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边

IP属地:未知
    • 九边九边
      ·09-27

      为什么教培必须死?

      前段时间就业率不太好的时候,不少人说接下来可能会放开教培,毕竟教培可以吸收大量就业。我大概在三个月前就写了一篇,我说打击教培这事上根本没啥可商量的,就是要摁死你,几乎不可能为了扩大就业放任教培。就好像国家不可能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就放开让农民种植大麻等经济作物一样。最近出了新政策,基本上确认摁死了。今后一对一的补课不大可能彻底禁了,不过那些想补却补不上的家长和小孩会坚持举报,最后没法彻底根绝,不过规模小的没法看了。可能有小伙伴说,至于吗?一个教培,至于有那么大影响?主要看你的屁股在哪。假如你是个朝阳区或者中央别墅区富豪,住在你单价12万300多平房子里,你孩子学习不好也不坏,看着好像不是学习那块料,你会担心他将来考不上大学吗?当然不会了,你会把他送到国际学校去,每年交几十万学费,到时候送到海外,学个商学、金融、哲学什么的专业,实在不行,就跟那谁是的去混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夜校,反正将来又不做简历找工作,着急啥?假如你是个年入60万以上的中产,你和你爱人通过高考考进了好大学,通过多年996,做到了如今的状态,老家流传着你的传说。但是你却没啥成就感,一方面跟周围人比,这个收入并没有啥可骄傲的,又觉得这个收入可能随时回到解放前。他们根据以往的经验,觉得自己之所以没能更进一步,主要的问题就是学习依旧不够好,如果当时自己考的不是211而是985,或者不是普通985而是C9,更进一步,如果当初考进了常春藤,如今可能就不是现在的局面了。于是他们发了疯一样培养孩子,愿意每个月拿出超过一半以上的收入来还房贷供学区房,然后全家住进四五十平的“千万豪宅”里,把剩下的一半收入拿出来去补课。一年三十万的房贷,三十万的补课费,全家电驴上下班,老人帮忙在家做饭,能省就省,穷啥都不能穷教育。大家听说过那句话吧,海淀人月入五万却过着月入三千的生活,钱哪去了,都去供学区房和培训班了。再假如你是个家庭月收入不足八千
      213评论
      举报
      为什么教培必须死?
    • 九边九边
      ·09-26

      跨境电商的高光时刻

      戳蓝字“九边”关注我哦! 大家都知道吧,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 其实往深了讲,这仨都是“消费”。 “投资”就是政府拿钱去购买钢筋水泥搞基建,“消费”就是本国老百姓购买,“出口”就是外国老百姓购买。这也符合经济学的基本原则,你生产的东西再牛逼,也得有人买才能活下去,饭店菜做得再好,没人来店也得倒闭。可见购买力才是第一生产力。 但是到了今年有个新的说法,三驾马车其实只有“出口”是马,其他那俩是车。 仔细一想,也有点道理。现在的这种状态不太明显,20年前吧,那时候刚加入世贸,中国老百姓自己的消费能力是很差的,政府财政也没钱,那时候确实只能依赖外贸。老百姓和政府从外贸里赚到钱,国内的内需和政府投资才起来。 在此后的20年里,其实就是外贸不断刺激我国内需的过程。今年外贸不太行,自然也就影响了老百姓和政府的钱包,而且中国老百姓有“通缩趋势”,也就是发生点啥就想存钱过冬,连带消费也受了一些影响。 而且现在很多问题上也基本达成了共识,我们是个巨大无比的工业国,产能永远都是过剩的,自己人无论如何也买不光自己的产品,需要海外老百姓一起购买。就好像网上那个例子说的那样,饭店不可能靠自己的员工就能经营下去。 所以接下来很多年里,把我们生产的东西卖到海外去,依旧是重中之重。 以前外贸主要靠那种B2B模式,也就是咱们的外贸公司先卖给海外的公司,由他们再分销出去,这两年又多了跨境电商这个渠道,也就是我们的企业直接在购物平台上把东西卖给海外消费者,砍掉了一部分中间环节。 现在有个明显的问题,国内已经卷得不成样了,大家玩过拼多多就知道,经常九块九能买一箱子东西。 我们知道,解决“卷”的最好办法,就是输出“卷”。让国外老百姓也享受下我们的低价工业品,这样我们成功去产能,他们也能用到便宜东西。 按理说全球跨境电商正是做这个事的,取消中间环节,把我们过剩产能低价输出出去。可以说,跨境电商在过去十几
      304评论
      举报
      跨境电商的高光时刻
    • 九边九边
      ·09-19

