对2024年AI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Copilot将逐渐向Agent转变,Copilot是AI辅助人工作,Agent更像一个真正的同事,可以分担工作。未来,Agent还会走向具身智能,向实体形态的智能机器人形态发展。 确定性的趋势之下,很多平台和企业都在布局Agent,典型如OpenAI上线了GPT store,国内的钉钉近期上线了AI Agent store,智谱AI、昆仑万维也分别推出了各自的Agent平台。 OpenAI的GPT store已经于今年1月份上线,属于Agent的初级阶段,上线后的这三个月,GPT store差评满天飞。 作为本轮通用型人工智能技术“领头羊”,OpenAI具有风向标意义,GPT store的遇冷也让人不得不重新考虑这几个问题:GPT store 不行是不是代表Agent不行? AI通过Agent形态落地,路径应该是什么样的?更实际的落地场景有哪些? 和钉钉这样的平台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承担什么任务? 一、AI落地,To B 还是To C? GPT store的推出,意味着人人都能构建Agent的时代拉开了序幕,
      160评论
      举报
      AI入凡尘:从风花雪月到千行百业
    • 市值榜市值榜
      ·04-19

      OPPO背水一战

      作者:武占国,编辑:何玥阳 4月18日,定价5499元的华为Pura 70系列开售,又是一分钟售罄。从Mate 60pro到Pura 70,华为被封锁三年后归来,收获了极大的关注度,也让其他手机厂商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尤其是正在冲击高端化的OV。 OPPO,功能机时代已通过音乐手机的定位,占得一席之地,进入智能手机时代,再次通过“充电两分钟,通话两小时”的广告语,席卷中国,成为国内出货量第一的手机品牌。 去年,OPPO先是放弃了自研芯片,后又遇到华为的回归,第三季度,OPPO手机销量开始大降。进入2024年,前六周,OPPO手机销量更是大跌三成,堪称滑铁卢。今年一季度全球整体智能手机市场回暖的情况下,OPPO的市场份额却出现了下降。 掉队的恐慌,笼罩着OPPO。 一、 OPPO沦为Others 2023年开年,OPPO成为了手机市场的最大赢家。 当时,整体市场依旧低迷,折叠屏手机是为数不多的增长点。OPPO的Find N2 Flip折叠屏手机大卖,让OPPO以35%的市场份额成为2023年第一季度折叠屏手机市场第一,在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22%。 到了第二季度,不同数据机构的数据出现了“打架”的情况,IDC数据显示,OPPO依旧是国内出货量排第一的手机厂商,而Canalys的报告则显示,OPPO被VIVO超越屈居第二,但他们市场份额非常接近。 转折在第三季度,各方数据均显示,OPPO被荣耀超越,成为出货量排第二的手机厂商。随着荣耀发布新款折叠屏手机,华为高端机型的回归,OPPO手机出货量开始加速下滑。 去年第四季度,OPPO直接跌到第五,Canalys更是将其归入了Others。 今年一季度,OPPO的销量依然不容乐观。OPPO掉队不是因为不努力,去年下半年,OPPO发布了高端折叠屏手机OPPO Find N3 Flip和OPPO Fine N3,本来有希望延续N2 Flip
      258评论
      举报
      OPPO背水一战
    • 市值榜市值榜
      ·04-08

      手机还装不下AI的梦想

      作者:武占国,编辑:何玥阳 2024年,对于手机行业,必然是混战的一年。 普遍认为,AI手机是继功能机、智能机之后,手机行业的第三个阶段。 OPPO首席产品官刘作虎说,AI手机时代下,手机行业和用户体验都将迎来革命性的变化。周鸿祎判断,2024年是AI手机元年,大模型推动智能手机2.0时代的到来,不转向AI的手机厂商会成为下一个“诺基亚”。 在手机行业已经连续七年不景气的背景之下,各大厂商都希望抓住“AI”这个概念,给成熟的行业创造一个向上的拐点,给自己争到座次重排的机会。 华为、小米、OPPO、VIVO、荣耀等都推出了各自的大模型,小米、VIVO、OPPO等发布了AI大模型手机。 在所有主流的智能手机厂商中,苹果几乎是唯一一家还没有正式发布大模型应用的厂商。近日,苹果也被曝出与谷歌和OpenAI洽谈,为iPhone提供大模型支持。国内可能将由百度为今年发布的iPhone16、Mac系统和iOS18提供AI功能。 AI手机的厮杀正在开始,那么它能拯救手机厂商吗? 一、 行业下滑、苹果挤压,催生AI手机 保持优越的硬件产品性能和极致的软件产品体验,一直是手机行业竞争的关键,流畅的体验、高性能的拍照摄像功能,优越的性能是消费者下单的关键。 从苹果推出iPhone,到用AI芯片结合算法优化手机使用体验,苹果手机几乎集成了各个功能的全部优势,优质的摄像头、传感器等高性能硬件。软件方面,自研的IOS操作系统,深度优化了相机等应用,使手机的运行更加流畅,而且有着更好AI图像处理等算法,也使手机的性能达到最佳。 因此,苹果一直占据着高端市场,利润超过其他所有品牌之和。从数量上看,三星凭借着价格优势,2010年以来一直是全球手机市场出货量第一名,直到2023年被苹果超越。 2016年之后,全球手机出货量首次开始下降,手机行业的厮杀也更激烈了。 价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众多国产品牌也通过低价
      144评论
      举报
      手机还装不下AI的梦想
    • 市值榜市值榜
      ·04-02

      Keep距离盈利又近一步,线上健身跑通了?

      作者:贾乐乐,编辑:何玥阳 3月28日,Keep发布了上市以来的第一份财报。 2023年,Keep收入21.4亿元,同比减少3.3%。在整体收入略有收缩的背景下,Keep的毛利润从9亿元增长到9.6亿元,已经连续四年提升,整体毛利率相对平稳,保持在40%以上,2023年为45%。 Keep的运营成本有明显改善,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都有10%以上的降幅,因此亏损收窄了55.7%,2022年,Keep经调整亏损为6.67亿元,2023年经调整亏损收窄至2.95亿元。 如果单看2023年下半年,Keep经调整后的净亏损率为6.3%,距离盈利越来越近。 整体来看,在规模和质量之间,Keep的优先级是高质量发展,在降本增效方面有更出色的表现。 Keep作为最大的线上健身平台,财报数据的变化,意义不限于自身,也让一些行业性问题有了答案。比如,线上健身是否摆脱了疫情依赖症?知识/内容付费到底可不可行,什么样的内容付费才可行?本文将通过Keep的财报回答这些问题。 一、常态化下,线上健身还好吗? 毫无疑问,疫情是线上健身发展的催化剂。 2015年到2019年,在移动互联网的这一高速发展期,线上健身的市场规模增长也比较快,但比重只提升了9个百分点左右,当然,部分原因是Keep等线上健身平台没有急于商业化 。疫情袭来之后,在线健身市场份额在两年间增长了11.4%。 和运动相关的内容、设备、健身APP都吃到了红利。 2020年国际奥委会曾组织发起一系列线上体育活动,吸引了5000名奥运选手以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43亿人参加;2021年,抖音运动健身视频数量同比增长134%,健身类主播涨粉同比增长208%,直播收入同比增长141%;Keep的月活从2019年的2177万增加到2022年的3639万。 也正因此,常态化下,线上运动健身的渗透率能否进一步提升、相关APP能否保持月活、收入的增长,成
      401评论
      举报
      Keep距离盈利又近一步,线上健身跑通了?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