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观新金融

金融科技领军原创自媒体

IP属地:未知
    • 周观新金融周观新金融
      ·04-22

      消失的“选股专家”汇添富?

      文 | 周先先 编 | 周星星 “选股专家”、“坚信长期投资的力量”,这些汇添富基金曾经留给投资者的“标签式”印象,已逐渐不被买账。 据已公布的2023年年报,东方证券旗下汇添富基金营收与净利润下滑幅度,在全公募行业排名倒数第三(倒数第一为东方证券旗下东方红资管)。 年报数据显示,汇添富基金全年营收53.71亿元,同比下滑20.87%,较2021年营收下滑超过40亿元;净利润14.15亿元,同比下滑32.39%,甚至不足2021年32.63亿元净利润的一半。 数据来源:东方证券年报 数据来源:东方证券年报 小周统计其年报数据时还发现,若以偏股产品管理费总额/偏股产品规模作为参考标准,即每管理1000元的资产基金公司收取的管理费,汇添富所收取的管理费高达15.29元。 而公募基金的盈利来源主要是管理费收入,也就是说,在行业费率普降的背景下,汇添富即便收取如此高额的管理费,仍然没有挽救其盈利状况滑落至十大公募中“吊车尾”的情况。 Top10公募基金偏股产品规模与管理费比值排名 数据来源:2023年报 制表:周观新金融 Part 1 三年开倒车 实际上,作为业内不折不扣的“黑马”,汇添富曾有过辉煌时刻。过去十多年里,在总经理张辉亲自带队之下,汇添富几乎集中一切投研力量于消费、医药、新能源板块,成为了大型公募中权益规模比重最高的公司之一。 2020年牛市,汇添富以5573.64亿的非货币基金规模跃居行业第二。 但过去三年,汇添富的管理规模出现大幅倒退。尤其是非货币基金管理规模上,已从2020年的行业第二掉到2023年底的行业第九,全年缩水额度高达680亿元,是十大基金公司中唯一一家缩水超过600亿元的基金公司。 不仅是管理规模,汇添富新发产品规模一样开始掉队。其中偏股主动型基金的发行情况最为明显,2023年,汇添富的发行偏股主动型产品的规模从2020年高点的1305.16
      36评论
      举报
      消失的“选股专家”汇添富?
    • 周观新金融周观新金融
      ·04-07

      广发基金急速扩张按下暂停键

      文 | 周先先 编 | 周星星 规模断崖式下跌,业绩在行业中垫底,2023年,规模急速扩张的广发基金按下了暂停键。 据广发证券3月28日年报,旗下广发基金2023年现营业收入76.43亿元,同比减少8.93%,净利润19.50亿元,跌出“20亿俱乐部”,同比减少8.62%。 与2021年高点相比,广发基金连续两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已缩水17.03亿元、6.58亿元,营收、净利润增速在十家大型公募中据倒数第三。 数据来源:广发证券,单位:万元 (制表:周观新金融) 数据来源:广发证券,单位:万元 (制表:周观新金融) Part 1 管理规模断崖下跌 回顾过去,广发基金管理规模在十年间翻了十倍:2016年,广发基金在公募规模中排名第11;2020年,广发基金在第6名和第7名间徘徊;2022年年中,广发基金规模已经升至第二。 在2022年到达巅峰水平后,广发基金的管理规模下滑拐点出现,仅2022、2023两年时间,权益类产品缩水1358亿,缩水近四成。 去年第四季度,在A股市场与基金费率改革的双重影响下,依然有半数以上的公募规模获得正增长,其中21家规模增逾百亿元。同期,广发基金规模缩水超过800亿元,其中权益产品缩水262.45亿元,成为公募基金单季规模缩水幅度最大的公司。 广发总管理规模变化 数据来源:wind 广发偏股基金管理规模变化 数据来源:wind 除了管理规模上的变化,广发基金在发行规模与数量上同样出现缩水。从偏股基金的发行情况来看,2023年,广发基金的发行数量约为2021年高点的二分之一,但发行规模却从2021年高点的1122.47亿元,降到了2023年的23.83亿元,仅为前者的四十七分之一。也就是说,单只基金的平均发行规模从“巨无霸”变成了“迷你基”。 今年一季度,广发基金的发行态势依然没有明显起色,偏股基金年初至今发行2只,发行规模共计7.9
      208评论
      举报
      广发基金急速扩张按下暂停键
    • 周观新金融周观新金融
      ·04-01

