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得好,值得反思和推演未来经济格局

平成时期,日本人是怎样一步一步废掉的?

@丫丫港股圈
作者 | 凭栏欲言 4月30日,东京,日本明仁天皇正式退位,30年的“平成”时代正式落下帷幕。 5月1日开始,德仁天皇即位,日本迎来“令和”时代。 失落的二十年、平成肥宅、低欲望社会、不婚不爱、丧、啃老族是平成时代挥之不去的烙印。 任何一个词语,大概都能让人感受到那种颓的气息扑面而来。 老一辈的“昭和男儿”们对此痛心疾首,怒斥平成年代的年轻人为“平成废物”,却忘记了自己曾经是“昭和废物“。 1 昭和废物 昭和时期自1926年至1989年,横跨二战时期,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不独为亚洲国家带来巨大创伤,也将日本推入深渊。 二战使日本战前积累的财富丧失殆尽,据日本战后复兴院调查,“因空袭而遭破坏的城市有119座,破坏房屋240万户,受灾人数880万人,直接财产损失643.9亿日元“。 投降后,日本陆海军库存物资和交由十大财阀托管物资皆莫名消失,估值约3000亿。而此时政府经常支出才205亿。 1945年日本投降之时,工业产能损失80%,粮食奇缺,恶性通胀。战后四年间通胀分别为539%、336%、256%和127%。一升米的价格,1946年6月为2.7日元,四年后,已经上涨至62.3日元。 当时有个真实故事,一个日本人上火车前想吃个橙子,嫌价格太贵想下个站再买,结果一站比一站价格更贵,以至于到终点仍没吃到。 日本人戏称,“火车行驶的速度都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 战后日本满目疮痍,工作岗位极少,女人做“潘潘”或“安丽“,男人到“青空市场“做搬运工,是战后昭和时期的常见情形。 “潘潘“早期为美军对慰安所服务女性的称呼,有很多种解释,有一种解释是,日语中面包是个外来词,来源于葡萄牙语的PAN(音“潘”),女性慰安美军换取果腹的面包,从而被美军称作“潘潘“。 日本投降之后,美军士兵在日本横冲直撞,**事件极为频繁,日本警察厅对此无奈又无能,日本王室和国会、议会的上层官员极为担心家族女性受到侮辱,密令严控皇族、华族、公族和财阀女性外出,并在战后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拨款5000万,由日本官方出面建立“慰安所“。 牺牲下层女性的贞洁来捍卫日本高层女性血统纯洁。 慰安所建立后,过度混乱的性行为使得当时日本的慰安女和美国士兵90%以上都得了性病。 1946年,此事被从事人权运动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夫人得知,她极为愤怒,质问当时日本的“太上皇“麦克阿瑟将军:”我们联众国的小伙子们,就是公然在日本妓院这样出入得脏病的吗?你这个司令对此很自豪吗?“ 随后,驻日美军司令部以”公然卖Y是对**理想的背叛“为理由,要求日本政府关闭慰安所,慰安女制度被禁止,5.5万名慰安女没有任何补偿被遣散,此时的日本又无法提供工作机会,只能转为地下继续从事此行业,”潘潘“称呼被沿用。 ”安丽“则是对被美军包养女性的称呼,来源于英语”only“。日本知名电影《人证》中的女主人公,就是当时的“安丽”。 ”青空市场“虽然名字富有诗意,实际则是指穷的连遮蔽都没有的各种地下黑市。 1945年9月,日本各大城市都出现了“青空市场“,美军驻地门口成为最有活力的市场,昭和时期著名的”窝囊废第四师团“的大阪兵们,打仗不行,生意在行,师团投降后被遣返日本港口,第二天就神采奕奕的把在占领区搜刮到的杂货物品,连同自己的子弹壳做的纪念品,统统摆到美军驻地门**换牛肉罐头。 与驻日美军私下交易的美国货(如牛肉罐头、军衣、起居杂货、甚至军用物资等)在当时日本地下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此时的日本,一等人是美国人,二等人是朝韩台湾人,三等人才是日本人。 朝韩台湾人中一部分是劳工,战后多数选择回国也有少部分留下;另一部分则是具有亲日行为怕被国内清算而跑到日本的,这部分人在日本战败后摇身一变又成为战胜一方代表,四处欺压普通日本百姓,并逐渐形成黑道势力。 