      年轻人选城市就是二次投胎

      戳蓝字“九边”关注我哦! 上篇没聊过瘾,再聊一篇选择城市这事,或者说哪些城市能有希望。 选城市是每个人回避不了的问题,就算你已经三四十了,这辈子已经那样了,可你孩子将来还得选,对吧。而且选择城市,对于人来说,基本属于二次投胎,对于自己还没出生的孩子,决定了他人生的起点。 这一点我感受特别深,我外公他们那代人兄弟多得离谱,这些兄弟起步都差不多,都在村里。不过后来出现了巨大的分化,因为他的两个兄弟去当兵,随后都留在了城市里,还不是啥大城市,也不是啥好工作,几十年后他们的后代基本成了两个世界。 本文主要针对的依旧是刚毕业、没背景、没资源的年轻人,有背景的不需要其他人管也能过得很好,不再年轻的人也就那样了。选城市这事有意义的依旧针对年轻人。 咱们可以总结城市三大原则: 1、过去一两百年繁荣的城市,未来一两百年大概率持续繁荣; 2、全世界70%的经济集中在沿海100公里以内,这个比例在工业革命之后一直维持稳定,可预测的未来继续; 3、城市普通老百姓的富有程度,往往和聚集程度强相关,进一步讲,跟民营企业规模正相关。 第一点很好理解,往往发达地区,肯定有啥别人没有的特质。就好像你身边某个人很有钱,他肯定是具备了什么奇怪且稀缺的特质,这个特质大概率将来还能持续下去。网上的返贫的例子很多,现实里却非常少,不信大家想想自己周围有钱的人,是不是挺稳定? 对于城市来说,最重要的特质就是地理位置,是不是挨着大海?是不是挨着大河?是不是地势平坦扩展空间大?这些对城市未来都是决定性的。 沿海城市在这方面有绝对性的优势,咱们经常说铁路会一定程度上取代水运的优势,其实他俩依旧没法比,只能说是“部分取代”。 最基本的第一性原理,水路是流体摩擦力,比陆运的干摩擦力小太多,干摩擦不仅需要更多的能量损耗,还需要不断维护。也就是说,水路损耗很小,摩擦对交通工具和道路破坏很小,只需要维护码头就行了,陆运基本上得一直维护
      184评论
      举报
      年轻人选城市就是二次投胎
    • 九边九边
      ·09-15

      小镇做题家没选择

      有小伙伴问我为啥发文的IP在北京和山东之间飘,主要也是因为发文时间一般都在上午,可是公司上午一般都在开会,所以只能让助理帮忙发,他在山东,大家就看到IP飘来飘去。头条被禁言了,一周,下周三就出来,大家不用担心。至于禁言原因,我也没弄明白。上篇文章讲房价,很多小伙伴问刚毕业没背景的小镇做题家怎么办,是不是只有一条去大城市的路?很残酷地讲,基本是这样。这个世界残酷的地方就在于,你的终点可能确实是别人的起点。别不服,大家有兴趣了解下一线城市那些国际学校的小孩们日常开支情况,相信我,90%的人奋斗一生也达不到。90%太保守了,95%吧。不过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问题还不是追赶那些金勺们,最关键的任务是回收教育成本,让自己和父母过上相对健康富足那么一丢丢的生活,这时候,去大城市卷就成了唯一选择。有小伙伴说,去考个小地方公务员不香吗?不太懂你们那边的具体情况,反正我周围一般来讲,他们刚去体制那帮人每年都需要父母给补贴,体制内刚开始那点钱真不太够花,以至于不少人发出感慨,家境不好别进体制。那些人过了十来年慢慢日子就明显超过周围人了,可以补贴父母了。父母情况不太好的小伙伴,挺过这十年还是挺难的。所以我从来都劝大家,没背景的普通人,去大城市,去房价最高的大城市,那里的人工资不高撑不住那么高的房价。你说将来买不起怎么办?买不起再回小地方呗,又没啥损失,耽误你在小地方淘金了?所以说:首先要去大城市;其次要去自下而上的大城市。去大城市没必要多说,“繁荣是聚集的函数”,“创新和突破也是聚集的函数”。只有一大堆人聚集在一起,相互协作,思想跟病毒似的在人群里不断碰撞不断变异,时间长了总能搞出点啥来。繁荣和创新好像跟大部分人没啥关系。不过一般新东西出现之后,会迅速窜起来,把相关的那些人都带到一个不属于他们的高度。太多人牛逼之后回头看,发现自己其实当时在人群里并不显眼,不知道怎么就起来了,可能是摊上了一个快速
      219评论
      举报
      小镇做题家没选择
    • 九边九边
      ·09-13

