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研究所

关注企业长期价值。

IP属地:未知
    • 价值研究所价值研究所
      ·03-24 18:24

      干死TikTok又如何?硅谷巨头一样做不好短视频应用

      美国当地时间3月23日晚间,TikTok CEO周受资赴国会山参与众议院能源与商务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并回应了美国国会议员提出的一系列争议问题。在听证会上,周受资强调TikTok是一个言论自由、透明并接受第三方独立监督的平台,并一直把保障青少年安全视为头等任务。 在听证会举行前一天,一支由30多名TikTok博主组成抗议者联盟到美国国会大厦打头阵,手持标语呼吁立法者“留下TikTok”。根据NBC的报道,参与此次活动的TikTok内容创作者来自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包括青少年学生、企业家等等。 这两个动态,传递了同一个信号:监管机构施压加剧,TikTok在美国的生存发展再次面临考虑。不过这一场场听证会和抗议活动,也勾勒出了美国政界和民间的撕裂图景、TikTok的重要地位,以及美国科技界的不甘:自诩科技宇宙中心的硅谷,始终做不出一款优秀的短视频应用。 干不掉也学不来的TikTok,早已成为美国科技巨头心头永恒的痛。对于它们来说,现在最重要的其实不是逼走TikTok——好好检讨一下自己的研发、运营策略,反省一下为什么没能做出对标TikTok的产品才是正事。   1.png (图片来自UNsplash)   周受资舌战群雄,TikTok如履薄冰 3月23日晚的听证会没有得出什么重要结论,但周受资肯定感受到了各方压力。 根据前方报道,整场听证会延续了五个多小时,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主席Cathy McMorris Rodgers也多次发表尖锐言论。众议院另一位关键人物、众议员Kat Cammack甚至发表了一次长篇累赘的批评。 面对美国立法者对TikTok提出的未成年人安全、数据隐私安全、短视频对现实世界的危害和内容操纵等四大指控,周受资一一作出回复。   2.png ​   为回应监管机构对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的担忧,TikTok
      2913
      举报
      干死TikTok又如何?硅谷巨头一样做不好短视频应用
    • 价值研究所价值研究所
      ·03-23 18:23

      营收利润双增下,京东健康稳了吗?

      3月22日,京东健康2022财年年报如期出炉。在放开疫情管控后,互联网医药平台问诊、购药需求暴涨,许多机构也希望京东健康拿出一份亮眼的财报。而最终公布的数据,似乎比外界预期还要乐观:营收、利润双双大涨,用户规模也保持增长。 过去一年,京东健康净利润均维持在正区间,业绩似乎进入了平稳期。放眼望去,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情况也在好转,大环境变得更加友好。 然而,亮点之外也不乏隐忧:营收结构单一,医药和健康产品销售仍贡献绝大部分收入,其他服务收入相当有限;利润虽已转正,但利润率微薄。 如果说扭亏为盈是京东健康的一次阶段性胜利,那么争取更高的利润率和更健康的营收结构,就是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当然不容易,更何况整个行业也在急剧变化,前路充满变数。 互联网医疗行业只能说刚瞥见曙光,想迎来黎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jpg (图片由价值研究所摄制)   营收、利润齐增长,京东健康仍有心病难除 3月23日,京东健康股价开盘后迅速走高,日内最高涨近3%,近三个交易日接连收涨。市场对京东健康高看一线,当然有自己的理由:翻看其2022年年报,总体上瑕不掩瑜,亮点颇多。 一方面,营收、利润持续改善,赚钱能力相比去年同期有大幅进步。 数据显示,2022财年京东健康总营收为467.36亿元,同比增长52.3%;净利润则录得3.83亿元,同比暴涨135.72%。此外,毛利润、净利润率等数据也有显著提升。其中,2022财年毛利润录得98.92亿元,同比增长37.4%;净利率则上升至0.81%,远优于2021年同期的-3.5%。 从增长曲线来看,营收表现稳定,上市以来保持两位数的增幅。历史数据显示,2019-2021年,京东健康年营收同比分别增长32.72%、78.77%和58.3%。和2022年中报的48.3%相比,下半年增速甚至更进一步。 两相对比
      696评论
      举报
      营收利润双增下,京东健康稳了吗?
    • 价值研究所价值研究所
      ·03-22 18:49