这部分人中包括韩国所认为的“韩奸“,2004年,韩国总统卢武铉依靠民意上台,就曾经提出要政治上清算亲日派财产,落得最终自杀身亡。 代表朝鲜出战世界杯的球员郑大世,父母就为此时留在日本的韩国人,郑大世具有韩国、日本双重国籍,郑大世政治情感上倾向于朝鲜,后又取得了朝鲜国籍,在2010年代表朝鲜参加世界杯足球赛,在首次亮相唱国歌时因泪流满面而给世人深刻的印象。 此时的日本百业萧条,食不果腹,国民对未来极度迷茫、惶恐不安、四处受欺压,哪有丝毫“昭和男儿”的影子。 倒是有另一句谚语 “昭和养鬼,平成养豚”,对此时的昭和时期形容的比较贴切。 饿殍满地,秩序混乱,百鬼夜行。 2 “昭和男儿”,物质决定精神 转折点来源于朝鲜战争。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日本成为美军的作战物资供应地,世界经济重心加速向太平洋转移,1950年日本的出口仅有18.2%面向朝鲜战场,到了1953年,变为63.5%。 1951年,日本经济已经恢复到战前水平,1965年至世界第五,1968年至世界第二。 日本腾飞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 外需与投资拉动阶段 受特需经济拉动,日本经济摆脱了严重萧条局面,至53年,朝鲜战争结束,特需经济中断。 但日本战后受到极度压抑消费欲望迸发出来,消费、投资与出口都开始步入正轨,经济良性增长。 然而由于劳动者分配比例过低,消费难以承担重任,日本过度依赖外需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50年代末期,贫富差距严重、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国富民不强、消费需求不足等众多问题一一暴露。 2. 内需发力拉动阶段 1960年,日本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着力于以国民增收来解决国内需求疲软问题。 日本“收入倍增计划“力图纠正收入差距,使国民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提高国民消费能力,以内需拉动经济。 从实际效果看,日本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消费能力飞速增长。至2010年,日本三井物产等一流企业,最高领导层与一般职员收入差距不超过五倍,收入差距得以纠正。 3. 小政府化、高科技升级拉动经济 1971年,日本外汇储备一年间增加了约4倍至154亿美元。 同期,越南战争对美国经济造成极大影响,为改善经济,尼克松政府于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该政策对外采取了两项措施,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和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 美国政府的这一决定对日本的影响最为严重,被日本称为"尼克松冲击"。 为对冲日元升值对经济带来的压力,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发表《日本列岛改造论》,采用了凯恩斯经济理论,提出以积极财政大力基建,要在1972-1985年间维持10%以上的经济增长率。这导致日本国内供需紧张,通货膨胀,1973年日本CPI升至11.6%。 自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出版后,日本及西方各国普遍奉行凯恩斯主义,并维持了长期繁荣,直至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 1973年10月,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日本及西方各国经济普遍陷入滞涨,这是经济学历史上首次普遍性出现经济停滞但物价上涨现象,这无疑是最痛苦的经济阶段,1974年日本GDP增长率为-1.23%,CPI为23.2%。 