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商业

闻道创客故事,探寻企业价值!

IP属地:未知
    • 闻道商业闻道商业
      ·04-25

      小红书“双杀”百度

      01 百度搜索,危机与自救 2016,黑天鹅“魏则西事件”,让百度陷入了成立以来最大的舆论漩涡。 很快,这场危机从百度舆论端扩展到了业务端。投资人与用户,开始重新审视百度的搜索价值。 在另一个维度,移动互联网对PC流量的豪取强夺,更是让百度疲于应对。黑天鹅之后,或许还有一个灰犀牛...... 这并非危言耸听。2016年,李彦宏曾对媒体放言,“现在,就是我最彷徨的时刻。”李彦宏的焦虑,源于其长期坚信的技术平权路径正遭遇移动算法的猛烈冲击。 “为争夺客户,APP信息和资源既不互通也不开放,极易形成信息孤岛。”“沉浸于算法APP中,一两个小时很快过去了,但你可能什么也没学到。” 李彦宏陷入了两难:接受算法,有违初心;拒绝算法,百度则更难抵御移动内容生态的猛烈冲击。 最终,李彦宏选了一个折中方案。他一方面在移动端弱化算法推荐机制,另一方面不断做大移动信息流生态。 2016年,百度内部启动了百家号项目,最初聚焦“新闻”源内容。 但随着传统媒体转型,纯粹“新闻”内容已无法跟上时代步伐。于是,百度取消了新闻源抓取机制。2018年,百度又将新闻栏目更名为百度资讯,全面发力信息流。 接下来的几年,信息流俨然成了百度最大的增长引擎,并对整个内容生态起到统领作用。 2018年,百度App日活达到1.6亿,信息流日均推荐量超过150亿条。卡位成功的百家号,与百度贴吧、百度知道等内容产品,一同构建起日趋完整的移动内容生态。 著名经济学家何帆在《变量4》中指出,企业要想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胜出,必须找到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的“破局点”。统领百度移动生态,弥补PC流量短板的百度号信息流业务,就是百度的破局点。 搭乘百家号,百度在移动端再造了一个“百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搜索的商业化困局。 近年,百度搜索基本面稳固,业务年营收维持在700亿以上;搜索营收占核心业务营收比例超过7成。 百度仍是一家基于搜索
      1,8531
      举报
      小红书“双杀”百度
    • 闻道商业闻道商业
      ·04-15

      风暴中的平安、万科:不小的雷,天大的事

      01 平安爆雷,加码地产后遗症 平安信托,以一种不太光彩的方式出圈了。 4月10日,平安信托公告宣布“福宁615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延期。信息显示,该信托计划成立于2021年9月29日,存续期为30个月,募集资金7.72亿元。 在投向上,该信托以股权形式投资厦门市荣璐置业有限公司70%股权,间接投资厦门联正悦投资有限公司名下的“臻华府”项目。 按照约定,2024年3月29日为该信托到期日。但截至平安信托发出公告,“臻华府”项目累计只售出房源218套(住宅21套,商业7套),收到销售款5.23亿元。显然,这无法“偿还”用户的初始投资。 很快,投资人以“爆雷”“血本无归”“骗子平安”等字眼,将平安信托推上热搜。至今,该话题依然在持续发酵。 投资人情绪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信托不是保本产品,投资人都要自担风险,稍有不慎便会血本无归。 但我们也需客观分析这场“爆雷”。首先,这源于地产行业不景气,任谁都可能中招,平安信托也难幸免。其次,该信托计划目前只是延期,并非百分百血本无归,端看平安信托的下一步动作。第三,我们尤其需要注意信托发行者的实力,这决定了后续有无能力帮助投资人减亏、甚至是将资金完璧归赵....... 数据显示,2023年平安信托营业收入145亿元,行业排名第一;净利润42亿元,行业排名第二;净资产700多亿元;行业排名第一。再加上平安信托背后的整个平安集团,这个背书已然足够强大。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投资人稳了。恰恰相反,市场与投资者的担心也在于“福宁615号”这根导火索,会不会引出更多的问题。 在国内,大多数信托计划底层资产都与房地产息息相关。作为国内营收体量最大、净资产最多的信托公司,平安信托一路走来,更是如此。 2010年9月3日,保监会发布了《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和《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两个办法允许保险资金投资未上市企业股权和不动产,这为平安进军房地
      284评论
      举报
      风暴中的平安、万科:不小的雷,天大的事
    • 闻道商业闻道商业
      ·04-08

