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财经
达摩财经认证媒体
老虎认证: 财经自媒体,关注资本市场人与事。
IP属地:北京
0关注
113粉丝
0主题
0勋章

背靠五粮液的宜宾商行IPO,酒企银行高薪酬惹关注

出品|达摩财经 近日,宜宾市商业银行向港交所提交IPO招股书,建银国际和工银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 2023年6月30日,宜宾市商业银行就曾向港交所递表,最后却以失效告一段落。如果本次能成功实现港股上市,这家资产规模不足千亿的银行将是继H股泸州银行、A股成都银行之后四川省第三家上市的城商行,也将成为港股市场最为“袖珍”的上市银行。 作为宜宾市最大的本土银行,宜宾市商业银行的股东背景与当地白酒产业联系紧密,其单一最大股东为白酒产业龙头企业五粮液集团。 事实上,像五粮液集团这样参股或控股银行的酒企不在少数。公开资料显示,茅台集团持有贵州银行12%股份,为该行第二大股东;泸州老窖是泸州银行和泸州农商行的第一大股东,分别持股约15.97%和12.26%;此外,舍得集团、汾酒集团、古井集团等均对不同城商行实现了参股或控股。 在银行业息差不断下行的大环境下,不少商业银行在2023年都透露出增长乏力的现象,相比之下,有酒企大股东依托的城商行虽在规模上不及大中型银行,业绩表现却表现反而更显优异。但是,在业绩向好之外,白酒+银行这种特色运营模式背后的一些问题也同样值得思考。 酒企银行的业绩表现 宜宾市商业银行成立于2006年12月,前身为2000年成立的宜宾市城市信用社,是宜宾市第一家政府控股的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 2014年至2016年,天风证券通过股份认购、股权转让等方式,合计获得宜宾市商业银行近1.75亿股股份,一度凭借14.57%的持股比例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在2020年及2021年,宜宾市商业银行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增资扩股,最终五粮液集团取代天风证券成为第一大股东。 截至招股书披露,五粮液集团持有宜宾市商业银行19.99%股份,仍为该行第一大股东。 既然五粮液集团作为第一大股东为宜宾市商业银行提供了资金,作为回报,宜宾市商业银行也免不了为五粮液集团提供一定的业务回馈,近年来宜宾商行将自
背靠五粮液的宜宾商行IPO,酒企银行高薪酬惹关注

1149亿天价代理费拖累业绩,邮储银行的“问题”不止于此

出品|达摩财经 近日,邮储银行披露了2023年年度业绩报告,营收、净利润双双实现增长。其中,营业收入3425.07亿元,同比增长2.25%;净利润864.24亿元,同比增长1.25%。截至2023年末,邮储银行总资产达到15.7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80%。 整体来看,邮储银行的业绩表现还算差强人意,但仍有些许不足。 尽管邮储银行的总营收有所增长,但增速相对较慢,当然其中原因与逐渐下行的净息差不无相关。但从分部来看,邮储银行由于贷款规模增长所带来的利息收入增长势头明显减弱,已经出现被投资利息收入赶超的趋势。 另外,邮储银行净利润的增长也相对有限,这表明邮储银行在提升盈利能力方面仍需努力。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成本控制,提高业务效率,以及加强风险管理,以实现更高的利润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邮储银行多位高管还存在超期履职现象。该行副行长姚红、徐学明二人在副行长岗位上分别任职长达17年以及11年之久,或已违反了银行关键岗位人员“7年轮岗期限”的监管要求。 自2022年4月25日张金良辞任董事长一职后,行长刘建军就一直代为履行董事长职务,至今已近两年,而监管明确规定代为履职的时间不得超过6个月,未来邮储银行管理层会否发生大幅变动仍存变数。 贷款利息收入能力减弱 2023年,在银行业整体面临压力挑战的背景下,邮储银行凭借差异化竞争优势,取得了不错的业绩表现。按收入结构来看,利息净收入的增长为邮储银行的业绩推动做了主要贡献。2023年,邮储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2818.03亿元,同比增长3%。 年报显示,2023年末邮储银行净息差为2.01%,显著高出同期国有银行1.62%的平均水平和全国商业银行1.69%的水平,在同业中维持领先。 在净息差下行的条件下,大部分银行都靠拉动贷款规模以保证在收入上显得不那么“难堪”,邮储银行即使净息差保持领先,但在扩大规模这一点上也不例外。 2023年,
1149亿天价代理费拖累业绩,邮储银行的“问题”不止于此