这宣告了西方国家政府奉行多年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破产。 各国开始极力对抗滞涨,哈耶克所倡导的自由主义经济学重新被重视(在40年代与凯恩斯论战中,其理论被摒弃,哈耶克认为小政府化,即政府减少干预并缩减规模有利于推升经济效率,而凯恩斯则认为政府应发挥更大作用,提倡政府干预)。 1974年,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随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开始卷入小政府化浪潮,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减税并压缩政府规模来对抗滞涨。 美国总统里根提出四点,降低政府支出、减税、减少监管、控制货币供应。 日本同样采取了简政放权,这为日本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产品去掉了大路货、低质低价的标签,日本精密仪器、机床、高端汽车等已开始超越欧美,引领世界。 日本经济成功转型为高科技拉动,日本开始进入他的巅峰时刻。 物质决定了精神,“昭和男儿“意气风发,买下了好莱坞,买了下洛克菲勒广场,买下了很多美国地标性的建筑。 4. 泡沫繁荣期 1985年,美、日、联邦德国、法、英签署《广场协议》,美元贬值,日元升值。日元升值只短暂的(17个月)降低了日本的景气度。 1987年10月,欧美发生股灾,波及日本,股灾第二天,日本出现大量恐慌性卖单,日本大藏省拨了几个电话,再开盘时,卖单就奇迹般消失了,大型机构开始进场护盘,股市缓慢下挫,适逢日本电话电报公司公开筹措370亿美元,以270倍市盈率上市,其时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市盈率只有18倍,股市再度崩盘,日本主管部门准许日本四大券商代为进场操作(日本国家队),日本券商呼吁在危机时买进股票是爱国行为,民众应爱国买股。 日本政府决定软着陆。 日股市短暂下跌后,迅速反弹,并在1989年底创出新高。 一边是遭遇危机的欧美资金,一边是日元升值、日本资产价格上涨; 大量海外资金疯狂涌入日本,随后,日本国内兴起投机浪潮,日本作为岛国,人多地少,日本人相信土地永远不会贬值。大量家庭在此时加杠杆购入股票房产,日本政府的软着陆决定将大量杠杆转移至居民身上。 1989年投机达到高峰,“昭和男儿“信心也达到顶点,也就是在此时,石原慎太郎写了《日本可以说不》,向世界宣称日本即将超越美国。 3 “昭和男儿”的投机后果造就“平成废宅“ 1989年1月7日,日本皇太子明仁登基,改年号为“平成”。 同年12月29日,日本股价到达高点38975点,此后开始下跌, 1990年3月,日本大藏省发布《关于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对土地金融进行总量控制同时,控制不动产贷款。 日本1990年阶段与中国目前所处情形极为相似,中国也在控制资金流入房地产。 很多人将日本金融政策收紧归于日本主动控制刺破泡沫,而对比中国目前所处情形后发现或许并不是日本主动刺破,而是各种情况下的被动选择。 1. 资金外流的相似性,迫使两国央行收紧货币政策 1989年日本股、汇、房多重上涨潜力耗尽,资产价格积累了相当大的风险,刺激资金外流。 日本资本项开放,为遏制资金外流,日本只能主动收紧货币政策。 这与中国有所不同,中国资本项未开放。 2019年一季度,中国以收紧资金外流渠道同时放水来刺激股市上涨,这是日本无法操作的。 但中港资金具有连通性,香港汇率逼近联系汇率后,中国相当于资本项开放,已近似于日本。 二季度,央行主动开始收紧货币政策,与日本央行1989年操作极其相似。 2. 收紧货币政策则股市承压 两国皆在外流压力之下收紧货币政策,不同点在于日本资金流动更为自由从而缺少干预手段,考虑香港缓冲因素消失后则基本一致。 2018年四季度中国股市持续股灾,2019年初货币放松后股市反弹30%,此时港汇缓冲消失,2季度重又收紧货币政策后,股市又开始持续下跌,与1990年日本一季度外流及股市状况相似。 3. 