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

特斯拉最初由马丁·艾伯哈德和马克·塔彭宁于2003年7月1日创立,公司名称来自于著名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

2004年,伊隆·马斯克对公司进行了A股投资,成为特斯拉最大股东和董事长,并将这两个头衔保持至今。

早期特斯拉是个纯粹的电动车制造商,但在2016年11月收购了马斯克的另一家公司SolarCity(原股票代码$(SCTY)$)后,公司业务拓展到了住宅和商业太阳能蓄电系统领域。

​​车型​

目前,特斯拉有四种车型可供用户预定,包括轿车、超跑和SUV,均为BEV(Battery Electric vehicle,电池动力汽车)。

不过超跑Roadster(第二代)尚未开始量产,正在交付的只有三款。

​​

太阳能产品

​​

值得注意的是,凭借“完全使用清洁能源”、“唯一落地的半自动驾驶软件”、“马斯克的个人魅力”等因素,加上长期的品牌建设,特斯拉如今已拥有一个极具科技性的品牌。

股权结构

伊隆·马斯克为第一大股东,同时其他股权相对分散,因此马斯克对公司发展方向有较高主导权。

这位明星企业家现年47岁,是SpaceX的创始人,PayPal的联合创始人,也是特斯拉的董事长、CEO兼产品架构师。

需要提醒投资者注意的是,扣除ETF、LOF、开放式基金等所持股份后,管理层和机构投资者合计持股近40%,正在交易的股票份额较少。

行业概况

截至18年5月,电动车(PHEV和BEV)在美国新车销量中占比为1.5%左右,预计未来数年内占比将逐步提升。

市场地位

截至18年5月,Model 3在美国电动车(PHEV和BEV)市场中已占有25%的份额,在BEV中更是独挑大梁。

同时Model 3的5月销量已非常逼近宝马3系,有望在年内成为美国最畅销的入门级豪车。

​​

不过,传统入门级豪车销量近年出现下滑的主因是低油价导致人们转向SUV和跨界车,因此随着油价的复苏,它们的竞争优势有可能出现回升,Model 3的“最畅销”之路也许会随之出现波折。

竞争优势

1.高度自动化与垂直整合战略

特斯拉一直着力打造全球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制造系统,并为此自建了两座工厂,分别是位于美国加州Fremont的特斯拉工厂(车辆组装)和内华达州的Gigafactory(电池生产)。

两座工厂均以高度自动化而闻名,并为特斯拉在豪华汽车市场取得了显著的竞争力。

“什么我们要比全球任何其他汽车公司更加垂直一体化?

因为我们目的是打造全球最好的汽车(不仅是最好的电动车),这意味着需要集成了许多很难商用的技术,也意味着需要不断突破常规汽车的设计和制造的极限。此外我们需要在超短时间表内做到这一点,所以自行研发核心组件会有显而易见的优势。”

 ——引自特斯拉前生产部门VP的采访。

2.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

一般认为,特斯拉在电池生产方面没有太多积累,电池单体性能的高度一致性主要来自松下成熟的电池生产技术。

但特斯拉开发出了一套极具竞争力的电池管理软件算法,配合松下的电池,实现了电池性能(能量密度、功率、寿命、安全性、模块化)与成本的良好平衡,最终带来了比竞品更高的续航里程。

​​

3.分布广泛的充电网络

目前,特斯拉的充电站无论在分布广泛性还是密度上均大幅领先竞品。

​​

4.特斯拉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

特斯拉神经网络可以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精确解读,这使得他们并非盲目收集和储存“大数据”(竞品们正在这么干),而是更有效率的利用数据,提升旗下各软件的性能。

5. Autopilot系统

此系统基于英伟达的芯片,最初版本由特斯拉与Mobileye公司合作开发,16年7月之后由特斯拉独立开发。

严格来说Autopilot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软件,而是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也可以说是“半自动驾驶”软件。

但它是目前唯一落地的“半自动驾驶”软件,由此为特斯拉带来的优势可想而知。

与电池管理系统相似,特斯拉利用先进的算法,实现了性能、安全性和成本的良好平衡,最终得以将ADAS落地。

5. 其他优势

包括直销模式(标准化线下 体验和更低的成本)、强大的互联网营销能力(更低的广告成本)、美国加州政府的大力扶持(各种税收抵免和政策优惠)、在华建厂(免除关税,扩大中国市场)等。

·竞争情况

1.很难长期维持的优势

我们认为充电网络、电池选择、营销、政府扶持等都是竞品易于并正在追赶的优势,很难长期维持,例如大众集团已宣布将斥资20亿美元在美国打造充电网。

2.有利有弊的因素

高度自动化和垂直整合战略在带来竞争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定弊端:成本太高,并且现阶段技术不够成熟,难以保证生产效率和扩张进度。

事实上,Model 3迟迟无法突破产能瓶颈正是与此有关,马斯克也在4月发推承认“过度依赖机器人,而低估了人类”。

​​

3.存在风险的因素

目前看来,关键的Autopilot系统存在一定风险:

  • 数次致死车祸是否证明Autopilot功能与优势被夸大?
  • 与Mobileye终止合作之后,Autopilot迭代升级速度始终低于预期,目前仍未激活所有摄像头,是否证明特斯拉核心研发能力不足?
  • 拒绝使用LiDAR技术是否影响了安全性?
  • 自动驾驶技术负责吉姆·凯勒的离职对研发进度会造成什么影响?
  • 试图抛弃英伟达、自主研发AI芯片的举动是否过于激进?
  • 特斯拉曾援引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的数据来证明Autopilot的性能,但随后NHTSA反驳称“未在2017年的报告中评估该系统的效果”,这是否再次证明特斯拉有夸大的可能?

不仅如此,特斯拉还在自动驾驶上面临着来自科技巨头(苹果、谷歌、亚马逊均斥巨资投入)和传统车商(软银愿景基金近日向通用公司自动驾驶部门投资22.5亿美元)的两面夹击。

当前,第三方机构Navigant已显著下调了对特斯拉自动驾驶技术的评价,将之从“竞争者”降级至“挑战者”。

​​

4. 有望长期维持的优势

我们认为电池管理系统和神经网络的优势有望长期维持,特斯拉将在此基础之上,继续保持自己“有效平衡成本与性能,实现产品差异化”的优点。

附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