      阿里之错,蔡崇信难纠

      蔡崇信几日前的发声,可以被看作是阿里对过去一年变革的某种坦承、解释与总结。 4月3日下午,挪威主权财富基金发布了其首席投资官Nicolai Tangen与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董事局主席蔡崇信的专访视频。 访谈中,蔡崇信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在阿里巴巴的工作体验。对过去几年阿里巴巴,蔡崇信承认“过去我们可能没有关注用户体验”。他进一步言:我们忘了真正的客户是谁,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有点自食其果。 蔡崇信毫不避讳的认错,为近年阿里巴巴的失意、甚至是失败找到了源头。 但阿里的错仅仅只是忘了用户是谁、忽视用户体验么?这个问题太大、太难,更有些“哈姆雷特”,任谁都难以给出一个明确答案。 对于纠错,大部分人其实都错过蔡崇信更有分量的后一句话: “大公司的组织结构是固定的,然后他们就不会改变,因为人们不喜欢改变。他们不想换工作,他们害怕被解雇之类的事情,然后你开始将公司的方向融入到你的组织结构中。”“但事实不应该是这样。你应该定义方向是什么,然后设置公司的组织。 换言之,阿里的组织设置是围绕战略方向进行的,后者决定了前者。 在我们尝试理解这段话前,我们需要理清,近年阿里和他们的电商同行们都经历了什么。 01 低价战略:从远远跟随到选择性放弃 2015年,拼多多正式上线。3年后,拼多多如愿在纳斯达克敲钟。 直到这时,这个从五环外崛起,靠着一首魔幻歌在朋友圈疯狂裂变的新电商平台,才引起了各方足够重视。 在确定无法扼杀这股势力后,各个大厂开始了模仿与跟随。京喜、淘特纷纷上马,只是后来不及预期。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即便拼多多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但在消费者体验中并不友好,甚至是饱受争议。 “流氓式裂变”“略带强制的邀好友砍一刀”“低价直接带来的争议品质”以及“相对延时的物流”......如果用用户体验来衡量成功与否,拼多多应该不能算成功,甚至有些失败。 但拼多多最初便抓住了下沉用户对低价的超强
      1,7312
      举报
      阿里之错,蔡崇信难纠
    • 闻道商业闻道商业
      ·04-02

      财富管理的激荡十年:宜信断臂以上岸,恒昌争议中敛财

      2006年,在华尔街工作了两年的唐宁跃跃欲试,创办了宜信。 彼时,P2P还是个很新的概念,宜信更多被看作线下理财平台,最初的贷款对象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短短5年后,借着移动互联网这股东风,P2P网贷站上了行业风口。此时宜信已经成长为最知名的线下平台之一,向上突围迫在眉睫。 与宜信先人一步不同,恒昌可谓姗姗来迟。2011年6月,秦洪涛创办恒昌公司,随后他开始整合旗下各方财富公司势力,一越成为四大线下理财巨头之一。 时过境迁,随着P2P退出历史舞台,那个草莽割据、乱象频出、赚钱如麻的网贷江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宜信与恒昌却凭借10多年来的资源积累,继续在这场财富管理江湖中逐浪淘金。 01 传奇的唐宁,低调的秦洪涛 唐宁的故事,充满着精英色彩。 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系,1995年去美国南方大学攻读经济学,毕业后进入投资银行DLJ工作,主要负责金融、电信、媒体及高科技类企业上市、发债和并购业务。 2000年,唐宁回到中国,加入在美上市的中国科技公司亚信(AsiaInfo)担任战略投资总监,专注于新兴科技风险投资。随后,唐宁创立了华创资本(China Growth Capital),专注早期消费级和企业级高科技初创企业的风险投资。 直到2006年,唐宁创办宜信,继续延续着在投资领域的顺风之旅。 2011年,随着宜信线下不断壮大以及网贷概念迅速火爆,拿出一部分优质业务发展网贷平台成为了唐宁的选项。唐宁找到了准备回国的方以涵,“宜人贷”以大开大合的方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虽然不是最早的P2P平台,但宜人贷还是凭借宜信庞大的线下网点迅速壮大,成为最知名的网贷平台。唐宁一度骄傲地宣布,“宜信已经发展成世界排名第一的P2P公司”。 2014年,P2P鼻祖lendingclub成功上市,这给了宜信很大的鼓舞。2015年12月18日,宜人贷成功登陆美国纽交所,成为国内“P2P第一股”。 随后
      440评论
      举报
      财富管理的激荡十年:宜信断臂以上岸,恒昌争议中敛财
    • 闻道商业闻道商业
      ·03-27