      稳中求进,中信银行信用卡2023实现高质量增长

      文 | 周公子 编 | 周星星 十年间,中信银行 $中信银行(601998)$ 零售业务板块对营收占比从约两成不断攀升至今已经站上了四成有余。具体看2023年的数据:零售管理资产规模达到4.24万亿,较上年末增长8.32%。零售营收贡献提升至42%,稳步进阶。 “在可比口径下,零售个人管理资产(AUM)个人信贷(含信用卡)的总量和增量均站稳同业前二,并进一步拉大同业比较优势。”中信银行管理层在2023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在中信银行“零售第一战略”的引领下,信用卡业务坚持客户导向、价值导向,实现经营业绩稳健发展。 截至去年末,中信银行信用卡已累计发卡超1.15亿张,较上年末增长8.37%;信用卡贷款余额超520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2.24亿元。两项指标稳居可比同业第一阵营。 经过二十多年的沉淀,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能力体系。2023年,中信银行信用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发挥全行零售融合优势,全方位满足用户便捷支付、消费信贷等金融需求,多措并举激发消费新活力,中信银行的信用卡业务还在持续对整个零售服务释放价值。 Part 1 零售第一战略: 实现信用卡业务创新突破 当前,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呈现结构波动,出现下滑的现象。而从中信银行数据看,该行2023年中信银行实现非利息净收入623.57亿元,同比增幅2.65%,实现稳健增长。 中信银行管理层在发布会上,对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策略,做出表示,信用卡是中信银行新零售“五主”客户关系中主结算、主融资等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该行打造“领先的财富管理银行”的重要支撑。 据介绍,2023年,该行信用卡新增获客量766万,可比同业第一,信用卡多项核心指标在可比同业排名中都实现了相对领先。 从获客和规模看,截至2023年末,中
      308评论
      举报
      稳中求进,中信银行信用卡2023实现高质量增长
    • 周观新金融周观新金融
      ·03-29

      渤海银行2023财报:负债结构持续优化 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3月28日,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渤海银行”或“该行”;股份代号:9668.HK)发布了2023年度财报。 截至报告期末,渤海银行 $渤海银行(09668)$ 总资产规模达到人民币1.73万亿元,较上年末新增人民币732.74亿元,增幅4.42%;年内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249.97亿元,净利润为人民币50.81亿元;资产质量风险可控,不良贷款率为1.78%,贷款拨备率为2.79%,拨备覆盖率为156.94%,符合监管要求。 整体而言,渤海银行在2023年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的表现是亮点,负债结构持续优化,致力于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营发展稳中提质 负债结构持续优化 无论是从营收、资产规模还是负债结构等情况看,渤海银行2023年总体发展态势平稳,各类指标可以说是稳中提质。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渤海银行资产总额达到人民币17327.34亿元,较上年末新增人民币732.74亿元,增幅为4.42%。负债总额为人民币16183.31亿元,较上年末新增人民币688.22亿元,增幅4.44%;其中,吸收存款人民币9345.94亿元,较上年末新增人民币706.60亿元,增幅8.18%,存款规模稳定增长,并围绕“存款发展”这一核心目标,实现负债产品体系持续优化、负债质量管理持续加强、负债结构不断优化。 在经营保持稳健,资产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渤海银行的资产质量保持持续稳定,整体风险可控。 截至报告期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为人民币165.58亿元,比上年末下降人民币2.4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8%;贷款拨备率为2.79%,拨备覆盖率为156.94%,符合监管要求。 与此同时,渤海银行服务半径持续拓宽。截至报告期末,已进驻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5个副省级城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
      523评论
      举报
      渤海银行2023财报:负债结构持续优化 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 周观新金融周观新金融
      ·03-28

