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财经
闺蜜财经
个人简介:读懂财富逻辑,寻找价值公司,拒绝做韭菜!
IP属地:未知
0关注
132粉丝
1主题
0勋章
avatar闺蜜财经
05-11 17:56

上热搜的海底捞,“海外版”特海国际低调赴美冲上市

摘要:6年拿下3家上市公司(欢迎关注闺蜜财经) 撰文|蜜姐 这是@闺蜜财经的第1507篇原创 最近两天,海底捞突然上热搜了。 4名男子含碎玻璃渣吃火锅,5个月内陆续在海底捞北京、承德等地5家门店上演碰瓷和恶意索赔戏码,涉及诈骗金额一万余元。目前4人因涉嫌敲诈勒索罪被刑事拘留。 意外上热搜背后,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和舒萍夫妇继续闷声发财。 近日,被网友们戏称为“海外捞”的海底捞海外业务主体特海国际,发公告称已决议赴美去纳斯达克双重上市。 这对四川夫妻做火锅创业31年,收获三家上市公司,如特海国际顺利登陆美股,则能拿下第四个IPO。 01 海底捞从初代网红餐饮到资本运作高手,用了22年。 1994年,张勇、舒萍夫妇在四川简阳开了第一家海底捞火锅店,谁也没想到一个餐饮巨头就此拉开序幕。 1999年,海底捞开始走出四川,相继在西安、郑州、北京、上海等地开店。 相比传统火锅店的粗放式发展,海底捞以超越同行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模式,备受市场关注。市面上研究海底捞生意经的书籍达30多种,一跃成为了初代网红餐饮企业。 早在2012年,海底捞就开始拓展海外业务,首家海外门店新加坡克拉码头店开业。 2013年,海底捞在美国洛杉矶Arcadia店正式营业。 同年,其在我国香港注册了颐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颐海国际”)。这家公司依托“海底捞”的品牌,主要生产火锅底料等调味料。 此后,海底捞加速出海,先后在韩国首尔、日本等地开店。 2016年,海底捞迎来了发展的重大转折:开始试水资本市场。同年7月,颐海国际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 02 张勇、舒萍夫妇用了20多年做火锅,但仅用6年就收获了3家上市公司。 距离颐海国际敲钟仅两年左右,2018年9月,海底捞正式赴港上市。 相比老老实实做了20多年火锅来说,进入资本市场后,海底捞尝到了甜头,也开启了快速扩张。 财报显示,2016年海底捞营收78.1亿
上热搜的海底捞,“海外版”特海国际低调赴美冲上市

逾期贷款越来越多了!建行工行成增长“重灾区”

摘要:消失的数据(欢迎关注闺蜜财经) 撰文|蜜妹 这是@闺蜜财经第1506篇原创 钱越来越不好赚了!不知道蜜友们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 这种感觉其实也是可以量化的,比如银行逾期贷款。最近蜜妹在观察各大银行年报时发现,这个数据似乎大部分都在披露数据里消失了。 而且微妙的是,90%左右的银行好像都约好似的,选择在2023年年报里,不披露这项数据(前几年大部分都正常披露)。 据不完全统计,在近400家上市银行里,2023年披露逾期贷款数据的仅23家,包括六大行和一些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少量城商行、农商行。 今天蜜妹想看看,这项数据2023年的变化到底如何。 先看国有六大行。如上图,两大宇宙行工行、建行的2023年逾期贷款的增速让人咋舌,分别高达16.33%、21.5%,排名第三的农业银行也不是很低,增速14.89%。体量都已经这么大了,增速还如此快,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中国银行、邮储银行表现略好,交通银行则和2022年持平,还算合格。 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表现又不一样了,整体要比六大行好一些,逾期贷款增速最高的中信银行,8.81%的增速也远低于六大行的平均增速水平。 其中平安银行、兴业银行逾期贷款同比还降低了。不过在蜜妹印象里,这两家银行2022、2021年的该项数据增速不低,今年算是改善了一些。 典型城商行来看,分化更为明显:好的亮瞎眼、差的大跌眼镜。比如郑州银行,2023年逾期贷款同比增速高达50.66%,OMG,而且郑州银行其他业绩指标也不咋地,翻盘之路遥遥无期的感觉。 而重庆银行逾期贷款则同比下降了26.85%,但这家银行也是前几年这项数据增速较高,后面能否稳定下来还不确定。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蜜妹统计了下披露数据的,体量略大的各类银行近5年逾期贷款增速。总的来看,2022、2023这两年,数据明显波动更大,尤其是建设、工商、农业这三大行,走坏的趋势分外明显
逾期贷款越来越多了!建行工行成增长“重灾区”

