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王小五
青铜王小五认证个人
老虎认证: 微信公众号青铜王小五
IP属地:未知
8关注
659粉丝
3主题
0勋章
avatar青铜王小五
2022-02-20

外卖平台会一直赚不到钱吗?

周末又仔细想了想美团降费这个事情,也看了看市场上对这件事情的隐忧,跟大家分享下自己的新的思考。①平台生意的"根"互联网平台生意的本质是分享中国实体经济的红利。在这个过程中,平台是依附于实体经济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无法独善其身。无论是阿里的电商、美团的外卖,平台经济的核心是信息的匹配(人与货/人与服务)。这些生意良好发展的前提都是实体经济的繁荣,供给(商户*丰富度)和需求(用户*可支配价值)的繁荣才会提升平台的价值。当下已经是疫情的第三年,实体经济面临压力很大。这个时候,互联网平台助力实体经济,其实是符合自身长期发展利益的。②外卖平台会永远赚不到钱吗?当前美团的佣金是5%~6%(信息服务费),设想某一天,王兴突然宣布,以后美团不再收取信息服务费,美团外卖会亏损么?其实并不会。假设商家过去的净利率是10%,美团取消佣金后大家的净利率上升为15%。这时候,场外的人会觉得,外卖的生意又好做了,于是平台上出现了更多的商家。商家数量增加后,势必会分流老商家的用户和单量。对于老商家来说,虽然利润率上升了,但是单量下降了,赚到的钱可能和以前一样多,甚至更少。这个时候势必会有一部分商家为了提高收入,就会选择花钱做营销和推广,然后得到总收入的上升。而另一部分商家的单量被分流,也会陆续跟上广告支出。最终一个可能的状态是,利润率从10%上升至15%后,又逐渐下降到了10%附近,这取决于商家之间的竞争。而对于美团来说,虽然佣金的收入没有了,但随之而来的是在线营销收入的增长,平台依然会赚钱。所以,外卖平台能不能赚钱,并非由行政指导所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市场中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决定的。而定价权(take rate)的高低,是由这个平台生态的健康程度决定的。③外卖平台不是伪需求外卖平台的价值可以从四个角度来看:1.用户层面:以低廉的价格享受到了好的服务,本质是节约时间。2.商家层面:拥有了引流、曝光店铺的
外卖平台会一直赚不到钱吗?
avatar青铜王小五
2021-12-25

我对腾讯分红的一点想法

本周四的时候,腾讯发布了中期分红的公告,决定以每21股腾讯派1股京东的方式进行派息,分红后持有京东占比由17%下降至2.3%,退出第一大股东。站在未来的某天再回首看,这一定腾讯发展史上一件标志性的事件。而站在当下看,这可能是当下最好的选择。对于股东而言,既然战略投资的京东可以分给股东,那么腾讯持有的价值万亿以上的投资资产理论上没什么不能分的。腾讯隐藏在水面下的股权资产的价值慢慢的被大家重新认识,有利于腾讯价值在资本市场的重估。对于监管者而言,腾讯借助自身资本和流量构筑的庞大资本联盟开始瓦解。按照这个趋势,在没有股权绑定的基础上,未来腾讯的流量分配会更加合理,更多的流量会向联盟外、以及中小企业流动,整个互联网的生态会更健康、更繁荣,社会经济的活力也会被促进。对于腾讯自身而言,过去十年的战略是通过流量扶持自己持有的企业,在自身没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分享红利(主要是电商),从而更好的专注主营业务。这个战略过去确实很成功,无论是主营业务(游戏、金融、广告、云)还是投资端(京东、快手、美团、拼多多),在商业上都非常成功。过去,腾讯在互联网公司投资的成功可以分为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把流量的钱换成了股权,收益从线性增长变成了指数增长。另一个原因则是产业经验提高了被投公司成功的概率。不过时代在变化,过去资本+流量的投资组合拳已经不再适用了。这就像生活,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改变原有的设想轨迹,企业也好,个人也要,总要去学着适应和改变,找到一条新的适合自己的道路。目前来看,腾讯的规划还挺清晰的:游戏业务积极出海,以云业务为支撑点积极拥抱产业互联网,在投资端积极转向投资高精尖的中小企业,在社会回报上积极探索价值。从这些转变中可以看到,腾讯在战略规划上还是积极的与时代共呼吸,与过去的时代割舍很果断。这是我很喜欢腾讯管理层的一点:身处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和行业,愿意积极的拥抱变化,对行业的发展方向看得
我对腾讯分红的一点想法
avatar青铜王小五
2021-11-26

