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盐士

聚焦资本市场,不偏不倚,杜绝寡淡!

IP属地:未知
    • 拾盐士拾盐士
      ·04-28 16:47

      信息合规与数据安全压力隐现,中国银行数字化转型有点激进?

      出品|拾盐士 作者|多面金融工作组 2023年,智能化与数字化转型成为银行首要战略重点,数字金融成为各大银行特色化经营的重要措施。 作为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排头兵”,中国银行多年来均保持着最高的金融科技投入占比,虽然这些投入为业绩提升带来了一定成效,但相对激进的数字化转型建设,也给该行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 2023年,中国银行业绩指标整体向好,但依然面临着不小的合规挑战,反腐也持续呈现高压态势。最近几个月以来,不仅多次因违规被监管部门处罚,还有多名分支行高管“落马”。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4月26日消息显示,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原党委书记、行长郭心刚被查。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中国银行已有多名高管“落马”,包括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刘连舸,河南省分行纪委书记王建新,江西省分行原党委书记、行长张东向,宁波市分行原党委委员、副行长毛俊平等人。 未来,有着“梦之队”美誉的管理班底能否带领中国银行加强内控合规管理,进一步推动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仍需持续关注。 数字化转型拉动业绩增长 不良贷款总额同比增加215亿元 据业绩会信息,2023年中国银行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进程,全年科技投入223.97亿元,同比增长3.97%。 从2023年年报数据来看,数字化转型成果已开始赋能中国银行的业绩增长。对比2023年国有大行业绩可见,中国银行的营业收入增幅最大,同比增长超6%,关键指标也持续向好。 财报显示,2023年中国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241.38亿元,同比增长6.42%;实现净利润2463.71亿元,同比增加96.46亿元,增长4.07%。2023年净息差为1.59%,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0.80%,净资产收益率(ROE)10.12%,成本收入比(中国内地监管口径)28.50%。 2023年,中行资产总额达到32.4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25%。其
      60评论
      举报
      信息合规与数据安全压力隐现,中国银行数字化转型有点激进?
    • 拾盐士拾盐士
      ·04-25

      向“新”而行,以“质”为先,北京银行以高质量科技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

      今年4月11日,北京银行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年报内容显示,2023年,北京银行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数字化转型统领“五大转型”,全力以赴做好“五篇大文章”,“数字京行”建设迈入新阶段,高质量发展在各领域呈现新气象。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公业务领域,北京银行“专精特新第一行”的战略成效愈发显著。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该行服务“专精特新”企业近1.3万家,较年初增速125%;“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超729亿元,较年初增速187%。 “我们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沿着人口和产业结构的变迁寻找业务增长机遇。我们敢为人先,在行业率先提出打造‘专精特新第一行’的奋斗目标,启动‘专精特新·千亿行动’,打造‘领航e 贷’爆款产品。”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在年报致辞中这样写道。 事实上,亮眼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系统性建设。近年来,北京银行着力构建广渠道、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专精特新金融服务体系,坚定聚力科技创新,以金融之力助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向“新”而行 新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 当前,全球重大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竞争版图,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鲜明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创新领域、创新方式、创新范式深刻调整,产业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 “新产业呼唤新金融,新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科技金融是连接科技和产业的重要抓手,是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关键一环,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解决‘卡脖子’问题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发展科技金融,有助于加速形成‘科技—产业—金融’相互塑造、紧密耦合、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霍学文近期撰文指出。 事实上,北京银行早已前瞻性关注产业布局变迁,并率先提出打造“专精特新第一行”的战略布局。过去一段时间,北京银行以建设“专精特新第一行”为起点,助力新质生产力
      229评论
      举报
      向“新”而行,以“质”为先,北京银行以高质量科技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
    • 拾盐士拾盐士
      ·04-23

