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极体

从技术协同到产业革命,从智能密钥到已知尽头

IP属地:未知
    • 脑极体脑极体
      ·00:30

      全面高压化与全面超快充,破解新能源汽车的时代难题

      是什么让新能源车主感到疲惫与焦虑?是什么阻挡更多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我们在身边进行一个简单的调查就会发现,问题的答案非常一致:充电。 充电难,充电慢的难题,始终是困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阻碍交通“双碳”目标实现的枷锁。这道枷锁究竟如何才能被打开?刚刚,华为数字能源给出了答案。 12月7日,在海口举行的2023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上,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侯金龙发表了“全面高压化,全面超快充,推动新能源汽车与充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协同发展”主题演讲。 侯金龙强调,碳中和由全球共识走向全球行动,而交通电动化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环。华为数字能源致力于新能源汽车与充电网络高质量协同发展,提升用户体验,保障安全可靠,加速汽车产业全面电动化。华为数字能源将携手客户、伙伴,计划于2024年率先在全国340多个城市和主要公路部署超过10万个华为全液冷超快充充电桩,让“有路的地方就有高质量充电”。 具有明确可行性的全面高压化、全面超快充,就是解开新能源汽车发展枷锁,推进低碳交通全面升级的时代答案。 提起新能源汽车,首先想到充电之难 根据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8天,接入平台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新能源汽车充电量达到3895万千瓦时,创历史新高。但与此同时,国庆的“新能源出行大考”中,也暴露了新能源汽车续航差、充电慢、充电基础设施的布局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 虽然中国已建成了世界上数量最多、辐射面积最大、服务车辆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但面对规模庞大,且必然不断扩张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能源供给的难题依旧严峻而显著。 新能源汽车的能源枷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汽车本身补能慢,且受环境、使用情况等因素影响充电表现容易变得不稳定。 二是以充电桩为代表的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集中表现为充电慢、排队长、质量参差不齐,极大影响了充电基础设施的使用
      501评论
      举报
      全面高压化与全面超快充,破解新能源汽车的时代难题
    • 脑极体脑极体
      ·12-06 20:59

      潮落云起:中国云桌面的产业变局

      云桌面,又被称为桌面云、桌面虚拟化技术。这项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IBM通过一台计算机来实现多用户资源的桌面共享。在数十年的发展中,云桌面从技术实现方式到产品形态日趋丰富。 相比于传统PC数据单独存放、系统独立运维的分散性特点,云桌面具备集中运维、集中存储、多桌面协同、灵活办公等一系列优势,更加符合具有信息安全期待与运维简单化需求的场景。在政务、办公、教学等领域中,已经可以广泛看到云桌面的身影。 在今天繁荣的中国云桌面市场中,一场变革正在发生。 根据之前消息,思杰系统(Citrix)母公司Cloud Software Group在一封发给客户和合作伙伴的邮件中表示,将因为成本原因退出中国市场。思杰系统作为云桌面领域的国际巨头,其退出中国的行为,既会留出极大的市场空白亟待填补,同时也带来了思考:究竟如何行动,才能更加符合中国云桌面市场的期待?未来这一市场空间的走向如何? 我们来读懂,中国云桌面的产业变局。 思杰败走,缘何发生? 首先我们可以共同思考一个问题,思杰退出中国市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相关数据,思杰退出前在中国市场可以占据第二、第三的市场份额,而大部分大型政企则选择与华为云合作,从而导致思杰的市场空间相对收紧。与此同时,由于思杰投入的运维性价比较低,导致其成本加大,价格因素限制了其在中国市场的商业化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着科技自立自强成为主要趋势,关键行业更倾向于选择具有自主可控能力的软件服务。 这些因素的存在,伴随其母公司的资本运作,最终导致了思杰选择退出中国市场。而作为市场前三位的供应商,其退出必然会给中国云桌面市场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其中最直观的影响因素,是思杰百万台云桌面左右的市场保有量会释放出来,其中以金融、制造行业为主,这部分市场可能在未来三年左右的时间过渡到现有的其他云桌面厂商。更进一步的变化,则是一部分思杰客户可能会选择更多公
      349评论
      举报
      潮落云起:中国云桌面的产业变局
    • 脑极体脑极体
      ·12-05 23:47