      数字金融乘风“出海”正当时

      文 | 周公子编 | 周星星伴随产业迭代与政策红利加持,“出海”已是中国企业近两年来发展的关键词之一。“2023年中国、美国、英国和新加坡等国家的金融科技投融资增长依然稳健而有力,大模型、央行数字货币、保险科技、大数据、支付科技等成为各国关注和发展热点。”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发布的《中国金融科技与数字金融发展报告(2024)》指出,金融科技已然成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显而易见,作为“五大篇章”的重要组成,金融科技、数字金融已是经济活动与参与全球竞争的必然要求。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金融科技产业、数字金融产业“出海”也正迎来更高质量发展的风口,成为中企出海新浪潮中的“新势力”。Part 1新浪潮和过往最大的不同是,中国各类产业出海的“新浪潮”正在走出“低价、贴牌”的老路子,迈入了打造业务、品牌等核心竞争力的新阶段,而金融科技、数字金融相关产业更是其中的代表性力量。据普华永道预计,中国独角兽企业海外扩张仍将加速,67%的独角兽企业表示计划维持或加大海外扩张力度。具体到数字金融领域看,这一趋势同样明显。比如,专注解决金融科技底层技术的独角兽们。华为云的全球部署也在加快,部署30个区域、84个可用区,聚合全球4.2万家合作伙伴、500万名开发者,已服务全球300万家客户。阿里云海外市场增长也亮眼,近五年增长超20倍,到2023年,营收已达1053.96亿元,同比增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要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毫无疑问,新一轮的科技产业革命正在到来,放眼全球视野,抢占市场先机与话语权,是独角兽们的机遇,更是使命。Part 2新势力在中企出海进入更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东风”之下,各类数字化金融服务出海“乘风”而行,已汇聚成出海新浪潮中不可忽视的“新势力”
      242评论
      举报
      数字金融乘风“出海”正当时
    • 周观新金融周观新金融
      ·03-25

      先立后破,陆控走出U型底了吗?

      文 | 周公子编 | 周星星近日,陆金所控股(下简称“陆控”)披露了2023年度业绩。值得关注的看点是,在“U型”底部徘徊了近两年后,为提升资产治理水平、厘清发展方向,陆控采取了诸多调整举措,包括推进100%担保模式,提升消金业务比重、小微持续深化等。此前,小周也曾关注过,为何同业都在向去担保的“轻资产”模式迈进,而陆控却坚持推进100%担保的业务模式。承袭过往观察思路,从最新一期财报看看,陆控的业务结构调整进度如何,“U型”复苏是否可期?Part 1消金业务比重上升实际上,从原有的陆金所成长为“陆控”,一路上就经历过多次业务结构调整。于2020年10月在纽交所挂牌以来,“陆控”的上市体系就包括了平安普惠、平安消金,以及协议持有陆金所信息科技(即原有P2P平台陆金所,于2021年12月更名陆金所信息科技,业内俗称“小陆金所”)。在2022年以前,陆控的收入结构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分别为技术平台收入(零售信贷)、技术平台收入(财富代销)、利息收入、担保收入。但随着业务结构的调整,原来的小陆金所业务占比(财富代销)不断收缩,自2022年3季度后,陆控已不再披露财富代销部分的收入。与此同时,陆控的消费金融业务占比却在近两年快速上升。从2019年11月21日获批筹建到2020年3月30日获得开业许可,平安消金的牌照获批用时不到5个月。而到2022年末,消费金融贷款余额占比已达5%,到2023年末则迅速上升至12%。“我们战略性调整了我们的业务与产品组合,丰富产品供应以纳入商业级消费贷款。”陆金所控股董事长兼CEO赵容奭在财报中提到。截至2023年末,平安消金新增贷款规模为人民币712亿元,占新增贷款比重上升至34%。不难发现,在拿下消费金融牌照并正式展业后,“陆控”的业务结构调整思路才变得越发清晰,并正迅速成长为其业务的新引擎。再加上此前已在小微贷款领域专注多年的平安普惠
      627评论
      举报
      先立后破,陆控走出U型底了吗?
    • 周观新金融周观新金融
      ·03-22