关于美团三季报的一些想法

在中概股的一片哀鸿遍野中,美团的财报确实不让人失望,分享几个我关注到的点。①到店业务在广告行业整体的低迷期中,到店业务的增长依然稳健(同比+33%),广告增长也很强劲。三季度疫情反复导致了居民线下活动的缩减,酒店夜间量环比下降了16%,因此佣金收入环比下降了5.5%,而广告收入环比增长了6%。在疫情的影响下拿出这个成绩,可以印证的是,美团到店业务增长的动力和空间都还很足,天花板还很高。②外卖业务在加强外卖员工保障机制的背景下,外卖业务运营利润率同比下降0.4%,外卖日单量环比增长13%至4400万单,峰值突破5000万单。这组数据前半段印证了之前中信证券在研报中的说法,即增加员工保障机制对外卖业务的影响大概在每单0.2~0.4元,不会对外卖业务产生较大的影响。后半段则印证了外卖业务较强的增长能力和空间。另外,收入结构上,广告收入的增速快于佣金的收入,占比逐渐提升,但绝对值不高。这一季财报中,外卖业务佣金和广告的收入比值是7:1,而到店业务是1:1。但我觉得,在未来这一部分能提高的空间并不是很大,原因是餐饮行业大多是低毛利运营,能给到广告上的预算着实有限。相比之下,倒是配送网络成本的优化更值得期待。③新业务新业务亏损109亿,用户环比增长4000万,这组数字上季度分别是92亿和6000万。过去三个季度,美团年度交易用户分别增长了6000万、6000万、4000万,现在年度交易用户达到了6.7亿。用户增长速度开始收敛这个事情,我觉得是符合预期的。一方面,用户增长本身就有天花板,可以参考拼多多年度交易用户8.6亿,美团离得不太远了。另一方面,拉新主力的社区团购进入了降本增效的阶段,这也意味着盲目的扩张的战线开始收缩了。至于亏损愈演愈烈,估计不少人都在心里犯嘀咕,我倒是觉得,这个事情不必太悲观。举个例子,19年的时候,兴盛优选就在湖南就实现了盈利。这说明,社区团购这个商业模式肯定是
关于美团三季报的一些想法
avatar青铜王小五
2021-11-25

逆向投资的两个例子:上海机场与腾讯

常见的逆向投资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基本面受到重创导致的股价下跌,典型的代表是上海机场。另一种是基本面基本运转正常,但由于市场对行业不确定性的担忧导致的下跌,典型的代表就是腾讯控股。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是潜在的好的投资机会,但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接下来简单讨论一下。上海机场的生意比较简单,自身是远东地区最大的机场,国际航班人流量巨大,通过免税销售抽成的方式赚钱。再简单点说,上海机场是个流量富余的app,通过免税变现,现在因为疫情app流量大跌,没有流量,变现能力变差了。对于上海机场,大家普遍会认可一个模糊的判断:疫情有一天会结束,届时上海机场的流量会恢复,从而可以继续开展卖流量的生意,重回昔日荣光。至于现在买入上海机场是否划算,我这里有个简单的判别方法:今天上海机场的收盘价是49块,历史高点是88块,假设未来某天疫情结束,上海机场回归到曾经的流量水平和变现水平,盈利空间是88/49=79%。如果三年后可以恢复,那么这笔交易对应的年化收益率是21%,如果是4年,对应的收益率则是15.6%,如果是5年,则是12.3%。同时,上述计算中存在几个风险点:①疫情常态化带来的人流量复苏不及预期;②机场的免税地位下降(未来和中免的协议的抽成率)。具体的投资决策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我而言,我更觉得这是一笔胜率不高,赔率也不高的交易,承担的风险大于当前能看到的收益。而对于基本面运转基本正常,但充满政策担忧的企业,我觉得判断其投资价值的要点在于判断基本面是否真如市场预期那样被扰动。以我们的老朋友腾讯为例,当前市场上对腾讯的担忧很多,但这些担忧归根结底指向的问题只有一个:在监管趋严的时代下,腾讯这家公司是否依然能够增长?如果未来一两年,腾讯依然能保持一个不错的增速,那么市场上悲观和观望的声音将会逐渐消散,慢慢转向积极和乐观。反之,则会继续迷茫。面对这种情况,投资者需要做的更多是深入理
逆向投资的两个例子:上海机场与腾讯
avatar青铜王小五
2021-11-20

阿里的三季报不太妙

这周看到阿里巴巴在财报后几个交易日被砸回了140,这个价格已经接近了上次中概股股灾时的价格。一年前的今天,估计不会有太多人想到今天这个局面,反正我是想不到。阿里巴巴的财报我也看了一眼,好消息是,收入增长还是很稳健的(扣除高鑫零售并表后+16%),阿里云依然在高速增长,海外业务增长也不错。但坏消息是,核心电商中,客户管理收入本季增长停滞(+3%),同时利润率下滑严重。别看老马之前总说阿里巴巴是个庞大的商业经济体,其实阿里真正赚大钱的业务只有财报上"客户管理"这一项,其包括了淘系电商内广告、佣金的收入,是过去、现在、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阿里现金流的支柱。至于"客户管理"收入增长停滞背后的原因,我觉得,一方面原因是广告行业整体遇冷,三季度经济指标不是很好,广告主预算削减的可能性比较大。另一方面是反垄断之后,淘系电商对佣金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实际的take rate有所下降,这点也导致了"客户管理"的收入和利润双下降。最后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电商行业的竞争变得更激烈了,淘系电商的流量不足,这点从张勇频频积极喊话互联互通上略见端倪。为啥阿里始终渴求更多的流量在淘宝中"逛"呢?原因是广告收入是阿里收入的大头。更多的用户、更长的浏览时间、更多的成交量分别意味着:更多的广告展示、更多的广告展示、更多的广告点击成交(更贵的广告)。而这些最终都会为阿里带来净利润。在整个互联网行业流量红利期间,这种商业模式看不到什么风险,拉动了淘系电商过去的高速增长。但在流量红利殆尽的现在,这个模式又天然的阻碍了增长。所以淘系电商现在的处境并不乐观,在这种背景下,改变商业模式并不现实,那么我大胆的做一个推测,阿里很可能会以一个极其丰厚的条件换取和腾讯的互联互通,保障未来若干年的稳定增长,等待云业务成为增长的火车头()。回想今年8月份,在腾讯暴跌之际,把阿里换到了腾讯,当时心里想的是同样的价格,腾讯的生意要比阿
阿里的三季报不太妙
avatar青铜王小五
2021-11-17