      站在历史的前夜

      1现在的格局就是一系列悖论组成的。国家真正着急的是二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这些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财政,如果房子继续卖不出去,政府就卖不出去地,进而影响到方方面面。如果想给二三线去库存,就得拉高一线房价,因为一线是信仰,信仰立不起来,大家就不太敢往里冲。而且每次涨价潮,都是一线先涨,然后蔓延到二三四线。其实之前也试过让基层自救,他们也基本上都取消了限购,不过明显没自救成功。所以这次的政策路径,就是“自下而上”。小地方先放开了政策,没啥用。然后二三线城市告急,也放开,依旧没啥用,最后一线也放开了,尽管一线没啥必要,一线的房子不存在卖不出去的问题。只是现在好像药效退的有点快,政策刚出来那会儿效果不错,过了两三周就有点药效过了的感觉。不过历次刺激房地产,都不是一步到位,都是慢慢刺激出来的,所以接下来还有很多花活给大家看。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老百姓手里钱就那么多,一线想涨是要吸水的,主要也是从二三四线城市吸,毕竟现在谁买房都得找父母对吧,父母可能得把小地方的房子卖掉,把储蓄拿出来,去一线置换。这可能导致一线以外的城市因为缺水更加疲软。这也是为啥一直有个说法,说一线限售,其实是保护二三线城市。可是也没办法了,不使用一线这面大旗,下边明显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了。不过历次去库存,都有个前提:1、大家手里有储蓄;2、大家对未来预期比较稳定,敢背大量的贷款。这段时间听说几个深圳那边爆仓的,都是2018年以极高杠杆上车,很多工薪阶层月供达到了三四万每月。这个匪夷所思的月供背后,其实是那些人当时对未来的极度乐观,觉得工资会一直涨。再过一些年,就跟过去的几十年一样,工资越来越高,再高的月供也会被稀释。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并没有顺他们的愿,后来工作变动,月供也无以为继,这几年忙了个寂寞。我理解这一轮深圳和广州解除限购之后依旧不温不火,可能就是被之前的那种疯狂给伤到了,大家对加杠杆不那么热衷了。所以这次救市我整
      217评论
      举报
      站在历史的前夜
    • 九边九边
      ·09-08

      制造业的新边疆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中国智造”,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只发生在中国。回首过去一百多年的全球制造业历程,就能发现传统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基本上都走过了相同的路径。1 模仿全球制造业都经历过价廉物美的阶段。以制造业发达国家德国为例,也靠的是模仿,为啥说“也”呢?因为所有后起国家,包括德国、美国、日本、中国也都有过这个阶段,看你的模仿快不快,你的价格低不低。大家注意下,国家、企业、个人都是一样的,发展初期追求的是复制而不是改进,你把别人能卖出去的东西复制一遍,甚至都不需要完全复制,如果功能和质量达到别人的80%,但是价格只有别人的30%,那就非常容易卖出去。“德国制造”今天是德国人的骄傲,但曾经有段时间也疯狂抄袭英国人,不过生产出来的东西质量不高,影响了英国产品的声誉。后来英国要求他们生产的东西,都得标注“Made in Germany”,以此将德国产品和英国产品区分开来。“逆向工程”是日本人赋予这种模仿一个很有“工业党”调调的名字。今天的日本制造几乎在每个领域都有佼佼者,但曾经日本在许多领域都紧跟欧美创意。例如,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照相机是在美国诞生的,经“逆向工程”消化后,掌握了核心技术加之后期的创新和努力,今天反而成为全球最大的数码相机生产供应地。2 提质无论日本还是德国,都用了几十年时间,逐步积累起发展的资本,才慢慢从低质走向了高端。当然,前提是他们的路是对的,也就是丢掉仅靠模仿这条捷径,转向坚持质量这条路。19世纪80年代,德国当局大力普及发展职业教育,采取统一的培训标准、职业资格考核制度,这也是现代德国工人培养模式的雏形。这还没完事,德国标准化学会建立起一套适用于全行业的精密工业标准,严格淘汰那些不符合标准的落后低劣产品。就这样,拥有大批技术工人的德国,恰巧又赶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便逐步在新兴的电子、化工、机械制造这些领域站稳脚跟。上世纪50年代,
      155评论
      举报
      制造业的新边疆
    • 九边九边
      ·08-29