      用户与利润不可兼得,腾讯音乐陷入两难

      四季度及全年营收双双下滑,月活用户和付费用户持续流失,单季净利润却创下近年来最佳水平……这种矛盾状况,发生在3月21日公布财报的腾讯音乐集团身上。 和长视频一样,数字音乐市场这几年也饱受争议,付费用户流失似乎在意料之内。能拿出现在这份成绩单,腾讯音乐已经很不容易。和老对手网易云音乐以及Spotify这样的国际巨头相比,其表现不算逊色。 然而,资本市场对此并不买账,也不会因为大环境不好就网开一面。3月22日港股开盘后,腾讯音乐低开低走,早盘一度跌逾7%。投资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腾讯音乐带来了沉重压力。 客观地说,腾讯音乐这份财报不是那么糟糕,但确实传递了一些不利信号。数字音乐市场何去何从?腾讯音乐比围观网友更想知道答案。   1.png (图片来自UNsplash)   省出利润、丢了用户,腾讯音乐悲中有喜 腾讯音乐的最新财报,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 先看营收,总体不容乐观,延续了近几个季度的下滑趋势。 数据显示,腾讯音乐四季度营收为74.25亿元,同比下滑2.4%,但略高于市场预期的73.44亿元;2022财年总营收则录得283.4亿元,同比下跌9.3%。看单季增长曲线,其营收已经录得5连跌:2021年四季度至去年三季度,同比分别增长-8.7%、-15.1%、-13.8%和-5.6%。 从营收结构来看,四季度在线音乐订阅和其他在线音乐业务收入分别录得23.63亿元和11.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6%和27.7%,和市场预期基本一致。总营收下滑,很大程度上归咎于社交娱乐收入下滑。根据财报,腾讯音乐四季度社交娱乐业务实现收入仅为38.66亿元,同比减少了18.2%。   2.png   其次看利润,这也是腾讯音乐这份财报最大的亮点。 四季度,腾讯音乐经营利润、经调整净利润分别录得13.88亿元和14.92亿元,前者同比
      2526
      举报
      用户与利润不可兼得,腾讯音乐陷入两难
    • 价值研究所价值研究所
      ·03-21

      两轮电动狂卷高端化,小牛电动牛不动了?

      北京时间3月20日,两轮电动车品牌小牛电动公布了2022财年四季度及全年财报。受经济大环境不佳、供应链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小牛电动的财报也难言出色:营收持续下跌、净利润由正转负、销量同比滑坡…… 虽然早已降低心理预期,资本市场还是对这份成绩单很不满意。财报公布后小牛电动股价低开低走,收跌9.05%,盘后还续跌逾2%。 小牛电动是两轮电动车高端化的主要参与者和发起人,其业绩和股价也是整个行业的缩影。高端化受挫、销量遭遇天花板,是其他很多品牌要面临的共同难题。 改变势在必行,小牛电动们能走出一条全新的增长曲线吗?   1.png (图片来自小牛电动)   营收骤降、由盈转亏,小牛电动被迫降速 从营收、利润、销量、成本等各个角度看,小牛电动四季度的表现都不容乐观。 先看营收的状况。财报显示,小牛电动四季度总营收为6.12亿元,同比大跌37.9%,环比也下降了47%;全年总营收则录得31.69亿元,同比下滑14.5%。从增长曲线来看,小牛电动营收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且跌幅持续扩大。 小牛电动的营收结构很简单,两轮电动车销售业务贡献近九成收入,配件销售和其他服务收入占比仅在10%左右。两轮电动车销量的下滑,则直接导致其营收下跌。四季度,小牛电动整车销量为138279辆,同比下降了41.9%。对比三季度的19.2%,销量同比跌幅进一步扩大。   2.png   其次,利润端的情况也不理想。四季度,小牛电动归母净利润为-3713万元,同比大跌177.08%,继去年一季度后再度转负;2022财年全年净利润则为-4946.31万元,同比跌121.9%。如果看增长曲线的话,情况更加糟糕:截止四季度末,小牛电动的净利润已经连续八个季度环比下滑。 稍感欣慰的是,四季度毛利率录得22%,较2021年同期略微下滑1%,和三季度基本持平,水
      1,9837
      举报
      两轮电动狂卷高端化,小牛电动牛不动了?
    • 价值研究所价值研究所
      ·03-20