      隐藏136年的香港超级财阀:靠卖蚝油富五代、血赚千亿

      01 “宪法”维系千亿帝国 海天、李锦记与千禾,中国厨房调味市场的三大豪强。 三者,以海天为最。近年,海天年营收、利润均维持在200亿、60亿以上,雄踞行业榜首。千禾扮演了一个追赶者角色,虽然2023年前三季度只有23亿营收,但增速高达50%。 $海天味业(603288)$ 李锦记是最古老、低调且神秘的那个选手。根据欧睿统计数据显示,按零售份额划分,2020年李锦记的市场份额约为3%。 市场中还有有两种说法,一是李锦记集团年营收已达700亿元(含无限极),还有一种说法是年营收规模约在30亿元至150亿元之间。 这些数据的真实性,值得商榷。原因在于这家成立136年的民族品牌,至今未上市,也很少公布业绩数据。 更有甚者,这个百年民牌至今奉行家族式管理,并以“家族宪法”维系家族稳定与财富传承。 对外,李锦记并未公布宪法全文。但这不妨碍我们管中窥豹: “家族成员年满65岁退休;“宪法”制定和修改,需75%以上的支持率才能通过;不能晚结婚、不准婚外情、不准离婚,若发生自动退出集团董事会;家族委员会每季召开一次为期4天的会议,成员必须参加,迟到受罚…… 除了上述严苛的硬性规定,家族“宪法”还特别强化对下一代人的培养:鼓励族中妈妈们每月碰面,交流探讨教儿心得。下一代进入公司的前提是至少大学毕业且在其它公司工作3年;当然他们也要应聘,若无法胜任工作,一样要被炒鱿鱼。 这个既传统又古老,处处透着森严法度的家族宪法,其制定实施并不久远。 2002年,李锦记第三代掌门人李文达着手制定了“家族宪法”。李文达本人、他的太太以及5位子女组成了最初的家族委员会。 在外界认知中,“家族宪法”是李锦记打破“富不过三代”魔咒的利器。但李文达自己知道,这个宪法是“被逼”制定的。 作为李锦记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李文达亲历
      471评论
      举报
      隐藏136年的香港超级财阀:靠卖蚝油富五代、血赚千亿
    • 闻道商业闻道商业
      ·03-15

      信也科技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2023年度报告: 科技驱动、服务为先、合作共建社会化消保体系

      3月15日消费者权益日当天,信也科技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2023年度报告》(下称《报告》,消费者权益保护简称“消保”)。该报告为信也科技消保委员会成立后首份公开披露的消保工作年度总结。《报告》显示,信也科技通过智能反诈技术矩阵,全年累计保护用户及机构免受损失近5.5亿元;旗下平台用户满意度高达98.9%。   2023年是信也科技的消保元年,集团成立了由首席执行官挂帅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并将消费者保护工作纳入公司整体发展战略之中。同时,信也科技搭建了覆盖多维度的消保治理框架,围绕制度建设、产品服务、科技实力、公益宣导和行业协作五大板块,全方位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信也科技首席执行官、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主席李铁铮表示:“2023年是信也科技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化建设的起步之年。未来,我们将迎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的突破性进展,也可能面临黑灰产花样百出的威胁挑战。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通过打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各项实力,与社会各界一起,共同维护行业良性生态,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温度、更可信赖的金融科技服务。”   服务为先:搭建一站式用户保障平台   2023年,信也科技在旗下APP上线“消费者保护专区”,进一步加强平台用户权益,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站式”权益保障平台。截至2023年底,信也科技通过不断优化对客服务流程,人均在线接通率达95%;一次性问题解决率达74.6%;用户满意度为98.9%。   《报告》显示,信也科技进一步加强消费者服务管理,在2023年为近50万用户提供了深度客户管理服务,并搭建了精细化客户服务管理体系,为超3000名用户提供精细化协商服务,协商解决率达73.19%。同时,信也科技建立消费者保护救助机制,在2023年度为客户提供了总计6.64亿元的支持。   科技驱动:全年阻拦
      196评论
      举报
      信也科技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2023年度报告: 科技驱动、服务为先、合作共建社会化消保体系
    • 闻道商业闻道商业
      ·03-13

