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靓丽的风景线,破局的关键是年轻人

纽约位于西半球的北纬40度43分,处于哈德逊河口处,濒临大西洋。纽约是典型的温度海洋性气候,4月的平均气温大约是11度,比北京的4月平均气温要低个3-4度。纽约是全球金融中心,著名的华尔街就位于纽约核心区曼哈顿岛上。曼哈顿岛虽然是纽约5个区中最小的一个区,但却汇集了美国500强企业中三分之一的总部。一条长度仅540米、宽度仅11米的狭窄街道——华尔街,聚集了全球近3000家金融和外贸机构,美国证券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均设立于此。纽约市还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有120多家高等教育机构,例如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等等。

四月中旬的纽约气温还不高,最高气温大概在10度左右,但到4月下旬至5月初,最高气温会快速上升到18度左右。纽约市的春天临近了。纽约的春天来了,“美国之春”也就来了。在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的引领下,美国最靓丽的风景线正缓缓呈现在全球人民的面前。

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八大常春藤名校之一,中国学生常简称“哥大”。在全美对于中国留学生收紧的当下,哥伦比亚大学对于中国留学生还是很友好的。2023-2024学年,哥伦比亚大学共有来自全球162个国家和地区的20321名国际学生和3936名访问学者,其中中国留学生的人数有9961人(含OPT),中国访问学者有578人。中国留学生人数占国际生人数的比例将近一半,远超第二名印度的2357人。私下可以这么说,哥大是中国留学美国常春藤大学的福地;官方如果说,哥大是中美教育沟通的桥梁,这也是毫不夸张的。

虽然我没有留学过哥伦比亚大学,但在五六年前招聘研究员的时候,就面试了好几位哥大毕业的中国留学生,从他们口中也得知了哥大确实中国留学生众多。当然,作为私立大学,哥大的学费也很昂贵,如果读金融硕士,一年的学费加生活费加交通费估计得要准备近10万美金。再次注意到哥大,是近期的一个新闻。哥大校长宣布停止线下授课。我当时在想,学生花费了那么多的钱来读书,怎么说停课就停课呢,线上教学能保证质量吗?后来再仔细一看,发现“哥大”这次居然真的成了“大哥大”。

“哥大之春”正演变为“纽约之春”,以至于“美国之春”,并有望给全球人民呈现出美国最靓丽的风景线。事情的前因后果不复杂,网上的消息和官方的新闻通稿就有很多,大家有空的时候查查就清楚了。目前最新的情况是,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布朗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西北大学、波士顿大学,等等,美国的众多知名高校都爆发了抗议活动或集会,纷纷声援哥伦比亚大学。

这个事件本身我不想做过多的评论。做“美吹”,我肯定做不到,但要做“美黑”,幸灾乐祸地去黑对手,既不地道,显得格局低,同时也容易忽视这个事件背后所反映出的长期意义。

也有人想拿“乌克兰之春”或“阿拉伯之春”做比较,我觉得二者毫无比较意义。一个是对于暴政或专制的反抗,更多的是底层对于物质生活或政治地位上的诉求。而此次“哥大之春”的意义远不在于此。

表面上看,是源于宗教的因素,或是源于反战的因素,亦或是源于对于弱者的同情。大学里面思潮涌动,青年学生们普遍有反抗权威的逆反心理,学生集会或示威,在美国也是常有的事情,但这次为什么会搞这么大呢?