      2023,“科技无障碍”不谈价值观

      “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已经成为全社会和科技产业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投身无障碍的发展,这一领域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2023年,无障碍科技正在从量变到质变,从“基础功能”到“创造快乐”。 此前,大多数信息无障碍的改造,都停留在功能层面的“补全”,比如视障者能通过语音播报来使用手机,听障者通过手语识别来跟别人交流,为老年人提供适老化的字体大小、屏幕亮度等设置,主要目的是减少有障群体使用数字技术的不便。 而今年,涌现出了许多文娱类应用和产品。 比如借助vivo读谱,将钢琴曲转变成五线谱,自动进行乐谱朗读,视障用户可以独立进行音乐学习,享受音乐世界的美妙;通过鸿蒙4的语音转文本,听障者靠AI字幕就能随时欣赏自己感兴趣的电影;深圳无障碍信息协会组织的无障碍古城导览,带一群有碍朋友在深圳南头古城来了场citywalk;不想出门,试试在家用PS5首款无障碍控制器跟全球玩家联机打一把游戏? 显然,这些新的无障碍科技希望达到的目标,是让使用者感到快乐,享受生活。 春江水暖鸭先知,无障碍+文娱项目的纷纷萌芽,是科技行业的一些坚冰在逐渐融化。 价值观融化,才能看到高级需求 按照马斯洛金字塔,满足了基本安全需求之后,就要向尊重、爱乃至自我实现等高级需求发展了。 从实用到享用,应该是无障碍科技的必然发展过程,为什么这个变化很重要呢? 这就要提到“价值观导向”。 无障碍正在变成科技行业“政治正确”。无障碍的开发是很容易在发布会或PR稿中上价值的,很好地展现科技企业“社会责任感”“技术向善”等价值导向。在全球强调企业ESG的今天,科技企业正在主动投身无障碍领域。 过分强调价值导向,必然会突出有碍群体的困境和麻烦,这也在客观上营造出了一种,企业与社会在“布施”有碍群体在享受福利的氛围。 这种氛围下,有碍群体要提出功能性之上的需求,似乎显得有些“不懂事”了。其实,大多数有碍者并不喜欢“卖惨”,
      297评论
      举报
      2023,“科技无障碍”不谈价值观
    • 脑极体脑极体
      ·12-04

      AI大模型,如何破圈而出?

      一年即将过去,回望整个2023,我们会觉得这是一个毫无疑问的“AI大模型之年”。这一年里,全球兴起了数百个大模型。根据相关报道,仅仅在中国就有超过200个大模型,形成了名副其实的“百模大战”。 但有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大模型虽多,但真正用到大模型的企业和行业却很少。绝大多数大模型都困守在一个小小的“点”里,只能刷榜、跑分、发论文,却无法真正走到行业应用的山川大河当中去。或多或少有点“圈地自萌”的味道。 AI大模型真正走向成功,不是拼数据参数和模型规模,而是看最终的价值深度与广度。大模型需要破圈而出,到行业手中去,到企业手中去,到用户手中去。 那么,大模型的破圈运动究竟如何实现?华为云在盘古大模型的发展进程中,给出了一个答案。 近期,以“开放同飞,共赢行业AI新时代”为主题的华为云盘古大模型主题论坛·深圳站成功举办,现场发布了基于盘古大模型打造的三大基础解决方案和华为云AI出海计划。 其间,华为云Marketing部部长董理斌发表“AI for Industries,开放同飞,共赢行业AI新时代”主题演讲,他表示:“为了让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能快速使用和构建大模型能力,实现基于大模型的创新升级,华为云将坚持‘AI for Industries’,以盘古大模型为核心,持续技术创新;以升腾AI云服务为基础,为企业提供澎湃的AI算力供给;以联创方式使能场景化创新,激发解决方案繁荣。同时,华为云还将提供大模型开发工具链、AI能力调用与联合创新的应用模式、全域协同生态体系和全球化推广策略,与客户伙伴开放同飞,加速商业共赢。” 总结分析华为云围绕盘古大模型指定的推广与赋能策略,会发现大模型破圈有三个维度的工作需要完成。这些经验,可以被云计算与AI行业吸收。 AI大模型,为什么很难破圈? 提到AI大模型,我们总是会强调模型参数、数据规模,以及刷榜、评分等内容,却很少讨论大模型如
      214评论
      举报
      AI大模型,如何破圈而出?
    • 脑极体脑极体
      ·12-02