简单聊聊B站的三季报

今天财报刚出那会儿,盘前从+1%一路掉头-7%,评论区网友纷纷表示:陈睿触电,叔(输)麻了。我也翻了翻B站这期财报,跟大家分享一下这家公司值得关注的点。①月活用户增长3000万,付费用户增长300万,用户日均时长88分钟,达到最高记录。看到这组数据,我的第一反应是B站在"破圈"这件事情上还是做得比较成功,至少在用户增长上挑不出任何问题。按照这个趋势,到2024年底,B站很有可能达到4亿月活用户的目标。B站由于用户目标群体是以90后为核心,因此在用户增长上是存在较为明显的周期性,比如Q1和Q3往往是拉新季。因此,对于用户日均时长这个指标,虽然这个季度创了新高,但并不意味着B站的用户粘性变好了,很可能是因为B站的目标群体放暑假了。作为一名普通用户,我个人觉得,由于用户扩张和分发算法"智障",B站的内容吸引力对我有所下降。当然,这个结论不一定对。②收入环比增长15.8%,营业亏损环比增长23.5%。上一个季度这组数据是:收入增长15%,亏损环比扩大50%。相比之下,还是有一定程度收窄的趋势。其中广告收入受行业低迷的影响,增长了12.5%,是个不错的成绩。广告行业的低迷只是暂时的,这部分未来慢慢会恢复的。不过,在这组数字逆转之前,市场很难认可B站的商业化能力。......关于跟踪B站这家公司,我觉得关注的要点有三个:①用户增长是否符合预期;②商业化状况是否得到改善;③用户的体验有没有大幅下降;①代表着B站商业价值的基本盘,②意味着B站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爱优腾,③意味着B站的护城河是否坚挺。目前我个人的感觉是,①符合预期,②在改善,但天花板不高(商业模式本身),③在缓慢下降。
简单聊聊B站的三季报
avatar青铜王小五
2021-11-10

腾讯21Q3财报,都挺好

21Q3腾讯收入同比增长13%,主营业务(non-IFRS)利润同比增长-2%。值得注意的是,本季度毛利率同比增长11%,被一般行政开支和市场推广所抵消,实际经营情况要比直观数据好一些。这个业绩在游戏、广告双双受到红色A4纸打击的背景下,也算是不错的成绩了。①游戏业务本期财报腾讯首次拆分了国内游戏业务和国外游戏业务,二者的收入比例差不多是3:1,后者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内游戏同比增长5%,这个数字看起来有些低,但考虑到未成年人流水从4.8%下降到了1.1%,且Q3期间没有新游戏发行的情况下,这5%的收入增长含金量还挺高。国外游戏收入同比增长20%,不考虑汇率波动的情况下,这个增速是28%。目前腾讯海外游戏收入只有国内收入的1/3,这部分空间确实挺大的,也是腾讯目前正在投入的方向。腾讯在财报里也对最近新发行的两个游戏数据简要提及:英雄联盟手游10月在国内日活排名二名(第一是王者荣耀),而金铲铲之战则是21年新游戏中日活第二名(第一名是英雄联盟手游)。因此,随着四季度英雄联盟手游和金铲铲之战开始贡献收入,腾讯游戏业务的收入增速应该会稳步的回升,依然是一台印钞机。②广告业务社交广告同比增长7%,媒体广告同比增长-4%,整体增长5%,这个增速确实是出乎预料。后知后觉的从结果倒推,原因除了教培金主被团灭等A4纸原因外,很可能是今年经济的压力导致了广告主预算减少。如果上述的推测成立,过一阵百度、微博等公司Q3的广告收入应该也不会太好看,届时可以侧面佐证一下。对于腾讯广告业务,尽管未来几个季度增长会有一定的压力,但对其中长期的发展,我还是持乐观态度的。一方面,活跃小程序同比增长40%,腾讯广告的重要载体还在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广告行业长期趋势是向上的,腾讯社交广告商业化程度并不高,还有长长的坡,厚厚的雪。③金融和云金融和云整体增长30%,是本季度拉动收入增长的主力。支付业务作为金融业务
腾讯21Q3财报,都挺好
avatar青铜王小五
2021-10-27

