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界

科技消费商业观察

IP属地:未知
    • 市界市界
      ·05-29

      美团走在复苏最前线

      今年第一季度,消费行业走在了经济复苏的前列。从淄博烧烤火爆出圈,到国内旅游出行人数创下新高,消费者正在将过去几年受限的吃喝玩乐需求集中释放。 人们的争相出行,带来了餐饮、旅游、住宿等本地服务的强劲复苏,直接将本地服务型企业推上潮头,成为率先迎来复苏的企业。5月25日,美团发布的财报显示,其今年第一季度营收586.2亿元,同比增长26.7%,实现了35.8 亿元的营业利润,调整后净利润达到54.9亿元。 作为国内最头部的本地服务企业,美团最核心的业务来自外卖、到店和酒旅等,直接受益于餐饮住宿、旅游出行需求的回暖,凭借在本地服务方面的多年积累,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消费复苏成绩单。 走在复苏第一线 “排队两小时,终于吃上了晚饭。”在北京工作的林涛向「市界」吐槽,最近两个月,周末去商场吃饭,动辄都要排队一两个小时,“前不久有次吃烤串,傍晚六点就开始排队,十点多才吃上。”林涛表示。 经常前往外地出差的思睿也发现,最近一段时间各大城市酒店价格上涨非常明显,以前四五百价位的酒店现在动辄涨价到一千多,而且经常处于满房状态,比较好的酒店基本都需要提前预订。 餐厅排不上队、酒店订不到背后,餐饮、住宿等行业的零售额已经恢复并超越了2019年的水平。 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国内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922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3月经济复苏势头进一步加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6%,增速比一到二月加快7.1个百分点。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更是高达18.4%。 在这一轮消费回暖过程中,以餐饮住宿、旅游出行为代表的本地服务成为最先复苏的领域,今年第一季度国内餐饮收入同比增长了13.9%,比整体商品零售额高了9个百分点,超过了2019年同期水平。3月份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更是同比增长了58.9%,较2019年月均客运量增长27.9%,国内旅游市场
      9381
      举报
      美团走在复苏最前线
    • 市界市界
      ·05-24

      京东20年,一部中国电商进化史

      京东 $京东集团-SW(09618)$ 20周年回忆录,让人们恍然之间意识到,电商已经彻底改变了大家的生活,几千个日夜中,他们不知不觉间下了上千单,花了十几万到几十万元。无数人从不网购到几乎所有商品都网购,背后是以京东、阿里为代表的企业夜以继日的努力。 “这些年,你在京东一共下了1232单,累计消费85.21万元。”5月22日,看到大家都在晒京东账单记录,80后孙毅也打开京东APP搜索“20年回忆录”,看到了这么一组数据。 大数据告诉孙毅,他的消费力着实惊人,超过了99.9%的人。作为国内最早的一批网购用户,孙毅使用京东已有4892天,第一次在京东下单是在2010年2月11日,购买了一台诺基亚手机。 ▲(图源/受访者) 孙毅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网购用户,在上世纪90年代就接触了互联网,曾经在易趣和淘宝网都买卖过商品。孙毅向「市界」透露,当时在网上购买商品非常麻烦,很多人都是通过网站联系,然后同城见面交易。“那个时候骗子比较多,有很多经典的故事,比如有人买手机,结果收到一块板砖。” 同样作为第一批网购用户,时隔20年,钟晨依旧记得,自己2003年网购的经历,当时在网上购物,甚至还能“砍价”,买东西全靠摸索。 80后赵菲菲翻看京东20年回忆录,看着累计消费10万元的数字时,只有一个感受,不知不觉间,自己的生活被电商彻底改变了,768笔订单藏着她11年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些数字也见证着中国电商业是如何一步步蜕变的。 01、被电商改变的生活 和20年前相比,孙毅最直观的感受是,电商作为一种购物方式,真正从一个高门槛的技术飞进寻常百姓家。 孙毅依稀记得,早期,人们对电商这个新事物接受度很低,很多人都不放心在网上买东西,怕被骗,大家更愿意去线下购物。“当时我们成都人买手机是去捷讯通信城,买大家电都去苏宁国美。
      304评论
      举报
      京东20年,一部中国电商进化史
    • 市界市界
      ·05-19

