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淘入拼”的新旧动能转换,才刚刚开始

名媛群的本质该来的,总是会来。“上海名媛群”终于成了热点,将从PC互联网上古时期就存在的拼单需求(比如之前已经火了5年的豆瓣拼单小组),以另一种表达方式展示在了世人面前。

作为投资者,观察这样的现象,当然不能从“小资”“虚荣”这些调动情绪的嘴仗关键字出发,自然得观察这种现象,是否会引起一些本质的趋势变化。从这个角度,有两个问题值得推敲。

首先是拼团的场景,不再依赖于豆瓣这样的传统论坛,甚至过去微信单点信息的骚扰,而是拥有这方面需求的人们,自发的形成了一个微信群。

其次是拼团的内容,为什么从之前传统认知中的农产品和标准化工业品,变成了非标准的奢侈品甚至某些高级酒店的体验式消费?

社交电商的赛道

社交流量转化到电商场景,一直被早期市场和投资者认为不可实现或者不可持续。社交场景作为中国最大的流量生态,不可能长期不存在购物需求,以拼团为核心入口场景的拼多多的出现,催生了新的商品交易模式,才使得社交流量的电商场景予以爆发。

拼,先是社交行为,再是购买行为。

所以社交拼团流量的场景继续爆发,并且通过社交场景中的多维度刺激而转化为购买力。这种购买力比起之前软绵绵的九宫格棋布来说,转化率上显然是高了一个数量级。

拼,先有购物需求,再来自然转化。商品的小程序,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去中心化的流量分发平台。

六度空间理论,为社交流量触达全网用户的拼团交易形成了理论基础。名媛群的截图,同样在“下沉市场”之外,证实了“上层小资”用户们的拼团场景背书。

在各种需求和欲望的驱动下的人们努力地高处走,当“拼”能换来“淘购”的效果,拼显然会成为最小阻力位。

一旦形成了需求匹配的最小阻力,拼团场景在成就头部平台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电商新基建。当然,这是一种极其需要社交流量的基础设施,“拼”的流量来自任何社交场景,这种去中心化的电商可以分发到任何社交场景中,从异步的传统论坛到同步的微信群,而不用担心“流量截胡”和女装ROI的单一导向,从而享受到整个社交电商生态的分发红利。

所以,拼团的场景,在社交流量红利、社交支付基建和移动互联网的社交用户渗透之下,淘尽浮砂,后来居上。

商品的未来

最初,拼团商品都是农产品。原因很简单,农产品作为低购物门槛的高频商品,能帮助平台完成“货找人”的初始需求匹配。这类产品没有女装的高take rate得以覆盖流量成本,但是需求依然在,直到社交场景的出现才得以起量。

紧接着起量之后,拼单的商品开始向上延伸,从农产品到工业化之后的生活用品,再到补贴后的3C甚至电动汽车的无所不包,丰富的SKU逐渐占领了从十八线小城到一线北上广深用户们的初次心智。

而这些,都是标准化工业化的商品,换言之,这些商品的生产者,都是在一定行业竞争中生存,即便手握部分行业定价权也无法创造超高利润的商品(针对绝大多数商品而言,茅台这种除外)。

这次名媛群看到的,却是将“商品”,以拼团的形式,渗透到了非标品的品类中。只是这种悄然而至的趋势,用这种打开方式呈现了出来,无论是东方明珠高层宝格丽酒店的网红工业化框景,GUCCI的丝袜和法拉利的香车美腿构图……这些被网友们口诛笔伐短期记忆的内容,也无法改变拼团向着高毛利、非标品渗透的事实。

1<1,

1+1>2,

i+i>>2i

所以商品的未来,是各个圈层的“性价比”。性价比不来自平台,不来自用户,而是来自于“货找人”的匹配效率比提升。

电商竞争格局的秩序之争

拼多多最近一季度财报显示,拼多多MAU单季度增长超过八千万,净增月活用户数,相当于两个淘宝特价版。从增速的差异也可以看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商之间的竞争决定因素不再是价格,而是模式。传统的搜索式电商正在被根植于社交场景的拼单等新模式超越,这正是电商的新旧动能转换。

这里我觉得主要也是关注两点,一点是平台对行业的全量价值,一点是关注增量而非存量博弈。

平台的价值,我们先举个栗子,卖1000份土豆的利润,等同于一件女装的利润,卖哪个更有价值?对低频少流量的平台来说,后者必然更有高一次性ROI,但是对高频自产流量的平台来说,显然是前者更有价值,高频的流量下的习惯的可持续培养,比起当下一单女装更有价值,更不用说给大量土豆农户和配套物流带来的社会贡献。注意,这个栗子有点夸张,毕竟供应链中间环节被优化以后,农户们的收益得到了提升。

此外就是增量,哪怕是苦活累活的增量和新需求,也比死磕的存量价值毁灭要好的多。单次低ROI的农产品,本身就是一种苦活累活,而多次之后,形成了基础电商的规模效应,在此基础上叠加社交拼团之后,又创造了增量需求。

由俭入奢,由慢到快,脱淘入拼。电子商务的新旧动能转换,才刚刚开始。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