30亿收购14亿出售,买主是抖音

出品|达摩财经 为了攻下本地生活服务市场,抖音要花十几亿,再揽入一张全国支付牌照。 上市公司海联金汇(002537.SZ)4月3日与天津同融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简称天津同融)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将三级全资子公司联动优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简称联动商务)100%股权转让给天津同融,评估值为13.82亿元,转让价格主要为7.5亿基准对价+6.48亿净资产。 天津同融由北京石贝科技持股100%,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持有石贝科技99%股权,抖音集团董事长张利东为天津同融法人代表。截止2023年末,天津同融资产总额约697亿元,2023年营收近45亿元,净利7970万元。 海联金汇公告称,天津同融将通过全资子公司武汉合众易宝合并联动商务。武汉合众易宝为抖音支付牌照主体。本次交易将为抖音集团生活服务等线下交易业务场景提供支持。 联动商务2023年末资产总额16.88亿元,净资产6.48亿元。当年营收18.9亿元,净利8128万元。央行官网信息显示,联动商务在2011年首次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业务类型包括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业务覆盖范围为全国,是为数不多的全国全类支付牌照。 近年来,行业严监管的背景下,支付牌照价值明显缩水。按照双方转让协议,联动商务这张全国支付牌照本身价值7.5亿元。2016年,海联金汇是以30亿元的价格、溢价近五倍收购联动商务母公司联动优势,给上市公司增加商誉近25亿元。 海联金汇收购联动商务这张支付牌照后,业绩表现并不理想,近年来更是屡因违规收到大额罚单。此次出售后,海联金汇表示将进一步聚焦自己的智能制造即汽车零部件业务。 母公司业绩下滑 拖累海联金汇 本次的交易标的联动商务是海联金汇的三级子公司,于2011年1月19日由联动优势出资1亿元设立。联动优势是一家互联网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于2003年,面向金融机构和产业经济提供综合性金融科技服务,助力政府机构
30亿收购14亿出售,买主是抖音

浙商银行喜中藏“忧”,地产沉积风险持续暴露

出品|达摩财经 近日,浙商银行(601916.SH)披露年度报告显示,2023年,浙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37.04亿元,比上年增长4.29%;归母净利润150.4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0%。截至2023年末,该行资产总额31438.7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91%。 受困于息差下行的影响,在商业银行普遍业绩承压的环境下,浙商银行如此业绩表现显得可圈可点。在9家上市股份行中,浙商银行是唯一一家营业收入同比实现增长的银行,也是唯一一家净利润同比增长实现双位数的银行。 但是从股价表现上来看,年初至今,在银行股普遍上涨的局面之下,浙商银行并没有因为其业绩表现而走出一波独立上涨行情。截至4月3日,浙商银行的股价为3元/股,比其4.94元/股的发行价仍有近40%的降幅;总市值为823.94亿元,为9家股份行中最低。 作为A股最年轻的股份行,浙商银行昔日与浙银资本、浙商产融采用“投贷联动”的打法,规模扩张一度比较激进。但是这种打“擦边球”的做法,也不可避免地埋下了不良资产风险隐患。 随着浙商银行前党委书记、董事长沈仁康以及多名高管相继落马,浙商银行的问题逐渐被公之于众。在陆建强接管浙商银行的两年里,过往激进发展遗留下的风险也在加速出清。但是,在这份亮眼的财报背后,浙商银行依然有诸多问题在等待浙商银行管理层解决。 营收净利双增 资本充足率承压 2023年,浙商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净收入双双实现增长。其中,利息净收入475.28亿元,比上年增长0.99%,占营业收入的74.61%。非利息净收入16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35%,占营业收入的25.39%。 浙商银行2023年贷款业务的增长强劲,截至2023年末,公司贷款和个人贷款总额分别为11281.70亿元和4766.92亿元,对比上年均实现了14%的增长。但受到息差下行的影响,二者的收益率对比2022年也呈现出不同的下跌。
浙商银行喜中藏“忧”,地产沉积风险持续暴露

长江证券第一大股东生变,亏损55亿后刘益谦让位

出品|达摩财经 长江证券的股权变动让刘益谦多年梦想受挫。 3月29日,长江产业投资集团与长江证券第二大股东和第三大股东方面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此次权益变动完成后,长江产业投资集团将成为长江证券的第一大股东。 在本次股权转让计划中,最“受伤”的莫过于长江证券原第一大股东新理益集团。 2015年,刘益谦旗下的新理益集团斥资100亿元一举拿下长江证券第一大股东,凭借对长江证券的战略布局,也让刘益谦的金融版图再一次扩大,借此实现向证券、基金、期货、资产管理等业务扩容的期许。 然而现实却与理想背道而驰,自新理益集团成为长江证券第一大股东后,就遭到了长江证券原管理层的抵触。长期的内部派系斗争以及没有实控人的局面,也使得长江证券业绩大幅落后,市值从2015年4月的800多亿元,跌到了300亿元。 长江证券第一大股东变更 3月29日晚,长江证券公告称,湖北国资旗下长江产投以非公开转让方式受让湖北能源和三峡资本所持长江证券全部8.63亿股股份,占总股本15.6%。加上已持有的1.81%,长江产投合计持股将达17.41%。 长江产投是一家聚焦国家战略和湖北省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履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运营主体和省级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管理主体功能,立足湖北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提升湖北产业发展的能级和量级的湖北省国资企业。 截至股权交易前,湖北能源和三峡资本位列长江证券第二、第三大股东,分别持有长江证券5.3亿和3.33亿股股份。本次二者转让交易款分别为43.43亿元、27.3亿元,合计70.73亿元。股份转让完成后,湖北能源和三峡资本将彻底退出长江证券股东阵营。 值得一提的是,湖北国资此次收购长江证券的价格为8.2元/股,较3月29日收盘价5.13元/股,溢价约60%。 同时,长江产投与长江证券现有股东武汉城建、宏泰集团、旅投创业、湖北省中小金服、湖北日报分别签署了《一致行动协议》。约定该等股
长江证券第一大股东生变,亏损55亿后刘益谦让位

