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这么崇拜巴菲特?

一年一度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今年有什么不同呢?

说实话,今年最大的不同也许就是老巴开始买苹果这样的科技巨无霸。

硬要说还有什么别的不同,大概就是Yahoo财经上居然贴出了中文的同声翻译直播。从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人看伯克希尔·哈撒韦大会的流量有多可怕。

会议内容老实说并没有太多的新鲜内容,因为关键问题老巴和芒格一个都不会回答。

 

比如有一位沃顿商学院的华人学生问老巴::『未来巴老会在哪些领域,具体哪个行业投资?哪些是他看好的,哪些是他不看好的?』

老巴的回答是:“我们没有讨论要投资到哪个行业,在这种宏观的环境之中,很多人都在想说我要做什么决策。但是我们对于任何的行业,说老实话都有兴趣。五分钟之后,或者说不到五分钟,我们大概就可以告诉你,哪些事情是我们有兴趣做的。”

显然老巴没有正面回答问题。我想说的是,大家都似乎想从老巴的回答中得到金钥匙,但事实上他的金钥匙都在书里了。老巴也没有老糊涂,会一口气把他这个季度建仓的公司都说出来。

那么既然得不到什么有效信息,甚至很多去参会的中国都没有投资美股,他们为什么还如此关切巴菲特的一言一行呢?

 

首先,实体行业难做,大量富人都转型投资分配手上的财富是原因之一。

随着地产行业前几年发展遇到瓶颈(2015-2016年的猛涨也已到头),几乎所有的实体行业都面临举步维艰的困难境地。旧产能和无法满足新需求的产品都被逐渐淘汰,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各行业都快速步入寡头垄断的时代,之前靠重复劳动力或者旧经济累积起来的大量财富都需要在此时投资新经济获得增长。

国内由于海外投资收监管和投资渠道开发受限制,可投资的渠道并不算多。大量热钱需要找增长渠道,A股还是房子?房产和股票是中国两大投资渠道,现在看来未来的股权投资也会大幅提高(一级市场股权投资)。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大师必然会备受关注,尤其是在美国成名已久的巴菲特,即使他这些年以来美国媒体和大众都觉得他已经离投资的前沿越来越远。

老巴和芒格看起来巨大的财富在中国富人眼里那都是“可以学习达到的”,起码有一部分人是这么觉得的。可是比尔盖茨和亚马逊的老板贝佐斯却很少会被中国富人所崇拜,因为他们两人看起来更像是创业致富而非“理财致富”。我想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误区。

 

其次,不论老巴做了什么样的投资,中国的富人们都会用放大镜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交易,但问题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的去购买这些资产,他们大部分人是希望复制这些交易。

老巴买苹果,他们绝对不会跟着买苹果,他们可能会在A股找苹果概念股。一方面是他们并不了解美股市场,另一方面是资本监管下投资海外有困难。但老巴买苹果会被解读为他终于投资科技公司了,说明科技公司已经到了不得不投资的地步。

投资看起来很容易复制,也很容易达成,所以有人总感觉巴菲特比比尔盖茨容易效仿。事实上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同样难以效仿。

应该没人会觉得,一个从未受过电脑编程培训的人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出一个和比尔盖茨当年差不多的产品。但有不少人会觉得他们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和巴菲特差不多甚至超越巴菲特的投资回报。

老巴同时也很擅长编写心灵鸡汤以及段子,这些段子都在投资圈广为流传甚至成为了很多理财机构的宣传材料,由此可见老巴的文案能力有多强。

老巴的价值观和很多中国富人的美好愿景不谋而合。如何获得财富增长以及如何管理财富合理分配都是中国夫人们当下最急迫想要了解的刚需。

《经济学人》近期刊登的一篇文章,针对巴菲特被追捧的现象做了深入的点评。事实上,大多数那些被称为中国巴菲特的人都没有很好的下场。由于市场特殊,那些获得超高回报的中国巴菲特们都几乎遭到了调查和惩处。

 

“巴菲特在中国有许多粉丝,但只有几个真正的跟随者”

在中国什么跑赢了伯克希尔的股价?如果以这个作为标准,中国的大型保险公司们显然做到了。

大部分A股的参与者虽然关注老巴的一举一动,但是并没有将他的投资理念应用起来。应该说,A股的投资环境并不鼓励价值基本面导向的投资。

但情况可能在最近将会有所改变,A股在白马股成为投资热点以后,有逐渐将基本面和盈利作为股价驱动的趋势。

中国人寿和太平保险在股价回报率上显然是跑过了伯克希尔,而且这两家公司都在负债使用上较为小心,同时享受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红利。

老巴在今年的会议上再一次提出指数基金是最好的投资选择之一的观点。多次强调被动投资说明确实被动投资是“性价比”最高的投资工具之一。

虽然中国富人们对这个观点已经不陌生,但实施起来还是有困难的。国内通过QDII去购买标普500的产品还要被扣除一道管理费,直接购买美股则有外汇管制问题。A股的指数基金因为市场环境问题并不符合指数基金长期持有就能赚钱的逻辑。

