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危机下,风电、光伏的2023并不那么“风光” | 2023·大复盘

2023年,作为新能源领域的翘楚,风电、光伏的发展仍然风风火火,新增装机量均同比大增,光伏累计装机规模超过水电,晋升为仅次于火电的我国第二大电源,风电预计也将很快赶超水电,坐上第三大电源的位子;但这背后,制造端产能过剩危机也愈发严重,全产业链降价导致企业业绩承压,年末减产、裁员传言不断,“明星产业”的日子似乎也并不那么光鲜亮丽。

种种看似矛盾的迹象背后,风电、光伏产业的现状到底如何?未来又将走向何方?还需从政策、市场、企业等多个角度全面梳理分析。

一、政策端:规定细化、监管趋严,但游戏规则没有变

我国新能源产业多为政策主导型,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风电、光伏的发展受政策端影响尤甚。

目前,我国已构筑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其中的“1”指的是2021年10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该政策既设定了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阶段性目标,也明确了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等政策导向。而“1+N”中的“N”则主要包含在同日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该方案提出了包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等在内的“碳达峰十大行动”。

两大政策发布后,各领域、各地区也根据部署陆续编制出台了相关政策。对于风电、光伏来说,最重要的行业顶层设计是2022年发布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和《“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这两份文件进一步细化了目标、路径和相关措施,提出“十四五”期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的近期目标,还部署了七大陆上新能源基地、五大海上风电基地集群、城镇屋顶光伏行动、“光伏+”综合利用行动等“九大行动”。至此,新能源领域的整体政策路线图和大框架基本完成,此后的政策均在其指导和规范内展开。

总的来看,2021年和2022年是相关规划、行动方案的密集出台期,奠定了光伏、风电产业发展的“游戏规则”,而到了2023年,政策推进思路及关注重点有明显的变化,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路线图基本绘就的情况下,标准、规范的设计制定愈发受到重视。相比于前两年集中出台的各类规划、行动方案,2023年国务院及所属部门发布的相关政策明显变少,年内仅出台了工信部主文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和能源局主文的《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均为聚焦细分或交叉领域的具体落实方案。地方层面,广东、四川等地相继发布碳达峰实施方案,上海、重庆等地也陆续出台交通、工业等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路线图、规划方案已基本完备。同时,新的政策引导方向开始向标准设计、规范制定方面延伸,较有代表性的文件包括《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光伏发电工程验收规范》、《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办法》以及一系列有关电力市场的规范、意见。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新兴产业的政策框架基本搭建完毕,而以新型储能、氢能为代表的未来产业规划正加速出台,相关产业政策红利也逐步释放;

(2)规定愈发细化,指导更加具体。如果说此前的政策多是打基础、建框架、明方向,那么今年的政策关注点明显更加具体,更像是设计动线、铺地板、造家具,比如此前提到的光伏发电工程验收规范,还有风电、光伏设备退役的系列管理办法、意见;在试点方面,今年开展的分布式光伏接入电网承载力及提升措施评估试点、第四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活动都聚焦在较细的专业环节;

(3)监管趋严,多个政策聚焦找问题,控风险。风电、光伏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催生出许多问题,较有代表性的如光伏违法占地、废弃电站风机产生污染并造成资源浪费等。今年出台的不少政策是为了解决此前未得到重视的问题和风险,比如意在解决光伏违法用地问题的《关于支持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规范用地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为应对2040年之前数以亿计的风电、光伏设备“退役潮”的相关管理办法;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新能源基地建设的纠偏;探索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的绿证交易、电力市场建设相关政策等等。除了解决问题,这些政策也体现出越来越严的监管态势,这种倾向传导到了面临实际问题的地方、基层,往往又会“严上加严”,今年湖南、湖北、辽宁等多地曾出台暂行办法叫停了不少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开发,虽然起到控风险的作用,但也对产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除了这些已出台的政策,主管部门的行政指导也值得注意。比如,针对光伏设备制造业面临的难题,工信部近两年均会通过指导、约谈等方式了解情况并寻求解决之道。2022年上游硅料价格高企扰动市场,工信部发通知、约谈重点企业、加强调控,抑制了涨价趋势。而今年,光伏中上游又面临产能过剩问题,四季度工信部先是召开专题座谈会,后续又指导开展行业自律工作,推动制定《光伏组件功率规范诚信标定和溯源自律公约》,公示符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及拟撤销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企业名单,预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相关举措还会陆续实行