中金“落寞”:投行风光不再,业绩下滑明显

图片 出品|达摩财经 连续两年的业绩下滑,让昔日“投行贵族”显得有些落寞。 中金公司近期公布2023年财报,为市场带来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在过去一年中,中金公司的经营面临着不小的问题,业绩呈现出一定的压力。尽管公司仍保持着稳定的营收规模,但同比下降的趋势以及归母净利润的下滑,都反映出公司在市场波动和业务调整中面临的挑战。 这已经是中金公司连续两年出现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的局面,如此的业绩表现也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内在价值。 作为中金公司昔日最为核心的投行业务,近两年也明显优势尽失。资本市场融资活动的活跃程度下降,导致投资银行业务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减少。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IPO、再融资等活动的减少,使得中金公司的投行业务难以维持之前的增长势头。 另外,随着国内券商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构进入投行业务领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金公司虽然在投行业务领域具有一定的市场地位,但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也显得有些后劲不足。 在投行业务失势后,中金公司也积极尝试转型,将重心向财富管理业务偏移,且收获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中金原本薄弱的经纪业务或也成为其客户资源上的“劣势”,在各券商陆续向财富管理业务转型的格局下,未来在该业务中中金能获得多少的新增份额仍充满未知。 面对业绩的连续下行,中金公司也启动了人事上的调整。去年,原银河证券董事长陈亮调任中金担任董事长,同时中金公司原总裁黄朝晖到龄退休,吴波升任总裁。随着管理层排兵布阵落定,中金公司能恢复昔日荣光吗? 与头部券商差距日益扩大 2023年,资本市场表现承压,全球股市受到货币政策调整、地缘局势紧张、经济复苏与通胀压力等各种扰动,各个市场涨跌互现,分化差异明显,全年A股市场先扬后抑,活跃度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在此影响下,中金公司各业务分部的营业收入相较于2022年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3月28日,中金公司披露年报显示,2023年
中金“落寞”:投行风光不再,业绩下滑明显

净利下滑、股价大跌,光大银行还行不行?

出品|达摩财经 3月27日晚,光大银行(601818.SH)公布2023年业绩报告显示,该行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456.85亿元,同比下降3.92%;归母净利润为407.92亿元,同比下降8.96%,其中第四季度单季净利润同比减62.24%。 3月28日开盘后,光大银行AH股双双大幅低开,港股盘中最大跌幅达到13.57%。截至收盘,光大银行A股下跌7.14%,股价报收于3.12元/股。 3月28日上午,光大银行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光大银行行长王志恒就股市表现进行了回复。 王志恒表示,“我早上看到资本市场对光大银行的反馈,我想跟大家讲,我们的经营基本面是稳定的,也没有应该披露而没有披露的重大风险事件,请大家放心。对光大银行的未来我们是充满信心的,我想大家对此也不必过度担心、过度解读。” 在已披露2023年财报的股份行中,平安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虽然营业收入均呈现出下降的态势,但都保证了净利润的增长,光大银行成了已披露2023年年报的4家股份行中唯一一家净利润同比下跌的银行。 回看银行业近几年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增量上行的环境下,大多数银行净利润都能保持稳定的增长。现如今,银行已经明确进入存量争夺市场,只有提高优质客户的保有量才能够对业绩的提升起到实质的推进,市场竞争激烈度明显提升。 在同业竞争愈加严重的情况下,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等或多或少还可以通过过往积攒的对公业务能力和零售业务能力在擅长领域保有一席之地。而诸如光大银行等同质化严重的银行则面临更多的市场份额流失风险,其内在投资价值或也或将被重新审视。 净息差跌破“警戒线” 2023年,光大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双双同比下降。其中,利息净收入1074.80亿元,同比减少61.75亿元,下降5.43%;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36.98亿元,同比减少30.46亿元,下降11.39%。 实际上,从2019年开始,光
净利下滑、股价大跌,光大银行还行不行?

招商银行释放寒意,“零售之王”也哑火了

出品|达摩财经 3月25日晚间,招商银行(600036.SH)发布2023年年报显示,去年招商银行完成营业收入3391.2亿元,同比减少1.6%,实现归母净利润1466亿元,同比增长6.2%。截至2023年末,招商银行资产总额突破1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77%。 这是2010年以来招商银行营收首次出现同比下滑,在银行息差持续下行的大环境下,招商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与非利息净收入双双下滑,其核心业务零售业务也遭受了一定的冲击。 在各大股份行纷纷向零售业务加码的环境下,招商银行的零售业务优势正在逐渐缩小。其中,非息收入整体呈现滑坡态势,其向轻型银行转型的重要抓手“大财富管理”也频繁暴露风险,收入远不及预期。 事实上,招商银行的压力从2022年就开始显露,营收、净利润的同比增长率分别下降35%和70.94%。2023年,其营收、净利润增速再次下滑,也不免让人对招商银行的续航能力产生担忧,在资产突破11万亿后也遇到瓶颈了? 存贷两端双双遇阻 为了抵御息差下行所影响的利息收入下滑,招商银行同样也采用了“以量补价”的战术。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招商银行零售客户总数达1.97亿户,较上年末增长7.07%;公司客户总数达282.06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1.66%。对比2022年来看,从增速上二者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虽然招商银行的用户数对比2022年有了大幅增长,但是贷款规模的增长却放缓不少。截至2023年末,招商银行贷款和垫款总额为65088.65亿元,同比增长7.56%,而2022年增长率则为8.64%。 贷款规模的放缓加上息差下行的因素,也导致招商银行2023年实现净利息收入2146.69亿元,同比下降1.63%。不仅是净利息收入下降,2023年,招商银行的非利息净收入也在下滑。2023年全年,招商银行实现非利息净收入1244.54亿元,同比下降1.65%。 而在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
招商银行释放寒意,“零售之王”也哑火了