2023上市公司高管薪酬TOP10榜单:药明康德李革登顶!这些公司大幅降薪

摘要:46人年薪上千万(欢迎关注闺蜜财经) 撰文|蜜姐 这是@闺蜜财经的第1504篇原创 上市公司2023年报披露接近尾声。除了业绩,各家高管的薪酬也备受关注。 同花顺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度,两市约有46名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超过1000万元,主要涉及医疗、光伏、新能源汽车、家电、食品饮料、IT服务等行业,尤其是医疗行业的高薪“打工人”居多。此外,有2948名高管的薪酬超过100万元。 其中,A股上市公司年薪超千万的董事长有16人,比2022年减少了11人。不少高管2023年都降薪了,有的降薪幅度超70%,甚至还有人降薪幅度超80%。 结合同花顺统计数据和上市公司年报,我们可以梳理出目前披露2023年报的公司中,高管薪酬TOP10的名单。 01 药明康德的李革拿下榜首,全靠同行大幅降薪衬托? 药明康德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革,2023年成为A股高管“薪酬王”,年薪高达4196.86万元(税前,下同)。 不过李革并非单纯的“打工人”,他也是药明康德的创始人和实际控制人之一。东方财富网显示,药明康德的实控人为刘晓钟、Ge Li(李革)和张朝晖。 2022年,A股上市公司中,拿下最多年薪的高管是通威股份的副总裁李斌,年薪高达8652.9万元。但2023年“打工皇帝”降薪至2628万元,降幅约7成。 图片来源|鲁网(特此感谢) 不过,在2023年上市公司高管薪酬TOP10名单中,李斌仍高居第二位。 李斌的大幅降薪与通威股份的业绩下滑息息相关。2023年通威股份营收微降2.3%,但净利润大幅下滑47.3%。降薪成为必然。 2022年,高管薪酬排名第二位的是三一重能总经理、核心技术人员李强5497.89万元。但2023年降薪至647.85万元,降幅超88%,跌出了高管薪酬TOP10的名单。 尽管相比2022年,2023年李革的年薪变化不大,但此前排名靠前的上市公司高管大幅降薪,年
2023上市公司高管薪酬TOP10榜单:药明康德李革登顶!这些公司大幅降薪

4月新能源车品牌交付量增速大比拼!谁跑得更快?

摘要:问界遥遥领先(欢迎关注闺蜜财经) 撰文|蜜姐 这是@闺蜜财经的第1503篇原创 近期,国内主要新能源汽车品牌陆续公布了今年4月份的交付数据。 今天我们着重来看相比去年4月,各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增速排行榜。 总的来说,没有最卷,只有更卷。4月,还有雷军带着小米的新能源汽车SU7上演了一场场营销大戏。 从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近来遭遇舆论风暴的问界,4月交付量25086辆,同比增长447.1%,高居榜首,遥遥领先。 此外,公布了一个有意思的数据:鸿蒙智行全系交付新车29632辆。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同比增速排名第二的是阿维塔,4月交付5247辆车,同比增长226%。这个品牌的背后是长安汽车、华为、宁德时代三方合作的全新尝试,2022年12月才开启首批交付。 排名第三的是蔚来汽车,4月交付15620辆新车,同比增长134.6%。 第四的是极氪汽车,4月交付16089台,同比增长99%。 第五是零跑汽车,4月交付15005台,同比增长72%。 第六是比亚迪,4月汽车新能源销量313245辆,同比增长49%。其中,纯电动乘用车销量134465辆,同比增加29%。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销量177583辆,同比增加69%。 第七是小鹏汽车4月共交付新车9393台,同比增长32.7%。 其次是岚图汽车:4月交付4003辆,同比增长20%。 再次是理想汽车,4月交付25787辆汽车,同比微增0.4%。不过,其交付量在“蔚小理”中排名第一。 目前唯一负增长的是哪吒汽车,4月全系整车交付9017台,同比下降18.6%。 而小米汽车官方公布的小米SU7最新成绩是:从4月3日首次交付起,4月份已完成交付7058台。 本文未注明数据均来自于公司财报及公告,特此说明和感谢!文章仅供讨论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 版权声明:本文系闺蜜财经创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
4月新能源车品牌交付量增速大比拼!谁跑得更快?

全球第四家!财报披露,赛力斯的冰与火

摘要:安全VS领先(欢迎关注闺蜜财经) 撰文|蜜妹  这是@闺蜜财经的第1502篇原创 重庆网红公司“赛力斯”最近正经历冰与火。 一方面深陷于问界追尾起火风波中,另一边该司昨晚(4月29日)披露数十份公告,涉及2023年、2024年1季度业绩,以及预披露重组预案等等,蜜妹挨个来说。 01 先说2023年。 2023年的赛力斯,整体来看还比较“平平无奇”,上半年,甚至很多人可能还会被它跌跌不休的股价深度套牢。 营运方面,2023年赛力斯营收358.4亿元,同比微增5.09%,其中上半年110.3亿元,同比下降11.14%。由此可以知道,赛力斯2023下半年承担了大部分当年营收,且增速不低。 尤其是第四季度,第四季度赛力斯营收191.62亿元,同比增长74.49%,环比增长239.28%。得益于爆款产品M7系列,第四季度赛力斯新能源汽车销量8.27万辆,同比增长 88.39%,环比增长253.08%。营业收入和新能源汽车销量均创历史新高。 利润方面,2023年赛力斯有回稳趋势,其中毛利润37.23亿元,同比上年的38.61亿元略降了1个亿多点;净利润-41.57亿元,同比上年的-52.21亿元减亏近11亿元。 归属净利润为-24.5亿元,相比上年的-38.32亿元明显缩窄,扣非净利润-48.17亿元,比上年的-42.96亿元减少5亿多元。 具体来看,对于净利润的亏损,赛力斯说主要是M9、M7 等研发投入较高,致研发费用、人工成本等综合成本较高;为了实现销售上量,公司加大了销售渠道建设和市场营销投入。 蜜妹看了下,2023年赛力斯销售费用同比增加13.39%为54.65亿元;研发费用同比增加29.14%为6.96亿元;管理费用和则同比减少了6.87%;财务费用更是大降109.18%。 毛利率方面,赛力斯2023年汽车行业毛利率为9.51%,同比上年的10.86%下
全球第四家!财报披露,赛力斯的冰与火

