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IPO

汇聚美港股、科创板、创业板等热门科技上市动态。

IP属地:未知
    • 直通IPO直通IPO
      ·03-22

      腾讯Q4营收1450亿,调整后净利润297亿元同比增长19%

      腾讯于上市投资公司权益的公允价值为5851亿元,未上市投资的账面价值为3334亿元。 来源:直通IPO,文/王非 今日,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讯)公布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第四季未经审核综合业绩及2022年度经审核综合业绩。 其中,腾讯2022年Q4总收入为1450亿元,同比增长1%,期末总现金为3196亿元。 按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撇除若干一次性及/或非现金项目的影响,腾讯2022年Q4经营盈利为394亿元,同比增长19%,经营利润率由去年同期的23%上升至27%;期内盈利为306亿元,同比增长19%,净利润率由去年同期的18%上升至21%;期内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盈利为297亿元,同比增长19%;每股基本盈利为3.124元,每股摊薄盈利为3.042元。 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腾讯2022年Q4经营盈利为1168亿元,同比增长6%,经营利润率由去年同期的76%上升至81%;期内盈利为1069亿元,同比增长12%,净利润率由去年同期的66%上升至74%;期内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盈利为1063亿元,同比上升12%;每股基本盈利为11.173元,每股摊薄盈利为10.977元。 来源:腾讯 具体而言,腾讯2022年Q4增值服务业务收入同比下降2%至704亿元;国际市场游戏收入增长5%至139亿元,排除汇率影响及2021年第四季与Supercell相关的调整后,增幅为11%;本土市场游戏收入下降6%至279亿元;社交网络收入下降2%至286亿元。 网络广告业务的收入同比增长15%至247亿元;社交及其他广告收入增长17%至214亿元;媒体广告收入增长4%至33亿元。 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至472亿元。 2022年全年,腾讯总收入则为5546亿元,同比下降1%。 按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撇除若干一次性及/或非现金项目的影响,腾讯2022年经营盈利为1535亿
      163评论
      举报
      腾讯Q4营收1450亿,调整后净利润297亿元同比增长19%
    • 直通IPO直通IPO
      ·03-22

      高瓴旗下卖药平台筹备IPO,拟募资5亿美元

      旗下共计1万多家连锁实体门店。 文/韩文静 3月21日,彭博援引知情人士报道,高瓴资本旗下的药品零售平台高济医疗拟通过在香港的首次公开募股(IPO)筹资超5亿美元。美国银行、高盛集团和海通国际等将负责潜在的股票销售。其中一位人士说,IPO最快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发生。 对此,猎云网向高瓴资本求证,对方回应称:一切以高济医疗的官方发布消息为准。 高济医疗是高瓴资本旗下专注大健康领域的战略性投资与运营的医疗大健康产业集团。天眼查数据显示,高济医疗的实际控制人为HH Cowell Limited,持股比例为94.76%。据公开信息显示,HH Cowell Limited是一家香港企业,由高瓴资本管理的美元基金出资设立。 来源:天眼查 自2017年介入连锁药店行业以来,高济医疗快速扩张,在高瓴的弹药支持之下,高济医疗通过对各大药房进行并购扩大规模,已经成功跻身药品零售第一梯队。 其先后投资了重庆市万和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四川东升集团、成都市华杏大药房、天津瑞澄大药房等,将全国一大批连锁药店收归旗下。 官网显示,目前高济医疗旗下60多个药店子品牌,共计1万多家连锁实体门店,遍布了全国20多个省。公司打造的自有线上药品售卖平台高济药急送,覆盖了40多个城市,提供即时送药到家服务。 除了线下和线上的药品零售,高济医疗还打造了数字科技产品、互联网医院、高济会员管理、患教平台等几类产品,以“医+药+健康管理”驱动,覆盖全产业链生态平台。 目前,高济医疗在天津、成都、海南、肇庆等地获得了六家互联网医院牌照,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建立互联网医院,并与高济医疗的供应链履约能力打通,建立处方流转平台,完成线上复诊审方流程,为患者提供在线问诊、复诊续方等有效治疗和安全用药的双重保障。 去年年底,在海南博鳌西普会现场,面对主持人关于高济医疗是否2023年年底上市的提问,高济医疗总裁牛和义称时间表还没确定,但其直言
      348评论
      举报
      高瓴旗下卖药平台筹备IPO,拟募资5亿美元
    • 直通IPO直通IPO
      ·03-20