或意图拯救股市,从而出台政策来遏制资金流入房市 资金外流压力下,货币政策无法放松,只能选择在股房之间腾挪资金,两国国民皆对房子具有极强信心,导致房价价格粘性较强,短期不易出现问题,控制资金流入房市,可以缓解股市危机。 这或可解释为何两国面对同样的问题,在资金外流压力、股市压力之下,都选择了控制资金流入房市。 不识泡沫真面目,只缘身在泡沫中。控制资金流入土地并没有拯救股市,日本股市持续下滑,1992年3月对比高位已经腰斩,8月,跌至1/3。 限制资金流入土地后,日本土地价格粘性也只维持了一年多点,1991年中,日本土地价格开始下跌,最后跌的最惨的正是信心最强的一线土地。 广场协议后4年间,通过金融资产价格大起大落,日本社会财富进行了重新分配,大量财富集中到少数赢家手里。而股票输家和高位购入房产家庭成为负债者,整一代人都在为还债而压缩消费开支。 这为日本平成时代消费萎靡,经济不振埋下苦果。 所幸的是,平成时代是一个国际化大发展的时代,日本积累了大量资本与技术优势,通过对其他国家投资仍赚取了较高收益,1989年仅为13.7%的海外生产比例到2018年提高至36.2%。 对外投资可以同步带动日本出口,利润回流又可以刺激日本第三产业发展。但这些有利因素仍未能将日本国内经济拉出低迷,侧面说明日本国内经济内生动力的恶化程度。 这也对中国具有借鉴作用,中国同样为软着陆做出了大量努力,但对外投资尚未成规模,相较于平成年代,目前世界国际化趋势也有所倒退。 日本60后出生的人群,一毕业都可以被五家左右的公司录取,面试路费报销,一旦录取还有现金奖励。 70后的出生人群,一毕业迎接他们的却是经济危机与紧缩的招聘市场。 这一代人至今有部分只能靠兼职生活,经济条件岌岌可危,成为大龄不婚不育的主力人群。 据2015年调查,18-39日本成年人中,从没有过性生活的人高达1/4。在日本,约每5人,就有一个人终身未婚。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穷。 日本的80后、90后,幼年时期就开始体验父母投资失败的恶果。房产不断贬值,房贷却分文不少,家庭生活质量直线下降。 成年后又陆续遭遇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和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众多日本公司经营惨淡,大幅缩减招聘名额。 在多次找工作碰壁后,部分年轻人开始沉浸于自我精神世界,开始与社会脱节,“平成废宅“描述的正是这部分年轻人。这更多是由社会原因决定。 借鉴日本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目前发展近似直接由1跳跃至4,2、3步骤的经济潜力尚未得以完全挖掘。 4 平成已别,令和乍至。这会是日本的转折吗? 可以肯定的说,这不会。 平成年代的经济乏力,驱使日本老龄化与少子化现象愈发严重,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日本日子一年比一年难过。 2011年,日本预算支出92.4万亿,其中老年人年金约21万亿,国债利息22万亿,收入却只有41万亿,有51万亿的缺口。 日本政府长期依靠发行国债,向国民和海外投资机构(少量)借钱过日子。 然而,国民储蓄终有极限。 一旦借无可借,要么债务货币化,高通胀来解决问题,要么就是大幅增税。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会伴随经济内生动力下降。 而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乏力,各个国家领导人势必会以本国优先来赢取选票,全球化陷入倒退已现苗头,这也会降低经济外生动力。 内忧外患之下,“令和“或将继续负重前行。 但经济发展停滞对日本来说也许并非完全坏事,人之幸福源于精神和物质,日本长期物质发展停滞,反给了日本人一种自由,停止竭尽全力追赶物质的脚步,让许多有趣的艺术与亚文化得以发展。 日本的泡沫短短几年间迅速破灭了,但它的痛苦扩散至今,却也净化了日本人的心灵。 后一代中国人,或将能学会更多反思生命存在的意义,而非沉浸在996中不可自拔。 万水千山总是情,点个好看行不行~
平成时期,日本人是怎样一步一步废掉的?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