      货币基金也割韭菜?年收益1%,管理费收0.9%

      文 | 周先先 编 | 周星星 这几天一组数据引起了小周的关注: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3月17日披露的年报数据,2020年以来,新发货币基金平均管理费竟然从0.23%直接提升到0.86%。而同期,新发股票基金、新发债券基金的平均管理费为0.55%、0.31%。 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年报(2023) 本来货币基金应该是低费率产品,然而,高达0.86%平均管理费让人乍舌,这一数据甚至高于不少股票基金。当前的权益市场环境下,不少基民将资金转向了低风险的货币基金,没成想碰到了更大的“镰刀”? Part 1 说好的稳赢, 竟有货基扣除费率后负收益? 小周发现,的确有高管理费的“货基刺客”拉高了货币基金平均费率。 目前市场上有21只货基年管理费高达0.9%,接近同期公募基金0.23%平均管理费的4倍,其中包括广发资管现金增利、国联现金添利、中信建投智多鑫、平安证券现金宝、华泰紫金天天发等,另有14只管理费也明显高于同类货基0.15%的管理费,介于0.4%至0.85%之间。 费用收得高,业绩还跟不上。上述产品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仅为1.189%,落后于同期现金类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2.09%,收益率最低的东证融汇现金管家,7日年化收益率仅为0.943%,还不足1%。 图片 部分高管理费货币基金  数据来源:wind 高管理费严重侵蚀了这些货基持有人的利益,若再加上0.25%的年托管费、0.05%的销售服务费,一年综合费率高达1.2%,也就是说,这些货基扣除费率后,年化收益低于1.2%的23只货币基金到手竟然是负收益,这些产品中年化收益最高的一只到手收益也不足0.5%,可以说是狠狠地被机构“收割”。 收益没有落到投资人手里,却为机构贡献了可观的收入。据wind,35只高管理费货基的管理人均为券商机构,总规模2607亿元,若按照行业平均管理费测算,这些券商
      669评论
      举报
      货币基金也割韭菜?年收益1%,管理费收0.9%
    • 周观新金融周观新金融
      ·02-21

      打击金融黑灰产,“共治”比“识别”更难

      文 | 周公子编 | 周星星金融行业“代理维权”黑灰产的治理与讨论由来已久,对于近期收到的两份相关文件,分别为《中国银行业应对“代理维权”灰产识别标准(征求意见稿)》 和《中国银行业应对“代理维权”灰产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也有不少机构表示已经提交了意见反馈。小周多方了解发现,除了期待上述两份意见稿的正式文件尽快发布,业内更普遍指出目前仍存的两大难点:其一,是如何精准识别。要知道,在两份文件正式下发之前,业内对“代理维权”灰产的认定没有标准,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往往容易增加合规及法律成本。因此,业内普遍对这两份文件的正式下发,有着“亟待落实”的期望。其二,比精准识别更难的,是后续行业如何共建治理机制。目前,“代理维权”黑灰产多是有组织、批量化的行为,但金融行业却尚未形成“共治”机制,因此金融机构应对黑灰产往往都是单打独斗,即便能与警方联合,投入的人力及资源成本往往与治理成果不匹配。因此,这两份意见稿的下发,以及后续如何落实共治,将持续成为今年行业的关注点。Part 1有标准,识别更精准“其实对于很多科技能力强的机构来说,从技术上要做到精准识别并不难,难的是之前行业对黑灰产没有明确的标准和定义。”有业内人士对小周表示。而近两年,“停息停催”、“挂账停息”、“合作减免债务”、“债务优化”、“代理维权”、“代理投诉”等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逃债商业模式横行,各式碰瓷金融机构的做法居然还形成了一套套操作指南,一套套完善的方法论。甚至,恶意逃债黑灰产猖厥到利用违规手段帮债务人减免理应偿还的债务后,居然还可以堂而皇之地发庆功喜报。金融灰产之所以长期难以界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相关从业人员或团体此前通常披着多层马甲,包括律师律所、财务顾问、咨询公司。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其实早有行动,北京、湖南、辽宁、广东、山西等多个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联合司法机关,早在两年前就相继发布了防范
      841评论
      举报
      打击金融黑灰产,“共治”比“识别”更难
    • 周观新金融周观新金融
      ·01-09

