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望财经

关注VC/PE、美股、港股、A股。

IP属地:未知
    • 博望财经博望财经
      ·04-19 15:37

      频繁跨界的东软集团正在陷入增长疲软“泥潭”

      文|飞雪 来源|博望财经 $东软集团(600718)$ “我们不断反思自己有什么问题和毛病,并且可以大胆地、快速地改变这些毛病”,在谈及东软30多年来能够活到今天时,东软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刘积仁曾如是总结“方法论”。 “我们喜欢在每一个机会即将来临之前开始布局”,从软件外包、IT解决方案到医疗设备制造、软件教育、智能网联汽车解决方案及至大健康生态,一路走来,刘积仁还曾感慨地说。 然而,驰骋全球的“巨无霸”东软集团,却无奈地呈现出“增长疲软”态势。其所涉足的每个黄金赛道,既存在自身战斗力不够强悍等问题,各细分领域也已有专注玩家以更核心的竞争力,令东软集团面临四面围剿般的严峻挑战。 东软集团发布的2023年年度业绩预告也提示称,2023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0.72亿元至0.86亿元之间,扣非净利润预计亏损1.15亿元至1.4亿元之间。而2022年,其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则分别净亏损3.43亿元、5.3亿元。 图源:东软集团2023年年度业绩预告 扭亏为盈但扣非净利润或仍呈亏损态势,实则说明东软集团亟需提升其盈利能力。那么,而立之年迎来上市首亏,如今又在不惑之年到来前陷入“增长疲软”困境,不禁试问,东软还能否重新“硬”起来? 01 激进分拆打造IPO集群 东软集团的资本局能否迎来大满贯? 用刘积仁的话说,东软“将进一步打造上市公司集群,以此为基础,运用好资本市场,构建企业发展的新生态。”这或是其对东软旗下业务连续分拆,加速推进被剥离资产IPO的底气所在。 目前,东软集团已斩获三家上市公司,除东软集团以及2020年9月登陆香港联交所的东软教育外,最新的“成果”是,经四次递表方才于2023年9月28日在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东软熙康。 而刘积仁真正心心念念、报以最大厚望的,则是东软医疗。刘
      81评论
      举报
      频繁跨界的东软集团正在陷入增长疲软“泥潭”
    • 博望财经博望财经
      ·04-19 15:30

      蔡嵩松之前已爆出“老鼠仓”事件,基民应当起诉诺安基金吗?

      文|天峰 来源|财富独角兽 近期证券公募新闻不断,头部券商相继被罚,诺安基金前知名基金经理蔡嵩松被抓传闻也有了最新动态。据金华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曲泉儒、董博雄、蔡嵩松的“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案件于3月27日正式开庭。案号为(2024)浙07刑初1号。 在上述消息公布前,坊间关于蔡嵩松的传闻一直不绝于耳,不过,官网信息一直停留在2023年9月29日蔡嵩松离任诺安基金的公告,此后并无新就职消息传出。然而,对于没有购买过其基金的人只是抱着吃瓜的心态,但对于正持有,或者持有过诺安成长混合基金的基民来说,他们纷纷表示要向诺安基金索赔。 01 有基民称打算起诉诺安基金 蔡嵩松持有芯原股份曾大跌80% 近年来随着金融监管趋严,2023年至今银行、监管、券商、私募等各细分行业大佬都有被带走的消息,特别是证监会主席吴清上任之后,证监会把工作重点放在,严打财务造假、超募、欺诈发行、利益输送等金融违法行为,上个月还传闻有公募被驻场检查。 可以预见,这两年或将成为金融机构甚至公募行业集中监管的两年。对此,有媒体记者多方核实获悉,3月27日,蔡嵩松、曲泉儒,董博雄等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一案,在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案号为(2024)浙07刑初1号。 值得关注的是,蔡嵩松曾是诺安基金的“顶流”,与蔡经理相比,曲泉儒在2022年10月15日突击卸任了8只基金产品的基金经理,曾任诺安新动力灵活配置、诺安益鑫灵活、诺安平衡、诺安双利债券、诺安鼎利混合、诺安汇利灵活等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超过35亿元。 蔡嵩松在2017年11月加入诺安基金,2019年2月20日开始管理诺安成长混合,接管初期该基金规模仅有13.5亿,此后凭借重仓半导体板块,一战成名,带领诺安成长获得全年95.44%的业绩,位居同类排名4/413。不过,在2022年全年亏损129.3亿元,管理费为3.76亿元。
      8评论
      举报
      蔡嵩松之前已爆出“老鼠仓”事件,基民应当起诉诺安基金吗?
    • 博望财经博望财经
      ·04-18 16:18

