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康德式公平倾向”的梳理

这一名称来源于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人类误判心理学”的第7个心理倾向。

1、“公平”如何定义?

人在生活中之所以体验到不公平,是因为认为“如果事情发生了,应该这么做···”,之所以认为“如果事情发生了,应该这么做···”,是因为认为如果给自己处理,自己会这么做。也就是说,“不公平”的体验是因为外界的行为方式和自己认为合理的行为方式不一致。反过来,当外界的行为方式和自己认为合理的行为方式一致了,就产生了“公平”的体验。因此,当外界的行为方式和个体自身认为合理的行为方式一致时,这种行为方式就可以赋予“公平”这一属性。

2、对“公平”定义合理性的检验

(1)排队的先来后到、高速公路上让别人超车、没有偏向、操纵的评选、轮值制度、多劳多得的薪酬制度、下级对上级服从的阶级制度。

(2)与康德的“定言令式”也较为吻合。定言令式要求人们遵守某些行为方式,如果所有人都遵守将能够保证社会制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好的。这种行为方式因为要求每个人都遵守,从个人角度而言,意味着这种行为方式不仅自己要遵守,别人也要遵守,意味着这种行为方式对双方而言均有一定的合理性,否则靠强制要求所有人遵守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3、“公平”是一个主观概念

从“公平”的定义出发,可以看出一个人会以自己的行为作为标准来判断他人的行为进而产生是否公平的感知。如果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意味着对公平的看法也会不一样。同时标准也可能会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例如穷人向富人亲戚借钱,可能会有“对方这么有钱,即使我不还对方也要理解,如果我是有钱人我也不会稀罕这点钱”的想法。但是当穷人变成富人、面临亲戚向自己借钱时,这位以前的穷人再回过头审视自己的观点,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想法。

4、为什么这种倾向可能会犯错?

结合生活经验和个人体会,人可以为了追求公平而愿意做损害自己利益的事。

在《滚雪球》中,巴菲特的母亲所认为的公平是对人无私、绝对的奉献,当巴菲特和他的姐妹没有这么对待自己时(达不到母亲认为的标准),母亲就会因为不公平而间歇性、无征兆性地对子女发火,这种做法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而言都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根据作者对巴菲特及其姐妹的采访)。

新闻报道中不时出现“有人因报复社会不公而采取极端行为,并最终受到法律惩罚”这样的事情。

5、如何规避?

可能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了解自己有这种本能倾向,并在行动前认真权衡追求公平的利弊。

# 我的阅读笔记(备选)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