再遭降级!万科:坚决反对

摘要:上涨10%(欢迎关注闺蜜财经) 撰文|蜜姐 这是@闺蜜财经的第1501篇原创 万科又又又一次遭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下调信用评级。 4月27日,万科回应媒体称,对于穆迪下调信用评级的决定,公司“坚决反对”,并希望穆迪能够准确评估和反应公司情况,维护市场稳定。 对此,投资者和网友们争论不休。有两种对立观点颇具代表性:一是认为万科应该“大而不倒”;一是认为其债务压力难解,问题不容小觑。 而4月28日,成都楼市放大招了,从4月29日起,全市范围内住房交易不再审核购房资格,全面取消限购、摇号! 近期,深圳加入到商品住房“以旧换新”行列。从去年以来,已有超40个城市公开支持商品房“以旧换新”。 万科们能否坚持到市场转暖? 01 今年万科似乎流年不利。 3月以来,市场上关于万科的传闻多了起来,其中不少就与评级下调有关。 3月12日,穆迪将万科的发行人评级下调为垃圾级(Ba1企业家族评级)。经理人杂志报道,基于该评级,多家险企高管赶赴深圳找万科“追债”。经济观察报的报道称是“险企逼宫”。 直到4月初,万科才姗姗来迟给出了一个颇为委婉的回应:“是常规性业务沟通”。万科的说法是,每次面临赎回选择权时,双方均会提前沟通,关于存续方案利率、期限等进行沟通。 期间,也有市场消息称,12家商业银行正筹集约800亿元贷款驰援万科。但直到现在,这个传闻也没有等来下文,其中涉及的机构均未出面回应。 此后,万科面临更加严峻的舆情,烟台项目被实名举报,高管谣传跑路闹得沸沸扬扬。 万科终于坐不住了。4月14日,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总裁祝九胜及董秘朱旭接待了8家机构投资者,公开回应了债务、市场传闻及自救问题。(详见:万科报案、起诉) 4月26日,穆迪将万科的信用评级从“Ba1”下调至“Ba3”。尽管近期穆迪还下调了越秀地产、绿地香港、绿城等房企的评级,但万科对于影响“市场稳定”的担心还是很迫切。 2021年
再遭降级!万科:坚决反对

领2024年“1号罚单”!互联网保险第一股,业绩翻倍之谜

摘要:上市7年净亏4年(欢迎关注闺蜜财经) 撰文|蜜姐 这是@闺蜜财经的第1500篇原创 4月24日晚,互联网保险第一股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安保险”,证券简称为“众安在线”),发布了2023年度报告,业绩翻倍增长。 有意思的是,一天后,众安保险被媒体爆出,领取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2024年“1号罚单”:被罚款180万,三名时任副总经理均被给予警告并罚款。 不过,截至4月26日收盘,众安保险收于13.12港元/股,当天上涨8.25%。 2017年上市以来,众安保险的净利润7年内有4年净亏,大起大落。2023年,其净利润翻了约4.7倍。 除了跟上近期港股上涨的大行情之外,众安保险是否真的能打一个翻身仗了? 01 众安保险含着金汤匙出生,但业绩忽高忽低犹如心电图。 2013年众安保险成立,成为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其主要股东有蚂蚁科技集团、中国平安、腾讯控股等。 成立不到4年,2017年9月,众安保险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喜提国内“互联网保险第一股”,也成为了赴港上市的“金融科技第一股”。 但众安保险的发展之路并不顺利,上市7年,有4年出现了净亏损,保费与投诉量“齐飞”。 2017—2023年,众安保险的总保费持续增长,从59.5亿元增至296.8亿元,但净利润却大幅波动。 其中,2017—2019年,连续三年净亏损,分别为-9.96亿元、-17.97亿元和-6.39亿元;同期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9.97亿元、-17.44亿元和-4.54亿元。 2020—2021年,难得扭亏为盈,分别获得净利润2.54亿元和7.57亿元。 2022年,其净亏损13.84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1.24亿元。 02 2023年,众安保险打了一个翻身仗。 在2022年净亏近14亿元的基础上,保费、营收和净利润大幅增长,2023年其实现: 总保费295.01亿元,
领2024年“1号罚单”!互联网保险第一股,业绩翻倍之谜

利润暴增、罕见涨停!长城汽车又行了?