      从“AI证件照”到“AI译制片”,爆款AIGC应用的商业化迷思

      让郭德纲飙英文、让霉霉说中文的翻译视频生成工具HeyGen和掀起AI证件照热潮的“妙鸭相机”一样,在一阵疯狂刷屏之后,又迅速在各大群里销声匿迹了。 十月份,由HeyGen制作的各种明星跨语言翻译视频,在全网疯传,大家震撼于AIGC地道的中英文表达,完全没有译制片的腔调,惟妙惟肖的音色还原、高度对齐的口型声音,让不少人表示,“真的有被吓到”“配音演员要失业了”…… 太阳底下无新事,这个现象级AIGC应用,也逃不过“速朽”的命运。 如今我所在的LLM大模型讨论群里,偶尔有人发一个中英翻译视频,根本无人讨论,可能大多数人连点开看看,都提不起兴趣。 大众的新鲜感很快会过去,“明星译制片”只有看个乐子的娱乐属性,并不是高频刚需,猎奇尝鲜之后,到了真金白银付费的时候,自然风过了无痕。 这一年,大模型无疑是全球最大的热点。但热归热,最终在商业市场立足的大模型应用仍然稀少。 明明已经是“百模争艳”,为何成功产品化的现象级应用,就那么几个? 而这些产品成熟也不缺热度的爆款AIGC应用,为何无法将流量转化为持久的经济效益,商业化仍是一团迷雾? 本文希望从“AI译制片”这个小切口,探讨一下大模型的产品化条件和商业化迷思。 一夜爆红,是产品化的胜利 首先要明确一点,妙鸭也好,HeyGen也好,AIGC应用的一夜爆红,对于大模型产业来说,绝对是一件正面的事。 大模型只是一种基础技术,相当于钢材,大模型厂商相当于炼钢厂,还要有人设计出洗衣机、跑步机、微波炉等一个个具体的产品,新技术才能为人所用。 而HeyGen的一夜爆红,正是产品化的胜利。 技术原理上,跨语言翻译视频制作并不是什么新事物,业内已经有很多科技公司、影视公司、后期制作公司在探索并推出了专业级工具平台。 简单来说,就是升级版的TTS(Text To Speech)技术。利用大语言模型对文本进行更地道的翻译,然后对声音空间进行更好的建模,
      326评论
      举报
      从“AI证件照”到“AI译制片”,爆款AIGC应用的商业化迷思
    • 脑极体脑极体
      ·12-01

      AI大模型驶向产业之海,需要高质数据“河道”引航

      “我们的AI大模型,在万卡集群上训练,三小时就出一次错。别笑,这已经是世界先进水平了。”某次行业峰会上,一位清华大学的院士科学家,讲出了AI大模型训练的“大实话”。 风靡全球的AI大模型,是今年毋庸置疑的风口,数量不断增长,达到了惊人的水平。“百舸争流”之下,大家却经常会忽略一个关键问题:AI大模型带来的数据激流,也比想象中更加汹涌。 “三小时出错一次”,听起来不可思议的故障率,却是大模型从业者要面对的常态,甚至是“优等生”。目前业界的普遍做法,是写容错检查点checkpoint。既然三小时就报错,那就2.5小时停一次,写好检查点,把数据存起来,再开始训练。一旦出现故障,可以从写好的检查点恢复,避免“从头开始”、全部白干。而检查点需要存储的数据多,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该院士团队基于llama 2架构研发的大模型,数据存一次硬件,就需要十个小时,存储效率直接影响了开发进度。 如果说大规模的异构数据,是肆意奔涌的激流,存储系统就是承载着数据流量的河道,其宽阔坚固程度直接决定了数据是否会淤塞甚至停滞,从而卡住AI大模型的生命线。可以说,整个大模型行业的生产力和效率,都被存储规定了“上限”。 这也是为什么,存储作为AI数据基础设施,受到越来越多关注。 11月29日,“数智创新 AI未来”2023中国数据与存储峰会在北京举办。曙光存储发布了面向AI大模型的存储解决方案。 借此机会,我们一起了解一下,AI大模型浪潮来袭,给存储带来的承载挑战,以及曙光存储是如何为智能产业引航,助推AI大模型百舸扬帆。 AI大模型驶入产业深水区,传统存储的数据之殇 最近我去了一趟云南,发现不仅北上广等科技重地的大模型建设如火如荼,在昆明、大理等二三线城市,甚至边疆地区,都在积极地探索大模型行业应用。 各行各业走向智能化,几乎都点燃了对大模型的炽热兴趣。这时候,一个关键问题也显露了出来:AI大模型的产业化
      187评论
      举报
      AI大模型驶向产业之海,需要高质数据“河道”引航
    • 脑极体脑极体
      ·11-30