此外,作为现阶段的主要增量、未来的主力能源,风电、光伏与其他领域政策也相互影响。除了此前提到的土地政策以及电力市场、新型储能和氢能等未来产业政策外,还包括工业用能、建筑(如光伏屋顶)、交通、贸易、自然资源等领域,而综观其他领域涉及风电、光伏的政策,大力推进的支持力度没有变,但相关监管和风险把控也明显变得更加严格。

正如前文所说,新能源产业对政策存在一定依赖性,当行业遭遇危机时,局中人也多会期待能有针对性政策出台来纾解困局。行业对未来的政策有哪些期待?钛媒体App从近期召开的2023年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了解到,多位龙头企业领导人、专家建议在电网消纳领域找下一步的政策增量,用更为完善的顶层设计,推进智能电网、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

二、供需端:产能过剩、全链降价,新能源再遇老问题

虽然“游戏规则”未变,但今年行业发展形势却与前两年情况迥异。回顾2023年,“产能过剩”“降价潮”成了风电、光伏产业链的关键词,而这背后,正是供需的失衡与变化这条贯穿全年的逻辑主线。

从光伏产业的供给端来看,光伏设备制造领域产能大幅扩张,根据光伏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今年1-10月,中上游四大主力环节中,多晶硅产量约114万吨,同比增长86%;硅片产量约460GW,同比增长79%;电池片产量约404GW,同比增长74%;组件产量约367GW,同比增长72%。而在需求侧,今年前十一个月光伏新增装机约163.88GW,光伏行业协会对今年国内全年的新增装机预估为160-180GW,虽较2022年实现翻番,但仍远低于年内中上游的产能供给;即使放眼全球,光伏新增装机规模预计也仅在345-390GW之间。虽然中上游设备供给和下游装机数量均创历史新高,但下游需求的增长速度明显不及制造端产能扩张的速度。

风电产业也面临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但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相比于光伏各环节增速逐年创新高的“狂飙突进”来说,风电新增装机量的高点出现在2020年,彼时受到补贴即将退坡的影响,引发大规模“抢装潮”,当年国内风电新增装机量达71.67GW,此后的2021年、2022年迅速走低,新增装机均低于50GW。今年情况有所改观,根据中国风能协会的估算,今年全国风电新增装机在70GW到80GW之间,或能超越2020年水平。需求回暖利好行业发展,但还不足以消纳过剩的产能。近两年国内风电整机的年产能均达到了100GW左右的水平,大幅高于新增装机规模,而各整机商仍倾向于通过扩产来巩固自身市场份额,导致产能过剩问题愈发严峻。此外,我国风电制造业产能占全球产能50%以上,但在海外市场的市占率还不到20%,大量产能堆积在国内,加剧了供需问题的严重性。

供给远高于需求,随之而来的就是价格战、降价潮

光伏方面,硅料结束去年的“疯涨”,转身陷入“狂跌”,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的统计,年初2月份致密料、复投料等各类硅料价格均接近25万元/吨,但到了12月份,价格均在8万元/吨以下运行,单晶致密料成交价甚至跌至6万元/吨以下,年内跌幅超70%;硅片方面,M10硅片年初3月份最高周均价一度达到6.37元/片,12月最新公布周均价跌至1.92元/片,跌幅近70%;G12硅片3月份最高周均价达到8.2元/片,12月最新公布周均价跌至3.02元/片,跌幅超50%;电池片、组件价格走势相近,目前价格较年初均几乎打了五折,以组件为例,年初价格在1.9元/瓦左右,10月份单瓦投标价、开标价相继跌穿1元,成为标志性事件,此后竞标企业“价格战”愈发激烈,根据光伏行业协会的统计,11月至12月期间,组件中标价已整体低于1元/瓦,12月下旬虽略有回升,但较年初已然接近腰斩。