      阿里财报:饿了么核心指标继续向好,带动板块亏损大幅收窄

      5月18日晚间,阿里巴巴控股集团公布2023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财报显示,受益于季度内消费需求改善、活跃商家数量持续增加,饿了么在季度内GMV和订单呈现显著增长,且单位经济效益连续录得正数,多项核心指标连续多季度向好。 2023年1至3月,由于春节、情人节、38节等各类春季消费节庆影响,本地消费需求正在快速复苏。季度内,饿了么通过推出新店免单、放心点榜、时令营销、18红包节等平台创新活动,引入更多优质商家,帮助商家加速生意恢复提振。与此同时,各类节庆消费带动了零售订单的显著增长,也为饿了么整体平台交易创造了新增长点。 财报显示,受益于饿了么单位经济效益连续多季度的持续改善,到家业务亏损继续收窄:阿里2023财年里,本地生活板块亏损从220.92亿元人民币,已大幅收窄至140.21亿人民币。 持续优化平台运营效率,扎实落地“放心点”战略 财报显示,在截至2023年3月止季度,本地生活板块订单增长超过20%,其中饿了么GMV和订单自今年2月开始显著提升,季度内增长明显。健康、可持续增长背后,是饿了么今年以来不断推出各类创新活动,持续优化平台运营机制和效率。 农历春节过后,为助力商家生意在新一年更好“热启动”,饿了么在2月推出“新店免单”专场活动,针对2023年内新上线商家,饿了么每日出资送出专项免单名额,让消费者有更多机会享受到新店好点的美食福利。 3月,饿了么宣布与“食极星”美食标准体系达成战略合作,在APP上为完成“食极星”认证的菜品进行标识和推广,为饿了么用户打造“妈妈放心”的餐饮外卖。合作中,食极星依据食材用料、营养价值、感官体验三个维度对菜品进行定性、定量的计分评级,截至3月底,该体系已与饿了么上96个餐饮品牌合作,覆盖饿了么平台上超过3万家餐饮门店。 在武汉、上海等城市,饿了么接连发布特色“放心点•榜”,通过客观的食客好评,助力城市打造特色地标美食,更好扩大本地
      302评论
      举报
      阿里财报:饿了么核心指标继续向好,带动板块亏损大幅收窄
    • 市界市界
      ·05-16

      23岁的我爱我家,这次祭出了个大杀器

      在社交平台上,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作为职场人,在同一家公司坚持二十多年的理由有哪些? 回答大同小异,总结下来核心是——公司是家好公司,共事的员工是专注的好员工。对此,我爱我家集团COO高晓辉,恐怕最有发言权了。二十三年前5月的某一天,羞涩腼腆的她刚走出校门,进入了北京市甜水园的一家公司。 这是一家成立没多久的房产经纪机构,公司名字很温馨,叫“我爱我家”。彼时的高晓辉恐怕没有想到,自己的青春年华会一直在我爱我家焕发。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不断求变的我爱我家已经跻身行业头部很多年了,高晓辉也在一路拼搏中成长为公司的领军人物。 高晓辉在我爱我家前行到二十三个年头时,这家老牌房产经纪公司也迎来了二十三岁生日。二十三岁,无疑是一家公司成熟稳重的当打之年。在这个有意义的年份,我爱我家再次“进化”了。 5月15日,在二十三周年司庆上,我爱我家启动品牌战略发布会。其中,全新的品牌主张、升级的数字化战略等,让这家老牌房产经纪公司的未来道路,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23岁的我爱我家再进化 我爱我家这一次的再进化,从LOGO的焕然一新开始。 5月15日的发布会上,我爱我家推出了全新企业LOGO。新LOGO继承了原LOGO中“房子”这一视觉元素。颜色上,新LOGO仍保留被大众广泛认知的黄色,加入更具活力的红色。两种颜色相互环绕包裹着房子造型,寓意阳光守护着每一个家庭、每一种生活。 新LOGO变化的背后,也是消费者改变的需求。当前,我国总体已经告别住房短缺时代,拥有更多选择权的消费者开始起主导作用。在消费者更加期待宜居的需求下,“高品质”成为供给端需要不断优化提升的方向。作为面向消费者的居住服务型企业,我爱我家提出了消费者是“美好生活主理人”、为消费者提供“待客如已”的服务、帮助消费者“住进每一种生活”的全新品牌主张。划重点的是“住进每一种生活”的主张。 所谓“每一种”,即当下消费者需求里最真实的生活形
      267评论
      举报
      23岁的我爱我家,这次祭出了个大杀器
    • 市界市界
      ·05-12