      大模型+搜索:一盘跳棋和三位选手

      我们都知道,大模型必须诞生应用才有价值。那么,哪种应用才能最快发挥出AI大模型的价值潜力,成为大模型落地的第一站?提起这个问题,很多人会首先回答:搜索。 这一方面是因为,在ChatGPT爆火之后,“大股东”微软首先就将其能力融入到Bing搜索中,并且一度宣布要凭借大模型优势,把行业老大哥谷歌挑落马下。那么在中国AI圈大规模复刻大模型的背景下,在应用侧也自然会想到首先推进搜索+大模型。 另一方面,搜索引擎天然有着与AI深度结合的优势。早在2014、2015年,百度和谷歌这些传统搜索引擎巨头就开始将深度学习、知识图谱等AI技术融入搜索当中,以此提升搜索引擎对用户指令的理解能力,增强搜索结果的内在关联性。 由此可见,大模型+搜索,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探索,中国AI行业的大模型+搜索应用也逐渐丰富了起来。虽然大模型带给搜索的改变并没有彻底浮现出来,但已经形成了较为多样化的探索思路。 为了能让大家更生动了解大模型+搜索的目前进展,理解不同思路的差异化。我们想了一个比喻:大模型+搜索,就像一盘跳棋。各位选手手里的棋子都是一样的,即大模型技术与搜索技术。而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孵化大模型时代的第一个爆款应用。 但在下棋的过程中,各自的棋路却有不同。目前来看,它们分为三个流派。 选手一:大模型作为搜索引擎的增强插件 搜索,是互联网时代人与信息之间最为频繁的接触场景。搜索引擎既需要理解用户意图,也需要理解海量信息。作为信息与人之间的枢纽,搜索引擎提升智能水平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 而大模型为搜索引擎带来的差异在于,它不仅能够加强传统搜索引擎的体验,还能够通过AIGC模式带来各种对用户意图与搜索结果的内容生成能力。 举个例子,大模型不仅能够提高搜索精准度,还可以把搜索出的多个结果合并生成到一个内容框里,节省用户时间。这相当于在传统的搜索框架外,给用户了一些额外的搜索工具。
      270评论
      举报
      大模型+搜索:一盘跳棋和三位选手
    • 脑极体脑极体
      ·11-29

      华为全屋智能5.0,无为而“智”

      在赖特西塔里埃森混凝土墙的中心壁龛里,一块铜牌上刻着一些英文,意思是“建筑的意义不是屋顶和墙,而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空间”。 这句话,取自老子《道德经》中的“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理想的居所》一书提到,道家“无”的哲学,启发了现代建筑大师们,以空间作为建筑的主题,然后再推演为具体的建筑形式。这一点,在全屋智能领域,体现得淋漓尽致。 AIoT具备强大且全面的感知、计算、分析、处理等能力,可以让家居功能以人为中心,实现无感流转和主动服务。可以说,全屋智能有望给用户达成管理上的至高境界——“无为而治”,倡导简约和去除繁琐,更符合大宅居住者简洁高效的生活方式,以及保持内心平静、专注于真正重要事物的追求。 但目前市面上的全屋智能,尤其在居住空间较大的大宅,依然存在交互操作过于繁琐、设备和数据彼此割裂、连接控制不够稳定等问题。 将东方自然哲学之美,与西方现代主义的理性技术,在空间中融合运用,华为给出了最新答案——11月28日,智界S7及华为全场景发布会在上海举办,华为全屋智能5.0发布,带来适配高端大宅的空间解决方案。 东方文化中,数字“五”具有特殊的意义,象征着一种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五音、五色,体现了艺术的平衡之美。 在复杂、多变的智能世界中,全屋智能如何达到“无为而治”境界?华为全屋智能5.0解决方案,蕴含着基于技术创新,又超然于技术之外的答案。 全屋智能,在两个世界寻找交点 几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改变了数百座城市的整体面貌。高铁车站、摩天大楼、会展中心等焕然一新。 当我们关注建筑设计时,必须时刻不能忘记:家,才是人类生存最温暖的场所,整个空间中的设备应该都服务于人。 然而,放眼全屋智能市场,会发现很多现成的解决方案中,还存在不少与人性相悖的地方。 1.忽视一些人。大宅往往是多代人共同居住,而传统智能设备仅考虑到了中青年等“数字原住民”的使用习惯,忽视了老人、
      1,444评论
      举报
      华为全屋智能5.0,无为而“智”
    • 脑极体脑极体
      ·11-28