风电方面,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的统计,陆上风机价格2021年起即进入跌势,两年内跌去5成左右,今年价格波动较小,但始终处于低谷;海上风机平均招标价格则在一年内从7000元/千瓦左右的水平降至了目前的3500元/千瓦左右的低点。

产能消纳缓慢,全产业链大幅降价,不少企业哀叹市场价跌穿成本线,认为恶意竞争愈发严重,有损行业健康发展。年底光伏业内又传出开工率持续走低,包括龙头在内的公司计划大规模裁员、减产的消息,虽然相关传言是否真实尚无定论,但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全行业的焦虑心态。

目前来看,风电、光伏的产能问题短期难解,降价势头也仍在延续,以下几个方面的动态,或将对未来供需情况形成较大影响:

(1)整体需求的增长速度。今年的G20峰会、中美应对气候危机阳光之乡声明以及COP28气候大会均强调了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加两倍的目标,国际能源署对未来清洁能源投资的增长率也较为乐观,这无疑对风电、光伏中期需求形成了有力支撑。但也应该看到,国际局势动荡不断,部分地区煤气油投资有回潮势头,变局之下,相关目标的刺激效应何时显现仍是问题;

(2)海外市场的开拓。国内产能、价格陷入“内卷”之际,放眼海外本是必要之举,但目前我国企业出海面对的情况也较为复杂。风电、光伏今年的设备出口同比仍呈涨势,但受到海外高库存影响,单价迅速走低,出口总额也走弱。而且,随着欧美、印度等地新能源产业本土化浪潮,我国出口产品面临的海外贸易限制或许也会更加严苛,今年欧盟方面数次传出通过补贴或关税等措施保护本土光伏企业、对中国风机设备制造企业进行反倾销或反补贴调查等消息,虽然目前传言并未成真,但也加剧了国内制造商对未来出海风险的担忧;

(3)主管部门的政策调整。除了上文提及的监管、规范等政策外,绿证交易、碳市场相关政策的出台也能够为深受降价困扰的风电、光伏行业起到“补血”作用,目前海上风电即作为方法学纳入了全国碳市场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另外,此前提及的工信部等主管部门的引导成效和后续措施也值得关注。

其实,在政策主导型的产业中,一哄而上、产能过剩、低价竞争等情况已是“老问题”,就算是被视为新兴产业的风电、光伏,也均已经历过不止一次的类似危机了。但每次危机又因其相异的背景、节点而有所不同,行业会克服困境走向平稳发展,还是遭遇风险集中爆发、大伤元气,也难以直接参考此前的例子。但只要危机爆发,相关企业必定会倒下一批,这也就是所谓的“大洗牌”。而作为在市场中“摸爬滚打”的主体,企业(尤其是中上游的制造业民企)既深受大环境影响,其行为又直接作用于行业发展变化。近年来风电、光伏产业高速发展之际,也诞生了不少龙头企业、明星企业,相关公司的经营情况也是观察行业的重要指标。

三、企业基本面:增长失速、业绩承压,行业危机悬在头顶

作为率先走通商业化的新能源产业,风电、光伏企业,尤其是其中的龙头公司,近几年多处于业绩高速增长期。但到了2023年,由于此前所述的产能过剩、价格战、出海受阻等种种原因,不少企业面临着营收、净利增长失速的压力。

先看受影响最大的光伏上游硅料企业。硅料去年价格一路猛涨带动了相关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但今年价格的急转直下叠加去年的高基数效应,导致从一季度开始,大全能源(688303.SH)等高度依赖硅料销售的企业就遭遇了营收、净利同比双降。半年报公布后,大全能源降幅进一步加剧,规模更大的新特能源(01799.HK)、协鑫科技(03800.HK)净利润同比表现也均下降超过10%;三季度,情况愈发严峻,硅料四巨头中唯一坚挺、也是一体化程度较高的通威股份(600438.SH)也出现业绩“大滑坡”,当季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68.11%,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表现也由正转负,下降24.98%,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幅也被挤压至9.15%。总的来说,相比于去年净利同比增幅均超160%的高光表现,硅料四大龙头今年的净利数据显得颇为惨淡,均同比下滑20%以上。虽然在主营业务降价冲击下,业绩承压无法避免,但综观各硅料企业表现,硅料经营品类相对多元、光伏产业链纵向一体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仍显示出了更强的抗压能力。