      刮骨疗伤,小鹏对自己要狠狠地动三刀

      “宏观环境和新能源车行业的竞争带来非常多的挑战,但换个角度,幸运的是这些压力也帮助我们比行业里大部分公司更早看到公司里边的问题。” 在3月17日的财报电话会上,何小鹏这番开场白基本总结了小鹏过去一年的发展状况和当下的主要任务:往消极方面看,小鹏业绩下滑明显,亏损也一如预期继续放大;但往积极的方向想,小鹏确实是造车新势力中改革力度最大的一家。 源自《三国演义》的刮骨疗伤一词,是指中毒者关羽将深入骨髓的毒液用刀刮除,这要承受钻心之痛,但也是活命的唯一方法。而能够承受刮骨之痛的人,也必然拥有极为坚强的意志。 过去这些年,媒体都喜欢用刮骨疗伤这个词来形容一些大企业、大财团的改革和转型——如今的小鹏,或许也到了这个阶段。 业务遇到瓶颈,王凤英加盟带来新管理秩序,小鹏正开展一场涉及管理、经销、研发等环节的大改革。短时间内,业绩不会太好看,这已是市场共识;而小鹏想赌的,是一个光明的未来。   1.png (图片来自小鹏官方微博)   小鹏财报喜与忧:开源受挫,节流见效 总的来说,小鹏四季度财报有喜有忧:忧的是营收罕见出现下滑,亏损仍在继续;好消息则是交付量保持正增长,成本结构也在改善。 先看不好的一面:即营收下滑和亏损放大。 财报显示,小鹏四季度营收为51.4亿元,同比下滑39.93%,是继2020年二季度后再次出现负增长;全年总营收268.55亿元,同比增长27.95%。把时间轴拉长发现,小鹏营收负增长早有预兆:2021年四季度至2022年三季度,其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200.11%、152.63%、97.71%和19.28%,一直处于下滑趋势。 营收骤降,利润自然不会太好看。四季度,小鹏净亏损23.61亿元,同比放大了83.45%;2022财年全年净亏损则录得91.4亿元,同比放大了88.01%。 横向对比蔚来、理想,小鹏的亏损幅度比上不足比下有
      4,2977
      举报
      刮骨疗伤,小鹏对自己要狠狠地动三刀
    • 价值研究所价值研究所
      ·03-17

      后左晖时代,贝壳转型走到哪一步了?

      北京时间3月16日,贝壳发布了2022财年四季度及全年财报。由于市场早已调整好心理预期,这份成绩单并不叫人意外:营收、净利润同比下滑、GTV缩水全都在意料之中。财报公布后,贝壳股价一度大涨逾10%,也表明投资者的乐观态度。随着楼市逐步回暖,贝壳业绩大有希望实现反弹。 在创始人左晖因病逝世后,许多人担心贝壳会陷入动荡。事实证明外界过虑了,贝壳在艰难的大环境中实现了“软着陆”。 不过缠绕在贝壳身上的麻烦事确实不少:互联网大厂争相入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转型尚未成功,新兴业务还无法挑起营收重担。 左晖离世那天,贝壳的收盘市值定格在595亿美元,超过了同期的碧桂园、万科、恒大等头部房企。截止今天发稿时,贝壳的市值约为227亿美元,和两年前相比接近腰斩。 后左晖时代,贝壳加速转型节奏,也度过了最难熬的日子。可惜寒冬仍未过去,春天尚在远方。   微信图片_20230317175344.jpg (图片由价值研究所摄制)   营收、利润跌幅收窄,贝壳黑夜中守望曙光 从核心指标来看,贝壳四季度业绩明显下滑,好在跌幅并没有超出市场预期。 先看营收的情况。数据显示,贝壳四季度净收入为167.47亿元,同比下滑5.8%;2022财年全年营收606.69亿元,同比下跌24.9%。从增长曲线看,贝壳下半年已经稍稍止住颓势:去年前两个季度的营收同比跌幅可是分别高达39.37%和43.01%,三、四季度已收窄至个位数。 不过将时间轴拉长可以发现,贝壳的营收负增长已经延续整整六个季度。2021年一季度高达近190%的同比增长,仿佛成为了贝壳最后的辉煌,营收长时间下滑对投资者信心造成了冲击,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修复。 其次看利润端数据。2022财年, 贝壳净亏损录得13.97亿元,受大环境影响,亏损已在意料之内。好在和营收一样,下半年利润也在逐渐改善。四季度,贝壳合并净利润
      1,3714
      举报
      后左晖时代,贝壳转型走到哪一步了?
    • 价值研究所价值研究所
      ·03-16

      老实的柔宇们倒了,造假的瑞幸们却活得滋润,创业越来越玄乎?

