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雄战苹果,中国硬核科技企业迎来突围赛

“小米明确了新十年奋斗的目标,就是大规模投入底层核心技术,致力成为全球新一代硬核科技引领者。”

10月26日的小米澎湃OS暨Xiaomi 14系列发布会上,雷军在演讲的开始,便开门见山地表达了小米的新十年宏愿。

雷军的底气,来自于历经13年的探索,并通过过去三年的大举研发投入,小米的自研技术正式迎来了井喷期。

小米的前十年,可以说是验证、发展自身商业模式,迅速形成规模的十年。从最初打破智能手机行业的不合理溢价,小米带动的中国手机行业整体繁荣与创新,具有绝对划时代的意义。

如今,小米面临着更为风高浪急的挑战。“过去三年小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雷军说。

在不断深化的地缘摩擦中,中美科技较量、强化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了所有科技领军企业的重大命题。

而作为所有手机厂商的“拦路虎”,苹果的光环也正在黯淡。iPhone15系列引发的“挤牙膏”式创新困境,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议,都让华为、小米等头部玩家看到了“裂隙”中的突围机会。

而这一次,小米在发布会上拿出的创新成果,也足够让人惊喜。

以最新发布的小米14标准版来说,这款手机在性能、影像、日常体验等多个领域,都实现了跨越式升级,参数和综合体验已经完全可以越级对标iPhone 15 Pro。而其中小米龙晶玻璃、C8国产屏等自研成果,更让人从中透视到了小米强大的研发实力。

此外,当雷军正式发布小米耗费7年研发、先后投入了5000名工程师的全新自研操作系统“小米澎湃OS”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作为国内的第二个自研手机操作系统,和鸿蒙OS一样,小米澎湃OS兼容安卓架构,并将自研的Vela系统内核与深度修改的Linux系统内核进行融合,完成了史无前例的系统底层重构。

发布会上,雷军还公布了一个令人咋舌的数字:去年小米研发投入162亿,今年预计将超过200亿。而2022年官方公布全国研发经费总投入3万亿。“我拿162亿除了一下,小米一家公司的研发经费,便占了总研发成本的0.53%。”

小米的技术野心,还在走向更远的旷野。

01 小米硬核技术井喷

这次发布会,应该算是近年来,小米新技术涌现最密集的一次发布会,从深度自研的小米澎湃OS,到越级对标iPhone15 Pro的小米14系列,小米带来的多项硬核技术令人目不暇接。

对标和超越苹果的目标,对小米来说其实并不算陌生。从三年前开始,小米便在高端化层面持续探索。从小米10系列开始,如今已经来到了第五代产品。

在持续的研发投入和产品细节打磨之下,小米的高端化到去年的小米13,开始取得阶段性成果。

与此同时,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据Counterpoint数据显示,苹果在中国的销量同比下跌了10%,而小米同比增长5%。

而今年以最新发布的小米14标准版为例,这款手机在性能、影像、日常体验等多个领域都实现了跨越式升级,综合体验已经可以越级对标iPhone 15 Pro。

在性能方面,小米14通过全球首发的第三代骁龙8移动平台,相比上一代CPU性能提升32%,功耗降低34%,GPU性能提升34%,功耗降低38%。加上在小米13 Ultra上首次采用的环形冷泵散热系统,小米14的散热能力提升了三倍。

此外,通过小米澎湃 OS 带来的深度软硬件协同,小米14在应用安装速度、连续启动应用速度、信息流刷新流畅度、符合复杂场景发热等多个指标均全面领先iPhone 15 Pro。

在影像方面,小米14首次应用了徕卡Summilux大光圈高速镜头,并搭配了小米首颗影像传感器「光影猎人」900,进光量相较小米13提升180%,也是iPhone 15 Pro的1.2倍,实现了暗光等复杂环境下更精准和还原的光学影调。

在日常体验方面,小米14采用了和TCL华星共同研发的C8屏幕,带来了3000nit的行业最高峰值亮度,加上两颗小米自研澎湃芯片加持的电池和充电系统,带来了史上续航最长的小米旗舰手机,DOU续航测试结果可达到1.43天。

在标准版以外,在小米14Pro上,同样体现了比iPhone 15 Pro Max更具创新的多个技术亮点,在拥有小米14标准版体验的基础上带来了三大硬核创新。

首先是在屏幕上,小米14 Pro采用了自研的全等深微曲屏,可以实现四边四角连续相同弯曲半径,兼具直屏的实用和曲屏的手感,终结了市面上多年来的直屏曲屏之争。据了解,这款屏幕由小米自主设计,提前两年预研,相比传统屏幕投入18倍研发费用,申请的专利便超过了130项。

其次在材料方面,小米14 Pro采用了全新推出的小米龙晶玻璃,强度远超iPhone的超瓷晶面板,抗跌落性能相比进口配件获得10倍提升。小米14 Pro同时还推出了钛金属特别版,和iPhone15 Pro Max铝、钛合金边框不同的是,小米14 Pro边框采用了99%纯钛材料打造,强度和硬度远超普通铝合金边框。

最后在影像方面,小米14 Pro首次引入了无级可变光圈,可以在F/1.42 ~ F/4.0的范围内自由调节光圈值,像瞳孔一样自动适应光线。尤其在拍视频的时候,可变光圈的超高曝光灵活度,能够自适应光线的变化,带来更为稳定的画面表现。

可以说,从去年小米13系列对iPhone体验的部分体验领先;到今年小米14系列,通过多项创新技术的发布,小米旗舰机终于在综合体验上,实现了雷军口中对于最新款iPhone的越级对标。