光伏硅片企业同样受降价冲击较大硅片龙头TCL中环(002129.SZ)前三季度营收出现了2.39%的同比下滑,净利润仍保持着23.75%的同比增长,但只看第三季度的话,该公司遭遇了十年来首次单季营收、净利同比双降,且下滑幅度均超过了20%。对于相关业绩表现,TCL中环在财报中解释称,前三季度光伏行业的终端装机和上游供应走向失衡,供需和产业链价格出现较大程度的波动,产业链制造环节产能扩张导致竞争博弈加剧,N型技术产品快速迭代,行业产能面临结构性调整,落后产能面临停产出清。除了TCL中环,此前提到的协鑫科技以及后文将提到的隆基绿能等一体化龙头,也在硅片环节有深入布局,而其业绩也均受到硅片价跌的较大影响。

光伏电池、组件龙头的业绩则出现明显分化。上市公司中市值最高的隆基绿能(601012.SH)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8.55%、净利同比增长6.54%,虽仍维持正值,但相较于前些年动辄突破60%的增速已难同日而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三季度隆基营收同比下滑18.92%,净利同比下滑44.05%,随着四季度电池、组件价格战加剧,全年业绩可能进一步承压。天合光能(688599.SH)、晶澳科技(002459.SZ)两家公司的情况较为相似,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均超过20%,净利同比均实现翻倍,但较去年同期,营收增长速度出现折半。而且,两家公司今年业绩增速环比持续走低,可谓“一季不如一季”,四季度同样面临更大压力。组件四巨头中,表现最好的当属晶科能源(688223.SH),该公司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61.25%,净利润同比大增279.14%,且第三季度受益于组件出货量的高光表现,逆势实现了业绩增速的环比提升。从晶科公布的财报和相关投资者交流情况来看,该公司抓住的是电池、组件迭代的机遇,其较早布局的N型产能在“改朝换代”过程中大受欢迎,支撑了公司的良好业绩表现。但总体来看,四季度供需矛盾的加剧和价格的持续走低,还会对电池、组件公司的出货、盈利情况带来更大考验。

风电方面,多数企业前两年就已陆续出现了营收、净利增长失速的情况,今年状况也并不乐观,A股五大风电上市整机商前三季度净利表现均同比走低,电气风电(688660.SZ)还出现了亏损,各公司毛利率水平也大幅缩水;营收增速方面,虽除明阳智能(601615.SH)外均为正值,但增幅普遍低于20%。以龙头金风科技(002202.SZ)为例,该公司营收增速2021年开始出现下降,2022年净利同比也由增转降,今年前三季度营收虽实现12.06%的同比增长,但净利润仅12.61亿元,同比大幅下滑46.59%。面对投资者的质疑,金风科技称风机价格下行导致公司交付机组毛利下滑、业绩承压,未来仍将坚持长期主义,语气也颇显无奈。

无论是光伏企业还是风电企业,今年四季度业绩都可能会进一步承压,而除了经营表现外,作为曾在二级市场被热炒的“宠儿”,公司的股价表现和融资之路构成了观察行业情况的另一极。

四、估值与融资:股价阴跌、IPO收紧,市场预期愈发悲观

作为被寄予厚望的经济新动能,新能源产业一度是二级市场热衷的投资标的,尤其是已成长为全球产业链龙头的光伏。

2021年,光伏行业进入平价上网时代,光伏公司的股价也迎来高光时刻,成为投资者耳熟能详的“赚钱利器”。但好景不长,由于光伏产能问题的逐渐显露,尤其今年相关企业业绩增速明显放缓,再加之新能源发展预期走低、大环境问题、股市波动、获利了结等等诸多因素影响,多数光伏企业股价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一路走低,到现在已成为不少股民的“心头之痛”

