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吉利方案,和民办教育的3个关键词

  文丨华商韬略 吴苏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世界繁荣的源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12月4日上午,在海南三亚举办的首届海南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国际论坛上,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如此开宗明义。

  眼下,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不断加速,建设更具创新性和适应性的高等教育体系成为全球性挑战,探索高等教育的各种可能性由此成了教育界、产业界的共识,而要探索高等教育新可能,需要长期深耕,更需要在全球视野下聚合各方势能。

  吉利教育筹划成立的“海南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国际论坛”正是以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推动教育界、产业界进一步融通,如李书福所言,促进“大学与企业更好地合作,更有效地协同寻找思想火花,寻找更有效路径及更广宽空间”。

  对话合作,御风同行,或许,高等教育的新可能、新未来就蕴藏其中。

  【扩大全球化协同“朋友圈”,打通“双循环”】

  在首届海南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国际论坛上,国际交流是一道动人的风景线。

  论坛现场,包括中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国家在内的行业学(协)会领导,国内外著名大学校长、学者代表、优秀企业家等齐聚一堂。

  从内容上看,为期两天的论坛活动里,不仅有5场高端对话,以“御风同行,对话教育新可能”为主题,还有4场平行论坛,主题包括“技术进步、产业变革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产教协同体”生态建设与教育高质量发展、“全球视野下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国际创新”等,从各个层面对话、探索高等教育新可能。

  如果说对话是御风同行的前提,教育界和产业界学者、专家对话、争鸣之后一起决策并展开行动,则是“重头戏”。

  这之中,深耕教育26年的吉利已经先行:其对高等教育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满足了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破解了产教融合的一些难题,近些年,面对高等教育体系前述全球性挑战,吉利教育在继续探索更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可能。

  首先,不断扩大全球化协同“朋友圈”。

  吉利出资建设的三亚学院是其中的典型。据悉,三亚学院迄今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多所高校、教育机构以及国际组织建立了交往与合作关系,其中,与美国常春藤高校迈阿密大学、中央阿肯色州立大学缔结姊妹校。

  与此同时,中外学术交流愈加频繁。2017至2022年,三亚学院举办四届“中国—东盟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与合作论坛”,与东盟各国民办高校启动中国—东盟民办大学联盟(ACAPHEI)。此外,还在校举办了欧盟伊拉斯谟斯项目大会、全球化洪堡学者论坛、全球型企业中国论坛等多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论坛。

  其次,布局马来西亚,开启共建模式。

  2022年,三亚学院与马来西亚世纪大学合作创建的中马未来学院在中、马两地同时揭牌,双方整合优势资源,开设了优质本科、硕士及博士课程等学位课程,共建国际教育平台,探索“本-硕-博”贯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更重要的是,当吉利战略布局马来西亚市场、共建产业链之时,吉利教育也参与其中,依托吉利产业生态协同优势,为马来西亚汽车产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链解决方案。

  吉利教育积极与区域内的其他高校合作,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互补,从而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其持续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实现教育与产业、国内与国外“双循环”的打通。用论坛现场寰球汽车集团董事长兼CEO吴迎秋的话说,不只汽车行业,在教育领域,也要有“吉利现象”。

  从吉利教育上述探索来看,海南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国际论坛的成立与举办,既是国际交流广泛性的深化,全球化协同“朋友圈”的进一步扩大,亦是教育、产业的进一步融通。换言之,这是“双循环”的加速进化。

  【汇聚优秀企业家,合力推动产业升级人才升级】

  无论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还是教育与产业、国内与国外“双循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都是其中关键的着力点。

  论坛现场汇聚了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宁高宁、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宁德时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毓群等优秀企业家、实业家,大家共同探讨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来推动产业升级人才升级。

  宁高宁直言,人一百年还被记住,肯定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当时做了什么事,以及对后人产生什么影响?应该有更多人参与到三亚学院这样的学院建设中来,把每个学院都做成一个好大学。

  曾毓群则表示,李书福董事长很早就参与到人才组织建设之中,后来又积极投身于产教融合建设,“令人佩服”。为此,他现场带头鼓掌致意,引起热烈响应。

  而企业家要“搞教育”,要投身产教融合,实现产业、人才“双升级”,同样需要长期主义深耕。

  1997年,吉利进入汽车行业,是中国第一家民营汽车企业。彼时,产业人才匮乏,汽车制造的技能型工人、基层技术骨干、一线关键岗位工程师都很紧缺,人才问题成为行业和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这一背景下,吉利探索出产教融合的方法,通过将学校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得更接近产业需求,为师生创造“真题真做”的机会与平台,淬炼出解决多层次的“企业人才荒和学生就业难”困境的吉利方案。