摘要:各品牌销量分化(欢迎关注闺蜜财经) 撰文|蜜妹  这是@闺蜜财经的第1499篇原创 一份炸裂的一季报,让沉寂已久的汽车届大佬长城汽车再次备受瞩目。 4月24日晚间,长城汽车(601633)披露一季报,2024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28.6亿元,同比增长47.6%;净利润32.28亿元,同比增长1752.55%。 4月25日,长城汽车A股盘前涨停,港股也是大幅高开。 从曾经新能源汽车领头羊到现在光环褪去,长城汽车这些年的股价也经历了从谷底到巅峰,再回落的过程。这份炸裂的一季报到底意味着什么?长城汽车又行了吗? 01 最新一季报里,长城汽车提到:营业总收入的增长,主要系报告期整车销量增长及单车收入提升所致。 此前产销快报里长城汽车披露,长城汽车旗下车型1季度累计销量275,333辆,同比增长25.11%;其中3月单月销量100,276,同比增长11.02%,这些数据相对2023年确实回升不少。 2023年1季度,长城汽车旗下车型累计销量219,968辆,同比下滑22.41%;3月销量90,240 辆,同比下滑10.59%。 2024年1季度,长城汽车产销均实现回升,是个好消息。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1季度其产销数据大部分还未恢复到2022年同期。 相比营收,长城汽车增长更亮眼的其实是利润。2024年1季度,该司归属净利润大增1,752.55%。财报里说,主要是公司销售规模增长,销售结构优化,带动营业收入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等业绩指标达成结果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 蜜妹看了下,1季度长城汽车营收同比增约47,6%,但营业总成本增速没那么高,为37.8%,管理费用甚至还减少了:同比下降约5.6%为10亿元左右。 另外1季度,长城汽车各类减值损失缩窄明显。比如信用减值损失从2023年1季度的1254.3万元缩窄至2024年1季度的371.7亿元;
利润暴增、罕见涨停!长城汽车又行了?

纯净水“一哥”年销395亿!怡宝母公司华润饮料,冲上市

摘要:卖水造富(欢迎关注闺蜜财经) 撰文|蜜姐 这是@闺蜜财经的第1498篇原创 卖水造富的又一资本神话或将上演。 2020年9月,农夫山泉成功登陆港交所。2021—2023年,凭借手握农夫山泉和万泰生物两家上市公司的钟睒睒,连续三年稳坐新财富500富人榜首富的宝座。 4月23日,港交所官网披露了华润饮料(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华润饮料”)的招股书。中银国际、中信证券、美林(Merrill Lynch (Asia Pacific) Limited)、瑞银集团为联席保荐人。 华润饮料的主要产品是“怡宝”品牌的饮用纯净水。招股书显示,2023年怡宝零售额高达395亿元,市场份额行业第一,约为32.7%。 如顺利上市,华润饮料能否复制农夫山泉的造富神话? 01 首先来看行业前景和华润饮料的江湖地位。 国内的即饮软饮产品主要分为包装饮用水、茶饮料、碳酸饮料、果汁类饮料、功能饮料、咖啡饮料等。华润饮料的怡宝属于包装饮用水中的饮用纯净水产品。 灼识咨询报告称,按零售计算,国内即饮软饮市场中规模最大的就是包装饮用水,2023年市场规模约为2150亿元,预计到2028年将增至3143亿元。 包装饮用水市场中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则是饮用纯净水。 2018—2023年,饮用纯净水市场规模的复合年增长率约为7.7%,预计2023—2028年增速将提升至8.3%。 招股书显示,2023年按零售额计: 华润饮料在国内即饮软饮市场中,市场份额占比约为4.7%,排名第5位; 在包装饮用水市场,市场份额约为18.4%,排名第2位; 再细分到饮用纯净水市场,华润饮料以395亿元的零售额,占有市场32.7%的份额,显然是细分市场上的龙头企业。 02 背靠华润集团,全国布局17年终于熬到上市。 相比作为民企的农夫山泉,华润饮料背靠央企华润集团这棵大树。 华润集团是一家老牌央企,旗下有8家在港上市公司,9家在
纯净水“一哥”年销395亿!怡宝母公司华润饮料,冲上市

重整!昔日千亿房企即将ST,金科控股背水一战

摘要:“西南王”命运如何(欢迎关注闺蜜财经) 撰文|蜜妹  这是@闺蜜财经的第1497篇原创 昔日千亿房企金科地产,正经历关键时刻。 2024年4月23日,金科地产披露3份公告,事关停牌、重整,以及其他。 01 第一份公告是关于重整。金科地产说,2024年4月22日,公司及重庆金科收到五中院送达的《民事裁定书》,五中院裁定受理公司及重庆金科的重整申请。 因被法院裁定受理重整,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规定,金科地产股票将于4月23日停牌一天,并自4月24日复牌交易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改为“*ST 金科”,股票价格日涨跌幅限制为 5%。 除被受理重整外,金科称不存在其他退市风险警示事项,重整完成后,公司将向深交所申请撤销退市风险警示,经核准后公司股票将恢复正常交易。 所以第二份公告,是关于金科股票停牌和ST事宜。其中提到:如公司顺利实施重整并执行完毕重整计划,将有利于优化公司资产负债结构,扭转公司经营颓势,恢复持续盈利能力; 如重整失败,公司存在被清算的风险。如公司被清算,根据《上市规则》第 9.4.17 条的规定,公司股票将面临终止上市的风险。 基于此,第三份公告金科股份披露的第三份公告里称,该司股票将从2024年4月24日起被调出融资融券标的证券名单。 02 回溯起来,金科地产的重整之路走了已将近1年。 2023年5月22日,金科股份在媒体披露收到重庆端恒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端恒建筑”)发来的《告知函》。 端恒建筑认为公司虽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但作为上市公司,金科股份仍有一定的重生价值和挽救的可能,故向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简称“五中院”)申请对公司进行重整。 2023年6月30日,金科与中国长城资产旗下的房地产金融投融资平台:长城国富置业有限公司(简称“长城国富”)签署《战略投资框架协议》,长城国富有意向独立或与其他
重整!昔日千亿房企即将ST,金科控股背水一战