据钛媒体App统计,2021年底时,光伏板块TOP100企业总市值高达3.88万亿,到了今年年底,这一数字缩水了1万亿元以上。曾一度晋级“千亿市值俱乐部”的天合光能、晶澳科技、合盛硅业等市值也多跌至800亿以下水平。市值最高的隆基绿能,在2021年11月一度冲上5280亿元的市值高点,但今年8月已跌破2000亿元,截至12月26日收盘已不足1600亿元。目前光伏设备板块另外两个市值过千亿的公司,阳光电源(300274.SZ)和通威股份,股价较此前高点也均跌超50%。2021年后不断涌现的各支光伏ETF一年之间回撤幅度也普遍接近40%。

从巅峰跌落谷底,让不少光伏企业的股价成为远比公司经营、宣传等更被关注的新闻,在股票讨论区、行业新闻评论区中,光伏股民的声量之大、情绪之激烈,可谓是“独一档的存在”。也因此,在今年股价长期不见起色甚至呈现阴跌之势的情况下,不少企业高管发声表示估值不合理、股价被低估,还因此变更了此前的一些融资决议,如通威股份今年9月即宣布终止了一项拟募资160亿元的定增计划,其公告给出的原因是:基于当前资本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公司价值存在明显低估。

风电设备方面,与光伏企业近似,在电价补贴退坡、抢装潮结束后,行业自2022年起就进入了景气下行期,多数公司股价高点出现在2021、2022年,2022年下半年开始大幅走低,今年也持续低迷难见起色。以板块市值最高的三一重能(688349.SH)、金风科技、明阳智能为例(三家企业市值目前在250亿元-350亿元之间),三一重能2022年6月以29.80元每股的价格登陆科创板,当年7月股价一度涨至56.14元的高点,但随后即进入下行通道,截至2023年12月26日收盘股价仅28.62元,处于破发状态;金风科技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稳坐风电板块市值“头把交椅”,2021年11月股价最高达20.58元,但2022年下半年起持续下跌,今年四季度开始长期处于10元以下的水平,截至12月26日收盘股价仅7.68元,较此前高点跌幅超过60%;明阳智能股价2021年底、2022年中曾两度突破35元,此前高点为2022年7月份的35.68元,但此后同样一路下跌,截至12月26日收盘股价为11.90元,跌幅同样超过60%。

上市公司股价受到冲击,今年“排队”IPO、融资的企业也遭遇挫折,此前被资本视为“新贵”的光伏公司首当其冲。这方面最重要的节点出现在8月27日,当日证监会发文收紧IPO节奏,此后光伏企业上市融资进度骤然变缓。根据光伏行业协会的统计,2022年全年新上市相关光伏企业至少有15家,而2023年这个数字缩小到了5家,超过40家光伏产业链相关企业已进行IPO更新,但迟迟无法上市,在此情况下,已有包括彩虹新能源、爱仕惟在内的至少6家企业宣布终止IPO。

此外,前几年堪称“疯狂”的募资扩张节奏也在今年放缓,前文提及的通威股份终止定增即是典型代表。另一方面,推升光伏行业高热、产能急剧扩张的另一大势力,即所谓“跨界玩家”也出现了大举撤退的态势,相比于2022年至2023年上半年近百家家企业跨界“追光”的“盛况”,2023年下半年至今已有乾景园林、乐通股份、皇氏集团等近10家企业宣布暂缓甚至终止光伏相关业务。

光伏行业内有一种观点,将产能过剩的原因归结为资本的非理性涌入和只注重短期利益的操作,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近期即发表看法称“行业产能过剩的本质是非市场化的资源配置”,包括过度IPO和私募的“推动-退出-套现”套路等。除此之外,地方政府集中出台的带有竞争色彩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抢签”举措也助长了“一哄而上”的局面。按照这一思路,各个层面的政策收紧、规范化无疑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但“降温”如此之快,也难免导致部分有志于长期发展的企业挨不过“寒冬”。天合光能董事⻓高纪凡近期即表示,未来行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避免“过热”“过冷”交替的问题。