      刘强东不要徐雷,让京东赢麻了

      一 力排众议,强推低价 徐雷离开京东,已经整整300天了。 2023年5月11日,刘强东批准了徐雷提出的退休申请。后者在2022年4月7日临危受命,担任了京东集团CEO。在CEO任上,他只干了400天。 但如果从2018年京东年中战略会,徐雷被任命为京东集团CMO兼首京东商城轮值CEO算起,徐雷在京东“二当家”位上已然坐了近5年。 京东的“徐雷时代”,不算短,也绝不是一句玩笑。 对于徐雷执掌的京东,业界有着不同的声音。一种观点认为,徐雷在京东最为难的时刻,起到了稳定器、甚至是定海神针的作用。这集中反映在,股票市场以及业绩层面。 自2018年开始,京东股价低点反弹,至2021年初番了数倍。业绩上,京东也在徐雷主政下持续攀升。2022年,京东集团营收达到10462亿元,同比增长9.9%,首次突破万亿大关。 但也有人认为,这些成就主要源于京东的基本面。而正是徐雷执政期过度保守与执着高端品质,让京东失去了快速抢占下沉市场,打造低价用户心智的绝佳机会。 2020年上线的京喜,本是承载京东对标拼多多的重任。但在2022年京东年中战略会上,刘强东正式宣判了京喜的失败。 京喜夭折,意味着京东探索低价下沉市场的阶段性失败。秉持差异化路线的徐雷,在为京东保留高品质这块自留地时,也将京喜送上了断头路。 及至徐雷离开前后,京东行至十字路口:是继续固守高端品质,还是发起二次进攻、重塑低价战略? 从行业看,彼时整个电商市场已是一片红海。拼多多持续向低价市场发力,抖音从最初对标天猫、京东的品牌战略慢慢转向白牌货架电商,淘天将价格力定为第一战略,小红书则通过直播带货异军突起....... 硝烟弥漫,无论是高端品牌还是低价白牌,京东都面临着各路好手的围堵。 守是守不住的。刘强东,发起了最难的进攻。 好在,刘强东早有筹谋。在2022年徐雷正式升任京东集团CEO时,京东便宣告刘强东将
      1,332评论
      举报
      刘强东不要徐雷,让京东赢麻了
    • 闻道商业闻道商业
      ·03-03

      俞永福出走,高德大变天

       俞永福出走,高德大变天!新继任者需要直面俞永福留下的权利真空,带领高德再次闯关。   俞永福卸任,出走一线   俞永福计划月末卸任本地生活董事长,既在意料之外,也属情理之中。   2021年7月,阿里将高德、饿了么以及飞猪合并为本地生活,统一交到了俞永福手中。   彼时,飞猪逐渐消失在公众视野,饿了么也在与美团的对位中处在下风。高德虽然在与百度地图的竞争中略有领先,但对于如何整合并统筹整个本地生活仍是不得其法。   作为阿里有名的救火队长,俞永福充分发挥了自己即插即用、好使管用的特点。到任后,俞永福明确了饿了么-到家、高德-到目的双轮驱动战略。此后,他一手推动饿了么减亏,一手将高德打造成阿里本地生活的发动机。   在俞永福离任前,高德地图DAU已经超过1亿,峰值时超过2亿。在阿里体系中,高德DAU已经仅次淘天、支付宝等老牌APP。   更让人鼓舞的是,高德开始真正发挥出了数字地图基础设施的作用。通过串联并赋予“地图链上”B端企业流量,高德成功链接C端用户、沉淀自身品牌。   在聚合打车之外,高德以出行为轴链接酒店、美食、旅游等第三方商家的思路,变为现实。   但就整个本地生活而言,到家的饿了么与到目的地的高德还停留在两个相悖的方向,无法融合。要想把这两股力量合兵一处、形成合力,即便是以整合出名的俞永福,似乎也没有找到很好的解法。   在阿里新规划中,饿了么董事长由本地生活集团 CTO 吴泽明接任,CEO 由蜂鸟配送负责人韩鎏接任;高德董事长由总裁刘振飞接任,CEO由高德COO郭宁出任。   饿了么与高德分设董事长,颇有几分从大一统到各自为政、分道扬镳的味道。这进一步传递出,未来不管是饿了么还是高德,将围绕自身经营质量与效率各自突破,而非过去摊大
      267评论
      举报
      俞永福出走,高德大变天
    • 闻道商业闻道商业
      ·02-27