      笨功夫是普通人最后的依靠

      戳蓝字“九边”关注我。 有感而发,一口气写成的。 这段时间不是在封闭开发嘛,正在做一个完全全新领域的项目,一般来讲,我早就不干码农了,不需要去了解具体的技术实现。不过跟我对接的那边那人他属于标准“技术纳粹”,平时不咋爱说话,一聊技术就停不下来,如果不懂那玩意,几乎没法跟他说话。做过这类项目的小伙伴都知道,得跟对方处好关系,不然可能会被卡验收。 没办法,我只好找了本五六百页的那个领域的书,慢慢开始看,一边看一边搜,顺便找人问,这不一个月了,书已经看了一大半,前几天跟那个领导吃饭的时候,已经聊的很顺畅了,那边的领导心情也很好。 这又让我想起来多年以前我和小伙伴们分享,如果抛开那些花里胡哨的英语学习方法,比如什么“多说”,还有“英语环境”什么的,你实在是做不到,那就别做了,使劲背单词,一个单词重复两百遍,硬背,不要搞什么“三天学会一万词汇量”,不要搞“学会了词根快速记住两万词汇”,都是瞎搞,静下心来,死磕到底,一个一个背。 很多人英语学得一塌糊涂,绝大部分都是想走捷径,让他背单词,他就上网查,搞各种幺蛾子学习技巧,最后技巧没掌握,能力也没上去。 一般来讲,单词背到6000左右,高中的阅读基本上都能读懂了,背到一万以上,考研英语文章除了那些“长难句”也能看懂了,就是这么神奇。不要指望捷径,该花的时间一分钟都不会少,一万词汇对于脑子正常的人来说,可能就是需要大几百个小时,怎么背那是你的事,投入不足,结果不会配合你忽悠,永远也不开窍。 我这些年有个体会,“开窍”的本质就是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突然就有了新理解,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然后在“超大积累”的基础上又来了一个大爆发,直接把其他人彻底甩开了。 “超大积累”这事是个负担,也是个门槛,更是个壁垒。你想过这个门槛是很难的,别人一样难,过不去都白费,想过去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死磕,什么“认知”什么“思维高度”都没用,就是得老老实实下硬功夫。
      381评论
      举报
      笨功夫是普通人最后的依靠
    • 九边九边
      ·08-23

      印了那么多钱,哪去了?

      戳蓝字“九边”关注我。今年可能最魔幻的事,就是官方公布的M2节节攀升,可是整体大环境却不尽如人意,而且大家都觉得钱没到自己兜里,这就让人难免有点纠结,那些钱到哪去了?或者说,有三个问题需要回答:1、政府为啥要放这么多水出来?2、放出来的水哪去了?3、接下来怎么办?1首先还是要重申那个常识,中国并不存在真的印钱直接发,那是蒋委员长干的事。中国的“印钱”,都是以贷款的形式往出现。中国之所以有个放水保经济的路径依赖,主要也是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市场上有两个不变的假设:1、国外的市场足够大,只要你生产出来东西,就能卖出去,大不了降点价,不行就退税给补贴,再不行就少赚点,比如很多沿海企业如今利润率已经跌到了0.5%;2、房价永远涨,如果闲钱没事干,那就去买房,过几年赚差价。也正是因为这俩假设一直成立,所以放水就有效,不管放多少水,总是有人接,接到了或者投入外贸,或者投入房地产。为啥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卖出去呢?也不复杂,因为我们以前的人力太便宜,电力也便宜,导致中国工业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很强,尤其是低端工业品。这些产品非常受追捧,基本上你能生产多少,外边的世界就能吸收多少。这个背景下,大概2018年之前,中国这边主要做的事,就是搞钱,搞到钱就买设备雇人扩产能,然后卖给全世界。在那段时间里,咱们国家的贷款几乎没有贷不出去一说。甚至银行给出的利率是5%,民间想贷款,动不动要到10%以上,还抢着贷。一般的做法就是银行先贷款给国企,国企低息拿到贷款,然后转身加一倍利率贷给民企。民企有的是项目,只要能拿到钱就能做外贸钱生钱,所以在很长时间里,只要经济不行,就放点水,放出来的水会进入制造业,会拉动就业和经济。但是出口的增长空间整体是越来越小的,且不说美国要跟咱们贸易战和产能转移,就算没有这些,也不可能一直上升,毕竟海外购买力也就那些,而且咱们自己的用人成本和土地成本都在上升。2018年之后银行再放水
      362评论
      举报
      印了那么多钱,哪去了?
    • 九边九边
      ·08-16

