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中国的顶层设计之路

要说清楚当下中国的困境,可以从历史当中去寻找部分答案,当然过去只具备参考意义,而不具备当下决策的能力。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原始资本积累阶段我们发生过三次严重的城市资本危机成功软着陆的案列:

1960年发生的第一次城市资本危机主要是由于当时各级地方政府为加快工业化形成的财政巨额赤字积累而导致大城市引进的资本性工业化难以为继,从而引发的大规模城市失业潮,于是当时有了第一次”上山下乡“运动,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

1968年发生的第二次城市资本危机是发生在“三线建设”背景下,工业化成本陡生,负外部性成本陡生—-对外举债加强工业设备,而由于“三线建设”属于长期高投入,非短期就能看到回报的,与之匹配的是高额外债,民间消费需求循环不能与之匹配由此引发的危机,于是开启了第二次“上山下乡”运动—-向农村转移城市过剩劳动力,城市危机再次软着陆。

1974年发生的第三次资本危机爆发则是由于中国加大西方设备引进和加大国内投资引发的赤字,于是开启了第三次“上山下乡”—-向农村转移过剩劳动力,城市得以软着陆。

通过以上总结我们可以得出城市软着陆的共同点:由城市向农村转移风险。

而无法通过向农村转嫁风险而选择在城市“硬着陆”的,最后都是由”改革”完成的。

而历史的转折点来到了现在: 中美金融战以来,面对美国的产业技术卡脖子配合资本端的打压而引发的一系列暴雷事件,由需求端的风险传导至供给端,由此给供给端产生的困境导致出现的企业利润率下降而开始价格内卷,价格内卷导致企业利率率进一步下降,企业利润率下降只能进行大规模裁员,裁员导致家庭收入受到影响,导致需求端进一步下降,需求下降进而风险再次传导回到供给端形成了内部恶性循环。

所以在中美贸易战开始之初,国家定向给予了供给侧扶持的同时,还完成了产业升级(具体参考汽车产业),产业升级后的工业产能把其他海外国家打的哇哇叫,但是产能上来了,甚至严重过剩,需求端跟不上,因为国内大循环无法循环起来,内需之母房产甚至还在ICU抢救。

而在经过前面长时间的城市化,工业化,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从农村的净流出,加上中西部地区基建饱和的背景下,此时城市的危机不能再像以前一样转嫁到农村,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主动走出去,于是有了之前我们所说的“新三线建设”战略,而“新三线建设”战略已经初见成效,也就是需求端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至此伴随中美金融战而产生的产能困境得到一定缓解,但是还远远不够,所以我们必须要主动走出去,解决供给侧问题,给企业喂订单,同时把内需拉起来,形成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长期发展下去,否则靠政策扶持形成的工业产能过剩最后只会在内部自曝。

理解了以上底层逻辑,那么近期国家的举措大概也就理解了。

前期中国输入型通胀造形成的隐形债务大部分由国企承担过去,这也进一步造成了供给侧的压力,那么在中美金融战接近尾声,欧洲也宣布6月份进入降息周期的背景下,通过有形之手供给端和需求端释放流动性,利用美国内部矛盾无暇顾及我们的这个时间节点进行“洗债”。

而通胀既是“洗债”的最好形势之一,在美国还没有降息的前提下,我们只能通过股房齐飞叠加上游适当提高成本等手段来完成通胀,股市上涨给部分人获益产生财富效应带动内循环,带动房市,因为我们需要在美国大选结束之前,尽快拉升人民币资产以配合欧洲降息吸引更多资金进入中国市场,既是解决债务问题,也是抢占蛋糕,于是我们看到了以下的状况:

年初中美金融战导致的金融市场下跌,可以看作是顶层设计的“不破不立”打法:外资做空中国市场,国家资金进场回收“带血”的筹码,完成定价权和主导权的争夺,新村长的上任给大a尽快完成风险出清,这也为后来的大a能够走出独立行情提供了保障!

虽然人民币汇率有所下跌,但基本是稳住了,没有出现东亚其他地区出现的那样贬值情况,正是通过以上的一系列动作,在环中国国家出现暴跌和美国出台亚裔细分法案的时候,资金看中了中国市场的稳定性,纷纷回流中国投资,港股成为主要投资窗口,这也是港股近期不断上涨的原因之一。

而大规模给楼市松绑,楼市“以旧换新”—启动内需之母,发行超长国债,降低存款利率,打击高息揽储,提高水电煤气价格等等以上措施,都不过是提升通胀进行‘洗债”的手段,但是以上都只能是短期的“救市”举措,但是,还是“举债”方式“洗债”,一旦失败,那么就是全民买单,因为我们不是美国,可以通过美元霸权向外转嫁内部风险,所以以上的措施力量是很大的!

所以我们必须要明白我们当下的处境,既是困境也是机会,黎明就在前方!

而想要完全改变以上状况,只能降息,但是美国不降息,中国也不会立马降息的,所以以上的举措只能看做是为为全面降息做准备,也就是说当下只是“技术性牛市”,这也就注定了只有部分人能从中受益。

一旦美国开启全面降息,我们也跟着进入“降息”周期,那么我们也将迎来新一轮的财富周期,这就是我一直和大家强调的,个人思维一定要契合国家博弈思路,否则即使身处历史重大机会,也很难完成财富的积累或飞跃。

下一个重大时间节点我们重点关注好7月份的重大会议,在此之前我们需完成前期的布局。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