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老牌新加坡投资机构坚持all in中国……

在我进入资产管理行业时,沃伦·巴菲特早已是功成名就的投资者。我很早就从他那里学到了一件事,投资原则只有两条:一是低买高卖;二是遵循第一条原则。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采取逆向思维,成为一个独立思考者,密切跟踪股票的基本面,笃定执行我们每天都在实践的决策原则和投资策略。

——王国辉 毕盛投资创始人 首席投资官

全球最大的主权基金——挪威主权财富基金在过去的几年中,备受市场关注。

随着这个“神秘”基金越来越透明,超过1.4万亿美元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一盘大棋”呈现在大众视野中。

除了直接投资以外,挪威主权财富基金还有部分资金委托外部投资机构管理。

在公司官网的对外披露细节中,我们看到了淡水泉、高毅、润晖、常春藤等一线中国投资机构的名字。

也看到一家熟悉又陌生的机构,来自新加坡的顶级资产管理公司——APS(毕盛投资)。

早在21年前,2003年中国QFII业务开闸放水前夜,毕盛已经进驻中国。

2004年7月,毕盛在海外成功发行中国A股基金,成为最早通过QFII额度参与中国大陆A股市场投资的外国机构投资者。

而在2005年,毕盛首度出现在挪威主权财富基金的外部委托人中。

2012年、2014年先后拿下QFII、RQFII资格,2018年旗下毕盛(上海)投资登记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

有意思的是,这家机构从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就似乎在将投资目标一再聚焦。

尤其是过去两年多外资退潮,国内机构纷纷在将视野投诸全球,并将出海哨岗放在新加坡。

这家土生土长的新加坡机构却成了典型的逆行者,“All in 中国”!

2020年初,公司将所有资源投入到研究中资企业和管理中国股票投资组合中,由此成为一家有着纯正“中国风”的外资机构。

从毕盛投资拿到外商独资私募牌照之后的产品来看,由基金经理王康宁所管理的毕盛狮远,截至最新净值日期4月12日,自2019年7月9日成立近5年的累计回报为**%(扣费之后),年化收益**%,最大回撤为**%。(点此认证合格投资者后查看完整业绩)

公司创始人为王国辉,一位有43年亚洲股票投资经验以及26年中国股票投资经验的投资老将。

1995年,王国辉在新加坡成立毕盛。

公司在成立之初的业务领域主要是投资亚太股票市场,而随着规模不断扩大,中国股票很快在公司投资组合中占据了最大份额。

王国辉曾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说过这样一句话,“风暴来得越猛烈,我们就越精于乘风破浪。”

在十多年后的今天,这种“逆向思维”依旧如此。

在地缘冲突持续、经济增速放缓、投资者缺乏信心的当下,我们确实对这家逆流而上的“China House”很是好奇:

深耕中国的底气和决心到底是什么?

3月的一个上午,聪明投资者(ID:Capital-nature)到访位于静安寺附近的毕盛投资上海办公室,与王国辉深聊数小时。

图为:毕盛投资王国辉

从逃顶日本到深耕中国

贯穿上下午的交流,王国辉饱满的精气神最令我们印象深刻。

逻辑清晰,幽默风趣,脸上始终带着笑容,很有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交流时的即视感。

王国辉是一名着眼长期的基本面投资者,43年前就跨入投资行业

早年曾拿到日本政府颁发的最高规格的文部省奖学金,前往东京一桥大学就读本科课程。

毕业后的1981年,王国辉先是加入到当年刚成立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负责研究和投资日本股票。

他的第一任上司兼导师是道格拉斯·萨蒙德。

这位美国投资家是基本面投资的坚定信仰者,也正是他带给了王国辉最初的基本面投资启蒙。

在拜读巴菲特和格雷厄姆的各类著作之后,王国辉对此理解更深。

上世纪80年代,王国辉机缘巧合赴日本花旗银行任职,专门投资日本股票,亲身经历了日本牛市转为泡沫并在1990年破灭的完整过程。

幸运的是,在敏锐预感到市场崩盘前,王国辉就果断离开了日本成功逃顶,这段经历在他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在往后的投资中更加坚定要坚持基本面投资,且绝不跟风。

