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看

美联储为何急迫救硅谷银行,反思到底做错了什么?

@美股投资网
硅谷银行的事情又有了重大进展!就在市场惴惴不安地担心硅谷银行在周一开盘就引爆市场时,美联储送来及时雨-发布了银行期限融资计划,简称BTFP,也就是新的预防挤兑的工具,美联储为何急迫救硅谷银行,到底做错了什么?BTFP是一个什么危机工具?我们从硅谷银行的暴雷中我们又能反思什么呢? 美联储为何急迫救硅谷银行 第一是现在不援助更多的挤兑即将到来 第二是硅谷银行倒闭,代价太大! 第三是更加严重的金融不稳定性让加息决定难上加难。 那么BTFP是一个什么危机工具呢? 这里就不浪费篇幅逐条翻译条款内容了,而是诠释里面最重要的内容 1。BTFP适用于所有的美国的存款机构; 2。 美联储提供的流动性以存款机构的合格债券(主要是MBS和国债)为抵押,美联储提供的资金对应100%债券的票面价值—这一点非常重要,不是市场价值,而是票面价值,而且是不打折的100%的票面价值; 3。美联储提供的流动性成本为一年期隔夜指数掉期利率+10bps; 4。流动性可以先行“垫付〞,抵押物后交。 BTFP的出台后最长舒一口气的就是储户,周一不仅25万美元以下的硅谷银行储户可以取回全额存款,就连25万美元以上的储户(硅谷银行93%的存款金额都在25万美元以上)都要感谢BTFP,而且可以拿回全额存款。 但是第二条简单来说,是银行拿着手里符合要求的证券资产抵押给美联储,去获得流动性。而且注意,是以面值足额抵押它不是按照市值,这样就会防止按照市值出售会导致亏损的情况。 $AMC院线(AMC)$ $Carvana Co.(CVNA)$ $3B家居(BBBY)$ 这个救市方案其实挺可笑的! 其实随着20世纪90年代公开市场业务从直接购买(主权债券)转向针对抵押品(主权债券或其他)的回购贷款,现代央行采用的是“现代抵押品估值方法”:按照抵押品的市场价格而不是面值,同时对市场价格进行减值。原因很简单:央行的抵押品框架理论上必须保守——严格关注高折扣率和抵押品质量——以尽量减少道德风险。 欧洲人就非常痛苦地了解央行对抵押品系统性削减的程度,比如,欧洲央行对希腊主权债券使用 50% 的折扣作为财政纪律手段。 $硅谷银行(SIVB)$ 但是美联储这次的救市一年期抵押贷款不是,美联储对抵押品的处理方式改变为:面值。 这就违背了过去 30 年的每一条风险管理准则,它增强了抵押品的货币力量。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美联储告诉市场:它将按面值而不是市场价值将美国国债货币化。 美国财政部向美联储提供 250 亿美元的“信用保护”,与美联储将 BTFP 规模限制在 250 亿美元是不同的,显然后者可能并不存在。 不过美联储继08年金融危机以后再次充当了最后借款人,感觉雷曼银行再再再次想从棺材板里跳出来。玩笑归玩笑啊,这次美联储的出手速度够快!这对陷入危机的银行听起来无疑是救命稻草,根据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数据,截至去年年底,所有美国银行的可供出售和持有至到期的投资组合的未实现亏损总计为6200亿美元。 美联储出手救市,为市场兜底,这在短期内当然是一种压力的缓解,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保证了硅谷银行大量的公司不会因为存款受损而影响运营;第二层作用当然就是防止恐慌蔓延:如果硅谷银行的储户在此次事件中“受损〞,那其他中小银行的储户会怎么想?当然是先跑为敬,赶紧把钱都转到大而不能倒的系统性重要银行里—这些银行即便有事也必须全面救助(Bail-out);有了这个工具,中小银行的储户仿佛也不用担心了,因为即便出事,也会像硅谷银行的储户一样获得全额“赔付“。 硅谷银行倒闭带给我们什么反思呢? 一句话总结硅谷银行的的崩溃:将储户的短期存款(一笔随时都可以被提走的钱),投资于长期债券如MBS和美国国债(一笔流动性较差的钱)。随着美联储加息,债券走熊,大笔投资变成了未实现亏损,迫使它向市场融资。捕捉到危险信号的储户在恐慌中一天取走420亿美元,引发流动性危机。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的危机为什么会发生第二次?美国的监管机构为何坐视风险爆发? 原因是小银行更容易逃避监管 在金融危机后,国际监管机构痛定思痛,制定了巴塞尔协议III,主要从两方面对银行业进行监管。 第一是流动性覆盖率 (LCR),第二是净稳定融资比率 (NSFR)。巴塞尔协议III规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必须高于100%,确保银行有30天的“存活期”。资产/负债的比率也必须高于100%。 然而,问题在于,一些规模较小的美国地区性商业银行非常依赖借短贷长的模式盈利,它们并不希望受到巴塞尔协议的制约。这些银行花了大笔资金游说美国政府放松监管。最终,美联储选择了“抓大放小”,把监管的重点放在了那些“大型跨国银行”身上,总资产达到2500万美元以上的银行才需要遵循审慎监管要求。 硅谷银行遵守了监管机构的所有要求 尽管按资产负债表规模计算,硅谷银行是美国第16大银行,但按照美国法律,它受到的监管非常有限——这纯粹是美国监管机构的疏漏。正如它在10-K报告中所称,一家银行只有在拥有500亿美元以上的短期批发融资时,才需要遵守NSFR和LCR规则,而硅谷银行的负债端主要是来自企业客户的存款。 它既没有违反法律,也没有涉足高风险金融衍生品投资。 其实硅谷银行是一家乏味而保守的银行,2021年的科技牛市,让它的存款增长到1890亿美元。硅谷银行把不断增加的存款投资于世界上(美联储加息之前)最最安全的资产:美国国债、联邦机构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MBS)。 它是银行业照本宣科管理的典范:在大额存单涌来的科技牛市,遵守了监管机构的所有要求,选择了安全躺平。 银行之所以会累积风险,唯一可能就是,它觉得这么做没有一丝风险。 大规模的期限错配,就在美联储的眼皮子底下发生了。随着硅谷银行的资产和存款迅速增加,财务报表附注中债券投资浮亏也在显著增长。而且,面临巨额浮亏风险的不光是刚刚倒闭的硅谷银行。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整个银行业的证券未实现损失约为6200亿美元。监管机构和银行高管的疏忽,已经累积成了一个越来越大的窟窿。 随着美联储出手救市,银行的储户们暂时安全了,华尔街的分析师们也相信,在这一次的危机后,监管机构可能会重新审视流动性规则。但下一场危机会在什么时候到来?没人能说清楚。
美联储为何急迫救硅谷银行,反思到底做错了什么?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