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潮WAVE

融入时代巨潮,发现商业决策

IP属地:未知
    • 巨潮WAVE巨潮WAVE
      ·01-07

      俄罗斯忍痛割铀矿

      在中国急需铀资源的时候,俄罗斯及时递上了一个能让人安睡的“枕头”。 近日,哈萨克斯坦国家原子能公司(Kazatomprom)宣布俄罗斯原子能公司旗下铀一集团(Uranium One Group)将其在哈萨克斯坦铀矿项目的一些股份转让给一些中国公司。 据了解,此次交易涉及Zarechnoye矿49.979%的股份和Khorasan-U合资企业30%的股份。 其中,铀一集团已将其在Zarechnoye矿的49.979%股份出售给SNURDC阿斯塔纳矿业有限公司。该公司由中国国家核铀资源开发公司(State Nuclear Uranium Resources Development Company,SNURDC)控股。Zarechnoye矿场规划年产铀1000吨。此前,矿场运营公司宣布计划到2028年完成该矿床的钻探作业。 此外,铀一集团还计划向中国铀业发展有限公司(China Uranium Development Company Limited)出售其在Khorasan-U合资企业中的30%股份。中国铀业发展有限公司最终隶属于中国广核集团(CGN)。而Khorasan-U有限公司运营的矿场铀储量估计约为3.3万吨,预计采矿作业将持续至2038年。 提起铀资源,大家的第一反应是制作核武器的必需原料。但实际上,铀被广泛应用于核电、农业、医药等场景,在民用领域也有广泛的需求。 铀矿是核电发电所需的重要原料 尤其是在发电领域,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之一,碳中和背景下,全球主要国家大量重启核电: 日本内阁在2023年初批准的一项修正案为“可以采取必要措施,通过核能确保稳定的电力供应”,并预计到2025年将有五座核反应堆重新上线; 美国也将原计划于2022年拆除的Palisades核电站,改为在2025年重启。这将是历史上首次重启已关闭的核电站; 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超过20个国家
      151评论
      举报
      俄罗斯忍痛割铀矿
    • 巨潮WAVE巨潮WAVE
      ·01-07

      上海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火了

      2024年11月以来,随着中国对韩国入境免签政策落地,韩国游客掀起了来华旅游的热潮,“周五下班去中国”的话题,一度登上了韩国社交媒体热搜榜。 数据显示,2024年11月8日至12月28日期间,韩国入境游客选择周末来中国的旅游订单占比将近5成。其中上海的韩国入境游客订单,同比增长超180%,环比增长超40%。 韩国至北京、上海等地航程短暂,最短只需要一个多小时,现在又免去了办理签证的复杂手续和费用,让韩国赴华游需求得以释放。 位于上海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直接走红,成了韩国游客重点关注的地方。 上世纪初,朝鲜半岛遭受日本殖民统治,大批爱国志士流亡海外,中国为他们提供了庇护之所,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此成立,也成为如今韩国游客抵达上海后必去 “打卡” 的精神地标。 根据馆长陈凌介绍,和免签政策之前相比,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内韩国游客大量增加,尤其是在周末,日均增加300到400人。人流量大的时候,售票的POS机甚至出现了热导致交易无法进行的情况。 除了上海,湖南张家界也是韩国民众的热门旅游地。截至2024年末,张家界天门山景区共接待了34.3万韩国游客,同比增长205%,韩国游客占张家界全部入境游客数量40%以上。 自中国大规模向外免签之后,吸引游客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当属韩国。甚至可以说,中国对韩国的免签有着比简单的旅游有更大意义。 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韩国长期处于美国的政治经济全方位影响之下,国家缺乏独立性,整个社会经济贫富差距巨大,缺乏活性,缺乏上升通道。 根据韩国国税厅的资料,韩国2021年综合收入上游0.1%群体的年收入,是收入下游20%群体的1400倍,上游0.1%群体有9399人,年收入能占到韩国全体国民收入的10%以上。 近10年,韩国贫富差距继续扩大,到2022年,韩国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达到0.606,远超0.4的贫富差距警戒线,这还只是表面上能够计算出来的数字
      132评论
      举报
      上海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火了
    • 巨潮WAVE巨潮WAVE
      ·01-07