营收净利两年双降,中信证券又被深交所“盯”上了

出品|达摩财经 “投行一哥”中信证券(600030.SH)遇上了大麻烦。 3月22日晚间,深交所发布公告表示,为进一步压实保荐人“看门人”责任,从源头上把好上市入口质量关,深交所决定对联纲光电保荐人中信证券启动现场督导。 3月25日开盘,中信证券跳空低开,全天持续走低,截至当日收盘,中信证券下跌4.88%,股价报收于19.5元/股。同时,中信证券港股当日也同步下跌3.94%。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久之前的3月15日,证监会曾连发多份文件,聚焦IPO市场等领域存在的问题。证监会方面人士表示,将对中介机构建立常态化滚动式的现场监管机制,以3年为一个周期,原则上做到全覆盖。 此次中信证券被启动现场督导,也是上述文件发布之后,首例被启动现场检查的IPO保荐券商。 中信证券的投行业务一直在券商中保持领先地位,但是进入2024年以来,中信证券投行业务却表现不太顺利。在IPO过会数量、承销规模和承销保荐费收入,同比均出现下降的情况下,中信证券还能保住“投行一哥”的名号吗? 祸起联纲光电 被深交所现场检查 联纲光电是一家以光电信号传输技术为核心,主要从事信号传输连接产品、电声产品及3C配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2023年6月28日,联纲光电的上市申请被深交所受理。 招股书显示,联纲光电本次公开发行新股计划不超过3872.0408万股,占本次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25%。募集的资金将用于智能制造中心建设、研发中心建设和补充流动资金,募集资金合计5.41亿元。 在首轮、第二轮问询函中,深交所分别问询14个、11个问题,作为保荐人的中信证券在回复函中发表了核查意见。不过,中信证券回复的内容与联纲光电的观点基本一致或者相近。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轮问询函中,深交所对联纲光电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过高提出质疑,中信证券作为保荐人的回复也引发了外界的热议。 深交所指出,联纲光电实际控制人徐耀立
营收净利两年双降,中信证券又被深交所“盯”上了

李宁跌入低谷:净利大降两成,单品牌战略遇挫

出品|达摩财经 2023年,李宁跑得有点疲惫。 3月20日,李宁(HK:02331)公布了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全年财报。2023年,李宁收入上升7.0%至275.98亿元人民币;其同期经营利润同比减少27.17%至35.59亿元人民币,权益持有人应占净利润同比减少21.58%至31.87亿元人民币。 3月21日,李宁盘中一度上涨3.26%,但最终收报21.25港元/股,小幅下跌0.9%。3月22日,李宁开盘后跌势不止,盘中一度跌超3.76%。 与已发布2023年财报的另外两家港股内地运动品牌相比,上述数据同样不算乐观。 从营收增速来看,361°全年营收同比增长21%,特步则同比增长10.9%。相比之下,李宁7%的增速远低于前两者,连续三年的大幅降速也显示出了李宁的增长疲乏。 低速增长的还有股价走势。截至2024年3月20日,李宁2024年以来股价共上涨2.63%,安踏同期上涨4.69%,特步同期上涨了14.29%,而年轻品牌361°同期共上涨28.82%。 李宁明确表示希望做专业运动品牌,坚持走“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策略。然而,论专业运动,前有收编各类细分运动赛道品牌、在一二线城市更受消费者青睐的安踏集团;论大众品牌,后有深耕下沉市场的特步、361°等后起之秀。 近一年来,李宁一直处于“拧巴”的中间地带,股价从去年2月的高点超过80港元,跌到目前仅在其四分之一左右徘徊。接下来,李宁还能怎么走? 股价跌跌不休 高管未否认私有化传闻 利润降低的背后,是李宁的销售及经销成本的开支仍未能得到控制的现状。 2023年,李宁的销售及经销开支达到90.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作为对比,7%的营收增速显得相形见绌。 对此,李宁在财报中解释称,新增的销售及经销开支来源于租金、直接销售人员的工资奖金,以及广告宣传及赞助支出。上述开支的较大增长主要是为了布局高层级市场和提升品牌
李宁跌入低谷:净利大降两成,单品牌战略遇挫