      一年亏掉90亿,小鹏迫切需要翻身仗

      成立九年,小鹏 $小鹏汽车(XPEV)$ 遇到“至暗时刻”。 来源:直通IPO,文/盛佳莹 3月17日,小鹏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交付量接近 “拦腰式” 下滑,导致营收和净亏损双双大规模下跌。 2022年,虽然小鹏汽车营收268.6亿元,不及蔚来492.7亿元和理想452.9亿元的营收规模,亏损更是一年超过90亿元。 12万的汽车交付量也从2021年的造车新势力榜首滑落至榜尾,远没有完成2021年时定下的25万目标。 何小鹏坦言,去年宏观环境和新能源车行业的竞争带来很多挑战,小鹏汽车的业绩承受了压力,也让盘踞在小鹏内部的管理问题一一浮出水面。 小鹏汽车当即大刀阔斧地进行组织结构优化,最受市场关注的是小鹏汽车引援了前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何小鹏也再次重回一线,主抓核心业务。 小鹏汽车必须打一场翻身仗,走出至暗时刻,就像2019年的蔚来和2018年的特斯拉。 对于何小鹏而言,他也直言“不想做小而美的企业。”在他看来,汽车未来竞争加剧,品牌也会越来越少。想要活下来,最低销量数字要达到300万辆/年,而小鹏汽车则要做到智能汽车销量冠军。 在低迷期,何小鹏的豪言壮志和大刀阔斧的改革能带领这家造车新势力在一片红海中翻身吗? 巨亏90亿元,小鹏业绩承压 成立九年,上市近两年,小鹏汽车交出的2022年财报或许是表现最不佳的一季。 在财务数据上,小鹏汽车2022年度第四季度营收51.4亿元,同比下滑39.9%,净亏损23.6亿元,同比扩大82.9%,毛利率更是从双位数下滑至个位数,降至8.7%。 财务数据放到全年来看,营收规模268.6亿元也不及蔚来492.7亿元和理想452.9亿元,在亏损方面,小鹏汽车2022年净亏损91.4亿元,同比增长88.1%,不及蔚来净亏损144.37亿元,但超过理想20.3
      541评论
      举报
      一年亏掉90亿,小鹏迫切需要翻身仗
    • 直通IPO直通IPO
      ·03-16

      腾讯高瓴软银投资的这家医疗独角兽,科创板IPO失败了

      太美医疗依然没能承载起资本的期待。 来源:直通IPO,文/韩文静 进入科创板“考场”一年多后,太美医疗以失败告终。 昨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委员会审核太美医疗首发事宜,最终审议结果为:不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或信息披露要求。 在一级市场,太美医疗是名副其实的独角兽,乘着医药行业数字化浪潮,曾被寄予冲击“医疗SaaS第一股”的厚望。 自2013年成立以来,诸多明星资本对太美医疗前赴后继,其股东包括腾讯、经纬中国、北极光创投、高瓴、五源资本、软银、赛富投资、云锋基金等。 但仅管如此,太美医疗依然没能承载起资本的期待。3年半亏损超10亿的太美医疗,距离盈利依然遥遥无期。 如今,想要通过上市缩短其扭亏为盈期限的道路,似乎也行不通了。 曾经的独角兽,错失医药SaaS第一股 据太美医疗的招股书介绍,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生命科学产业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产品和服务覆盖临床研究、药物警戒、医药市场营销等环节。 长期以来,国外医药数字化厂商在中国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对新药研发的不断重视,国内也涌现出一批新兴的临床研究数字化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商。 太美医疗科技2013成立,而SaaS概念正始于2013年,并于2014年在国内资本圈走热。到了2021年,中国SaaS赛道共发生268起投融资事件,融资总金额410.85亿元。 换言之,太美医疗踩中了SaaS行业快速发展的阶段,提前预判到了行业风口,与产业发展相伴而行。 资本大鳄也竞相砸钱。自2013年成立以来,太美医疗就被资本看好,基本上保持着一年一轮融资的节奏,累计融资金额超20亿元。 2020年9月,太美医疗宣布完成总额超过12亿元人民币的新一轮融资,由腾讯、高瓴创投、云锋基金等领投,晨兴资本、经纬中国等机构跟投。 本轮融资后,太美医疗的估值高达80.7亿人民币,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独角兽企业。 在资本的助力
      309评论
      举报
      腾讯高瓴软银投资的这家医疗独角兽,科创板IPO失败了
    • 直通IPO直通IPO
      ·03-15

