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中的另类价格战

之前看到那篇网红文《卷王经济学》给了我很多感触,毕竟在讲我很熟悉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当时本来想写点啥,不过想想还是算了,最近无数的自下而上的产业研究让我觉得“价格战”这个词正在充斥着我的思考,特别看到光伏碳酸锂这些肉眼可见价格雪崩的行业,我发现一些价格其实没有崩塌的行业其实也在用看似突飞猛进狂飙的方式进行“另类的价格战”

中国式的电动车狂飙

我记得在去年时候听过一个欧洲汽车分析师讲到他们对于整体电动车竞争看法时,欧洲人还保有略有骄傲的乐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作为汽车产业,至少在过去几十年都是车型周期驱动的,也就是说3年左右的车型研发是这个行业的客观规律,所以他们看不懂中国电动车一年一小迭代,两年一个大迭代的狂飙车型周期,那个分析师说:我们没见过,不知道对不对,但天朝汽车更新迭代看起来太快了。

我当时对于这个印象深刻,因为这的确代表中国速度还是欧洲人是对,要知道毕竟被奉为电动车上帝的特斯拉其实车型更新迭代排产都非常的慢,比如主力特斯拉Model 3是2016年推出的,而在推出之后的7年之后特斯拉才做了第一次改款,而也被很多人认为诚意不足的改款,而这中间特斯拉无非是发布了Model Y,Cybertruck等等车型,Cybertruck还一直跳票,传说中的Model Q还遥遥无期。如果按照2-3年车型周期逻辑,特斯拉和传统车企别无二致,甚至更慢一点,这到底是为什么?是中国人对,还是老外对呢?

后来,似乎结果打脸了傲慢的欧洲人,在狂飙的各种造车新势力和传统国产车企眼花缭乱的新车发布会中,骄傲的欧洲人份额彻底被打没了,在最新的月度中国汽车销售中,国产车已经可以占到半壁江山,而欧洲人显得愚笨和缓慢,日薄西山,这打脸了我两三年前的一些刻板看法,第一中国车企在20-30万还是很难;第二,国产车替代还是很慢。其实我感觉虽然被打脸,但还是很开心,因为这是天朝惨淡经济中的一抹亮色。

但最近细细想来,我开始默默思考这里面的商业逻辑。首先,我们看特斯拉,对于特斯拉来说,Model 3研发很缓慢,你可以说这是个从出生就很成功的车型,所以让特斯拉可以很“懒”,但从商业角度来说,这是非常成功的,假设研发model 3成本一定的,这款车在7年中累计交付超过了400万辆,那么同样的研发成本就会摊薄在这400万中,单车成本可以下降很多,这还不考虑对于Model Y研发协同。一辆model 3大概4万美金,基本可以带来超过1500亿美金的收入,而前期投入应该是在几十亿美金级别,这绝对是超级赚钱的买卖。

但如果我们国产汽车研发变得如此迅速,即使我们有低廉的成本和成熟的平台工艺,每辆车的研发也很难跌到很低的水平,而急速的超短研发周期是否会让汽车研发工程师大幅度增加,毕竟我看国产车现在竞争已经白热化,那次新加坡友人说去国内发现一款车除了大屏有按摩椅有各种神奇智能装备,这些当然让消费者眼前一亮,但这种不断堆配置堆“创新”的模式似乎也让国产车陷入了另类的“囚徒困境”:所有人都知道越低端的车是红海,于是就必须堆配置堆设计堆创新去往20万以上车型走,而已经见惯新鲜玩意的消费者们自然对于车型越来越挑剔,价格越来越挑剔,有些头部车企开始了“车型海”的战术,一个价格带五到六款车,几个品牌,东边不亮西边亮,360度无死角干掉对手。这种让人窒息的竞争,虽然汽车看起来都还是会卖到20万甚至三十万,但实际难道不是一种另类的“价格战”,靠着超高的研发投入来维系价格的另类价格战。虽然我们没有看到那么类似燃油车那样恐怖的消费者价格让利,但在今年燃油车出清之后,明年是不是会出现呢?