      王宁比盲盒买家理性很多

      文 | 小卢鱼 编辑 | 杨旭然 去年11月27日那天,广博股份9天7板,股价上涨10.03%,柏星龙、华立科技等11只个股涨超10%,这是当时“谷子经济”最狂热时的情况。 谷子经济股价表现(自上市至今) 但“谷子经济”本就不是什么新鲜事,赛道里也早已有了三丽鸥(HelloKitty)这种老牌玩家,和泡泡玛特这种后起之秀。 作为中国的潮玩第一股,泡泡玛特2020年12月上市,最高市值一度达到1500亿港元。虽然2022年时暴跌到130亿港元,但2024年以来,泡泡玛特股价大幅上涨,年内涨幅超过340%,最新市值又重新接近1200亿港元。 经历过暴跌暴涨之后,泡泡玛特的核心高管们开选择套现。2024年三季报披露后的第二日,泡泡玛特核心高管集体就通知市场开始减持。 其中,创始人王宁大约套现15.62亿港元,首席运营官司德大约套现1.51亿港元,海外业务总裁文德大约套现900万港元。 当资本疯狂涌入、创始人却开始大规模减持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个行业供给、需求的格局都已经发生了改变。如果一个公司老板和高管在减持套现,其产品却有越来越高的收藏价值,这是相当荒谬的现象。   01 趋势 与其说是优秀的“IP故事”撑起了泡泡玛特的千亿市值,不如说是那种一买就要买整套、盲盒为了抽到心仪的款可以抽上几十个、出了新款限量款加价找黄牛都要搞到的核心客户群体,撑起了泡泡玛特的行情。 甚至,这些客户群体本身自己的手头都不一定宽裕。 在如今中国消费者主打能省省、该花花的大环境下,能为塑胶玩具上头的人占比并不高。但他们的“特立独行”,确实能为泡泡玛特贡献很高的毛利率。 夸张的时候,原价499元、599元的LABUBU,在二手市场上能卖到8000元的高价,直接翻了十几倍;发售价是4999元、限量3000体的MOLLY宇航员珍藏版,二手市场价格在3至6万元,溢价约10倍左右。 好
      408评论
      举报
      王宁比盲盒买家理性很多
    • 巨潮WAVE巨潮WAVE
      ·01-05

      接连拿地、盖楼,贝壳想给“大数据盖房“打个样

      文 | 董二千 编辑 | 杨旭然 2024年的最后一天,各大城市迎来土拍的收官之战,贝壳旗下贝好家在一日内连续在上海、杭州(携手滨江集团、兴耀房产)两座热门城市成功拍得两处地块。 在上海,贝好家经过17轮竞价,以6.97亿元的总价竞得奉贤新城10单元17-02地块,溢价率13.89%,折合楼面价2.28万元/平方米。这是贝好家首次在国内一线城市成功拿地。 贝好家还联合滨江集团、兴耀房产,以6.23亿元竞得杭州钱塘区下沙单元QT0102-14地块。 成立于2023年的贝好家,定位于数据驱动型住宅开发服务平台,设立宗旨是以客户思维,共筑好产品、好服务,推动房屋供给侧升级。 据贝好家方面介绍,上海项目初步定位刚需、刚改属性,将全程由贝好家自主操盘。 贝壳拍下的上海地块  图源:上观新闻 贝壳集团副董事长、贝好家首席执行官徐万刚表示:“上海奉贤新城项目是继成都金三H12地块项目之后,贝好家的第二个自主操盘项目,我们希望由此进一步验证C2M产品解决方案在不同城市、面向不同人群需求的落地能力。” 十余年前,阿里巴巴的前参谋总长曾鸣就提出C2M(Customer to Manufactory,即顾客对制造方)这一概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商业社会的中心将从工业时代的以厂商为中心切换到以消费者为中心。” 曾鸣彼时的撰文,在电商行业早已经历了验证,其底层逻辑并不复杂:在供给泛化以后,谁能洞察用户的需求,并基于用户需求重新定义产品,谁就能获得更大的增长。 所以近两年,拼多多、京东京造、阿里1688……电商巨头通过大数据的用户需求深度洞察,全部开始向上游供应链和生产商做反向输出与定制化。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供需失衡转换,同样的逻辑,也必然发生在如今的地产行业。地产消费历经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C端力量崛起,消费者的话语权在变大。“懂得消费者”,将成为企业成功的
      2551
      举报
      接连拿地、盖楼,贝壳想给“大数据盖房“打个样
    • 巨潮WAVE巨潮WAVE
      ·01-02