五、企业策略与技术趋势:光伏电池技术路线之争、海上风电发展之路备受关注

从今年上半年新能源产能问题逐步显露开始,业内对未来前景的预期就愈发悲观,问题爆发较快的光伏尤甚,“大逃杀”“淘汰赛”“大洗牌”等描述屡见于报端、网络,不少龙头企业高管也预测未来会有至少一半企业倒闭。风电领域也有观察人士也表示,这一时间节点的情形很像2010年代初期那波“大干快上”后产能过剩导致的“大洗牌”。

脚下是现实困境,眼前的景象也较为悲观,企业在此时此刻选择何种应对策略显得颇为重要,不管对企业自身还是投资者亦或是行业,都是如此。

首先需要关注的就是产能和价格方面的策略。今年前三个季度,尤其是上半年,虽然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显露,但不少风电、光伏龙头都选择了继续扩产,原因无外乎“抢地盘”,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在风险出清阶段让自己在挺到“战争”结束的一刻。这种策略让问题进一步严峻,出现了前文所述的供需失衡加剧、全产业链大幅降价等现象,龙头也不得不加入“价格战”,在光伏行业,“跌穿成本线”成为关键词,甚至传出小厂商面临“关门”的危机。年底,光伏电池、组件龙头纷纷表态将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促进高质量发展,从产能数据来看,四季度扩产情况明显变少,12月上游硅料厂商停产、减产新闻还曾助推新能源板块股价走高,风电领域的新产能也明显变少。但同时,四季度也出现了光伏龙头停工率高企,或将大规模减产、裁员的传言,如果真的出现此类情况,也将会对行业造成较大冲击。此外,在产能整体退潮之际,部分龙头逆势操作也颇耐人寻味,如通威股份12月25日发布公告,表示将在鄂尔多斯投建一总投资约280亿元的硅料项目,虽然引发投资者较大争议,但也有不少观察者认为此举是在为洗牌期后的下一个上行周期储备新产能;今年业绩表现亮眼的晶科能源近期也表示N型产能仍在爬坡期,未来会继续扩产。不同企业考量不同,何种策略收效更佳,或许要等到潮水退去才能见真章。

此外,作为提升抗风险能力增加盈利途径的重要策略,各企业在一体化、多元化方面的布局也十分重要。一体化方面主要涉及的是光伏龙头,目前,隆基绿能、晶科能源持续推进一体化策略后,在硅片、电池、组件领域都有较深入布局,产能、市占率居于前列;最早践行一体化的通威股份今年进一步加码下游电池、组件业务,其业绩抗压能力也受益于此,强于多数硅料企业。此外,TCL中环、协鑫科技、晶澳科技、天合光能、阿特斯等今年也都持续推进着一体化策略。当然,龙头开展新业务也意味着此前相关环节的市场格局发生变化,东吴证券曾以硅片为例进行过统计,由于头部企业的一体化布局,导致硅片由“双寡头垄断”格局变为“群雄逐鹿”的战场,此前市占率相加一度近8成的TCL中环、隆基绿能目前市占率已降至5成左右。这一情况又会导致企业进一步细化博弈策略,进而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多元化方面业绩承压的企业也都在纷纷想办法,前文提及的大全能源即在三季报出炉后宣布将横向向半导体硅料延伸产业链,以打造强大的财务报表隆基绿能、阳光电源等企业则加速扩展着氢能方面的业务,阳光电源10月份接受机构调研时就表示,近两年在氢能领域投入很大,今年中标项目很多,预计相关业务收入明年就会有起色;隆基也与中石化等央企合作参与了不少绿氢示范项目;光储融合方面,除已布局颇深的阳光电源、天合光能外,阿特斯等企业也大举进军储能领域,进一步建立成本优势;风电整机商也都在积极寻找新的业绩增长,除了加大风电场的开发运营业务外,还在光伏零碳氢能等领域进行着多元布局,如明阳智能已建成的盐城、韶关两大N型光伏电池、组件生产基地,金风科技的“零碳合伙人”计划、风电制绿氢项目规划以及与航运巨头马士基签订的绿色甲醇采供应协议等。

