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王新故事,站上“AI尽头”|钛度车库

图片来源:现场拍摄

前不久,黄仁勋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明确表示:“AI的尽头是光伏和储能!我们不能只想着算力,如果只考虑计算机,我们需要烧掉14个地球的能源。”

话音刚落,黄仁勋的观点就得到了奥尔特曼和马斯克的力挺,奥尔特曼认为未来AI技术取决于能源供应,需要更多的光伏和储能,马斯克也认为,两年内AI的发展将遭遇用电短缺问题。

在三位大佬加持下,“储能与AI”的故事也开始不断发酵。

在前不久的2023年业绩会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达了对公司的愿景:希望把人类新能源推向新的高度。显然,要想实现这一愿景仅仅依靠动力电池还不够。AI时代对电力供应的挑战等能源问题,也是宏大愿景下的宁德时代必须要去攻克的方向。

去年5月,宁德时代曾发布过由“ 光伏组件、储能电柜、光储变流器 ”三大模块共同组成的零辅源光储直流耦合解决方案。今年4月9日,宁德时代又在北京发布了全球首款5年零衰减且可大规模量产的储能系统——天恒。

图片来源:宁德时代

储能电池并不好做

储能业务在宁德时代内部的重要性,从财报数据中不难看出一些端倪来。

根据近日披露的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宁德时代的营收破4000亿,其中动力电池系统实现营业收入2852.52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71.15%;储能电池系统实现营业收入599.01亿元,占比为14.94%。

虽然动力电池依旧牢牢占据着宁德时代主要业绩支柱的位置,但增速上储能电池(33.17%)略快于动力电池(20.57%)。此外,储能电池的毛利率为23.79%,略高于动力电池系统的22.7%。

中国物理与化学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预计,到2025年,新型储能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到2030年预计接近3万亿。

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的岂止宁德时代一家。但对于储能电池的制造难度,曾毓群此前在业绩会上也提到,“储能电池大家觉得比动力电池好做很多,所以一窝蜂上,储能也不好做的。1GWh的大储能项目需要150w颗电芯,再加上其他零部件,相当于大飞机,PPB级别故障率都不够,里面的一致性和安全性、长寿命都是非常重要的。”

国家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监测信息平台汇集数据显示,2023年电化学储能电站年非计划停运1030次,单次平均非计划停运时长29.12小时,单位能量非计划停运次数26.73次/100MWh。其中,电站关键设备、系统以及集成安装质量问题是导致电站非计划停运主要原因,非计划停运次数占比达80%以上。

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在2023世界储能大会上曾表示,储能行业试错成本极高,因此不能走先追求速度,再追求质量的老路,必须一开始就坚持高质量发展。

如何追求质量?在能效部分,宁德时代天恒储能系统在标准20尺集装箱内,实现了6.25兆瓦时级的高能量,单位面积能量密度提升30%,整站占地面积减少20%。据官方介绍,天恒储能系统搭载了储能专用长寿命零衰减电芯L系列产品,该电芯采用了磷酸铁锂材料,能量密度可以达到430Wh/L。

之所以能够做到零衰减,首先,通过调整材料工艺,如改善材料的压实密度,优化电池材料(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的放电比容量、充放电效率、孔隙比、振实密度、粒度、比表面积等指标。其次,需要采用更多的电化学活性物质,并通过补锂、预锂、掺杂包覆等方式进行突破创新。这样可以确保电池在充放电循环时优先消耗多余的活性物质,从而保证其容量不发生衰减。

不过,从产业化的角度来看,零衰减技术面临着成本高和产品良率低等难题。实现这一技术需要高昂的成本投入,并且生产过程中的良率相对较低。此外,该技术对生产环境的要求也很高,特别是在“零衰减”电池中所涉及的锂金属具有高度的化学活性,因此制造设备需要具备更高的真空度等特性。

在储能安全部分,宁德时代基于技术开发、测试验证、运行监控、安全失效分析的完整循环建立了储能专用质量管理体系。

图片来源:宁德时代

该体系基于应用场景设定不同安全目标,而后根据目标开发相应的安全技术。为确保技术的有效性,宁德时代还搭建了安全实证平台,模拟不同电网场景和运行环境的储能系统安全实证。

在项目投运后,宁德时代通过AI风险监测和智能预警不断地监控运行状态,利用PSA模型量化储能产品全生命周期失效概率。 

加码“第二战场”

即便是储能电池没那么好做,但依然被宁德时代列为第二战场,也是其业绩增长的新曲线。

实际上,早在2011年,宁德时代创业之初,其便开始切入储能市场,参与了当时全球规模最大的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张北储能项目。但真正重点布局储能则是在2018年,单独设立了储能事业部。

2020年宁德时代与国家电网旗下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成立了两家储能合资公司,并参与了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电网侧站房式电池储能电站⸺晋江百兆瓦时级储能电站的建设。

2021年,宁德时代的储能业务开始崭露头角,业务营收占公司总营收破10%,达19.43亿元,并且开始在年报中以“储能系统”披露业务相关数据。

2022年,宁德时代独资1.2亿元成立宁德时代储能发展有限公司。2023年3月,宁德时代在国内首次以集成商参与招标,正式开启征战储能系统集成。

从2018年到2023年,宁德时代储能板块的收入从1.89亿元激增至近600亿元,如今已成为公司的第二大收入来源。

除了电芯和系统集成,宁德时代还在多个环节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储能市场的布局。

有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底,宁德时代投资成立的储能相关公司近70家,总投资额超465亿元,范围涉及到新能源、储能电池、太阳能、储能设备、电池包/组、BMS、PCS、EPC、储能技术服务、新材料、储能产业链上游材料等等。

值得关注的是,在宁德时代不断发力储能业务的同时,还储能市场上遇到了老对手——比亚迪

两家头部瞄准了这块巨大的蛋糕,并且选择的策略都是不光光做上游的储能电池,还涉足下游储能集成。有区别的是,宁德时代的储能优势重在电芯,比亚迪则擅长一体化整合的市场化打法。

比亚迪储能自2008年诞生以来,一直大力拓展海外市场。但2023年显著的变化是,比亚迪开始在国内大储市场发力。

2023年6月,在比亚迪年度股东大会上,董事长王传福表示,未来要将汽车电池产能和储能电池产能高度联合,强调储能业务在比亚迪地位的提升。

高工产业研究院此前曾发表观点指出,全球储能市场由快速发展期进入洗牌期,且未来1-2年仍将持续。

随着宁德时代、比亚迪两强加码储能市场,或许留给二三线厂商转型求生存的空间会越来越小了。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韩敬娴,编辑|张敏)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