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开打价格战?从卷模型到卷价格该咋看?

$百度(BIDU)$ 从去年开始,大模型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风行,以GPT为代表的各家大模型企业更是在全球科技市场上掀起了一场千模大战,然而就在最近大模型价格战开始打响,从卷模型到卷价格的大模型市场这是怎么了?

一、大模型开打价格战?

据证券时报的报道,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字节跳动、阿里巴巴、百度、智谱AI等多家国内大模型厂商均调整了旗下大模型产品的定价策略,打响了大模型领域的价格战,在行业内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作为一个新兴技术,大模型在经历了一年的“技术狂飙”以后,算法更新与模型能力提升似乎已有所放缓,一些厂商开始选择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优化用户体验、降低使用成本上,推动大模型商业化加速落地。业内人士普遍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在大模型成本高企、商业模式尚未得到验证的情况下,价格战在加速竞争实力差的企业退出市场的同时,也可能会让一些专注于模型能力的初创公司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需警惕劣币驱逐良币。

一周过去,这个最底价被接连无情击穿,也让大模型价格战的火药味越来越浓。记者梳理发现,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降价已经成为大模型厂商的共同策略。不仅是字节跳动、阿里、百度这样的科技大厂,不少中小厂商也纷纷宣布降价。例如,大模型初创公司智谱AI将旗下入门级大模型GLM-3-Turbo(128k上下文)的价格从0.005元/千tokens降低到0.001元/千tokens,降幅达80%。私募巨头幻方量化旗下的大模型DeepSeek-V2(32k上下文)价格降至每千tokens输入0.001元、输出0.002元。

二、从卷模型到卷价格该咋看?

在近年来的技术浪潮中,AI大模型无疑是其中的明星产品,它们不仅革新了人机交互的方式,也为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加速了AI应用的普及。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市场的快速扩张,大模型产业逐渐从探索阶段过渡到了更为激烈的竞争阶段,其中价格战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现象,我们该如何看待大模型的价格战呢?

首先,去年,大模型企业普遍处于技术探索和市场教育的阶段,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模型的规模、精度和应用场景的拓展上。那时,每家企业都在努力构建自己的大模型,试图通过提升模型的参数量、训练数据的质量和算法优化来增强其竞争力。这一时期,行业内的竞争更多体现为“卷模型”,即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投入,不断突破模型性能的极限,以期获得市场先机和用户认可。

其次,进入今年,随着大模型技术的逐步成熟和市场的深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拥有了能够满足基本需求的大模型产品,这导致市场的同质化竞争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成本控制和价格策略成为了新的竞争焦点。一方面,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升,特别是计算硬件遵循摩尔定律带来的成本下降,为价格战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为了快速扩大市场份额,一些企业开始采取降价策略,希望通过性价比优势吸引用户,从而引发了整个行业的价格竞争。

第三,尽管价格战表面上是成本和价格的直接较量,但其深层次反映了技术、市场和战略等多方面的竞争。一方面,从技术角度看,尽管边际成本的下降是客观存在的,但大模型的核心竞争力依然在于技术的先进性和创新能力。用户在选择大模型服务时,除了价格,更加注重模型的准确度、响应速度、定制化服务以及安全性等因素。因此,纯粹的价格战可能短期内能吸引用户,但长期来看,没有技术创新作为支撑,难以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市场细分和差异化策略同样重要。不同的应用场景对大模型的要求各不相同,企业若能精准定位市场需求,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即便价格相对较高,也能赢得特定客户群体的青睐。这种基于价值的定价策略,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单纯的价格比拼。

第四,对于大模型企业而言,提供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保证价格竞争力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这要求企业在研发投入、人才培养、市场洞察等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价格战中不仅生存下来,而且能够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

# 大公司头条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