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屋智能,谁能搞基建?

随着小米 SU7 的发布,小米补上了“人车家”这一主题的最后一块大拼图。

与小米高调造车卖车不同的是,同样布局了“人车家”的华为,曾在宣传层面亲手将嫡系的汽车品牌与华为这个名字做了割席。2023年3月任正非再次重申不造车,余承东的“不甘”还历历在目:“我们提供最好的技术,可能并不能保证最终的产品取得商业成功。”

现在,余承东这句话用来形容华为的全屋智能,似乎也很应景。

根据Maigoo网发布的2022年中国智能家居十大品牌榜,米家MIJIA、海尔智家U-home、美的美居、华为全屋智能、天猫精灵、小度、京鱼座、萤石Ezviz、欧瑞博ORVIBO、BroadLink依次为排名前十品牌。

如此来看当下华为的全屋智能业务在C端层面优势并不突出,反而是硬件生态足够多样化,性价比较高的小米全屋智能,以及更懂家电制造的白电巨头美的和海尔,更能获得目前市场青睐。

然而,与造车业务不同的是,华为似乎并没有与全屋智能业务割席的打算,就在23年11月,华为全屋智能5.0解决方案发布,加码迹象明显。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造车与全屋智能业务的模式差异,会发现华为的“不造车”,跟华为发力全屋智能业务,底层思路本质是一样的。短期内华为放弃造车有多坚决,加码全屋智能的心就有多坚决。

而在这样的基础上,华为似乎也在努力为自己的家居物联网生态寻求更好的商业化出路。

01、车业务VS全屋智能业务

与造车卖车不同,全屋智能本就是一个服务及方案属性更重的业务,比起单点的智能家电设备及汽车,其在形式上更接近装修,讲求的是一整套装修前置或后置的连接解决方案,并在该方案上配备每个单点智能家电设备。

而恰好华为加码了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却又不造白色家电(冰箱,洗衣机等),这跟华为服务车企生态伙伴,但是放弃造车的逻辑是一样的。不管是出于现金流投入,还是跟生态伙伴的互惠考虑,此类硬件设备的确都不会是华为短期内愿意涉足的领域。

而华为虽然放弃了此类硬件的制造销售,但却没有放弃车联网和家居物联网这两个生态。

23年重申不造车后,华为多方也强调了定位:“华为的战略没有变,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

华为目前在国内参与造车有三种模式:一是传统零部件供应商模式;二是Huawai Inside模式,本质上是一个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模式;三是华为智选模式。总的来说,亦即在造车领域的服务商模式。众所周知,这本就是以销售通信解决方案起家的华为底层的业务基因。

华为称:“我们认为产业界需要的不是华为品牌汽车,而是华为三十多年积累的ICT(信息与通信技术)技术力,来帮助车企造好面向未来的车,即为车企提供基于华为ICT能力的智能网联汽车部件。”

而这样的业务基因,自然也更加适合全屋智能板块的性质,并且从这两个行业的发展进程与华为自身的节奏对比来看,华为的全屋智能业务比“合伙造车”业务相对要“幸运”一些。

造车这一块,市场在近几年内快速成熟,目前早已进入红海厮杀阶段,每家车企对造车都有自己的深入理解,而华为在这个过程中的战略摇摆(先造车又割席),以及其他方面的博弈,相对折损了其生态伙伴中的合作意愿。对此广汽埃安就曾表示:“和华为合作需要让渡部分话语权,分不清谁是甲方”。余承东自己也清楚:“那些传统车企如果怕失去灵魂,也不会选择我们。”

可是全屋智能行业目前还处于费者者认知未完全成型的阶段,其市场成熟程度也远不及智能汽车。

根据Statista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各国智能家居渗透率,中国仅排到第21位,次于美日韩及沙特阿拉伯等许多国家。与此同时,Grandview Research对全球智能家居市场的分析调查预测,在2023-2030年间亚太地区的复合年增长率是最快的。

尤其是全屋智能跟装修市场深度挂钩,而装修市场又紧跟新房/二手房/旧房改造的市场,所以这个市场虽说增长空间广阔,但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目前还没有哪个入局者有更好的占领市场的方式。

同时现在全屋智能市场本身也有通病尚未解决:连接上的互通性较差。而这也是行业状态与消费者心理预期最不匹配的一个维度。

根据申万宏源2022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智能家居深度系列之二:中游篇:产品驱动方兴未艾,全屋智能拐点在即》:“……该阶段以产品竞争为主,互联互通的壁垒并不在于技术,而是各个厂商根据自定义的通信协议及接口标准进行生产,不同产品间的系统无法互通,各厂商亦不愿互通。”

实际上不止是行业报告,就连全屋智能的消费者也会感受到,目前该市场的各厂连通性并不强,如果我们打开小红书,会发现直到现在全屋智能的消费者吐槽最多的问题之一仍然是“买了这家不能用另一家”。

这样难啃的市场和行业通病,为华为的布局争取到了难得的窗口期。

02、全屋智能通病,华为如何破局?