14年来首次营收下滑,中信银行也“卷”不动了

出品|达摩财经 增利不增收成了横在银行面前的一道关卡。 3月21日,中信银行发布2023年业绩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中信银行营业收入2058.96亿元,比上年下降2.60%;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670.16亿元,比上年增长7.91%。 在LPR利率持续下调、市场信贷有效需求不足的环境下,中信银行的表现还算尚可。从规模上看,截至报告期末,中信银行资产总额突破9万亿大关,达到90524.8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91%。 不过,中信银行营业收入的同比下滑也实属罕见。通过梳理过往年报发现,自从2009年,中信银行营业收入录得-2.11%的同比下滑后,其营业收入每年均能保证一定的增长,本次也是中信银行14年内首次出现营收同比下降的情况。 此外,中信银行虽净利润有所增长,但增速上已明显放缓不少。2021年和2022年,中信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56.41亿元和621.03亿元,其中,2021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3.6%,2022年则略有下降,降至11.61%。 如今,中信银行净利润增速再缩减至7.91%,从三年连降的净利润增速不难发现,在规模突破9万亿后,中信银行也遇到了增长乏力的难题。 增长乏力 营收十四年来首次下滑 中信银行营业收入的下降主要是来自利息净收入的下滑。年报显示,2023年,中信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1435.39亿元,同比下降4.72%,实现非利息净收入623.57亿元,比上年增长2.65%。 参照中信银行过往业绩表现来看,持续下滑的净息差或仍为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 2019年到2022年,中信银行净息差从2.12%降至1.97%,2023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1.87%。2023年三季度,其净息差再度较年初下降0.15个百分点至1.82%,同比则下降0.14个百分点。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其净息差已降至1.78%,在9家上市股份行中也处于下游。 面对净息差
14年来首次营收下滑,中信银行也“卷”不动了

浦发银行连续三年业绩下滑,净利润已退回12年前水平

出品|达摩财经 浦发银行终于发布了姗姗来迟的业绩快报。 3月20日,浦发银行(600000.SH)发布2023年度业绩快报公告,报告期内,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734.34亿元,同比减少8.0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7.02亿元,同比减少28.28%。 这已经是浦发银行连续第三年出现营收、净利润双双下降的状况。值得一提的是,上一次浦发银行不足400亿元的净利润还要追溯到2012年。 事实上,对于浦发银行2023年度业绩的表现,市场并不意外,回顾整个2023年,浦发银行每个季度的业绩表现均持续下滑。2023年三季报时,浦发银行-30.83%的净利润增长率令市场唏嘘不已,如此的表现在大中型银行的历史数据中也实属罕见。 或许正是受业绩不振影响,2023年9月,浦发银行宣布了重大人事变动,董事长郑杨、行长潘卫东双双请辞,建设银行原公司业务总监张为忠被任命为为浦发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2月7日,张为忠董事长任职资格获得监管批复,但浦发银行行长一职仍处于空缺状态,目前经营管理工作则由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副行长刘以研主持。 对于刚刚上任的董事长张为忠来说,浦发银行交付了这样一份成绩单,显然担子过于沉重。日后张为忠能否带领浦发银行克服困难,开创一个新的发展格局,也成为业内关注的重点所在。 业绩承压 作为改革开放后上海的第一家本地银行,浦发银行诞生之初即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昔日的浦发银行凭借“对公业务”一度在股份制银行中位居前三,业绩与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不相上下。 2017年时,招商银行(600036.SH)、兴业银行(601166.SH)、浦发银行总资产均在6万亿元左右,营收规模方面,浦发银行居于股份制银行第二位,净利润则不及兴业银行,位于股份制银行阵营第三。 2017年同年,浦发银行成都分行造假案爆发,为掩盖不良贷款,浦发银行成都分行违规办理信贷、同业、理财、信用证和保理等业
浦发银行连续三年业绩下滑,净利润已退回12年前水平

小米交出亮眼成绩单,战略升级后未来仍可期

小米集团再次展示了其强劲的财务实力。 3月19日,小米集团发布2023全年报告,2023年全年,小米集团重新回到增长轨道,总营收为2709.7亿元,全年盈利翻倍,经调整净利润达192.73亿元,同比增长126.3%。 自小米集团成立以来,一直以规模为先。2023年,小米集团坚持“规模和利润并重”的经营策略,如今集团已进入下一个经营周期,在规模稳健增长的前提下成功实现利润上的突破。 小米集团在2023年三大主营业务稳中有增,其中,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品、互联网服务三大主营业务毛利率同时创下历史新高,分别为14.6%、16.3%和74.2%。使得集团在2023年整体毛利率达到21.2%,创下历史新高。此外,小米集团通过优化产品组合、提升产品品质和加强市场营销等手段,成功提高了销售额和市场份额,从而实现了净利润的显著增长。 在2023年整体经济下行周期,小米能够交付出这样一份成绩单,实质上已经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随着小米集团“新十年目标”的明确,也让人们对小米的未来更加多了一分期待。 控场能力提升 高端化带动业绩上涨 2023年无疑是手机市场最为动荡的一年,根据Canalys数据,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下跌4.3%。而小米集团也正因经营策略的调整,在手机市场下行的周期走出逆势上行的局面。 自进入2023年以来,小米集团稳扎稳打,积极贯彻“规模和利润并重”的经营策略,上半年着重于盈利的释放,在下半年全力侧重收入的回升,主动双向有效发展充分体现小米经营弹性及超强执行力。 从分季度来看,2023年第四季度是小米集团实现高增长曲线的重要节点。2023年第四季度,小米集团总收入为732亿元,同比增长10.9%,经调整净利润为49亿元,同比大增236.1%。 2023年是小米高端化战略实现跨越的一年。2023年10月,小米发布了智能旗舰手机Xiaomi 14系列,
小米交出亮眼成绩单,战略升级后未来仍可期

董监高接连“换血”,华夏银行的顽疾有救了?