      华西证券因保荐违规遭重罚,频踩合规红线或削弱市场信任度

      出品|拾盐士 作者|多面金融工作组 近日,华西证券因投行保荐业务违规被监管“点名”,并被暂停保荐业务资格长达半年,此事对于华西证券业务层面上的不良影响已经显现出来。 4月19日,西南证券和华金证券分别对华西证券收到行政监管措施事先告知书进行临时受托管理报告。西南证券表示,作为华西证券债券的受托管理人,为充分保障债券投资者的利益,将严格履行债券受托管理人职责,华西证券的9期公司债券由西南证券临时受托管理;华金证券也发布了临时受托管理事务报告,并提醒投资者注意相关风险。 与此同时,华西证券目前再会的保荐项目也将受到牵连。有业内人士认为,华西证券如今面临的挑战包括短期监管“点名”影响、中期内控合规性问题整改以及长期盈利能力提升。 华西证券因保荐违规遭重罚 涉事企业金通灵多次被曝财务造假 4月11日,华西证券公告收到江苏证监局对公司采取暂停保荐业务6个月的监管措施。经查,华西证券涉嫌在企业“金通灵”2019年非公开发行股票保荐项目的执业过程中存在以下违规行为: 尽职调查工作涉嫌未勤勉尽责,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上市保荐书存在不实记载;持续督导阶段出具的相关报告涉嫌存在不实记载;持续督导现场检查工作涉嫌执行不到位。 图片来源于华西证券 值得关注的是,此事涉及的企业金通灵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多次被曝财务造假。 公开资料显示,金通灵是一家以工业鼓风机、离心空气压缩机、新型高效蒸汽轮机、工业锅炉、流态制冰机、氢燃料电池空气压缩机等高端流体机械制造为核心的制造服务企业。 而此次行政处罚中,金通灵正是利用伪造工程形象进度确认表、发货单等调节EPC总承包项目完工进度(履约进度)等方式来操纵公司业绩。 据了解,自2010年登陆创业板以来,金通灵实际上有6年的财务数据都经过了“人工调整”。在2023年4月,金通灵在2022年财务报表编排过程中,由于业绩预亏金额过大,对公司的财务情况进行了自查,发现前期
      154评论
      举报
      华西证券因保荐违规遭重罚,频踩合规红线或削弱市场信任度
    • 拾盐士拾盐士
      ·04-21

      涉房不良贷与内控风险不容忽视,张荣森能治浙商银行“沉疴”吗?

      出品|拾盐士 作者|多面金融工作组 2023年,我国银行业普遍承受净息差收窄压力。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69%。 最新财报显示,浙商银行2023年净息差守住2.01%,在业内表现可圈可点。谈及息差管理,浙商银行行长张荣森在业绩会上表示,浙商银行息差、负债率压降,在别人利差收入负增长的情况下维持正增长,达成目标非常艰难不易。其实压降付息率是最快实现营收和不消耗资本的方法,但也是最难的方法。 虽然浙商银行2023年业绩节节攀升,但背后发展“隐忧”依然不能忽视。早些年采用“投贷联动”打法激进扩张所埋下的不良资产风险隐患至今依然严峻。而业绩增速放缓、合规内控问题频发等问题,也正在成为浙商银行腾飞之路上的“绊脚石”。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承压 营收增速放缓但净利润增速亮眼 截至2023年末,浙商银行的营收增速已连续10个季度位居股份行首位,可以说在如今银行业发展形势之下,浙商银行保持如此增长势头并不容易。 2023年,浙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37.04亿元,同比增长4.29%;实现归母净利润 150.48 亿元,同比上涨 10.5%。其中,利息净收入475.28亿元,同比增长0.99%,占营业收入的74.61%;非利息净收入161.76亿元,同比增长15.35%,占营业收入的25.39%。 图源:浙商银行2023年年度报告 可以看到,非利息净收入贡献了八成以上的营收增量,成为浙商银行收入增长的强力支撑。对此,浙商银行在年报中表示,得益于该行加强金融市场形势研判,优化持仓结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收益较上年增加,因此其他非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20.62%。 对比浙商银行A股上市以来的历年财报数据可知,2023年的净利润增速自2019年以来重回两位数。数据显示,2020 年-2022 年,浙商银行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4.76%、2.75% 和 7.
      153评论
      举报
      涉房不良贷与内控风险不容忽视,张荣森能治浙商银行“沉疴”吗?
    • 拾盐士拾盐士
      ·04-19