除了产业链、新业务方面的扩张,风电光伏龙头今年的出海策略也均较为积极。光伏方面,年初随着美国光伏产业回温,我国企业赴美建厂一时成风,组件龙头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隆基绿能、晶科能源、阿特斯等均宣布已在或将在美国设厂,随后东南亚、中东也均成为热门目的地;风电方面,以金风科技和远景能源为主,出海步伐也持续加快,金风科技已官宣计划在巴西建设海外首个生产制造基地,远景也深入参与着印度等地的风电产业链。但如前文所述,出海方面面临的市场、贸易政策不稳定性、风险性愈发加大,企业策略能否生效,变数很大。

今年市场最大的热点,则是龙头企业技术路线及相关策略的选择,尤其是光伏第三代电池技术路线之争,一度成为行业“最精彩的大戏”。9月5日,隆基绿能半年度业绩交流会上,董事长钟宝申官宣公司未来电池路线将以BC技术为主,并表示BC路线能够取代目前最被看好的TOPCon技术路线。今年本就处于电池技术更替迭代之际,相关表态引发巨大反响,BC霎时成为热门概念,隆基与另一大龙头爱旭股份的产能规划也相继出炉;而另一边,TOPCon阵营的晶科、晶澳、天合光能、一道新能等也纷纷回应表示虽然各种路线都会关注,但坚定看好TOPCon前景,晶科高管更是数次高调现身例举TOPCon转换率潜力不输BC、性价比明显更佳等优势,并表示经过综合比较,晶科不会做BC电池。从技术、测试数据的论证到“隔空对话”间的“言语交锋”,再到产品、产能、市场份额等实打实的正面对决,谁是电池技术新王成为行业内外瞩目焦点。从产能进度、渗透率和相关企业业绩表现来看,TOPCon目前似乎更胜一筹BC拥趸者认为该技术路线今年多次刷新转换效率纪录进步空间明显更大产能逐渐释放的2024年才是真正的决胜时刻。此外,另一大第三代技术路线HJT(即异质结)也受到国家电投、东方日升、华晟新能源、明阳智能等新老玩家、跨界选手的青睐,产能同样在持续释放中,是不可小觑的另一大势力。而更新一代电池技术也在今年有所进展,11月,隆基绿能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达到33.9%,刷新世界纪录,这也是中国团队首次在该领域创造世界纪录,通威、晶科等龙头也都曾在今年公布钙钛矿方面的规划,第三代技术路线之争尚在进行时更前沿领域的卡位战也已悄然打响

风电领域,随着目标规划进一步明确,支持政策不断出台,审批等问题得到解决,海上风电尤其是深远海域海上风电开发成为“必争之地”(由于陆上风电普遍占地较大,且易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平衡,目前可用来建设的陆地空间越来越少,也因此,海上风电被普遍视为未来的主要增量)。这也带来了风机“大型化”“智能化”等方面的竞赛,除了支撑深远海工作,这些技术还有利于降低度电成本,年内明阳智能、三一重能等公司接连推出以“最大”为名的新风机产品,背后整个产业链也对该领域显出“狂热”态度。但近期,也不断有声音提示切勿“用力过猛”,打乱技术进步节奏、牺牲产品可靠性,再次催生同质化过剩产能。除了大型化,漂浮式也愈发成为备受瞩目的风电潜力新市场,从设备制造商到下游电站运营商,均加快了布局节奏,根据相关政策规划,“十五五”期间漂浮式有望进入规模化放量发展阶段。

以上提及的企业策略大多仍在延续中,而在行业前景远大,近期却危机重重的局面下,如何处理好宏伟愿景和应对策略的“经权之辨”,对各企业无疑都是一大考验,未来事情将会如何发展,想必局中人也在观察预判,以便谋定后动。