      公募基金2024:持营与新发双重压力待解

      文 | 周先先 编 | 周星星 #基金#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公募基金的寒意显然比这个冬天还冷。以前是“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以后很有可能基金公司也变得“难赚钱”。 一方面,是“新发难”,曾经的核心资产和赛道股纷纷偃旗息鼓,由于收益表现不佳,行业整体新发规模遇冷,有部分公司甚至全年“一基未发”。 另一方面,是“持营卷”。新发难,再看存量市场的“持营”也越来越卷,尤其是在“降费”大背景下,容易上量的指数型产品成为公募基金持营的重点产品之一,价格战已经明显“卷”起。 加之,基金公司成本相对刚性,费率改革直接影响利润,公募通过产品变阵应对成本压力的动作已在显现。 Part 1 成本压力下持营卷 以量补价并非谁都可以 复盘2023年,公募基金“费改”可以说是迎来了里程碑式变革。其带给公募基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利润压力。与渠道相比,由于基金公司的成本相对刚性,短期内难以实现大规模节约压缩,因此面对降费带来的压力,公募要应对,要化解。 而“以量补价”就是有效策略之一,指数型产品就是规模“上量”的好选择。此外,指数产品也符合行业发展和政策改革的趋势,已是岁末年初基金公司对产品条线优化的重点之一,不仅发行队伍密集,也成为价格最“卷”领域。 其中,ETF已成为“头部玩家”们抢占规模的必争之地。 一方面,2023年ETF领域新品频出,头部公司积极上报,产品发行也十分密集(比如,11月以来,多只深证50ETF、上证科创板100ETF开始发行,还有创业板中盘200ETF等产品获批)。数据显示,截至12月29日,全市场ETF总份额已突破2万亿份大关,创下历史新高,较年初增长超过40%。 另一方面,主动权益基金打响降费第一枪后,持续有公司或主动或被动地加入降费队伍,ETF成为2023年最卷领域,“价格战”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其中,易方达基金在2023年就曾多次下调旗下ETF产品费率,华安基金刷新行
      461评论
      举报
      公募基金2024:持营与新发双重压力待解
    • 周观新金融周观新金融
      ·2023-11-22

      信也科技2023年Q3:深化科技服务布局 持续拉动实体消费

      编 | 周星星 北京时间11月21日,国内领先的金融科技集团信也科技(NYSE:FINV)公布2023年第三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财报显示,信也科技三季度在国内、国际市场延续稳健增长态势,实现季度营收31.98亿元(人民币,下同),较去年同期增长7.6%;当季促成交易额513亿元,同比增长12.7%;季末在贷余额659亿元,同比提升9.3%。 Part 1 数字金融服务优化 持续拉动实体经济发展 近年来,国内数字金融产业蓬勃发展,对实体经济的贡献日益凸显。作为领先的金融科技企业,信也科技持续为金融机构提供高新技术和数字化升级服务。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信也科技已为88家国内金融机构提供数字化服务,并累计连接近2500万用户,为其提供信贷撮合服务。 得益于集团客群上浮战略的持续深入和稳健的风控策略,信也科技继续锁定优质客群,保持风险指标处于低位。财报显示,信也科技当季优质用户占比超80%,保持稳定;90天以上逾期率1.67%,持续优于行业水平。 集团持续加大对小微金融服务业务的战略投入,进一步优化下调国内市场的平均贷款利率,以满足更多有贷款需求的小微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实现普惠金融服务的更广泛覆盖。第三季度,信也科技共服务约44.8万小微用户和个体工商户,促成贷款共123亿元,同比增长9%,环比涨幅为7%。 信也科技首席执行官李铁铮表示:“信也科技践行的长期主义和稳健发展的经营方式,在面对当下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时展现出特别优势。第三季度,我们在国内、国际市场延续良性增长态势。我们也积极响应监管机构号召,致力于为金融机构提供优质的数字化服务;同时优化对客利率,不断提升小微业务水平,推动普惠金融事业发展。” 信也科技首席财务官徐佳圆表示:“我们在第三季度的表现依然让人欣喜。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逐步复苏,我们也在持续拓展与金融机构展开合作的新机会。同时,我们的资产流动
      1,537评论
      举报
      信也科技2023年Q3:深化科技服务布局 持续拉动实体消费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