      沿着马可·波罗的足迹,看数字云南

      刚入行的时候,有位前辈跟我说过一句话:去现场“要像外国人一样去看”,重新审视那些自己可能早已“熟视无睹”的事物。 前不久,我跟随“看见数字云南——云南数字经济媒体探营活动”,奔赴昆明、大理、西双版纳等地,深入探访了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云南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实践。 我将这次旅程,形容为追寻马可·波罗的足迹。 从异乡人的视角看中国,马可·波罗应该是欧洲第一人。他最远的行程,抵达云南并到了缅甸境内,将所见所闻写进了《马可·波罗游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 此后几个世纪,欧洲的探险家、旅行家心怀梦想与远方,根据马可·波罗的足迹描绘出“世界地图”,扬帆起航,最终找到了新大陆,翻开了人类文明新的一页。 今天,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起点,中国各地政府和企业的行囊中,塞满了跟欧洲探险家一样的好奇和勇气,积极地迎接着数字化浪潮。但数字技术究竟怎么跟实体经济相融合?很多人都觉得“听起来很美,但真正做起来又很难”。 一堵信息的迷墙,横亘在数字探险家和产业实践之间。 所以此次云南之行,我沿着马可·波罗的足迹,深入云南各地,直抵中老边境线,将来自一线的数字化故事与实践成果带了回来。 这份数字云南的“马可·波罗游记”,或许能让你重新认识云南并在数字化转型的迷雾中,看到更为清晰的“新大陆”,看见梦想和远方。 收到一张名片:山川无言,5G有信 提到数字中国,很多人马上想到的,就是各种论坛、峰会上高屋建瓴的宏大设想,是科技巨头、顶级院校、跨国机构们的挥斥方遒。但试想一下,一个外国人到中国旅游,最盼望的是聆听一场大咖云集的高规格行业盛会,多少有些荒谬。 绝大多数普通人,对一个地方最期待、最直接的感受,应该都是自然风光。比如《马可·波罗游记》中,马可·波罗就用了许多赞美的词语,描绘云南的山脉高大险峻,森林茂密,景色壮美,山川秀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学术界,关于马可·波罗到底有
      229评论
      举报
      沿着马可·波罗的足迹,看数字云南
    • 脑极体脑极体
      ·11-27

      华为与央音首席调音团,轻叩无损音质的音乐谜题

      “Can you hear the music?” 前不久热映的电影《奥本海默》中,波尔对奥本海默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说:“代数就像音乐,重点不是你能不能听懂音乐。而是你能不能听到音乐。那么,你能听到音乐吗?” 奥本海默用力地说:“Yes,I can。” 音乐是一件充满奥妙的事物,就像物质的基础构成是原子,音乐的基础构成是机械波。声波的时长、强弱、调性、音色等因素组成了旋律。但在基础层之上,音乐还包含了节奏、曲调、和声、力度、调式、曲式、织体等,更上层还要技巧、情感、乐思以及更多。 面对如此复杂的音乐,我们不必一点点去拆分它,听懂它。但我们都需要做到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听到它。 但是,我们真的能听到音乐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远离乐器、歌者与舞台,只能通过数字信号感知音乐。这导致绝大多数时候人们只能尽力去听懂音乐,反而无法真正听见音乐。解开这个难题的钥匙,是科技与美学的组合。 11月23日,华为音频创新技术(2023)媒体沟通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召开。华为终端BG音频与智能配件产品线总裁刘东方,分享了华为FreeBuds Pro 3背后的全链路自研创新技术成果。随后,中央音乐学院室内乐乐团为现场嘉宾演绎了“领听原声”音乐会,带来了《冬》第一乐章。 这场活动的缘起,是华为联合中央音乐学院首席调音团,为FreeBuds Pro 3进行了调测。这个组合里,华为带来了关于无损音质的科技能力,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六位音乐家,则献上了对音乐美学的阐释与理解。 科技与美学的结合,对应上我们在耳机中感受音乐的生活,或许就可以回答“如何听见音乐”的谜题。 答案就像奥本海默说的那样,“Yes,I can”。 Can you hear the music? 在浮光掠影般的日子里,我们在地铁上、候机厅里、写字楼中,偶尔才能透过耳机连接音乐。 但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只能听到音调和歌词。
      182评论
      举报
      华为与央音首席调音团,轻叩无损音质的音乐谜题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