东郊到家拟赴港IPO!超2万技师,要冲击“上门按摩第一股”

摘要:业绩提成最高80% (欢迎关注闺蜜财经) 撰文|蜜姐 这是@闺蜜财经的第1496篇原创 APP上线仅5年,找乒乓球世界冠军张莹莹代言、入驻超2万名技师的东郊到家,官宣要冲击“上门按摩第一股”。 近日,在重庆首届O2O行业发展大会上,东郊到家创始人汤帆称,截至去年底,东郊到家完成了部分IPO的规划实施及合规准备工作,以及委托的上市中介机构是第一梯队的品牌和团队,“为IPO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汤帆回应媒体称,东郊到家的IPO正在推进中,未来计划在香港上市。 和不少上门按摩APP一样,东郊到家也备受争议。黑猫投诉平台上,多名消费者投诉“ 技师与图片严重不符”、色诱加钟、按摩手法业余等。 图片来源|黑猫投诉(特此感谢) 今年315期间,福建广电海博TV曾曝光福州的“东郊到家”“首约到家”“星河到家”“爱尚往约”APP存在“涉黄”问题。 01 成立6年,入驻技师超2万名,2024年狂飙:计划入驻技师超3.5万人,注册用户破1500万。 东郊到家是重庆聚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米网络”)旗下的品牌,2018年开始创建线下实体店,累积了初期用户。 2019年,东郊到家APP上线,聚米网络公布累计忠实用户1万+。2020年,设立了成都分公司,技师商户突破百人,在重庆主城区进行了大量的广告宣传。 2021年后,东郊到家开始狂飙猛进。 当年,东郊到家在10个城市设立分公司,技师商户飙升至3000余人。2022年,又在8个城市设立分公司,技师商户破1万大关。到2023年底,其技师商户已超2万人,注册商户达3万家,在全国建立了28个运营中心,平台用户超700万人。 东郊到家官网称,2024年初,已在25座城市设立了运营中心,今年预计所开设的城市将增加1倍,入驻技师超3.5万人,注册用户破1500万。 相信不少蜜友近几年都在各种电梯里面看到过东郊到家等上门按摩服务APP的广告。这
东郊到家拟赴港IPO!超2万技师,要冲击“上门按摩第一股”

4年销售人员减少8000人!“医药一哥”业绩转正,恒瑞医药又行了?

摘要:转型(欢迎关注闺蜜财经) 撰文|蜜姐 这是@闺蜜财经的第1495篇原创 4月17日—18日,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瑞医药”)相继发布《2023 年年度报告》《2024 年第一季度报告》。 相比2021、2022年连续两年营收和净利润负增长,恒瑞医药2023年营收同比增长7%,净利润同比增长10%,虽然还未恢复到2021年的业绩水平,但似乎已度过了黑暗时刻。 有意思的是,这两天恒瑞医药的股价不涨反跌。截至4月19日收盘,恒瑞医药收于41.68元/股,4月18日—19日,两个交易日累计下跌6.18%。 01 2023年,恒瑞医药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全年实现: 营收228.2亿元,同比增长7.26%;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3.02亿元,同比增长10.14%; 归属扣非净利润41.41亿元,同比增长21.46%;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76.44亿元,同比大增504.12%; 基本每股收益0.68元,同比增长11.48%。 2020年,恒瑞医药的业绩达到自2000年上市以来的巅峰,营收277.3亿元,归属净利润59.61亿元,两者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此后两年因仿制药集采、创新药医保价格下降,叠加疫情影响等,恒瑞医药的业绩持续下滑,2020—2021年,营收分别为为259.1亿元、212.8亿元,分别同比减少约6.6%、17.9%;归属净利润分别为45.3亿元、39.1亿元,分别同比下滑28.4%和13.8%。 自2023年一季度起,恒瑞医药的业绩开始逐渐修复,尤其是全年归属净利润重新恢复了两位数增长。 02 除了相关政策、大行情和黑天鹅等因素的影响外,恒瑞医药的业绩波动也缘于自身的转型。 2018年开始,受集采影响,大批的仿制药价格被砍去了七八成,被迫拿出“地板价”。靠仿制药躺着挣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曾经,仿制药是恒瑞医药的基本盘,2
4年销售人员减少8000人!“医药一哥”业绩转正,恒瑞医药又行了?

宁德时代卷得飞起,一季度营收减少10%!

