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中国智造”,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只发生在中国。回首过去一百多年的全球制造业历程,就能发现传统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基本上都走过了相同的路径。1 模仿全球制造业都经历过价廉物美的阶段。以制造业发达国家德国为例,也靠的是模仿,为啥说“也”呢?因为所有后起国家,包括德国、美国、日本、中国也都有过这个阶段,看你的模仿快不快,你的价格低不低。大家注意下,国家、企业、个人都是一样的,发展初期追求的是复制而不是改进,你把别人能卖出去的东西复制一遍,甚至都不需要完全复制,如果功能和质量达到别人的80%,但是价格只有别人的30%,那就非常容易卖出去。“德国制造”今天是德国人的骄傲,但曾经有段时间也疯狂抄袭英国人,不过生产出来的东西质量不高,影响了英国产品的声誉。后来英国要求他们生产的东西,都得标注“Made in Germany”,以此将德国产品和英国产品区分开来。“逆向工程”是日本人赋予这种模仿一个很有“工业党”调调的名字。今天的日本制造几乎在每个领域都有佼佼者,但曾经日本在许多领域都紧跟欧美创意。例如,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照相机是在美国诞生的,经“逆向工程”消化后,掌握了核心技术加之后期的创新和努力,今天反而成为全球最大的数码相机生产供应地。2 提质无论日本还是德国,都用了几十年时间,逐步积累起发展的资本,才慢慢从低质走向了高端。当然,前提是他们的路是对的,也就是丢掉仅靠模仿这条捷径,转向坚持质量这条路。19世纪80年代,德国当局大力普及发展职业教育,采取统一的培训标准、职业资格考核制度,这也是现代德国工人培养模式的雏形。这还没完事,德国标准化学会建立起一套适用于全行业的精密工业标准,严格淘汰那些不符合标准的落后低劣产品。就这样,拥有大批技术工人的德国,恰巧又赶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便逐步在新兴的电子、化工、机械制造这些领域站稳脚跟。上世纪5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