微软22Q1财报背后的一个小细节

今早的信息流被微软精湛的财技轰炸了:22Q1收入同比增长22%,净利润同比增长48%。听到这个消息,我先是心里偷偷喊了句"微软牛逼,股价真是又高又硬",但随后又觉得有些奇怪,净利润大幅高于收入,往往意味着利润率大幅改善,而微软各个业务利润率都挺高的,改善的空间按理说应该没那么大。晚上回来翻了翻微软的财报,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是微软在22Q1期间,从海外的一家公司向美国总部转移了一份无形资产,带来了33亿美元的税收减免。这33亿在国际通用会计标准(GAAP)下会被计入企业当期的净利润,网上现在盛传的消息便是采用了GAAP统计口径下的净利润。微软在财报中也提供了非国际通用会计标准(non-GAAP)的数据,并在其中扣除了这33亿美元的净利润,给投资者作为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参考。扣除这部分一次性利润后,微软净利润增长27%,符合今年9月在【定量看微软】一文中的分析:大概率微软净利润增速会高于收入增速一大截。这样分析之后,其实微软22Q1的财报看起来没有太多惊喜,增长上中规中矩,和之前的预期(18%+5.5%)相差不多,整体还是非常稳健的。如果要找一个亮点的话,就是智能云本季度收入同比增长31%,继续担当微软的增长引擎。除此之外,微软给出下季度的收入增长指引为同比16.5%~18.5%,基于微软增长引擎是智能云和生产力流程,净利润增速超过20%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依然稳健。基于这份财报,我对微软24年财报后的合理价值的推测暂时不做更改:预期三年复合18%增长(考虑加税),合理估值30~35倍,对应市值3.3万亿上下。以当前2.4万亿的市值(对应320)来估算,当前买入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2%,也还不错。
微软22Q1财报背后的一个小细节
avatar青铜王小五
2021-10-22

茅台很好,但投资者很难

最近一段时间对茅台的关注多了一些,看了不少公开资料,也看了一些知名投资者对茅台的理解和分析。看了又想,想了又看,最后我的感觉是:茅台这家公司确实很简单,但现阶段投资茅台挺难的。茅台的简单一方面在于其经营状况的确定性,这些由产品、品牌、文化等因素构成,既直观,又便投资者于理解。简单的另一方面则源自于,利润非常容易估算。市场上现在估算茅台利润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锚定五年前茅台酒基酒产能折算来对利润进行估计,另一种则是锚定茅台业绩目标和茅台集团五年计划的定量目标。从第一个视角来看短期,虽然今年茅台增速一般,但明年可供销售的茅台酒产能增加了不少(5000吨附近),同时明年茅台出厂价还有提价的预期。知名投资者唐朝就曾给出过详细的推算,2022年茅台净利润在700亿上下。从第二个视角看长期,根据茅台集团的计划,2025年的营收目标是要翻番的,那么折算到贵州茅台的利润上,2025年内茅台的净利润会在1000亿附近。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贵州茅台的业绩都是比较清晰的,这是茅台的简单之处,而茅台投资的难处在于,用什么样的价格去买入,以及持有多久。我曾经在【来给茅台算算帐】一文中估算过投资者持有茅台的预期收益,以下是假设2025年茅台估值保持在35倍PE,以不同价格买入茅台持有4年的预期年化收益率。这个预期收益率实现有两个前提。一个前提是,到2025年茅台的估值水平能保持在35倍,如果到时候只有30倍,那么收益率一不小心就是个位数了。而另一个前提是,需要耐心的持有4年,这对大部分投资者来说,是个挺漫长的投资周期。虽然市场上经常有人喊着持有多年的口号,但有个风吹草动就六神无主了。按照当前茅台1800多的价格,对应约12%的年化收益率,确实不太美好。如果把眼光再看得长一点,比如说投资十年,那么茅台则是非常划算的标的:前4年获取一个略低的收益,而之后的6年则可以享受茅台的利润增长。这样的10年年
茅台很好,但投资者很难
avatar青铜王小五
2021-10-15

跟踪微信视频号发展的一个视角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过微信指数,其官方说法是:微信指数是基于微信大数据的移动端指数产品,能反映关键词在微信内的热度变化。微信指数所反映的热度变化来源于对微信搜索、公众号文章以及朋友圈公开转发文章形成的综合分析。简单归纳一下,微信指数大致反映了一个关键词在微信生态的热度,这个数值是由微信微信生态内产生的数据计算出来,并且实时更新的。我在微信指数上对比了一下公众号和视频号两个关键词,数据还是挺让我意外的。可以看到,公众号的微信指数保持在3亿附近波动,而视频号的微信指数在4月底开始从3亿慢慢上涨,期间经历了一些波动后,在9月摸到了10亿,之后又一路下跌,今天的微信指数是7.6亿。尽管我们不知道微信指数的数值代表着什么意义,也不知道其背后的计算逻辑,但这条曲线还是能透露出很多信息,也对未来观测视频号很有意义。首先,从微信指数的趋势上来看,视频号今年的发展还是很迅猛的,尤其是二季度"偷偷摸摸"的高速增长了一波,让我很费解,但很符合腾讯低调的行事风格。第二,结合微信公众号3.6亿的日活(2020Q4财报披露),指数保持在3亿附近,再考虑到市场上一些第三方评测的信息,一个可以断定的积极信息是,视频号的日活应该早已经超过公众号了。关于微信指数的数值,从技术角度可以确定的是,指数的数值会和用户数、用户停留时长、用户行为次数呈正相关。那么,视频号微信指数的剧烈增长的原因也很好解释:除了用户数量增长的贡献外,用户在视频号内的行为频次、用户停留时长应该也有不小的提升。无论是从一个互联网产品的生命周期来看,还是横向对比抖音、快手,视频号目前应该还是处于用户增长和时长、行为量增长的阶段,远未到达成熟期(参考公众号)。那么,如果未来视频号的增长顺利,反映在微信指数上,应该还会有一波提升。因此,虽然腾讯目前基本不会主动披露视频号的相关数据,但在腾讯"雪藏"视频号的这段日子里,通过微信指数来跟踪视频号应该是
跟踪微信视频号发展的一个视角
avatar青铜王小五
2021-10-12

美团外卖真的是“业界毒瘤”吗?