摘要:净利润不降反增(欢迎关注闺蜜财经) 撰文|蜜姐 这是@闺蜜财经的第1493篇原创 宁德时代这两天频频传来好消息。 4月15日,宁德时代发布2024年一季度报告,减收增利:营收约798亿元,同比减少10%;净利润达105亿元,不降反增7%。每天净利润超1亿元,妥妥的印钞机啊。 当天,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上调了宁德时代公司主体及债券信用评级至“A3”。 不过,资本市场似乎反应平平。 两大好消息发布第二天(4月16日)收盘,宁德时代当天微涨0.01%。而截至4月17日收盘,宁德时代微跌0.59%,收于195.99元/股,主力资金净流出3.29亿元。 2021年12月,宁德时代股价高峰时超382元/股,总市值一度超1.6万亿。如今宁王还能否重返巅峰? 01 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宁德时代依然是行业巨无霸。 据SNE统计,今年1-2月,宁德时代占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份额约为38.4%,同比增长5%。而动力电池联盟公布数据,一季度,宁德时代占国内动力电池市场份额约48.9%,同比增长4%。 今年一季度,宁德时代出货量同比大幅提升,但连续两个季度营收下滑。 财报披露,今年一季度宁德时代营收797.7亿元,同比减少10.41%,环比减少24.91%。这也是继2023年第四季度(营收1062亿元,同比减少10.16%),连续两个季度营收增速两位数下滑。 2023年第二、三、四季度,宁德时代的单季度营收均在1千亿以上,而今年一季度下滑至不足800亿元,是自2022年第三季度以来,连续7个季度营收额最低的一次。 华金证券研报显示,今年一季度,宁德时代的电池出货量95GWh,同比增长超25%,其中储能占比接近20%。 02 宁德时代在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解释,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还是原材料成本下降,导致电池价格相应下降所致,产品结构变化并不大。 国内动力电池行业的价格战从2023年延续至
宁德时代卷得飞起,一季度营收减少10%!

奈雪的茶后,茶百道上市在即!真相很残酷

摘要:不确定性很大(欢迎关注闺蜜财经) 撰文|蜜妹  这是@闺蜜财经的第1492篇原创 开年4个多月,港股够衰的。 2024年4月15日,茶百道开启招股,以固定价格17.50港元/股招股,拟募资25.86亿元,预计将于4月23日在联交所挂牌交易。 你敢信?25.86亿元,已经是今年以来港交所最大型IPO。 茶百道合计发售约1.48亿股。其中,香港公开发售的股份占10%,国际发售占90%,另有15%超额配股权。中金公司是此次IPO的独家保荐人。 茶百道预计将于4月23日挂牌上市,如果一切顺利,将成为继奈雪的茶后,第二家新茶饮上市品牌。 01 2008年,年仅25岁的王霄锟和妻子在成都开了第一家茶百道。 2013年,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的戴利也进入茶百道工作。 创业近16年,从1家店到8016家门店,并冲击上市,茶百道赶上了新式茶饮的风口。 和蜜雪冰城一样,茶百道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向加盟商销售原材料和设备、特许权使用费及加盟费。 如下图所示,茶百道的销售货品和设备占营收比约95%,特许权使用费及加盟费占营收比约4%。 和蜜雪冰城不同的是,茶百道销售的货品大部分是转售,蜜雪冰城则是自产自销,找人代工确实省去了供应链成本,但另一面品控的风险也会增高。 和蜜雪冰城一样,茶百道也是赚钱的。2021-2023这三年间,其营收分别为36.44亿元、42.32亿元、57.04亿;净利润分别为7.79亿元、9.65亿元、11.51亿元;同期毛利率分别为35.7%、34.4%及34.4%。 根据茶百道最新披露的招股书显示,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2024年2月18日),茶百道在国内共有8010家门店。截至2023年底,其加盟店收入56.59亿元,占比99.2%,直营店收入2584万元,占比仅0.5%。 还是2021-2023这三年间,茶百道自每家品牌门店赚取的平均收入分别为人民币100
奈雪的茶后,茶百道上市在即!真相很残酷

被举报偷逃税、被质疑高管跑路,万科反击!

摘要:报案、起诉(欢迎关注闺蜜财经) 撰文|蜜姐 这是@闺蜜财经的第1491篇原创 4月14日,万科披露了最新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其中详细回应了近期的市场传闻。 比如,万科否认管理层谋取私利,回应了近期被传得沸沸扬扬的烟台的实名举报一事,否认了拒不交账等情况,以及否认有高管被边境控制,披露了其中涉及高管的行踪。 近期,从某些财经大V到散户,公开宣称对于万科的“信仰”破灭。各种不利舆情的持续发酵,对于万科的“自救”颇为不利。 01 承认“遇到了阶段性经营性困难,流动性短期承压”,否认管理层谋取私利。 4月14日下午16:30—18:00,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总裁祝九胜和董事会秘书朱旭接待了广发证券、花旗证券、摩根斯坦利、中金公司等8家机构投资者。 首先万科介绍了公司大致情况,承认从总的经营情况来看,当前遇到了阶段性经营性困难,流动性短期承压。 前不久万科发布2023年年报,其中披露的情况更为详尽。也是近期一些投资者“信仰”倒塌的直接导火索。 2023年,万科销售额3761.2亿元,同比下降9.8%,规模仍保持在行业第二位;全口径收入558.1亿元,同比增加8.9%,但财报中的关键数据并不好看。 2023年,万科全年实现: 营业收入4657.4亿元,同比下降7.56%; 营业利润292.5亿元,同比减少43.78%;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1.6亿元,同比下降46.39%; 实现投资收益26.9亿元,同比减少34.7%;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9.1亿元,同比增长42.24%,有较好改善。 财报解释,净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三:开发业务结算规模和结算毛利率下降,部分开发项目计提减值。 更让投资者破防的是,万科自1991年上市以来,首次宣布不分红、不转增。 02 净负债率不降反增,“自救”迫在眉睫:今明两年债务规模计划下降1000亿元。 财报披露,截至20
被举报偷逃税、被质疑高管跑路,万科反击!

