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大败退,人均BBA时代来了?

  【1】

  看了12万的 C6,才知道合资车到底有多赚钱。

  自从东风雪铁龙掀桌后,上汽通用,广汽本田等40多个品牌都被迫玩起了“百亿补贴”。

  12万买宝马1系,22万提奥迪A6,甚至还有车企宣布“买一送一”。

  你以为它们在亏钱卖车,却不知道它们有多暴利。

  在人均年收入只有两三千的1995年,如今哭着求带走的雪铁龙,曾用一款富康汽车大杀四方,不仅卖到了15.6万,还用50万台的销量,成了当时中国的三大神车之一。

  而在德国只卖4万的桑塔纳,却在国内加价到20多万,还供不应求。

  要知道,当时的浦东房价才1500一平,而上汽大众员工的平均月薪却高达4500块,1个月就能买3平米。

  甚至穿着工服去相亲,当场就能直接定亲。而看到大众、雪铁龙在中国赚得风生水起之后,美系、日系、韩系也纷纷下场。

  从2002到2006年,国内80%的汽车市场都被合资品牌占领。2011年,合资车企更是赚走了整个行业95%的利润。

  你以为5∶5的股份就是中方、外方各赚一半?太天真了。

  造车前,合资车企要先交一笔技术转让费,造车后,还得从人家那购买昂贵的零件和材料,最后算下来,外方的利润可以达到中方的2到3倍。

  甚至在一些合资的零部件企业,10名外方员工的工资,比中方100人加起来还要多。

  更让人崩溃的是,很多人以为“用市场换技术”后,国产汽车能一飞冲天吊打外资。

  可现实却是:技术没学到,市场却没了。

  【2】

  2018年,有人在知乎提问:中国汽车何时才能打败丰田和本田?

  不少人的回答是:在梦里。

  因为当时国内销量前5的车企,全都是合资品牌。这可不是国产汽车不努力,而是对方实在不讲武德。

  为了保护技术,外国车企对变速箱、底盘、发动机等汽车核心技术严格保密,咱们是一样都没学会。

  更气人的是,在利用完了咱们消费市场和廉价劳动力之后,日产前总裁还不忘来上一句:中国汽车厂商在合作时的贡献几乎为零。

  为了垄断市场,合资品牌又建议严控汽车生产牌照。比如早年的比亚迪和奇瑞,就都面临没有牌照,无法造车的情况,无奈之下,王传福只能买了一个拥有“生产牌照”的小厂:福莱尔。奇瑞汽车更是无偿把20%股权送给了上汽集团。

  而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在海外的合资车,五脏六腑样样齐全,而一到国内就开始减配,变成了“中国特供”。

  从国产奔驰的四门两盖“铝换钢”,再到国产思域的B柱断裂,恶心了无数消费者。

  甚至国内在2016年启用新能源绿牌后,它们仍然不思进取。还觉得,像丰田这样的百年车企,只要在电动汽车上一发力,国产新能源汽车就会瞬间灰飞烟灭。

  可现实却是,它们造出来的电动车,智能水平堪称汽车界的“诺基亚”。

  丰田的首款纯电车,更是上市半年就被全部召回。直到此时,它们还没意识到,曾被它们嗤之以鼻的中国厂商们,居然能有咸鱼翻身的一天。

  【3】

  2022年,比亚迪超越了一汽大众,把统治了中国车市40年的合资车企,赶下了销量第一的宝座。

  也是从这一刻起,他们才意识到,合资车企的暴利时代结束了。曾经加价都买不到的神车雷克萨斯,销量暴跌近19%,从加价王变成了促销王。

  而天天大骂电动汽车是垃圾的丰田章男,也选择了提桶跑路。“怪不得塞车”的马自达,销量更是直接腰斩41.2%。

  而在更早之前,2018年,铃木就以1块钱的价格,卖出了长安铃木50%的股权,退出了中国。

  法系车更是从2017年38万辆的销量,降到了2020年的5万辆。无奈的东风雷诺只能退市、DS也被迫“卖身”。

  从2018年到2022年,就有超过8家合资车企和品牌退出了中国市场。就在合资车企跑路的同时,国产汽车也开始骑脸输出。

  2022 年,国产车的市场份额逼近50%,开始跟合资车平起平坐。

  而在2023年的前2个月,比亚迪、长安、吉利破天荒的包揽了销量前三,打得合资品牌找不着北。

  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更是一路狂飙,市场占有率高达25.7%,每卖出四台新车,就有一台是新能源。

  而在国产汽车的不断进攻之下,未来的汽车淘汰赛也会更加残酷,甚至有从业者喊出了“合资品牌将无人生还”的口号。

  随着合资车的大败退,你觉得,人均BBA的时代,还有多远?

  ——END——

  欢迎关注【创牌者】,品牌引领价值创造。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 每人分享一个财经故事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