1995年,王国辉回到新加坡成立毕盛,将自己自下而上的基本面价值投资理念全部注入到这家新生投资机构中。

从一宗1000万美元的委外账户,到当时规模最大的亚洲独立资产管理机构,王国辉只用了10年时间。

截至2023年12月,团队管理的中国股票基金及专户规模折合人民币逾120亿元,是众多境外主权基金、养老金、家族办公室的重要中国股票管理人选择对象。

作为华裔的王国辉,脑海里始终有一个深厚的信念,就是中国。

为了更好地投资中国,王国辉很早之前就开始学习中文,每周雷打不动地上两次中文课。

在这场数小时的交流中也几乎是全中文沟通,不仅能把想法完整表达出来,甚至对“内卷”、“躺平”、“标的”等流行词都用得非常之准确。

毕盛总部在新加坡,王国辉会经常往返于中新两国之间,即使是在疫情期间也不例外。

因为在他看来,从各类卖方报告中了解中国,远不及自己实地去感受。

每次来到中国,王国辉都会与中国地区的办公室伙伴以及学者专家交流心得,尽可能多地与团队一起调研公司,抓住每一次了解中国的机会。

甚至对身边的人也“不放过”,比如他会问中文老师“作为一个微观个体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感受如何?”

也会问我们“从媒体角度如何看待中美关系?”等等。

王国辉会习惯性地准备一个记事本放在手边,以便将沟通要点以及交流时灵光乍现的想法随时记录下来,最后成文并呈现给读者。

同事说他这个习惯已经很多年了。

与霍华德·马克斯一样,王国辉很喜欢写一些随笔和备忘录(发布在“毕盛投资”官方公众号上),因为他希望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能够帮助到一部分投资者,也能多一些与中国投资者交流的机会。

今年2月23日王国辉写了一篇《至暗时刻的拐点?》,被很多机构转载并传阅。

作为有幸阅读过他过去十几年与投资者沟通资料和媒体采访精华的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为什么他的文字与思考会一直以来受到海内外机构的高度认可。

答案显而易见:躬耕于中国,且具备全球视野和换位思考力。

独特的“4 Alpha-视角”投资框架

“做价值投资,四季有效”

王国辉不止一次如此回答。但他认为价值投资只看低估值是片面的,估值只是一个指标而已,同时还要看企业未来的增长。

“内在价值是1块钱,你花几毛钱去买,就是价值投资。”所以问题是怎么去衡量公司的内在价值。

王国辉与团队搭建了带有专利特质的“4 Alpha-视角”投资框架,与中国市场特点高度适配。

他把投资组合的Alpha来源做了细分:

一是看3年以上增速较高且持续、行业护城河高、能清楚识别核心竞争力的成长型资产;

二是短期有爆发(深度低估后的估值修复)或者生意成熟、增速一般但可持续的价值型资产;

三是波动较大的周期型资产;

四是基于半年以内的机会型资产。

当然最后两类在组合中占比最小,一般各不超过10%,贡献最大的主要来自于成长型以及价值型。

毕盛很强调用不同视角去挖掘企业价值。

比如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视角,就要求有严格的财务和估值分析,尤其是一些周期型资产中的偿付危机、价值型资产的隐藏资产等等。

比如企业家视角,就要求用商业的眼光去看待生意。

当然,四类资产所需要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成长型资产所属行业要处于长期景气赛道,要有高门槛;而价值型资产,更看重商业模式稳定,强有力的管理层,以及低资本支出等等。

还有福尔摩斯视角,就是对于所有类型企业的调研都要有“侦探”的嗅觉和抽丝剥茧的方法,去交叉验证,排除各种造假可能。

毕盛在投研团队中专门设立了商业调查分析师的岗位,有趣的是,该成员具备记者行业的复合背景。

最后是毕盛的组合构建视角,从纪律上约束团队注重均衡配置,不走极端。

本当退休年龄的王国辉仍然喜欢在调研一线。

他认为只有实打实的高质量实地交流,才能让团队将一家公司吃透、研究透。常常调研时投研团队会有六七人加入。

“不管大家重点看什么领域,但对于企业调研的方法体系是一样的。所以我们鼓励大家有时间都去,从不在调研公司上面节省成本。”

做投资以来,王国辉就一直致力于以25美分的价格买到价值1美元的优质资产,时刻寻找以低廉价格出售的优质企业。

他非常赞同芒格的一句话,“对于私有企业的企业主,买卖证券时参考的标准应该是内在价值而非价格动量,这是最基本的价值概念,我认为这永远都不会过时。”