      外资从来没有离开过东北

      文 | 老鱼儿 编辑 | 夏秋春 从GDP水平来看,东北的经济复苏相当明显。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辽宁地区生产总值22549.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9%;吉林地区生产总值10116.1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1%;黑龙江地区生产总值10777.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3%,比上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其中,辽宁GDP增速已经跑赢了全国平均值4.8%,吉林略低,只有黑龙江仍处于较低水平。但冬季是黑龙江的旅游旺季,有望给GDP的增长再提速一把。 能够取得这样的增长,吸引外资投资非常重要。 辽宁盘锦华锦阿美项目建设工地 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个外资投资项目,就是位于辽宁盘锦的华锦阿美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该项目是沙特阿美联手中国北方工业、盘锦鑫诚实业共同打造的大型炼油化工一体化工程,总投资额高达837亿元。 根据华锦阿美副总裁黄祖熹的介绍,项目去年3月底开工,到今年11月共计投入了194.3亿元,总体工程进度已超过一半。如今这艘“工业巨舰”正日渐成型,沙特资本为东北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类似的还有位于沈阳的华晨宝马电池厂项目。去年5月18日,宝马集团宣布将于2026年起在沈阳投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纯电动BMW新世代车型。同时,与新世代车型相配套的BMW第六代动力电池项目也将全面动工,总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将创造2,000多个新工作岗位。目前该项目主体建筑已经完工。 还有位于长春的奥迪新能源项目。这是奥迪在中国首个专门用于生产纯电车型的生产基地,项目总占地154公顷,总投资超350亿元,将建设厂房20座,可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 2022年时项目就已经破土动工,随着今年年初首台奥迪Q6 e-tron预批量车下线,标志着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预批量生产正式启动。 外资青睐东北地区是有历史渊源的,根本不是网络上有些人所
      134评论
      举报
      外资从来没有离开过东北
    • 巨潮WAVE巨潮WAVE
      ·01-02

      日本官员一语成谶:八家车企还是太多了

      文 | 侯恬 编辑 | 夏秋春 本田和日产这两家历史悠久的日本车企合并,将是继2021年菲亚特克莱斯勒与标致雪铁龙合并后,全球汽车行业最大一次格局重塑。 而在此前这也曾经有过端倪。一位日本政府官员曾公开对路透社表示,“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重大变革,随着中国车企崛起,日本国内8家汽车制造商还是太多了,产业竞争力难以提升。 从产销数据表现来看,日系车企确实不太好过。 据日本《工业新闻日刊》报道,今年11月,日本8家车企的全球产量为212.2万辆,同比下降11%,已经连续7个月同比下降,其中丰田和三菱连续10个月呈下降趋势,日产连续6个月下降,本田、马自达、大发工业连续4个月下降。 从销量看,11月本田在日本销量下降16%,日产在美国销量下降31%。在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中国,截至今年10月日系车的市场份额已经萎缩至12.9%,相比2020年的24.1%近乎腰斩。 与之相对的,是我国新能源汽车良好的销售势头。中汽协的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34.5万辆和1126.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6%和35.6%‌,2024年多家车企年度销量创新高。 本田和日产最终走向联姻,归根结底是为了应对源自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挑战,几家公司试图通过合并调整生产和进行技术互补,扩大规模以降低单车成本,提高竞争力。 中国汽车进入智能化生产阶段 但即使三方合并,日系汽车也不一定能够重新夺回其在竞争中的优势。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全球汽车市场都被美欧日三方品牌汽车所垄断,呈现出“三分天下”的格局。日本车企一度凭借突出的燃油经济型,以及最顶级的性价比领先全球。 但新能源电池的成熟、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让汽车逐渐从传统出行工具向新型能源和“移动智能终端”思路转变,日本车企原本引以为傲的优势有被替代的风险。 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过
      87评论
      举报
      日本官员一语成谶:八家车企还是太多了
    • 巨潮WAVE巨潮WAVE
      ·01-02