      年入20亿,便携式储能独角兽德兰明海谋划IPO

      东北70后用10年打造了一只独角兽。 来源:直通IPO;作者:邵延港 一家储能赛道独角兽,正在谋划上市之路。 3月14日,中信证券官网发布信息,深圳市德兰明海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德兰明海”)的上市辅导备案,获中国证监会深圳监管局同意。据悉,德兰明海于3月9日与中信证券签署辅导协议,目前中信证券对德兰明海的上市辅导工作正在进行中。 据了解,德兰明海成立于2013年,专注于分布式储能产品和微电网技术的研究及创新,为客户提供户用/商用光伏储能系统、便携式储能、直流动力储能的方案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一体化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份,福布斯中国研究团队首次推出新生代独角兽榜单,德兰明海位列其中。 储能是资本市场的热门标的,由于应用场景等因素影响,便携式储能的主要市场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德兰明海也不例外,其从便携式储能产品起家,其户外电源一直发力海外,如今已入驻跨境电商平台和独立站的双边布局策略,亚马逊、Lazada、沃尔玛等。 但赛道火爆,也意味着竞争压力剧增。便携式储能领域龙头品牌“店小二”母公司华宝新能,已于2022年9月登陆创业板。此外,正浩、安克、小米等品牌也早已入局瓜分市场。德兰明海在这一片热土中将如何远行? 10年长成独角兽,获源码、宁德时代投资 公开资料显示,德兰明海成立于2013年,公司创始人尹相柱是一位70后创业者,出生于吉林。在创业之前,尹相柱在2006年就已经进入锂电行业,2009年,尹相柱就已经开始组建储能研发团队。 2013年,尹相柱成立德兰明海,聚焦用户侧光伏储能一体化领域。成立当年,德兰明海就推出了业界首款太阳能便携式储能电源,随后陆续推出家用中小型商用光伏储能解决方案, 2016年,德兰明海还将业务触及汽车动力电池的制造。 由于成立初期依赖ODM模式,德兰明海的品牌影响力极弱,于是在2019年8月27日决定开展品牌战略,先
      620评论
      举报
      年入20亿,便携式储能独角兽德兰明海谋划IPO
    • 直通IPO直通IPO
      ·03-15

      再落一子!海康威视机器人业务分拆上市,拟募资60亿

      一个横跨多家上市公司、多种业务的“海康系”将呼之欲出。 来源:直通IPO,文/盛佳莹 近日,海康机器人在创业板递交招股书,拟募资60亿元。 海康威视近两年来分拆上市动作不断,去年12月,旗下聚焦智能家居服务业务的商萤石网络率先登陆科创板,如果海康机器人顺利上市,海康威视有望再收获一个IPO,海康系”上市公司也将增至3家。 从一开始只是防御AI创业潮,到如今海康威视的创新业务俨然成长为小巨头,成为海康威视资本棋局中重要的一子。 海康机器人“断奶” 2014年,人工智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尤其是人脸识别算法,使计算机的人脸识别准确率第一次超越了人类。随后开启了整个人脸识别行业技术落地的时代,而安防是人脸识别重要的应用场景之一。 为了防御这场轰轰烈烈的人工智能创投潮,被业内称为“安防茅”的海康威视在第二年建立了内部创新跟投制度,先后成立了8个创新业务。 海康机器人是海康威视内部孵化的创新业务之一。2014年海康威视成立机器视觉业务中心,主要进行自主研发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软硬件,2016年这项业务独立为海康机器人公司。主要聚焦于工业物联网、智慧物流和智能制造,从事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的硬件产品和软件平台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和增值服务。 根据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及2022年前9月,海康机器人的营业收入分别为9.41亿元、15.25亿元、27.68亿元、28.1亿元,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4547.86万元、6509.64万元、4.82亿元及4.28亿元。 其中,主营业务收入来自机器视觉业务、移动机器人业务、计算机软件和无人机及其他四类业务。而机器视觉业务和移动机器人业务是两大支柱型业务,合计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89.05%、92.93%、96.36%和98.07%。 虽然海康机器人从海康威视独立出来,但对母公司的“依赖症”仍然存在。 报告期内,海康威视及其下属
      531评论
      举报
      再落一子!海康威视机器人业务分拆上市,拟募资60亿
    • 直通IPO直通IPO
      ·03-14