出品|达摩财经 开年连续人事调整后,华夏银行又迎来新行长。 3月18日,有多个媒体报道称,华夏银行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干部会议,北京信托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瞿纲在履行完相关程序后,将正式出任华夏银行行长。 瞿纲为1974年生人,曾任职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建银投资、中投信托等金融系统。2013年,瞿纲入职北京信托,任公司副总经理。2023年8月,监管部门批准瞿纲北京信托总经理任职资格。 值得一提的是,现任华夏银行董事长李民吉同样也来自北京信托。2017年3月,李民吉接棒樊大志出任华夏银行董事长,加入华夏银行前,李民吉曾在北京信托担任党委书记,董事长。 北京信托与华夏银行的第一大股东都为北京国资背景。华夏银行控股股东为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实控人为北京市国资委;北京信托注册资本22亿元,由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持股34.30%。 公开资料显示,李民吉的董事长任职资格于2017年4月14日获得监管部门核准。这也意味着,至今年4月份,李民吉或将触发“7年轮岗期限”的监管要求,华夏银行的高管调整可能仍将持续。 不久前,华夏银行刚刚披露了2023年度业绩快报,虽然华夏银行2023年净利润增长表现好于行业,但营收却同比下滑,且净资产出现二十年来首次下降。从华夏银行目前状况来看,在高管人事变动频繁的同时还将面对多个层面的变化和挑战。 三个月内高管密集调整 除了瞿纲本次将赴任行长一职外,事实上,自2024年开年以来,华夏银行的管理层就经历了多次调整。 1月13日,华夏银行发布公告表示,董事会收到关文杰提交的书面辞职报告。因工作原因,关文杰辞去本行执行董事、行长、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相关职务,该辞职自2024年1月12日起生效。 值得注意的是,关文杰此前就任华夏银行副行长一职,2022年11月,其被聘任为华夏银行行长,2023年4月21日,其任职资格获监管批准。截至辞任日期,关文杰担任行长
董监高接连“换血”,华夏银行的顽疾有救了?

交出惨淡年报,平安银行触底了吗?

出品|达摩财经 上市银行第一份2023年财报出炉。 3月14日,平安银行公布业绩报告显示,2023年,平安银行营业收入为1646.99亿元,较2022年的1798.95亿元同比下降8.4%;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为464.55亿元,较2022年的455.16亿元同比增长2.1%。截至2023年末,平安银行的资产总额为5.59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 从收入组成上看,2023年,平安银行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净收入均出现下滑,这也是自2017年以来平安银行第二次出现增利不增收状况。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银行在2023年大刀阔斧的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其中,零售业务的调整最为明显。 财报显示,2023年,平安银行零售金融业务收入为961.61亿元,对比2022年下降6.65%。净利润从2022年的249.41亿元,大幅减少至2023年的68.64亿元,同比大降72.5%。 经历调整后,平安银行零售金融业务的表现难免有些出人意料,但鉴于整体架构调整刚刚开始,并且在财报中,平安银行重点提及“坚持零售银行定位不动摇”战略。因此平安银行在零售金融战略与组织架构上的调整会有怎样的成效,后续更值得让人关注。 利差收窄 增利不增收 从营业收入细分上看,2023年,平安银行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净收入双双下滑。其中,利息净收入为1179.91亿元,同比下降9.3%;非利息净收入467.08亿元,同比下降6.1%。 关于利息净收入的变化,平安银行在财报中表示,2023年,平安银行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2023年发放贷款和垫款日均余额33877.14亿元,同比2022年增长6.2%。此外,由于持续让利实体经济,调整资产结构,同时受贷款重定价效应及市场利率变化的影响,净息差下降。 在非利息净收入中,手续费收入明显承压。由于信用卡业务手续费收入减少,导致2023年平安银行银行卡手续费收入161.28亿元
交出惨淡年报,平安银行触底了吗?

