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预言家】豪华新能源车,应该用什么样的电池?

新能源车发展到当下阶段,我们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形容:

第一个关键词是,卷——主机厂之间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互相之间的价格战从未停止过,很多车企不得不将毛利率控制在一个很低的水平,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另一个关键词,是倦——在主机厂的内卷竞争+价格战的作用下,消费者会发现目前新能源车市场上的产品也开始像燃油车那样,同质化比例不断增加。由于大部分主机厂都要依赖供应商提供一些技术和产品,因此只要一个主机厂应用了某项技术/配置,并取得一些市场反响,很快其他主机厂也会迅速跟上。

在30万以内的市场上,由于产品配置受到了BOM成本的限制,这两个特点十分明显,以上汽智己为例,从L7到LS7到LS6到L6,命名规格一个比一个低,价格上也是一个比一个低,但配置上LS6和L6是碾压它们的前辈的,这一点在整个市场上堪称绝无仅有。

用数据也可以佐证:3月整体新能源的渗透率为44%,其中20-30万的渗透率为54.8%——纯电渗透率为38%。最重要的消费还是集中在二线以上城市,在这个价位段的纯电渗透率已经突破60%了。

因此,30万以内的市场,大家都在拼基本功,没什么太多的想象空间了,而30-50万的市场上的产品,也多少会受限于BOM成本,因此同样也会往内卷的方向走,比如理想汽车L789系列的官方降价就是一个特别典型的案例。

但产品到了50万以上时,BOM成本的限制就不会太大了。

这时候比拼的是,谁更懂得如何打造豪华品牌,以及谁的产品定义做的更好。

打造品牌是另一个话题我们先略过不提,产品定义方面,目前50万以上的新能源市场中,BBA缺乏智能化的能力,而大多数新势力的产品仍然集中在了堆配置上,对于花费更多的资源去打造“真正的豪华产品”这件事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真正的豪华,并不是用了上等的皮革,最顶尖的配置把车组装起来就行,而是需要在产品定义上做出创新,以及有选择,付出很大代价的取舍。

所以我们开了一个《产品预言家》系列专题,来讲述一下50万以上的市场上,有那些最基本的产品定义需求——我们相信,当某个品牌能推出满足绝大部分我们提及的定义时,这个产品会具备很大成功的概率。

今天是第一期,先从电池说起:

电池目前除了比亚迪之外,其他车企都主要依赖供应商,再加上比亚迪也对外供应刀片电池,事实上电池部分能打造豪华感的,目前车企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能量密度(续航)和5C充电(补能)上面。

但这两项,20-40万的车基本都配齐了,如果不加入蔚来的换电联盟,50万以上的车很难在这方面拉出足够的差异化。

所以,新能源豪华车需要长续航里程,也需要补能速度,但它不能帮助这个产品树立豪华感。

那50万以上的豪华车,电池随便选一个高能量密度,支持快充的吗?

我们给出的答案是——50万以上,不加入换电阵营的豪华车,最好采用“看上去落后的”定制规格的异形电池,来为车内的人提供更为舒适的乘坐体验。

以奥迪etron GT和保时捷Taycan为例,它为了后排乘客的舒适性,就把后排地板下方的电池挖掉了,节省出来的空间,可以让后排乘客的坐姿更为舒适。

但这么做也有代价,那就是这种车型的续航里程和电池包成本必然受到影响。

对于20-30万的车而言,这么做牺牲的续航和成本,对比后排的舒适性,以及车身降低带来的更好看外观不太划算,但对于50万以上的豪华车来说,续航可以用能量密度更高,成本更高的电池来弥补。

这种舒适性可以做的更为极致一些——前排地板下方的电池也挖掉。

电池则采用半固态电池,以及通过极星2的异形电池包的方式,充分利用后排座椅下部空间来维持续航水平。

这种非标准的电池布局方式,虽然大幅度提高了电池包的成本,但带来的好处是在舒适性上,会比其他产品要强很多,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纯电动车底盘高带来的舒适性问题。

当然,任何产品都需要从用户视角再审视一遍:

对于用户而言,他们看不到异形电池包,但可以感受到坐进去腿部的空间更为舒适。而在产品传播上,这种为了舒适性,跟供应商一起自研出异形电池的案例,也很具备说服力。

这种在舒适性上下血本的细节,也很符合打造豪华品牌调性的传播,同时也容易打动用户。

下期讲解:

除了续航,补能也是一个重要的产品力体现,如果不采用换电模式,50万以上的豪华车,应该去怎么定义产品呢?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