02 中国“硬科技”的跨越期

雷军曾经说过,自己的理想便是“科技报国”。作为全球第三大手机厂商,也是目前中国品牌在全球出货的第一大手机厂商,在这一轮“科技自立”的浪潮中,和华为一样,小米同样责无旁贷。

过去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科技行业的最大困境,被解读为“缺芯少魂”,其中“芯”指的是芯片,“魂”指的是操作系统。

而小米澎湃OS的发布,可以说便是对“芯”与“魂”的双重填补。

雷军介绍,小米澎湃OS率先开启了“人车家全生态”,将为万物互联时代构建公共底座。

小米澎湃OS的突围,也是与鸿蒙OS一起,将共同构建起国产操作系统的“双保险”,为手机、IOT、智能汽车产业保驾护航。

这款操作系统的研发,过程充满艰辛。正如雷军在发布会上提到的,从最初的兵分四路,到2022年推动底层融合,先后历时7年时间,投入了5000名工程师,才得以造就小米澎湃OS的今天。

2017年,为了逐步统一旗下庞大的IOT设备生态,小米发布自研的Vela OS,目前已经装机量已达2000万台以上。

2016年,小米开始研发跨端应用框架,并在2019年并行研发纯自研通用系统Mina OS,部分成果如今也融入了小米澎湃OS。

2021年,在开启造车战略之后,小米又开始研发车机OS。进入2022年之后,小米决心统一MIUI、Vela、Mina、车机OS四个系统的软件架构,最终实现了操作系统底层的合并。

后续经过超过5000人研发团队,并用两年时间持续打磨,终于迎来了小米澎湃OS的落地。其得以成功融合200+品类,可连接8.2亿设备,全球首创的“人车家全生态”也由此大幕开启。

实际上,在10月26日的发布会之前,小米就已经对外公布了小米澎湃OS的技术架构图。程序员出身的雷军选择将技术细节公之于众,接受开发者们的共同审视,既不避讳对安卓框架的使用和兼容,也显示出了极大的底气和自信。

小米澎湃OS发布后,不少业内人士评价,由小米来做这个“人车家”生态互联的超级系统,再合适不过。

毕竟过去十三个季度,小米手机的销量一直稳居全球前三,并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级IoT生态。加上长期深耕AI领域,小米60亿参数的自研大模型已经实现了端侧部署运行。

未来当小米汽车上线后,小米澎湃OS融合小米智能汽车生态,势必将形成极大的协同效应。

03 长期主义, 厚积薄发

此刻,不论是对华为或小米来说,无疑都是开始迎来丰收的“奇点”时刻。

特别是在过去三年,在华为被动淡出手机市场的日子里,小米没有让中国手机企业海外市场拱手让给苹果、三星,而是稳住了全球手机市场前三的地位,更为中国科技企业如今的集体突围打下了基础。

这样的转折得以完成,最大原因除了小米一直以“技术”作为立身之本。也得益于小米一直将自己放在更高维度的,如何做好科技领军企业,帮助国家整体科技实力、产业升级的视野上。

雷军曾公开表示,科技企业要勇挑“链主”企业责任,着力强链补链、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用科技赋能带动国产供应链高质量崛起,真正做到“一家兴百家强”。

这样的事情,小米在过去10年间做过的事情不胜枚举。

以小米13 Ultra的屏幕为例,它是由小米与国内企业华星联合研发的首款国产 2K LTPO 屏幕,全力打磨新一代C7发光材料,在发光效率、可视角度、最大亮度等多项指标上实现了对 E6 屏幕的实力超越。

小米还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同组建了3C智能制造创新联合体,瞄准智能制造科技前沿,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在产业投资层面,小米借助长江产业投资基金、北京小米智造股权投资基金,积极布局、带动国产供应链企业成长。小米手机与众多被投国产供应链企业展开合作,包括上海南芯半导体、长鑫存储、深圳云英谷科技有限公司等也由此获益,有些已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

过去9年多来,小米主导探索的生态链模式日益壮大,全力赋能本土产业链的创新升级。2014年,小米正式开启了生态链模式,把小米模式复制到100个行业中去。目前,小米生态链已经培养出400多家优秀的智能硬件企业,形成以小米为核心的“小米智能生态”。截至2022年底,小米生态链年营收过20亿元的公司有5家,营收过10亿元的公司有6家。

而在当下国家最为关注的高端制造层面,小米经过多年的酝酿,也在逐步完成赶超。

2020年初,小米在北京亦庄的第一座智能工厂正式投产。它是国内最高端、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手机工厂之一,除了上下料环节和部分质检环节,其余部分可以实现无人运转,它生产线上绝大部分的设备都来自小米及小米投资企业的自研,已形成目前国内自主可控率较高的装备产业链。

今年底,小米在北京的二期智能工厂也将建成投产,产能是亦庄工厂的10倍。瞄准的是中国智能制造的最高水准,小米自研的智能工厂数智系统、数字孪生系统,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制造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应用,实现生产过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到今天,“米链”的生态也已经不可小觑。

小米的智能制造体系已经在向整个制造行业不断输出、持续赋能,包括蓝思科技、龙旗科技等一些供应链合作企业已经启用了由小米输出的整套产线设备和智能工厂系统。在小米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赋能下,已孵化出橙子自动化、眼千里科技、思灵机器人、珞石机器人等一批科技领军企业。

而面对新十年,小米等科技领军企业除了抓紧投入研发,增强硬核技术实力之外,还需要发挥更多技术示范效应与引领作用。

未来,中国科技企业要从更高站位、更长时间的维度审视自身成长与国家发展间的关系,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的实现。在复杂多变、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企业只有站在一起,才能携手突围。

( 文 | 曾广 编辑 | 李原)

# 走进上市公司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