      股价低迷、负债率70.48%,新乳业正在为并购式扩张买单

      文|司凡星 来源|博望财经 $新乳业(002946)$ 高度内卷的乳制品行业,正在分化加速。 头部乳企的红利越来越大,伊利、蒙牛压迫感十足,双寡头市场稳固并且逆势增长,其他区域性中小玩家整合加速,生存变得愈发艰难,多家乳企利润下跌。 在这其中,以“鲜”为核心主题,将低温鲜奶和低温酸奶作为核心重点品类的新希望乳业(下简称新乳业),在巨头围猎之下,近年来却还在持续增长。 财报看,2023年前三季度,新乳业实现总营收81.9亿元,同增9.5%,实现归母净利润3.8亿元,同增22.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3.9亿元,同增58.1%。 财报营收利润很好看,但吊诡的是,其股价与业绩却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态势。 近一年以来,新乳业股价从最高点的17.89元/股,一路下跌,截止4月18日发稿前,股价为9.97元/股,下跌幅度高达45%。 来源:百度股市通 为何不受资本市场认可?企业经营是否存在硬伤? 01 成也并购,败也并购 不夸张地讲,新乳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并购史。 新乳业的前身,是新希望集团旗下的乳业板块,在进入乳业之初,新希望乳业就制定了一条清晰的发展规划:收购、整合、联动、全国化。相较于内生式经营增长地缓慢,新乳业选择了外延式并购实现快速增长。 在2019年登陆深交所上市之前,新乳业就凭借母公司的资本优势,先后收购四川阳平乳业、河北新天香、杭州双峰、重庆天友等11家乳企。 上市之后,为加速产业链战略协同,2019年7月,新乳业出资7.09亿元成为现代牧业的第二大股东,仅次于蒙牛。现代牧业是国内最大的养牛养殖和原奶生产企业,在四川、安徽、河北、山东等全国7个省市运营26个万头规模牧场。 2020年5月,新乳业以17.11亿元收购夏进乳业母公司寰**业100%的股权。彼时,作为西北区域龙头乳企,
      77评论
      举报
      股价低迷、负债率70.48%,新乳业正在为并购式扩张买单
    • 博望财经博望财经
      ·04-18 16:13

      华泰柏瑞新经济沪港深业绩倒数,何琦10只基金仅一只回报正

      文|吴理想 来源|财富独角兽 作为一家头部公募基金,华泰柏瑞基金的指数团队因为名将田汉卿的存在惹人关注,她也不负众望地将指数基金规模做到了超过2000亿;但或许正由于公司指基的出名,部分基金经理同时管理主动基金和被动基金,反而因此失去了棱角,例如本文的主人公何琦。 数据显示,这位累计任职超过6年半的基金经理目前在管10只基金产品,这里面包括偏股混合型、指数型股票、指数型QDII等多种类型,从形式上看种类丰富;但是从到现在的任职回报来看,这里面仅有一只指数QDII到目前实现了正收益。 再从今年到目前的净值增长率来看,笔者发现他最早管理的华泰柏瑞新经济沪港深混合反而是今年业绩最差的产品,到目前两类份额的净值下跌都超过了23%,在同类基金中的排名较为靠后,其中的原因何在呢? 01 华泰柏瑞新经济沪港深 连跌三年不到九毛钱 作为一只2016年成立的老基金,华泰柏瑞新经济沪港深近几年经历了大喜与大悲的心路历程:从2019年到2021年实现了组合年终上涨,从2022年到2024年却是净值下跌;同时2022年以来每年的跌幅都超过了20%。由此,去年年底时基金的最新规模仅为1亿元。 目前基金的一季报还没有披露,我们姑且只能从2023年四季报中寻找原因。从十大重仓股来看,基金经理选择的是清一色的港股标的,到4月17日的年内表现来看,目前只有美团—W在年内实现了上涨,其余9只下跌的公司中,微盟集团下跌超过53%排在首位。 同时,基金经理对多只重仓股持续看多,例如四季度的第一大重仓股绿城中国,基金经理在去年四个季度均持续重仓,不过地产类上市公司无论在内地还是香港都已辉煌不再,该股2024年到目前下跌已经超过了30%。 从行业的属性来看,何琦似乎更为青睐的是牛市旗手券商股。去年的12月31日时,他的重仓股中包括了中国银河、中金公司、广发证券、中信证券等四家公司,但是它们无一例外地在今年到目前
      32评论
      举报
      华泰柏瑞新经济沪港深业绩倒数,何琦10只基金仅一只回报正
    • 博望财经博望财经
      ·04-17 14:08

      朗科科技上市14年后迎首亏,“逼宫门”之后或告别“躺赚”?