      前段时间去了趟内蒙古,说说感受

      戳蓝字“九边”关注我。 前段时间参加了一次内蒙古的活动,去那边溜达了几天,加上之前去那边出差的时候,也开车转了几圈,感触非常深,跟大家聊聊。文章没啥深度,就说下我的体会。 先说一个我的感触,今年可能是中国的旅游元年。太多人在过去三年中重新理解了生活,尤其最近“人生就是体验”这个说法开始深入人心,旅游业大爆发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可能有小伙伴说,没钱咋旅游?其实不至于,你们去任何一个景点,比如新疆、内蒙古和敦煌,如今哪怕在工作日都人山人海,让你纳闷他们为啥不上班。所以说这两年大家收入可能下降了,但反而更愿意为了出去溜达而掏钱。 我去年以来也开始接纳一个设定,觉得生活最重要的还是趁着年轻多去经历美好的东西,不然可能到了晚年钱倒是多了一些,可是玩不动,看着美景也没啥感觉,吃啥都没味,这辈子也就白过了。 内蒙古一般给人的感觉是能源产地和畜牧业,这些年国家确实从内蒙古没少挖煤。 大家都听说了吧,韩国贸易逆差很厉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韩国自己没能源,需要进口,能源一涨价,入不敷出了。 中国能继续保持顺差,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有山西、内蒙古和新疆这几个能源基地,可以提供低价能源。电力便宜一直是我们的一个优势,现在咱们的电力主要靠这几个省挖出来的煤。 不过我觉得,内蒙古真正的发展潜力,可能依旧是它的旅游业,可以说前途不可限量。 跟新疆一样,内蒙古也是大的没边,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比浙江、江苏、福建、安徽、辽宁、山东、山西、河南、宁夏九个省份加起来还要大,而且也不包邮。面积大,自然覆盖了各种地形,内蒙古不仅有草原沙漠,还有大量湖泊温泉,非常有的溜达,不过之前一直都没太开发出来。 很多人提到内蒙古,第一反应是呼伦贝尔和阿拉善,这俩正好是内蒙古狭长的版图上最东和最西的两个地儿。 很多内地人知道“阿拉善”这个名字估计是通过“阿拉善英雄会”,也就是大型越野派对,查了下,竟然有百万参与者,上
      297评论
      举报
      前段时间去了趟内蒙古,说说感受
    • 九边九边
      ·08-11

      为啥法家没有好下场

      之前讲商鞅的时候,也就是这篇《商鞅那一套,才是真正的辟邪剑谱》,不少人拿电视剧大秦帝国里那套跟我扯,都懒得跟他们辩。那套书我差不多2006年时候看过,一算已经十七年了。第一次看的时候惊呆了,觉得写得也太好了吧,然后在此后的时间里,发现那套书跟二月河的清朝三部曲似的,甚至真实性还不如二月河,一分真九分假,小说嘛,认真你就输了。而且作者显然没弄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那就是商鞅他们法家说的“法”,跟咱们现在的法律根本不是一码事。咱们现在的“法”,更类似一种“约定”,既然是约定,就不能单方面制定,也就是立法的时候得有个道理,大家都能接受,或者说大部分人能接受,才能形成法律,然后立法者和大家一起受法的制约。尽管有不足,但是一直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你做了什么事,比如酒驾得刑拘,嫖娼要拘留十日,杀人得判无期或者死刑,立法的时候尽管没找你商量,但是你也挑不出来什么毛病。B站有罗翔的视频,大家看了就知道那些法律并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每条看着不太理解的法条背后都有复杂的逻辑,从道德和道理上都能说得过去。但是法家那一套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他们做的事,就比较缺德了,他们的出发点就是让统治者一家子“万世一系”,他们更多的像是一个“监狱设计师”,所谓的“牢笼天下”嘛。设计一套秩序,或者一套程序,让整个社会都围绕一个人转,那个人就是封建君主,也是系统唯一的管理员。这套系统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君主的利益,别人的利益能压就压。比如秦法最关键的部分,就是让你把自己的剩余财富和体力都交出来,去打仗,去修长城,或者给皇上修宫殿陵墓。如果这事跟你商量,你能同意?你又不是“抖M”。比较奇怪的是,有一些人现实里唯唯诺诺,被领导或者位高权重的人反复蹂躏打压,饱尝不公平待遇。但是在网络上,却对这种制度设计非常上头,你要是说一句这类制度不太好,他们跟你拼了,有时候不太理解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如果还不理解,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法
      585评论
      举报
      为啥法家没有好下场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