市场上最近充斥着对美团外卖的负面评价,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剥削商户和压榨骑手。这背后有不少无良自媒体人的推波助澜,毕竟鼓吹资本家和民众的对立是一件很"赚流量"的事情。资本家的恶,能激起观众们的愤怒,打工人的惨,能引发观众的同情。故事演绎之后,观众的情绪得到了宣泄,自媒体人得到了流量。那么,真实数据下的美团外卖是什么样呢?让我们从美团公开的财务数据上来看。先来看看商家端。上图是过去5年,美团外卖业务变现率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变现率在2020年开始下降,峰值停留在2019年的14%。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美团外卖的变现率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是:商户佣金和营销收入。前者可以理解为对订单的抽佣,而后者是商户通过广告等在线营销方式为美团贡献的收入。因此,美团整体对商户抽佣率还要比这个数字更低一些。这里有人可能会问,美团仅仅是搭建了一个平台,就可以从商户的订单中拿走一部分钱,这难道不是对商户是一种剥削吗?其实每个餐厅每天能容纳的顾客是有限的,一个餐厅的成本包括了:人力成本、房租成本、材料成本。外卖这种就餐形式在无需占用餐厅空间,在提升商户的销售量上限的同时,还节约了商户的房租成本。对商户来说,外卖并不是一件吃亏的生意。外卖本质上是为餐饮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量,但这个过程中也加剧了商户的分化。即优质的商家在维持堂食用户量的同时,拥有了更多的外卖订单,而品质差的商家原有的堂食用户量被分流。这是很多餐饮商户对外卖不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消费者会自发的选择优质的服务,餐饮行业也会自发的进行分化。再来看看骑手端。美团外卖每年约13%的毛利率,净利率却只有3%左右。很显然,中间这10%的利润补贴到了骑手之中。这张图是美团外卖业务毛利率的分布图。可以看到,在2020年,毛利润中约75%补贴给了骑手,美团自己留下的只有25%,即3.5%的净利润率。这部分净利润在2020年为28亿。相
美团外卖真的是“业界毒瘤”吗?
avatar青铜王小五
2021-10-09

我的持仓与交易计划

本周操作本周无操作。持仓明细后续交易计划①腾讯控股:理想买入区间400~500,预期最高仓位50%;②美团:理想买入区间200~240,预期最高仓位30%;③微软:理想买入区间220~280,预期最高仓位10%;④贵州茅台:理想买入区间1500~1700,预期最高仓位30%;本周感悟本周跟大家聊聊我的交易计划里的数字。首先声明一下,这些数字都是基于我个人的投资风格和我对这些公司理解所设定的,很可能是错的。理想买入区间代表了我认为买入后"有利可图"的范围,我个人会倾向于在区间高点开始买入小仓位,在区间低点买到预期的最高仓位。预期最高仓位是基于多个因素设定的,包括但不限于:对该公司的理解程度、对该公司成长性和确定性的认知、整个组合的抗风险能力等。公司财报发布后或影响企业核心逻辑的事件发生后,我会对这些数字进行动态的调整。具体到各个公司,平时定性和定量的分析都写了不少,我稍微详细说明一下:①腾讯控股关于腾讯的定量分析,曾经从两个角度来分析过:①你愿意成为腾讯的股东吗?②以腾讯为例,聊聊企业的估值方法。基于上述模糊的估算,腾讯三年后的合理价格应该在7.2万亿人民币附近波动。400~500港币的价格对应了3.6~4.5万亿人民币的当前市值,对应未来三年的年化收益在27%~18%。在企业经营逻辑没有被破坏的前提下,400~500的价格其实都是非常划算的。②美团美团是一家很难定量分析的公司,主要原因是业务整体协同性高,且处于发展的不同阶段,很难对其商业潜力进行量化。但同时美团又是一家逻辑非常通顺、确定性非常高的公司,也是国内最像亚马逊的公司。在乐观假设美团到店业务稳定增长,且外卖业务2025年能够实现日均一亿单,一单赚一元的前提下,不考虑难以测算的新业务,我们模糊可预见的是,到店+外卖三年后净利润在500~600亿元,合理的市值在2万亿人民币上下。200~240港币对应美团市值为1~1.
我的持仓与交易计划
avatar青铜王小五
2021-10-08

