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行业如何适应技术变迁(下)

第二部分

互联网技术应用的特点

大家观察一下,在市面上看到比较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做的领域非常地狭小,单纯依靠互联网做的比较成功的领域就四个属性:媒体属性、社交属性、电商属性、娱乐属性。

媒体属性:信息收集与发布平台,典型的实例自然是门户网站、资源类网站、搜索引擎、盈利模式主要为广告,次要为出售信息。

社交属性:人际交流平台,典型实例为即时通讯工具、社交论坛、博客、微博等。盈利模式主要为广告,次要为出售虚拟特权。

电商属性:便是将线下的卖场搬到线上,本质上是一种信息沟通。

娱乐属性:视频,音乐,游戏,阅读等。

互联网技术的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能减少成本?我们来对应着跟物理学的知识去看。

首先,互联网技术能传递信息,减少时间成本。

第二,互联网可以存储信息,大英博物馆好几层,现在只需要虚拟空间。

第三,互联网技术能处理信息减少人力成本,现在完全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去完成它。

时间成本对应的t,空间成本对应的是x,人力成本对应的是F,主要是信息的东西把成本降低,信息传递不能超过光速,所有存储最理想的运算单位就是量子计算机,不可能比它更快或者更小了。

怎么使用互联网技术的特点,来构建更好的空间?互联网创造了一个信息流动的世界,不需要遵循牛顿的力学法则,在这个空间里,量最大,速度最快、空间是最小的、运算也是最迅猛的。

纯自由、完全自由、完全让大家发展的信息空间就是最好的空间?先问大家看微信的次数多还是微博?当年微博也是要做社交,现在你会发现微博不是偏社交属性了。比如现在在微信上看到一个八卦,看到一个新消息不了解,赶紧用微博搜一下,再在微信上发出来。基本上人就是这么完成八卦的。

为什么人的社交属性从微博转移到微信了,大概从2013年左右完成的,最重要的原因来自于哪里?微信其实是一个比微博更封闭的空间,有很多的限制,微信只能加5000个好友,怎么也不行,别人可以加我,我开放这个权限。表面上约束多了,带来的坏处是不自由,但是带来的好处是有效性会更高。我们什么时候开始讨厌微博?是因为微博上的信息太杂了,微信就变成一块绿地,确实这个标志也很绿。所以你要考虑的是,能不能通过互联网无论是建社区、社群,我们现在用社群招生,有的人招的好,有的人招的不好,就在于你提供的信息是不是有效信息。你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看起来信息很多,但是家长在特定时期用的信息是很有限、精准的,就会烦了,就要离开。于是设定一个规则,筛选信息,虽然规则会导致不自由,但是会加强产品与之的联系。

第二个是稀缺性。为什么比特币在市面上卖得出钱来?比特币设置的原理是什么?算法是产生的,总量是有限的,所以一个东西的价值往往是由稀缺性来决定的,就好比阳光和空气,没有阳光和空气会死掉,但是我们没有为阳光和空气付出多少钱,因为不稀缺。当然这不代表我看好比特币。

如果有使用价值,但不够稀缺,也没有办法卖出价格来。互联网上也是一样,互联网上的录播课最后发现它不会形成良好的商业模式,因为太不稀缺了,太容易被盗版了,太容易被录制了。为什么变成双师直播?只有在这个时间段去看才能享受到直播的属性,直播的属性相对是稀缺的,在这种状况下卖出的价钱会更高。

现在互联网上的公司怎么去赚钱?各种卖会员,我有一个功能给你封禁了,比如百度云盘,无论是5G还是6G,速度永远都是100k,作为商业公司而言这也是合情合理的。如果完全是不稀缺提供的,那可能有很多价值。一方面让人赚到更多的钱。

你会发现很有意思,为什么要搞双11,双11是很自由的领域,不应该集中在某一天,应该是去中心化的,想什么时候打折就什么时候打折,为什么一定要在双11打折呢?除了双11,多了一个618,一年就搞两次,不是月月搞。由于互联网能够轻易地把所有人给聚集起来,当把所有人同时都聚集起来的时候会产生共振效应,会产生一个非常好的效果。

我们做的续费期,一开始是为了满足老生接下来学习的需求,促使了所有人同一天购买的时候,爆发性的效应比分开买要强很多。我们现在能做到什么状态,每年两个续费期,每天能收多少钱上来?最新的一个数字,9月份最多能收2.9亿。分散没有那么好的效果,因为共振会带来品牌营销。同时会形成讨论。