      大厂迎来首位女CEO

      女CEO,来了 5月11日,原本是京东发一季报的日子,没曾想当天下午,一则“徐雷卸任京东集团CEO”的新闻石破天惊,在互联网圈炸开了锅。随后,京东官方证实,徐雷因个人原因提出了退休申请,董事会批准了他的申请。 当天,徐雷连发两条朋友圈直接回应退休一事。他先是“谢谢大家,请祝福我,也祝福所有人”,还特意配上了歌曲《It's My Life》;或许是意犹未尽,他又发了一条细数了自己在站最后一班岗,刚刚结束最后一次财报会,与IR同学们合影留念,“感恩一路走来遇见的所有的人,让我们相互成为经历”。 ▲(图源/徐雷朋友圈) 今年49岁的徐雷在业内评价很高,多位业内人士对徐雷退休一事表示:“受命于危难之时,算是功成身退了”“徐雷帮京东度过了最难挨的两年,如今公司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毕竟,从创立“618”到提出“多快好省”,从对外宣传“京东在公益上不惜力不算帐”到对内推动公司转型,徐雷已经把名字写进了京东的发展史。 但公众的关注点却更加聚焦:为什么换人?继任者是谁? 紧接着,当晚八点,徐雷和继任者许冉共同亮相业绩说明会,在解读京东一季度业绩之余,也主动回应了外界的诸多疑问。 “因为个人原因,我想把更多时间花在家人身上。”徐雷开篇明义,而后又介绍起许冉,“过往五年,我和许冉一直密切合作,互为合作伙伴,尤其是2018年推动零售业务调整,让京东走出所谓的‘至暗时刻’那会儿,许冉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许冉是谁?公开资料显示,北大毕业的许冉,在加入京东之前,曾在普华永道有将近20年的工作经历,做到了审校合伙人的位置。京东官方称其在财务、投融资、公司治理等领域具有丰富的专业经验、极高的行业影响力和优秀的国际视野。 ▲(图源/京东黑板报) 据了解,许冉是2018年加入京东的,虽然之前外界对她知之甚少,但实际上无论是京东完成对达达、德邦的并购,还是京东集团赴港二次上市,又或者是京东工业、京
      161评论
      举报
      大厂迎来首位女CEO
    • 市界市界
      ·05-11

      智能电动两轮车,下半场拼什么?

      中国人到底有多爱骑两个轮子的电动车? 一份行业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达3.5亿辆,年产量超过3500万辆,位居世界第一。仔细算算,平均身边4个人就拥有1辆“小电驴”。 但曾经有段时间,电动两轮车因频繁出现安全事故,被称作“马路杀手”,差点卖不出去。 自2019年4月实行“新国标”后,电动两轮车被细分为电动自行车、电动轻便摩托车、电动摩托车三类。关于这些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方式也被严格规范。 而且最近四年,随着共享经济、外卖配送等消费业态快速发展,电动两轮车再次迎来新的增长点。火热的销量为不少经营“小电驴”的厂家带来丰厚营收。但在这些造富故事中,排名前十的,有一家叫做“九号”的公司引起外界注意。 和许多深耕电动自行车行业二十多年的厂商不同,九号最初就不是做这个生意起家的。 创立于2012年的九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号”),最早为外界熟知的身份,是小米生态链上的一员,旗下的智能平衡车、滑板车是被大众熟知的“拳头”产品。而且九号还是全球市占率最高的电动滑板车和电动平衡车等创新短交通产品研发制造商。 2019年12月底,九号发布了第一款智能电动车产品,正式宣告入局电动两轮车行业。虽然在该领域,九号是后来者,但技术却不输老将。据行业人士介绍,在“新国标”正式发布前,该公司就开始按照新标准研发智能电动车了。 充足的研发准备,让九号电动一经推出就在业内打出名气。凭借更懂用户的真智能系统和兼具辨识度和实用性的产品设计,九号电动两轮车在2020年上市首年便成为行业最快实现销售10万辆的品牌。 此后,该公司电动业务一路高歌猛进。 2022年8月,九号在中国地区智能电动两轮车销量破百万,到2023年3月,九号仅用两百多天,便将这一数字推升到150万辆。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去年一整年,全国电动两轮车销量为5010万辆。这相当于每百辆电动车中,就有两辆来自九号。 ▲
      397评论
      举报
      智能电动两轮车,下半场拼什么?
    • 市界市界
      ·05-09