      营收14年来首次滑坡后,中信银行要发300亿元永续债

      出品|拾盐士 作者|多面金融工作组 2024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资本充足率仍面临下行压力。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截至2023年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5.06%、12.12%、10.54%,较2022年末分别下降0.11个百分点、0.18个百分点、0.2个百分点。 开年至今,已有多家商业银行 通过发行“二永债”进行资本补充。4月19日,中信银行公告称拟发行2024年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第一期),债券基本发行规模为人民币300亿元,发行首日为4月24日。 财报显示,2023年中信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058.96亿元,较上年减少2.6%;实现归母净利润670.16亿元,较上年增长7.91%。时隔14年再次出现营收滑坡,但利润却不降反增。 与此同时,中信银行总资产在2023年继续扩张,突破9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91%。在资产小幅扩张的背后,中信银行的利息收入和非息收入一降一升,原因在于公司拨备持续反哺利润增长。 随着净息差进一步收窄,行业性压力还在增加。2023年中信银行零售板块对营收贡献度与公司对其的投入反馈不成正比,信用卡业务不良贷款率风险频出,再添阴霾。 营收14年来首次滑坡 大幅拨备调节持续反哺利润增长 事实上,在LPR利率持续下调,银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中信银行2023年的表现还算尚可。 从规模上看,2023年中信银行资产总额突破9万亿大关,达到90524.8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91%。年报指出,其增长主要由于贷款及垫款、金融投资增加。 中信银行在2023年的营业收入2058.96亿元,比上年下降2.60%;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670.16亿元,比上年增长7.91%。 虽然2023年净利润有所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不少。2021年和2022年,中信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56.41亿元和621.03亿元
      284评论
      举报
      营收14年来首次滑坡后,中信银行要发300亿元永续债
    • 拾盐士拾盐士
      ·04-12

      高增长背后“大客户依赖症”待解,持续亏损的地平线亟需IPO补血

      出品|拾盐士 继黑芝麻智能后,又一国内“智驾独角兽”公司冲刺港股上市。 港交所官网显示,近日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Horizon Robotics地平线(下称“地平线”)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高盛、摩根士丹利以及中信建投为其联席保荐人。 4月7日,地平线发布公告称,在高盛、摩根士丹利及中信建投国际为其IPO保荐的情况下,进一步委任中信里昂证券有限公司为其整体协调人。 屡次传出IPO消息的地平线终于迈出了上市的第一步,而市场亦对地平线能否通过上市摆脱亏损有所期待。 高毛利、高增长背后难逃“大客户依赖症” 受市场方面的影响,近年来汽车加快智能化布局,多家智能驾驶相关企业迎来迅速发展期,地平线也在最近三年里迎来了业绩“爆发”。 地平线成立于2015年,将自己定位为一家乘用车高级辅助驾驶(ADAS)和高阶自动驾驶(AD)解决方案供应商,拥有专有的软硬件技术,解决方案整合了算法、专用的软件和先进的处理硬件,为高级辅助和高阶自动驾驶提供核心技术。 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地平线营收分别为4.67亿元、6.46亿元、15.52亿元。去年营收同比大增140%,复合年增长率高达82.7%,三年复合年增长率近83%。 从收入结构看,汽车解决方案为地平线的营收大头,在2021年至2023年的总营收占比逐年升高,分别达到87.9%、88.6%、94.8%。 汽车解决方案又分为两个业务线,分别为“产品解决方案”和“授权及服务”。其中授权及服务业务收入占比越来越高,在2023年超过62%,两年内提升近19个百分点。而产品解决方案收入占比则有下降趋势,从21年的44.6%降至2023年的32.7%。 从盈利角度看,地平线的毛利率处在较高水平,但公司至今仍处于亏损状态。2021年、2022年及2023年毛利分别为3.31亿元、6.28亿元、10.94亿元,分别拥有70.9%、69.3
      264评论
      举报
      高增长背后“大客户依赖症”待解,持续亏损的地平线亟需IPO补血
    • 拾盐士拾盐士
      ·04-09

      “降费潮”对于头部基金公司影响有限,中小玩家将迎来新考验?