      易点云第三次冲击港股IPO,源码资本持股21.88%

      2022年,84.9%收入来自设备租赁,SaaS收入仅1%。 来源:直通IPO 3月10日,办公IT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易点云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这是继2022年2月28日,9月9日后,易点云第三次向港交所递表。 易点云在最新一版招股书中更新了2022年财务数据等信息,2020年、2021年、2022年,易点云分别录得收入8.13亿元、11.84亿元、13.72亿元;毛利分别为3.37亿元、5.65亿元、6.27亿元;毛利率分别为41.4%、47.7%、45.7%。 尽管营收和毛利得到增长,但易点云在2020年、2021年和2022年的年内亏损分别为8844.4万元、3.48亿元、6.12亿元。并且,易点云在招股书中表示,在2023年预计亏损净额增加。易点云称,亏损净额增加的原因主要是计入损益的金融负债增加,即授予投资者的优先股、认股权证及可换股债券产生的非现金费用。 不过,2021年易点云的经调整净利润为9348.1万元,较2020年的净亏损4452.4万元,实现扭亏为盈,并在2022年将经调整净利润提升至1.35亿元。 易点云的业务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办公IT服务,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就2021年收入而言,易点云于企业办公IT服务行业的市场份额为0.6%。根据同一数据源,于2021年,就收入、服务设备数量及再制造能力而言,易点云位居中国办公IT综合解决方案行业首位,按收入计市场份额为19.6%。 据招股书,易点云营收来源于随用随还办公IT租赁综合解决方案、设备销售、SaaS及其他服务。其中,主要收入来源为随用随还办公IT租赁综合解决方案业务,即IT办公设备租赁服务。2020年、2021年及2022年,易点云来自随用随还办公IT综合解决方案的收入分别为6.43亿元、9.98亿元、11.65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79.1%、84.3%、84.9%。 来源:招股书截图
      217评论
      举报
      易点云第三次冲击港股IPO,源码资本持股21.88%
    • 直通IPO直通IPO
      ·03-10

      年入账10462亿元、加码百亿补贴,京东还有这些新故事

      净利达282亿元,同比增长64%。 来源:直通IPO,文/林京 3月9日,京东公布了未经审计的四季度和2022年全年财务业绩报告。财报显示,2022年四季度京东净收入为2954亿元,同比增加7.1%;2022年京东集团全年净收入为10462亿元,同比增长9.9%,这也是京东年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 营收增速放缓的同时,京东利润表现超市场预期。四季度京东经营利润为48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4亿元;净利润为30亿元,去年同期为净损失52亿元;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净利润为77亿元,去年同期为36亿元。2022年,京东在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净利达282亿元,同比增长64%。 在国内电商流量红利趋顶、消费疲软形式之下,京东降本增效取得阶段成效。Q4季度京东营销费用为120亿元,同比下降10.3%;研发费用为44亿元,同比增长6.4%;一般行政开支为36亿元,同比下降2.5%。 具体到四部分业务,2022年Q4京东零售(主要包括中国的自营业务、平台业务及广告服务)营收为2589亿元,同比增长3.6%。京东物流营收为430亿元,同比增长41.4%。达达营收为26.81亿元,同比增长32%。 新业务(主要包括京东产发、京喜、海外业务及技术创新)营收为47.61亿元,同比下滑42%,这与新业务收缩有关。京喜拼拼小程序显示,目前全国仅剩下北京和河北廊坊两地还保留业务。此外,2023年年初京东关闭了泰国站和印尼站,收缩了东南亚市场的电商业务。 财报会上,京东CEO徐雷也表示,去年一年京东重点工作之一,便是对无法实现规模效应的业务进行了关停并转,同时也保留了对创新业务的投入。 关于百亿补贴,京东有这些新思考 京东近期围绕“低价”推出了不少举措。1月,京东推出“春晓计划”,将商家入驻门槛调低。1月1日起,针对个人商家开放入驻通道,自然人仅凭身份证和手机号就可注册“京东小店”,最快
      369评论
      举报
      年入账10462亿元、加码百亿补贴,京东还有这些新故事
    • 直通IPO直通IPO
      ·03-10