为什么文明古国都在温带地带?埃及纬度很高,横过来大概在我们长江,四大文明古国全在温带,按道理热带资源反倒多一些,为什么温带地区的人反而能组织起来,因为有特别明显的一年四季的差别,就会促使所有的农业行为有节奏、有规律,逼迫所有人一起劳作。春天耕种、冬天囤粮,埃及是发过来,秋天播种、春天耕种,因为受到罗尼河潮汐的影响。

当然没有互联网的时候,同步是很低效的同步,有了互联网以后,可以放大这种行为现象。

看完这些互联网的特点之后就有一个结论,通过设定符合人性本质的规则,使得不管哪个行业的目标群体产生黏性,通过有效筛选,获得价值激励,提供某种产品和服务稀缺化能够凸显价值来,在同一时间形成共振,最终实现预期目标行为。无非把你黏住,无非希望大家同一时间干同一件事情,技术引导的时候要把它拆解开来,希望家长和学生做什么目标行为,通过什么方式能够去帮助它,让它自己愿意去完成目标行为。所谓互联网上瘾的工具,就是商业所希望的,因为这种行为克服它的惰性,让自己变得更好,让社会变得更好。

怎么去做呢?消除成本障碍,掌握信息技术,愿不愿意在互联网上投钱,投钱很重要,愿不愿意研发技术、采购技术或者使用技术,这非常重要。而且这个技术性的东西第一步叫消除成本障碍,打个比方,很简单,这个事情很轻松能搞定。大家对技术会有一个误区,首先想的是后面两步,重建信息规则,充分理解人性。对于技术人员而言最重要的是稳定性。

如果我依赖技术,技术如果不稳定,那学生家长抱怨就会非常地强烈。所有人都在问我,在挑战某家公司使用产品的时候第一考虑的是稳定性。所有的稳定指陈才能消除成本障碍,如果不够稳定,那就中间增加很高的成本了。

所以,要想把互联网技术用好,必须得有大量的投入,无论外部研发还是自己研发,一定要用最好的东西,有极高的稳定性,消除各种成本。如果不稳定,中间浪费的时间、浪费的空间、浪费的人力都会造成的问题。最后要引导目标行为,要熟悉行业的场景,知道这个行业大家在干什么事情。

中间其实最难的事情,作为任何互联网公司既有学生,又有老师,对于其他行业只有一个单一的消费者,怎么充分引导人性,怎么去引导它,不是强迫出来的。这样才能重建信息的规则,到底哪些地方做限制,到底哪个地方要共振的,这个你要充分理解人性。

第三部分

教培行业应用场景

为什么教育是技术改变的最后一个领域?最核心的一个原因我前面也提到过了,技术在教育中使用脱离不了老师,是同时老师跟学生一起使用的,学习是反人性,教学也是反人性。我今天在这里讲是很高兴的,因为我对大家的结果不负责任,听完之后发现没什么用也跟我没有关系,我只负责传授知识,这是一个老师非常高兴做的事情。

而我们教学时就不一样。但凡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负责任,这对于老师就是反人性的。保证90%的人回去之后能落地,对于我来讲就是反人性了。本身老师教学生就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了,技术是帮助老师减轻负担,如果不是,老师就不爱用,学生不爱学习,这个办法就没有得到高频的使用,得不到有效的迭代。

技术人员要抛弃自己的技术导向思维,一定要从人性导向来考虑问题。举个例子,我们要设计题库,给学生布置作业,题库的整体使用率不是特别高,特别涉及到老师自己上传题目的时候发现很困难。传统的题库要干一件事情,上传题目必须打标签,因为技术人员考虑的是必须截取所有的技术点,这样分类、推送才能很方便地进行,如果要让老师自己打标签,他会看以前不适用技术就不需要打标签,看不了长期的事情,这就是对我作为了额外的负担,当然不愿意使用它,这就没有很好地用起来。

反过来,过去有什么产品用的很好很多的?我提到了搜题软件老师使用的特别多,不仅是学生。因为老师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答疑。对于学生的问题,老师自己也需要做一遍,除非这个题目已经完全做过了,甚至要花时间、花精力做一遍,做不出或者做错了就很丢人了。每个学生的问题都得先解决一遍,自从有了搜题软件,就很容易了。

整个软件的过程当中,没有制造其他任何的负担。设计的时候是从学生偷懒的心态去设计的,但是这种产品思维可能是错的,因为学生不应变偷懒的,但是对老师这种产品却是用的。这便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技术人员一定要先把自己原有技术的思维导向先往旁边一扔,要考虑的是老师,而是老师认为可以用的产品才能用起来。

最后一个问题。

教育技术能否取代老师,成为纯粹面对学生的东西?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对于现阶段技术取代老师有三个难点。