对于富人们来说,老巴的经验最重要的不单只是要看到财富增长的重要性,而是应该看到财富增长背后的重要性。

不少投资机构都已经提出富人们要合理分配资产,出海投资未来是一个必然的大趋势,也符合人民币国际化的大方向。

投资海外的时候应当看到的不只是资产的多元化,而更加是因为资产背后的价值。

 

你付出的是价格,买到的是价值--巴菲特

举例子来说,A股最好的文娱类公司可能是光线传媒,国外最好的可能是迪士尼或者时代华纳。出海前你投资了光线传媒,可能在电影增长最高,受关注的那几年也许会获得相当不错的回报,但问题在于光线传媒并不稳定,其资产的质量也没法和国外的公司相比。

出海投资的人需要很快调整投资逻辑,即,类似老巴一样,更加专注资产背后的价值,而非单纯追求回报率。

中国长期的高增长伴随着高风险,很多富人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对于高风险的事情习以为常,并认为回报率高于价值本身。毕竟投资是一项结果说话的工作。

当投资周期拉长以后,很多看起来回报率并不高的投资最终赢在了持续性上。这是因为海外的优秀资产往往通过回购、分红、优化结构等方式能持续回馈股东。

老巴在$(IBM)$上承认也许犯了错,但是目前他也只是出售了1/3的持仓份额,算上IBM高额的分红,6年下来也有23%左右的回报,即使是IBM在目前的价位全部出手,他也不亏钱。众多媒体吐槽巴菲特投资IBM是廉颇老矣,实际上他最坏的情况下也没赔钱。

我们需要崇拜的不是财富,也不是他那看起来不可击败的历史回报率,而是他在投资中从不改变的那些考量。

股东大会上老巴和芒格都后悔没有投资谷歌和亚马逊这两家科技巨头。从业务上来看,老巴和芒格不太可能在正确的时候投资到这两家公司。谷歌和亚马逊上市后都遭遇过困难时期,互联网行业的不确定性直到手机的普及以后才逐渐变得确定下来。

从资本垄断的优势来看,互联网的开放性一点也不好。这意味着护城河的消失。即使是马后炮的人,也就是直到比较后期才看出来为何谷歌这种搜索技术公司最终会一家独大,并以此将会占领巨大的线上广告份额。

同理,亚马逊长期都处于非盈利的状态,只靠规模,没有实际盈利,这不符合伊索寓言里“丛林里有几只鸡”的逻辑。在我看来,这两笔投资伯克希尔都不投资才是正确的,但在后期,人人都看得出来谷歌和亚马逊的垄断以后,伯克希尔仍然没有动手,大概是出于对投资风格的考虑。

最近对苹果以及各大航空公司的投资则是出于对巨大的现金池的投资,未来苹果可能会利用这些资金做资本优化或者收购。

总的来说,这些投资活动都不算迟,要知道即使是100美元买苹果的人到现在也有差不多50%的回报了。

就在昨天,苹果被认为有可能在12个月内就达到10000亿美金的市值,老巴在会上披露他在一季度把自己手里的苹果持仓增加了三倍。

 

苹果离万亿美金市值需要股价再涨30%

科技进步本来一直以来都伴随着人类发展,以前工业项目很多都是先进科技,2000年以后计算机成了“科技”产业,老巴毕竟已经近90岁高龄,能及时投资这些已经成熟的行业巨头实属不易。

在过去,超前资本配置技巧可以获得超额回报,即使在科技生产力高于资本配置能力的今天,优秀的资本配置能力依然可以获得优异的回报。不断阅读发现机会是保持竞争力的唯一办法。

我们应该崇拜老巴在这个年纪依然还在阅读,依然还在寻找下一个大机会。

但如果真的要崇拜投资大师,也许中国的富人们倒是应该关注一下比尔盖茨旗下的瀑布投资。

比尔盖茨的基金在过去十几年重仓了加拿大太平洋铁路(CP),EcoLab等一系列在巴菲特眼里“并不算太大”的企业,实际上却获得了超凡的回报。

作为巴菲特的挚友,比尔盖茨在投资上已经获得的成绩让人惊讶。他卖掉微软的股份以后获得了比拿着微软股票更好的投资回报率。

作为投资者,仔细想一想,其实很多机会都在身边。老巴自己其实也错过了很多他完全可以看得懂并且甚至触碰过的机会。为什么老巴没有10年前买迪士尼的股票呢?为什么他没有增加买麦当劳呢?为什么他没有跟着比尔盖茨投资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他买了可能一家更好的北方铁路公司)。

 

人无完人,机会总有。#巴菲特股东大会# #巴菲特之道#

原文作者:Neo Xin He

编译:Neo Xin He

转载合作

YHLinvestment@yahoo.co

# 机构们的新动向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4

  • 推荐
  • 最新
  • 九格
    ·2017-05-11
    吐个槽:很多人“崇拜”巴老爷只是因为他们以为价值投资简单可复制
    回复
    举报
    收起
  • Tony特别帅
    ·2017-05-10
    唉,也就是因为苹果涨了,航空股涨了。想当初16年初那会儿拿着伯克希尔的人看英伟达都很纠结,牛市最不淡定的就是自己手里股票没别人家的涨的好。
    回复
    举报
  • 拒绝被收割
    ·2017-08-31
    比尔盖茨也很厉害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