美国奉行的是白人精英文化,建国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掌控了军事与政治力量,与潜藏在背后的掌握了资本与传媒的犹太人结成了联盟,并利用话语权优势在全球进行价值观的输出。经过二战后几十年的文化灌输,犹太人是纳粹的受害者,犹太人流浪了上千年,全世界人民应当对犹太人给予同情和支持,犹太的这个人设曾为全球多数人所接受。但就在最近,短短半年左右的时间,突然风向就变了。人们开始更多地站在人类普遍道义的立场上来谴责暴力,人们不再一昧悲悯犹太人的千年流浪和无家可归,开始更多地反思中东乱局的根源以及全人类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相比于美国传统的思想,这是一种思想性的割裂,背后反映的是犹太话语权社会对于新传媒,对于新型思想传播方式控制的无力。媒体的话语权不再集中于少数人或集团手里。当然,这背后也反映了美国人口结构的变化。

关于中美之间的关系,现在更多被人提及的就是“修昔底德陷阱”。中国要崛起,美国就拼命打压,甚至可能爆发热战,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这是一个真理么?有人举例了历史上的几次大国关系,以作为“修昔底德陷阱”的有效性。仅仅凭借那少得可怜的样本量,就妄图把一个猜想变成真理,似乎有些太草率了。

人类的未来怎么走,取决于年轻人。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正趋向于一个人类文明共同体。无论是谁在逆全球化,无论是谁在设置种种障碍,人类的文明总体还是在向前发展的。随着文明的发展,地球正变得越来越狭小,人类也正逐渐变成一个单一的生物种群。

今年以来,人工智能板块热点频出,反复被炒作,虽然估值泡沫巨大,但只要稍有一点火星,整个板块又会被快速地点燃。这反映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前景。也就是说,在碳基文明之外,有可能出现一种新的文明——硅基文明。这在几十年前都是无法想象的。但AI技术的快速突破,不得不让全人类开始设想与硅基文明共存这样的场景了。当然,也有人会说,硅基文明不存在的,最终发现只会是人类手中的一个新工具而已,就像原始人手中的石块一样。

从现有的各类电影电视来看,人类天生的恐惧本性,会让人类倾向于认为硅基文明最终可能会以某种形式诞生。除了对于地球上的硅基文明的担忧之外,随着人类宇宙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中的先驱已经开始畅想与外星文明共处的问题了。特斯拉的老板马斯克还在积极推动火星移民,并给出了星际移民的时间表。

更有甚者,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人类还在探索对于自身的改造。随着司美格鲁肽的热销,人类已经可以逐渐地随意塑造自己的体形了。相信不远的将来,人类甚至可以对于智商问题、对于寿命问题、重大疾病问题等,都会有重大的突破。通过基因技术,人类甚至能够培育“超级人类”。新型的人类也许与现在的人类是有重大不同的新型生物了。

做了这么多设想,是想说人类文明面临了硅基文明、星际文明和超级人类等众多前所未有的新因素的影响或是冲击,人类文明共同体正在不可逆转地形成。

阻碍人类文明共同体形成的传统的要素都将会受到冲击。就像犹太话语权集团无法阻碍年轻人的新思潮一样,“修昔底德陷阱”这种建立在人类内斗基础上的假说,在全人类共同利益的面前就显得过时了。

就像耶伦会用筷子,布林肯昨天在豫园吃小笼包一样,人类的共性会越来越多。少数利益集团即便在拼命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但也无法阻止人类的同一化的大趋势。智人走出非洲之后,在几万年的时间内,在地理隔离的作用下,智人分裂为多个文明、多种体色的人类种群。但在科技的推动下,正日益又重新融合为一个单一的智人种群,这是谁也无法阻止的大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国古代人类的智慧将会再次被验证。

硅基文明的更新需要系统重装,需要耗费巨大资源去改写系统。而碳基文明的更新换代就简单很多,每代人都是全新的系统,既保留了老一代的基因信息,又通过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产生了新的遗传信息。几代过去,就会产生重大的变化。

人类的未来在于年轻人。“哥大之春”起到了信号意义,提示我们有些传统认为必然的事情,并不必然会发生。中美关系也并不会必然按照人们之前设想的剧本去发展,竞争会有,但一家独大可能并不一定会是最终格局。最近的A股抗跌与美股抗涨,似乎也在预示着未来剧本的演化。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