美团暂时上岸,短期仍有若干担忧

美团暂时上岸了,这次处罚结果一是要求归还商家"二选一"保证金13亿元,二是对营业收入处以3%罚款约34亿元,整体相当于美团损失了约50亿的现金流,比之前市场预期要好很多。市场不会担忧美团外卖的竞争格局变化,因为外卖市场是一个很注重规模效应的生意。目前美团和饿了么的市场占有率差不多是7:3,而在规模效应的加持下,美团的运营成本要远远低于饿了么(远远大于2倍)。因此,无论商户端的低费率竞争、用户端的补贴竞争,还是骑手端的补贴竞争,同等力度下,饿了么都要付出比美团多得多的成本,饿了么很难不计成本的投入来抢占市场份额。从商业的角度来看,短期真正值得市场担忧的是今天发布的《行政指导书》中的几点内容:①完善平台佣金收费机制和算法规则;②维护平台内的中小商家合法利益;③加强外卖骑手合法权益保护;①②中提到的佣金收费机制和中小商家利益可能会对美团外卖的变现情况产生压力,①中提到的完善算法规则会对美团即时配送网络的效率和成本带来压力,③中提及的外卖骑手权益保护会带来美团成本端的上升。这三方面的影响,暂时都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可预期的影响范围。结合我对美团的理解,也有一些看法跟大家探讨下。关于佣金收费机制,王兴在最近的财报会上提到,未来外卖变现将主要通过在线营销来实现。目前美团外卖分部佣金收入占比大约是90%,在线营销只有10%,这部分空间还是很大的(到店业务大概在1:1)。我觉得,长期来看佣金不会是外卖业务变现的主要途径,原因是:类似关税,过高的佣金比例会带来外卖交易规模的衰退,越低的佣金会促进外卖交易的繁荣。着眼长期,佣金比例长期逐步下降是最符合美团的根本利益的。而关于配送网络效率和成本,其影响是切实存在的。这部分短期看美团的成本优化和转嫁能力(消费者付更多的服务费),中长期则是看无人机、无人车对人力成本的替代和对整体效率的提升。这三方面监管的影响,短期看对美团外卖还是有一定的压力,具体影响
美团暂时上岸,短期仍有若干担忧
avatar青铜王小五
2021-10-07

为什么定量分析不适用于美团?

对于投资者而言,美团是一家容易做定性分析,却很难做定量分析的公司。其原因主要是,美团所处的发展阶段兼具了互联网公司发展的各个阶段。互联网公司的发展阶段往往可以分为:拉新存留、商业变现、价值迁移。对应到美团这家公司来看,到店、外卖、新业务三个分部恰好处于这三个不同阶段。①到店业务:价值迁移期,通过酒旅业务带动新增量;②外卖业务:商业变现期,目前商业化程度低,但面临监管压力;③新业务:拉新存留期,业务繁多,短期亏损带来了大量用户;这三个业务分部中,到店业务很容易通过定量的方法进行估值,是美团业务中最简单的部分。外卖业务估值的难点在于商业化空间虽大,但目前面临市场和监管的双重压力,定量分析的估值区间波动会很大。对此王兴曾给出过2025年每天一亿单,每单赚一块钱的预期,可以作为一个偏乐观的估值参考。而以社区团购为主的新业务,无论是用户空间和商业化空间都难以估计。与此同时,商业上面临着拼多多、阿里的竞争,在监管层面也面临着一定的压力。这是美团未来十年最有看点的业务,也是美团定价中最具争议的业务。大家都知道这个业务未来会很好,但没人知道它应该值多少钱。除了部分业务估值困难之外,美团定量分析中还有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如何给美团的本地生活生态估值?美团的业务整体协同做得非常出色,2018年王兴曾在财报会上披露:美团80%的酒店用户都是由外卖用户转化而来的。从这里可以看出,美团单业务用户的增长会一定程度带动其他业务发展,典型的1+1>2。同理,最近两个季度社区团购拉新1.2亿用户,这些用户也会逐渐被转化到美团其他业务,带动美团收入的增长,而这些也几乎无法估算。因此,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定量分析可能对美团都不太适用,投资者不得不通过定性分析来判断美团未来的价值。美团独特的业务加上创始人的传奇故事,导致了美团天然的吸引了短线交易者和长期投资者,二者关注到了美团的不同价值:短线交
为什么定量分析不适用于美团?
avatar青铜王小五
2021-09-30

浅析腾讯的金融科技

最近阅读了德邦证券研究报告《深度解析腾讯金融科技》,是篇比较优秀的研究报告。该报告里有两个亮点,一是对腾讯金融各业务的商业逻辑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二是对各业务的收入进行了谨慎的测算,很有参考价值。根据最新数据,在支付领域,支付宝市场份额约为55%,微信支付约为39%,妥妥的双寡头格局。但其实二者在业务上的结构差异很大,我们先看腾讯金融科技的业务情况。上图对腾讯金融科技的业务进行了拆解,可以看到,腾讯金融科技的商业逻辑非常清晰。首先,微信支付通过提供基础设施(安全、高效的支付技术)、广泛的使用场景(线上、线下)、以及具备社交粘性的功能(红包、转账),让用户把微信当作自己的钱包,从而让闲置资金沉淀在微信支付中,培养用户粘性。接下来,微信通过丰富的方式进行变现。对于支付业务,微信对零钱提现、商业支付功能进行抽佣,从而获取收入。与此同时,沉淀在微信的用户零钱会在央行的监管下作为“备付金”,产生一定量的利息收入。除此之外,基于微信支付中沉淀的用户资金和微信本身的流量优势,腾讯提供了一系列的撮合交易业务,诸如基金代销、保险、小额贷款、分期、信用卡还款等。可以看到,腾讯金融业务是典型的轻资产好生意,依靠巨大的流量和交易量抽佣,像极了太平盛世的收税机。下图是德邦证券对腾讯金融科技业务收入占比的测算,推敲过程我就不复述了,整体比较严谨。我认为,和真实情况不会有太大出入。可以看到,支付业务仍然是腾讯金融科技收入的大头,占比86%,而金融科技业务收入不高,占比14%。横向对比同行蚂蚁金服,支付宝商业支付收入占比36%,而贷款、理财、保险等其他衍生品收入占比达63.4%,其中小贷业务是支付宝收入的主力。两者的收入结构差距还是挺大的。从收入结构上看,腾讯的金融业务更像是支付科技,蚂蚁倒是更像金融科技。两者收入结构的巨大差距的原因也很好理解:阿里生态以电子商务为主,其拥有的丰富信息更容易对用户消费能力和
浅析腾讯的金融科技
avatar青铜王小五
2021-09-27