      程武告别阅文:站在《人世间》《庆余年》背后的人

      5月9日,阅文集团发布公告称,阅文集团 CEO 程武因个人生活规划调整提出离职,阅文集团总裁、腾讯平台与内容事业群副总裁侯晓楠将接任阅文集团CEO一职。 2013年,程武推动成立腾讯文学,随后2015年腾讯文学与盛大文学合并成立阅文集团后,程武担任阅文董事;2020年4月,程武开始担任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 「市界」向阅文内部人士了解到,程武此次提出离职早前已有迹象。2022年底,程武就曾在朋友圈发布长文透露其手术近况,言辞多有感慨。在随后举办的阅文管理干部内部会议上,程武在病床上以视频的方式向管理干部发表讲话。 稳固基本盘,重振付费阅读 2020年4月,阅文宣布管理层调整,委任时任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为集团首席执行官和执行董事,委任时任腾讯平台与内容事业群副总裁侯晓楠为集团总裁和执行董事,随后开启了组织架构和战略思路的升级。 程武和侯晓楠面对的首个问题就是沸沸扬扬的“付费阅读”、“免费阅读”之争。彼时阅文正面临严重挑战,免费阅读平台迅速崛起,以起点读书为代表的付费阅读模式被冲击——这也被认为是2020年那场“作家合同风波”的内因之一。由于过往合同不匹配免费突围、IP潮起等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作家积压的疑虑和怀疑集中爆发。 ▲图为侯晓楠 阅文首先对其内容、产品、用户进行了梳理,明确了免费和付费的不同打法。在免费阅读的探索上,阅文放弃自己“造车”,不再对长时间没有起色的自有免费产品输血。侯晓楠找到了同属腾讯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的QQ 浏览器业务,与QQ 浏览器团队成立了联合项目组。侯晓楠成为了项目组的负责人,通过这款4亿月活跃用户的产品为阅文推广免费小说内容。两个业务的团队共同承担一套激励与考核机制,在2021年底阅文免费内容就获得了1500万日活跃用户。 付费阅读则是另一套逻辑。持续的精品内容孵化和供给是阅文的核心竞争力,阅文推出了一系列包括“单本
      425评论
      举报
      程武告别阅文:站在《人世间》《庆余年》背后的人
    • 市界市界
      ·05-05

      70岁王健林,面临最关键的7个月

      五一假期,正是商业地产公司热火朝天做业绩的时候。然而,在万达内部,一股焦躁不安的情绪却在不断蔓延。大家都在担心,万达商管的未来究竟会怎样? 4月21日,万达集团掌门人王健林在公司高层会上表态:“集团确实因商管上市拖延,遇到了阶段性困难。”三天后,万达商管IPO招股书又一次失效。 去年还被视为最幸运的行业大佬,能不能迈过这道坎? 年底能否上市成大考 2016年,因股价长期低迷等原因,大连万达商业(即,万达商管前身)最终选择在港股私有化退市,但A股大门苦等多年未果后,王健林又调整了方向,重新瞄准港股市场,吹响上市号角。 为了更好的满足上市要求,大连万达商业先后实现了去地产化、轻资产化,并引进了珠海国资,把上市主体重组为“珠海万达商管”等多个举措,但变来变去,还是未能踏入那个阔别已久的港交所大门。 万达商管的上市究竟卡在了哪个环节?其实,早在2021年10月11日,万达商管就已获得中国证监会赴港上市“小路条”,完成了港股上市的先期注册程序。 但令许多人不解的是,万达商管却迟迟未能拿到所谓的上市“大路条”(即H股发行批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导师柏文喜分析道:“通常情况,港股上市公司从取得“小路条”到取得“大路条”只需3-6个月,过去很少出现因批复原因导致企业上市周期超过半年的企业。” 由于迟迟未取得“大路条”,万达商管的上市时间被一再延期。而最近的第三次招股书失效,导致各类偿债危机跟着纷至沓来。 这一次,王健林依旧没有气馁,他给万达内部高管和员工打气道,“万达绝不会躺平,也不会破产”。 不愿躺平的王健林,开始很积极努力的筹钱还债了。为此,他重新启动了发债、减持等融资方式。 4月19日,万达电影公告了一笔减持计划,以当日收盘价计,减持市值约9.53亿元,按公司最新市值计算,套现金额超过9亿元。 而在之前,万达系已经开始频频融资。年初,王健林将万达酒店65.04%股份质押给
      5141
      举报
      70岁王健林,面临最关键的7个月
    • 市界市界
      ·05-05