      文|飞雪 来源|博望财经 $朗科科技(300042)$ 上市14年后,朗科科技迎来了首次年报亏损。据其最新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全年营收108,759.75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8.63%;净利润亏损为4,376.42万元,同比由盈转亏,上年同期净利润为6213.4万元,同比下降170.44%。 图源:朗科023年年度报告 录得亏损,或非坏事。 很少有一家企业,能凭借一次发明创造,就“起高楼、宴宾客”,一路以近乎“躺平”的节奏,“躺赚”了小20年。哪怕是上市14年,也不过是在2023年年报中才首现盈转亏。 而算力产业新风口扑面到来之际,告别“躺赚”的朗科,在韶关城投实控下,能否接得住这波“泼天富贵”,事关其下半场的输赢成败。 01 上市14年首现盈转亏,朗科告别“躺赚”根由何在? 朗科科技2023年年度报告显示,其全年实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0.85亿元,同比转负;资产负债率为17.96%,同比上升5.13个百分点。连同其营收严重下滑、净利润降幅达170%来看,或说明朗科科技财务状况并不乐观。 而之所以走到不得不告别“躺赚”、由盈转亏的境地,原因至少有三: 其一,多年来的“专利运营”业务模式失灵,专利过期、利润骤减 凭借优盘这一发明创造,朗科于1999年获得第ZL99117225.6号中国发明专利等一系列原创性基础发明专利。 图源:网络 此后,“凭专利吃饭”成了朗科“躺赚”的本钱。2006年,朗科科技起诉美国U盘制造商PNY侵权,最终美国法院宣布朗科获胜,PNY向朗科缴纳专利费用1000万美元。自此,尝到甜头的朗科,以“专利维权”“躺赚”了小20年。 14年前上市时的招股书也坦承,其商业模式之一正是“专利维权”,凡是采用或使用与朗科科技数据存储方法及装置相关
      28评论
      举报
      朗科科技上市14年后迎首亏,“逼宫门”之后或告别“躺赚”?
    • 博望财经博望财经
      ·04-16

      核心打法失灵,“奶酪一哥”妙可蓝多到“天花板”了吗?

      文|汇水 来源|博望财经 $妙可蓝多(600882)$ 妙可蓝多的处境有点“不太妙”。 3月25日,妙可蓝多发布了史上最差财报,上市以来首次出现营业收入、利润双双下降。财报显示,2023年公司现营收40.49亿元,同比下滑16.16%;净利润为6343万元,同比下降53.9%。令人担忧的是,扣非净利润仅为717万元,同比暴跌近90%。 对此,妙可蓝多在年报中将原因归结为“主要由于原材料市场行情变动及汇率波动等因素影响”。同时,还着重强调了其“奶酪一哥”的行业地位犹在。 其实,此前妙可蓝多的“天花板”已经开始显现。数据显示,2020年公司业绩迎来最高增速,当年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分别为63.20%和208.16%。随后的2021年公司进入巅峰时期,当年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分别为57.31%和160.60%。奶酪业务毛利率高达48.51%,总市值逼近435亿元。如此出色的业绩“打动了”了乳业巨头——蒙牛,后者的成功入股一度引发市场热议。大多数市场观点都认为,借助蒙牛在原料和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妙可蓝多将迎来更加迅速的发展。 然而,2022年妙可蓝多高增长光芒逐渐暗淡。当年营收增速断崖式下滑到了7.84%。净利润增速同比下降了12.3%。扣非净利润更是同比下滑45.14%。 2023年财报显示,妙可蓝多公司的处境未能改善,反而更加艰难。作为公司收入支柱的奶酪业务标表现疲软,31.37亿元的营收同比下降18.91%。贡献公司七成以上收入的经销渠道出现了经销商大量进出,频繁更换的情况。 伴随财报发布,公司股价也一路下滑,截至发稿前收于11.83元/股,相比于2021年高点的84.5元/股,跌去近86%。 来源:百度股市通 此外,国内奶酪市场逐渐吸引了众多参与者,竞争日益激烈。不仅有许多新品牌涌现
      30评论
      举报
      核心打法失灵,“奶酪一哥”妙可蓝多到“天花板”了吗?
    • 博望财经博望财经
      ·04-16