      日韩距离选择时刻越来越近

      文 | 老鱼儿 编辑 | 夏秋春 谁是东北亚的工业老大,这个问题有着毫无悬念的答案。毕竟自2010年之后,中国制造就超越了美国,连续14年成为全球第一。 但评判谁是高端制造业的王者,仍然还存在着一丝的争议。 以往,日本、韩国以汽车、芯片等高科技产品,不仅牢牢支撑起两个国家经济的基本面,还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优势的竞争地位。 但时间临近2025年,亚洲乃至全球经济格局,注定会经历一场“城头变幻大王旗”式的历史变迁。高端制造业对于日韩经济来说至关重要,但中国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 日本汽车产业受到中国剧烈冲击 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2024年1-11月份,中国集成电路(芯片)出口金额为1.03万亿元,增长20.3%,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最好历史纪录。而预计全年出口芯片的金额或将在1.1万亿元左右。 继中国在2023年以522.1万辆的出口量,首次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后,近日多家媒体及市场机构预测,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将蝉联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的表现也继续亮眼,今年前10个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世界份额占到了68.9%。 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展示了强劲的崛起势头。但硬币的另一面,就是韩国、日本的相关产业的企业,必然会受到首当其冲的影响。 比如,韩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两家存储芯片制造商——三星和SK海力士,其芯片业务遍布全球,是全球科技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虽然两家公司在很多半导体领域的细分市场保持优势,但面对中国的竞争,已经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有数据显示,从2018年到2023年,韩国存储芯片出口额从830亿美元降至429亿美元,减少了将近一半。这只是变化之中的一个表现。 SK海力士是韩国芯片头部企业 日本的压力则更加巨大。除了芯片产业面对来自中国、韩国的竞争之外,作为立身之本的制造业,也在承担着来自中国制造升级、品牌升级的巨大压力。在最重要的汽车领域
      226评论
      举报
      日韩距离选择时刻越来越近
    • 巨潮WAVE巨潮WAVE
      ·01-02

      韩国再不免签就晚了

      文 | 老鱼儿 编辑 | 夏秋春 外媒报道,12月26日,代行总统职权的国务总理韩德洙当天主持召开第九次国家旅游战略会议,并发布提振韩国旅游业的方案。 方案提出,为吸引更多外国游客访韩,韩国政府考虑面向中国团体游客试点实行免签入境政策。这是继中国11月首次对韩国单方面试行免签政策后,韩国方面作出的最新回应——在换了一个总统之后。 11月1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为进一步便利中外人员往来,中方决定扩大免签国家范围,自2024年11月8日起对斯洛伐克、挪威、芬兰、丹麦、冰岛、安道尔、摩纳哥、列支敦士登、韩国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 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包括韩国在内的这9国居民,可以持普通护照人员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和过境不超过15天,可免办签证入境。 张家界备受韩国游客喜爱 旅游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业,向上游延伸可涉及文化资源开发、旅游景区规划等领域,中游涵盖旅游交通、住宿、餐饮等核心环节,下游则包括旅游购物、娱乐等相关产业。这种广泛的产业关联,使得其发展能够带动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 韩国在换掉领导人之后,就很快开始考虑向中国游客开放免签。这意味着,韩国的上一届领导人实际上并没有从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思考政策,而是另有打算。 不需要高科技投入就能拉动经济增长的旅游业,其他国家都异常重视。 韩国本身旅游资源相对有限 例如今年11月份中国对日本免签之后,日本很快宣布了五项放宽对中国公民赴日签证的措施。足见日本对旅游事务的重视程度和反应速度。 据世界旅游业理事会报告,2024 年旅游业预计为日本经济贡献近44.6万亿日元,占总GDP 的7.5%,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旅游业今年可能将超过半导体出口,成为仅次于汽车出口的日本第二大出口产业。 中国今年也大力拓宽免签的范围。根据文旅部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消费占
      68评论
      举报
      韩国再不免签就晚了
    • 巨潮WAVE巨潮WAVE
      ·01-02