对于何时止盈何时止损,王国辉也特别有自己的风格。

“不能看到股票大跌50%或60%就以为是低买的好时机,这种想法往往大错特错。

比如这次互联网公司的处境,要深入思考其究竟是超级牛市中的一次短期盘整,还是一个已在破裂的泡沫。

也不能看到股票大涨50%或60%就一定要卖出,如果没有涨到我们给它的目标价,那我们也依然会坚定持有。”

司龄超20年的核心团队

毕盛是王国辉投资智慧与理念的集大成之作,在诸多方面展现出独特性。

公司有两位曾在新加坡政界高层任职的“国家级”智囊团成员。

在全球产业发展史、宏观经济形势、地缘政治格局以及社会发展趋势等大方向的研判上,确保团队不乏全球化视野。

这样的配置和王国辉与生俱来的“新加坡智慧”有关。

从李光耀时代开始,新加坡就积极寻求在中美两大强国之间保持中立,对各类国际事件极度重视,凭借出色的外交政策让自身处于不败之地。

新加坡地处马六甲海峡咽喉要道,历年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对于各国地域、文化、政经格局的理解和应对是生存发展的要义。

在新加坡生根发芽的毕盛,自然深谙其道。

目前毕盛境内外中国股票研究团队共有14人,其中绝大部分成员采取本土招聘、内部培养、驻扎中国。

除了王国辉,还有两位“元老级”基金经理,共同管理海外主权基金、国家养老金等QFII专业机构投资者的中国股票组合。

毕盛于2019年拿到外商独资私募牌照,两位基金经理所管理的私募基金产品到现在已有5年实盘业绩。

一位是副首席投资官张清,1996年加入毕盛,是国内从事QFII投顾业务的开拓者之一;另一位高级投资董事王康宁,则是2004年加入公司。

王国辉早在十多年前的一次采访中就提到,“在毕盛,我们对优秀员工的奖励从不吝啬;如果一个团队发展很成功,那么人才就应该被留住。”

“中国通”的一些洞见

王国辉虽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人,但他很早就学习过《三国演义》《论语》《孙子》等中国历史和哲学书籍。他还补充道,未来一定要再次研读这些典籍,不过这次得用中文。

在这次和我们的交流中,他分享了很多关于他对中国的了解和看法,从过去到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从经济到政策。

也有很多经典的投资案例。

比如三年前大多数投资者都不看好港股通信龙头,因为它并不是一只能够快速增长的科技股。

王国辉及团队认为尽管它具有公用事业的特点,但仍有稳定的增长,在综合考量市盈率、分红率、未来发展价值等因素后,果断在股价低位建仓,并在MSCI将三大运营商剔出旗下指数引发大跌的期间加仓至重仓。

复盘这次果决且成功投资的背后,我们发现该公司在毕盛的“自研池”中已经呆了20多年。

王国辉早在20年前就买过它,当时还是以成长型资产的逻辑去看的。

等到它落到价值型资产的投资象限时,很快又成为再投资的标的。

再比如王国辉投资电池和整车龙头的时间比巴菲特还要早6个月左右,这也让他对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和现状了然于胸。

不得不说,对于中国商业和投资生态的理解,王国辉在某种程度完全不输于本土机构,而置身中国之外的观测视角恰好成为投资的加分项。

聪明投资者(ID:Capital-nature)整理了一些王国辉的精彩观点,分享给大家:

■ 洞见1:中国不会“日本化”

 聪投  不少投资者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较为悲观,甚至拿中国与“日本的三十年”做比较,但你认为中国不会陷入日本式资产负债表紧缩,为什么?

 王国辉  的确,就连日本野村研究所的经济学家辜朝明也曾说过,“中国经济正在遭受资产负债表衰退,正如1990年代初的日本一样。”

虽然我和辜朝明是老朋友了,也会经常在一起交流,但是我不认同他的这一观点。

上世纪80年代,日本房地产价格飙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所有人民都沉浸在“傲慢的狂热”之中,坚信日本土地会永久升值。

日本央行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甚至还给整个市场送上流动性大礼,将这场派对推向了高潮。

这是当时的日本,但中国的情况显然不同。

首先,虽然中国房地产价格也飙升过,尤其是一二线城市,但地产泡沫明显小于日本。

中国从2010年就开始出台各种住房政策,近年来也多次重申“房住不炒”,2020年8月,还推出了著名的“三条红线”的严厉政策,以限制开发商的过度借款和银行的过度贷款。