      毛利率近90%堪比茅台,这家公司登陆港交所,市值近80亿港元

      去年前10个月营收15.46亿净利润3.48亿元。 来源:直通IPO,文/王非 三闯港交所后,九方财富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方财富)终于正式登陆港股,成为“证券投教第一股”。 九方财富昨日暗盘收涨4.12%,今日开盘涨0.12%报17.02港元/股。截至发稿,九方财富跌1.29%报16.78港元/股,市值78.16亿港元。 来源:富途牛牛 相关公告显示,九方财富此次募资净额约为9.06亿港元(假设超额配股权未获行使)。其中,约20%用于提高公司的内容制作能力;约30%预计用于提升公司的流量池;约30%预计用于改善公司的技术能力;约10%预计用于以收购形式投资于具备专业内容制作能力与高增长潜力的外部KOL或外部MCN;约10%预计用作营运资金和其他一般企业用途。倘超额配股权获悉数行使,九方财富将额外募资约1.46亿港元。 聆讯后的资料集显示,IPO前,九方财富创始人陈文彬及非执行董事严明和陈宁枫为公司一致行动的控股股东,分别持股34.62%、20.76%、18.47%,合计持股73.85%。 去年前10个月营收15.46亿净利润3.48亿元,毛利率近90%堪比茅台 九方财富于2018年推出波段炼金术和e投经操盘,2019年推出慧投资并在2020年更名为九方智投。 2020年12月,九方财富开始提供在线财商教育服务——赢马学堂,并于2021年开始提供金融信息软件服务——九方擒龙。 2018-2021年及2022年前10个月,九方财富的收入约为970.1万、2.74亿、7.09亿、14.52亿、15.4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54.1万、-5784.0万,8668.2万、2.32亿、3.4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九方财富2020、2021年两年内政府补贴中的增值税退税额分别为4731.6万、1.35亿元,约占年内利润总额的54.6%、58.2%。若剔除补贴款项,该公司20
      1,967评论
      举报
      毛利率近90%堪比茅台,这家公司登陆港交所,市值近80亿港元
    • 直通IPO直通IPO
      ·03-09

      “自救”两年,逸仙电商仍未上岸

      今后,逸仙电商成为一家护肤品公司?来源:直通IPO,文/林京3月8日,逸仙电商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财报显示,逸仙电商收入持续下滑,但实现上市后首次Non-GAAP盈利。具体来看,第四季度逸仙电商实现营收10.1亿元,与2021年同期的15.3亿元相比下滑34.2%。净亏损5500万元,较2021年同期的净亏损4.751亿元收窄88.4%。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净利润为3470万元,而2021年同期净亏损3.351亿元。财报发布后,逸仙电商股价下跌,截至收盘报1.45美元,下跌7.05%,总市值9.77亿美元。在过去一年美妆消费疲软的大环境下,逸仙电商进行了一系列降本增效变革。财报显示,2022年全年毛利润从上一年39亿元下降35.4%至25.2亿元。2022年全年的毛利率为68.0%,而上一年为66.8%。毛利率增加的主要原因除了护肤品牌高毛利率产品的销售增加,还有更严格的定价和折扣政策、公司所有品牌组合的成本优化。回看逸仙电商的发展历程,自2016年成立以来,踩着直播电商、小红书等新兴平台的流量红利,在四年时间内登陆纳斯达克,一时风头无两,在“国货美妆第一股”光环之下,这家企业市值最高曾一度达到160.97亿美元。转折点出现在2021年。作为逸仙电商的“明星”产品,在2021年天猫618彩妆品牌销量排名中,完美日记跌落头名宝座,在双11的天猫彩妆销量榜单中,完美日记的排名仅排在第4位。除了完美日记烧钱营销模式失灵之外,还叠加新消费投资降温、国际美妆品牌加入“折扣游戏”等因素,都对国货美妆品牌造成一定冲击。随后,逸仙电商展开“自救”,不断加码护肤品业务。去年,在逸仙电商收到退市预警之时,黄锦峰提出“新五年规划”中,首先强调品牌力和产品力的建设,其次是把提高护肤业务的占比作为战略方向的重要一步。从财报来看,2021年Q1-Q4逸仙电商收入分别
      363评论
      举报
      “自救”两年,逸仙电商仍未上岸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