半年规模下降超百亿,浙商基金又有基金面临清盘

出品|达摩财经 新品发行失败后,浙商基金又面临清盘风险。 3月13日,浙商基金发布公告表示,根据相关规定,公司旗下三只基金可能出现触发《基金合同》终止的情形,特提请投资者注意相关风险。 本次公告涉及的三只基金分别为浙商基金旗下的浙商智选家居股票、浙商创业板指数增强和浙商智选食品饮料股票。以上三只基金基金合同生效日均为 2021 年 3 月 19 日,根据《基金合同》约定,合同生效之日起满三年后的对应日,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 2 亿元,基金合同自动终止,且不得通过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的方式延续基金合同期限。 也就是说,至3月19日,如上述三只基金的资产净值仍低于 2 亿元,基金将终止运作。截至2023年末,浙商智选家居股票A/C的净资产为0.15亿元、浙商创业板指数增强A/C净资产为0.12亿元、浙商智选食品饮料股票A/C净资产为0.17亿元。 浙商基金曾在权益基金领域以智选的模式而另类走红,在经过2023年下半年股市疲软和板块快速轮动的背景下,其智选模式成绩并不理想。如今随着旗下三只基金濒临清盘,不禁让浙商基金再度遭到市场质疑。 面临清盘 业绩拖累规模增长 本次面临清盘的浙商智选家居股票、浙商创业板指数增强和浙商智选食品饮料股票,三只基金都是发起式基金,即基金管理人及高管作为基金发起人认购基金的一定数额方式发起设立的基金。 公开资料显示,浙商智选家居股票和浙商智选食品饮料股票由基金经理陈鹏辉和贾腾担纲发行,浙商创业板指数增强由基金经理向伟担纲发行。如今陈鹏辉和向伟已从浙商基金离任,前两只基金目前由贾腾管理,浙商创业板指数增强目前的基金经理则为胡羿。 自成立至今,以上三只基金的规模几乎都没有明显的增长,以至于未能满足2亿元的资产净值从而导致清盘。而这三只基金规模之所以停滞不前,从根本上还是源于业绩的拖累。 2023年,贾腾管理的浙商智选家居股票基金净值跌幅达18.93%,管理
半年规模下降超百亿,浙商基金又有基金面临清盘

银行系险企“难兄难弟”,中邮人寿、建信人寿一年合亏150亿

出品|达摩财经 近年来,受利率市场、信贷市场、投资市场等宏观经济环境持续波动影响,理财、基金等业务增长明显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刚兑”属性的保险行业,成为金融领域引人注目的赛道。特别是有着银行背景的险企,具有一定的天然优势,成为了行业内关注的重点。 日前,国内主要10家银行系险企2023年业绩已悉数披露完毕,大多数险企都交出了一份增收不增利的不合格成绩单。 从业绩增速上来看,10家银行系险企表现分化。其中,建信人寿、工银安盛人寿、农银人寿三家公司当年保费下滑,其余七家险企则保持保费正增长。其中,中邮人寿当年保险业务收入1098.66亿元,成为继“老七家”外,又一家千亿险企。 但从盈利表现来看,银行系险企明显落后不少。具体来看,10家银行系险企中,中邮人寿、建信人寿、中信保诚人寿和光大永明人寿四家出现亏损,净亏损分别为114.68亿元、42.99亿元、8.27亿元和6.48亿元。另外六家盈利的险企利润水平也难言乐观,其中,最高的招商信诺人寿全年净利润为4.02亿元,最低的中荷人寿净利润仅1200万元。 由此也引发了市场新一轮关注,为何“背靠大树好乘凉”的银行业险企在收入和盈利上出现这样明显的反差? 行业“一哥”亏损超百亿 细数银行系险企的成绩单,去年保费收入超过千亿的中邮人寿既是行业“一哥”,也是当年的“亏损王”。 中邮人寿常年处于银行系险企头部位置,保费规模在2018年突破500亿元大关,在2020年至2023年也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趋势,陆续达到800亿元、900亿元和1000亿元门槛。 2022年1月,友邦保险出资120亿元入股中邮人寿,成为国内保险业最大的增资扩股引战项目。这次交易完成后,中国邮政集团对中邮人寿持股比例为38.2%,友邦保险持股比例为24.99%,为第二大股东。 中邮人寿在这起被市场看作强强联合的引战后,业绩却没能顺利迎风直上。2022年前三季度,中邮
银行系险企“难兄难弟”,中邮人寿、建信人寿一年合亏150亿

百丽时尚:一场尚未完成的翻身仗

出品|达摩财经 晚上9点,视频号Tata官旗直播间,画着精致眼妆的女主播正在推销一款浅粉色、果冻底的厚底老爹鞋。 在她的描述里,这款鞋在不仅面料舒适“软到能对折”,穿着场景多样“能当运动鞋跑鞋也能穿着去爬山”,还是几天前刚被某顶流女星穿着拍了海报的明星同款。 女主播给出的鞋的价格十分诱人,说北上广大商场里同款要1599元,淘宝店里同款500多,今天这场直播发额外优惠券只要339。直播商品列表里,类似价格的还有十数款圆头运动鞋和百搭厚底休闲鞋,几乎都是当下时兴的款式。 对7年前私有化、经历分拆、又在3月1日再次递表港交所的百丽来说,直播间的画面也许正是它想对外展示现状的一个缩影——它已经改头换面,成为了一个更懂消费者、用时尚休闲鞋替代老气女鞋、积极拥抱数字化的时尚品牌。 但细看招股书会明白,百丽时尚的这场翻身仗远未完结。 改头换面,鞋王复苏 从最显眼的数字看,百丽时尚的业绩似乎正在好转。 在2021、2022财年和2023财年的前9个月,它的营收分别是235.10亿元、192.10亿元、161.12亿元,净利润为27.35亿元、12.57亿元、20.58亿元,净利润率则是11.6%、6.5%和12.8%,2023财年前9个月的净利润率达到业绩期内最佳。 百丽时尚将这份成绩归因于它这几年来的一系列改革。 比如它正持续调整线上线下渠道的比重。过去的老百丽深受线下式微、特别是百货业态一蹶不振的影响,如今在鞋履业务一侧,它将门店总数从16财年底的13062家砍到了23财年前三季度的7444家,百货渠道对鞋履业务收入贡献则从70%以上减到了不足40%。作为对比,线上渠道收入在百丽时尚鞋履业务中的占比从2016财年的不足7%,上升到了23财年前三季度的27.7%。 比如它正尽可能多地拥抱数字化。除了在天猫京东唯品会这样的传统电商渠道加大投入,它也十分重视在直播电商、兴趣电商上的拓展。百丽
百丽时尚:一场尚未完成的翻身仗