小米现在值得关注了

小米$小米集团-W(01810)$现在动态PE在15倍附近,处于历史低点,价格确实挺便宜了。 平心而论,小米是一家伟大的公司,但也是家生意模式一般的公司。 小米的伟大在于,用接近成本的价格销售硬件产品,成功带动了友商的内卷,为消费者谋了福祉。在21年中报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主营业务中手机毛利率11.8%,IoT毛利率13.2%,而在20年,这两个数字更低,分别是7.2%和11.4%。 我一直觉得,小米这家公司颇有**战士的胸怀,回想当年阅兵时,雷军坐在改革开放花篮里,确实是实至名归。 但正如硬币都会有两面,小米伟大的背后,生意模式略微有些尴尬。小米主营业务由三部分组成:①智能手机②IoT与生活消费产品③互联网服务。从企业战略角度来看,小米的战略是通过低毛利的硬件设备获取大量用户,继而通过高毛利的互联网服务变现。 这个战略看起来很美好,但小米的问题在于互联网服务变现能力比较弱。互联网服务分部主要包括几块业务:①广告业务(包括开屏广告、信息流广告等)②渠道分发(对小米商店的游戏流水抽成30%)③金融业务(小贷业务)。这些业务尽管毛利率高达75%,但互联网服务的收入只占小米收入的8%~9%,因此带来的利润并不可观,导致公司净利润率常年低于10%。 再横向看行业标杆Apple,硬件设备毛利率都维持在40%附近,互联网服务收入的占比也高达20%。尽管小米手机出货量已经超越Apple,但和行业龙头还是有肉眼可见的差距。其实造成这个差距的原因也很好解释:Apple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极致的用户体验,而小米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极致的性价比。二者吸引的人群不同,商业化空间也天差地别。 虽然生意模式不够优秀,但小米赚的钱也是真金白银,无非是赚得辛苦了些。小米未来几年的业绩增长还是有较好的
小米现在值得关注了
avatar青铜王小五
2021-09-16

定量看微软

在买入一家公司前,我一般会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来分析。定性分析主要是分析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市场竞争格局、未来发展的潜力,从而判断是否值得买入和持有。在定性分析后,如果觉得这家公司确实不错,会通过定量分析,大致估计下在不同价位买入预期的收益情况,从而指导实际的交易。总结一下,定性分析决定了买或不买,定量分析决定了怎么买。上周在的文章【微软这家偏爱垄断的公司】里,对微软的生意模式进行了定性的分析,有以下几个结论:①生意模式极好,70%以上的收入都属于垄断性业务(商业软件、智能云)。②竞争优势明显,商业产品基本没有竞争对手,智能云规模仅次于亚马逊云。③未来收入增长有持续性,其中智能云仍在中速成长期,商业产品稳步增长。同时,微软的生意有以下三个特点:①赚到的利润是真实的利润,是自由的现金流。②无需持续大量的资本投入来拉动增长。③今天赚到的钱在未来有持续性。因此,这家公司在未来的合理估值水平在30~35倍没什么大问题,折中取个33倍。参考微软在21Q4给出的业绩指引,下个季度的收入增速在16.7%~19.1%之间。具体到各业务,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依次是智能云、生产力与商业流程、个人计算业务。考虑到智能云、生产力与商业流程这两个业务净利率高于整体,可以乐观推测,未来一段时间,大概率微软净利润增速会高于收入增速一大截。再考虑到未来美国企业税可能要上调5.5%,对于未来三年,我觉得(模糊的)预期年化18%的利润增速应该不会有太大偏差。上个财年微软的净利润是612亿,按照上述推测的增速计算,三年后也就是24财年预估净利润大概在1000亿,对应33倍的市盈率的估值,市值大概是33000亿美金。今晚微软的市值是22800亿美金,现在的价格买入,对应未来三年年化收益率13.1%。当然,上述定量分析在很多关键的变量都很模糊,这些变量的波动会给预估收益率带来一些波动。比如微软的利润增速是不是真的会只
定量看微软
avatar青铜王小五
2021-09-14