      格力伤了股民的心

      极为罕见地,格力 $格力电器(000651)$ 跌停了。 5月4日,五一长假结束后第一个交易日,格力电器开盘即大跌,当天以9.96%的跌幅收盘,市值蒸发了约220亿元。 市值规模上千亿元的格力电器,上一次如此程度的大跌还是2020年2月3日,当时A股在春节后第一个交易日迎来超3000只个股的跌停,相比之下格力当时只以8.08%跌幅收盘,还算是克制。 39个月过去,A股在陆续“回血”,格力电器却在这个假期后迎来罕见大跌,从时间点上看,主要与其4月29日盘后发布的年报、一季报有直接关系。 大跌之后,当前格力电器总市值1995亿元,已被2220亿元市值的海尔智家超过,更是只相当于美的集团3973亿市值的一半。 曾经的空调龙头格力电器,到底怎么了? 最后一刻披露财报 业绩颓势,是格力此次大跌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一节前的4月29日,格力电器和美的集团再次撞车发布上年财报和今年一季报,市场则在节后第一个交易日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前者大跌9.96%,后者微跌0.35%。 从最新发布的数据来看,2022年格力电器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1901.51亿元和245.07亿元,均有小幅上涨,全年业绩中规中矩。 沉重的打击来自格力最近两个季度的惨淡业绩。最新财报显示,去年四季度格力电器收入418.07亿元,同比减少16.56%,净利润下跌超22%至55.68亿元;今年一季度同样不够给力,收入同比微涨0.44%至356.92亿元,净利润虽有所上涨,但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了1.36%至37.23亿。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2年第二季度收入达到602.72亿元的高点后,格力电器已连续三个季度业绩明显下滑,这在近十年都是未曾出现过的。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同一天发财报的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相似,在去年四季度业绩有所下跌
      361评论
      举报
      格力伤了股民的心
    • 市界市界
      ·04-19

      江西地产首富,一夜归零

      人类的悲欢,有时候并不共通。 4月13日这一天,是孙宏斌的融创 $融创中国(01918)$ 复牌的日子,也是张园林的新力 $新力控股集团(02103)$ 退市的日子。 对于这两名地产大佬不同的结局,外界给予的评价恰成两级:给融创董事局主席孙宏斌的,是掌声居多,给新力控股董事长张园林的,则是骂声一片。之所以受到不同评价,因为两人面对公司债务违约,态度截然不同。 融创债务违约后,孙宏斌顶着一头白发,四处奔走以挽救融创;新力债务违约后,张园林则退出债权人聊天群。 爆雷一年多以来,将总部从上海搬回南昌的新力,除了保交楼有声势之外,并无太大水花。尽管债权人们对此愤怒不已,但在不算短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对新力还是抱有幻想:希望张园林能够像孙宏斌一样,采取有力的动作化解公司债务。 然而,随着新力退市的尘埃落定,债权人们的梦彻底醒了:新力本不是融创,张园林也不是孙宏斌。至此,新力成为房企债务风波以来首个退市企业。 年年挺住了,这次没挺住 “预料到新力有这么一天。高负债、高周转、高杠杆三高模式,一旦遇到地产行情下行、融资渠道收窄,就行不通了。”4月13日,一名跟新力打过交道的供应商告诉「市界」。 伏笔早在多年前就埋下了。2017年,成立刚满七年的新力,不仅将总部从江西搬到了上海,还宣布实行“120天启动开发、180天达到预售标准”的高周转开发模式。这家偏安一隅的房企,想以此冲击千亿规模。 161.3亿元、428.1亿元、887.3亿元,新力2016-2018年的销售额不断飙升中,新力员工的内心也充满了自豪感。“你能肉眼见到的项目越来越多,公司规模越来越大。”新力江西前员工郭澄向「市界」回忆道。与之成正比的,是新力优渥的员工待遇。 如
      1,179评论
      举报
      江西地产首富,一夜归零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