“药企一哥”2023年增收,降利15%!保健品业务能否“救命”?

摘要:转型阵痛(欢迎关注闺蜜财经)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撰文|蜜姐 这是@闺蜜财经的第1490篇原创 4月10日,哈药股份发布了2023年年度报告,仍在承受转型阵痛。 作为国内医药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哈药股份曾被称为“药企一哥”。它很早就尝到了广告轰炸出业绩的甜头。大手笔砸广告费+明星代言,让其“哈药”、“三精”、“盖中盖”等品牌家喻户晓,被业内称为“哈药模式”。 但2023年,哈药股份营收约155亿元,同比增长约12%的情况下,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接近4亿元,不增反降15%。同期,销售费用高达23亿元,同比增长近32%。 2020年,哈药股份接盘全球最大保健食品公司两年后,对方宣告破产。同年哈药股份净亏损超10亿元。2023年,哈药股份的保健品业务营收接近21亿元,同比增长82%。该业务能否成为其第二增长曲线,带领哈药股份重返巅峰? 01 2023年哈药股份的关键数据如下: 全年实现营收154.57亿元,同比增长11.93%;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5亿元,比2022年减少了0.7亿元,同比减少15.02%; 扣非净利润3.25亿元,同比增长40.5%;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9.50亿元,同比增长52.66%,有明显改善; 基本每股收益0.16元,同比减少15.79%。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哈药股份的营收增长,得益于医药工业板块和医药商业板块业务的增长。 2023年,医药工业板块营收57.70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近34%,同比增长18.46%。 其中,化学制剂营收22.31亿元,同比减少10.66%;保健品营收20.57亿元,同比大增长82.13%。 同期,医药商业板块营收103.49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约67%,同比增长7.83%。 其中,占比最高的是批发医疗客户,营收61.50亿元,同比微增3.7
“药企一哥”2023年增收,降利15%!保健品业务能否“救命”?

延期、道歉!平安系又踩了房企的雷

摘要:2023年中国平安资管业务利润由正转负(欢迎关注闺蜜财经) 撰文|蜜妹  这是@闺蜜财经的第1489篇原创 这是一个魔幻的年代,“良人”也开始让人受伤。 今天朋友在群里发了一条万科的段子,蜜妹感慨万千。最近几年,万科这个“良人”,股价表现真是让无数投资者伤透心。 其实何止万科,市场上让人伤心的良人不在少数,比如最近也站上舆论风口浪尖的另一位:中国平安。 01 事情缘起于中国平安旗下的信托产品。 时间回到3月29日,平安信托发布福宁615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重大事项临时公告,而当天正是信托合同约定到期日。 据券商中国报道,平安信托对相关投资者表示,由于房地产低迷,项目开发公司正荣地产暴雷,以及销售资金须进入监管账户等原因,截至公告日,该信托计划尚无现金回收,信托计划延期至信托财产全部变卖之日或存续受益人预期信托利益足额分配之日(以先至者为准)。 接着几天后,社交平台上就出现诸多“小道消息”,称平安信托总部聚集了一大批人维权,原因是信托产品严重逾期不兑付,并且没有清晰的解决方案,有图有真相。 再就是昨天(4月10日),平安信托官方订阅号发文回应致歉,算是确定了产品“暴雷”一事,称目前正在积极推进项目处置,并已对回购义务人正荣方提起诉讼。同时表示:目前公司整体业绩稳健、经营状况良好。 公开信息显示,“平安信托·福宁615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成立于2021年9月29日,募集资金7.72亿元,以股权的形式投资厦门市荣璐置业有限公司70%股权,从而间接投资厦门联正悦投资有限公司名下的“臻华府”项目。 该信托计划存续期为30个月,2024年3月29日为信托合同约定到期日。截至相关信托计划延期公告日,存续信托规模约为7.72亿元。 相关文件显示,平安信托该产品退出路径包括项目公司逐层向股东预分配盈余资金或分配利润;若标的项目未完成业绩考核或发生保护性退出情形,正荣地产或其
延期、道歉!平安系又踩了房企的雷

黄金价格再创新高!梦金园毛利率仅5.3%,赚钱难,上市更难?