      2015年,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创业的黄金年代》的文章。文中援引了大量数据,证明中国进入“创”时代:广东、四川、浙江等地政府纷纷拿出大量资金资助创业者,一级投融资市场迅速壮大,高端人才加速回流国内……这一切一切,都为创业奠定了基础。 到后来,许多人将2010-2020年这十年称为中国创业者的“黄金十年”。这是新经济蓬勃发展的十年,也是网约车、电商、O2O、新零售、新消费、科技金融和消费电子最为繁荣的十年,诞生了许多红极一时的企业:2014年11月每日优鲜上线,2017年8月黑鲨科技成立,同年11月瑞幸开出首家门店…… 然而,多年后的今天,这些企业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分岔路:瑞幸在经历财务造假、强制退市等一系列打击后浴火重生,门店数反超星巴克;柔宇和黑鲨则挣扎在悬崖边缘,资金链破裂、业务濒临停摆。 和造假的瑞幸相比,柔宇、黑鲨们经营策略先不说,至少做到遵纪守法。但残酷的资本市场,似乎不会对“老实人”网开一面。企业自身的战略决策,也引导它们走向不同命运。 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透过这群初创企业的故事,我们或许能捕捉到几条创业黄金法则。   1.png (图片来自Pixabay)   两条分岔路:瑞幸、乐视越活越好,柔宇、黑鲨命悬一线 身上的污点无法漂白,瑞幸的小日子却过得越来越好。 财报显示,2022财年瑞幸总营收为132.93亿元,同比增长66.9%,首次迈过百亿门槛;GAAP营业利润为11.66亿元,首次出现全年扭亏为盈。此外,瑞幸的单店效益、用户规模也是稳步提升。其中,全年累计消费客户达到1.35亿元。 虽然疫情拖慢了瑞幸的开店速度,但凭借自营门店的增长,瑞幸距离万店目标还是越来越近了。数据显示,截止去年四季度末,瑞幸自营门店、加盟门店数量分别为5652家和2562家,同比分别增加了1255家和935家。   微信截图_2023
      1,6079
      举报
      老实的柔宇们倒了,造假的瑞幸们却活得滋润,创业越来越玄乎?
    • 价值研究所价值研究所
      ·03-15

      经济复苏在即,互联网巨头股价“先涨为敬”?

      自从硅谷银行上周末突然暴雷以来,舆论关注焦点一直落在银行股身上,美国地区性银行更是一路暴跌不止。好在有美联储和财政部出手兜底,市场没有彻底失控。3月14日,FRC、WAL、PACW等银行股相继大涨,带动大盘止跌反弹。 不过在大起大落的银行股之外,股市其实还有一个被忽略的赢家——科技股,尤其是中概互联板块。 行情显示,自从去年10月触底以来,追踪在美上市中概股走势的纳斯达克金龙指数累计反弹50%。同一时期,标普500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和道琼斯工业指数的涨幅分别只有6.56%、2.02%和10.36%。港股这边,腾讯为首的互联网巨头同样实现止跌回升。 跑赢大盘,中概股似乎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巨头们逆袭成功,或许也会给市场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图片来自UNsplash)   反弹延续数月,中概股又活过来了 中概股这一趟过山车,不知不觉已经坐了整整一年。10月19日,肯定是这趟旅程中最黑暗的日子:这一天美股三大指数震荡走低,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低开低走收跌逾7%,创近7个月新低;阿里巴巴、拼多多、京东、百度等科技股大幅下挫,中概股总市值跌破7000亿美元,单日缩水近500亿。 美股节节败退,隔壁港股的状况当然好不到哪去。恒生科技指数在去年10月也大幅下挫,全年跌幅为27.27%。如果以2021年2月触及阶段性高点为分界线,港股科技股本轮下跌行情延续超过20个月。 还好,在资本世界里物极必反,有跌就会有涨。去年10月这一**跌,成为了科技股触底反弹的转折点。 一方面,大盘迅速回暖,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恒生科技指数纷纷实现“V型反弹”。 数据显示,截止3月14日收盘时,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较去年10月的低点上涨超50%,期间最高涨幅达90%,今年1月更创下历史最佳开局表现。 港股这边表现更加强势。去年11月至今年1月,恒生科技指数录得近年
      1,7838
      举报
      经济复苏在即,互联网巨头股价“先涨为敬”?
    • 价值研究所价值研究所
      ·03-14