      无锡银行被投资者吐槽“太小气”:营利双增,仍有一隐忧

      文|恒心 来源|财富独角兽 $无锡银行(600908)$ 业绩还看得过去的无锡银行背后的小瑕疵并不少。 据财报显示,2023年无锡银行实现营业收入45.37亿元,同比增长1.2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2亿元,增幅9.96%。截至2023年末,无锡银行资产总额2349.56亿元,较年初增加11.04%;各项存款余额1941.28亿元,较年初增加12.42%;贷款余额1430.38亿元,增幅11.22%。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去年无锡银行取得了稳步增长。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无锡银行净息差持续下跌,更是在业内倒数。2019年至2022年末,无锡银行净息差分别为2.02%、2.07%、1.95%、1.81%,2023年末进一步跌至1.64%,低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水平1.69%。 此外,2023年末无锡银行拨备覆盖率高达522.57%,不仅远高于监管要求(120%~150%),而且也是行业平均水平(205.14%)的2倍多。但如此高的拨备率却分红很少,仅略高于瑞丰银行及常熟银行,更是被网友吐槽“小气”。 表面风光无限的无锡银行,究竟还有多少隐患? 01 单季度营收环比下滑,营收全部来自江苏 据悉,无锡银行成立于2005年6月,是在原无锡市城郊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基础上改制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9月于上海交易所上市。截至2023年末,无锡银行共设有1家直属营业部,3家分行,52家支行,59家分理处。 据财报显示,2023年无锡银行实现营业收入45.38亿元,同比增长1.28%;实现归母净利润22亿,同比增长9.96%。 无锡银行的营收全部来自江苏,其中超九成来自无锡地区。具体来看,2023年实现利息净收入为34.6亿元,同比微降0.78%。期末贷款总额1430
      11评论
      举报
      无锡银行被投资者吐槽“太小气”:营利双增,仍有一隐忧
    • 博望财经博望财经
      ·04-15

      屈臣氏正在被年轻人“抛弃”?

      文|宁成缺 来源|博望财经 屈臣氏又向着“业绩底线”探了一步。 近日,屈臣氏母公司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公布了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年度业绩。在中国市场上,屈臣氏集团保健及美容产品的全年收益总额为164.53亿港币(约合人民币151.45亿),同比下滑6%。 EBITDA(税息折旧摊销前利润)为10.42亿港币(约合人民币9.59亿),同比下滑4%;EBIT(息税前利润)为3.48亿港币(约合人民币3.20亿),同比增长33%;店铺数目为3840家;同比店铺销售额增长1.8%。 这是继屈臣氏2022年“入华以来最大滑铁卢”之后,进一步的下滑。 在还没有电商平台、海外代购的年代,屈臣氏可以说是很多70后、80后甚至90后心目中美妆零售集合店的鼻祖,许多国人对于护肤品和美妆的认识都来自屈臣氏。 但任何事物都有生命周期,屈臣氏也是如此,目前,屈臣氏正在经历“转型的阵痛”,面对门店扩张止步、用户加速逃离、逐渐被主流市场边缘化的困境,屈臣氏中国还能“力挽狂澜”吗? 01 屈臣氏如何火起来的? 作为曾经的美妆零售霸主,屈臣氏已经走过195年。 时间回到1989年,屈臣氏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门店,屈臣氏以18-35岁的女性作为目标消费者,率先打出了“个人护理专家”的概念。 当时人们对于美妆和护肤了解得并不多,屈臣氏的促销代表会为顾客提供1对1专业咨询,同时分发关于健康护理,营养保健、疾病预防等方面的手册。通过这些手段,屈臣氏为自己树立了专家形象,并成功教育了市场。 背靠李嘉诚和记黄埔这棵摇钱树,屈臣氏还将全球各地的连锁品牌收入囊中,早期凭借独家品牌代理权,屈臣氏迎来黄金时代。 屈臣氏商品分为自有品牌和合作品牌两大类,合作品牌都是一些国际大牌,屈臣氏对入驻品牌的市场地位、入驻保证金或保底销售额都有着高要求。 据悉,屈臣氏对入驻品牌的销售扣点的要求高达30%以上,账期长达3个月,品牌
      90评论
      举报
      屈臣氏正在被年轻人“抛弃”?
    • 博望财经博望财经
      ·04-15