“三条红线”虽然力度很大,但是我觉得“长痛不如短痛”的做法是非常必要且正确的,这项政策拆除了包括银行系统性风险在内等各类风险的导火索。

如果没有(三条红线)这一政策,我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坚定地看好中国。

其次,A股在2019-2020年那波牛市的市盈率只有15倍,远低于日本当时的70倍。

最重要的是,中国市场的大部分参与者都保持着清醒状态,大公司基本不投资房地产了,所以中国股市不会像日本那样深受其房地产市场和股市之间反馈循环的影响。

然后,很明显的一点是中国人民银行不是日本央行。

中国人民银行多年来一直在担心房地产市场的单向趋势,并在关键时刻积极采取前瞻性政策,使得绝大多数银行和公司现在都能健康稳定地发展。

所以,我认为中国重演日本式的房地产市场崩溃、导致系统性危机和通缩的可能性非常小。

■ 洞见2:中国最终会转型成功

 聪投  在外资都在撤出中国的大环境下,“看好中国”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勇气,你是怎么说服你的海外持有人客户,去相信和认可你的决定的?

 王国辉  我会和他们说得很清楚,那些明显遭受中美关系负面影响的行业,我们不会去投。

但同时我也会跟他们强调,中国最终会转型成功,而且从估值和内在价值看,中国市场上很多成功的优秀公司都值得投资

虽然短期内一些东南亚市场可能会涨,但中国资产已被过度抛售,投资价值已极具吸引力。

很多年前,我跟一个著名美国大学捐赠基金的CIO吃饭,就问他,你为什么看好印度市场而不是中国市场,他迟疑了很久才回答“因为印度人讲英文”。

当然,这是一个冷笑话。

但在“看空中国”这一点上,我确实认为很多外国投资者并没有真正了解中国,他们不了解中国经济正在从房地产和基础设施主导型经济向高附加值、创新型和技术型经济转型。

在过去的20年里,外国投资者和媒体时不时会预测中国将崩溃,但他们的预测记录并不好。

而这一次,他们看跌的首要原因是地缘政治。   

我还认为,他们不了解因政策导致的房地产调整虽然短期内有阵痛,但长期来看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的未来是非常有利的。

房地产崩塌导致银行系统崩溃的风险已经显著降低,这对中国的子孙后代也是有利的,他们未来将有能力买得起自己的房子。

房地产行业作为中国在21世纪前30年的经济增长引擎,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且还推动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从1998年的33.4%提升至2021年的65%。

不过,从国家高层领导人的一系列政策指令来看,我们认为房地产行业已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其使命。

我们估计到2030年,其对GDP的整体贡献将从目前的25%下降至15%-20%。

因此,中国必须找到新的增长引擎,为下一个阶段的国内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绿色能源、先进制造业、乡村振兴都是很有潜力的领域。

也许我的乐观是建立在对中国的错误评估基础上的,我们的想法也有可能是愚钝或迟钝的,但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看到中国有非常棘手的长期问题。

任何政府都很容易采取刺激房地产市场和增加基础设施支出的捷径来追求所谓的高增长,但这只会造成泡沫经济。

■ 洞见3:看好中国高科技行业发展

 聪投  你觉得中国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王国辉  我认为是从房地产和基建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向创新型科技驱动经济的转变。

如果中国的高科技发展缓慢,再被卡脖子,很多行业像智能手机、机器人、量子计算、通信、航天器、物联网、电动汽车、AI等就难以自力更生,但好在中国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从成功概率上来讲,我认为中国发展高科技成功的概率是很高的。

高科技发展需要5个条件——资本、人才、政府支持、企业家以及市场,而中国在这5个方面都很有优势。

首先,中国目前资金还是比较充足,能承担高科技研发所需要的高成本。

其次,中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已经超过千万人次,位居世界首位,比排名2至6的国家之和还多。

中国人特别聪明,很多优秀名牌大学每年都培养出很多半导体人才,他们数学思维特别强。

同时中国人还特别勤奋。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疫情期间,生产电动汽车的速度并未放缓。现在中国在这个行业已经成为全球绝对的老大了,外国汽车制造商现在很恐慌。