      比亚迪、哪吒们集体“下南洋”,警惕重蹈入欧覆辙

      从古至今,中国百姓、商人从未停止迁徙,只不过线路各有不同。关内的齐鲁商贾选择闯关东,晋商们热衷于走西口。两广、闽南人则选了一条最远的路——下南洋,往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和中南半岛寻找新的商机和生存空间。 这些地区如今有一个统一的称谓:东南亚。时至今日,当出海成为中国企业一股潮流时,这里仍是不少企业落子海外的主战场——比如最近正在猛攻东南亚的新能源车企们。 3月13日,哪吒汽车官方宣布泰国生态智慧工厂已于近日奠基,未来将成为其打造右舵电动车的制造基地。同日,比亚迪也宣布其首家海外乘用车生产基地落户泰国,并于近日举行了奠基仪式。 国内市场虽然并未饱和,但竞争愈发惨烈。车企间的价格战,车企和动力电池厂商、芯片厂商等供应商的博弈从未断绝,越卖越亏的死结也无法解决…… 毫无疑问,车企需要为自己找条后路,也要转移焦点、分散火力。选择东南亚,是惯性使然,还是有的放矢?这片承载众人希望的新能源热土,能给车企带来惊喜吗?   1.png (图片来自UNsplash)   国内竞争过于惨烈,新能源车企集体“下南洋” 觊觎东南亚市场的造车新势力很多,但具体行动路线千差万别。 最进取的,是建厂派:将生产工艺、供应链全部带到当地市场,希望早日实现本土化运营。代表车企除了前面提到的哪吒、比亚迪,还有长城。 长城是中国车企赴东南亚建厂的先驱。2021年6月,长城泰国罗勇工厂正式投产,哈弗H6 PHEV混动新能源车成为第一批在当地交付的车型。根据官方规划,该工厂采用全工艺整车制造技术,年产能约8万辆,包含HEV、PHEV和BEV三条产线。 泰国工厂落成后,长城新能源车在东南亚地区的交付量明显提升。其中,哈弗H6 HEV开启交付后一度连续三个月蝉联泰国C级SUV市场销量冠军。 紧随长城的步伐,比亚迪去年8月宣布进入泰国乘用车市场,并和当地企业RêVER达成合作关系。9月
      7,14510
      举报
      比亚迪、哪吒们集体“下南洋”,警惕重蹈入欧覆辙
    • 价值研究所价值研究所
      ·03-13

      加码直播电商,小红书奋力一搏能恰到饭吗?

      为了赚钱,小红书真的急了。 据《晚点LatePost》报道,小红书近期进行了一轮组织架构调整:直播为升级为一级独立部门,由小红书社区生态负责人银时担任一把手;商业化团队则由小红书COO、社区部负责人柯南管理,广告销售业务仍由CMO之恒掌管。在此之前,直播是社区业务旗下的二级部门,全部归柯南管理。 因为担心影响用户体验和社区氛围,小红书在商业化开发上犹豫不决,电商业务几经调整,直播更是一直未成气候。如今将直播部门提拔上一线,说明小红书终于下定决心、全力带货了。 发力直播的原因不难理解:商业化之路充满波折,营收过度依赖广告;抖音、淘宝、微信等平台觊觎种草经济多时,小红书的地盘惨遭蚕食……拥抱直播电商既是为谋求一条商业化出路,也是对众巨头的反击。 然而,小红书的直播之路并非一片光明。直播电商的红利期虽然还没结束,但已不在巅峰状态。抖音忙着补充货架、规范主播行为,快手决心削弱大主播影响力重塑流量分发规则,行业正进入新时代。 作为后来者的小红书,能跟上转型节奏吗?   1.jpg (图片由价值研究所摄制)   拥抱直播电商,小红书要破商业化僵局 并不顺畅的商业化之路和竞争对手的发力,是小红书决心拥抱直播电商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小红书商业化模式较为单一,广告收入占比极高,抗风险能力也稍显不足。 小红书已经许久没有公布DAU、营收和估值等指标,但第三方机构还是扒出了不少细节。据悉,2022年小红书收入预期300亿元,广告营收目标则为240亿元,占比超过80%。另外20%的收入,则来自商业化服务、电商等其他业务。 横向对比其他社交、内容平台,小红书创收能力并不差。微博、B站2022年总营收分别为123.7亿元和219亿元,均落后于小红书的目标。而后者如今仅80亿美元的市值,也较小红书传闻中的200亿美元相去甚远。但营收过于依赖广告,是小红书挥之不去的
      1283
      举报
      加码直播电商,小红书奋力一搏能恰到饭吗?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