      出品|拾盐士 作者|多面金融工作组 自去年基金费率改革启动以来,行业费率模式优化逐步推进,改革成效也随着23年基金公司年报业绩的出炉而浮出水面。 天相投顾数据显示,公募基金2023年共获取管理费报酬1333.46亿元,较2022年下降约7.56%;托管费达到284.96亿元,较2022年小幅下滑;基金分仓佣金收入则从22年的182.4亿元降至164.66亿元,减少近18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年内已有超过36只基金发布费率调整的公告,其中债基(债券型基金十偏债混合型产品)占比过半。以管理费率的调整为例,年内调整力度最大的1只产品费率降低了0.6个百分点。 据《证券日报》梳理,今年以来已有51家基金管理人宣布调降旗下产品管理费率。而在今年新成立的基金中,低费率基金身影也频频出现。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降低费率是公募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经过费率调整,行业将逐步形成兼顾行业发展和投资者利益的费率机制。 多类型基金“竞相”降费 2023年7月,监管部门启动了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存量主动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基金的管理费、托管费费率分别调降至1.2%和0.2%。主动权益类基金纷纷响应改革要求,下调管理费率。与此同时,股票ETF、“固收+”基金、公募FOF、债券型基金等各细分类型基金也跟进降费。 在今年年初证监会召开的发布会上,证监会机构司副司长林晓征曾提及基金费率改革的成果。行业130余家公募基金管理人发布降费公告,降费产品超3300只,初步测算平均每年将为投资者节约成本约140亿元。 现如今,降费让利已成为基金公司提升产品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除了现存基金产品,很多新成立的基金从开始便选择采用全行业最低费率水平。根据Wind资讯数据,从基金成立日算起,在今年新成立的约420余只基金中,超60%的基金选择了行业较低费率,最低收取0.14%,更有甚者选择免收费用。 根据相关规定,
      25评论
      举报
      “降费潮”对于头部基金公司影响有限,中小玩家将迎来新考验?
    • 拾盐士拾盐士
      ·04-07

      陆金所“收缩”迎凛冬:净利暴跌近九成,股东频繁低位减持惹担忧

      出品|拾盐士 作者|多面金融工作组 近日,中国平安旗下陆金所控股 (NYSE:LU;06623.HK)发布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财报中有几个关键数据备受关注。 要知道,陆金所曾经是全球最大的P2P平台,随着流量红利实现高速增长。但随着近年来行业红利见顶,尤其是“出清”P2P后,陆金所曾经的辉煌不再延续,2023年全年业绩“探底”,营收净利双双大跌,资产质量也持续下滑。 而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营收净利两端承压,还面临收缩减员的压力,但陆金所却突然给了一剂“猛药”——拟派发100亿元特别股息。而2023年全年,公司净利润也才刚过10亿元。这种行为虽然极大彰显了公司对于未来“触底反弹”的信心,却也有过度刺激市场的质疑声存在。 净利暴跌近九成达到上市“冰点” 虽然陆金所豪掷百亿做足了面子,但财报多项数据中所展现出的“里子”却不会说谎。 2023年全年,陆金所营收净利润双双“暴跌”,达到上市以来的“冰点”。2023年全年,陆金所实现营收342.55亿元,同比下降41.1%;净利润为10.34亿元,同比降幅达88.2%;实现归属于集团股东的净利润为8.87亿元,同比减少89.8%。 从去年第四季度数据来看,期内陆金所营收68.57亿元,同比下降44.3%;净利润-8.32亿元,上年同期为-8.06亿元;实现归属于集团股东的净利润为-8.44亿元,上年同期为-8.15亿元,可见其单季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 对于下滑的业绩表现,陆金所董事长兼CEO赵容奭对外解释,2023年第四季度复杂的宏观环境仍影响SBO。“复杂的宏观环境持续影响小微企业主,2023年小微企业主的有效贷款需求下降,在此背景下我们优先资产质量而非数量”,陆金所在业绩展望中也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陆金所的营收已经从2022年第三季度以来持续6个季度下滑。“收缩”和“改革”成为近两年来企业发展关键词。 2023年,陆金
      608评论
      举报
      陆金所“收缩”迎凛冬:净利暴跌近九成,股东频繁低位减持惹担忧
    • 拾盐士拾盐士
      ·04-02

