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控股(00700)$$索尼(SONY)$这两位要被动参与进来了

溢价40%拿暴雪,微软可以高枕无忧吗?

@美股解毒师
$微软(MSFT)$ 公布了将以每股95美元的价格收购$动视暴雪(ATVI)$ 之后,这笔价值687亿美元的交易一下子成为了泛娱乐与科技圈的焦点。 这笔交易给微软带来哪些好处? 动视暴雪和微软,两家同一行业但上下游位置不同的公司,一家是游戏开发商,注重内容版权与游戏运营,另一家游戏部分的业务则是软硬件平台,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合并的确是天作之合。 动视暴雪拥有包括使命召唤、暗黑破坏神、守望先锋、星际争霸、魔兽、托尼霍克系列等众多游戏IP,并且产品针对年龄群、平台(移动、PC、游戏机)和内容主题都是相当广泛的,也因此他们有着上亿的游戏群体。 很显然,这笔交易可以增加微软的持续性收入。 动视暴雪一个季度能给微软带来超过20亿美元的收入,以及超过7.5亿美元的EBITDA。除去本来就由微软带来的收入外,还可能有更多的“协同作用”,比如由动视暴雪的经典IP产生新游戏,以及两家公司关联交易的降低带来的摩擦成本降低。 同时,从市场估值的角度,目前微软的市盈率在30倍左右,而动视暴雪在报价前为20倍。考虑了收购溢价之后,动视暴雪无论从收入和利润的增长速度还是估值倍数都优于微软,显然这是一笔能够提升微软估值交易。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战略意义,微软将在软件方面获得更强大的控制权。 微软会结束主机游戏行业竞争格局吗? 如果仅从主机游戏的角度上来讲,用户和投资者关心的,是Xbox和PS两家的竞争关系。这两家都曾经通过对游戏产品的“独占”策略,尽可能地打压对手的市场份额。但事实是,两家竞争关系的强弱,一直都没有让任何一家彻底赢下这场战争。 那微软买下了动视暴雪IP,会结束主机游戏市场多年的格局吗? 根据NPD的数据,2021年全球销量最好的电子游戏产品,的确是动视暴雪的《使命召唤:先锋》,并且使命召唤系列在整体的榜上占据的了两席。 使命召唤系列的确是近几年来最炙手可热的电子游戏,以至于在$索尼(SONY)$ PS平台上也是霸榜。 从“独占”策略的角度出发,收购动视暴雪,微软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可以让使命召唤的用户流向Xbox平台。这样做,短期来说吸引了更多用户。 然而长期来看是损害整个主机游戏行业的。 先不说索尼是否也可以通过收购(或者以联盟的形式)$电子艺界(EA)$ 、$Take-Two Interactive Software(TTWO)$ 这样的公司,来买断NFL、2K、FIFA这种用户群体巨大,但是需求刚性的游戏,进行抗衡。 通过IP资源进行平台垄断,就把自己推到了争议的焦点位。微软更重要的不是站在索尼的对立面,而是站在了用户的对立面,因为最终面临两难选择的是用户。 更不用说,这样使得微软Xbox业绩与动视暴雪深度绑定,则业绩就与游戏生命周期同质化,万一有一天使命召唤的IP虎落平阳了,就是对Xbox业务的重大打击。 所以,更重要的并不是行业内的“独占”竞争,而是如何更好地打通电子游戏业务的整体生态,更好地衔接新技术,比如,占据“元宇宙”中的娱乐中心位置。 虽然,元宇宙最终会变成什么样,目前来看依然还较模糊。但比起纯游戏平台、通讯平台,或者纯硬件设备生产商来说,微软有着更好的基础。 这笔交易板上钉钉了吗? 首先,反垄断调查是必经之路。对于任何百亿级别的收购兼并,其反垄断可能要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因为不仅是美国监管需要审批通过,在其他业务相关辖区也需要当地的监管批准。比如,日本的反垄断监管机构如果否定,他们也无法顺利完成这笔交易。 当然,游戏并非微软主业,且微软和动视暴雪在行业内的位置也不太相同,因此通不过反垄断审批的可能性很低。 此外,不排除有第三方可能出来进行另一轮报价。媒体报道,微软早就在去年11月就开始与动视暴雪开始沟通,直到现在出具近40%的溢价报价。若有第三方进行更高的报价,也有可能搅乱目前的局面,即便第三方的目的并不是真正收购,也有可能让微软再次提高报价,产生额外成本。 不过索尼目前账上现金165亿美元,显然与微软还有很大的差距。 总之,根据此前微软的收购历史来看,在报价公布与最终收购之间,往往都有半年至两年的周期,而这一周期显然就是被收购公司投资者的时间成本。
溢价40%拿暴雪,微软可以高枕无忧吗?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