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有3家Biotech撑不下去,残酷的淘汰赛开始了

2024年才过了一个季度,就有3家Biotech撑不下去了。

1月12日,博际生物医药科技正式向杭州余杭区法院提交破产清算申请。目前,该案已被受理,并将于2024年3月6日召开第一次债权人会议。

2月13日,联拓生物(LIAN.US)宣布,公司董事会已完成对公司的全面战略审查,并决定开始逐步缩减其业务,包括出售剩余资产、裁员、从纳斯达克退市和逐步停止其临床试验。联拓生物预计,将于2024年底前完成其终止运营的相关活动。

4月9日,南京蓝盾生物科技,也传出了破产清算的信息。该公司最早成立于2018年7月,位于南京,专注于抗肿瘤细胞免疫疗法。

01

洗牌加剧

Biotech企业当下的状况是,管线没有新意,面临非常强烈的内卷,往后破产只会越来越多,管线没人要,融资不顺利,最终只能选择破产。

寒冬中,“活下去”成为Biotech们眼下最大的希冀。

过去几年医药市场的泡沫堆积,鱼龙混杂,人们沉浸在讲好PPT故事、融资赚快钱的美好前景当中。

但实际上,产品是否抗打、有没有做到差异化,这些问题均与企业的命运走向息息相关。

目前,政策和市场大环境均不利好,IPO正在收紧,投资人的退出通道并不畅通,也就不愿意再投新的项目。

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一家产品处于临床开发阶段、尚未上市的Biotech创始人说,他从2022年年末就已经感受到投资人出手的频率在降低。2023年,他陆续见了一些投资人,但直到现在还没有拿到新的融资。

看似已经上岸的Biotech也不好过。早在2021年下半年,绝大多数中国Biotech上市公司的股价已经出现了50%以上的回调,二级市场新股破发,市值缩水,叠加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新药如互联网般赚快钱的梦想非但没有实现,反而在研发、融资等方面处处碰壁。

港股市场,通过港股18A规则上市的Biotech行至今日,命运两级分化,有的盈利时间表已经提上日程,而有的则仍在为现金流苦恼。

头部Biotech已进入或正在进入成为Biopharma、Bigpharma阶段,现金流充裕,如百济神州、再鼎医药、诺诚健华、君实生物、康方生物等,截至2023年上半年,其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均超过40亿元,其中百济神州账面现金流达246.43亿元。

但尾部Biotech在寒冬中现金流愈发吃紧,其中几家的账上现金甚至不足亿元。

02

未来何在?

从政策导向看,现在带金销售风险很高。对医生来说,在两者临床获益差不多的情况下,不太会因为某个新药给的回扣点数比较高,而去替换掉现有的,未来这种逻辑不太说得通。

真正比较好的品种,是临床获益非常强的,并且目前治疗有空白,那现在只要出来一个药物,就可以用极小甚至零销售成本去走自然流量,只要可及性铺到医院了就可以。

以肿瘤药为例,当前肿瘤药开发的差异化越来越低,更需要找到差异化的项目。

市场上交割的肿瘤药都是偏后期,甚至都是到已经NDA(新药申报注册上市)阶段。但是很多像白血病、淋巴瘤、肺癌和其他某些实体瘤等,面对的竞争者很多,之后哪怕能够NDA,但是能不能最终有成功的投资回报,这是关键。

睿信咨询报告指出,当前我国41%受理的新药均基于6%的热门靶点,导致靶点同质化严重。

NDA背后的逻辑是在于,CDE看这款药物在临床获益有没有比现有的治疗用药好,有的话,其实是可以获批的。但从PI在临床上的实际选择来说,如果相比于现有的处方药物来说,只好2%或5%,这并不是一个足够大的差异化,这一点点的临床获益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替换用药,可能会导致不如预期卖得好,投资风险比较大。

总之,在寒冬之下,于企业而言很难说有什么最优解,最重要的还是打磨出好的产品,要么卖出去,要么自己做商业化,以换取更多的资本。

当然,任何发展都是曲折的,创新药跟芯片一样,即便现在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不可能倒退到2017年之前仿制药占据主导的时代,也不可能在出清后就归零,肯定是持续往前走。

对于投资机构来说,除了直接增资外,可以从退出方面去管理全局。这两年有一些临上市的单管线公司,最理想的退出路径是去美股上市。

如果美股难度高,那在国内可以通过卖管线或者整个公司并购重组方式退出,这样也可以实现期望的价值,而且这种回报空间并不比股权增资要小。

$信达生物(01801)$ $百济神州(06160)$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