      张一鸣和他打造的无限商业帝国

       机器人张一鸣和他打造的无限商业帝国。 从被人鄙夷到逆袭登顶   风头无二的张一鸣,也曾有过无比心酸的时刻。   在头条创立前两年,张一鸣一个月内见了30多个投资人。高强度的洽谈,过量的说话让张一鸣一度失声。即便如此,他的“苦口婆心”也没有换来投资者青睐。   当时,业界对头条的算法机制并不看好。甚至是,不敢苟同。   头条,并不是国内最早具备算法思维的互联网公司,它只是行动最快的那一个。   许多大厂没有第一时间拥抱算法,非是技术落后,而是理念不同。   李彦宏不止一次向外界透漏出百度的“算法”觉醒。2003年,百度新闻已经可以从500多个新闻网站抓取、聚合新闻资讯,具备早期算法推荐机制雏形。   但坚信技术平权的李彦宏最终选择了对算法说不:“沉浸于算法APP中,一两个小时很快过去了,什么也没学到。”   网易也是如此。他们的编辑很早便对更具效率的新闻算法机制有过探讨,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做一个更“有态度”的新闻平台。   即便以开放著称的腾讯,早期也对头条的算法机制不感冒。张一鸣曾游说腾讯战略投资部,后者认为头条不过是一个移动门户,天花板不够高。   大厂的不屑与轻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张一鸣的创业决心。面对腾讯将要收购今日头条的网络传言,张一鸣直接公开回应,“我创立今日头条,不是想成为腾讯员工。”   此后,张一鸣坚信的算法改变世界理念,快速在商业领域验证。   2016年,今日头条估值超过100亿美金。2017 年,聚合资讯与娱乐的今日头条日活接近1亿。   很快,日拱一卒的张一鸣又推出了另一个更火爆的王炸产品。   2018年,抖音迅速崛起。一个春节,它凭空多出了3000万日活。一年后,抖音也实现了1亿日活。很快,它的日
      317评论
      举报
      张一鸣和他打造的无限商业帝国
    • 闻道商业闻道商业
      ·02-25

      ​ 携程发布2023年Q4及全年财报 与旅游行业共复苏

      2月22日,携程集团(纳斯达克:TCOM;香港联交所:9961)公布其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的财务业绩。第四季度,公司净营业收入103亿元,2023全年净营业收入4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5%、122%。 冰雪游及各地文旅“内卷”,让传统淡季的第四季度旅游市场保持较高热度,带动携程各项业务增长。第四季度,携程住宿预订营业收入39亿元,同比增长131%;交通票务营业收入41亿元,同比增长86%;旅游度假业务营业收入7.04亿元,同比增长329%;商旅管理业务营业收入6.34亿元,同比增长129%。第四季度,携程净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5%,达到103亿元。 2023全年,携程净营业收入为445亿元。其中,住宿预订营业收入为173亿元,交通票务营业收入为184亿元,旅游度假业务营业收入为31亿元,商旅管理业务营业收入为2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3%、123%、294%、109%。 目前,携程国际OTA平台已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39个国家和地区运营。领先的国际化布局和服务能力,使得携程更早受益于入出境游的复苏,实现国际业务的快速增长。第四季度,携程出境酒店和机票预订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0%以上,相较之下,国际航空业客运量恢复至60%;携程国际OTA平台总预订同比增长超70%。 业绩快速增长的同时,携程强调高质量发展。2023年,持续加码技术创新,全年产品研发费用达到121亿元,同比增长45%,约占净营业收入的27%,为业务创新提供底层支撑,不断提升用户满意度及服务合作伙伴的能力。同时,携程在推动行业低碳发展、促进就业和乡村振兴等领域,积极承担责任,持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023年,携程用户满意度保持较高水平,NPS(净推荐值)Q4比Q3环比提升2成。携程还构建了7×24小时多语言客服支持和全球SOS紧急支援服务,为全球游客保驾护航,持续提升用
      1,198评论
      举报
      ​ 携程发布2023年Q4及全年财报 与旅游行业共复苏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