然后,你再看像台积电也好,三星也好,都获得了政府相当大的支持,而中国目前对高科技公司的支持我觉得也很给力。

再然后,中国不缺企业家,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半导体博览会,对于这一点深有感触。

像很重要的光刻机,其中一个小设备小零件,都有企业家做得非常出色。

上个月我从一个可靠的渠道听说,中国成功在一年内制造出了用于14-28纳米芯片的深紫外光刻设备,而不是原计划的3年。

阿斯麦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去年曾明确表示,对中国实施的芯片制裁将会失败,因为中国人最终会自行制造出相关设备和先进芯片。

最后,中国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这毫无疑问。

我原本以为中国需要10年的时间来追赶,但现在我认为中国追赶的进程在明显提速。

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突破。比如去年华为5G手机的回归,我很荣幸第一时间买到了一台。

■ 洞见4:5%GDP增长率就足够了,因为它将是更高质量和可持续

 聪投  今年毕盛最关注的投资问题是什么?当前的投资组合策略又是什么?

 王国辉  今年第一个重要的投资问题是:“对于当今中国的利益相关者来说,10%的GDP增长真的比5%好吗?”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这一阶段,至关重要的是这一发展应由创新和高附加值制造业,以及可持续消费所驱动。

一个积极的、前瞻性的产业政策是中国在未来十年所需要的,而不是特大型的财政刺激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再度繁荣。

如果像过去一样有大量的流动性涌入房地产市场,那么经济增长10%是很容易实现的。

但那样的话,我会选择卖出中国资产,因为最终的结果可能会像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日本一样,产生一个巨大的泡沫经济。

所以在中国的新经济模式下,5%的年增长率就足够了,因为它将是更高质量和可持续的,就像那些主要的成功国家一样。

第二个重要问题,更多是关乎自下而上的投资者:“在这种悲观气氛中,是否有足够吸引人的股票可供购买?”

在毕盛,我们的“5%更好”论点使我们在过去三年专注于被忽视的宝藏。

中国市场显然被过度抛售,众多对冲基金大举做空中国。

这意味着在“硬科技”领域的公司(不是像电子商务平台、房地产开发商或低附加值业务这样的昔日赛道),以及业务相对成熟的公司可能已经被抛售至引人注目的低估值水平。

所以我们会关注两组股票——

第一组是有前景、价格合理、将推动经济转型但被投资者忽视和遗漏的成长型Alpha股票。

如卫星地图、工业自动化、医疗保健、国防军工、网络安全、光伏设备、半导体芯片等领域的优秀公司。

这些管理良好、业务强劲的公司,其股票的市盈率仅为15到40倍,其盈利年复合增长率可能在20%-40%范围内,将会持续三年或更长时间。

第二组包括被过度抛售的价值型Alpha股票。

如风电、租赁、石油开发、通信等行业的龙头企业,其2024年预期市盈率仅为3到5倍,市净率仅为0.4到0.8倍,同时它们还能提供6-9%的红利回报率。

总之,中国当前的股票估值水平“既难以理解又可以理解”。

难以理解是因为它们的基本面过于引人注目,可以理解是因为投资者对其过于悲观了。

■ 洞见5:传递信心很重要

 聪投  但当前不少中国投资者信心不足,你觉得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建议?

 王国辉  我认为中国领导人要多说,在做得好的同时要多和投资者、老百姓沟通,向下传递信心非常重要。

拿电动汽车举例。现在中国已经是这个行业的NO.1,行业发展空间是手机的4-5倍,所以是很有未来的。这个得让老百姓和投资者认识到。

我在过去一年陆续拜访了数十家公司的创始人和CEO,了解企业家们的个人愿景和内心的真实感受。

我认为,如果不能真正理解中国政府近年来加强这些监管措施背后的政策动因和目标,也就无法建立起对投资中国的有效认知。

长期看好中国的斯蒂芬·罗奇 (Stephen Roach) 最近对中国的态度转为悲观,因为他认为政府正饱受“想象力赤字”之苦。

他没有意识到中国在半导体、电动汽车、机器人、航天器、电信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政府的广泛参与。

很少有人察觉到,有一条共同的主线将这些监管措施串联起来,组成了一整件柔韧护体的铠甲——这是对过去40年里高速发展过程中日积月累的弊病的修正,也是对风险隐患的及时防范。

发展到这个阶段,我认为中国对房地产行业的去杠杆和投机的抑制是非常正确的。

以医疗保健行业为例。

201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行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俗称“集采”,旨在确保中国百姓有经济实惠的药品可用,减轻患者医药费用的负担;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改善行业生态。

药价降低80%的“灵魂砍价”情况并不少见。此乃药厂之苦,但实属消费者之福。

■ 洞见6:中国购买美债对中国经济和和股市的影响

 聪投  地缘冲突尤其是中美冲突,是当下做投资绕不开的大背景,你怎么来看待相关的影响以及最关心的变量?