      富国基金跌出“20亿俱乐部”,李元博在管产品净值腰斩

      文|天峰 来源|财富独角兽 公募基金年报已相继披露完毕,从整体上看,头部基金公司盈利能力依然强劲,前10家净利润均超10亿元,属于第一梯队基金公司,平均净利润超19亿元。然而,也有一些基金公司的盈利呈现不同幅度的缩水,占比超六成。其中,富国基金2023年净利润18.14亿元,与2022年同期相比跌去12.21%,已跌出“20亿俱乐部”。 据富国基金披露年报显示,2023年度公司总资产为137.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67.15亿元,净利润18.14亿元,同比下滑12%,较去年净利润下滑幅度收敛。产品结构上,权益类ETF规模突破500亿元,市场排名前十,非公募业务方面,各类养老金业务管理规模上升超10%,在基金公司中位列第六。笔者发现,这其中李元博旗下基金的业绩回撤较大。 01 李元博教你如何从163亿到26亿 近年来证监会一直强调,要督促行业机构强化服务理念,持续优化投资者服务,严格落实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健全投资者保护机制,切实提高投资者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维护好社会公众对行业的信任与信心,并且提升投资者长期回报。 然而,一些基金公司旗下的产品业绩一直欠佳,基金规模也出现大幅缩水,投资者权益受损。笔者长期研究各家基金公司的产品发现,一些基金公司产品业绩优秀,也有一些基金产品业绩长期亏损,这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富国基金旗下多只产品,特别是李元博旗下的富国创新趋势股票基金,该基金由于业绩亏损,基金规模也大幅下降,从成立之初的163亿到已经降到了26亿。 (数据来源于天天基金网 截至4月10日) 据天天基金网显示,富国创新趋势股票基金成立于2020年7月27日, 截至2023年4季度末基金规模25.96亿元。截至4月10日基金单位净值0.4874,该基金自成立来收益率-51.26%,今年来收益率-2.11%,近6月来收益率-10.01%,近1年来收益率-22.72%,近2年来
      37评论
      举报
      富国基金跌出“20亿俱乐部”,李元博在管产品净值腰斩
    • 博望财经博望财经
      ·04-12

      国内增长见顶、海外拓展受挫,分众传媒难逃周期股“宿命”

      文|司凡星 来源|博望财经 $分众传媒(002027)$ 江河日下的广告行业,总有例外。 2016-2022年,在各个广告刊登的渠道中,线下电梯媒体成为唯一一个连续七年保持增长的渠道,而将梯媒作为发展重点的分众传媒,自然也享受到了高于行业的增速。 分众的盈利模式足够简单,一边租各种电梯里的广告位,另一边打包卖出这些广告位给广告主,通过匹配流量供需两端,赚取规模效应+垄断位置带来的广告位溢价,因为较早入局+早期收购,分众率先打造了供给规模、广告主规模双端网络,成为行业龙头。 但好景不长。伴随着互联网、房地产等行业进入周期性变化,分众客户大幅流失,暴力赚钱的黄金时代成为过往,在如今的时间节点隐忧渐显。 大起大落的周期属性、国内线下点位的扩张渗透到达顶峰、出海之路困难重重等多种因素叠加,都给这个传媒巨头的价值底色增添了一层阴影。 01 大起大落 分众传媒首先无法避开的,永远是周期属性。 在A股上市之后,分众的加权ROE净资产收益率)最高达到73%,最低下降至不足15%,呈现剧烈波动。 与此同时,分众的业绩也随着宏观周期的波动而大起大落。 拉长时间看,2017-2019年,分众传媒分别实现营收120.14亿元、145.51亿元、121.3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60.05亿元、58.23亿元、18.75亿元。 可以看到,3年时间净利润持续下滑,2019年下滑达到惊人的67.80%,而这一年,在新潮等玩家价格战、补贴战之下,分众遭到“营利”双杀。 时间来到2021年,分众实现营业收入148.36亿元,同比增长22.64%,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60.63亿,同比增长51.43%。ROE33.13%,创造历史新高。 而2022年,受宏观经济影响分众全年营收为94.2亿,同比减少36%,归母净
      81评论
      举报
      国内增长见顶、海外拓展受挫,分众传媒难逃周期股“宿命”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