摘要:4年4次冲上市(欢迎关注闺蜜财经) 撰文|蜜姐 这是@闺蜜财经的第1488篇原创 黄金价格又又又创历史新高了。 4月9日,国际金价继续疯狂,盘中一度达每盎司2384.5美元,截至当天收盘,纽约商品交易所6月黄金期价收于每盎司2362.4美元,再创历史新高。这也是近10个交易日内,第9个交易日创收盘新高。 4月初,国内多家黄金珠宝品牌的足金首饰零售价格破700元/克大关,截至4月10日,已有不少品牌足金首饰零售价格涨至728元/克。 金价一路高歌猛进,黄金珠宝品牌们也争相冲击上市。 近日,梦金园黄金珠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梦金园”)更新了赴港IPO的招股书。从2020年起,这是梦金园第4次尝试IPO。从A股转战港股,金价一路攀升,但这家金店似乎赚钱难,上市更难。 01 人人都爱买金,三四线消费者买得更欢。 今年2月底到4月初,国际金价最大涨幅已超17%。自2022年11月至今,金价虽有波动,但几乎是一路走高。从各国央行、机构投资者到普通消费者,买金热不减。 国内市场上,也从曾经的大妈爱买金,到年轻人也爱上了买金。 公开数据显示,国内珠宝首饰细分市场上,2022年黄金珠宝市场销售收入最高,达4098亿元,占整个珠宝市场的57%。 弗若斯特沙利文研报预计,到2027年,国内黄金珠宝市场的销售收入将增至546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5.9%,仅次于玉石珠宝市场6.4%的增速。同期,钻石首饰市场和银铂市场预计将出现负增长,复合年增长率预计分别为-0.7%和-2.4%。 按城市层级来看,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买金热情更高。 2017—2022年,一线、二线、三线和四线城市的黄金珠宝销售收入,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6.7%、8.3%、11.0%和11.5%。其中,二线城市的销售收入占比最高。 但展望未来,研报预计从2022—2027年,一二线城市的黄金珠宝市场规模,复合年增长率
黄金价格再创新高!梦金园毛利率仅5.3%,赚钱难,上市更难?

六大行年报PK:工行增速掉队?商业银行压力大

摘要:如何提高非息收入(欢迎关注闺蜜财经) 撰文|蜜妹  这是@闺蜜财经的第1487篇原创 年报披露接近尾声,蜜妹这段时间会找一些热门行业的热门公司进行对比,今天先说说银行业。 伴随房地产行业持续下行,曾经躺着赚钱的银行业如今也开始有压力了。这两年,营收下滑、息差下降成为主流趋势。 但趋势中也存在分化,有些差别还挺明显。 01 从国有六大行来看,2023年国有六大行的营业收入总计达到了3.53万亿元人民币。TOP3分别为工商银行(84307亿元)、建设银行(76973.6亿元)、农业银行(69482.8亿元),排位和往年基本一致。 不过营收增速方面各家区别还挺大的,体量最大的工商银行增速在六大行里垫底,为-3.73%。这也是该行继2022年营收下跌(-7.11%)以后,连续第二年该指标下跌,背后压力不言而喻。 营收增速第二低的是体量第二位的建设银行,2023年这一数据为-1.79%,2022年为-4.91%,也是连续第二年下跌。 下图可以看到,在营收同比下滑的同时,工行、建行的利息净收入下滑幅度更大。 六大行里,2023年营收增幅最大的是中国银行,为6.41%;2022年该数据是-3.33%。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银行2023年非利息收入约1563亿元,同比增长23.98%。看来在息差降低的趋势下,如何拓展非息收入,成为银行稳增长的动能所在。 实际上,如上图所示,六大行各家在拓展非息收入方面应该是大都在努力的,从利息净收入来看,有4家银行同比收入下降,5家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同比降幅都高于营收同期变动幅度。只有邮储银行2023年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3%的情况下,营收同比增速仅为2.25%,该行2023年其他非利息净收入324.52亿元,同比下降1.45%。 利息收入增速动力不足,拖累整体营收增速,这一情况也反映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2023年业绩上。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20
六大行年报PK:工行增速掉队?商业银行压力大

千亿房企巨头世茂集团,遭清盘呈请!股价1日跌超18%

摘要:极力反对(欢迎关注闺蜜财经) 撰文|蜜姐 这是@闺蜜财经的第1486篇原创 房地产行业的洗牌还在继续,又一家房企巨头遭清盘呈请。 今早(4月8日),世茂集团发布内幕消息,中国建设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在4月5日向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法院提出了对世茂集团的清盘呈请,涉及世茂集团的财务义务金额约为15.793亿港元。 从房企销售前10强、超3000亿合约销售额的巨头,到被约16亿港元“困住”,世茂集团在短短三四年内可谓是迅速跌倒。 这家成立35年的老牌闽系房企,几乎经历了自1989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所有周期,这一次还能否成为“不死鸟”? 01 近两年,稍微关心房地产行业的蜜友们,大概率都被普及了一个新名词:清盘呈请。 清盘是一种停止运营的过程,常见的目的之一是将公司的资产变现,用于偿还债务。通常是公司被债权人,或公司成员等向相关监管部门提请清盘。 今年以来,除世茂集团外,弘阳地产、碧桂园都被申请了清盘。 再之前,恒大、新力控股、阳光城、花样年、佳源国际、佳兆业、中梁控股、大发、海伦堡、龙光等在港上市的内房企,均被债权人提出过清盘呈请。 其中,旭辉控股、融创、龙光、花样年、祥生控股等,债权人已同意撤回清盘呈请,或相关呈请被法院驳回了。 世茂集团遭遇清盘呈请,和其他房企的反应差不多,也是回应“极力反对”。 世茂集团给出的理由是,中国建设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不能代表该公司境外债权人和其他相关方的共同利益,为保障其相关方利益,所以才极力反对该呈请,并表态会:“继续推进境外债务重组以最大化其相关方的价值”。 但资本市场可没有耐心等待债务重组。 截至4月8日收盘,世茂集团当天的股价跌去了18.68%,收于0.37港元/股;其间接控股的世茂股份(ST世茂)也跌去了4.55%,收于1.05元/股。 02 从巅峰到危局,三年净亏696亿元。 世茂集团曾是稳
千亿房企巨头世茂集团,遭清盘呈请!股价1日跌超18%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