在现有的生态位博弈上,扭转各厂的互联互通意愿绝非易事。而解决思路很清晰,互联互通的标准制定方,其生态需要符合大部分生态玩家利益。

在国内,由中国信通院,中国电信、阿里、百度、京东,小米、华为,海尔等超过一百家成员组成的OLA联盟,一直在推进万物智能物联领域的标准制定。联盟成员之多,其利益博弈及推进难度也可见一斑,因此目前联盟优先选择突破的路径是 To G 和 To B 的非消费类场景。

另一边,2022年CSA连接标准联盟先后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与中国深圳举办了Matter连接协议的发布会,旨在让加入该协议的产品实现互联互通,有媒体报导该协议是由“苹果、谷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牵头。”协议一经公布,最先一批响应加入协议的是Aqara绿米——这类全屋智能服务商类型的角色,同时也是主打苹果生态的服务商。然而,《新立场》并未找到华为小米海尔等厂家官宣加入Matter协议的资料。

这两种协议推进方式几乎可以形成对照,一边是参与制定的成员足够多,导致利益博弈难度足够大,推进速度足够谨慎;另一边是由几个国外巨头牵头,快速面世快速迭代,号召相关生态伙伴一同推进。

然而,从苹果的生态位来看,本身其主业就是销售包括家居及办公场景在内的智能硬件,而此类To C应用层面的硬件是整个家居物联网生态最大的变现环节,国内其他生态玩家不愿采用其牵头的连接协议也是情理之中。

相比之下,即使华为是做了手机电脑等C端硬件及相关系统,然而其主营业务依然是To B的相关通信服务,苹果与华为在行业中的生态位依然有着莫大的差别。除此之外,华为早已有制定并引领某方面连接标准的实操经历——5G标准。

能够达成这一结果,除了华为的5G标准采用了差异化的信息低损耗传递技术,从其5G方案最终获得足够多票数也可以看出,华为底层的业务基因为其带来的,是总能找准自己在生态伙伴中的位置,虽不垄断,但重要且基础。

去年11月华为发布的最新一个版本全屋智能解决方案,也再次展现了华为的这一思考。

该方案是华为全屋智能的5.0,整体来看有三大特点:1.连接逻辑更底层采用PLC电力线连接方案,有电即可控;2.着重控制型硬件而非应用型硬件,发布会主要介绍了中控屏,控制面板等此类控制型硬件;3.瞄准长周期项目,如大宅,大平层。

相比起目前业内广泛使用的更轻量化的wifi或蓝牙连接,这样直接改写连接方式的方案,极具基建属性。

能力在基建,变现环节也在基建,不做白色家电,华为似乎也有意尽量把家电型硬件的生态位空出来,这也让他不会跟其他造白电硬件设备的全屋智能生态玩家产生冲突,自然也不会跟主打C端应用层面硬件多样性及性价比的小米,以及家电巨头海尔站上擂台。

目前看来,做全屋智能方案的基建部分,是华为结合其业务价值链后的最佳发展方向。而在这个方向上,也隐约藏着统一连接标准的野心。

然而在消费者还未普遍养成全屋智能消费意识的阶段,尤其是华为的方案在广大C端市场并不占优势,那么想要尽快实现健康的现金流,就需要找到更加合适的应用场景。

正如上述OLA联盟推进的方向是To B和To G一样,除了上述提到的华为关注的大宅,华为的全屋智能板块业务确也在尝试地产,酒店,办公,教育这些场景。

以酒店为例,酒店与个人住宅在全屋智能上的需求自然不同,首先酒店的客房内部一般是没有厨房及洗衣设备的,这也很大程度上导致,如海尔,美的这类白电厂的方案可能会跟酒店本身的需求适配度不高。

另外,酒店此类商用场景更注重的是稳定性,这更加考验的是方案的基建能力,而这与华为目前在全屋智能上的布局恰好不谋而合。从市场反馈来看,相比起在个人住宅上无明显优势,华为的全屋智能业务在酒店领域还算大放异彩。

去年3月上海国际酒店及商业空间博览会上,华为联手携住科技启动数智酒店赋能计划,到场的酒店不在少数,但由于酒店的建设工期更长,目前华为全屋智能在其主页上标注的落地酒店案例也仅有华大酒店。

除了酒店,上述提到的地产,办公,教育等场景的无不是长周期项目,但华为想要在 ToB 和 ToG 场景展现自己的全屋智能基建优势,还需要一段时间去证明。

03、写在最后

其实在“生态共赢”这方面,苹果一直表现不佳,向来都是欧美反垄断审查的座上宾。就在今年三月初,苹果就因App Store音乐软件的收费问题,被欧盟开出了18.4亿欧元的罚单。到了最近的三月下旬,美国司法部又针对苹果非法垄断智能手机市场的行为提起了反垄断诉讼,直指苹果的封闭生态。

但华为似乎却又是一个太在意自己的生态位能否共赢的角色,由其三令五申放弃造车的决定就能看出。只不过上述也提到,华为的车联网服务有些生不逢时,生态让位确实拓宽了合作面,但造车已然进入红海模式,在红海中想要赚到合作伙伴的钱似乎并不简单。

而如今,华为全屋智能未来的命运,会是像华为制定5G标准一样,还是像华为在车联网上的生不逢时一样,这都随着全屋智能市场本身的多变及复杂程度,更加变得不确定。

正如余承东所说:“我们提供最好的技术,可能并不能保证最终的产品取得商业成功。”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