 王国辉  这是一种复杂的关系,以中国购买美债为例,我来解释一下。

购买国债有助于保持美国的低利率,从而降低财政部、美国企业和消费者的融资成本,促进更强劲的经济、牛市和更坚挺的美元,鼓励美国和全球基金继续投资于美元资产。

这对美国来说是非常积极的结果。

但这一切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资金和外国直接投资流出中国,带来股市抛售压力;房价下跌造成负财富效应进而导致消费疲软、商业投资疲软、人民币疲软。

中国已经遭受了大约两年的这种恶性影响。

在当前的地缘政治和投资环境下,美国和全球投资者都乐于远离中国,因为这样做没有痛苦,也没有成本。

所以我认为中国购买美国国债不利于中国经济、股市和汇率。

反过来,如果美国的股、债市场因利率上升遭到抛售,全球投资者将被迫重新审视其在美国股票、债券、私募股权、房地产和其他美元资产类别中的巨额超配,并不得不重新考虑他们对人民币资产的大量做空赌注。

在这种情况下,对冲基金是卖空美国还是中国?

一旦市场得知中国抛售美国国债,其他基金将不得不重新考虑他们对美元资产的看涨赌注。

级联效应最终将实质性地影响美国经济。

(注:级联效应,Cascade effect,是由一个动作影响系统而导致出一系列意外事件发生的效应。)

■ 洞见7:10-15%的团队流动率比较理想

 聪投  在选择基金经理时你最注重他们身上的哪些特质?对于好的基金经理,有什么机制去留住他?

 王国辉  选到合适的基金经理非常困难。

我曾一度认为要雇佣比我聪明的人,所以我招了很多毕业于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牛津、剑桥、清华、北大、交大、复旦的学生。

但现在除了优秀的教育背景,我更注重候选人是否有行业经验、投资热情、投资常识,以及独立思考、逆向投资的能力。

在我看来,一个非常稳定的团队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就像一只足球队,必须不断引进新的人才,所以10-15%的团队流动率是比较理想的

如果想留住一个好的基金经理,我觉得要做好三点:

第一,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比如办公室要宽敞,办公位置要很好。

但除了这些硬件条件,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团队所有成员能够在同一个纬度对话和工作,这样就不会觉得我是在和一帮笨蛋工作;

第二,要能给予他专业满足感,让他时刻都能有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对自己也是这样的要求;

第三,激励要够,也就是报酬要与他的付出和价值匹配,毕盛永远不吝啬奖励优秀,这一点是我反复强调的。

但我觉得在中国留住人才很困难,因为优秀的人往往都想自己当老板,但很多时候他们会低估经营企业和管理资金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而要组建一支像足球队那样的优秀团队,根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洞见8:最成功的永远是next one

 聪投  你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是什么?

 王国辉  逃顶日本后创建APS,以及四年前“All in China”的决定;但这个也不能下定论,因为最成功的永远是next one,永远在未来。

■ 洞见9:投资要练好基本功

 聪投  站在你的角度,能否给当前的中国年轻人一些建议?

 王国辉  首先要想好以后要走哪条路,可能刚工作前三年还不清楚,但是要尽早决定。

其次不要太在乎刚开始工作的薪资,你要知道这段期间你赚的是经验,如果经验积攒够了,之后的总回报可能就会成倍甚至百倍上涨。

然后我想强调的一点是,如果年轻人想做好投资,一定要找对地方、找对师傅,因为练好投资基本功很重要。

就比如说你要学好武术,那肯定要去嵩山少林寺,而不是说去新加坡或马来西亚随便找一个师傅,如果基本功练不好,以后想改会很难。

千万不要采用试错法,因为这样既费钱又费时,就像在高尔夫球练习场学习新的挥杆动作是很难的,因为大脑已经习惯了旧的挥杆方式。

投资也是如此。简而言之,人类是习惯性动物。

排版:伊娜

责编:艾暄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