第一,难度三颗星,课堂讲述的互动性。这个讲座是有直播的,直接会后大家可以看录像。但是直播与录像还是不同,因为我在现场有互动,并且来听的底下人很了解我,听过我其他的文章,我讲课的速度很快,如果没有了解我以前讲的的,完全不了解我的每一段内容,我就会讲的很仔细,这些便是通过互动去完成的。上课也是一样,上课不是扔一个教材,不是假设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的基础之上,来看更高年级的教材,希望学生会听的很明白、很认真。真实的上课不是这这样子,99%不是这样的,老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程度和层次。这便是是成手有经验的老师,跟不是成手没有经验老师最大的差别。这些可不可以用技术替代?可以,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最大的难度不在技术上,教学互动性与知识是否掌握,用AI就可以做到,回答下来yes or no,我们现在用这套方式为课后服务。其实就是希望技术在很多层面上减轻老师的负担,在互动性上可以往前推进一些。但现在完全取代老师互动最大的难度在于,我们本身对于学习认知的行为不够清楚。教师是否可以通过几道题便判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相信更高一级课程学生就能够掌握?这是不一定的。同一道题几个学生做对了,有的学生是背下题,有的学生是基于能力做对了题,有的学生灵光一现,当他们面对下一道稍有难度的题时又会千差万别。

人与知识为什么会产生作用?为什么会产生记忆,最后为什么会产生能力?人类还没有研究清楚,设计出来的所有规则都是人工想出来的,阿尔法狗会打败李世石,因为提供了规则。而学习具体的每个动作反映出来的是神经发生变化了,取决于主讲人要讲什么,讲的东西和带来的神经关联是什么。神经学研究更清楚了,才能促使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如果有一天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一天,也许我们在教学的互动性就可以做好了。

第二,难度四颗星,教学管理的情感性。刚才已经提到过了,我们的学习行为需要学习跟老师建立情感,越深刻,建立的情感越好。没有情感性,就会很难产生很好的结果。情感性能不能用技术取代?你会不会对虚拟的AI产生情感?其实对虚拟东西也会产生情感的,但这是单方面的。

我说AI互动高度发达了,但是现在的Siri依旧是人工智障,人与AI互动,不像跟小狗一样,你不会产生太多情感。政府、国家都还没有规定AI的人权,地位没有达到宠物,当社会给人工智能机械人立法保护他们权利的时候,你不能随便遗弃的时候就会产生情感了。但是目前学生与AI教师还没有情感连接。

第三,难度五颗星,榜样树立的等身性。任何一个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传授知识是一方面,还要给学生树立榜样,这个老师好牛、好优秀,学生就有长期学习的动力,这很重要。

如果用机器人取代行不行?突然告诉大家,今天我是机器人,不是我本人,你们是否感觉有点毛骨悚然。因为如果学生知道自己的老师是一个机器人的时候,会把教师列入榜样吗?学生只会认为:你牛,你是AI,跟一个机器比拼运算速度吗?会把AI看作你学习的模样吗?

这三条已经决定技术很难完全取代教师,而是应该怎么更好地辅助我们的老师。第一,减轻教师负担。第二,提升学生效率。

因为现在老师真的很苦,在教培行业高度竞争,剧烈红海市场下没日没夜地做工作。老师们已经到极限了,当年北京优能这样拼取得很好的效果,现在不是了,拼服务的优势荡然无存,我们现在实际情况就是如此。如果要竞争,就是靠技术手段减轻老师负担,还有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综合下来,教育场景就是四大工具场景:

第一类工具是连接工具,通过技术手段将学生、老师和教学资源匹配联结在一起。而且通过远距离的方式找到,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其实是一个招生工具,也是连接工具。

第二个叫授课工具,通过技术手段增强授课环节的体验,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帮助上课跨越时间、空间的界限。

第三个管理工具,通过技术手段管理和激励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升学习效果,在课程的管理上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个事情。

第四个是研究工具。

第四部分

面对技术进步的应对措施

最后,面对技术进步的应对措施。

我就是一个小的教育机构,怎么生存下来?

强化那些难被技术取代的技能,引入能够提高效率的技术。老师变得更有经验,更迅速地判断学生的水平,推荐给学生需要的内容。同时在技术不断进步中,自己也不断进步,才能够变成学生榜样,这恰是很难被技术取代的路线。

今天的内容其实相对于以前讲的会偏虚一些,更多给大家用好这个框架,才不会被盲目的信息给掩盖住了,把它的特点给拆解出来,再与技术相结合。希望今天带来帮助,大家能够在技术的洪流当中做的越来越好!

谢谢大家!$新东方(EDU)$$好未来(TAL)$$跟谁学(GSX)$

# 香橼四度唱空跟谁学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1

  • 推荐
  • 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