六、展望2024:风物长宜放眼量,一年光景一番新

在12月底召开的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有关能源工作的部署仍优先强调了安全稳定供应的重要性,指出要“充分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多措并举增加油气供给”,此后则是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保持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良好势头,并要求全年全国风电光伏新增装机2亿千瓦左右(2023年前11个月风电光伏总装机即超过2亿千瓦,同比增速创历史新高)。曾一度带来负面影响的为了“冲成绩”而激进退煤电、上马新能源的行为短期内应会偃旗息鼓。但另一面,需求增长是否会放缓也成为了业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2023年,光伏、风电中上游设备制造环节面临着如前文所述的产能过剩、价格战等问题,但这其实也就意味着下游电站能够得到更宽松的供应,付出更低的成本,华能国际等发电巨头年内风电、光伏业务发展势头良好,盈利大增,再加之煤价下降等因素影响,五大发电集团半年报均实现扭亏为盈。中国电建、中国能建等能源建设企业也在新能源领域找到了越来越多的业绩增量。但同时,为保供、调峰需要,新的煤电机组审批也在年内大幅回暖,煤电容量电价等支持政策也终于出台。2024年,随着利好传统能源的政策发挥效应,风电、光伏的需求增长速度恐将受到冲击,以光伏为例,在彭博新能源、集邦咨询等机构的预测中,2024年我国光伏需求增速将大幅放缓。而从全球来看,对明年全球光伏装机增速的预测普遍未超过30%(今年预计会超过60%)。如果上游过剩的产能无法妥善安置,那么供需问题恐将进一步加剧,届时影响的会是整个产业链甚至新能源发展、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

除了整体的供需关系,未来产业内部的需求格局变化也值得关注。光伏方面,由于产业链降价等因素影响,集中式增速同⽐明显提升,分布式发展则放慢了脚步,2024年,需求增速走低叠加愈发趋严的政策规定,分布式市场可能进一步承压。风电方面,主要是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格局的变化,虽然海上风电是备受瞩目的未来方向,但现实中,预计直到“十四五”结束其在风电市场中的占比才能接近20%的水平,目前其五年的新增装机仅与陆上风电一年的增量差不多。在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海洋能源发展报告》中,预测2024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将同比大增60%以上,首次超过1000万千瓦,如预言成真,那对整个市场格局、行业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而另一边,陆上风电则面临退役风机回收、处置等问题,同样推动着另一个回收、循环经济市场的增长。

在政策层面,大体导向或许还会延续前文提及的规则细化、监管变严等趋势,而业界期盼的智能电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方面的顶层设计能否进一步优化则有待观察。电力市场改革的发展预计将继续今年的势头稳步推进,其中如何应对、处理新能源消纳难、“新旧博弈”等问题也将对能源转型产生较大影响。

二级市场方面,虽然不少券商在展望中认为风电、光伏已处于估值底部,但多久才能走出底部,则难有定论;从股价走势来看,消息面的“风吹草动”往往会带来出乎意料的震荡,显现出无法形成整体预期支撑的现状,再加之资本市场和行业的不确定性,2024年的新能源板块或许仍难免让投资者“揪心”。

在目前的预测中,需求增速放缓,或说发展放缓,是较大概率会发生的事情。不少企业、研究者、观察者也认为洗牌期终将到来。但发展“换挡”后能否实现高质量、可持续,洗牌又是怎样的“洗”法,哪些企业能留得下来,仍有很大变数。以新能源行业今年的发展态势和目前所处的节点来看,技术将在接下来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在此前的数次“大洗牌”中(如光伏的2009至2012年、2016至2018年、风电的2012-2014年),海外市场、政策和资本的戏份明显更重,但在落后产能逐步淘汰、技术迭代加速升级的今时今日,不同技术路线的选择、产品研发创新的进度、对差异化需求的发掘和满足都可能会对企业的存续和行业的发展形成较大影响,所以,光伏电池第三代技术路线之争、海上风电的进击之路仍是2024年最值得关注的故事主线

作为未来能源系统的主力电源,风电、光伏在能源转型中拿到的是“主角”剧本,政策的支持、资金的青睐都是附加其上的“主角光环”,但要实现宏大愿景,眼前的荆棘路也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跨过。

风起云涌的2023已将成为过去,风电、光伏的2024也即将开启,或许,往昔难解的问题,新的一年就能得到答案。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胡珈萌,编辑|刘洋雪

更多宏观研究干货,请关注钛媒体国际智库公众号: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