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刘宁荣:半球化、半冷战时代,如何应对不容乐观的未来?  

随着湾区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中国香港与深圳青年人才融合程度不断加深。香港大学协理副校长刘宁荣,多年持续探索粤港澳协同引才新模式新路径,通过交流与教育打破两地青年隔阂。2023年,在刘宁荣的带领下,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下文简称“港大icb”)在深圳前海设立新教学中心,又一扇湾区青年的创新之门就此开启。

【刘佳一】:欢迎您做客我们首席访谈。在您看来,香港和内地的青年人才有什么不一样?

【刘宁荣】:两地之间虽然只隔了一条深圳河,但是因为历史、教育背景等不同,两地的青年人之间各有各的优势和长处。

香港年轻人的优势是在跨文化的环境里面长大。毕竟香港的历史以及香港的国际化,让年轻人能够接受各个地方的人和文化,这对他们的思维、视野有很大的帮助。香港的教育也比较重视critical thinking,这里更多指的是如何求真,然后用理性辩证的视角去看待不同的事物。所以香港的年轻人愿意去挑战前人,甚至愿意去挑战老师。

我觉得内地的青年人就是敢想敢做,创业精神不会让他们生活在舒适区里面,一定要能够做成事。他们相对能够吃苦,尤其深圳吸引的是全中国的人才,不仅仅是大城市的,也有来自偏远的农村城镇的,这些年轻人从五湖四海来到这里,都有个愿望,就是要在自己未来的事业发展上找到一条更好的路。

因此,他们都有一种独立的精神,不会依靠别人,而是独自要闯出一条路。这里不是说不想跟别人合作,而是说不想依赖政府,不想依赖他人这样的一种独立的精神,我觉得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刘佳一】: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之后,应该怎么样为港澳和内地的青年人才提供更好地创业的热土和环境?

【刘宁荣】:要打破物质上看得见的摸得着的这种藩篱,那就是从政策上要去改变,推进两地之间融合,让两地青年的创业创新能够有更好的环境、更好的政策的配套措施。

把心理的隔阂打破也很重要。就像我前面提到的两地的青年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面,对不同事物的理解完全不一样,由此缩短两地之间的青年的心理距离同样很重要。

在促进两地的这种创业创新的时候,需要一些稳定的政策,让每个创业创新者都能够知道所做的事情是长期的,不是今天打一枪放一炮的。资本投进去的时候,不知道明年后年会怎么样,不应该是这样。

更加重要的就是,需要有更多的定期的年轻人之间的这种交流,我觉得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这方面内地的很多政府很积极,现在香港政府也很积极。应该top down的让大家有更多交流,自下而上地让两地的青年人因为同样的兴趣爱好,同样的需求,同样的追求,能够坐在一起更加开放自由地交流。这种是一种心与心之间的接触,这样的接触产生的力量很大,因为只有从这样心与心的接触当中,我会更感受到你的理解,你也能感受到为什么同样事情我跟你理解不一样。

【刘佳一】:您觉得现在是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创业的好时候吗?

【刘宁荣】:我觉得创业永远都是好时候,没有最佳的时候,也没有最坏的时候。

而且我觉得对国家来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中小企业的发展靠的是什么?创新和创业。任何一家start up公司都不可能太大,任何一家大公司它都来自非常小的公司,我们都知道苹果公司从哪开始的,大家都津津乐道的是Steve Jobs从自己家的停车房开始对不对?

所以其实所有大公司都有这么起始的阶段,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任何国家都必须重视这些小企业的发展,对创新的创业一定是要支持的。

经历40年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正需要更多兼具中国管理智慧与国际视野的人才走向世界。作为对大湾区教育有着深刻洞察的教育家,刘宁荣以先驱者的姿态,持续致力于推动跨学科专业教育,在香港及内地培养“全球思维、中国智慧”人才,为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持续做出贡献。

【刘佳一】:港大icb能够为大湾区的创业者带来什么样的支持呢?

