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年轻人消费的“关键词”是?

来源于“互联网那些事”

2023年注定是非比寻常的一年。

无论是摆脱了大环境不确定性的实体店商家们,还是摩拳擦掌消费欲渐涨的消费者,一切迹象都指向了完美复苏的市场。

然而,今年的年轻人消费开始变得两极分化,一边追捧9.9一杯的咖啡,一边花着2000元的机票飞往向往的远方,一边在折扣店里穿行,一边又出现在各大演唱会的看台区......

看似矛盾的对比下,2023年年轻人消费的“关键词”是?

01.习惯性“体面节俭”,时不时“肆意挥霍”......

随着环境因素的减少,大部分人的收入开始回温,《2023青年消费调研》中,有四成人的收入有所上涨,六成人花的比去年花的多

新青年们的钱,都花在哪里了?

今年的第一场消费浪潮,是从“具有xx功效的黄桃罐头”开始的。

自此后,预制菜的风口被点燃,2023年1月—9月,50元以下的预制菜在抖音上销量最高,价格在100—200元的预制菜销量同比增长99%,包括一些较为复杂的菜品、聚会套餐、年夜饭套餐等。

他们在吃上丝毫不马虎,一边讲究“一人食”,一边需要更方便快捷的烹饪方式,一边对食材提出更好的要求,最后还希望价格合适,不成餐饮被收割的韭菜。

低价两个字闯入餐饮市场,咖啡、奶茶业便坐不住了。

最先动身的是新茶饮,喜茶、奈雪纷纷下调价格,告别“30元时代”,

库迪也于今年5月推出9.9元咖啡券,瑞幸紧跟其后推出“每周9.9元”活动,饮品市场杀成一片。

同样卷在低价里的,还有各大电商平台

原本消费者们只会在1688上掘金,现在却把拼多多当成批发市场,棉签、纸巾1元薅到爽,就连淘宝、京东、抖音、小红书也纷纷下场,618、双十一一次比一次力度大,饿了么更是卷到同行傻眼,直接推出免单活动,答题就能请用户吃饭。

公司层面,拼多多市值甚至超过了阿里,在消费者层面,拼多多在80后到00后全年龄段中,都排在了“下单频率更高的APP”的第一位,且在00后(54%)和95后(50%)当中最为明显。

而低价直播间就更不用说了,相比于在线下商店当冤大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偏向线上消费渠道。

低价消费习惯外,是年轻人开始关注自身生活质量,无论是“宅家”还是“户外”,他们从不做选择题,成年人两个都要。

GPT4.0的出现让很多人的生活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京东家电家居11.11全周期战报显示:追觅、喜临门、霍尼韦尔、352、瑞尔特、usmile、爱果乐等超2000个家电家居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00%。

此外,新青年们的户外出行频率也明显比2022年高,露营、骑行、citywalk、飞盘、冲浪、滑雪、钓鱼甚至是躲猫猫游戏,2023年的户外运动一山更比一山高,lululemon、蕉下更是坐拥红利从夏吃到冬,赚的盆体满钵。

万变中的不变,是消费者对自身健康的高要求

市场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健身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几百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近20%,其中,会员数量增长了近10%,达到了几百万。

健身带火的,还有各类解压经济,而出游也早早登上解压榜单的NO.1,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第三季度国内旅游数据情况分析:单季国内旅游总人次达12.90亿,同比增长101.9%;居民出游总花费1.39万亿元,同比增长152.73%。

今年的五一假期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十一”假期预订量也出现大幅增长,北京增幅达5.4倍,杭州、武汉增幅分别达到4.8倍、4.5倍,就连美团数据也显示,“十一”全国餐饮堂食消费较2019年同期增长254% 。

除此之外,特价机票、精致小团、周末出游、各类被承办的聚会活动,直接助长了休闲活动消费趋势,勇敢的年轻人开始忙着享受生活,一些社交的初心也产生了偏移。

另外今年也是属于演出经济的一年。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的演出场次和票房收入,已经超过了2019年全年的水平。在演唱会、音乐节中又蹦又跳,作为助阵嘉宾和伍佰唱到声嘶力竭,是年轻人宣泄的途径之一。

很明显的趋势是,当代年轻人消费主打一个习惯性“体面节俭”,时不时“肆意挥霍”,而他们消费的关键词,是“理性与感性的极致交织”。

02.2024,难做的商家们

今年的消费者情绪消费变多了,他们可以为了哄不开心的自己随时随地来顿大餐或看场演唱会,从这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是感性的;

但另一种程度上,他们又是理性的,“非必要不买、不持有”在小红书上蔚然成风,品牌折扣店、平价好物店少了很多年轻人的身影,再便宜,他们也不太想囤货了。

这两种消费极端是感性与理性的极致交织,更是对生活不确定性的焦虑

新老品牌们在2023年无一不焦虑于如何刻画出更精准的用户画像,如何精准的把控和分析消费者的喜怒哀乐,以及如何用营销手段和宣传攻势让消费者落入原本的消费圈内。

对于现在的商家来说,与其渴求“感性”,不如认清当下的消费态势

在这样的消费市场下,只有积极拥抱变化,迎合消费者需求,而非“教育消费者”,才能与时代共进,无论是通过何种手段,都有可能遭到来自消费者反噬。

比如某李姓主播曾经一句对消费者的点评“哪里贵了”、“工资涨没涨”、“自己有没有认真工作”,直接让蜂花、活力28等国货品牌借势大涨,怒刷了一波存在感。

再比如,此前张小泉总经理在采访中称道,所有的米其林厨师都不是中国人这种切菜方法,为什么米其林厨师切的肉片更薄,黄瓜片更透明,是因为前面有个支点。我们把刀前面的头斜过来,那不是设计感,那是消费者教育。

此番视频一经流出,广大网友都坐不住了,不仅扯上了无辜的米其林,还挑起了中西方餐饮之间本质区别的悖论。

当然,消费者教育不止是面对中国消费者是个难题,在海外同样。

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曾面对特斯拉质量争议时表示“对于一些功能,要加强消费者教育”,这两个字眼深深刺痛了大家的心,并由此衍生出:“哦,原来是我们这届消费者不行”的危险想法。

作为品牌的衣食父母,品牌应该随着消费者习惯的改变去顺应或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服务,而不是强行去营造一个自以为很棒的消费场景。

不论任何行业,所有的消费品牌都必须要明确,生拉硬拽地自我感动式吸收用户,只会让用户加速逃离。

2023年的新零售普遍被定调“消费遇冷”,但其实品牌方与消费者的博弈就是一个长久的命题,“长期主义”仍然是消费品牌们的圣经。

更忠诚、更高质量的用户到底从哪里来?在今年吃尽了国货红利的品牌还有什么花招?猛猛加盟夸张抢占消费者心智的加盟店们如何回应品质质疑?好不容易脱困的本土品牌们,又该如何站稳2024年的脚跟?.......

第四消费时代来临,新消费市场的博弈仍在继续,品牌们的未来道路仍然荆棘丛生。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