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的折价与溢价

最近一直在琢磨,为什么这两年我做的那么辛苦,却还是事与愿违。

在“三点下班”最新一期中,我深刻反思了我在太古地产这笔投资上的亏损,总结一句话就是,没有诚实、理性的面对变化,接受变化,并且做出改变。

尖沙咀早已不是2011年去时摆满奇奇怪怪书籍的地方,至真园被李李转手后,黄河路便不再是黄河路。

2015-2018年左右的股票圈子,当时经常讨论的话题是,神州大地上的同一家企业,股票在不同的市场交易,为什么A股相对港股贵那么多?同样的资产,同股同权,不同价格,所以,买便宜的那个。

可这几年下来,便宜的越来越便宜,便宜到以前说“买便宜的那个”的朋友们,也都不敢买了。

身边的一票“港(股)漂”都有下面这些疑问:

  • 这么便宜了,到底了吗?

  • 股息率8个点了,安全了吧?

  • 为什么大洋彼岸那么贵,人家还去买?

  •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人家一直涨?

    泡沫,全都是泡沫!

传统资产定价体系里的估值,不管用PB,PE还是各种现金流折现,都是能算出来的,虽然不精确,但总归是有个锚定。大家按照这个锚定值,来算高估或者低估,抛出或者买入。

但有个因素,很多人忽略了,就是流动性。有价无市的市场,那个“价”是虚的,鹤岗现在的房价多少,海花岛的房价多少,有成交吗?连上海二手房的中介报价,买家都知道,先按照最低成交价的8折来砍。

成交量不足,流动性不足,价都是虚的。三千多万,能把公司的市值,抹掉三十个亿。

上图为12月4日,3000多万的成交额,让Keep股价跌了快30%,三十多亿的市值就没了,当年一级市场投的那些基金,估计很难跑得掉。

流动性应该给与一个折价,或者溢价。

流动性是我一直考虑的因素之一,所以当朋友们聊到某个很低估、很优质的爱股时,我打开K线图一看,50亿的盘子,单日成交额200W,马上退出了页面。

但港股市场的流动性不足,也不是一天两天的问题,虽然现在愈加匮乏,但这个价也差不多了,为什么还会一直跌?

还有什么“折价”?

前几天听到竺老师(网名“心中无股HK”)聊到,股票起初就是“市场化”的产物,只有在“市场”里,才有价值,市场越活跃,越自由,价值越高。如果这个市场是“长牙带刺”的,那不管如何评估这个资产的价值,他的前面都该有个系数,这个系数,很显然是小于1的。

听完这个,我把“流动性”和“市场化”的两个系数,乘以资产的内在估值,虽然我也算不清,毕竟系数是多少,都是每个人自己定的,但也大概心里有数了。

大洋彼岸那边优质股的市盈率被吵到了60倍还在涨,香江彼岸的优质股票6倍PE还嫌贵,如果纯看静态,谁贵谁便宜?一目了然,但是如果考虑另外两个因素,那谁贵谁便宜,还真说不准。

流动性的系数何时改善?

一是看美联储降息,全球的无风险利率下来,资金才能再在全球四处流窜,二是看资产质量是不是足够有吸引力,目前全球最有吸引力的,显然是AI的科技浪潮,后续能不能跑出来,只能持续观察。

那市场化的系数呢?

这个说不准,也不敢说,也是每个人心里定的。

我在深圳这段时间,跟股票圈的很多朋友聊,有选择的,早已满仓微软英伟达,没有选择的,追着把日经ETF买到溢价。

他们问我,“你怎么看啊?”

我默不作声。想说啥,又不想说,因为最近看《繁花》学会了一个词,叫“不响”。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