      2025年十大关键词

      文 | 杨旭然 01 战 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整个世界,但人们却低估了“战争”定义的广度和深度。其广度在于,战争并非只会以“军事对抗”的形式体现出来,而是有多种展开形式:用尽手段在中文互联网上不断传播虚假信息和煽动性内容,不仅是一群无聊之人的口水仗,而是真实的舆论战和认知战。在科技发展的关键节点设置障碍,在关税上无度提升以保护本国利益,是对他国利益进行的无硝烟轰炸。这些更加隐蔽的战争,远比人们想象得更多,其所造成的损失和代价甚至比军事对抗更大,却被很多人忽视了。其深度则在于,一场战争——无论它是否发生在中国的领土或领海,都会将人们割裂为不同的阵营。“XXX必胜”之类的争论不是空穴来风,更是同一国家内部人群之间意识形态层面的严肃对抗。   02 熬 在紧缩的经济环境之下,人们能做的事情相当有限。虽然思绪万千,主观能动性却无法发挥。“熬”这个词看似带有很明显的情绪和感情色彩,但亲身经历过的人会明白,附着在“熬”身上的感情色彩,只在熬这个过程的上半段有效——不甘,气愤,痛苦等等的情绪都只能维持一半的时间。而到了下半段,所有的情绪和情感都消退,熬只能剩下机械的熬,被榨干了情感和情绪的熬。所有在生活面前的成功者,都必须经历这个脱胎换骨的过程。无法走出这个过程,就只能迷失在无数情感和情绪碎片所构成的茧房之中。   03 底线思维 通常只有在底线真正到来的情况下,人们才会考虑底线问题。这是认知中的陷阱,也是生活中的悖论。创业者通常会对底线有更多的思考,原因无非总是时刻面对着企业生死考验的威胁——但大多数人在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并不太需要有这种担心。如何在底线情况到来之前修炼出自己的底线思维,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个巨大的挑战。没有底线思维的人,甚至无法称之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更像是在培养皿中生长和繁殖的某种柔嫩真菌。扩大到一个经济体、一个国家、一个涉及到无数人根本利
      171评论
      举报
      2025年十大关键词
    • 巨潮WAVE巨潮WAVE
      ·2024-12-31

      全球三大高校排名,并不公正

      文 | 老鱼儿 编辑 | 夏秋春 来源 | 巨潮东北亚 2017年5月12日晚,王健林在中国政法大学的演讲中说道:“要建设一流大学,全球有三个高校排名,谁来排名,都是老外来排。” 其中提到的全球三个高校排名指的分别是: QS(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世界大学排名:由英国一家国际教育市场咨询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所发表的年度世界大学排名,从2004年开始延续至今; U.S.News(U.S. News & World Report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世界大学排名,又译U.S. News,全球最佳大学排名由U.S. News & World Report(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从1983年开始,它就每年给美国的大学搞排名,并逐渐拓展到全球大学排名; THE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该排名是由成立于1910年的《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发起,于2010年正式推出。 王健林紧跟着还有一句话:“(三个榜单)一流大学的排名也未见得完全是公正的。” 这样的话放在以前可能没人相信,尤其是中国的大学排名不高的时候,很多国人总是倾向于找中国学校的问题。但如今,曾经的“暴论”已经在俄罗斯各个知名大学身上得到了一次相当彻底的验证,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事情的不对劲了。   01 俄校滑坡 最近,2025年世界大学QS排名公布。俄罗斯最好的大学,长期在其国内排名第一的莫斯科国立大学跌到全球第94位,几乎滑出前100。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排名更是下滑50名。 在排名中进入前500的所有10所俄罗斯大学中,有8所大学出现了排名下降的情况。 如果把时间线再拉长一些,我们会发现过去5年,上述10个学校中,有9个出现排名下滑,有6个学校下滑超过100位,5个学校下滑超过
      377评论
      举报
      全球三大高校排名,并不公正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