      连涨十八年后迎来“营利双降”,王志恒治下的光大银行“掉队”了

      出品|拾盐士 作者|多面金融工作组 日前,光大银行披露了2023年年报。这份营收净利双双下滑的年度“成绩单”,还引发了一场“股价保卫战”。 2023年,光大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456.85亿元,同比下降3.92%;实现净利润 410.76亿元,同比下降8.8%。归属于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06.52亿元,同比下降9.2%。 对于十几年来首次出现“营利双跌”,光大银行的这份业绩显然未能达到市场和投资者预期。在业绩发布第二日开盘后,光大银行A股与H股一泻千里,其中A股一度跌9%,H股最高跌达13.56%。 对于23年业绩下滑的原因,光大银行行长王志恒在业绩会上解释称,是信用减值的拨备增加了16.77亿元,通过加强存量风险处置,银行未来整体的资产质量和发展基础更牢固。 净利润罕见下滑,光大银行让投资者失望了 据拾盐士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13家发布了2023年的业绩报告,包括六家国有大行以及平安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浙商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七家上市银行。 从13家上市银行的业绩来看,只有兴业银行和光大银行的营业收入、归属于股东净利润均为负增长。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股份行,营收虽然也小幅下滑,但净利润指标均保持增长,因此兴业银行的投资价值在这一次也被投资者重新审视。 2023年,光大银行营业收入为1456.85亿元,比2022年同比下降3.92%;利润总额为497.57亿元,同比下降11.09%;净利润为410.76亿元,同比下降8.8%;归属股东净利润为407.92亿元,同比下降8.9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6.14亿元,同比下降93.59%。 年度报告中指出,净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集团为夯实资产质量管控基础,加大拔备计提力度。 截图自光大银行年度报告 从四季度的营收趋势来看,光大银行当季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62%,降幅环比
      188评论
      举报
      连涨十八年后迎来“营利双降”,王志恒治下的光大银行“掉队”了
    • 拾盐士拾盐士
      ·04-01

      美团业绩好转但压力隐现:经营利润率下滑,本地生活“四面楚歌”

      出品|拾盐士 作者|怡宝 美团于近日发布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公告,市场是否真正满意美团这份业绩看似好转的年度业绩,十分值得玩味。 3月25日是美团发布财报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当天美团股价全天冲高回落,由大涨9%回落至5%;3月26日美团高开超2%后股价直线下挫,盘中一度跌超1%,最终收报93.4港元/股,最新总市值为5823.2亿港元。 从发报后二级市场呈现“冲高回落”“高开低走”的反应来看,美团的财报中似乎暗藏“隐忧”。 业绩好转但压力隐现 销售费用大幅攀升,经营利润率连续下滑 财报显示,2023年全年美团实现营收2767.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8%;经调整净利润为232.5亿元,同比增长721.6%;第四季度实现营收737亿元,同比增长22.6%,经调整净利润为43.8亿元,同比增长427.6%。 从业务端来看,美团核心本地商业包括外卖、闪购、到店酒旅等业务,营收全年同比增长28.7%至2069亿元,经营溢利为387亿元,同比增长31.2%。目前来看,这块业务是美团2023年盈利最好的业务。 配送业务年度营收为821.9亿元,同比增长17.3%。到店酒旅全年GTV同比增长超过100%,年交易用户增长超30%、年活跃商户增长超60%,均创历史新高。 另外,2023年,美团闪购高效连接数百万本地零售商、品牌与数亿消费者,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40%。在2023年第四季度,闪购核心用户的购买频次同比增长超过20%。 美团CEO王兴在电话会议中称,美团闪购的用户群与普通外卖用户群相比粘性更高,购买力也更强,其中有非常多的一部分用户是年轻用户。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消费者更加频繁地使用美团闪购来获得他们所需的产品场景,时间段的覆盖也更加广泛。 王兴同时表示:“我们相信从核心用户那里,可以进一步挖掘更多价值,他们的购买频次以及ARPU均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 此外,2023
      932评论
      举报
      美团业绩好转但压力隐现:经营利润率下滑,本地生活“四面楚歌”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