腾讯头上的两朵乌云

确实没想到,互联互通这么快就拉开了序幕。在网上看了不少人的分析,大家对这件事的看法分歧还挺多,作为腾讯股东,我也来聊聊自己的想法。腾讯作为互联网流量的终点,现在面临着两个问题:①阿里接入微信流量②视频号面临抖音的压力。关于腾讯与阿里的竞争,我觉得腾讯更有优势。原因在于阿里的生意模式严重依赖App内的流量,很难接受用户仅在淘宝做交易。翻过阿里财报的人都知道,阿里利润的主要来源在核心电商,核心电商的主要利润在一个叫做"客户管理"的项目中,其实就是广告和佣金。这里佣金比较简单,用户交易额越多,抽的佣金越多,通过微信流量扩大交易额显然是件好事。但对广告来说就不一样了。广告的收入主要依赖于用户在淘宝app内搜索和浏览,淘宝在这个过程中控制商品和用户的匹配,为金主展现商品,从而赚取广告费。这个生意模式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用户需要把淘宝作为购物的入口,并尽可能的停留。如果一个用户从其他渠道而来,大概率只是购买后离开,对淘宝贡献了交易额,却不会贡献广告收入。所以在过去,对淘系电商很重要的一个事情是,把其他渠道用户转化为淘宝用户。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阿里最初封禁了百度、微信、蘑菇街,也解释了阿里为何不断通过收购获取流量入口,并倒流给淘系电商,背后逻辑也很简单:一方面这些倒流用户不会贡献广告收入,无法繁荣阿里内部的生态。另一方面则是担忧用户在其他平台产生习惯,不再将淘宝作为购物第一入口,进一步影响广告收入。在与微信的互联互通上,阿里肯定是不愿意看到购物的入口从淘宝app转移到微信,从而逐渐沦为一个交易场所。这也是阿里虽对互联互通态度积极,但只是计划开发淘宝特价版小程序的原因。因此,在与阿里的竞争上,微信的压力并不大,本身就在优势地位。腾讯另一个压力是视频号面临抖音的竞争,这个事情我的想法是这样的。首先,微视的失败可以说明,短视频的竞争仅靠流量、资本优势是不够的,没有人会需要第二个微信。这也说明,微
腾讯头上的两朵乌云
avatar青铜王小五
2021-09-12

苹果税可能要被动摇了

上周末,Epic Games公司诉苹果一案公布了判决结果。这个案件的背景是这样的:Epic Games是家游戏公司,代表作之一是堡垒之夜。去年他们在苹果的应用商店挂了一个外链支付,用来避开苹果支付渠道30%的分成。苹果发现后就把Epic Games的游戏从应用商店下架了,Epic不服,一纸诉状把苹果告上法庭。在该判决中,面对Epic的10项指控,苹果赢了9项,但输掉了很关键的一项:苹果公司阻止在App Store中使用其他支付方式的规定属于不正当竞争,并要求苹果公司停止这种做法。通俗的解释下,就是未来消费者可以在iOS系统内通过其他链接进行充值,这笔钱不会被苹果抽成30%,会直接给到应用开发者。目前,服务收入占苹果收入的23%,是苹果毛利率最高的业务,其中绝大部分收入都来自于苹果渠道抽成(苹果税),显然这个判决结果会对苹果不利。从国内外对比来看,苹果税目前其实相对合理。对于年收入小于100万美元的开发者,苹果内购抽成15%,对于大于100万的则抽成30%。相比之下,国内硬核联盟(华为、oppo、vivo等)公司对应用商店内游戏流水抽成50%,良心一点的企业像小米抽成是30%。另外,苹果抽成的基础建立在为用户和开发者构建iOS平台,以及提供了良好体验的硬件设备(iPhone、iPad)。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苹果税本身也是对iPhone设备相对低毛利率的一种补偿。所以我个人觉得,这次的判决结果对苹果不够公平。这就好像是苹果自己花钱盖了一座商城,投入了很多成本,也吸引了很多优质的客人,结果商城里的商户们却不想交房租,想把赚的钱全都揣进自己的兜里。所以我是支持苹果继续上诉的,对苹果最好的结果就是驳回这次的判决结果,苹果依然可以在内购中独享抽成,尽管可能会附带一些调整抽成结构的要求。而最差的情况则是维持现有判决,应用商可以引导用户绕开苹果渠道支付。但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法官裁决认为,苹果
苹果税可能要被动摇了
avatar青铜王小五
2021-09-12

中国科技公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今晚跑出去喝酒,回来的比较晚。最近一周的空闲时间主要在关注全球最成功的科技公司,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想法,也对国内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思考。美帝这些公司自从疫情大放水以来,股价基本都翻倍了,但神奇的是,这些公司估值水平并不算多高。目前,微软现在是37倍PE,谷歌31倍,苹果29倍,FaceBook只有28倍,整体都在一个合理偏高的范围,谈不上高估。股价飞涨但估值依然合理,这背后的原因是业绩也在高速增长。脸书Q2净利润同比100%,苹果Q3净利润同比增长93%,虽然高增速背后有疫情复苏和去年疫情低基数的双重影响,但不得不承认,扣除疫情的影响后,这些公司的增长依然非常快,而且具备持续性。这些公司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就,我觉得有三个大的原因。首先是诞生在科技最发达的国家,首先做出优秀的技术产品;第二是可以在强势政府的保护下迅速全球化扩张,占领市场;第三是通过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利润,不断巩固自身护城河,进入良性循环。回顾中国互联网过去20年的高速发展,其实成功的原因也主要有三点。第一是互联网本身生意模式很好,且天然适合人口众多的中国;第二是美国的开源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第三是国家对行业的保护,一定程度上帮我们抵挡了美国互联网企业在中国的殖民。而现在的中国互联网到了一个比较关键的转折点,当前行业面临着两个困境:一是行业饱和度高,也就是容易商业化的产品都被做了出来;另一个则是流量红利殆尽,当前网民数10.11亿,已经快接近人口总量了。王兴在2018年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当年分享了对互联网下半场的方向性看法,即上天、入地、全球化。上天指的是投入大量成本做科技,通过科技提升效率,带来商业价值;入地指的是深入改造社会效率,从而带来商业价值;全球化则是中国企业出海殖民,将中国模式复制到其他国家。这三个方向非常正确,但确实每一个方向都很难做。百度走的是科技的道路,在无人车技术上
中国科技公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