  在此过程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升级形成深度联动。

  今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要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智能制造等重点行业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培养服务支撑产业重大需求的技能技术人才,即是着墨于此。

  令业界瞩目的是,吉利教育凭借电控电机、人机交互、新能源、储能、芯片设计等前沿学科建设,既开展了科技前沿技术难题研究和应用课题研究,培养了大量专精型人才,为国家高等教育创新改革提供参考样本,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升级。

  李书福说过:“吉利办学是在自由探索,要把塔基做大,塔尖做高。塔尖做高,即办学层次要不断提升;塔基做大,是指教育要产生规模优势,使学校能够持续发展。”

  建设前沿学科,推进科技创新,正是“做高塔尖”。

  以绿色甲醇能源技术为例,2022年2月,李书福第12次走进央视《对话》节目现场,发布了未来的新目标——用绿色甲醇破解世界能源和双碳难题,助力我国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的实现。

  李书福拥有这样的底气,是因为吉利深耕甲醇领域近20载,且甲醇能源制备端、甲醇能源输配送体系、甲醇车辆应用端等全产业链已经成熟。

  吉利教育在这方面也有广泛布局,通过学科建设、培养体系、教材、试验实训来一一落实,全力满足绿色甲醇能源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

  今年5月,三亚学院与与浙江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有限公司、安阳顺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绿色智行科创有限公司三方揭牌共建“绿色新能源醇氢产业学院”,吹响了围绕绿色甲醇能源技术多层次、全方位战略合作的集结号。

  此举不仅发挥吉利在甲醇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进一步“做高塔尖”,还通过在本地培养优秀的绿色新能源醇氢纯制备人员、应用人员和研发人员,把产业链中珍贵的人才链真正留下来,更好地服务产业链,把产业链留下来发展好,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升级的深度联动,凝聚强劲的发展势能。

  不只是绿色甲醇技术,通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升级人才升级,也在“三电”、汽车制造、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接连上演。

  就人才培养而言,26年以来,作为非营利民办教育全球品牌,吉利教育已培养毕业生18万余人,其中8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全国相关行业的各类企业就职工作,而人才“外溢”,源源不断为整个汽车产业链提供人才,持续夯实我国汽车产业升级的人才基础。

  海南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国际论坛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无疑会吸引、聚集更多“火力”,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人才升级。

  【牵头输出“团体标准”,共商共建共创共享】

  除了交流、对话、争鸣,论坛现场还发布了《在线高等教育平台评价通则》团体标准。

  据了解,《在线高等教育平台评价通则》团体标准由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归口管理,由吉利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牵头组织起草。该标准旨在提供针对在线高等教育平台质量的评价参考,从门户功能、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技术要求四个方面为在线高等教育平台的评估工作提供维度与方法。

  吉利之所以牵头输出“团体标准”,是因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人才升级,均离不开在线教育平台的支撑。

  这方面,吉利教育的探索也值得关注。简言之,通过建设和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建立数字化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

  有了在线教育平台的助力,“千人千面”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而人才培养“千人千面”,叠加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打通从学校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更好地走向社会,实现更高价值。

  经此一役,在线教育平台向深向实发展,高质量产教融合、学生个性化成长和成才纷纷照进现实。

  如今,依托海南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国际论坛,拥有《在线高等教育平台评价通则》团体标准的支撑,教育界和产业界共商、共建、共创、共享,高等教育更多可能性也将从对话、争鸣走向决策和行动。

  李书福曾表示:“教育是一个长线产品,是千秋大业。”

  从长线战略的角度看,打通教育与产业、国内与国外“双循环”,推动产业升级人才升级,产教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同时促进在线高等教育生态发展,必将持续深化,而民办教育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协同发展三个“关键词”,也将在深耕中高效落地。

  “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可以预见,在海南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国际论坛这个平台上,产教融合将在全球视野下进一步深入,高等教育更多可能性将付诸行动,进而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 每人分享一个财经故事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