【刘宁荣】:我们从创立的那天开始,就有一个非常清楚的愿景——我们的课程、我们传授的知识让中国内地的年轻人受益。

现在内地的大学很多了,大学毕业生也很多了,但是我们都知道有一个问题:毕业的这些大学生,他跟社会的期望需求之间有gap。其实全世界都有这个问题,高等教育界面临的挑战就是你培养出的人才得是社会所需的,但是很多毕业生大学4年学到东西,走进社会的时候发现都没有用。

那么我们港大icb强调的是大学后的这种专业教育,什么叫专业教育?它不是职业教育,如果说得浅白一点,职业教育是培养蓝领,专业教育培养是白领,会从各种专业的管理、营销、创新、金融等等的领域里面去推出课程,来满足这些大学后的朋友们的需求。

所以我们有很大的一个特点,不招刚刚毕业的本科生,我们招的是需要在业界、社会里面已经有三五年工作经验的,这是最基本的一个要求。

港大icb本着终身学习的精神,今天这个社会里面,你不可能靠一个专业走遍天下对吧?你本科学的跟后面做事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你的知识的更替更换是需要不断充电才能完成的。还有非常重要一点,就是给社会创造平等的教育机会。今天的中国跟40年前相比当然更容易进大学了,但是跟全世界一样,高等教育的机会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吗?当然不是,我讲的话可能会得罪一些人,城市跟农村它就是不平等的。很多从偏远山区来到北上广深的人,很不容易到了城市里面上了一个本科,但学校还不够好,所受的支持还不够支撑他更好的发展。我们这里就要提供给他们一个更好的机会,重新让他们能够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真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个就是我另外的一个着眼点。

【刘佳一】:教育机构怎么样保证在新事物新领域上不断地保持前瞻性,以及夯实科研学术力量的支撑?

【刘宁荣】:大学教育被人诟病的一个地方,就是它永远落在社会发展的后面。当然了科技的发展基础研究、源头创新,因为只有这种源头创新才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国从0~1的在创新上其实是有点滞后、欠缺的。

为什么特别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它在源头创新上很厉害?因为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甚至要10年20年。两年前谁会想到有chatGPT这个东西出来,忽然间它横空出世了,但是它的积累是相当长一段时间的。

但是一般而言大学的教育或者是都是比较滞后的,所以商业教育也面对这个问题,所以有时候很多人说,商业教育的老师从来都没有实战经验,怎么来教我们做管理做营销?但是这也有点不公平,因为大学老师他在研究这个领域,他研究这个领域,他是也在积累了外界实际的场景里面的很多的这样的一个发展来做出研究来的。

我们的课程其实是非常重视的一点,就是紧密地跟中国的商业的发展要结合在一起。过去中国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不需要太深,就已经足够了,但今天不一样,因为中国经济的商业模式也等很多事务飞速发展,我们就需要把中国商业的最新的发展,跟我们所获得的学术上的这样的一个专业的这种学术的架构要联合在一起,找出一个重要的点来推出这样的课程。所以我们的老师都有实战的经验,同时也在学术上有一定的造诣,要保持这种平衡相当有难度。

【刘佳一】:现在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个节点上,港大icb未来3-5年有什么样的规划呢?

【刘宁荣】:我们希望能够让中国的企业家,让中国的管理者,甚至中层的这些管理者都能够看到世界的趋势的一个变化,能够开阔他们视野,能够在不同的世界里面为中国企业的壮大作出更大的贡献。欧美国家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地方,同样一带一路、 emerging market、新兴的经济体的很多国家我们都需要考虑,所以我觉得这个是我们下一步非常希望能够突破的一个地方。

过去几年,世界格局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从半全球化降临,到一球两制初露端倪,再到中美战略博弈,刘宁荣以令人惊叹的前瞻性,预见了中美战略竞争的重要分水岭。他提出的半球化、半脱钩与半冷战,为思考国际政治的走势提供了新视角。

【刘佳一】:其实早在2020年您就前瞻性地提出了半球化的概念,半球化到底是指什么?

【刘宁荣】:中国经济的规模不仅越来越大,而且中国希望自己的经济的发展的这种质量也越来越高,也就是说我们要往高端的制造发展,这当然就会跟美国发生冲突。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整个世界的环境是怎么产生的?因为有这样一个大环境才能够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我们中国人是很努力很卖命的,对不对?所以美国、欧洲的这些跨国企业才会把很多生产线挪入到中国来。

美国把中国视为整个后冷战全球化的最大的得益者,这不对。其实华尔街从全球化里面获取多大的利益,因为大量的企业转移到中国了,让蓝领工人感到利益受到损害。我觉得全球不再可能像后冷战时期的那种共荣、共融的那样一种状态,而是要开始去建立能够自己信任的,或者是能够依赖自己的这样一个供应链,结果真的是发生了。

除了半球化,我还提出一个概念叫做半脱钩。美国要想和中国脱钩没那么容易,欧洲跟中国脱钩也没有那么容易,但是可以在某一个领域进行脱钩。今天美国大量地把自己的产业移出中国,移到东南亚,移到印度,甚至移到墨西哥。后来对华为的打压其实就是一个例子,美国不能让华为做个高科技的公司去抢夺它的市场。你是卖鞋卖袜子的,没关系的无所谓,但是他不愿意将他优势,比如研发和知识知识让你获取,所以他一定会进行半脱钩。

科技的冷战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我讲的半冷战就是科技的冷战,今天这个也发生了。

【刘佳一】:我们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被误读,在高科技等领域上被封锁,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做?