单季亏损近12亿后,陈东升亲自下场操刀泰康养老

出品|达摩财经 传统寿险进入深度调整期后,陈东升亲自坐镇泰康养老。 近日,泰康养老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相关批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已核准陈东升担任本公司董事长的任职资格,现由陈东升担任泰康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泰康养老董事长一职空缺已三月有余。2023年11月23日,泰康养老董事会收到了董事长李艳华的辞职函,其因年龄原因辞去泰康养老董事长及其他一切职务。 公开资料显示,李艳华出生于1961年9月,曾在国家审计署、泰康人寿任职。自2010年7月起,李艳华就一直担任泰康养老董事长一职,同时还兼首席执行官,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主持公司经营管理工作。 陈东升是泰康保险集团的创始人,生于1957年,相比法定退休年龄也属“超龄服役”,甚至年长于李艳华。自泰康养老成立以来,陈东升一直未在公司担任职务。已经年满67岁的陈东升亲自出山,也让泰康养老成了业内热议的对象。 泰康养老罕见大幅亏损 泰康养老成立于2007年8月,是我国9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之一。泰康养老在全国设立了34家分公司,业务覆盖了政府、企业、个人,企业始终将年金作为公司的核心业务,截至2022年12月,泰康养老企业年金受托管理规模超1649亿元。 2023年4月和9月,泰康保险集团两次对泰康养老进行10亿元注资。注资完成后,公司注册资本由50亿元变更为70亿元。增资后,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股99.14%,泰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持股0.86%。 作为泰康保险集团养老板块的重要公司,近年来,泰康养老一直处于稳步增长态势。2021年末时,泰康养老的总资产为680.3亿元,2022年,泰康养老总资产增至867.7亿元,实现了21.6%的高增长。 截至2023年末,泰康养老总资产为1024.23亿元,首次迈入千亿大关,较2022年末增长18.05%。其中,保险业务收入为260.16亿元,相较于2022年
单季亏损近12亿后,陈东升亲自下场操刀泰康养老

路特斯科技赴美上市,豪华超跑品牌全球复兴计划加速

出品|达摩财经 2月23日,路特斯科技在纽约纳斯达克交易所举行敲钟仪式,股票代码"LOT"。为路特斯加速全球复兴计划再添强劲动力。2月22日,路特斯完成与全球领先的消费品私募投资公司L Catterton旗下的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L Catterton Asia Acquisition Corp (“LCAA”)合并完成后,估值约61亿美元。上市当日,路特斯科技收盘市值超90亿美元,为2021年7月以来赴美融资金额最大,刷新了电动车企最快赴美上市的记录。路特斯集团CEO冯擎峰带领团队见证了这一时刻:路特斯科技全球化的里程碑时刻。 作为与法拉利、保时捷并称世界三大超跑品牌的路特斯率先转型,精准卡位全球高端电动汽车市场,在全球电动车企上市趋缓的今天,依然能赢得资本市场的认可,这为路特斯争夺全球电动超跑第一品牌的计划再次注入强劲动力。 在资本市场趋冷和回归价值的今天,路特斯何以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上市后的路特斯又将怎样继续在冲击全球电动豪华超跑王位的道路上高歌猛进? 领跑转型,76年历史超跑品牌再展光芒 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现今融资环境较之过往可谓冰火两重天,再难有车企在没有量产交付能力的情况下,凭借理想主义就可以拿到融资并上市,即便一些实力雄厚的老牌跨国车企也推迟了电动汽车业务上市的计划。资本市场向价值回归,只会给极其优质的车企标的提供融资和上市路径。可以说,上市就是路特斯科技全球品牌复兴计划最好的试金石。 凭借76年来形成的品牌高度和技术积累,加上独一无二的定位和发展战略,路特斯科技成功上市,等同于拿到了决赛圈的入场券,这是路特斯跃升全球电动超跑第一品牌的重要基石,76年历史全球超跑品牌路特斯再展光芒。 无论是从市场渗透率还是从品牌数量上看,新能源汽车市场已逐渐步入深水区,全行业几乎都在激烈的拉扯中求发展、求生存。但在豪华电动汽车的细分赛道,则是几乎完全相反的
路特斯科技赴美上市,豪华超跑品牌全球复兴计划加速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