而这核心的问题也许是,中国造车企业从各个维度其实已经远远过剩,所以为了活下来他们只有用尽一切办法,而车型“价格战”是他们维系车型价格活下来的方式,而这其实就变成了一个供需的问题,当供需到达一个临界点也许就是另一种形式雪崩,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感觉很有可能。

中国式的低价零售经济学

另一个让我今年思考了很多的是某低价零售平台的崛起,年初我就很仔细听了几个商家和消费者的反馈,当时的感受就是,在这个平台商户就是被无限PUA,消费者可以无理由退换货,只要有任何理由就可以秒退,然后有任何质量问题,商户就会被罚款,据说很大的收入来自罚款和对商户的抽成。

这就好像一个购物中心,商户每天被罚款PUA,但是这个商场却越来越火,这多少有点让我想不明白,毕竟对于一个常识来说,一个生意要赚钱,应该是商户、平台、消费者三赢才对,现在有一方是看起来绝对输家为什么可以呢?

这个问题我年初的答案是商场毕竟有客流,所以类似“周瑜打黄盖”,反正商户们也没地方去,就接受被PUA的命运,于是也看起来合理了。

但在看到了电动车的另类价格战以后我开始发现,似乎是类似的逻辑,其实核心问题并不是这个商业模式是成功的,而可能本质是中国低价商户严重的产能过剩。我其实并不知道是不是商户都亏损,但从最近我又听到的商户反馈来看,很可能情况是即使亏损也要做,毕竟没有客流就连现金都没有,有了至少可以回收现金可以把自己的产品倾销出去。

问题就来了,在一份靓丽财报之后,我们可以理解零售平台继续加大了对商户的抽成(剥削),而有更多的商户参与进来,那么这种过剩的商户在苦苦支撑中是不是终将会离开市场,在这种极致的另类价格竞争之后,是否也会有个供需的临界点呢?那么这个商业模式到底会走到哪一步,当然现在有很多人说开始倾销到海外,这可能能够缓解这种过剩,也将中国的通缩带给全世界。但实际从最近海外的看法来说,很多商户反应仍然不赚钱,这真的是一种天才商业模式创新吗?

也许吧,毕竟我最近也从某要上市的低价平台薅了不少羊毛,便宜谁不爱呢?而且这个零售平台也在加速着天朝低端白牌制造业的去产能过剩,也许并不能说是不对的。只是不知道这种模式的尽头到底会是什么,当然,有一点肯定就是,那些没有办法用这种方式做生意的商场和平台,那短期肯定是很惨的。这当然受惠了消费者,但是否多少有点“劣币驱逐良币”,我也不知道。

是商业创新还是垂死挣扎

我在6月份曾经回国一次,我在回国之后对于天朝抱有一种乐观,毕竟天朝人民的勤奋太让人惊讶了,最近我去了马来西亚的新山,那边正在为AI和各云厂商建设数据中心,他们说他们从建筑公司到所有供应链都必须要中国化,因为这可以节约20-30%的成本,这种极致的努力和创业的精神的确让人感动,于是我真的看到天朝人民把一些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如1年研发一辆车,比如卖9.9元还包邮的各种小用品,这在任何国家都不可想象。

他们其实并不一定代表劣质,但更多代表把成本极致压缩的精神,毕竟我最近买了一款1000元的相机镜头,接近的画面质量也就是原厂相机镜头价格的不到30%。

但当一切都开始进入到一种极致价格竞争或者卷,我也在想这是不是创新,还是一种另类的垂死挣扎,毕竟类似车企,如果不加入这种“车型海”的竞争就会被淘汰,但这种过度研发是否真的带来高质量或者创新,是不是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劣币驱逐良币”,我真的不知道。毕竟就算你一年推出十款车,如果不对路也可能都是失败,那这样的企业是否会加速被淘汰。而我相信好的产品还是需要时间的打磨的,虽然平台更加成熟,供应链更加成熟,但特斯拉都这么慢,我们真的就应该那么快?

我真心希望,天朝就像卖方研究报告写的那样,在电动车或者低价零售上成为世界的桥头堡,其实也的确在大浪淘沙之后,活下来的企业也会更加坚韧,但这个背后代表的去产能的过程也许也非常艰辛和痛苦,回到我们开头提到的已经雪崩的碳酸锂价格,这是最赤裸裸的证据。

我不是宏观的专家,看不懂中美关系什么时候会缓和,看不懂房地产什么时候会企稳,看不懂债务什么时候解决,但当我从这两个我身边行业微观看去,内心却充满了复杂的心情。

我只能说:寒冬之后也许就是春晓,当产能出清之后也许至少就会有一个周期性的复苏了吧,而这些狂飙中的价格战,是否代表着天朝产能出清的末尾,我也不知道,总之,希望天朝商人至少还是有钱赚。

最近的文章

常识的力量:从特斯拉降价说起

泡沫or价值:造车新势力的市值代表了什么

国家为何要支持特斯拉,威胁国产汽车品牌

为什么不看好蔚来汽车的未来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