【刘宁荣】:这不是一个冠冕堂皇的话,就是深化改革与开放。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在今天的中国,我们要防止别人把门关上,在经济的领域里面,我们要努力打造全球经济的多极化。

举个例子,匈牙利是欧盟的一个重要国家,匈牙利就是在中国的积极支持之下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基地。今天在深圳的比亚迪在那里建厂,我们的宁德时代电池已经在那里投入两个厂,所以匈牙利现在成了一个中国美国之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的基地,包括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

不仅仅是欧美国家,不管是日本德国到东东南亚,我们也要去东南亚,因为在那里可以形成一个新的一个供应链,那么中国企业必须参与其中。

【刘佳一】:西方部分国家对中国的一些策略不进口,我们高端的产品输不出,高端的技术比较低,我应该怎么样去突破这样的困境?

【刘宁荣】:首先就是从技术的领域,所有的技术的创新、科技的创新都教育分不开。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我们跟全球的教育的这种合作,我觉得是至关重要,因为只有从这种交流当中你才能受到启发。

我们今天看看我们在AI领域发展也不差,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就我来理解我们今天在很多的科技领域里面,虽然跟美国有差距,但是发展还不错。其中我们也不能否认我们在过去的40年里面跟欧美之间这种大学的交流,我们今天更不能否认今天大量的从美国回来的这些华裔的科学家,他们不就是40年前30年前20年前走出国门,到美国到欧洲学习了吗?今天他们成才了。

第二点,打破别人对我们的产品的封锁。出海战略越来越重要,也就是说我们愿不愿意到其他国家去设厂,我们设的厂不仅仅是低端的还有高端的这些产品,能够让大家双赢。

所以从这意义来讲,我们中国今天的企业在品牌方面越来越重要,因为你要让人家认知的品牌不仅是中国的品牌,而且是世界的品牌、国际化的品牌。在走出去的时候,品牌的重塑非常重要。我们的企业要融入当地的经济里面,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刘佳一】:现在的chatGPT已经是一个跨学科的博士生的水平,您觉得这个技术会不会推动我们未来的制度鸿沟、社会价值的重构?

【刘宁荣】:我们现在很难预测AI、chatGPT对我们未来会产生多大的冲击影响。有人说可能会彻底颠覆、取代我们,我倒不那么看,我觉得未来AI的发展仍然是对人类的补充支持,而不是取代。

我仍然认为人类智慧还是会超越 AI的技术,因为AI技术本身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仍然认为我们要拥抱这样的创新和突变。

所以从chatGPT出来的时候,我就反对不让大学生使用这样的平台技术,有人怕学生会用技术来做作业,但科技你是没办法去阻止的,所以只能拥抱它,然后从中去找到方法来解决我们的担心的问题,解决它所带来的一个负面的影响。

高科技的发展虽然让我们全世界人类受益,但是也让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富的人可能越富,穷的人越穷。举个例子,越来越多人使用线上的教育,但是也不否认有很多地方穷人连一台电脑都买不起的。如何去防止造成贫富的更大的一个悬殊,这个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刘佳一】:其实在很早之前您提到过一个观点,就是说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去应对并不乐观的前景。这句话我看了很多遍,我在想这是一个悲观的情绪吗?

【刘宁荣】:不,这个是敢于面对现实。不管这个现实是惨还是非常的好,你都要面对现实好的情况之下,你要有一种心理状态,当他不是那么好的时候,甚至恶劣的时候,你也要一种心理去面对它,而不是什么高调说大话,不面对现实,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我呈现在外的是个乐观主义者,但是潜藏在内的是一个浪漫的悲观主义者。这就是为什么我从2018年的时候就开始担心中美关系的恶化。当时大家都说了中美关系因为经贸关系的压舱石不可能坏到哪里去,但是釜底抽薪的局面就发生了,高关税是一件事情,然后要将产业链转移离开中国。

所以我们如果说在一个非常好的状态里面,去思考未来可能的不好的一个前景的时候,你做足了心理准备的时候,我想可能当最终那不那么好的现实发生的时候,你可能有更好的策略,你可能有更好的准备,你就更好地渡过难关。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